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一、 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生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专著。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二、理论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我们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

《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文中讲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入取,现在下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击,他没有被击倒,而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的手艺。他在结尾写到:“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把我在自己家里开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我的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

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同学们毕业留言这样写到:“也许再过20----3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的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

吉林教育记者 范书君 毛临宙

从来没有哪一段日子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在清华附属小学采访窦桂梅老师的日子里,我们的心自始至终都被这种感动充溢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段艰辛而勇敢的教改历程,一次荡气回肠的心灵对话„„走近窦桂梅,这种感动就会显得愈发生动而逼真――

横平竖直,窦桂梅在人生取向中始终书写一种小说的真诚。因为她知道,教育是事业,事业在于奉献;

浓彩重墨,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竭力营造一种诗歌的激越,因为她明白,教育是艺术,艺术在于创新;

精雕细硺,窦桂梅在语文教改中努力追求一种散文的隽永。因为她懂得,教育是科学,科学在于求真。

上篇 与心灵对话: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一直摘录着这样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作为教师,窦桂梅感到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给予她的这种快乐和幸福。她说,她就是在这种快乐中幸福地成长着。

打开日历,那些细数时光的日子就这样在窦桂梅的娓娓倾诉中汩汩而来了。在记忆的长河中,在1991年以前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窦桂梅――

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我当老师吧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姐弟四人中,她是老大,从懂事起,她就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角色――帮助父母带好弟妺,料

理繁重的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窦桂梅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这个小小的朴素的理想一直护囿着她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岁的窦桂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她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她以为,她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4年后,当她面临毕业分配时,她才知道,她的从教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因为按当时的规定,中师毕业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就意味着她必须改行!这对窦桂梅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万般无奈,窦桂梅凭着她四年优异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让她留校作行政工作。对这份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工作,窦桂梅却并不感兴趣,安逸和舒适并不是她的人生目标,她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她觉得,只有那种生活,才是属于她的真正的人生。在那段日子里,窦桂梅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四处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座标,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她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权改变她命运的人,她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这是她那段日子说的最多的话,谈起那段日子,窦桂梅骄傲地说,我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那时就是想当个老师,就是这种愿望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在窦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终于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不久,窦桂梅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窦桂梅清晰地记得,到这所著名小学报到后出来,她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走在吉林市的大街上,北方10月的艳阳就那样热热地照着她脚下的路,照着一个年轻女孩的小小的梦想。我终于要当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真正的老师了!――可是窦桂梅作梦也没想到,命运之神又一次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窦桂梅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窦桂梅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5年啊!小小的教师之梦,漫漫的期待之路。在那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遇,窦桂梅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她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她自我感觉却良好,她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她教语文,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让她教四、五年级的音乐,她就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之中,即使是代课,她还做过吉林地区的音乐欣赏课,让她教一年级的数学,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使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让她教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可以说,她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的提高。

1991年,窦桂梅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

一封勇敢的挑战信:向校长发难

5年的代课生涯也许没能让窦桂梅去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但这5年的经历,也同样给了她更为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多的技能底蕴,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她一步步地走进教师的队伍;而当她一旦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她还想向更多的人证明,她的教师梦还会做得更美、更辉煌!

凭着一股勤劲儿,窦桂梅向书本学习,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凭着一股恒劲儿,窦桂梅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她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凭着一股韧劲儿,窦桂梅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窦桂梅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她在一点点的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因为她知道,和那些孩子一样,自己也正一天天的长大了。那时候,每当听别的教师做公开课时,窦桂梅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听着听着,她甚至觉得那讲课的人就是自己,她在心里不止次一次地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公开课呢?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窦桂梅似乎看到自己期待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她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她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她不想,她真的不想让机遇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轻易失去。

听课那天,领导却并没有走进她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的班的课,就从她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的,怎么会不听呢?窦桂梅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

午休时,窦桂梅再也忍不住了,生性倔强的她要以另一种方式向校长质问!不到半个小时,她写满了13页稿纸。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她顾不上擦。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窦桂梅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

下午,校长看完了窦桂梅的信,面对窦桂梅的质问,他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窦桂梅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你补上――

一鸣惊人的<<王二小>>:倾听花开的声音

机会真的来了。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六节观摩课。校长没有失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

也许没有谁能把10年前的某一段日子还能如此清晰地记起,但是谈起1992年的那个5月,窦桂梅却还恍若昨天。确实,那20天对她来说是太难忘了。那次公开课,她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

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她说上句,不到四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她的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她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

20天的执著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一千多人,窦桂梅站在那里,她镇定、从容的教态,她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她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由于她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窦桂梅自己也哭了。<<王二小>>一炮打响,窦桂梅由此一鸣惊人--

一个寻梦者的足迹:在快乐中成长

当我们再次谈起1992年那个5月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那个年轻而充满自信的窦桂梅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在时间之外,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之外,窦桂梅清晰地知道,一夜成名只是她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她还那么年轻,她还有更多更多的梦想,她还要干更多更多的事„

窦桂梅深知,要想有更多的作为,她的学识、经验都还远远不够。面对打开了阅读和生活视野、焕发出思维灵性的学生,她分外强烈地感到,她要学的竟是那么多:晨读时间,她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语文活动中,她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她还要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收获,比学赶帮,教学相长,她把自己也融入班级,在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几年来,她背诵了500多首优秀诗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文献„„在这种学习中,在这种知识的汲取中,在成长的日子里,她感到她的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快乐而充实。

这里,我们从窦桂梅编著的<<我们一起成长>>里摘录几段学生们写给她的心里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与她的学生进行着一场多么充实而快乐的心灵历程--

“„„您的身教胜于言教。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您不顾身体的劳累,为我们75名同学精心地批改作业。为了让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为了一个问题,不知您要查阅多少资料、走访多少专家或学者。„„”(学生于笑丹)

“„„我见过您的语文书,里面夹满了纸条,那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小字记录着您的心血,您的汗水„„”(学生杨天奇)

“„„细细观察,我发现您正往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东西,并不时翻阅课外资料,还把纸条贴在书中。从您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您好像在想:这样讲,同学们能听明白吗?怎样讲才能使这节课上的出色?„„您已成为名师了,还那么专注地读书、备课,而我呢?现在正是学习、读书的好时光,应该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学生孙一冰)

“古往今来,由于得到老师的指引而成为人才的,真的是数不胜数,您不是正在引导我们吗?不但培养我们鲜明的个性和锻炼了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竞争到合作,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能力,因为有您,所以我们已站在至高点上起跑,谁能说跑得不快呢?”(学生杨敬涵) „„

当我们摘录这一段段话语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听到这些孩子真实而生动的心音的律动。是啊,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能与这样的感动相比?如果说,当窦桂梅在一点点积淀自己的时候,她所感到的只是一种求知的愉悦;那么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在这种积淀中逐渐成长时,她所感到的是值得她一生去珍爱并骄傲的快乐。

在<<我们一起成长>>的序言里,窦桂梅如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在整理这20多万字的稿件时,我的整个身心无不为学生的纯真和对教师的那份热爱而激动万分,心里涌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当教师,值!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拥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而自豪!„„今天,他们离开了小学,带着一颗童心,带着老师的期盼,带着老师给予的自信与坚强,踏上了人生之路;将来在他们思想的田野里会把老师播下的种子悉心呵护、栽培,并开花、结果,因而感情会更加充实,知识会更加丰富,人格会更加完善。” 中篇 让真爱永存 :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如果说<<王二小>>是窦桂梅走向名师的发韧之作,那么,在不断的积淀与成长中,窦桂梅便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了。学校把她当成一名教学骨干,让她做更多的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也把她当成省级的名牌推向全国。1995年、1997年,窦桂梅两次参加全国语文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评比中她又荣获一等奖。几年来,她先后10余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先后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作教学观摩课及师德报告近百场„„教学艺术日益成熟的窦桂梅已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了。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置身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如果说,窦桂梅前期的课是一道道苦心设计的精美的艺术品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教学艺术也正在一天天的成熟起来了。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魅力,那种激情四溢的审美取向,使我们每每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一种艺术的自然和流畅。

