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与后现代性_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

——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

● 西南大学文学院 / 张兴成

电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至今我们都很难充分地认识和总结。“电视构成了一种文化活动场所,这个文化活动场所在建构现实、阐释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电视不仅在呈现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但这个“世界”,不像以往的艺术表现是一个不同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第二自然”,而是与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区分的存在。以往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是极其分明的,二者的鸿沟维护着精英与大众、贵族与平民、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利和价值秩序,而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打破了这一切,仅从审美的层面来讲,正是由于电视的高度发展,人类的日常生活不断被审美化,或者说,艺术世界、艺术方式正在不断日常生活化。

英国理论家迈克·费瑟斯通在1990年出版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现代性的重要结果与特征,因此,他把这一问题追溯到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方一批研究现代都市生活与体验的诗人和哲学家那里,比如波德莱尔、齐美尔、本雅明等。但费瑟斯通也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正实现是在影像时代到来之后,电子媒介的扩张,影像密度的加大,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后现代社会,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被称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后现代媒体”。电视是后现代审美文化扩张的基本工具。

一、何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是当今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一书中,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描述当今世界美学的“革命”和“新图景”。在经济力量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推动下,“艺术在生活化”,日常生活被塞满了艺术品格;同时,“生活在艺术化”,从都市景观到个人身体的某些细节妆扮,都被美学包裹起来,装饰无所不在。电视等图像技术的高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在物质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上,现实紧随新技术和电视媒介,正在证明自身越来越为审美化的过程所支配。它正在演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审美活动,当然这里所指的‘审美’不只是指美的感觉,而是指虚拟性和可塑性”②。

二、电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动与意义

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视所呈现的世界的范围和信息是以往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电视的审美表现领域和审美呈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其视觉和听觉形象的直观性、运动性和立体性是文学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无法实现的。其他艺术形式很难全面呈现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文学去表现色彩、声音,用美术去表现运动和过程等,都不如用电影、电视去表现。所以,从表现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丰富性、直观性和实时性的角度来说,电视无疑有明显的优势。有了电视之后,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美才有了真正充分进入我

46

2010年第11期

(总第252期)

ESSAYS ON TV电视专论

们感官和消费世界的可能性。

其次,更重要的是,电视打破了传统美学的藩篱和权力结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始于现代,古代的文人和贵族早已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他们的宫殿、屋宇、居室的设计、装饰,到衣着打扮、姿容化妆、游乐雅玩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美的严苛要求和不遗余力的追求,甚至人物的风韵、气度、言谈、趣味,都被赋予了审美化、精致化的追求和品质。读《世说新语》、《随园食单》、《闲情偶寄》、《红楼梦》等古典作品,常常叹服古人对生活美的享受。但是,具有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资格和才具的古人毕竟是少数,只有那些生活闲适、财力雄厚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才能够将美贯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生活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并用这种文化气息把自己和常人区分开来。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载体,使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也有了呈现和表达的机会与形式。当今世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质上为平民、大众审美观念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审美范围和层次,也瓦解了传统的精英和贵族文化的霸权结构和中心地位。“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④。

近些年,中国的电视节目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除了各种以社会众生相为表现中心的纪实性节目,如人物访谈、传奇故事、真情诉说、社会记录、时事报道等类型外,那些围绕日常生活的居家购物、娱乐餐饮、教育升学、道德法律、旅游休闲、美容减肥、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节目,逐渐占据主流,成为较受欢迎的板块。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的转向”也可以说是个大趋势,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继续关注“大历史”、“革命史”、“帝王将相史”、“英雄传奇史”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人、家庭、家族、邻里、社区、工厂乃至社会边缘的“小历史”、“心灵史”、“情感史”、“婚恋史”、“励志史”。以家庭婚姻、都市情感、职场竞争、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的电视剧都有极高的收视率,像《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双面胶》、《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等家庭题材剧,都是以都市普通人的日常生

活为焦点,表现了中国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市情感剧、职场竞争剧极具时尚性,在揭示当代都市人的各种情感纠葛、办公室文化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消费元素:大商场、步行街、咖啡厅、健身房、娱乐中心、宾馆饭店、主题公园、美容美食、靓女帅哥……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无所不在的审美化和消费主义潮流;社会问题剧直指当下中国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房价、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食品安全、女性解放等,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生活问题。情景喜剧更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为笑料,制造各种滑稽幽默的喜剧冲突。即便是那些看起来离现实生活较远、充满传奇和魔幻的神话与科幻题材电视剧,也与当代青少年的日常玩乐,如网络游戏等密切相关。

