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 排水改造工程
( 顶 管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编制日期: XXXX 年XX 月XX 日
目 录
一、工程概述 .................................................................................................. 1 二、地质勘查情况 . .......................................................................................... 3 三、编制依据 .................................................................................................. 3 四、顶管施工方案 . .......................................................................................... 4 五、沉井施工方案 . ........................................................................................ 10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 18 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 .......................................................................... 19 八、应急救援预案 . ........................................................................................ 24 九、深基坑支护 ............................................................................................ 34 十、冬、雨季施工 . ........................................................................................ 38 十一、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 .......................................................................... 42 十二、附表 ................................................................................................... 43
XX 排水改造工程 顶 管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一、工程概述
1.1、XX 属老城区范围,区域内主要单位或小区XX 等,面积共23.5公顷。周边主要道路有XXX 。该片区地势较低,现状为雨污合流制,周围雨污水汇集到污水池后经泵站提升进入排水管道, 水流进入截污干管。
1.2、现状管道较通畅,但污水经过泵站提升后,经常流溢出地面,影响市容市貌,对周围的居住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泵站的运行、维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从根本解决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生活出行的积水内涝问题,拟布置一排D800雨污合流管,接入截流干管,暴雨季节雨水流量较大时,通过W8流溢井,雨污水流溢至现状排水箱涵。
1.3、新建D800雨污水合流管道总长约530m ,均采用顶管法施工,合流管管材采用F 型钢承口式钢筋砼管(Ⅲ级,国标甲型承插口)。拟将雨污水由W1排水检查井(管底标高49.487)开始,顺序接入W2—W7井,最后接入W8结合箱(管底高程48.684),排水坡度为0.15%,管道最大埋设深度8.19m ,最大顶进长度105m ,新建W2、W3、W5、W7工作井,W4、W6接受井,W8结合箱,W1进水检查井。 1.4、本工程顶管及检查井数据。
各井段顶管长度及设计高程
各工作井、接受井详细尺寸及规格
二、地质勘查情况
2.1、污水收集管道侧位于长江一级阶地,地形地貌相对平坦,地面标高53.63~57.60m,管线内及附近均无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 2.2、地质勘察院情况:
2.2.1、第1层杂填土:灰褐色,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砂、卵石、建筑垃圾组成。卵石粒径在2~18cm。表层0.20~0.30m为混凝土(路面)。该层厚度一般在1.50~3.20m,局部最大厚度4m 。回填时间约30年。
2.2.2、第2层粉土:灰褐色、黄褐色,基本上无包含物,稍湿~湿、中密~密实。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及韧性较低。揭露厚度4.20~6.20m,主要分布于北门外正街场地内。
2.2.3、第3层卵石:褐黄色为主,密实度稍密~中密,卵粒占55~65%,粒径2~15cm较多,部分大于20cm ,其中含量约25%,大部分为亚圆形,无分选性,无定向排列,其卵石的目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闪长岩、石英岩及花岗岩,中~微风化。泥、砂质全充填。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四方堰、菜市场以北及得胜街等场地。
2.3、场地基本上均无地下水分布。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分布于填土层中。水体由南向北流动,水位埋深0.3~0.9m。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及附近居民生活排水,地下水量不丰。对管道施工基本上无重大影响。勘察场地内,无暗埋的河道、沟滨、空洞、孤石等,地基稳定性总体较好。 三、编制依据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1-2008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鄂建文[2011]152号 《市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 四、顶管施工方案
4.1、顶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工艺
4.1.1、根据本工程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我们准备采用人挖机顶的方法进行。
4.1.2、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4.1.3、顶管施工示意图
4.2、顶管设备及布置
4.2.1、顶力由千斤顶通过U 型顶铁、环型顶柱传至管端。千斤顶选用2只320T 千斤顶及配套油泵。起重能力1000t ,最大行程80cm 。为保证管节按预定方向前进,千斤顶顶力的合力位置和顶进抗力的位置在同一轴线上,根据施工经验,管着力点在靠近管底30-40cm 处。顶铁用20mm 厚钢板焊接而成,顶铁制作100cm 、50cm 、30cm 、各制作2组。为保证施工安全,顶铁设锁定“U”型卡。千斤顶安装时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在管道中的中心的垂线上。
4.2.2、导轨: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在地板浇筑时埋好导轨预埋铁。两导轨焊接在预埋铁上并要求牢固、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在使用中经常检查校核导轨,防止产生位移。
4.2.3、顶铁:分块拼装式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并且顶铁的相邻面相互垂直。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等、对称,顶铁与导轨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更换顶铁时,先使用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顶铁与管口
之间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口应增加U 型或环形顶铁。
4.2.4、起重设备:正式作业前应试吊,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严禁超负荷吊装。 4.3、顶管顶力计算
4.3.1、顶管顶力计算采用经验公式:P=N×P0=1.5×0.60×105=94.5T,式中: P-计算总顶力(KN ) P0-顶进管子的全部自重 N-土层系数,取值等于1.5。 4.4、后背安装
4.4.1、后背采用长3M 、断面15㎝×15㎝方木码放,高度为2.5M ,并尽量贴紧墙壁,后背平面要求垂直于管道中心线,如有空隙用砂石填充严密,方木前埋设立铁3根,间距1.0M 。立铁前码放横铁,横铁要求码放平整,顶镐后座与横铁结合处严密,以便均匀地将顶力传到后背上。
4.4.2、顶力设备为320T 油压千斤顶,行程L=800㎜。根据顶力计算,安装2台千斤顶,与管道中心线对称布置。 4.5、导轨安装
导轨使用高度为140的钢轨,安装道轨用木枕,经计算D=800㎜,砼管导轨宽度为737㎜,导轨高程用顶管坑内的水准点测设。钢制道轨与木枕用道钉
固定,两侧用方木与槽壁撑紧固定。
4.6、管道顶进
4.6.1、安放第一节顶管时应认真复核管道轴线、高程,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始进行管道顶进。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核对的地方,并加以保护。
4.6.2、管道顶进时应严格按照勤顶少挖的原则操作,每次挖土长度不超过20厘米,挖土由上而下分层开挖,遇前端土质软硬不均匀时,采取多挖硬,少挖软的方法,防止管道管头下倾或上仰。顶管挖土时,至少要有一名有经验的施工人员,随时观察土层和含水量情况,发现异常人员及时撤出,立即报告,等有关人员查明情况后,再继续施工。
4.6.3、第1~3节管道顶进前应对管身进行润滑处理,以确保管道顶进滑顺。必要时应采用钻孔注泥浆护壁保持润滑。
4.6.4、管周围的超挖:管顶以上允许超挖1.5㎝,但在下面135°范围不得超挖,一定保持管壁与土基面的吻合。
4.6.5、管道顶进至收井段时,应特别提醒操作人员缓慢顶进,控制顶进距离及顶进冲程,保证检查井的正常施工。
4.6.6、管道的土方在挖出后应及时运走, 以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及其它材料的堆放。
4.6.7、管道在顶进过程中, 应连续作业, ,防止因中途停置而导致摩擦力增加,造成顶进困难,不到检查井位置不得停止。
4.6.8、本次顶管采用F 型顶管,管径Φ800。对于F 型顶管,管与管间采用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细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如发现位移, 扭转或露出管外, 必须拨出重插。
4.7、测量放线与纠偏
4.7.1、测量与放线:根据监理单位审核批准的桩点施测污水管线的中心线
和高程桩。根据中线控制桩用全站仪将顶管中线桩分别测设在顶管工作坑的前
后,使前后两桩互相通视,并与管线在同一条线上。顶管工作坑内的水准点由
坑上一次引测,经过校核,误差不得大于±5㎜。每座顶管坑内设2个水准点。
4.7.2、顶管测量与纠偏:在顶第一接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
间距不应超过30㎝,以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管道进入土层后的正常顶进,
测量间隔不宜超过100㎝。
4.7.3、中心测量:本工程最大顶进长度为105M ,拟采用垂球拉线的方法
进行测量,要求两垂球的间距尽可能的拉大,用水平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
心偏差,并且每顶进12m 用全站仪检测一次。
4.7.4、高程测量:用水准仪及高程尺,根据工作坑内设置的水准点,测头
一节管前端与后端的管内底高程,以掌握头一节管子的走向,测量后应与工作
坑内另一个水准点闭合。每班工作要做好顶管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全段顶完后,
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与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其错口的高差,
顶管误差校正逐步进行。形成误差后不可立即将已顶好的管子校正到位,应缓
慢进行,使管子逐渐复位,切忌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纠偏过程中
应加强测量密度,每10~20㎝测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方
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超挖纠偏法:偏差为1~2㎝时,可采取此法。即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子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步回到设计位置。
2)、顶木纠偏:偏差大于2㎝时,在超挖纠偏不起作用时采用。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子偏向的另一侧内壁上,另一端斜撑在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在顶进过程中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利用顶进时的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
3)、千斤顶纠偏法:方法基本同顶木纠偏法,只是在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慢慢移位纠正。
4.8、水泥浆填充
4.8.1、水泥浆液需搅拌均匀,无结块,无杂物。注浆压力为0.1~0.2MPa,注浆孔左右各设一个排气孔。充填水泥浆必须自一个方向顺序压浆,即每个注浆孔压浆时见到前方注浆孔冒出水泥浆时才能认为充填饱满。压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注满土层和管壁之间的孔隙,等24小时后进行第二次压浆,第二次压浆重新布孔。注浆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注浆设备,以防堵塞。
4.8.2、注浆设备和系统是由泥浆搅拌机、泥浆泵、输浆管、输浆管总节门、注浆孔及分节门组成。第一注浆孔设在距首节管7.5M 左右,依次每3M 设置一个注浆孔,注浆孔位置一般设在管子左上方或右上方,以免出土时碰撞。
五、沉井施工方案
5.1、沉井施工工艺流程
5.1.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与施工方法,沉井主要工序的工艺流程安排见下图所示:
5.2、沉井施工的原材料
5.2.1、各种材料均需要做试验并由监理工程师现场抽样试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砼:采用商品砼,设计强度为C30,抗渗等级S6。
A 、砼最大自然下料高度不得超过2m ,大于2m 的应该使用串桶,进行分段分层均匀连续浇灌,分层厚度为50—80cm 。
B 、采用插入式振捣,振捣间距不超过30cm ,梅花型振捣到平面泛浆无气泡为止。
C 、每节必须留施工缝做法按设计图纸要求采用钢板止水带。表面必须凿毛,扫净,用水泥浆表面湿润,然后才可继续浇灌砼。
D 、砼浇灌完成后,按夏季施工要求覆盖麻袋,浇水养护。
E 、砼强度达到70%时方可拆模,达到95%时方可才下沉。
2)、钢筋:ф为I 级钢筋;Φ为二级钢筋
A 、钢筋:I 级钢筋锚固长度为24d ,Ⅱ级钢筋锚固长度为30d 。
B 、搭接长度为35d (d 为钢筋直径)。
C 、钢筋保护层:刃脚35mm ,梁35mm ,底板40mm 。
D 、墙:墙的垂直钢筋长度不宜超过8米。
E 、水平钢筋长度不宜超过9米。
5.3、地基开挖
5.3.1、用全站仪测放工作井位置及沉井井壁的位置后。用挖机开挖破除基坑表层砼,人工配合挖探管线。基坑四周设排水沟、集水井。集水井井深应低于基坑底面0.5米,以有利于降水排水。测量放样确定工作井井位后开挖,基坑深度为原地面以下2.5米,基坑底宽比井壁宽3米左右。
5.4、沉井制作
5.4.1、沉井制作与下沉前,应充分落实相应的作业条件,全面完成以下几方面的施工准备工作:
1)、编制实施性的施工方案,用于指导沉井施工。编制方案必须根据沉井 工程的特点、地质水文情况及已有的施工设备、设施等条件,并经过详细的计 术、经济比较,以此保证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可行性。在方案中要重点考 虑沉井制作与下沉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到 心中有数。