确实,年轻的窦桂梅已经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了。

每一次,我们都会有不尽相同的发现;每一次,窦桂梅都会给我们以越来越多的艺术享受。

一、三情共振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每每是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听她的正常授课,还是听她的公开课,这种艺术感染力也会分外鲜明地体现出来。她全身心地投入,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次课堂教学就是她和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共振―― 课始激情情始生

窦桂梅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每次的备课时,她都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情的调动。

在外地作公开课时,窦桂梅从来不事先和学生见面,邀请她讲课方有时担心她会把课讲砸,面对疑问,窦桂梅会心地笑了。她说,就是这种课始的激情使她能和即将见面的学生在瞬间接近。因为她深知,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里,我们将窦桂梅讲<<曼谷的小象>>一段课前激情“实录”如下:画面提示:某省一公开课现场。窦桂梅正与学生通过一些游戏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窦:刚才会场主持人介绍我,看谁注意倾听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好吗?看谁在老师没有发问之前就勇敢的举手!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学生举起了手。)相信自己行 ,才会我能行!第一个问题:看看老师的脸,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

生:18岁了。(众笑)窦:哎呀,那老师也太年轻了!

生:28岁了„„(略)

窦:老师的女儿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过她提前上了一年,我女儿的年龄和你们一样大,我的年龄也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老师今年已经34岁啦!(学生笑了)。第二个问题:猜猜老师姓什么?

生:姓窦,(窦桂梅马上板书这个字,让学生认识这个字)

窦:那么怎么跟我打招呼哇?

生:窦老师好!

窦:同学们好!最后一个问题:猜猜我哪里来呀?

生: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窦:但有个条件,不光痛痛快快地玩,还要仔仔细细地体会,把见闻讲给在座的老师听,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课题)

窦:我们说去就去,快快把书打开。„„

解读这短短的课前激情,我们不得不叹服于窦桂梅驾驶课堂的能力。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主动告诉自己女儿的年龄,再引出“我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这种设计无形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把内心深处对***那种情感移情课堂;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在学会一个新字的同时还能真切地感到,窦老师是多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啊,学生们也会同时有种想让老师

来了解自己的冲动,为整节课学生的主动配合打下伏笔;最后,通过介绍自己来自哪里,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

课中悟情情更浓

听窦桂梅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感动包围着。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她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她对学生情感的自如调动,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

不久前,我们有幸又一次沐浴在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倾情奉献的艺术之中。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小学高年级老师普遍认为这是最难讲的一课,全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值得学生去背诵的精段美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这样的课来作公开课,而且面对的是从没见过面的学生,这种选择,确实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和勇敢的挑战!

上课伊始,伴随着张明敏的《中国心》,窦桂梅就以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巧妙导入新课,学生们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调动下正一点点的激发出来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课文出现了三次。这是整篇课文的要旨,窦桂梅紧紧抓住这一要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次仔细领悟。在体悟课文情感的时候,她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一节课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在这种不同层次的感悟中让学生读了十几遍,看得出,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从开头窦桂梅和学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字,到最后她

又和学生用颤抖的笔再一次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几个鲜红的大字已经映出学生的情感,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心灵。在悠悠的《思乡曲》中,她把余光中的<<乡愁>>适时地引入,并饱含深情地,用优美而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当孩子们含着泪水再次高声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全场900多位教师也含着泪水跟着学生朗读。她感动了听课的师生,也感动了自己„„

在上《葡萄沟》这节课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窦桂梅老师课中悟情的教学魅力。因是上课时才和学生见的第一面,窦桂梅对学生不熟,当师生陶醉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时,她发现一个女学生爬在课桌上哭了,窦桂梅毫不犹豫地停下课,孩子,你怎么哭了?可以告诉老师吗?那位女同学委屈地回答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叫我啊?我都举了好多次手了!童真的充满真情的回答让在座的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动了。窦桂梅特意安排她当了一次导游介绍葡萄沟。会后,女孩的任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孩子原来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今天居然还会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哭了,窦老师真不简单!

是啊,一节简单的课,一次可能会讲得空洞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当窦桂梅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都融进去时,这节课就成为一种艺术的熏染,这就是窦桂梅课中悟情的内质,这种内质丰厚,自然,延绵不绝――

课终谙情情未了

如果说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则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窦桂梅在<<麻雀>>一课后的课终谙情。

全课学完了,学生们被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动了。被作者的仁爱之心感动了,情感正处于沸

点状态。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以情感的余韵?窦桂梅在教学结束后,有意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带着对课文的感受去选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其他作品,做到更深透地理解<<麻雀>>蕴含的主题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初步体会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表现。二是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爱之心等去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的对生活充满爱的活生生的人,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不难看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共鸣之中,她把这种艺术魅力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余音绕梁,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感动;真情永伴,这才是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

二、审美共享

窦桂梅认为,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条清泉,那么,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5钟内,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听窦桂梅的课,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美――

语言美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动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任窦桂梅随意弹拔,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窦桂梅讲课的语速较快,她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这种语速控制在一种学生思维可以跟进并能充分理解的速度中。课始,她的语速一般是最快的,这种快流露出她想把新知传授给学生的急切之情,更多时候她甚至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快把书打开、同学们快读呀“同学们快抓紧时间表现自己呀”等等,这是她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话,也是她最真实的内心表达。这种较快的语速,在更多时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窦桂梅又会随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而把语速进行适度的控制。舒缓,轻灵,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的语速渐入佳境。把课堂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语速艺术化,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窦桂梅也同样注重语调的把握。或抑扬动挫,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润物无声。讲到高兴处,她慷慨陈辞,学生也会随着她的情绪而跃跃欲试;讲到感人处,她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窦桂梅用她的艺术手段在弹拔着学生的心弦。在教<<王二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到王二小壮烈牺牲一段时,窦桂梅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幻灯片用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描述:王二小被敌人用刺刀挑起来,摔死在大石头上,他的血染红了这块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染红了蓝蓝的天空。小鸟为他哀鸣,秋风为他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教者话音末落,学生早已泣不成声了。如此声情并茂的诵读,窦桂梅就是通过这种对融入深情的语调的把握和变化,自如地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对语句的选择也极具匠心。她的语句一般较短,使整个课堂的节奏控制都极为有效。“有进步”你真棒、你能行、你真聪明,等等,这一句句赞美的语言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窦桂梅还善于在教学中引用一起美文佳句,或古典诗词,或流行歌曲,只要是美的,只有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她都会信口道来,字字珠玑,句句上口,美的

语句使窦桂梅的课堂教学独具幽默艺术,文学修养,宛若雨后的彩虹,生动而不做作,美丽而不浮华。这一切,都使我们在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时,会自然地去更多地关注她的另一个侧面――

视觉美

生活中的窦桂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当她在讲台上一站,她身上的那种美就分外强烈地让你感觉到了。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说,她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俨然有种大家风范了。窦桂梅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

窦桂梅写字从来都是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每写一个字,她都力透纸背。她喜爱那种板书的工整和运笔行文间的昭示,因而她的板书也每每给人以一种美的欣赏。窦桂梅对板书的设计力求一种形象和逼真。因为她知道,美的板书,不仅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力,而且能使学生更直观来欣赏美。一次,她在河北邢台讲<<庄稼的朋友>>一课,借助几根彩色粉笔,她用娴熟的笔法一下画出了8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在短短的40分钟内,把人们带入恬静而多彩的境界中。课后,与会的全国反馈教学学会会长刘显国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等掌声平息,他就走上台去,用颤抖的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写了一个美字,之后一口气写了姿态美、语言美、图画美、创意美等八个大字„„

如果说,语言美可感,视觉美可观,那么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可以想象的、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美――

空灵美

窦桂梅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窦桂梅喜欢这种空灵的美,她也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就老师而言,一节课能讲的毕竟有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学生而言,老师课堂能教给他们的毕竟是他们一生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听窦桂梅的公开课,许多老师深感无法记听课笔记;而在听完窦桂梅的课后,许多老师又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事实上,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也正是窦桂梅高超教学艺术的一个集中体现。