从根本上说,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上。鲍德里亚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和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以及传统家庭和集团结构的改变。电子媒介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字媒介,成为人类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载体,人类的各种经验、历史和思想通过电子媒介的符号化、视觉化和数据化,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因此,电视等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构者,它们在呈现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感知、观察、理解、思考世界的方式和习惯,审美亦在其中。日常生活的凡俗与平庸,经过影视和网络世界的包装,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超凡脱俗来,那些以往被人遗忘的生活角落和家居环境,忽然被人们精心打扮起来,展现出别样的“艺术”气质;那些曾经被视为“不雅”与“肮脏”,因而需要隐藏起来的身体的部位和线条,忽然被最大限度地展示开来,变成人们的凝视焦点;那些从来不重视“美的品味”的人,忽然都变成了“食色行野”的“生活家”和“私享家”,大谈家居装修、娱乐游戏、服饰美容和减肥养生……这一切,其实都离不开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与教诲。

三、电视与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扩张及其问题

然而,学者们对电视等媒介导致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更多的是担忧和批判,视之为消费主义时代商业逻辑对文化和艺术渗透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际上也是商业逻辑借用电视等图像媒介,对现代人的一种新的操纵,通过使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充满“审美意味”来唤起人们虚假的、过多的消费欲望,比如广告和肥皂剧。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47

众所周知,在德国古典美学家(尤其是康德、席勒和黑格尔)那里,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甚至一直到象征主义,美和艺术的最高法则都是“自律化”,即美和艺术世界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自由,不能被科学、商业和政治的逻辑操纵。在古典美学范畴里,美是一个纯粹的、不涉及功利的概念和领域。然而,由于广告和形象文化的渗透,商业逻辑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变得无所不在。杰姆逊甚至指出,商品化的法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意识反应⑤。电视广告经常过度地渲染产品带来的审美想象,故意避开产品的实际功能,用产品的附加值(审美性)取代其实质(实用性),给产品注入各种不必要的审美泡沫。广告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包装”与“形象化”,制造审美想象,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关于这个产品的浪漫想象!杰姆逊认为,广告艺术可以和人类以往的任何艺术媲美,但它最终受到商业逻辑的支配,所以广告所表现的任何欲望最终都是被扭曲的欲望,广告正是通过形象把人们最深层的欲望引入消费中去,而欲望的满足却始终停留在一个“想象界”里。

更重要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与艺术世界,这些截然不同的审美经验范畴之间差别的彻底消除,与其说是在提升生活的审美价值,不如说是在降低艺术的神圣尺度,因此表面上看是文化民主化的进步,实质上却是文化在逐步丧失尊严与界限。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降低了进入某些特殊场域,如司法场、学术场、艺术场等的入场权,它可以把以行业的内部标准衡量根本得不到认可的人冠为著名学者、专家、艺术家,等等。因此,媒体充当一切裁判的后果是,媒体取代了大众自己的判断和行业自身的标准,使商业的法则、权利的法则渗透到所有自治的领域⑥

。鲍德里亚也指出,由于电子传媒的扩张,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虚拟原则。一方面是电视等媒介对现实世界的无限接近和彻底暴露,以往许多未曾公开的场景,如暴力、性、死亡以及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也都慢慢为大众所熟知;另一方面是电视等媒介制造出来的虚拟影像逐渐代替了现实本身。一切都成了形象与符码,“想象界”与“真实界”的距离完全消失,幻象与真理相互混淆⑦。现代人已经与大地分离,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把我们包裹起来,四季的冷暖差别被空调抹去,灿烂的星空、芳香的山花、松涛海韵、雾霭虹霓……一切我们曾经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物忽然都变成了屏幕中一晃而过的声光流影,那么陌生,那么匆忙,缺乏任何深度和密度。于是,艺术和审美逐渐丧失了自律性,美不美由媒体所制造的时尚说了算,“时尚的”

48

2010年第11期

(总第252期)