2)、布置测量控制网。在现场要事先设置沉井中心线和标高的测量控制点,作为沉井定位放线和下沉观测的依据。
5.4.2、刃脚支设形式
1)、沉井下部为刃脚,其支设方法取决于沉井的重量、施工荷载和地基承载力。常用的刃脚支设形式有垫架法、砖砌垫座和土模。
2)、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分析,沉井的刃脚支设形式宜采用垫架法。垫架的作用是将上部沉井重量均匀传递给地基,使沉井制作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刃脚和井身产生破坏性裂缝,并可使井身保持垂直。
3)、采用垫架法时,先在刃脚处铺设砂垫层,再在其上铺设垫木和垫架。垫木常用150×150mm 断面的方木。垫架的数量应根据第一节沉井的重量和砂垫层的容许承载力计算确定,间距一般为0.5~1.0m。垫架应沿刃脚铺设。
5.5、模板施工
5.5.1、在底模上先弹出中心线,选择内侧先安装模板,模板制作采用组合式模板;
5.5.2、用18mm 厚胶合板做内外侧模,用钢管做支撑。
5.5.3、内外模之间除了加撑木外,还必须用Φ12止水螺杆,间距为50—60cm ,材料Φ12圆钢,双头螺纹连接。
5.5.4、在砼浇捣中,注意模板变形,及时加固。
5.5.5、拆模后用气割割掉露出的螺栓部分,挖除木板垫块,后用纯水泥浆满批,防止渗漏水。
5.5.6、保证结构的尺寸形状,以及相互的位置的准确性。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模板的接缝采用胶密封,保证严密,不漏浆。
5.6、钢筋施工
5.6.1、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和检验报告单,并按有关规定分批抽取试样 作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6.2、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钢筋工长预先编制钢筋翻样单。所有钢筋均 须按翻样单进行下料加工成型。
5.6.3、钢筋绑扎必须严格按图施工,钢筋的规格、尺寸、数量及间距必须 核对准确。
5.6.4、井壁内的竖向钢筋应上下垂直,绑扎牢固,其位置应按轴线尺寸校 核。底部的钢筋应采用与砼保护层同厚度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塞,以保证其位置 准确。
5.6.5、井壁钢筋绑扎的顺序为:先立2-4根竖筋与插筋绑扎牢固,并在竖 筋上划出水平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和齐胸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 上划出竖筋的分档标志,接着绑扎其它竖筋,最后再绑扎其它横筋。
5.6.6、井壁钢筋应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扎拉筋或支撑筋,其纵横 间距不大于600mm 。
5.6.7、合模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应进行修整,宜在搭接处绑扎一道横筋定 位。浇灌混凝土后,应对竖向伸出钢筋进行校正,以保证其位置准确。
5.7、预留孔洞和预埋件
严格按照设计位置和要求预留孔洞、预留管、预埋件。预留孔洞模板的制
作、安装和预留管、预埋件的位置和几何尺寸。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5.8、砼浇筑施工
5.8.1、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泵直接布料入模的方法。每节沉井浇砼必须连 续进行,一次完成,不得留置施工缝。
5.8.2、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主要有:钢筋已经验收合格符合质量 验收规范与设计要求;模板已安装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模板内的垃圾及杂物 已清理干净,模板已涂刷脱模隔离剂;沉井的位置、尺寸、标高和井壁的预埋 件、预留洞等已经过复核无误;由专业试验室或混凝土制品厂提供的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报告已经审核批准实施;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 进场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泵送工作性能鉴定,其工作性能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 要求。
5.8.3、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0~500mm左右。
5.8.4、混凝土捣固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混凝土 必须分层振捣密实,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振动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cm 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上层混凝土的振捣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 行。
5.8.5、为了防止模板变形或地基不均匀下沉,沉井的混凝土浇筑应对称、 均衡下料。
5.8.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应采取养护措施,可对混凝土表面覆盖 和浇水养护,井壁侧模拆除后应悬挂草包并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满足能 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的要求。浇水养护时间的规定为:采用普通硅酸盐水 泥时不得少于7天,当混凝土中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时不得少于14 天。
5.9、沉井下沉
5.9.1、当沉井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以上时,即可开始下沉,沉井下沉过程中,要及时、认真、如实地做好沉井下沉施工记录。
5.9.2、下沉时首先需将沉井井壁上全部预留孔加以封堵,对于较大的孔用M10水泥砂浆砌机砖封堵,并在内外面用1:2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 。在下沉前,先在内外井壁上各对称弹出4条垂线,在刃脚底部设标盘。在沉井外壁沿4条垂线绘制水平测量标尺,并在基坑的相对位置设置水平指标标尺,以便随时测定沉井的下沉量,下沉偏差及沉井的偏斜,以便及时纠偏。
5.9.3、沉井下沉时,先凿除垫层砼,凿除垫层砼应对称进行。挖土采用小型挖机,挖土须分层、对称、均匀地进行,由沉井中间开始逐渐挖向四周,每层高0.4~0.5m 。
5.9.4、沉井下沉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沉井的倾斜度,观测在井筒内壁预先设定的4个垂球的锥尖是否分别在相对应位置的标盘中心,一般在沉井每次下沉前后各观测一次,如发现井筒倾斜或位移时,应立即进行纠偏,可以采取以下纠偏措施:
挖土纠偏:沉井发生倾斜时,可在下沉较慢的一侧多挖土,逐步挖掉刃脚四周长度宜为沉井直径的1/2,促使该侧下沉。同时,在下沉较快一侧减缓或停止挖土。
5.9.5、沉井下沉示意图
5.10、井内降水
5.10.1、根据地勘报告上显示,该地段地下水不丰,又正逢枯水季,所以井内排水暂考虑井内明沟排水,在沉井内部开挖明沟、集水井,采用潜水泵进行明排水,以此保证降水效果。井内明排水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5.10.2、在离刃脚2~3m处挖一圈排水明沟,并设3~4个集水井,其深度应比地下水位深1~1.5m。明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随沉井的挖土而不断加深。集水井内的积水由高扬程的潜水泵排至沉井外。
5.10.3、井内明排水也可将抽水泵设在井壁上,一般需要在井壁上预埋铁件,焊钢操作平台安置水泵,或在井壁上吊木架安置水泵。如采用上述方法,水泵的抽水高度应控制在7m 以内。
5.11、沉井封底及钢筋砼底板
5.11.1、当沉井下沉到接近设计高程时,停止取土,先采用井内明沟降水,待地下水位降至沉井底板以下时,再进行刃脚部位的取土,取土时一边观测,一边缓慢下沉,一般在设计高程以上10cm 时停止取土,经观察8小时下沉量,累计不大于10mm 时,可进行沉井封底工作。
5.11.2、封底前应先清除底板部位的余土,平整土基,后再浇筑封底砼底板。砼中钢筋上端应伸入底板并与底板上层钢筋焊牢。封底砼和底板均采用商品砼,沉井封底砼浇筑时可分层按扇形进行,振捣要密实,底板砼浇筑时,可利用钢筋控制底板平整度,砼浇筑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并按规范要求制作试块。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1、质量目标
6.1.1、让业主满意,单位工程达到合格等级。
6.1.2、杜绝各类重大质量事故及隐患。
6.2、质量管理组织保证措施
6.2.1、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组长由技术负责人担任,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为组员,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使整个工程全部按照设计文件、工程规范、技术条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完成。
6.2.2、熟悉和掌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以便科学的组织施工,并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科学施工。
6.2.3、负责施工现场质量检测工作,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严格执行工序三检制,即项目施工部自检、项目质检部及单位质检科复检、监理工程师抽检的三制度,没到工序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6.3.1、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技术控制措施主要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
整体施工活动开始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制定现场的各种管理制度,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
2)、事中控制
施工阶段中完善工程质量控制,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签到工序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事后控制
按质量评定标准对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进行汇总、建档。
6.4、施工中的技术保证进行重点控制
6.4.1、施工前各种设计图纸、勘察报告、现场实地挖探表; 6.4.2、原材料的出厂证明、合格证、进场复试报告; 6.4.3、水准点、高程点、各种定位点的控制; 6.4.4、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6.4.5、排水管道安装的质量控制;
6.4.6、顶管、沉井施工的质量控制; 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7.1、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主要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 1、高处坠落;2、孔壁坍塌;3、物体打击;4、机械伤害;5、中毒、窒息;6、触电。
7.2、安全组织保障 7.2.1、安全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小组
特殊工种人员均持证上岗;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到人;每日班前安全活动(安排作业内容、告知安全风险、检查安全器材、强调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7.2.2、应急预案演练
施工前,由项目部组织相关施工人员按照预案进行一次演练。以熟悉自救互救方法,验证并据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7.2.3、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的专职安全员对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定点检查及巡视检查。
7.3、工程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7.3.1、预防高处坠落
1)、工程场地内高差>2.0m 台地临空面,均按《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安全警示(禁令)标志。 2)、成孔作业间隙、停止作业期间及至浇筑完成前,采用4块竹跳板平行铺设掩盖。
7.3.2、预防坍塌
1)、土方堆载离孔口>2.0m ,堆放高度≯1.5m ,余土及时外运。
2)、成孔期间邻近区域尽可能避免产生强震动源;若已知且无法避免时,发出预警,提前停止成孔作业并撤离孔底作业人员。
3)、下孔作业前,进行护壁外观、护壁渗水情况检查。发现异常即报告项目安全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严格护壁拆模强度。遇有不利施工断面,视土岩体及地下水等具体情况,采取提高护壁拆模强度、加设水平锚筋、加大护壁厚度等措施。 5)、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顺序进行成孔、浇筑施工。 6)、保持有组织排水系统畅通。
7)、冲沟、鱼塘部位,按照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选择三处低点先行成孔,孔底降水(机泵扬程40m 、排量20m3/h)。 7.3.3、预防物体打击
1)、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帽、安全带。
2)、下孔作业前,检查人力绞车防滑脱、坠落措施可靠;吊索吊具无有害损伤。
3)、在挖孔作业面上~2.0m设水平半圆防护板。
4)、土方堆载离孔口>2.0m ,堆放高度≯1.5m ,余土及时外运。 5)、地面上吊运物件时,绑扎牢固,且避免经过人员集中的区域上空。 7.3.4、预防机械伤害
1)、机械设备(机具)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安装、使用、移动、拆除等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日常检查维护,保持设备状况良好。 2)、机械设备(机具)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完整。 3)、机械设备(机具)物理力作用范围人员避让无障碍。 4)、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
7.3.5、预防中毒、窒息
1)、桩基成孔至5.0m 及以下深度,或孔内不能形成空气自然对流时,每日下孔前,采用活鸡对孔底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试验(时长大于十分钟)。 2)、采用空压机、DN25橡胶管不间断低压送风换气。 3)、先送风换气、后下孔作业。
4)、发现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现象,采取换气送风措施进行孔底作业时,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的专职安全员不间断巡视检查。 7.3.6、预防触电
1)、按照“一机、一箱、一闸、一漏”配置末端临时施工用电。 2)、临时施工用电线缆敷设及防护、移动等,符合《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
3)、电动施工设备的安装位置、重复接地、移动方法等,符合《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
4)、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电工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动作是否灵敏、可靠,发现异常,立即更换。
7.4、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
7.4.1、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必须齐全有效,不得随意拆除和改动。施工区、生活区建立消防责任制度,要备足消防器具。