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从来都没有重点,窦桂梅从来都不会按照课后或大纲要求给学生刻意去讲本课的重点。淡化重点,弱化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对此,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老师一定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部分去讲,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这里该细讲,这里该略讲,这种做法其实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同学们:这是林黛的眼你看她多么有神!这里林黛玉的双手,白洁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你看她多美„„等等,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多美了吧?如果我们老师这样讲,那么再美的东西也不会给人产生美感了。

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要精心营造这种空灵美的真正目的。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儿童具有“解语言、赏语言、储语言、用语言”的能力。从“美”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恰恰有利于儿童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从欣赏语言到积累语言,从储备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优化。可以说,在有意的创设中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角色,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和情趣。

此刻,当我们在这里解读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时,我们又仿佛体会到了这种情的激昂和这种美的熏染。永远都充满真情的窦桂梅,永远都追求美的窦桂梅,用她的全部才华和真情正营造着属于她自己的教学艺术的辉煌殿堂。

下篇 为生命奠基:窦桂梅语文教改模式探微

1998年,吉林省教委在吉林市召开“吉林省语文学科实话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广了窦桂梅的教改经验;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与会专家就窦桂梅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民族化教学思想、个性化教学艺术进行了研讨。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史上,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也不多见。

如果说,卓有个性的教学艺术特色是窦桂梅的教学才华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持之以恒的语文教学改革则更能体现出她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的真正的价值,当老师,当名师,都不能让窦桂梅停下她追求的脚步,当一个勇于改革、勇于实践的教育家,这才是窦桂梅的最大理想。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窦桂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认识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习得的特点入手,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窦桂梅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淀――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积淀:打好两个底子

窦桂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这也正是她所倡导的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智能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就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4年新接的一年级开始了,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窦桂梅把帮助学生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当成自己语文教改的奠基工程。她根据汉字的特点,采用“据形释义,形义联想”的方法教学生识字。 如教学“瓜”字时,她先出示“瓜”的像形字,然后让学生联想出各部分表示什么,瓜里有什么,可以作什么用,学生就由此非常轻松地学会了“瓤”、“瓣”、“瓢”这几个形声字。几年来,窦桂梅就是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初步发现了汉字的特点,增加了识字兴趣,掌握了识字方法。

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还大胆改革,她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保留了精读180篇、泛读72篇,她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掌握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让学生大量的背诵。这样做,她想抢救儿童记忆的

黄金时期,窦桂梅相信,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随着那些古典诗词的逐渐发酵,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六年过去了,在毕业的展示会上,专家抽测了窦桂梅所教班级的75名学生,识2000-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的有9人,3000-3500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22人。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要求。展示会上,台下的专家、学者可以从<<诗词集锦目录>>上的300首古今中外诗词中任意挑选一首,让台上75名同学中的任意一名进行背诵,像<<送杜少甫之任蜀 >>、<<声声慢>>等,甚至篇幅达300多字的<<正气歌>>,同学们也都能倒背如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们也都能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之强、阅读范围之广令专家们拍案叫绝。与此同时,窦桂梅也适时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她为学生开出100多本阅读书目,让孩子们博览群书。为了提高阅读效益,窦桂梅教给孩子们多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对那些目前还“不了解”的书,她要求学生粗知大意即可;而对那些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她要求学生不但要熟记,更要牢记。窦桂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正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窦桂梅在教改中也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她认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的过程,它更应是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这在她

的教学中已充分体现。但她更强调在生活中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窦桂梅感悟很深。她认为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成的教室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她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的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让学生触及社会热点、焦点,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1999年5月,学校举行远足活动,同学们远望风景秀丽的的龙潭山,高兴极了,然而走到近处却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落脚,原定的登山挖宝游戏,同学们自发地变成了拾捡垃圾的活动了。那次龙潭之行,让窦桂梅更坚定了自己打好精神底子的信念了。

是啊,窦桂梅教改实验伊始,就把“人”鲜明地放在了第一位,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在这种积淀中,广猎博涉,正直敏感,可以说,这种“积淀”意识,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使学生积累知识、生活、情感等财富,以达到文化底蕴的日渐厚实与丰满,这也正体现出窦桂梅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宽厚的知识体系,广博的的人文情怀。

感悟:体会三种境界

在窦桂梅的语文教改中,这种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审美体验。用窦桂梅的话说,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窦桂梅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得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在窦桂梅所提倡的这种感悟中,她认为感是感性的认识,

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通算悟。她提出的感悟,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真诚的感动和对作品神韵的总体感受,“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

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熟读背诵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甚至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可以说教师给孩子多大胆,学生就会有多大产,从<<荷花>>到<<落花生>>,孩子们敢大胆修改教材,从<<温暖>>到<<飞机遇险>>,孩子们敢大胆向领袖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 被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对学生而言,这种情与美的感受与升华,正是教师以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完成的。 在生活中感悟语言感悟人生。

一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最为高贵:一种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窦桂梅也深知这一点,因些,在她的教改实践中,她在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养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她要求学生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对此,窦桂梅是这样阐述她的教育理念的:“从语文习得的规律看,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创新:提倡三个超越

窦桂梅提倡孩子们超越教材。在她的班里,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每每惊异于那些孩子的“大气”和“霸气”,他们敢于向教材质颖,敢于向名人发难,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充满灵性。

在讲<<荷花淀>>第二段时,窦桂梅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开了,有的打着花骨朵„„”背着背着,学生们便说,“老师,我想向叶圣陶爷爷提个意见!你看他这段写得多没顺序呀!要么先写没开的,再写才开的,最后再写全开的,要么就先写先写全开的,再写„„”

在讲古诗<<小儿垂钓>>时,学生们又对其中的揷图提出质颖:诗的大意是一个蓬着头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地上,青草掩着孩子的身子。可是图中的小男孩却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坐在石头上,周围根本没有草!这和诗中的描述简直格格不入!„„

<<飞机遇险>>这一课讲的是总理把降落伞给小杨梅的故事,教学中窦桂梅满怀敬意地赞

扬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她以为同学会随着她声情并茂的讲读而感动,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杨梅来说很伟大,但对中国的前途来说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要去重庆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杨梅相比究竟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窦桂梅索性不讲了,她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学生们的思维像喷泉似的涌了出来。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和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理,当时情况那么危急,文中却用好几句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边还加了省略号,我认为当时总理肯定来不及想出那么多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时间不允许呀!有的说,不知小杨梅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这一节节发人深省的课,这一个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孩子,窦桂梅所尝试的“积淀”、“感悟”教改实践在这里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敢于发表新鲜意见,不拘泥于经典,不信权威,不满足于现在。在窦桂梅的课堂上,她从不花费全部的时间把课文嚼烂。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是语文课的要求,但窦桂梅不一定去做统一的答案,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她从不要求学生把划一的中心背下来,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窦桂梅就是这样理解并运用教材的。

窦桂梅鼓励孩子们超越自我。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教的那些孩子,往那儿一站,就有股大气袭来,他们勃发的精神体态,他们充满灵性的言辞,处处都透出一种自信和敏锐。确实,窦桂梅已把她关注“人”的教育理念注入这些孩子们的身心了。“你能行”、“你真行”、“你真棒”,这种赏识教育给使这些孩子能时时自信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他们此后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窦桂梅让她的孩子们永远都坚信这一点。

班里有个叫张丰的学生,动作特慢,学习吃力,有一次听写20个生字,他竟然写错了14个。窦桂梅对他说,你真棒,你写对了6呢!于是她就在写对的6个字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窦桂梅又让他写这20个字,张丰写对了14个!窦桂梅高兴地鼓励他:“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字你竟然写对了14个,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下次老师还考这些生字。”

窦桂梅相信,这种鼓励或是赏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巨大而有益的,哪怕孩子一千次地跌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自信,他就谈不上超越自己,更谈不上创新了。

班里有个叫张一帆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但在一次考试中马失前蹄,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下三首词,其中的首这样写道:“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算什么! 仍笑明朝春风。”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种才情兼备的抒写,这种健康向上的理念,这种自信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对自我、对人生、对知识的超越吗?

