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以自然为话题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绚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 鱼的哲学”—— 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 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巍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 地宣称要用滴水来代替大海。看着人类这种肤浅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窃私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鹪鹩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谁能断言我们不是在走着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呢

我觉得,参加这次讨论的有学问的人事实上是按“理”和“工”分成两派: 可以说工程师直接设计、创造了我们的现代文明,我承认,他们有理由也需要这种豪情说无需敬畏自然;然而工程师们应用的理论来自于科学家的实验,请听听理科工作者们(何××不算,中科院系统都知道)的声音。 很多人站在埃及金字塔前心潮澎湃、看着现代工业创造的钢铁水泥的庞然大物思绪万千,对50XX 年的灿烂文明敬畏不已;也有人静静地站在长江前聆听滚滚东逝、在茫茫大海前遥望潮起潮落、在夏威夷火山感受地底的呻吟,于是对大自然的宏大与不可战胜敬畏无比。科学家所敬畏的并不是这些,科学理论都掌控了或将掌控这一切具体的事物,科学家们敬畏的是整个宇宙的存在,整个科学理论的深邃和归一、生命的复杂有序。当一个自以为学识渊博的懵懂少年真正踏进科学的殿堂,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的渺小与无知激励他奋进;而宇宙的宏大、科学理论深邃的美感、生命体的精致与机巧,将抹去科学家任何一丝狂妄。在宇宙与人类之间,浩瀚与渺小、博大精深与无知的巨大反差之下,敬畏是一种必然。 人类所创造的大家伙,最大的也许就是未来的三峡大坝和水库吧,但它只是对滚滚长江的小小改造,长江还是长江、地球还是地球、银河还是银河,当我们注视包围着我们的整个星空的时候,难道就那么理所当然,就没有一点敬畏的震颤?大自然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她的宏大、她的精巧、她蕴含的深刻的美——物理定律,所有这一切创造了人类,也震撼了无数科学巨人。 “五十岁以后的牛顿,开始转向神学,研究上帝。此后,他的面孔在公众眼里变得模糊。后人谈起这一点时,与其说是不解,不如说是带点耻笑与嘲讽的意味了。牛顿的后半生何以莫名地糊涂?———因为“敬畏”。当其时,有谁像牛顿那样在科学的长路上走得如此遥远?有谁体验过他在注视宇宙与星空时内心的颤栗与惶惑?宇宙秩序的完美与无懈可击的精致,让他惊悚———是什么造就了这浑然一体的秩序的链条?”——北京市民郑茜: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 当人类在纳米材料的应用上一路凯歌时,生命早在数十亿年前已制造应用更精细百倍的分子材料了。生命在五亿平方公里的实验室里,在数十亿年进化历程中积淀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与精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仰望、并在实验中审慎吗?

关于敬畏自然所需的态度,应该是审慎,既非畏缩,亦非狂妄。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其中可能的影响。”——北京学者姚中秋: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下为笔者前文《如何敬畏自然?》以及对批驳文章的回应,细说审慎这个话题:

目前,黑洞的存在已经从理论推断到达了天文发现,因而微型黑洞的存在也成为可能。试想部分科学家沉迷的实验:制造微型黑洞!(因为微型黑洞将是个诱人的实验室,人们能通过它证实或发现宇宙的基本定律) 黑洞会横扫它周围的一切物质,吞噬它的一切障碍。有理论说微型黑洞会很快挥发直到瞬间炸毁,但如果它爆炸前因高速运动而吞噬获得足够的质量,就会变得越来越长寿,接下来就是地球的可怕的灾难:它毫无阻碍地落往地心,要知道,它名叫“黑洞”!有进无出、永不知饱!高压、近液态的地心无止境地落入洞中,整个星球急剧坍缩,部分外壳被产生的巨大能量撕扯抛出………… 最后,太阳系中,在金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运转着一颗看不见的黑洞,只是偶尔因吸收太阳风放射出x 射线昭示它的存在,远处,偶尔漂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行星哭诉着曾经在这个星系存在的伟大的智慧文明。 唉,还是敬畏宇宙吧。

目前,生物技术已经让人类能够轻易地进行基因重组与基因修饰,基于病毒的实验是最直接的,因为病毒的基因结构最简单、也最变幻莫测。试想一个实验:制造超级病毒!(或许为了消灭老鼠或治疗基因疾病或军事目的)它具备艾滋病毒的不可免疫、长时间潜伏、发作缓慢的“优点”,同时又具备某些流感病毒的空气传播、空气和土壤中长时间休眠存活的“本领”。 魔鬼在实验室的众多培养基中终于出现了,和它那些平庸的兄弟姐妹一样不起眼,看不出它有什么害处,但它会“飞”,只是一丁点泄漏,它很快感染到一个清洁工,病毒在他体内立即进入潜伏期状态,只是繁殖,并不发作出明显症状;很快,在肺部的大量繁殖产生飘散的病毒;再就是迅速蔓延,静悄悄地占领城镇、机场,静悄悄地走遍世界;数年后,症状终于出现了,但没有任何人重视;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死亡,它终于被确认为危险病症,但奇怪的是找不到病源,因为各洲都有病例,还因为甚至找不到一个阴性的样本来对照证实这个被发现的病毒;在恐惧驱使下,人们浪潮般地逃往任何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村和海岛,病毒彻底渗透到我们星球的每个角落,从南极的考察站到撒哈拉的绿洲都呈阳性………… 也许地球还能再孕育一次智慧生物,他们眼前的遗迹是外星人还是神迹? 唉,还是敬畏生命吧。