7.4.2、严格用电管理,电工持证上岗,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系统,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各类电器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非机电人员不得从事机械、电气作业。
7.4.3、上下工作坑必须走安全梯,安全梯固定在支撑上,并设置扶手或护圈。严禁运输料斗乘人。作业中传递工具、材料必须轻拿轻放,稳妥传递,严
禁从坑上向下或者从坑下向下抛扔。
7.4.4、在顶管作业过程中必须按安全技术交底要求保护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作业人员不得踩踏被保护的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作业面遇不明构筑物(管道)时立即停止作业,报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经处理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 7.4.5、现场采取全封闭式,用金属围护栏进行围挡,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7.4.6、沉井基坑周围用脚手架钢管搭设栏杆,以防施工人员坠入基坑,人员上下基坑用专设的木梯。
7.4.7、在顶管施工时,应采用软管将过滤的空气输入管内施工作业处,为管内输入新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中毒。如遇作业人员有缺氧等征兆应及时停止作业,并进行补氧。
7.4.8、上下通讯采用电铃和对讲机进行井下保护,现场人员配备基本的劳动保护措施(安全帽、安全绳),定期检查提升和供风设备。
7.4.9、应急电源采用的是地面备用一台发电机,在隧道内断电时及时供电以保证照明、通风、施工的正常进行。
7.4.10、供风钢管顶进施工距离较长,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随着管道不断向前延伸,由于空气不流通管内温度会逐渐增高,空气中的氧气会逐渐稀少,管内湿度增大。另外钢管焊接时所产生的有害汽体会滞存于管内。会给在管内工作的有关人员带来极大危害,甚至会造成恶性事故。为改善管内工作环境,在管道施工的全过程中采取通风措施,加大管道内空气流通,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7.4.11、顶管施工采用压入式通风,空压机安装在地面沉井工作平台上,用硬质PVC 通风管道把风送至沉井底部,并用同直径的硬质PVC 橡胶通风管道, 从管内把风送至端部机头处。通风管要固定在沉井侧壁及钢管内壁的上边,固
定要牢固。在中继间处采用风琴式软管,以利风管伸缩。在施工的全过程中风管要随着钢管的延伸而不断的接长,要确保管道通风,满足管道内施工需求。 7.4.12、顶管施工中如遇到地下水及周围管道排水渗流,就必须在顶管底口设置一φ100 PVC管引流。引流管与顶管同时顶进,保证施工人员在顶管内正常施工。
7.4.13、掘进中一旦掏空就会引起塌方。为保证施工人员在挖掘中安全,我们采用在顶管顶头安装一管帽,采用20cm 钢板同顶管外壁径。施工人员在顶帽内作业即可保证工人在挖掘中的安全,又可以增加工人在顶管内的工作空 间。
八、应急救援预案 8.1、应急救援组织 组 长: 成员及分工:抢险救援 消防保安 技术支持 通讯联络 器材保障
8.1.1、现场临时医疗救护处置(培训合格)
现场救援队由发生应急事件当天在岗的施工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及志愿人员组成,服从组长统一指挥。 8.1.2、应急救援社会资源联系方式
急救中心120;火警119;交警:122 ;匪警110。 距离工地最近的医院:医院,距离约3公里。
8.1.3、应急救援器材
1)、救生软梯2套、救生背带2套、担架2副、急救包5件、消防斧2把、钢锹10把、钢撬棍4根、应急照明灯4个。
2)、施救车辆、设备3台(越野、轿车、挖掘机各一,常备)。 8.1.4、现场应急救援程序
1)、应急事件发生后,最早发现者立即向项目经理报告主要情况,项目经理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迅速切断该区域施工电(可燃气)源。引导无关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判断并初步确定警示范围,采取安全隔离措施。
3)、观察现场情况,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 4)、及时清除障碍,开通场内外救护通道,并设指引人、指引标识。 5)、在可以满足施救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开展现场抢险施救,避免次生伤害。
6)、及时将伤员转移到应急区域进行现场急救或临时医疗处置,并联系120急救中心或直接送医院医疗救护。
7)、抢险救援过程中,尽量保护事故现场的原状。如现场确须设置临时支护、部分拆除、移动设备(设施)时,应详细记录当时的状况,并留有影(声)像记录。
8)、项目经理及时报告公司主管部门。 8.2、安全监测监控
8.2.1、施工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进行日常安全巡查;劳务单位现场安全员对人工挖孔桩基施工过程进行不间断安全巡查。
8.2.2、安全巡查的主要内容:施工现场围挡封闭、地面有组织排水畅通、
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用品、孔口离地面高度、邻孔口堆载、绞车及索具、孔内有毒有害气体、孔内送风、孔内防护板、地下水位及相关不利情况、孔内抽排水、孔口掩盖、护壁拆模强度、护壁变形、动力配电线缆敷设、保持漏电保护动作可靠、动力机械皮带轮护罩完整、有害振动源预警、疲劳及酒后等违章作业行为、吊装作业警示及监护。
8.2.3、安全员发现险情的第一职责: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警报,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
8.3、相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3.1、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应急处置措施
1)、物体打击、高坠事故发生,事故发现第一人应大声呼救,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
2)、项目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会议,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实况,制定抢险抢救、防止事故扩大,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方案。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消防保卫组到事故现场,开展施救工作;(2)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责任人,带领施救组、医疗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3)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并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事故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救治。
4)、当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展开自救工作对受伤人员流血现场包扎止血,有骨折伤员予以固定,有颅脑、胸腹部为损伤者,必须给予相应处理。特别骨折者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避免二次伤害。对停止呼吸的伤
者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用氧气直接呼吸,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生命。 5)、当救援结束,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组织工作,做好伤者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事宜安排。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2、土方坍塌、架体垮塌应急处置措施
1)、不论任何人,一旦发现有坍塌、倒塌事故发生,立即大声呼叫在场人员紧急撤离,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及维护现场秩序,防止事故扩大等,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人员到事故现场,开展自救、抢险工作(2)同时“”通讯联络组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报告事故的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带领施救组,医疗小组人员到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3)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4)、当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1)医疗救护组展开自救,对伤员昏迷、心脏停止的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伤者流血或有骨折,采取包扎止血或骨折固定,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使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伤者。(2)对基坑、边坡坍塌事故,技术指导组到事故现场督导抢险抢救组如何抢险抢救。如有人员被埋,应首先按部位进行人工刨挖或者用挖掘机刨挖土方和杂物清理,将被埋的伤员抢救出来。防止坍塌范围扩大,随时监护坑壁及边坡状况,清理基坑边及边坡上堆放的材料,防止再次事故的发生。(3)如发生脚手架、卸料平台坍塌事故,按预先分工进
行抢救,架子工班组成员,按抢险抢救的方案进行倒塌架子的排除和拴牢工作,防止其他架子再次倒塌。组织所有员工协助清理材料(钢管、脚手板),如有人员被压埋、砸伤的,应首先清理被压埋人员身上的材料,集中人力先抢救受伤人员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伤害。
5)、把负伤的人员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3、机械伤害应急处置措施
1)、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如受伤者自己能够呼救,首先大声呼救电工迅速拉闸断电,或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值班电工。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和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应急救援系统,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进行施救;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抢救组赶赴现场救援;并且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联络组派人到路口迎接救护车,引导到事故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救治。
4)、当场外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工作,将伤员救出后,立即检查可能的伤害部位,如发现伤者断指断腿等,应立即将其找到,用医用纱布将其包好,随同伤员一起送往医院救治;对伤者进行止血包扎、骨
折固定、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如抢救有骨折伤员,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使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使骨折部位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
5)、把受伤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
8.3.4、触电应急处置措施
1)、触电事故发生,最早发现触电者大声呼叫电工迅速拉闸断电或自己去拉闸断电,同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
2)、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在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和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即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对触电者进行施救,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和公司抢救小组,医疗救治小组赶到事故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并且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联络组派人到路口引导救护车到事故现场,尽快将触电者送到医院救治。
4)、当场外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对触电者进行抢救,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触电者有外伤或骨折等,现场包扎止血或骨折固定,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适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触电伤员。
5)、对触电者现场自救:(1)施工碰触电、工地随意拖拉电线或带电接线、照明不使用安全电压,抢险救助者可用不导电竹、木棍、木板将触电者与接触电线、电器部份分离开电源时,将触电者抬到平整的场地,医疗救护组立即进入救护。
6)、对于高压触电事故立即通知有供电部门停电;抢险电工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用高压绝缘杆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
7)、触电者如果在高空作业时触电,断开电源时,要防止触电者摔下来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不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者触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送医院。
8)、(1)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并用软衣服垫在身下,使其头部比肩稍低,一方面妨碍呼吸;如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温,并迅速送往医院(2)如果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发生痉挛应立即准备对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后的抢救。
9)、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应停止抢救工作。有条件直接给予氧气吸入更佳现场急救。
10)、当人触电后,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状态,通常都是假死。人工呼吸至少坚持4-6小时,须经医生诊断确定死亡方可停止抢救。
11)、把触电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12)、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5、有毒、有害气体应急处置措施
1)、当有人休克,中毒昏迷,最早发现者立即大声呼救,立即向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报告;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发生中毒事故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中毒情况,制定抢救,维护现场秩序,封存事故现场,对井下有害气体检测取样,获取中毒物的化验样品,供卫生防疫部门检验,施救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对中毒者进行抢救(2)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和医疗救治小组赶到中毒现场,迅速组织救援工作。(3)并且向当地卫生部门防疫部门报告,拨打“120”电话求援,讲清中毒人员症状,持续时间、人数、地点,并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中毒现场。