窦桂梅在她的语文教改中,更注重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潜质和人格境界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超越。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发现父母>>(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萌芽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化作文集>>中,我们能看出孩子们对家长、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思考和感悟。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校生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蒲公英的种子>>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我们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艺术才华。从张跃东、于笑丹等同学出版的个人专集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他们已能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了!学生们还走

进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利用电脑自己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旅行记>>等。。。。。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也许,这就是她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

不仅如此,窦桂梅更高兴孩子们能超越老师。在课堂,她喜欢孩子们把她问住;在生活中,她喜欢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职能。在超越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这种超越才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

人们都开玩笑说,窦桂梅班里的名人太多了,老师是个名人,学生里的名人也真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几年来,窦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及模范教师奖章;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师德优秀标兵;市十杰青年教师、“全天候”教师,党代表,优秀辅导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等。

再看看窦桂梅的学生:张一帆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第四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范林被评为吉林省三好学生;孟林获吉林省百名好少年称号,于笑丹等三人获吉林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康宁、王梦阳钢琴水平达到国家九级,刘宇、杨雨同的画夺得世界金奖;张跃东等同学出版个人作文集„„

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毕业了,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以全市最优的成绩考入吉林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共56名,而在这56名学生中,窦桂梅班的就占25名!升入初中不久,在吉林市五中举行的口头作文比赛中,窦老师的学生以他们流畅的语言、完整的叙述、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创意,令五中师生刮目相看!

是啊,有窦老师给他们的知识积淀,有窦老师给他们的情感体悟,有窦老师教给他们的那种自信心和创意意识,他们还怕什么!

当我们在窦桂梅老师教学改革的园地里体悟她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想采撷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为她的教学理念作出诠释的时候,我们才如此真切地感到,窦桂梅身上的那种情感、那种美是我们的笔所无法表述的。我们曾不上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但是,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听,她在课堂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探求,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感动校园,感动教育的内心„„

三、实践

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及点评

选文1:《记住的和忘却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佰、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佰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佰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佰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的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佰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佰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佰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记住别人对我们得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自由翱翔。 选文2:《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內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p><p>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內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选文三《胖子和瘦子》

这两个朋友约好到森林里去玩,玩得真开心啊!突然,灌木丛中一声咆哮,一只大熊向两个朋友扑过来。“救命啊!救命!”两个朋友叫喊着,拼命向前奔逃。瘦子很灵活,他抱住一棵树,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胖子不会爬树,他伸出手,叫着:“瘦子,快拉我一把呀!”瘦子可顾不上许多了,他自个儿拼命往更高的树梢上爬去。大熊一步步逼过去,胖子再也无路可逃了,他脚下一滑,摔在了地上。绝望中,胖子想起了一件事:熊是不吃死人肉的。于是,他装成死人。大熊走近胖子,在他脸上、身上闻了闻,转身走开了。瘦子见大熊走远,这才从树上爬下,问:“那只熊在你耳边说了什么?”胖子冷冷地说:“大熊说,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不顾别人死活,不算朋友。”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选文四 《皮斯阿司和达蒙》

公元前四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因为触犯了国王而无辜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法定的日子里被绞死.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想与远在百里以外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个要求被转告了国王,国王感其诚孝,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如果到时候他还不回来,替他坐牢的人也将替他被绞死,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近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谁会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替别人做牢?但,茫茫人海,就是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来了,替皮斯阿司坐牢,让他回家去向母亲诀别,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了牢房,皮斯阿司回家和母亲诀别.人们静观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阿蒙上

了皮斯阿司的当。行刑之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不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锁也已经挂在了达蒙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的闭上了眼,他们在内心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阿斯达司。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之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却原来是皮斯阿司和母亲见了面,尽时间干了些他能干的活,就匆匆往回赶,为了早点赶回来,他抄了森林里的小路,不小心却迷了路,可怜他为了赶回来送死,拼命奔跑,裤子被树枝撕破了,腿上脸上满是划痕,终于在关键的时刻赶到了刑场。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我想问您,您平时喜欢交朋友吗?

师:你说呢?

生:喜欢。

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 我和自己的孩子就是朋友。自然而然和你们也是朋友啦!(学生鼓掌)

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出示格言——)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 “朋友”

(学生说出)。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工工整整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朋友”两个字。)

师:说“朋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看,刚才咱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央电视台王刚叔叔主持的《朋友》这个栏目?

生:(省略)„„

师:王刚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起“朋友”这个词很轻松,真正地要去体验它、感受它、实践它,却并不轻松。比如老师在35年的人生历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伴随着快乐和泪水,伴随着自己的一步步成长,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啊!(老师深情地叙述,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凝神注视着老师。)

师:通过对《管鲍之交》内容的理解,你对“朋友”怎样理解的?

生:我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

师:好,就请你把这句话写下来。(生到黑板上书写)

生:就是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

师:再简练一些。

生: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

生:我有补充„„要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 师: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学生在启发下,脱口而出。)

师: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她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去写上。(学生在黑板上写感受)„„

师:好,我们看看黑板,来齐读一下你们创造的名言。(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的话,就像“小名人名言”。)(生朗读)

【走进去——体验第一个“但”】

„„

师:这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无辜”这个词,对我感触很大,皮斯阿司不是真正犯罪,而是被国王无辜打入死牢的„„

生:“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对我触动大。

生:“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

生:“但,刑车上的达蒙„„”(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感动的地方,并随机请学生说说感受。)

师:同学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发现你们谈的句子里面都隐藏着“但”这个字,好,我们再把这段话找出来读一下。(生读含“但”的三句话)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但”这个字?

生:转折的时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肯为朋友坐牢,但是达蒙真心为皮斯阿司坐牢,强调了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生:后半部分。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研究这几个句子。联系上文,请你进一步谈谈第一个有“但”的句子的理解。(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生:这句话上面用了一个“但”字,证明为了朋友会去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从这件事来说,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没有人为他坐牢,就是这个朋友真的为他坐牢。 师:所以你想突出这个意思。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吧。

生:(读句)„„

师:他谈出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也着重突出“但”字强调他的理解,还有哪个同学想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好像没有想好的样子,沉了一段时间。)

师:有人说,听话听音。这样吧,老师给你们读一遍,看看你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教师朗读,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 这个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啊,这黑暗中的一点光线就是勇敢,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让人感觉达蒙是那样勇敢。 老师第二次读这句话,突出“真的愿意”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都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生:我感觉达蒙自己主动来的,不是人家请求他,他才来的,而且是真心的。

师:好,你们真正体会到了达蒙的“真的愿意”。请大家再读一遍,体会达蒙是“真的愿意”为皮斯阿司坐牢。(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老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是“皮斯阿司的朋友”。)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这个朋友不是别人,就是达蒙。他之所以为皮斯阿司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皮斯阿司。(学生再次读书,又读出另一番感受。)

师:这段话中的破折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强调,当然也表示说明。

师:你还可以再读出破折号所要表现的内涵,请你试试。

生:(读课文)„„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看,仅仅一句话,我们就读出了达蒙的勇气、果敢、真诚。其实,你再读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自己的体验!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如果你们碰到了这件事,你们会不会替他去坐牢?请实话实说。(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我会去,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我会去。 生:我会去,如果我被砍头了,我就会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千古留名,留的是为朋友而死的名,就精彩了。

师:别坐下,请注意黑板上有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假如皮斯阿司做的事情不对你也去帮助他吗?

生:不一定,我要看他做的是什么事。因为他是无辜打入死牢的,我应该帮助他。 师:很好,你注意了课文中的“无辜”一词,这就对朋友的理解深刻了。现在流行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啊,“够哥们意气”啊,对待这句话,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分辨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朋友有错误,就应该教育他,而不是纵容他。

生: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也很重要,来到世界上只有一次啊。 师: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可以理解。

生:我会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会来的。

生:如果我是达蒙,我就不去,因为我还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就死去了。况且死了,我妈谁管呢,今后也不能孝敬父母了。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去或不去,其实这就是达蒙复杂的思想斗争啊,他会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吗?