就是美的,因为“美丽是最好的竞争力和卖点”!然而,传统的美与艺术因为与生活有“距离”而充满“灵韵”(Aura),最重要的是,因为有距离,使艺术能够对日常生活的平庸进行否定性、对立性、反抗性、批判性乃至自省性的审美超越。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完全丧失,也就意味着审美超越与批判的终结,甚至有人因此宣称“艺术终结了”。

四、结语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的核心是世界的图像化和消费化,电视作为呈现现实的最好工具,既带来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最遭人诟病的就是:电视是生产幻觉的工具,在幻觉取代真实的同时,电视也就代替了我们的感官和大脑,电视从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变成了我们抵达世界的“终点”。因此,需要时时提醒:我们不是在看电视,而是在看“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真正关切,并由此去思考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自由问题。电视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时,不能一味地迎合或采取消费的态度,而缺乏深入反思和价值关怀;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同时,对生活世界加以提升与批判。电视在取代以往的艺术成为呈现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时,能否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性,是它能否获得我们持久尊重和信赖的基础。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2006-YW06〉阶段性成果)

□本文编辑:郭 涛

————

注:

①[美]戴安娜·兰克:《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第32页。

②[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

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9页。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

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11页。

④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

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⑤[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23页。

⑥[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0,第69~77页。

⑦[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

书馆,2000年,第28~37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

——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

● 西南大学文学院 / 张兴成

电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至今我们都很难充分地认识和总结。“电视构成了一种文化活动场所,这个文化活动场所在建构现实、阐释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电视不仅在呈现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但这个“世界”,不像以往的艺术表现是一个不同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第二自然”,而是与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区分的存在。以往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是极其分明的,二者的鸿沟维护着精英与大众、贵族与平民、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利和价值秩序,而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打破了这一切,仅从审美的层面来讲,正是由于电视的高度发展,人类的日常生活不断被审美化,或者说,艺术世界、艺术方式正在不断日常生活化。

英国理论家迈克·费瑟斯通在1990年出版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现代性的重要结果与特征,因此,他把这一问题追溯到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方一批研究现代都市生活与体验的诗人和哲学家那里,比如波德莱尔、齐美尔、本雅明等。但费瑟斯通也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正实现是在影像时代到来之后,电子媒介的扩张,影像密度的加大,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后现代社会,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被称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后现代媒体”。电视是后现代审美文化扩张的基本工具。

一、何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是当今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一书中,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描述当今世界美学的“革命”和“新图景”。在经济力量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推动下,“艺术在生活化”,日常生活被塞满了艺术品格;同时,“生活在艺术化”,从都市景观到个人身体的某些细节妆扮,都被美学包裹起来,装饰无所不在。电视等图像技术的高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在物质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上,现实紧随新技术和电视媒介,正在证明自身越来越为审美化的过程所支配。它正在演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审美活动,当然这里所指的‘审美’不只是指美的感觉,而是指虚拟性和可塑性”②。

二、电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动与意义

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视所呈现的世界的范围和信息是以往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电视的审美表现领域和审美呈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其视觉和听觉形象的直观性、运动性和立体性是文学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无法实现的。其他艺术形式很难全面呈现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文学去表现色彩、声音,用美术去表现运动和过程等,都不如用电影、电视去表现。所以,从表现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丰富性、直观性和实时性的角度来说,电视无疑有明显的优势。有了电视之后,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美才有了真正充分进入我

46

2010年第11期

(总第252期)

ESSAYS ON TV电视专论

们感官和消费世界的可能性。

其次,更重要的是,电视打破了传统美学的藩篱和权力结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始于现代,古代的文人和贵族早已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他们的宫殿、屋宇、居室的设计、装饰,到衣着打扮、姿容化妆、游乐雅玩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美的严苛要求和不遗余力的追求,甚至人物的风韵、气度、言谈、趣味,都被赋予了审美化、精致化的追求和品质。读《世说新语》、《随园食单》、《闲情偶寄》、《红楼梦》等古典作品,常常叹服古人对生活美的享受。但是,具有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资格和才具的古人毕竟是少数,只有那些生活闲适、财力雄厚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才能够将美贯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生活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并用这种文化气息把自己和常人区分开来。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载体,使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也有了呈现和表达的机会与形式。当今世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质上为平民、大众审美观念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审美范围和层次,也瓦解了传统的精英和贵族文化的霸权结构和中心地位。“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④。