4)、当急救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如有害气体中毒者在孔桩地下,抢救组将有害气体中毒者营救到地面上,放置通风处,采取人工呼吸、输氧等急救,送往医院抢救过程中,不要停止和放弃施救;对食物中毒者,无论机关或施工现场,如有发现饭后多人有呕吐、腹泻等不正常症状时,同时让病人大量饮水,刺激喉部使其呕吐;通知食堂保留剩余食品以备验,尽最大努力抢救中毒者。
5)、把中毒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人员做好与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并做好与有关
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中毒时间进行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6、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一旦着火,发现人要大声呼喊“救火”,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项目应急救援组长带领小组到事故现场了解着火、爆炸地点、起火部位、燃烧部位、燃烧物品、着火状况,确认是否成灾。
2)、在消防队未到达火场之前,应急救援小组及在场人员应抓住时机,组织集中力量,迅速、果断地把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对于不能立即扑灭的火灾,要先控制火势,具备了扑灭条件时再展开全面进攻,一举消灭。火场上常见的做法有:
A、当建筑物一端起火向另一端蔓延时,可以从中间适当部位控制;中间起火时,应从两侧控制,以下风方向为主;楼层火灾时,应从上下控制,以上层为主。
B、油罐起火时,要冷却燃烧油罐,以降低其燃烧程度,保护罐壁。同时要注意冷却邻近油罐,防止因温度升高而爆炸起火。
C、管道起火时,要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起源;堵塞漏洞,防止气体扩散,同时要保护受火灾威胁的生产装置、设备等。
D、易燃易爆单位(或部位)起火时,若不能迅速扑灭,应疏散和保护好有爆炸危险的物品。不易疏散和保护时,要采取冷却措施,防止受热膨胀爆裂或起火爆炸。
E、货场堆垛起火时,应防止向邻垛蔓延。
4)、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
A、如果火场上有人受到威胁,救灾人员首要任务是救人。
B、当灭火力量较强时,灭火和救人可以同时进行,但决不能因灭火而 贻误救人时机。
C、人未救出时,灭火是为了打开救人通道或减弱火势对人员威胁程度,从而更好地为救人脱险、及时扑灭火灾创造条件。
5)、火场人员紧急疏散
A、建立警戒区。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火灾性质、风速、风向等确定火灾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的范围,并建立警戒区,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实行交通管制。
B、紧急疏散。迅速撤离警戒区内与事故处理无关的人员,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6)、火场物资疏散
A、火场上的物资疏散应该是有组织地进行,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很扩大;
B、进行物资疏散时应将参加疏散的职工或群众编成组,制定负责人,使疏散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应先疏散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疏散出来的物资应堆放在上风向安全地带,不得堵塞通道,并要派人看护;
C、尽量利用各类运搬机械进行疏散;怕水的物资应用苫布加以保护。
7)、火场常见伤的急救
A、采取有效措施扑灭身上的火焰,使伤员迅速脱离开致伤现场。当衣服着火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尽快地灭火,如水浸、水淋、就地卧倒翻滚等,千万不可直立奔跑或站立呼喊,以免助长燃烧,引起或加重呼吸道烧伤。灭火后伤员应立即将衣服脱去,如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可在救护人员的帮助下把未粘的
部分剪去,并对创面进行包扎。
B 、防止休克、感染。为防止伤员休克和创面发生感染,应给伤员口服止痛片(有颅脑或中毒呼吸道烧伤时,禁用吗啡)和磺胺类药,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并给口服烧伤饮料,或饮淡盐茶水、淡盐水等。一般以多次喝少量为宜,如发生呕吐、腹胀等,应停止口服。要禁止伤员单纯喝白开水或糖水,以免引起脑水肿等并发症。
C 、保护创面。在火场,对于烧伤创面一般可不做特殊处理,尽量不要弄破水泡,不能涂龙胆紫一类有色的外用药,以免影响烧伤面深度的判断。为防止创面继续污染,避免加重感染和加深创面,对创面应立即用三角巾、大纱布块、清洁的衣服和被单等,给予简单而确实的包扎。手足被烧伤时,应将各个指、趾分开包扎,以防粘连。
D 、合并伤处理。有骨折者应予以固定;有出血时应紧急止血;有颅脑、胸腹部损伤者,必须给予相应处理,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E 、迅速送往医院救治。伤员经火场建议急救后,应尽快送往临近医院救治。护送前及护送途中要注意防止休克。搬运时动作要轻柔,行动要平稳,以尽量减少伤员痛苦。
九、深基坑支护
9.1、本工程深基坑开挖支护方式将采取钢板桩支护,钢板桩采用LS Ⅲ型LS Ⅳ型,桩长用9米、12米、15米、18米,围檩采用H300*300*11*19型钢,横撑采用H300*300*11*19型钢。
9.2、钢板桩支护示意图
9.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
9.3.1、遵循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监测,根据现场监测反馈的住处及时进行分析,达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9.3.2、保证围护结构自身的稳定性,有效地控制变形,保证基坑安全。并确保基坑四周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9.3.3、合理地确定基坑范围,采用常规的基坑支护方法,从工期、材料、设备等方面保证工程经济的合理性。
9.3.4、合理地布置水平支撑,尽量地满足机械化施工的需求,以缩短工期。
9.4、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9.4.1、本工程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围护体系。钢板桩为拉森Ⅲ、Ⅳ
型,桩长约为9-15米。
9.4.2、基坑内侧由上至下共设置2-3层围檩及内支撑,围檩及内支撑采用热轧宽翼缘H 型钢。
9.4.3、在基坑顶部适当位置用砌块砌筑排水沟,用以拦截地表水,并排出场外,基坑底部沿支护桩侧用砌块砌筑临时排水沟,基坑底部各拐角点设置集水井,用于排除基坑内积水。
9.5、钢板桩吊运及堆放
9.5.1、装卸钢板桩宜采用两点吊。吊运时,每次起吊的钢板桩根数不宜过多,注意保护锁口免受损伤。钢板桩应堆放在平坦而坚固的场地上,必要时对场地地基土进行压实处理。在堆放时要注意:
9.5.2、堆放的顺序、位置、方向和平面布置等应考虑到以后的施工方便。
9.5.3、钢板桩要按型号、规格、长度、施工部位分别堆放,并在堆放处设置标牌说明。
9.5.4、钢板桩应分别堆放,每层堆放数量一般不超过5根,各层间要垫枕木,垫木间距一般为3~4m,且上、下层垫木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放的总高度不宜超过2m 。
9.6、钢板桩的打设
9.6.1、钢板桩打设
1)、先用吊车将钢板桩吊至插点处进行插桩,插桩时锁口要对准,每插入一块即套上桩帽,轻轻加以锤击;
2)在打桩过程中,为保证钢板桩的垂直度,用两台经纬仪在两个方向加以控制;
3)为防止锁口中心线平面位移,可在打桩进行方向的钢板桩锁口处设卡板,阻止板桩位移。同时在围檩上预先算出每块板桩的位置,以便随时检查校正;
4)开始打设的一、二块钢板桩的位置和方向应确保精度,以便起到样板导向作用,故每打入1m 应测量一次,打至预定深度后应立即用钢筋或钢板与围檩支架焊接固定。
9.7、打桩方式采用单桩打入法
单桩打入法以一块或两块钢板为一组,从一角开始逐块插打,直至工程结束,这种打入方法施工简便,可不停顿地打,桩机行走路线短,速度快。但单块打入易向一边倾斜,误差积累不易纠正,墙面平直度难控制。
9.8、拔桩顺序
对于封闭式钢板桩墙,拔桩的开始点离开桩角5根以上,必要时还可间隔拔除。钢板桩拔除后留下的土孔应及时回填处理,特别是周围有建筑物、构筑
物或地下管线的场合,尤其应注意及时回填,否则往往会引起周围土体位移及沉降,并由此造成临近建筑物等的破坏。
十、冬、雨季施工
10.1、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现针对性制定冬期施工措施如下:
10.1.1、施工准备工作:
1)、冬期施工前,编制冬期施工方案,经技术质量科审批后进行实施。
2)、防冻剂、保温材料提前提出计划,施工前到位。
3)、与当地气象台保持联系及时接收天气预报,防止寒流突然袭击。
4)、做好冬期施工砼及掺和外加剂的试配实验工作,提出施工配合比。
5)、在入冬前对住房、仓库及施工现场进行一次防冻、安全、防火等方面的检查。
6)、对用电线路进行检查,不合要求的及时整改或拆除,在有火源、易起火的地方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具。
7)、生活及施工用水管用锯末和草绳进行保温,对不用的水管、阀门进行拆除。
10.2、冬季施工措施:
10.2.1、土方工程:
1)回填土施工,要求速度快。冬期填方每层铺土厚度比常温减少20-25%,预留沉降量比常温施工时适当增加。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料做回填土,以防冻土解冻后沉陷,引起脚手架下沉、变形。
2)每次取土时,先把表面的冻土去除抛掷不取用,装运未受冻得土。
3)在取土地点,未受冻的土应尽快装车,及时运至现场,立即回填。
4)回填前将基坑底的冰雪和杂物打扫干净。
5)每天回填完成及回填后,采取覆盖等方法防冻措施。 10.2.2、钢筋工程:
1)冬期施工使用的钢筋,施工时加强检验。钢筋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防止撞伤。
2)在负温下进行钢筋冷拉,冷拉时气温不低于-20℃,钢筋负温冷拉采用控制冷拉率的方法。采用冷拉率方法时,冷拉率与常温相同。冬期施工冷拉后的钢筋,逐根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其表面不得有裂纹和局部缩径。
3)本工程冬期钢筋焊接在室外施焊。焊接时气温不得低于-20℃. 雪天或施焊现场风力超过3级时采用挡风遮蔽措施,挡风遮蔽采用塑料编织袋搭棚。焊接后未经冷却的接头避免接触冰雪。
4)负温进行电渣压力焊时,接头药盒拆除的时间延长2分钟左右,接头的渣壳延长5分钟,方可打渣。
5)钢筋负温电弧焊采取分层施焊。焊接时,先用两点定位焊固定,分别距离搭接端大于等于20mm 。
6)搭接焊接头的焊缝厚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0.7倍。
7)冬期施工焊接前,先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再进行施焊。 10.2.3、砼施工:
1)冬期砼施工采用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骨料清洁,不含有冰、雪、冻块及其他易冻裂物质。
2)搅拌砼所用粗细骨料计量准确,按照配合比通知单严格控制搅拌厂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掺量,不得随意增减用量。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不得超
偏。
3)浇注的砼受冻临界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30%。砼强度数值依据以下两点:
A 、砼试件除按照规定要求正常留置外,在增设不少于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的砼强度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强度。 B 、施工现场用回弹仪进行结构强度回弹,整理、分析回弹数据,得出结果。 5)冬期拌制砼时,骨料中不得带有冰、雪及冻团。拌制砼的最短时间不小于180秒。
6)冬期掺外加剂的砼,每一次拌合量应保证所拌制的砼在1小时内用完,如时间过长,已经失去塑性不能浇筑的拌合物不得加水重新拌合使用。 7)浇注砼前先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污垢和杂物,但不得用水冲洗,以防冻结。
8)砼的养护:在砼浇筑后的前几天内,进行养护。在浇注的砼成型收水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引起的析碱现象,影响早强效果。再用草袋等保温材料覆盖。在负温下,不浇水养护。 9)做好测温工作。
10)当室外气温低于-6℃时,停止砼工程施工。 10.3、冬期施工管理
10.3.1、在冬期施工中,测温工作极其重要,不仅提供温度数据对施工起参考作用而且也是对冬期施工工程质量的鉴定方法。所以施工中坚持做好下列测温工作:
1)日天气最高和最低温度。 2)砼搅拌前水、砂、石的温度。
3)砼搅拌的出机、入模的温度。
10.3.2、加强冬期施工期间砼试块的管理工作在冬期增设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一组用于测试砼的临界强度,一组用于检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强度。
10.3.3、制作的试块及时送相关的质量检测部门进行标准养护。 10.4、冬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10.4.1、加强安全教育。针对冬期施工特点不定期的各种形式对作业人员进行防冻、防火、防毒、防爆、防滑的安全教育,使每个施工作业人员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重视。
10.4.2、组织人员在入冬前对现场机械设备、电气、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检查重点为电气、各种机械设备、钢丝绳磨损等情况,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保证不发生大的机械设备事故。
10.4.3、进入冬期施工前,更换各种机械齿轮油,避免由天气寒冷引起机械油稠,机械启动困难。各种机械由于天气寒冷,启动困难,采用50℃温水解冻,严禁明火烘烤。
10.4.4、对下雪后生活区及施工现场路面的积雪马上组织人员清扫干净,防止积雪过多,发生意外。
10.4.5、生活卫生、宿舍用电:冬季取暖安全措施,严防煤气中毒。宿舍用电的安全措施,严禁在室内明火取暖或用电炉子做饭取暖。使用电褥子应遵守宿舍规章制度,严禁私自乱拉灯线和安装灯头插座。严禁用自造的热得快烧水,防止人不在时水烧干造成线路短路,发生火灾事故。建立防火制度。对冬季施工用外加剂加强管理,防止被误食。储存即使用时设明显“有毒”标志,并设专人管理,建立取用和使用制度。
10.4.6、基坑的支护: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穿胶鞋,不穿不防滑的鞋。动用明火有上级审批手续。明火作业是设置隔离措施,与易燃易爆物品有安全距离。对临边洞口严加防护,有不安全的地方重新整好,防止坠落事故发生。施工现场水源设有标记。 十一、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11.1、严格执行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卫保护的管理制度。
11.2、施工范围要严格控制,不在范围以外搭设、临设、停放机具、材料等。 11.3、施工范围内的土方要苫盖,施工作业面用硬式围挡搭建,围挡上侧安装红色警示灯。
11.4、现场施工人员一律佩戴安全帽,非施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11.5、严格禁止生产、生活污水乱到乱放,防止污染施工环境和附近居民、单位的环境。 11.6、防止粉尘
11.6.1、施工现场道路实施撒水防尘措施,以确保道路不扬尘。 11.6.2、粉尘材料采取封闭措施,运输时防止遗撒,飞扬。
11.6.3、运输车辆不能装载过满,车帮顶部拍实,并覆盖苫布,以免沿路遗撒,进出场地设专人清洁车轮。 11.7、防止噪音
采取降噪措施:空压机等采用防护棚隔离;夜间严格控制强噪音施工。
十二、附表 12.1、主要施工设备
12.2、劳动力安排计划表
XXX 排水改造工程
( 顶 管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编制日期: XXXX 年XX 月XX 日
目 录