生:懂。

师:他会不懂自己的母亲也需要孝敬?

生:懂。

师: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无辜被处死的。

生:了解。

师:那么,达蒙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他最终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白: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他心里想

。)

生:皮斯阿司是一个这么孝敬母亲的人,我为他死值得。

生:我的朋友一定会回来的,我相信他。

生:朋友被无辜处死,已经够冤了,他就有一个愿望,我应该满足他。

生:如果我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

师:好,同学们,你就是达蒙,就心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读读这句话,把你的心里话传达给大家。(多名学生读书,不但读的有滋味,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

【“生”出来——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什么,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等等都可以,或者你想唱,也可以。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此时你对朋友说的话。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面对谁,用眼睛看着他说。

生:我想对徐薇说,你好,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

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

生:朋友,我的老师,您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您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您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您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我的妈妈,您太伟大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当你对朋友的理解走进心灵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感到朋友的意义。那么把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朗诵给大家吧„„(师有技巧地指黑板,生读黑板上的所有词句,听起来,就是散文诗。)

师:千言万语化作开始我们朗诵的那句话,让我们大声歌唱,警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你对朋友一定会理解感悟的更多、更深刻,这两节课的朋友话题感悟只是一个人生思考的开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作朋友,选择怎样的朋友等等话题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去体会。但愿这两节课像一颗健康的种子深深种在你的心灵里,最后开出朋友的真理花朵。

最后,我还想说,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已经是一名中学生,在此,我代表你的老师,以及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们说一句:朋友,请你一路走好!(一些学生眼里已经浸满泪水)

【点评】

丁筱青 扬州教育学院副教授,特级教师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窦老师的课非常好的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岳乃红(扬州双桥实验小学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首期学员)

整堂课,窦老师涤荡心怀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书读到这份上,不能不说——精彩!

窦老师的课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不是件简单的事,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无数遍“撒手式”的读书就完成了改革,并不是说安排了几次四人小组、五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就完成了改革。没有繁琐的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没有条分缕析的分析与讲解,但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却一次又一次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果我们还只是追求改革的形式,而不去关注改革的实质,关注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那么,改革也只是徒具其表。窦老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与她自身情感的丰富、丰厚的积累分不开的。听了窦老师的课,联系到眼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认为: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具备两点基本

素质:一、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二、对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有可能投入到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去。

马琴(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有人曾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目前,“课标”已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针对现实如何落实要求,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的问题。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时金林(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教师,省骨干班学员)

窦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给足时间,让孩子发表,让孩子充分“占领”课堂。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生发开去,拓展开去,创造开去,即“跳出文本看文本”的过程。采用了角色换位、朗读揣悟、师生访谈、生生对话沟通,加深了个体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由“务虚”走向“务实”,把孩子对“朋友”的理解植根于生活的“大熔炉”中,指导着交友的实践,这必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的发展。

刘咏春(宝应县教研室副主任)

窦老师带来的四篇阅读材料要在两节课内引导孩子学完。如何操作?窦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关注活动,关注情趣,关注电教手段,关注教育对象,这些都是应该的,但在关注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语言学科最基本的属性?我们应永远坚持“小语姓语”。

徐冬梅(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一、 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生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专著。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二、理论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我们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

《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文中讲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入取,现在下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击,他没有被击倒,而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的手艺。他在结尾写到:“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把我在自己家里开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我的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

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同学们毕业留言这样写到:“也许再过20----3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的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

吉林教育记者 范书君 毛临宙

从来没有哪一段日子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在清华附属小学采访窦桂梅老师的日子里,我们的心自始至终都被这种感动充溢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段艰辛而勇敢的教改历程,一次荡气回肠的心灵对话„„走近窦桂梅,这种感动就会显得愈发生动而逼真――

横平竖直,窦桂梅在人生取向中始终书写一种小说的真诚。因为她知道,教育是事业,事业在于奉献;

浓彩重墨,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竭力营造一种诗歌的激越,因为她明白,教育是艺术,艺术在于创新;

精雕细硺,窦桂梅在语文教改中努力追求一种散文的隽永。因为她懂得,教育是科学,科学在于求真。

上篇 与心灵对话: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一直摘录着这样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作为教师,窦桂梅感到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给予她的这种快乐和幸福。她说,她就是在这种快乐中幸福地成长着。

打开日历,那些细数时光的日子就这样在窦桂梅的娓娓倾诉中汩汩而来了。在记忆的长河中,在1991年以前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窦桂梅――

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我当老师吧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姐弟四人中,她是老大,从懂事起,她就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角色――帮助父母带好弟妺,料

理繁重的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窦桂梅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这个小小的朴素的理想一直护囿着她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岁的窦桂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她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她以为,她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4年后,当她面临毕业分配时,她才知道,她的从教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因为按当时的规定,中师毕业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就意味着她必须改行!这对窦桂梅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万般无奈,窦桂梅凭着她四年优异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让她留校作行政工作。对这份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工作,窦桂梅却并不感兴趣,安逸和舒适并不是她的人生目标,她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她觉得,只有那种生活,才是属于她的真正的人生。在那段日子里,窦桂梅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四处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座标,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她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权改变她命运的人,她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这是她那段日子说的最多的话,谈起那段日子,窦桂梅骄傲地说,我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那时就是想当个老师,就是这种愿望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在窦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终于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不久,窦桂梅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窦桂梅清晰地记得,到这所著名小学报到后出来,她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走在吉林市的大街上,北方10月的艳阳就那样热热地照着她脚下的路,照着一个年轻女孩的小小的梦想。我终于要当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真正的老师了!――可是窦桂梅作梦也没想到,命运之神又一次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窦桂梅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窦桂梅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5年啊!小小的教师之梦,漫漫的期待之路。在那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遇,窦桂梅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她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她自我感觉却良好,她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她教语文,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让她教四、五年级的音乐,她就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之中,即使是代课,她还做过吉林地区的音乐欣赏课,让她教一年级的数学,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使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让她教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可以说,她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的提高。

1991年,窦桂梅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

一封勇敢的挑战信:向校长发难

5年的代课生涯也许没能让窦桂梅去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但这5年的经历,也同样给了她更为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多的技能底蕴,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她一步步地走进教师的队伍;而当她一旦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她还想向更多的人证明,她的教师梦还会做得更美、更辉煌!

凭着一股勤劲儿,窦桂梅向书本学习,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凭着一股恒劲儿,窦桂梅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她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凭着一股韧劲儿,窦桂梅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窦桂梅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她在一点点的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因为她知道,和那些孩子一样,自己也正一天天的长大了。那时候,每当听别的教师做公开课时,窦桂梅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听着听着,她甚至觉得那讲课的人就是自己,她在心里不止次一次地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公开课呢?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窦桂梅似乎看到自己期待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她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她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她不想,她真的不想让机遇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轻易失去。

听课那天,领导却并没有走进她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的班的课,就从她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的,怎么会不听呢?窦桂梅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

午休时,窦桂梅再也忍不住了,生性倔强的她要以另一种方式向校长质问!不到半个小时,她写满了13页稿纸。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她顾不上擦。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窦桂梅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

下午,校长看完了窦桂梅的信,面对窦桂梅的质问,他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窦桂梅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你补上――

一鸣惊人的<<王二小>>:倾听花开的声音

机会真的来了。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六节观摩课。校长没有失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

也许没有谁能把10年前的某一段日子还能如此清晰地记起,但是谈起1992年的那个5月,窦桂梅却还恍若昨天。确实,那20天对她来说是太难忘了。那次公开课,她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

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她说上句,不到四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她的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她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

20天的执著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一千多人,窦桂梅站在那里,她镇定、从容的教态,她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她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由于她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窦桂梅自己也哭了。<<王二小>>一炮打响,窦桂梅由此一鸣惊人--

