为人师者,都有一种渴望——能与自己的学生真诚交流;当学生的,也有一个有愿望——愿老师能理解自己。但是成人们的聪明和随意再加上师道尊严的传统,很多时候师生间都有一条河,阻碍了双方的交流。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涨,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但是,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间达成良好的沟通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了解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交往,首先应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怎样想?学生是单纯的,他们对班主任十分尊敬,但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班主任应该走入学生生活之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走入学生生活之中的一般方法有:
1、在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是师生沟通的最佳方法。活动本身有思想性、多样性、趣味性、交往性等特点,学生在活动中最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流露自己的情感,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例如召开主题班会、班级晚会、参观、郊游、社会实践等。
2、家访。家庭访问是班主任与学生交谈的好机会,一般学生都愿意班主任老师到自己家里坐一坐,看一看,同家长谈一谈。在家访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比较激动,话也会变得多起来,而且愿意讲心里话,尤其是该生在某方面取得成绩和进步,班主任当着家长面夸奖时,学生的心情会更好,也愿意向老师表露心声。班主任要注意一条基本原则,即家访不是上门告状,即使学生有了过失,老师去家访,也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婉转地指出问题,提出希望,不要让学生在家长或家庭成员面前下不了台。
3、课间。课间学生思想比较松弛,愿意与同学、老师作一些交流,班主任要抓住时机巧妙地寻找话题,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时,学生愿意向老师谈心里话。
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该经常地进行角色换位,即推己及“生”,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为是一名学生,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希望老师怎样处理。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为学生想一想。
三、真诚倾听学生们的诉说。倾听,意味着学生们闭嘴你才开了。一位老师说,如果在你听完整个事件前就发表意见,那这些意见就永远不可能是令学生们信服的意见。相反,在你提出建议,做出决定前,概括一下学生所讲的内容,让他们确信,你已经明白了,这样做出决定,提出建议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倾听是一种心的交流,它可以在平静中撞击出火花,又可以在波涛中留一片平静的海湾。
四、感染。所谓感染,就是老师在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启示,进而仿效,达到双方心理上的接近和同化。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清醒的记住,学生是现世的人,太远的将来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因此,要求学生做的都要有现实的意义。例如,学习常规的形成不如老师率先做出表率,你每堂课都带齐教具们按时上下课,及时批改作业等等,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会比唠唠叨叨好得多。
五、避免使用过激言辞。没有什么人花在学生们身上的时间比老师多。教师的心血最终将以学生们的成就这一独特的形式奉献给人类。教师们爱自己的学生,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心平气和。教学实践少的老师,往往一气之下说一些他们平时不会说的话,有时因一句话,就造成了师生间永久的隔阂。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尽量保持宁静的心态,因为他们明白,感情冲动和有愚蠢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感到怎样激动他们都记得曾拥有过童年,都会从心理上首先原谅自己的学生。
六、爱意的流露。用互爱、温馨的心态,来探讨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强大集体的共性。爱意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爱意是一中默许,无论什么差异和矛盾升起,只要有爱意作为基础,人们就有交谈,解决的可能。对于学生,老师们不要估计他们知道你爱他们,请展现出来,对差生微小进步的一声赞扬;对胆小同学一个鼓励的眼光;对做错事同学一个宽容的微笑;对生病同学一声温暖的问候。从这些最容易的做起,你会发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老师决不是马上推翻学生提出的观点,尽管他们知道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决不能让步。他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这样做有两点最大的收益:第一,学生自己参与的决定他们更容易接受;第二,学生们能看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老师们热衷于听听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
八、期待。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特定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有意识地传达给学生。比如将一项任务交给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相信他经过努力能完成。这实际上就包含了一种期待和信任,学生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
九、公平。公平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尤其要注意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有的老师对不同的学生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使学生感到:老师亲的亲,疏的疏,对人不公平。
总之,师生间的互相理解,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高昂情绪中学习,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只有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就地取材让我们本着这样一种基础——尊重、爱护、信任、倾听去架起师生间的这座桥。
二00二年八月