一、工程概述 .................................................................................................. 1 二、地质勘查情况 . .......................................................................................... 3 三、编制依据 .................................................................................................. 3 四、顶管施工方案 . .......................................................................................... 4 五、沉井施工方案 . ........................................................................................ 10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 18 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 .......................................................................... 19 八、应急救援预案 . ........................................................................................ 24 九、深基坑支护 ............................................................................................ 34 十、冬、雨季施工 . ........................................................................................ 38 十一、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 .......................................................................... 42 十二、附表 ................................................................................................... 43
XX 排水改造工程 顶 管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一、工程概述
1.1、XX 属老城区范围,区域内主要单位或小区XX 等,面积共23.5公顷。周边主要道路有XXX 。该片区地势较低,现状为雨污合流制,周围雨污水汇集到污水池后经泵站提升进入排水管道, 水流进入截污干管。
1.2、现状管道较通畅,但污水经过泵站提升后,经常流溢出地面,影响市容市貌,对周围的居住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泵站的运行、维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从根本解决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生活出行的积水内涝问题,拟布置一排D800雨污合流管,接入截流干管,暴雨季节雨水流量较大时,通过W8流溢井,雨污水流溢至现状排水箱涵。
1.3、新建D800雨污水合流管道总长约530m ,均采用顶管法施工,合流管管材采用F 型钢承口式钢筋砼管(Ⅲ级,国标甲型承插口)。拟将雨污水由W1排水检查井(管底标高49.487)开始,顺序接入W2—W7井,最后接入W8结合箱(管底高程48.684),排水坡度为0.15%,管道最大埋设深度8.19m ,最大顶进长度105m ,新建W2、W3、W5、W7工作井,W4、W6接受井,W8结合箱,W1进水检查井。 1.4、本工程顶管及检查井数据。
各井段顶管长度及设计高程
各工作井、接受井详细尺寸及规格
二、地质勘查情况
2.1、污水收集管道侧位于长江一级阶地,地形地貌相对平坦,地面标高53.63~57.60m,管线内及附近均无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 2.2、地质勘察院情况:
2.2.1、第1层杂填土:灰褐色,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砂、卵石、建筑垃圾组成。卵石粒径在2~18cm。表层0.20~0.30m为混凝土(路面)。该层厚度一般在1.50~3.20m,局部最大厚度4m 。回填时间约30年。
2.2.2、第2层粉土:灰褐色、黄褐色,基本上无包含物,稍湿~湿、中密~密实。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及韧性较低。揭露厚度4.20~6.20m,主要分布于北门外正街场地内。
2.2.3、第3层卵石:褐黄色为主,密实度稍密~中密,卵粒占55~65%,粒径2~15cm较多,部分大于20cm ,其中含量约25%,大部分为亚圆形,无分选性,无定向排列,其卵石的目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闪长岩、石英岩及花岗岩,中~微风化。泥、砂质全充填。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四方堰、菜市场以北及得胜街等场地。
2.3、场地基本上均无地下水分布。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分布于填土层中。水体由南向北流动,水位埋深0.3~0.9m。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及附近居民生活排水,地下水量不丰。对管道施工基本上无重大影响。勘察场地内,无暗埋的河道、沟滨、空洞、孤石等,地基稳定性总体较好。 三、编制依据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1-2008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鄂建文[2011]152号 《市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 四、顶管施工方案
4.1、顶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工艺
4.1.1、根据本工程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我们准备采用人挖机顶的方法进行。
4.1.2、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4.1.3、顶管施工示意图
4.2、顶管设备及布置
4.2.1、顶力由千斤顶通过U 型顶铁、环型顶柱传至管端。千斤顶选用2只320T 千斤顶及配套油泵。起重能力1000t ,最大行程80cm 。为保证管节按预定方向前进,千斤顶顶力的合力位置和顶进抗力的位置在同一轴线上,根据施工经验,管着力点在靠近管底30-40cm 处。顶铁用20mm 厚钢板焊接而成,顶铁制作100cm 、50cm 、30cm 、各制作2组。为保证施工安全,顶铁设锁定“U”型卡。千斤顶安装时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在管道中的中心的垂线上。
4.2.2、导轨: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在地板浇筑时埋好导轨预埋铁。两导轨焊接在预埋铁上并要求牢固、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在使用中经常检查校核导轨,防止产生位移。
4.2.3、顶铁:分块拼装式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并且顶铁的相邻面相互垂直。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等、对称,顶铁与导轨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更换顶铁时,先使用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顶铁与管口
之间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口应增加U 型或环形顶铁。
4.2.4、起重设备:正式作业前应试吊,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严禁超负荷吊装。 4.3、顶管顶力计算
4.3.1、顶管顶力计算采用经验公式:P=N×P0=1.5×0.60×105=94.5T,式中: P-计算总顶力(KN ) P0-顶进管子的全部自重 N-土层系数,取值等于1.5。 4.4、后背安装
4.4.1、后背采用长3M 、断面15㎝×15㎝方木码放,高度为2.5M ,并尽量贴紧墙壁,后背平面要求垂直于管道中心线,如有空隙用砂石填充严密,方木前埋设立铁3根,间距1.0M 。立铁前码放横铁,横铁要求码放平整,顶镐后座与横铁结合处严密,以便均匀地将顶力传到后背上。
4.4.2、顶力设备为320T 油压千斤顶,行程L=800㎜。根据顶力计算,安装2台千斤顶,与管道中心线对称布置。 4.5、导轨安装
导轨使用高度为140的钢轨,安装道轨用木枕,经计算D=800㎜,砼管导轨宽度为737㎜,导轨高程用顶管坑内的水准点测设。钢制道轨与木枕用道钉
固定,两侧用方木与槽壁撑紧固定。
4.6、管道顶进
4.6.1、安放第一节顶管时应认真复核管道轴线、高程,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始进行管道顶进。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核对的地方,并加以保护。
4.6.2、管道顶进时应严格按照勤顶少挖的原则操作,每次挖土长度不超过20厘米,挖土由上而下分层开挖,遇前端土质软硬不均匀时,采取多挖硬,少挖软的方法,防止管道管头下倾或上仰。顶管挖土时,至少要有一名有经验的施工人员,随时观察土层和含水量情况,发现异常人员及时撤出,立即报告,等有关人员查明情况后,再继续施工。
4.6.3、第1~3节管道顶进前应对管身进行润滑处理,以确保管道顶进滑顺。必要时应采用钻孔注泥浆护壁保持润滑。
4.6.4、管周围的超挖:管顶以上允许超挖1.5㎝,但在下面135°范围不得超挖,一定保持管壁与土基面的吻合。
4.6.5、管道顶进至收井段时,应特别提醒操作人员缓慢顶进,控制顶进距离及顶进冲程,保证检查井的正常施工。
4.6.6、管道的土方在挖出后应及时运走, 以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及其它材料的堆放。
4.6.7、管道在顶进过程中, 应连续作业, ,防止因中途停置而导致摩擦力增加,造成顶进困难,不到检查井位置不得停止。
4.6.8、本次顶管采用F 型顶管,管径Φ800。对于F 型顶管,管与管间采用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细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如发现位移, 扭转或露出管外, 必须拨出重插。
4.7、测量放线与纠偏
4.7.1、测量与放线:根据监理单位审核批准的桩点施测污水管线的中心线
和高程桩。根据中线控制桩用全站仪将顶管中线桩分别测设在顶管工作坑的前
后,使前后两桩互相通视,并与管线在同一条线上。顶管工作坑内的水准点由
坑上一次引测,经过校核,误差不得大于±5㎜。每座顶管坑内设2个水准点。
4.7.2、顶管测量与纠偏:在顶第一接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
间距不应超过30㎝,以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管道进入土层后的正常顶进,
测量间隔不宜超过100㎝。
4.7.3、中心测量:本工程最大顶进长度为105M ,拟采用垂球拉线的方法
进行测量,要求两垂球的间距尽可能的拉大,用水平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
心偏差,并且每顶进12m 用全站仪检测一次。
4.7.4、高程测量:用水准仪及高程尺,根据工作坑内设置的水准点,测头
一节管前端与后端的管内底高程,以掌握头一节管子的走向,测量后应与工作
坑内另一个水准点闭合。每班工作要做好顶管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全段顶完后,
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与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其错口的高差,
顶管误差校正逐步进行。形成误差后不可立即将已顶好的管子校正到位,应缓
慢进行,使管子逐渐复位,切忌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纠偏过程中
应加强测量密度,每10~20㎝测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方
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超挖纠偏法:偏差为1~2㎝时,可采取此法。即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子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步回到设计位置。
2)、顶木纠偏:偏差大于2㎝时,在超挖纠偏不起作用时采用。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子偏向的另一侧内壁上,另一端斜撑在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在顶进过程中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利用顶进时的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
3)、千斤顶纠偏法:方法基本同顶木纠偏法,只是在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慢慢移位纠正。
4.8、水泥浆填充
4.8.1、水泥浆液需搅拌均匀,无结块,无杂物。注浆压力为0.1~0.2MPa,注浆孔左右各设一个排气孔。充填水泥浆必须自一个方向顺序压浆,即每个注浆孔压浆时见到前方注浆孔冒出水泥浆时才能认为充填饱满。压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注满土层和管壁之间的孔隙,等24小时后进行第二次压浆,第二次压浆重新布孔。注浆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注浆设备,以防堵塞。
4.8.2、注浆设备和系统是由泥浆搅拌机、泥浆泵、输浆管、输浆管总节门、注浆孔及分节门组成。第一注浆孔设在距首节管7.5M 左右,依次每3M 设置一个注浆孔,注浆孔位置一般设在管子左上方或右上方,以免出土时碰撞。
五、沉井施工方案
5.1、沉井施工工艺流程
5.1.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与施工方法,沉井主要工序的工艺流程安排见下图所示:
5.2、沉井施工的原材料
5.2.1、各种材料均需要做试验并由监理工程师现场抽样试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砼:采用商品砼,设计强度为C30,抗渗等级S6。
A 、砼最大自然下料高度不得超过2m ,大于2m 的应该使用串桶,进行分段分层均匀连续浇灌,分层厚度为50—80cm 。
B 、采用插入式振捣,振捣间距不超过30cm ,梅花型振捣到平面泛浆无气泡为止。
C 、每节必须留施工缝做法按设计图纸要求采用钢板止水带。表面必须凿毛,扫净,用水泥浆表面湿润,然后才可继续浇灌砼。
D 、砼浇灌完成后,按夏季施工要求覆盖麻袋,浇水养护。
E 、砼强度达到70%时方可拆模,达到95%时方可才下沉。
2)、钢筋:ф为I 级钢筋;Φ为二级钢筋
A 、钢筋:I 级钢筋锚固长度为24d ,Ⅱ级钢筋锚固长度为30d 。
B 、搭接长度为35d (d 为钢筋直径)。
C 、钢筋保护层:刃脚35mm ,梁35mm ,底板40mm 。
D 、墙:墙的垂直钢筋长度不宜超过8米。
E 、水平钢筋长度不宜超过9米。
5.3、地基开挖
5.3.1、用全站仪测放工作井位置及沉井井壁的位置后。用挖机开挖破除基坑表层砼,人工配合挖探管线。基坑四周设排水沟、集水井。集水井井深应低于基坑底面0.5米,以有利于降水排水。测量放样确定工作井井位后开挖,基坑深度为原地面以下2.5米,基坑底宽比井壁宽3米左右。
5.4、沉井制作
5.4.1、沉井制作与下沉前,应充分落实相应的作业条件,全面完成以下几方面的施工准备工作:
1)、编制实施性的施工方案,用于指导沉井施工。编制方案必须根据沉井 工程的特点、地质水文情况及已有的施工设备、设施等条件,并经过详细的计 术、经济比较,以此保证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可行性。在方案中要重点考 虑沉井制作与下沉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到 心中有数。
2)、布置测量控制网。在现场要事先设置沉井中心线和标高的测量控制点,作为沉井定位放线和下沉观测的依据。
5.4.2、刃脚支设形式
1)、沉井下部为刃脚,其支设方法取决于沉井的重量、施工荷载和地基承载力。常用的刃脚支设形式有垫架法、砖砌垫座和土模。