一个寻梦者的足迹:在快乐中成长

当我们再次谈起1992年那个5月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那个年轻而充满自信的窦桂梅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在时间之外,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之外,窦桂梅清晰地知道,一夜成名只是她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她还那么年轻,她还有更多更多的梦想,她还要干更多更多的事„

窦桂梅深知,要想有更多的作为,她的学识、经验都还远远不够。面对打开了阅读和生活视野、焕发出思维灵性的学生,她分外强烈地感到,她要学的竟是那么多:晨读时间,她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语文活动中,她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她还要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收获,比学赶帮,教学相长,她把自己也融入班级,在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几年来,她背诵了500多首优秀诗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文献„„在这种学习中,在这种知识的汲取中,在成长的日子里,她感到她的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快乐而充实。

这里,我们从窦桂梅编著的<<我们一起成长>>里摘录几段学生们写给她的心里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与她的学生进行着一场多么充实而快乐的心灵历程--

“„„您的身教胜于言教。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您不顾身体的劳累,为我们75名同学精心地批改作业。为了让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为了一个问题,不知您要查阅多少资料、走访多少专家或学者。„„”(学生于笑丹)

“„„我见过您的语文书,里面夹满了纸条,那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小字记录着您的心血,您的汗水„„”(学生杨天奇)

“„„细细观察,我发现您正往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东西,并不时翻阅课外资料,还把纸条贴在书中。从您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您好像在想:这样讲,同学们能听明白吗?怎样讲才能使这节课上的出色?„„您已成为名师了,还那么专注地读书、备课,而我呢?现在正是学习、读书的好时光,应该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学生孙一冰)

“古往今来,由于得到老师的指引而成为人才的,真的是数不胜数,您不是正在引导我们吗?不但培养我们鲜明的个性和锻炼了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竞争到合作,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能力,因为有您,所以我们已站在至高点上起跑,谁能说跑得不快呢?”(学生杨敬涵) „„

当我们摘录这一段段话语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听到这些孩子真实而生动的心音的律动。是啊,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能与这样的感动相比?如果说,当窦桂梅在一点点积淀自己的时候,她所感到的只是一种求知的愉悦;那么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在这种积淀中逐渐成长时,她所感到的是值得她一生去珍爱并骄傲的快乐。

在<<我们一起成长>>的序言里,窦桂梅如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在整理这20多万字的稿件时,我的整个身心无不为学生的纯真和对教师的那份热爱而激动万分,心里涌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当教师,值!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拥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而自豪!„„今天,他们离开了小学,带着一颗童心,带着老师的期盼,带着老师给予的自信与坚强,踏上了人生之路;将来在他们思想的田野里会把老师播下的种子悉心呵护、栽培,并开花、结果,因而感情会更加充实,知识会更加丰富,人格会更加完善。” 中篇 让真爱永存 :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如果说<<王二小>>是窦桂梅走向名师的发韧之作,那么,在不断的积淀与成长中,窦桂梅便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了。学校把她当成一名教学骨干,让她做更多的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也把她当成省级的名牌推向全国。1995年、1997年,窦桂梅两次参加全国语文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评比中她又荣获一等奖。几年来,她先后10余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先后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作教学观摩课及师德报告近百场„„教学艺术日益成熟的窦桂梅已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了。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置身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如果说,窦桂梅前期的课是一道道苦心设计的精美的艺术品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教学艺术也正在一天天的成熟起来了。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魅力,那种激情四溢的审美取向,使我们每每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一种艺术的自然和流畅。

确实,年轻的窦桂梅已经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了。

每一次,我们都会有不尽相同的发现;每一次,窦桂梅都会给我们以越来越多的艺术享受。

一、三情共振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每每是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听她的正常授课,还是听她的公开课,这种艺术感染力也会分外鲜明地体现出来。她全身心地投入,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次课堂教学就是她和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共振―― 课始激情情始生

窦桂梅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每次的备课时,她都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情的调动。

在外地作公开课时,窦桂梅从来不事先和学生见面,邀请她讲课方有时担心她会把课讲砸,面对疑问,窦桂梅会心地笑了。她说,就是这种课始的激情使她能和即将见面的学生在瞬间接近。因为她深知,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里,我们将窦桂梅讲<<曼谷的小象>>一段课前激情“实录”如下:画面提示:某省一公开课现场。窦桂梅正与学生通过一些游戏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窦:刚才会场主持人介绍我,看谁注意倾听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好吗?看谁在老师没有发问之前就勇敢的举手!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学生举起了手。)相信自己行 ,才会我能行!第一个问题:看看老师的脸,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

生:18岁了。(众笑)窦:哎呀,那老师也太年轻了!

生:28岁了„„(略)

窦:老师的女儿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过她提前上了一年,我女儿的年龄和你们一样大,我的年龄也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老师今年已经34岁啦!(学生笑了)。第二个问题:猜猜老师姓什么?

生:姓窦,(窦桂梅马上板书这个字,让学生认识这个字)

窦:那么怎么跟我打招呼哇?

生:窦老师好!

窦:同学们好!最后一个问题:猜猜我哪里来呀?

生: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窦:但有个条件,不光痛痛快快地玩,还要仔仔细细地体会,把见闻讲给在座的老师听,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课题)

窦:我们说去就去,快快把书打开。„„

解读这短短的课前激情,我们不得不叹服于窦桂梅驾驶课堂的能力。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主动告诉自己女儿的年龄,再引出“我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这种设计无形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把内心深处对***那种情感移情课堂;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在学会一个新字的同时还能真切地感到,窦老师是多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啊,学生们也会同时有种想让老师

来了解自己的冲动,为整节课学生的主动配合打下伏笔;最后,通过介绍自己来自哪里,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

课中悟情情更浓

听窦桂梅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感动包围着。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她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她对学生情感的自如调动,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

不久前,我们有幸又一次沐浴在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倾情奉献的艺术之中。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小学高年级老师普遍认为这是最难讲的一课,全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值得学生去背诵的精段美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这样的课来作公开课,而且面对的是从没见过面的学生,这种选择,确实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和勇敢的挑战!

上课伊始,伴随着张明敏的《中国心》,窦桂梅就以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巧妙导入新课,学生们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调动下正一点点的激发出来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课文出现了三次。这是整篇课文的要旨,窦桂梅紧紧抓住这一要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次仔细领悟。在体悟课文情感的时候,她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一节课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在这种不同层次的感悟中让学生读了十几遍,看得出,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从开头窦桂梅和学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字,到最后她

又和学生用颤抖的笔再一次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几个鲜红的大字已经映出学生的情感,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心灵。在悠悠的《思乡曲》中,她把余光中的<<乡愁>>适时地引入,并饱含深情地,用优美而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当孩子们含着泪水再次高声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全场900多位教师也含着泪水跟着学生朗读。她感动了听课的师生,也感动了自己„„

在上《葡萄沟》这节课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窦桂梅老师课中悟情的教学魅力。因是上课时才和学生见的第一面,窦桂梅对学生不熟,当师生陶醉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时,她发现一个女学生爬在课桌上哭了,窦桂梅毫不犹豫地停下课,孩子,你怎么哭了?可以告诉老师吗?那位女同学委屈地回答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叫我啊?我都举了好多次手了!童真的充满真情的回答让在座的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动了。窦桂梅特意安排她当了一次导游介绍葡萄沟。会后,女孩的任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孩子原来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今天居然还会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哭了,窦老师真不简单!