近些年,中国的电视节目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除了各种以社会众生相为表现中心的纪实性节目,如人物访谈、传奇故事、真情诉说、社会记录、时事报道等类型外,那些围绕日常生活的居家购物、娱乐餐饮、教育升学、道德法律、旅游休闲、美容减肥、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节目,逐渐占据主流,成为较受欢迎的板块。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的转向”也可以说是个大趋势,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继续关注“大历史”、“革命史”、“帝王将相史”、“英雄传奇史”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人、家庭、家族、邻里、社区、工厂乃至社会边缘的“小历史”、“心灵史”、“情感史”、“婚恋史”、“励志史”。以家庭婚姻、都市情感、职场竞争、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的电视剧都有极高的收视率,像《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双面胶》、《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等家庭题材剧,都是以都市普通人的日常生

活为焦点,表现了中国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市情感剧、职场竞争剧极具时尚性,在揭示当代都市人的各种情感纠葛、办公室文化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消费元素:大商场、步行街、咖啡厅、健身房、娱乐中心、宾馆饭店、主题公园、美容美食、靓女帅哥……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无所不在的审美化和消费主义潮流;社会问题剧直指当下中国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房价、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食品安全、女性解放等,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生活问题。情景喜剧更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为笑料,制造各种滑稽幽默的喜剧冲突。即便是那些看起来离现实生活较远、充满传奇和魔幻的神话与科幻题材电视剧,也与当代青少年的日常玩乐,如网络游戏等密切相关。

从根本上说,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上。鲍德里亚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和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以及传统家庭和集团结构的改变。电子媒介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字媒介,成为人类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载体,人类的各种经验、历史和思想通过电子媒介的符号化、视觉化和数据化,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因此,电视等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构者,它们在呈现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感知、观察、理解、思考世界的方式和习惯,审美亦在其中。日常生活的凡俗与平庸,经过影视和网络世界的包装,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超凡脱俗来,那些以往被人遗忘的生活角落和家居环境,忽然被人们精心打扮起来,展现出别样的“艺术”气质;那些曾经被视为“不雅”与“肮脏”,因而需要隐藏起来的身体的部位和线条,忽然被最大限度地展示开来,变成人们的凝视焦点;那些从来不重视“美的品味”的人,忽然都变成了“食色行野”的“生活家”和“私享家”,大谈家居装修、娱乐游戏、服饰美容和减肥养生……这一切,其实都离不开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与教诲。

三、电视与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扩张及其问题

然而,学者们对电视等媒介导致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更多的是担忧和批判,视之为消费主义时代商业逻辑对文化和艺术渗透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际上也是商业逻辑借用电视等图像媒介,对现代人的一种新的操纵,通过使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充满“审美意味”来唤起人们虚假的、过多的消费欲望,比如广告和肥皂剧。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47

众所周知,在德国古典美学家(尤其是康德、席勒和黑格尔)那里,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甚至一直到象征主义,美和艺术的最高法则都是“自律化”,即美和艺术世界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自由,不能被科学、商业和政治的逻辑操纵。在古典美学范畴里,美是一个纯粹的、不涉及功利的概念和领域。然而,由于广告和形象文化的渗透,商业逻辑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变得无所不在。杰姆逊甚至指出,商品化的法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意识反应⑤。电视广告经常过度地渲染产品带来的审美想象,故意避开产品的实际功能,用产品的附加值(审美性)取代其实质(实用性),给产品注入各种不必要的审美泡沫。广告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包装”与“形象化”,制造审美想象,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关于这个产品的浪漫想象!杰姆逊认为,广告艺术可以和人类以往的任何艺术媲美,但它最终受到商业逻辑的支配,所以广告所表现的任何欲望最终都是被扭曲的欲望,广告正是通过形象把人们最深层的欲望引入消费中去,而欲望的满足却始终停留在一个“想象界”里。

更重要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与艺术世界,这些截然不同的审美经验范畴之间差别的彻底消除,与其说是在提升生活的审美价值,不如说是在降低艺术的神圣尺度,因此表面上看是文化民主化的进步,实质上却是文化在逐步丧失尊严与界限。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降低了进入某些特殊场域,如司法场、学术场、艺术场等的入场权,它可以把以行业的内部标准衡量根本得不到认可的人冠为著名学者、专家、艺术家,等等。因此,媒体充当一切裁判的后果是,媒体取代了大众自己的判断和行业自身的标准,使商业的法则、权利的法则渗透到所有自治的领域⑥