2)、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分析,沉井的刃脚支设形式宜采用垫架法。垫架的作用是将上部沉井重量均匀传递给地基,使沉井制作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刃脚和井身产生破坏性裂缝,并可使井身保持垂直。
3)、采用垫架法时,先在刃脚处铺设砂垫层,再在其上铺设垫木和垫架。垫木常用150×150mm 断面的方木。垫架的数量应根据第一节沉井的重量和砂垫层的容许承载力计算确定,间距一般为0.5~1.0m。垫架应沿刃脚铺设。
5.5、模板施工
5.5.1、在底模上先弹出中心线,选择内侧先安装模板,模板制作采用组合式模板;
5.5.2、用18mm 厚胶合板做内外侧模,用钢管做支撑。
5.5.3、内外模之间除了加撑木外,还必须用Φ12止水螺杆,间距为50—60cm ,材料Φ12圆钢,双头螺纹连接。
5.5.4、在砼浇捣中,注意模板变形,及时加固。
5.5.5、拆模后用气割割掉露出的螺栓部分,挖除木板垫块,后用纯水泥浆满批,防止渗漏水。
5.5.6、保证结构的尺寸形状,以及相互的位置的准确性。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模板的接缝采用胶密封,保证严密,不漏浆。
5.6、钢筋施工
5.6.1、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和检验报告单,并按有关规定分批抽取试样 作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6.2、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钢筋工长预先编制钢筋翻样单。所有钢筋均 须按翻样单进行下料加工成型。
5.6.3、钢筋绑扎必须严格按图施工,钢筋的规格、尺寸、数量及间距必须 核对准确。
5.6.4、井壁内的竖向钢筋应上下垂直,绑扎牢固,其位置应按轴线尺寸校 核。底部的钢筋应采用与砼保护层同厚度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塞,以保证其位置 准确。
5.6.5、井壁钢筋绑扎的顺序为:先立2-4根竖筋与插筋绑扎牢固,并在竖 筋上划出水平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和齐胸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 上划出竖筋的分档标志,接着绑扎其它竖筋,最后再绑扎其它横筋。
5.6.6、井壁钢筋应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扎拉筋或支撑筋,其纵横 间距不大于600mm 。
5.6.7、合模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应进行修整,宜在搭接处绑扎一道横筋定 位。浇灌混凝土后,应对竖向伸出钢筋进行校正,以保证其位置准确。
5.7、预留孔洞和预埋件
严格按照设计位置和要求预留孔洞、预留管、预埋件。预留孔洞模板的制
作、安装和预留管、预埋件的位置和几何尺寸。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5.8、砼浇筑施工
5.8.1、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泵直接布料入模的方法。每节沉井浇砼必须连 续进行,一次完成,不得留置施工缝。
5.8.2、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主要有:钢筋已经验收合格符合质量 验收规范与设计要求;模板已安装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模板内的垃圾及杂物 已清理干净,模板已涂刷脱模隔离剂;沉井的位置、尺寸、标高和井壁的预埋 件、预留洞等已经过复核无误;由专业试验室或混凝土制品厂提供的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报告已经审核批准实施;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 进场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泵送工作性能鉴定,其工作性能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 要求。
5.8.3、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0~500mm左右。
5.8.4、混凝土捣固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混凝土 必须分层振捣密实,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振动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cm 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上层混凝土的振捣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 行。
5.8.5、为了防止模板变形或地基不均匀下沉,沉井的混凝土浇筑应对称、 均衡下料。
5.8.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应采取养护措施,可对混凝土表面覆盖 和浇水养护,井壁侧模拆除后应悬挂草包并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满足能 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的要求。浇水养护时间的规定为:采用普通硅酸盐水 泥时不得少于7天,当混凝土中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时不得少于14 天。
5.9、沉井下沉
5.9.1、当沉井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以上时,即可开始下沉,沉井下沉过程中,要及时、认真、如实地做好沉井下沉施工记录。
5.9.2、下沉时首先需将沉井井壁上全部预留孔加以封堵,对于较大的孔用M10水泥砂浆砌机砖封堵,并在内外面用1:2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 。在下沉前,先在内外井壁上各对称弹出4条垂线,在刃脚底部设标盘。在沉井外壁沿4条垂线绘制水平测量标尺,并在基坑的相对位置设置水平指标标尺,以便随时测定沉井的下沉量,下沉偏差及沉井的偏斜,以便及时纠偏。
5.9.3、沉井下沉时,先凿除垫层砼,凿除垫层砼应对称进行。挖土采用小型挖机,挖土须分层、对称、均匀地进行,由沉井中间开始逐渐挖向四周,每层高0.4~0.5m 。
5.9.4、沉井下沉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沉井的倾斜度,观测在井筒内壁预先设定的4个垂球的锥尖是否分别在相对应位置的标盘中心,一般在沉井每次下沉前后各观测一次,如发现井筒倾斜或位移时,应立即进行纠偏,可以采取以下纠偏措施:
挖土纠偏:沉井发生倾斜时,可在下沉较慢的一侧多挖土,逐步挖掉刃脚四周长度宜为沉井直径的1/2,促使该侧下沉。同时,在下沉较快一侧减缓或停止挖土。
5.9.5、沉井下沉示意图
5.10、井内降水
5.10.1、根据地勘报告上显示,该地段地下水不丰,又正逢枯水季,所以井内排水暂考虑井内明沟排水,在沉井内部开挖明沟、集水井,采用潜水泵进行明排水,以此保证降水效果。井内明排水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5.10.2、在离刃脚2~3m处挖一圈排水明沟,并设3~4个集水井,其深度应比地下水位深1~1.5m。明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随沉井的挖土而不断加深。集水井内的积水由高扬程的潜水泵排至沉井外。
5.10.3、井内明排水也可将抽水泵设在井壁上,一般需要在井壁上预埋铁件,焊钢操作平台安置水泵,或在井壁上吊木架安置水泵。如采用上述方法,水泵的抽水高度应控制在7m 以内。
5.11、沉井封底及钢筋砼底板
5.11.1、当沉井下沉到接近设计高程时,停止取土,先采用井内明沟降水,待地下水位降至沉井底板以下时,再进行刃脚部位的取土,取土时一边观测,一边缓慢下沉,一般在设计高程以上10cm 时停止取土,经观察8小时下沉量,累计不大于10mm 时,可进行沉井封底工作。
5.11.2、封底前应先清除底板部位的余土,平整土基,后再浇筑封底砼底板。砼中钢筋上端应伸入底板并与底板上层钢筋焊牢。封底砼和底板均采用商品砼,沉井封底砼浇筑时可分层按扇形进行,振捣要密实,底板砼浇筑时,可利用钢筋控制底板平整度,砼浇筑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并按规范要求制作试块。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1、质量目标
6.1.1、让业主满意,单位工程达到合格等级。
6.1.2、杜绝各类重大质量事故及隐患。
6.2、质量管理组织保证措施
6.2.1、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组长由技术负责人担任,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为组员,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使整个工程全部按照设计文件、工程规范、技术条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完成。
6.2.2、熟悉和掌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以便科学的组织施工,并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科学施工。
6.2.3、负责施工现场质量检测工作,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严格执行工序三检制,即项目施工部自检、项目质检部及单位质检科复检、监理工程师抽检的三制度,没到工序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6.3.1、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技术控制措施主要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
整体施工活动开始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制定现场的各种管理制度,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
2)、事中控制
施工阶段中完善工程质量控制,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签到工序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事后控制
按质量评定标准对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进行汇总、建档。
6.4、施工中的技术保证进行重点控制
6.4.1、施工前各种设计图纸、勘察报告、现场实地挖探表; 6.4.2、原材料的出厂证明、合格证、进场复试报告; 6.4.3、水准点、高程点、各种定位点的控制; 6.4.4、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6.4.5、排水管道安装的质量控制;
6.4.6、顶管、沉井施工的质量控制; 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7.1、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主要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 1、高处坠落;2、孔壁坍塌;3、物体打击;4、机械伤害;5、中毒、窒息;6、触电。
7.2、安全组织保障 7.2.1、安全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小组
特殊工种人员均持证上岗;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到人;每日班前安全活动(安排作业内容、告知安全风险、检查安全器材、强调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7.2.2、应急预案演练
施工前,由项目部组织相关施工人员按照预案进行一次演练。以熟悉自救互救方法,验证并据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7.2.3、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的专职安全员对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定点检查及巡视检查。
7.3、工程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7.3.1、预防高处坠落
1)、工程场地内高差>2.0m 台地临空面,均按《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安全警示(禁令)标志。 2)、成孔作业间隙、停止作业期间及至浇筑完成前,采用4块竹跳板平行铺设掩盖。
7.3.2、预防坍塌
1)、土方堆载离孔口>2.0m ,堆放高度≯1.5m ,余土及时外运。
2)、成孔期间邻近区域尽可能避免产生强震动源;若已知且无法避免时,发出预警,提前停止成孔作业并撤离孔底作业人员。
3)、下孔作业前,进行护壁外观、护壁渗水情况检查。发现异常即报告项目安全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严格护壁拆模强度。遇有不利施工断面,视土岩体及地下水等具体情况,采取提高护壁拆模强度、加设水平锚筋、加大护壁厚度等措施。 5)、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顺序进行成孔、浇筑施工。 6)、保持有组织排水系统畅通。
7)、冲沟、鱼塘部位,按照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选择三处低点先行成孔,孔底降水(机泵扬程40m 、排量20m3/h)。 7.3.3、预防物体打击
1)、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帽、安全带。
2)、下孔作业前,检查人力绞车防滑脱、坠落措施可靠;吊索吊具无有害损伤。
3)、在挖孔作业面上~2.0m设水平半圆防护板。
4)、土方堆载离孔口>2.0m ,堆放高度≯1.5m ,余土及时外运。 5)、地面上吊运物件时,绑扎牢固,且避免经过人员集中的区域上空。 7.3.4、预防机械伤害
1)、机械设备(机具)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安装、使用、移动、拆除等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日常检查维护,保持设备状况良好。 2)、机械设备(机具)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完整。 3)、机械设备(机具)物理力作用范围人员避让无障碍。 4)、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
7.3.5、预防中毒、窒息
1)、桩基成孔至5.0m 及以下深度,或孔内不能形成空气自然对流时,每日下孔前,采用活鸡对孔底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试验(时长大于十分钟)。 2)、采用空压机、DN25橡胶管不间断低压送风换气。 3)、先送风换气、后下孔作业。
4)、发现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现象,采取换气送风措施进行孔底作业时,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的专职安全员不间断巡视检查。 7.3.6、预防触电
1)、按照“一机、一箱、一闸、一漏”配置末端临时施工用电。 2)、临时施工用电线缆敷设及防护、移动等,符合《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
3)、电动施工设备的安装位置、重复接地、移动方法等,符合《宜昌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要求。
4)、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电工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动作是否灵敏、可靠,发现异常,立即更换。
7.4、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
7.4.1、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必须齐全有效,不得随意拆除和改动。施工区、生活区建立消防责任制度,要备足消防器具。
7.4.2、严格用电管理,电工持证上岗,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系统,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各类电器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非机电人员不得从事机械、电气作业。