是啊,一节简单的课,一次可能会讲得空洞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当窦桂梅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都融进去时,这节课就成为一种艺术的熏染,这就是窦桂梅课中悟情的内质,这种内质丰厚,自然,延绵不绝――

课终谙情情未了

如果说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则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窦桂梅在<<麻雀>>一课后的课终谙情。

全课学完了,学生们被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动了。被作者的仁爱之心感动了,情感正处于沸

点状态。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以情感的余韵?窦桂梅在教学结束后,有意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带着对课文的感受去选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其他作品,做到更深透地理解<<麻雀>>蕴含的主题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初步体会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表现。二是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爱之心等去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的对生活充满爱的活生生的人,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不难看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共鸣之中,她把这种艺术魅力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余音绕梁,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感动;真情永伴,这才是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

二、审美共享

窦桂梅认为,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条清泉,那么,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5钟内,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听窦桂梅的课,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美――

语言美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动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任窦桂梅随意弹拔,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窦桂梅讲课的语速较快,她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这种语速控制在一种学生思维可以跟进并能充分理解的速度中。课始,她的语速一般是最快的,这种快流露出她想把新知传授给学生的急切之情,更多时候她甚至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快把书打开、同学们快读呀“同学们快抓紧时间表现自己呀”等等,这是她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话,也是她最真实的内心表达。这种较快的语速,在更多时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窦桂梅又会随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而把语速进行适度的控制。舒缓,轻灵,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的语速渐入佳境。把课堂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语速艺术化,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窦桂梅也同样注重语调的把握。或抑扬动挫,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润物无声。讲到高兴处,她慷慨陈辞,学生也会随着她的情绪而跃跃欲试;讲到感人处,她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窦桂梅用她的艺术手段在弹拔着学生的心弦。在教<<王二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到王二小壮烈牺牲一段时,窦桂梅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幻灯片用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描述:王二小被敌人用刺刀挑起来,摔死在大石头上,他的血染红了这块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染红了蓝蓝的天空。小鸟为他哀鸣,秋风为他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教者话音末落,学生早已泣不成声了。如此声情并茂的诵读,窦桂梅就是通过这种对融入深情的语调的把握和变化,自如地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对语句的选择也极具匠心。她的语句一般较短,使整个课堂的节奏控制都极为有效。“有进步”你真棒、你能行、你真聪明,等等,这一句句赞美的语言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窦桂梅还善于在教学中引用一起美文佳句,或古典诗词,或流行歌曲,只要是美的,只有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她都会信口道来,字字珠玑,句句上口,美的

语句使窦桂梅的课堂教学独具幽默艺术,文学修养,宛若雨后的彩虹,生动而不做作,美丽而不浮华。这一切,都使我们在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时,会自然地去更多地关注她的另一个侧面――

视觉美

生活中的窦桂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当她在讲台上一站,她身上的那种美就分外强烈地让你感觉到了。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说,她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俨然有种大家风范了。窦桂梅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

窦桂梅写字从来都是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每写一个字,她都力透纸背。她喜爱那种板书的工整和运笔行文间的昭示,因而她的板书也每每给人以一种美的欣赏。窦桂梅对板书的设计力求一种形象和逼真。因为她知道,美的板书,不仅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力,而且能使学生更直观来欣赏美。一次,她在河北邢台讲<<庄稼的朋友>>一课,借助几根彩色粉笔,她用娴熟的笔法一下画出了8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在短短的40分钟内,把人们带入恬静而多彩的境界中。课后,与会的全国反馈教学学会会长刘显国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等掌声平息,他就走上台去,用颤抖的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写了一个美字,之后一口气写了姿态美、语言美、图画美、创意美等八个大字„„

如果说,语言美可感,视觉美可观,那么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可以想象的、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美――

空灵美

窦桂梅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窦桂梅喜欢这种空灵的美,她也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就老师而言,一节课能讲的毕竟有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学生而言,老师课堂能教给他们的毕竟是他们一生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听窦桂梅的公开课,许多老师深感无法记听课笔记;而在听完窦桂梅的课后,许多老师又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事实上,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也正是窦桂梅高超教学艺术的一个集中体现。

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从来都没有重点,窦桂梅从来都不会按照课后或大纲要求给学生刻意去讲本课的重点。淡化重点,弱化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对此,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老师一定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部分去讲,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这里该细讲,这里该略讲,这种做法其实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同学们:这是林黛的眼你看她多么有神!这里林黛玉的双手,白洁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你看她多美„„等等,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多美了吧?如果我们老师这样讲,那么再美的东西也不会给人产生美感了。

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要精心营造这种空灵美的真正目的。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儿童具有“解语言、赏语言、储语言、用语言”的能力。从“美”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恰恰有利于儿童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从欣赏语言到积累语言,从储备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优化。可以说,在有意的创设中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角色,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和情趣。

此刻,当我们在这里解读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时,我们又仿佛体会到了这种情的激昂和这种美的熏染。永远都充满真情的窦桂梅,永远都追求美的窦桂梅,用她的全部才华和真情正营造着属于她自己的教学艺术的辉煌殿堂。

下篇 为生命奠基:窦桂梅语文教改模式探微

1998年,吉林省教委在吉林市召开“吉林省语文学科实话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广了窦桂梅的教改经验;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与会专家就窦桂梅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民族化教学思想、个性化教学艺术进行了研讨。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史上,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也不多见。

如果说,卓有个性的教学艺术特色是窦桂梅的教学才华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持之以恒的语文教学改革则更能体现出她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的真正的价值,当老师,当名师,都不能让窦桂梅停下她追求的脚步,当一个勇于改革、勇于实践的教育家,这才是窦桂梅的最大理想。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窦桂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认识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习得的特点入手,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窦桂梅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淀――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积淀:打好两个底子

窦桂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这也正是她所倡导的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智能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就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4年新接的一年级开始了,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窦桂梅把帮助学生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当成自己语文教改的奠基工程。她根据汉字的特点,采用“据形释义,形义联想”的方法教学生识字。 如教学“瓜”字时,她先出示“瓜”的像形字,然后让学生联想出各部分表示什么,瓜里有什么,可以作什么用,学生就由此非常轻松地学会了“瓤”、“瓣”、“瓢”这几个形声字。几年来,窦桂梅就是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初步发现了汉字的特点,增加了识字兴趣,掌握了识字方法。

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还大胆改革,她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保留了精读180篇、泛读72篇,她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掌握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让学生大量的背诵。这样做,她想抢救儿童记忆的

黄金时期,窦桂梅相信,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随着那些古典诗词的逐渐发酵,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六年过去了,在毕业的展示会上,专家抽测了窦桂梅所教班级的75名学生,识2000-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的有9人,3000-3500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22人。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要求。展示会上,台下的专家、学者可以从<<诗词集锦目录>>上的300首古今中外诗词中任意挑选一首,让台上75名同学中的任意一名进行背诵,像<<送杜少甫之任蜀 >>、<<声声慢>>等,甚至篇幅达300多字的<<正气歌>>,同学们也都能倒背如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们也都能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之强、阅读范围之广令专家们拍案叫绝。与此同时,窦桂梅也适时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她为学生开出100多本阅读书目,让孩子们博览群书。为了提高阅读效益,窦桂梅教给孩子们多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对那些目前还“不了解”的书,她要求学生粗知大意即可;而对那些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她要求学生不但要熟记,更要牢记。窦桂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正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窦桂梅在教改中也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她认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的过程,它更应是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这在她

的教学中已充分体现。但她更强调在生活中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窦桂梅感悟很深。她认为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成的教室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她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的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让学生触及社会热点、焦点,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1999年5月,学校举行远足活动,同学们远望风景秀丽的的龙潭山,高兴极了,然而走到近处却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落脚,原定的登山挖宝游戏,同学们自发地变成了拾捡垃圾的活动了。那次龙潭之行,让窦桂梅更坚定了自己打好精神底子的信念了。

是啊,窦桂梅教改实验伊始,就把“人”鲜明地放在了第一位,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在这种积淀中,广猎博涉,正直敏感,可以说,这种“积淀”意识,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使学生积累知识、生活、情感等财富,以达到文化底蕴的日渐厚实与丰满,这也正体现出窦桂梅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宽厚的知识体系,广博的的人文情怀。

感悟:体会三种境界

在窦桂梅的语文教改中,这种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审美体验。用窦桂梅的话说,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窦桂梅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得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在窦桂梅所提倡的这种感悟中,她认为感是感性的认识,

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通算悟。她提出的感悟,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真诚的感动和对作品神韵的总体感受,“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

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熟读背诵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甚至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可以说教师给孩子多大胆,学生就会有多大产,从<<荷花>>到<<落花生>>,孩子们敢大胆修改教材,从<<温暖>>到<<飞机遇险>>,孩子们敢大胆向领袖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 被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对学生而言,这种情与美的感受与升华,正是教师以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完成的。 在生活中感悟语言感悟人生。