为人师者,都有一种渴望——能与自己的学生真诚交流;当学生的,也有一个有愿望——愿老师能理解自己。但是成人们的聪明和随意再加上师道尊严的传统,很多时候师生间都有一条河,阻碍了双方的交流。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涨,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但是,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间达成良好的沟通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了解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交往,首先应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怎样想?学生是单纯的,他们对班主任十分尊敬,但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班主任应该走入学生生活之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走入学生生活之中的一般方法有:
1、在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是师生沟通的最佳方法。活动本身有思想性、多样性、趣味性、交往性等特点,学生在活动中最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流露自己的情感,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例如召开主题班会、班级晚会、参观、郊游、社会实践等。
2、家访。家庭访问是班主任与学生交谈的好机会,一般学生都愿意班主任老师到自己家里坐一坐,看一看,同家长谈一谈。在家访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比较激动,话也会变得多起来,而且愿意讲心里话,尤其是该生在某方面取得成绩和进步,班主任当着家长面夸奖时,学生的心情会更好,也愿意向老师表露心声。班主任要注意一条基本原则,即家访不是上门告状,即使学生有了过失,老师去家访,也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婉转地指出问题,提出希望,不要让学生在家长或家庭成员面前下不了台。
3、课间。课间学生思想比较松弛,愿意与同学、老师作一些交流,班主任要抓住时机巧妙地寻找话题,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时,学生愿意向老师谈心里话。
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该经常地进行角色换位,即推己及“生”,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为是一名学生,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希望老师怎样处理。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为学生想一想。
三、真诚倾听学生们的诉说。倾听,意味着学生们闭嘴你才开了。一位老师说,如果在你听完整个事件前就发表意见,那这些意见就永远不可能是令学生们信服的意见。相反,在你提出建议,做出决定前,概括一下学生所讲的内容,让他们确信,你已经明白了,这样做出决定,提出建议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倾听是一种心的交流,它可以在平静中撞击出火花,又可以在波涛中留一片平静的海湾。
四、感染。所谓感染,就是老师在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启示,进而仿效,达到双方心理上的接近和同化。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清醒的记住,学生是现世的人,太远的将来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因此,要求学生做的都要有现实的意义。例如,学习常规的形成不如老师率先做出表率,你每堂课都带齐教具们按时上下课,及时批改作业等等,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会比唠唠叨叨好得多。
五、避免使用过激言辞。没有什么人花在学生们身上的时间比老师多。教师的心血最终将以学生们的成就这一独特的形式奉献给人类。教师们爱自己的学生,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心平气和。教学实践少的老师,往往一气之下说一些他们平时不会说的话,有时因一句话,就造成了师生间永久的隔阂。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尽量保持宁静的心态,因为他们明白,感情冲动和有愚蠢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感到怎样激动他们都记得曾拥有过童年,都会从心理上首先原谅自己的学生。
六、爱意的流露。用互爱、温馨的心态,来探讨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强大集体的共性。爱意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爱意是一中默许,无论什么差异和矛盾升起,只要有爱意作为基础,人们就有交谈,解决的可能。对于学生,老师们不要估计他们知道你爱他们,请展现出来,对差生微小进步的一声赞扬;对胆小同学一个鼓励的眼光;对做错事同学一个宽容的微笑;对生病同学一声温暖的问候。从这些最容易的做起,你会发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老师决不是马上推翻学生提出的观点,尽管他们知道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决不能让步。他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这样做有两点最大的收益:第一,学生自己参与的决定他们更容易接受;第二,学生们能看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老师们热衷于听听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
八、期待。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特定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有意识地传达给学生。比如将一项任务交给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相信他经过努力能完成。这实际上就包含了一种期待和信任,学生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
九、公平。公平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尤其要注意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有的老师对不同的学生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使学生感到:老师亲的亲,疏的疏,对人不公平。
总之,师生间的互相理解,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高昂情绪中学习,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只有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就地取材让我们本着这样一种基础——尊重、爱护、信任、倾听去架起师生间的这座桥。
二00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