。鲍德里亚也指出,由于电子传媒的扩张,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虚拟原则。一方面是电视等媒介对现实世界的无限接近和彻底暴露,以往许多未曾公开的场景,如暴力、性、死亡以及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也都慢慢为大众所熟知;另一方面是电视等媒介制造出来的虚拟影像逐渐代替了现实本身。一切都成了形象与符码,“想象界”与“真实界”的距离完全消失,幻象与真理相互混淆⑦。现代人已经与大地分离,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把我们包裹起来,四季的冷暖差别被空调抹去,灿烂的星空、芳香的山花、松涛海韵、雾霭虹霓……一切我们曾经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物忽然都变成了屏幕中一晃而过的声光流影,那么陌生,那么匆忙,缺乏任何深度和密度。于是,艺术和审美逐渐丧失了自律性,美不美由媒体所制造的时尚说了算,“时尚的”

48

2010年第11期

(总第252期)

就是美的,因为“美丽是最好的竞争力和卖点”!然而,传统的美与艺术因为与生活有“距离”而充满“灵韵”(Aura),最重要的是,因为有距离,使艺术能够对日常生活的平庸进行否定性、对立性、反抗性、批判性乃至自省性的审美超越。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完全丧失,也就意味着审美超越与批判的终结,甚至有人因此宣称“艺术终结了”。

四、结语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的核心是世界的图像化和消费化,电视作为呈现现实的最好工具,既带来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最遭人诟病的就是:电视是生产幻觉的工具,在幻觉取代真实的同时,电视也就代替了我们的感官和大脑,电视从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变成了我们抵达世界的“终点”。因此,需要时时提醒:我们不是在看电视,而是在看“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真正关切,并由此去思考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自由问题。电视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时,不能一味地迎合或采取消费的态度,而缺乏深入反思和价值关怀;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同时,对生活世界加以提升与批判。电视在取代以往的艺术成为呈现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时,能否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性,是它能否获得我们持久尊重和信赖的基础。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2006-YW06〉阶段性成果)

□本文编辑:郭 涛

————

注:

①[美]戴安娜·兰克:《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第32页。

②[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

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9页。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

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11页。

④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

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⑤[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23页。

⑥[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0,第69~77页。

⑦[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

书馆,2000年,第28~37页。


相关内容

  • 新媒介下的文学表现
  • 新媒介下的文学表现 当今社会,以电视.电影.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对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媒介以其自身的图象化.迅捷化.商业化的特性冲击甚至消解了经典文学,但是同时也为文学生产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生长点. 媒介是文学生产.传播.交流.消费的纽带,是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媒介 ...

  • 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近重要的影视文化现象的评析为例,尝试建立批判性的青春审美文化论纲.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现象,是消费性文化:第二,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第三,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

  • 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毕业论
  • 新乡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姓 名: 年 级: 专 业: 完成日期:指导教师: 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赵 宁 2008级 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 2011-3-22 杨开开 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赵宁 新乡学院 新闻与传媒系 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 摘要:媒介是文学生产.传播.交流.消费的纽带,是整个文学生 ...

  • 小教本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 <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 ...

  •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杜书瀛 内容提要: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融入了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其价值生长的一部分:媒介还进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 ...

  • 社会转型与审美变迁
  • 作者:李世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04期 审美文化研究的合法性与知识背景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式启动了现代化工程.现代化建设打破了 以往闭关自守的局面,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加大了政治改革的力度,这引 ...

  •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 商业展示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饭店.商务休闲酒吧.迪厅.美容美发厅等,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体验商品经济的前沿阵地,其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特色,以形.色.声.光组成适应人类各感觉机能的愉悦空间.目前,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结构已从&quo ...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含义是指合理地安排视觉元素.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设计作品的各个层面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 ...

  • 从民生新闻节目看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
  • 近几年,"民生新闻"在各城市电视台呈现出方心未艾的趋势,<南京零距离>.<第七日>等栏目强调民众视角,立足于城市普通百姓,站在他们的立场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反映他们的呼声.而民生新闻节目的个性化主持人则成为节目的代言人.他们"说的好,说的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