7.4.3、上下工作坑必须走安全梯,安全梯固定在支撑上,并设置扶手或护圈。严禁运输料斗乘人。作业中传递工具、材料必须轻拿轻放,稳妥传递,严
禁从坑上向下或者从坑下向下抛扔。
7.4.4、在顶管作业过程中必须按安全技术交底要求保护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作业人员不得踩踏被保护的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作业面遇不明构筑物(管道)时立即停止作业,报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经处理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 7.4.5、现场采取全封闭式,用金属围护栏进行围挡,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7.4.6、沉井基坑周围用脚手架钢管搭设栏杆,以防施工人员坠入基坑,人员上下基坑用专设的木梯。
7.4.7、在顶管施工时,应采用软管将过滤的空气输入管内施工作业处,为管内输入新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中毒。如遇作业人员有缺氧等征兆应及时停止作业,并进行补氧。
7.4.8、上下通讯采用电铃和对讲机进行井下保护,现场人员配备基本的劳动保护措施(安全帽、安全绳),定期检查提升和供风设备。
7.4.9、应急电源采用的是地面备用一台发电机,在隧道内断电时及时供电以保证照明、通风、施工的正常进行。
7.4.10、供风钢管顶进施工距离较长,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随着管道不断向前延伸,由于空气不流通管内温度会逐渐增高,空气中的氧气会逐渐稀少,管内湿度增大。另外钢管焊接时所产生的有害汽体会滞存于管内。会给在管内工作的有关人员带来极大危害,甚至会造成恶性事故。为改善管内工作环境,在管道施工的全过程中采取通风措施,加大管道内空气流通,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7.4.11、顶管施工采用压入式通风,空压机安装在地面沉井工作平台上,用硬质PVC 通风管道把风送至沉井底部,并用同直径的硬质PVC 橡胶通风管道, 从管内把风送至端部机头处。通风管要固定在沉井侧壁及钢管内壁的上边,固
定要牢固。在中继间处采用风琴式软管,以利风管伸缩。在施工的全过程中风管要随着钢管的延伸而不断的接长,要确保管道通风,满足管道内施工需求。 7.4.12、顶管施工中如遇到地下水及周围管道排水渗流,就必须在顶管底口设置一φ100 PVC管引流。引流管与顶管同时顶进,保证施工人员在顶管内正常施工。
7.4.13、掘进中一旦掏空就会引起塌方。为保证施工人员在挖掘中安全,我们采用在顶管顶头安装一管帽,采用20cm 钢板同顶管外壁径。施工人员在顶帽内作业即可保证工人在挖掘中的安全,又可以增加工人在顶管内的工作空 间。
八、应急救援预案 8.1、应急救援组织 组 长: 成员及分工:抢险救援 消防保安 技术支持 通讯联络 器材保障
8.1.1、现场临时医疗救护处置(培训合格)
现场救援队由发生应急事件当天在岗的施工项目部及劳务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及志愿人员组成,服从组长统一指挥。 8.1.2、应急救援社会资源联系方式
急救中心120;火警119;交警:122 ;匪警110。 距离工地最近的医院:医院,距离约3公里。
8.1.3、应急救援器材
1)、救生软梯2套、救生背带2套、担架2副、急救包5件、消防斧2把、钢锹10把、钢撬棍4根、应急照明灯4个。
2)、施救车辆、设备3台(越野、轿车、挖掘机各一,常备)。 8.1.4、现场应急救援程序
1)、应急事件发生后,最早发现者立即向项目经理报告主要情况,项目经理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迅速切断该区域施工电(可燃气)源。引导无关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判断并初步确定警示范围,采取安全隔离措施。
3)、观察现场情况,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 4)、及时清除障碍,开通场内外救护通道,并设指引人、指引标识。 5)、在可以满足施救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开展现场抢险施救,避免次生伤害。
6)、及时将伤员转移到应急区域进行现场急救或临时医疗处置,并联系120急救中心或直接送医院医疗救护。
7)、抢险救援过程中,尽量保护事故现场的原状。如现场确须设置临时支护、部分拆除、移动设备(设施)时,应详细记录当时的状况,并留有影(声)像记录。
8)、项目经理及时报告公司主管部门。 8.2、安全监测监控
8.2.1、施工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进行日常安全巡查;劳务单位现场安全员对人工挖孔桩基施工过程进行不间断安全巡查。
8.2.2、安全巡查的主要内容:施工现场围挡封闭、地面有组织排水畅通、
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用品、孔口离地面高度、邻孔口堆载、绞车及索具、孔内有毒有害气体、孔内送风、孔内防护板、地下水位及相关不利情况、孔内抽排水、孔口掩盖、护壁拆模强度、护壁变形、动力配电线缆敷设、保持漏电保护动作可靠、动力机械皮带轮护罩完整、有害振动源预警、疲劳及酒后等违章作业行为、吊装作业警示及监护。
8.2.3、安全员发现险情的第一职责: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警报,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
8.3、相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3.1、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应急处置措施
1)、物体打击、高坠事故发生,事故发现第一人应大声呼救,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
2)、项目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会议,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实况,制定抢险抢救、防止事故扩大,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方案。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消防保卫组到事故现场,开展施救工作;(2)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责任人,带领施救组、医疗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3)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并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事故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救治。
4)、当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展开自救工作对受伤人员流血现场包扎止血,有骨折伤员予以固定,有颅脑、胸腹部为损伤者,必须给予相应处理。特别骨折者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避免二次伤害。对停止呼吸的伤
者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用氧气直接呼吸,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生命。 5)、当救援结束,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组织工作,做好伤者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事宜安排。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2、土方坍塌、架体垮塌应急处置措施
1)、不论任何人,一旦发现有坍塌、倒塌事故发生,立即大声呼叫在场人员紧急撤离,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及维护现场秩序,防止事故扩大等,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人员到事故现场,开展自救、抢险工作(2)同时“”通讯联络组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报告事故的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带领施救组,医疗小组人员到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3)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4)、当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1)医疗救护组展开自救,对伤员昏迷、心脏停止的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伤者流血或有骨折,采取包扎止血或骨折固定,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使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伤者。(2)对基坑、边坡坍塌事故,技术指导组到事故现场督导抢险抢救组如何抢险抢救。如有人员被埋,应首先按部位进行人工刨挖或者用挖掘机刨挖土方和杂物清理,将被埋的伤员抢救出来。防止坍塌范围扩大,随时监护坑壁及边坡状况,清理基坑边及边坡上堆放的材料,防止再次事故的发生。(3)如发生脚手架、卸料平台坍塌事故,按预先分工进
行抢救,架子工班组成员,按抢险抢救的方案进行倒塌架子的排除和拴牢工作,防止其他架子再次倒塌。组织所有员工协助清理材料(钢管、脚手板),如有人员被压埋、砸伤的,应首先清理被压埋人员身上的材料,集中人力先抢救受伤人员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伤害。
5)、把负伤的人员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3、机械伤害应急处置措施
1)、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如受伤者自己能够呼救,首先大声呼救电工迅速拉闸断电,或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值班电工。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和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应急救援系统,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进行施救;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抢救组赶赴现场救援;并且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联络组派人到路口迎接救护车,引导到事故现场,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救治。
4)、当场外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工作,将伤员救出后,立即检查可能的伤害部位,如发现伤者断指断腿等,应立即将其找到,用医用纱布将其包好,随同伤员一起送往医院救治;对伤者进行止血包扎、骨
折固定、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如抢救有骨折伤员,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使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使骨折部位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
5)、把受伤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
8.3.4、触电应急处置措施
1)、触电事故发生,最早发现触电者大声呼叫电工迅速拉闸断电或自己去拉闸断电,同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
2)、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在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抢救,人员撤离疏导和维护现场秩序,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的救援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即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对触电者进行施救,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和公司抢救小组,医疗救治小组赶到事故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并且向当地医疗救援机构联络拨打“120”或“110”电话前来救护。联络组派人到路口引导救护车到事故现场,尽快将触电者送到医院救治。
4)、当场外医院的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对触电者进行抢救,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等,触电者有外伤或骨折等,现场包扎止血或骨折固定,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适用木板平抬,避免因不正确抬运,造成二次伤害,尽最大努力抢救触电伤员。
5)、对触电者现场自救:(1)施工碰触电、工地随意拖拉电线或带电接线、照明不使用安全电压,抢险救助者可用不导电竹、木棍、木板将触电者与接触电线、电器部份分离开电源时,将触电者抬到平整的场地,医疗救护组立即进入救护。
6)、对于高压触电事故立即通知有供电部门停电;抢险电工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用高压绝缘杆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
7)、触电者如果在高空作业时触电,断开电源时,要防止触电者摔下来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不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者触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送医院。
8)、(1)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并用软衣服垫在身下,使其头部比肩稍低,一方面妨碍呼吸;如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温,并迅速送往医院(2)如果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发生痉挛应立即准备对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后的抢救。
9)、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应停止抢救工作。有条件直接给予氧气吸入更佳现场急救。
10)、当人触电后,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状态,通常都是假死。人工呼吸至少坚持4-6小时,须经医生诊断确定死亡方可停止抢救。
11)、把触电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处理工作,做好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事宜安排。
12)、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5、有毒、有害气体应急处置措施
1)、当有人休克,中毒昏迷,最早发现者立即大声呼救,立即向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报告;
2)、项目部召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发生中毒事故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了解和掌握中毒情况,制定抢救,维护现场秩序,封存事故现场,对井下有害气体检测取样,获取中毒物的化验样品,供卫生防疫部门检验,施救方案实施。