大自然只是遵循它遵循了百多亿年的伟大规律,她用这个规律创造了人类,忠实地把这个规律反映到天才的科学家的实验中,忠实地让人类作出了它自认为伟大的创举,也忠实地把这个规律反映给那些宣称战胜自然的人们,让他们看到胜利。大自然不会愤怒、也不会报复,如果她懂得报复,我想她反而会小心地呵护她的孩子——脆弱的、懂得爱的精灵。但她不会,她只是会忠实地按规律在某些狂妄的行为中让人类自毁…… 唉,可惜没有救世主。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绚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 鱼的哲学”—— 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 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巍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 地宣称要用滴水来代替大海。看着人类这种肤浅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窃私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鹪鹩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谁能断言我们不是在走着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呢

我觉得,参加这次讨论的有学问的人事实上是按“理”和“工”分成两派: 可以说工程师直接设计、创造了我们的现代文明,我承认,他们有理由也需要这种豪情说无需敬畏自然;然而工程师们应用的理论来自于科学家的实验,请听听理科工作者们(何××不算,中科院系统都知道)的声音。 很多人站在埃及金字塔前心潮澎湃、看着现代工业创造的钢铁水泥的庞然大物思绪万千,对50XX 年的灿烂文明敬畏不已;也有人静静地站在长江前聆听滚滚东逝、在茫茫大海前遥望潮起潮落、在夏威夷火山感受地底的呻吟,于是对大自然的宏大与不可战胜敬畏无比。科学家所敬畏的并不是这些,科学理论都掌控了或将掌控这一切具体的事物,科学家们敬畏的是整个宇宙的存在,整个科学理论的深邃和归一、生命的复杂有序。当一个自以为学识渊博的懵懂少年真正踏进科学的殿堂,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的渺小与无知激励他奋进;而宇宙的宏大、科学理论深邃的美感、生命体的精致与机巧,将抹去科学家任何一丝狂妄。在宇宙与人类之间,浩瀚与渺小、博大精深与无知的巨大反差之下,敬畏是一种必然。 人类所创造的大家伙,最大的也许就是未来的三峡大坝和水库吧,但它只是对滚滚长江的小小改造,长江还是长江、地球还是地球、银河还是银河,当我们注视包围着我们的整个星空的时候,难道就那么理所当然,就没有一点敬畏的震颤?大自然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她的宏大、她的精巧、她蕴含的深刻的美——物理定律,所有这一切创造了人类,也震撼了无数科学巨人。 “五十岁以后的牛顿,开始转向神学,研究上帝。此后,他的面孔在公众眼里变得模糊。后人谈起这一点时,与其说是不解,不如说是带点耻笑与嘲讽的意味了。牛顿的后半生何以莫名地糊涂?———因为“敬畏”。当其时,有谁像牛顿那样在科学的长路上走得如此遥远?有谁体验过他在注视宇宙与星空时内心的颤栗与惶惑?宇宙秩序的完美与无懈可击的精致,让他惊悚———是什么造就了这浑然一体的秩序的链条?”——北京市民郑茜: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 当人类在纳米材料的应用上一路凯歌时,生命早在数十亿年前已制造应用更精细百倍的分子材料了。生命在五亿平方公里的实验室里,在数十亿年进化历程中积淀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与精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仰望、并在实验中审慎吗?

关于敬畏自然所需的态度,应该是审慎,既非畏缩,亦非狂妄。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其中可能的影响。”——北京学者姚中秋: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下为笔者前文《如何敬畏自然?》以及对批驳文章的回应,细说审慎这个话题:

目前,黑洞的存在已经从理论推断到达了天文发现,因而微型黑洞的存在也成为可能。试想部分科学家沉迷的实验:制造微型黑洞!(因为微型黑洞将是个诱人的实验室,人们能通过它证实或发现宇宙的基本定律) 黑洞会横扫它周围的一切物质,吞噬它的一切障碍。有理论说微型黑洞会很快挥发直到瞬间炸毁,但如果它爆炸前因高速运动而吞噬获得足够的质量,就会变得越来越长寿,接下来就是地球的可怕的灾难:它毫无阻碍地落往地心,要知道,它名叫“黑洞”!有进无出、永不知饱!高压、近液态的地心无止境地落入洞中,整个星球急剧坍缩,部分外壳被产生的巨大能量撕扯抛出………… 最后,太阳系中,在金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运转着一颗看不见的黑洞,只是偶尔因吸收太阳风放射出x 射线昭示它的存在,远处,偶尔漂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行星哭诉着曾经在这个星系存在的伟大的智慧文明。 唉,还是敬畏宇宙吧。

