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文化生活》试题
1.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里的“文化”是 (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2015年,中央财政拨款50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 )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文化与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2016年10月17日7时
成功发射,系统科学、这对于
A.我国的科技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拟建一批以十二盘森林公园、乌江湿地公园、沙坨农业公园、中界荷花观光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加强。这表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2016年2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敬一丹深情宣读对吴锦泉的颁奖辞时,台下无数观众用掌声与泪水向这位平民英雄致敬。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 )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2016年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幕。在本届峰会文艺演出中,传统戏曲与小提琴共鸣的《梁祝》和漫声讴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无疑是世界最熟悉的中国音律,中国特有的婉约柔美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下在湖面缓缓流淌。这体现: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增强了“G20”成员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③促进了中国与“G20”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从2015年9月起,北京市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6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在教材中增加古诗词是基于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美期间达成协议,中美将合资成立电影制作和国际发行公司。今后好莱坞顶级大片中也会出现“中国制造”,国产片也会注入新的好莱坞元素。中国老百姓未来在国内就能看到更多具有中国味道的高质量、高水平纪录片、电视节目、主题展览和好莱坞大片。这说明( )
①全面吸收外域文化能促进我国文化发展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④文化交流有利于淡化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 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遗憾的是, 我们的许多城市在“发展”的口号下, 破坏了历史传承和已有的文化底蕴。这启示我们( )
A.文化要在发展的前提下继承
B.要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C.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D.要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
11.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的文化力量认识正确的是( )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是年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A.①② B.①③C .②③ D.①④
12.2016年1月19日,正在中东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时指出,中方和伊斯兰合作组织开展友好交往40多年来,确立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当日发布的中国和沙特两国《联合声明》指出,不同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下列做法符合《联合声明》的是( )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销本国价值观
③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推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前提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 材料一:2015年, 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8.4%,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5年, 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 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 韩国约为11本, 法国为8.4本, 日本为8.5本, 美国为7本。没有读过书的人群中有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 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并列举了多项读书的好处,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 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4分)?
(2)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习近平如此重视阅读。(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12分)
14. 材料一: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
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材料二: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东晋时代,药学家葛洪曾在所著医书《肘后备急方》中提及了青蒿治疗疟疾。屠呦呦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便来自《肘后备急方》。她通过大量实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成药进行分析和提炼,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屠呦呦的获奖说明,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1)根据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的启示。(12分)
(3)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离不开工匠的精湛技艺。请就我国如何造就更多的优秀工匠提出两条建议。(4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文化生活》试题
1.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里的“文化”是 (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2015年,中央财政拨款50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 )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文化与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2016年10月17日7时
成功发射,系统科学、这对于
A.我国的科技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拟建一批以十二盘森林公园、乌江湿地公园、沙坨农业公园、中界荷花观光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加强。这表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2016年2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敬一丹深情宣读对吴锦泉的颁奖辞时,台下无数观众用掌声与泪水向这位平民英雄致敬。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 )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2016年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幕。在本届峰会文艺演出中,传统戏曲与小提琴共鸣的《梁祝》和漫声讴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无疑是世界最熟悉的中国音律,中国特有的婉约柔美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下在湖面缓缓流淌。这体现: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增强了“G20”成员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③促进了中国与“G20”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从2015年9月起,北京市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6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在教材中增加古诗词是基于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美期间达成协议,中美将合资成立电影制作和国际发行公司。今后好莱坞顶级大片中也会出现“中国制造”,国产片也会注入新的好莱坞元素。中国老百姓未来在国内就能看到更多具有中国味道的高质量、高水平纪录片、电视节目、主题展览和好莱坞大片。这说明( )
①全面吸收外域文化能促进我国文化发展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④文化交流有利于淡化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 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遗憾的是, 我们的许多城市在“发展”的口号下, 破坏了历史传承和已有的文化底蕴。这启示我们( )
A.文化要在发展的前提下继承
B.要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C.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D.要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
11.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的文化力量认识正确的是( )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是年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A.①② B.①③C .②③ D.①④
12.2016年1月19日,正在中东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时指出,中方和伊斯兰合作组织开展友好交往40多年来,确立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当日发布的中国和沙特两国《联合声明》指出,不同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下列做法符合《联合声明》的是( )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销本国价值观
③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推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前提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 材料一:2015年, 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8.4%,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5年, 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 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 韩国约为11本, 法国为8.4本, 日本为8.5本, 美国为7本。没有读过书的人群中有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 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并列举了多项读书的好处,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 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4分)?
(2)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习近平如此重视阅读。(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12分)
14. 材料一: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
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材料二: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东晋时代,药学家葛洪曾在所著医书《肘后备急方》中提及了青蒿治疗疟疾。屠呦呦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便来自《肘后备急方》。她通过大量实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成药进行分析和提炼,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屠呦呦的获奖说明,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1)根据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的启示。(12分)
(3)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离不开工匠的精湛技艺。请就我国如何造就更多的优秀工匠提出两条建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