3)、项目经理通知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系统(1)指令医疗救护组和抢险抢救组,到事故现场对中毒者进行抢救(2)同时指令通讯联络组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中心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分管负责人和医疗救治小组赶到中毒现场,迅速组织救援工作。(3)并且向当地卫生部门防疫部门报告,拨打“120”电话求援,讲清中毒人员症状,持续时间、人数、地点,并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中毒现场。
4)、当急救车未到达之前,医疗救护组开展自救;如有害气体中毒者在孔桩地下,抢救组将有害气体中毒者营救到地面上,放置通风处,采取人工呼吸、输氧等急救,送往医院抢救过程中,不要停止和放弃施救;对食物中毒者,无论机关或施工现场,如有发现饭后多人有呕吐、腹泻等不正常症状时,同时让病人大量饮水,刺激喉部使其呕吐;通知食堂保留剩余食品以备验,尽最大努力抢救中毒者。
5)、把中毒者送入医院接受救治后,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人员做好与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并做好与有关
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
6)、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中毒时间进行调查,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3.6、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一旦着火,发现人要大声呼喊“救火”,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项目应急救援组长带领小组到事故现场了解着火、爆炸地点、起火部位、燃烧部位、燃烧物品、着火状况,确认是否成灾。
2)、在消防队未到达火场之前,应急救援小组及在场人员应抓住时机,组织集中力量,迅速、果断地把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对于不能立即扑灭的火灾,要先控制火势,具备了扑灭条件时再展开全面进攻,一举消灭。火场上常见的做法有:
A、当建筑物一端起火向另一端蔓延时,可以从中间适当部位控制;中间起火时,应从两侧控制,以下风方向为主;楼层火灾时,应从上下控制,以上层为主。
B、油罐起火时,要冷却燃烧油罐,以降低其燃烧程度,保护罐壁。同时要注意冷却邻近油罐,防止因温度升高而爆炸起火。
C、管道起火时,要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起源;堵塞漏洞,防止气体扩散,同时要保护受火灾威胁的生产装置、设备等。
D、易燃易爆单位(或部位)起火时,若不能迅速扑灭,应疏散和保护好有爆炸危险的物品。不易疏散和保护时,要采取冷却措施,防止受热膨胀爆裂或起火爆炸。
E、货场堆垛起火时,应防止向邻垛蔓延。
4)、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
A、如果火场上有人受到威胁,救灾人员首要任务是救人。
B、当灭火力量较强时,灭火和救人可以同时进行,但决不能因灭火而 贻误救人时机。
C、人未救出时,灭火是为了打开救人通道或减弱火势对人员威胁程度,从而更好地为救人脱险、及时扑灭火灾创造条件。
5)、火场人员紧急疏散
A、建立警戒区。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火灾性质、风速、风向等确定火灾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的范围,并建立警戒区,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实行交通管制。
B、紧急疏散。迅速撤离警戒区内与事故处理无关的人员,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6)、火场物资疏散
A、火场上的物资疏散应该是有组织地进行,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很扩大;
B、进行物资疏散时应将参加疏散的职工或群众编成组,制定负责人,使疏散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应先疏散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疏散出来的物资应堆放在上风向安全地带,不得堵塞通道,并要派人看护;
C、尽量利用各类运搬机械进行疏散;怕水的物资应用苫布加以保护。
7)、火场常见伤的急救
A、采取有效措施扑灭身上的火焰,使伤员迅速脱离开致伤现场。当衣服着火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尽快地灭火,如水浸、水淋、就地卧倒翻滚等,千万不可直立奔跑或站立呼喊,以免助长燃烧,引起或加重呼吸道烧伤。灭火后伤员应立即将衣服脱去,如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可在救护人员的帮助下把未粘的
部分剪去,并对创面进行包扎。
B 、防止休克、感染。为防止伤员休克和创面发生感染,应给伤员口服止痛片(有颅脑或中毒呼吸道烧伤时,禁用吗啡)和磺胺类药,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并给口服烧伤饮料,或饮淡盐茶水、淡盐水等。一般以多次喝少量为宜,如发生呕吐、腹胀等,应停止口服。要禁止伤员单纯喝白开水或糖水,以免引起脑水肿等并发症。
C 、保护创面。在火场,对于烧伤创面一般可不做特殊处理,尽量不要弄破水泡,不能涂龙胆紫一类有色的外用药,以免影响烧伤面深度的判断。为防止创面继续污染,避免加重感染和加深创面,对创面应立即用三角巾、大纱布块、清洁的衣服和被单等,给予简单而确实的包扎。手足被烧伤时,应将各个指、趾分开包扎,以防粘连。
D 、合并伤处理。有骨折者应予以固定;有出血时应紧急止血;有颅脑、胸腹部损伤者,必须给予相应处理,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E 、迅速送往医院救治。伤员经火场建议急救后,应尽快送往临近医院救治。护送前及护送途中要注意防止休克。搬运时动作要轻柔,行动要平稳,以尽量减少伤员痛苦。
九、深基坑支护
9.1、本工程深基坑开挖支护方式将采取钢板桩支护,钢板桩采用LS Ⅲ型LS Ⅳ型,桩长用9米、12米、15米、18米,围檩采用H300*300*11*19型钢,横撑采用H300*300*11*19型钢。
9.2、钢板桩支护示意图
9.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
9.3.1、遵循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监测,根据现场监测反馈的住处及时进行分析,达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9.3.2、保证围护结构自身的稳定性,有效地控制变形,保证基坑安全。并确保基坑四周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9.3.3、合理地确定基坑范围,采用常规的基坑支护方法,从工期、材料、设备等方面保证工程经济的合理性。
9.3.4、合理地布置水平支撑,尽量地满足机械化施工的需求,以缩短工期。
9.4、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9.4.1、本工程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围护体系。钢板桩为拉森Ⅲ、Ⅳ
型,桩长约为9-15米。
9.4.2、基坑内侧由上至下共设置2-3层围檩及内支撑,围檩及内支撑采用热轧宽翼缘H 型钢。
9.4.3、在基坑顶部适当位置用砌块砌筑排水沟,用以拦截地表水,并排出场外,基坑底部沿支护桩侧用砌块砌筑临时排水沟,基坑底部各拐角点设置集水井,用于排除基坑内积水。
9.5、钢板桩吊运及堆放
9.5.1、装卸钢板桩宜采用两点吊。吊运时,每次起吊的钢板桩根数不宜过多,注意保护锁口免受损伤。钢板桩应堆放在平坦而坚固的场地上,必要时对场地地基土进行压实处理。在堆放时要注意:
9.5.2、堆放的顺序、位置、方向和平面布置等应考虑到以后的施工方便。
9.5.3、钢板桩要按型号、规格、长度、施工部位分别堆放,并在堆放处设置标牌说明。
9.5.4、钢板桩应分别堆放,每层堆放数量一般不超过5根,各层间要垫枕木,垫木间距一般为3~4m,且上、下层垫木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放的总高度不宜超过2m 。
9.6、钢板桩的打设
9.6.1、钢板桩打设
1)、先用吊车将钢板桩吊至插点处进行插桩,插桩时锁口要对准,每插入一块即套上桩帽,轻轻加以锤击;
2)在打桩过程中,为保证钢板桩的垂直度,用两台经纬仪在两个方向加以控制;
3)为防止锁口中心线平面位移,可在打桩进行方向的钢板桩锁口处设卡板,阻止板桩位移。同时在围檩上预先算出每块板桩的位置,以便随时检查校正;
4)开始打设的一、二块钢板桩的位置和方向应确保精度,以便起到样板导向作用,故每打入1m 应测量一次,打至预定深度后应立即用钢筋或钢板与围檩支架焊接固定。
9.7、打桩方式采用单桩打入法
单桩打入法以一块或两块钢板为一组,从一角开始逐块插打,直至工程结束,这种打入方法施工简便,可不停顿地打,桩机行走路线短,速度快。但单块打入易向一边倾斜,误差积累不易纠正,墙面平直度难控制。
9.8、拔桩顺序
对于封闭式钢板桩墙,拔桩的开始点离开桩角5根以上,必要时还可间隔拔除。钢板桩拔除后留下的土孔应及时回填处理,特别是周围有建筑物、构筑
物或地下管线的场合,尤其应注意及时回填,否则往往会引起周围土体位移及沉降,并由此造成临近建筑物等的破坏。
十、冬、雨季施工
10.1、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现针对性制定冬期施工措施如下:
10.1.1、施工准备工作:
1)、冬期施工前,编制冬期施工方案,经技术质量科审批后进行实施。
2)、防冻剂、保温材料提前提出计划,施工前到位。
3)、与当地气象台保持联系及时接收天气预报,防止寒流突然袭击。
4)、做好冬期施工砼及掺和外加剂的试配实验工作,提出施工配合比。
5)、在入冬前对住房、仓库及施工现场进行一次防冻、安全、防火等方面的检查。
6)、对用电线路进行检查,不合要求的及时整改或拆除,在有火源、易起火的地方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具。
7)、生活及施工用水管用锯末和草绳进行保温,对不用的水管、阀门进行拆除。
10.2、冬季施工措施:
10.2.1、土方工程:
1)回填土施工,要求速度快。冬期填方每层铺土厚度比常温减少20-25%,预留沉降量比常温施工时适当增加。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料做回填土,以防冻土解冻后沉陷,引起脚手架下沉、变形。
2)每次取土时,先把表面的冻土去除抛掷不取用,装运未受冻得土。
3)在取土地点,未受冻的土应尽快装车,及时运至现场,立即回填。
4)回填前将基坑底的冰雪和杂物打扫干净。
5)每天回填完成及回填后,采取覆盖等方法防冻措施。 10.2.2、钢筋工程:
1)冬期施工使用的钢筋,施工时加强检验。钢筋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防止撞伤。
2)在负温下进行钢筋冷拉,冷拉时气温不低于-20℃,钢筋负温冷拉采用控制冷拉率的方法。采用冷拉率方法时,冷拉率与常温相同。冬期施工冷拉后的钢筋,逐根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其表面不得有裂纹和局部缩径。
3)本工程冬期钢筋焊接在室外施焊。焊接时气温不得低于-20℃. 雪天或施焊现场风力超过3级时采用挡风遮蔽措施,挡风遮蔽采用塑料编织袋搭棚。焊接后未经冷却的接头避免接触冰雪。
4)负温进行电渣压力焊时,接头药盒拆除的时间延长2分钟左右,接头的渣壳延长5分钟,方可打渣。
5)钢筋负温电弧焊采取分层施焊。焊接时,先用两点定位焊固定,分别距离搭接端大于等于20mm 。
6)搭接焊接头的焊缝厚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0.7倍。
7)冬期施工焊接前,先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再进行施焊。 10.2.3、砼施工:
1)冬期砼施工采用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骨料清洁,不含有冰、雪、冻块及其他易冻裂物质。
2)搅拌砼所用粗细骨料计量准确,按照配合比通知单严格控制搅拌厂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掺量,不得随意增减用量。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不得超
偏。
3)浇注的砼受冻临界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30%。砼强度数值依据以下两点:
A 、砼试件除按照规定要求正常留置外,在增设不少于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的砼强度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强度。 B 、施工现场用回弹仪进行结构强度回弹,整理、分析回弹数据,得出结果。 5)冬期拌制砼时,骨料中不得带有冰、雪及冻团。拌制砼的最短时间不小于180秒。
6)冬期掺外加剂的砼,每一次拌合量应保证所拌制的砼在1小时内用完,如时间过长,已经失去塑性不能浇筑的拌合物不得加水重新拌合使用。 7)浇注砼前先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污垢和杂物,但不得用水冲洗,以防冻结。
8)砼的养护:在砼浇筑后的前几天内,进行养护。在浇注的砼成型收水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引起的析碱现象,影响早强效果。再用草袋等保温材料覆盖。在负温下,不浇水养护。 9)做好测温工作。
10)当室外气温低于-6℃时,停止砼工程施工。 10.3、冬期施工管理
10.3.1、在冬期施工中,测温工作极其重要,不仅提供温度数据对施工起参考作用而且也是对冬期施工工程质量的鉴定方法。所以施工中坚持做好下列测温工作:
1)日天气最高和最低温度。 2)砼搅拌前水、砂、石的温度。
3)砼搅拌的出机、入模的温度。
10.3.2、加强冬期施工期间砼试块的管理工作在冬期增设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一组用于测试砼的临界强度,一组用于检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强度。
10.3.3、制作的试块及时送相关的质量检测部门进行标准养护。 10.4、冬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10.4.1、加强安全教育。针对冬期施工特点不定期的各种形式对作业人员进行防冻、防火、防毒、防爆、防滑的安全教育,使每个施工作业人员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重视。
10.4.2、组织人员在入冬前对现场机械设备、电气、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检查重点为电气、各种机械设备、钢丝绳磨损等情况,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保证不发生大的机械设备事故。
10.4.3、进入冬期施工前,更换各种机械齿轮油,避免由天气寒冷引起机械油稠,机械启动困难。各种机械由于天气寒冷,启动困难,采用50℃温水解冻,严禁明火烘烤。
10.4.4、对下雪后生活区及施工现场路面的积雪马上组织人员清扫干净,防止积雪过多,发生意外。
10.4.5、生活卫生、宿舍用电:冬季取暖安全措施,严防煤气中毒。宿舍用电的安全措施,严禁在室内明火取暖或用电炉子做饭取暖。使用电褥子应遵守宿舍规章制度,严禁私自乱拉灯线和安装灯头插座。严禁用自造的热得快烧水,防止人不在时水烧干造成线路短路,发生火灾事故。建立防火制度。对冬季施工用外加剂加强管理,防止被误食。储存即使用时设明显“有毒”标志,并设专人管理,建立取用和使用制度。
10.4.6、基坑的支护: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穿胶鞋,不穿不防滑的鞋。动用明火有上级审批手续。明火作业是设置隔离措施,与易燃易爆物品有安全距离。对临边洞口严加防护,有不安全的地方重新整好,防止坠落事故发生。施工现场水源设有标记。 十一、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11.1、严格执行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卫保护的管理制度。
11.2、施工范围要严格控制,不在范围以外搭设、临设、停放机具、材料等。 11.3、施工范围内的土方要苫盖,施工作业面用硬式围挡搭建,围挡上侧安装红色警示灯。
11.4、现场施工人员一律佩戴安全帽,非施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11.5、严格禁止生产、生活污水乱到乱放,防止污染施工环境和附近居民、单位的环境。 11.6、防止粉尘
11.6.1、施工现场道路实施撒水防尘措施,以确保道路不扬尘。 11.6.2、粉尘材料采取封闭措施,运输时防止遗撒,飞扬。
11.6.3、运输车辆不能装载过满,车帮顶部拍实,并覆盖苫布,以免沿路遗撒,进出场地设专人清洁车轮。 11.7、防止噪音
采取降噪措施:空压机等采用防护棚隔离;夜间严格控制强噪音施工。
十二、附表 12.1、主要施工设备
12.2、劳动力安排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