目前,生物技术已经让人类能够轻易地进行基因重组与基因修饰,基于病毒的实验是最直接的,因为病毒的基因结构最简单、也最变幻莫测。试想一个实验:制造超级病毒!(或许为了消灭老鼠或治疗基因疾病或军事目的)它具备艾滋病毒的不可免疫、长时间潜伏、发作缓慢的“优点”,同时又具备某些流感病毒的空气传播、空气和土壤中长时间休眠存活的“本领”。 魔鬼在实验室的众多培养基中终于出现了,和它那些平庸的兄弟姐妹一样不起眼,看不出它有什么害处,但它会“飞”,只是一丁点泄漏,它很快感染到一个清洁工,病毒在他体内立即进入潜伏期状态,只是繁殖,并不发作出明显症状;很快,在肺部的大量繁殖产生飘散的病毒;再就是迅速蔓延,静悄悄地占领城镇、机场,静悄悄地走遍世界;数年后,症状终于出现了,但没有任何人重视;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死亡,它终于被确认为危险病症,但奇怪的是找不到病源,因为各洲都有病例,还因为甚至找不到一个阴性的样本来对照证实这个被发现的病毒;在恐惧驱使下,人们浪潮般地逃往任何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村和海岛,病毒彻底渗透到我们星球的每个角落,从南极的考察站到撒哈拉的绿洲都呈阳性………… 也许地球还能再孕育一次智慧生物,他们眼前的遗迹是外星人还是神迹? 唉,还是敬畏生命吧。

大自然只是遵循它遵循了百多亿年的伟大规律,她用这个规律创造了人类,忠实地把这个规律反映到天才的科学家的实验中,忠实地让人类作出了它自认为伟大的创举,也忠实地把这个规律反映给那些宣称战胜自然的人们,让他们看到胜利。大自然不会愤怒、也不会报复,如果她懂得报复,我想她反而会小心地呵护她的孩子——脆弱的、懂得爱的精灵。但她不会,她只是会忠实地按规律在某些狂妄的行为中让人类自毁…… 唉,可惜没有救世主。


相关内容

  • (精品--)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导写及例文
  • ()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导写及例文 [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 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 没有多余的技巧, 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让你卸去疲惫, 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 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 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振彪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作了比较大的改革. 一 在编排上,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目录如下: 第一册 ...

  • 话题作文能力分步提高
  • 话题作文理论编选 2014-11-19 查阅次数:14次 发布人:admin 话题作文理论编选 从某一方面讲,中考的指挥棒是高考.高考话题作文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命名后,中考作文也以话题作文为主了,如何在话题中写出新意,展示个性,是广大准考生关注的话题.专家的观点,认真阅 ...

  • [语文学习实践之我见]
  • 语文学习实践之我见 ----浅析中学语文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王虹 学科教学(语文) [1**********] 摘要:话题作文要写得丰富生动,而又出新显靓,与写作技巧的恰当运用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观察生活.增加阅读量.训练思维.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结构来进行阐述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关键词:中学 ...

  • 巧妙打开话题作文思路
  • 巧妙打开话题作文思路 比如以"风"为话题,如果只是着眼于本义,那就只有写自然界的风:按风向分的东南西北八面风:按季节分的春夏秋冬四季风:按大小分的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那么,我们就该会想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让别人活得快乐.让自己活得充实,人生的价值在于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财 ...

  • 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 ...

  • 中考作文的几大主题
  • 中考作文的几大主题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是占有"半壁江山"的重头戏.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贯穿了以下几大主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所谓焦点.热点,就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广泛议论的事件(即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社会是立体的,任何立体的事物都有光明的一面,同时也 ...

  • 分析历年高考作文 预测06年高考作文类型
  • 1.话题作文独占鳌头 话题作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型话题(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列举型话题(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划定范围型话题(2002年高考"心灵的选择"),关系型话题(2003年高考"感情的 ...

  • 话题"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叶知秋作文
  • [话题"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叶知秋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这句话说来多少有些可怜.可笑,话题"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叶知秋作文.在我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教室的窗外对着的北教学楼建筑工地上,正不时传来金属建材的撞击声和电钻声,一批砖石正码放在我们的窗下,遮住 ...

  • 初中生作文题目集锦
  • 初中生作文题目集锦 1.题目:我的课余生活 要求:以记叙为主,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题目:从这以后,我盼望长大(从这以后,我害怕长大) 要求:任选一题,要写出真情实感 3.题目: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提示:"竖起大拇指"常用来表示鼓励.夸奖.赞美.自豪,也可以用来表示有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