一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最为高贵:一种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窦桂梅也深知这一点,因些,在她的教改实践中,她在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养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她要求学生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对此,窦桂梅是这样阐述她的教育理念的:“从语文习得的规律看,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创新:提倡三个超越

窦桂梅提倡孩子们超越教材。在她的班里,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每每惊异于那些孩子的“大气”和“霸气”,他们敢于向教材质颖,敢于向名人发难,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充满灵性。

在讲<<荷花淀>>第二段时,窦桂梅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开了,有的打着花骨朵„„”背着背着,学生们便说,“老师,我想向叶圣陶爷爷提个意见!你看他这段写得多没顺序呀!要么先写没开的,再写才开的,最后再写全开的,要么就先写先写全开的,再写„„”

在讲古诗<<小儿垂钓>>时,学生们又对其中的揷图提出质颖:诗的大意是一个蓬着头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地上,青草掩着孩子的身子。可是图中的小男孩却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坐在石头上,周围根本没有草!这和诗中的描述简直格格不入!„„

<<飞机遇险>>这一课讲的是总理把降落伞给小杨梅的故事,教学中窦桂梅满怀敬意地赞

扬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她以为同学会随着她声情并茂的讲读而感动,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杨梅来说很伟大,但对中国的前途来说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要去重庆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杨梅相比究竟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窦桂梅索性不讲了,她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学生们的思维像喷泉似的涌了出来。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和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理,当时情况那么危急,文中却用好几句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边还加了省略号,我认为当时总理肯定来不及想出那么多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时间不允许呀!有的说,不知小杨梅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这一节节发人深省的课,这一个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孩子,窦桂梅所尝试的“积淀”、“感悟”教改实践在这里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敢于发表新鲜意见,不拘泥于经典,不信权威,不满足于现在。在窦桂梅的课堂上,她从不花费全部的时间把课文嚼烂。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是语文课的要求,但窦桂梅不一定去做统一的答案,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她从不要求学生把划一的中心背下来,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窦桂梅就是这样理解并运用教材的。

窦桂梅鼓励孩子们超越自我。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教的那些孩子,往那儿一站,就有股大气袭来,他们勃发的精神体态,他们充满灵性的言辞,处处都透出一种自信和敏锐。确实,窦桂梅已把她关注“人”的教育理念注入这些孩子们的身心了。“你能行”、“你真行”、“你真棒”,这种赏识教育给使这些孩子能时时自信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他们此后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窦桂梅让她的孩子们永远都坚信这一点。

班里有个叫张丰的学生,动作特慢,学习吃力,有一次听写20个生字,他竟然写错了14个。窦桂梅对他说,你真棒,你写对了6呢!于是她就在写对的6个字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窦桂梅又让他写这20个字,张丰写对了14个!窦桂梅高兴地鼓励他:“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字你竟然写对了14个,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下次老师还考这些生字。”

窦桂梅相信,这种鼓励或是赏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巨大而有益的,哪怕孩子一千次地跌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自信,他就谈不上超越自己,更谈不上创新了。

班里有个叫张一帆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但在一次考试中马失前蹄,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下三首词,其中的首这样写道:“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算什么! 仍笑明朝春风。”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种才情兼备的抒写,这种健康向上的理念,这种自信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对自我、对人生、对知识的超越吗?

窦桂梅在她的语文教改中,更注重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潜质和人格境界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超越。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发现父母>>(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萌芽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化作文集>>中,我们能看出孩子们对家长、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思考和感悟。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校生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蒲公英的种子>>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我们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艺术才华。从张跃东、于笑丹等同学出版的个人专集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他们已能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了!学生们还走

进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利用电脑自己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旅行记>>等。。。。。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也许,这就是她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

不仅如此,窦桂梅更高兴孩子们能超越老师。在课堂,她喜欢孩子们把她问住;在生活中,她喜欢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职能。在超越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这种超越才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

人们都开玩笑说,窦桂梅班里的名人太多了,老师是个名人,学生里的名人也真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几年来,窦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及模范教师奖章;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师德优秀标兵;市十杰青年教师、“全天候”教师,党代表,优秀辅导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等。

再看看窦桂梅的学生:张一帆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第四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范林被评为吉林省三好学生;孟林获吉林省百名好少年称号,于笑丹等三人获吉林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康宁、王梦阳钢琴水平达到国家九级,刘宇、杨雨同的画夺得世界金奖;张跃东等同学出版个人作文集„„

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毕业了,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以全市最优的成绩考入吉林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共56名,而在这56名学生中,窦桂梅班的就占25名!升入初中不久,在吉林市五中举行的口头作文比赛中,窦老师的学生以他们流畅的语言、完整的叙述、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创意,令五中师生刮目相看!

是啊,有窦老师给他们的知识积淀,有窦老师给他们的情感体悟,有窦老师教给他们的那种自信心和创意意识,他们还怕什么!

当我们在窦桂梅老师教学改革的园地里体悟她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想采撷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为她的教学理念作出诠释的时候,我们才如此真切地感到,窦桂梅身上的那种情感、那种美是我们的笔所无法表述的。我们曾不上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但是,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听,她在课堂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探求,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感动校园,感动教育的内心„„

三、实践

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及点评

选文1:《记住的和忘却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佰、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佰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佰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佰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的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佰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佰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佰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记住别人对我们得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自由翱翔。 选文2:《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內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p><p>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內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选文三《胖子和瘦子》

这两个朋友约好到森林里去玩,玩得真开心啊!突然,灌木丛中一声咆哮,一只大熊向两个朋友扑过来。“救命啊!救命!”两个朋友叫喊着,拼命向前奔逃。瘦子很灵活,他抱住一棵树,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胖子不会爬树,他伸出手,叫着:“瘦子,快拉我一把呀!”瘦子可顾不上许多了,他自个儿拼命往更高的树梢上爬去。大熊一步步逼过去,胖子再也无路可逃了,他脚下一滑,摔在了地上。绝望中,胖子想起了一件事:熊是不吃死人肉的。于是,他装成死人。大熊走近胖子,在他脸上、身上闻了闻,转身走开了。瘦子见大熊走远,这才从树上爬下,问:“那只熊在你耳边说了什么?”胖子冷冷地说:“大熊说,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不顾别人死活,不算朋友。”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选文四 《皮斯阿司和达蒙》

公元前四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因为触犯了国王而无辜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法定的日子里被绞死.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想与远在百里以外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个要求被转告了国王,国王感其诚孝,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如果到时候他还不回来,替他坐牢的人也将替他被绞死,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近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谁会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替别人做牢?但,茫茫人海,就是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来了,替皮斯阿司坐牢,让他回家去向母亲诀别,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了牢房,皮斯阿司回家和母亲诀别.人们静观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阿蒙上

了皮斯阿司的当。行刑之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不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锁也已经挂在了达蒙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的闭上了眼,他们在内心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阿斯达司。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之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却原来是皮斯阿司和母亲见了面,尽时间干了些他能干的活,就匆匆往回赶,为了早点赶回来,他抄了森林里的小路,不小心却迷了路,可怜他为了赶回来送死,拼命奔跑,裤子被树枝撕破了,腿上脸上满是划痕,终于在关键的时刻赶到了刑场。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我想问您,您平时喜欢交朋友吗?

师:你说呢?

生:喜欢。

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 我和自己的孩子就是朋友。自然而然和你们也是朋友啦!(学生鼓掌)

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出示格言——)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 “朋友”

(学生说出)。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工工整整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朋友”两个字。)

师:说“朋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看,刚才咱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央电视台王刚叔叔主持的《朋友》这个栏目?

生:(省略)„„

师:王刚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起“朋友”这个词很轻松,真正地要去体验它、感受它、实践它,却并不轻松。比如老师在35年的人生历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伴随着快乐和泪水,伴随着自己的一步步成长,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啊!(老师深情地叙述,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凝神注视着老师。)

师:通过对《管鲍之交》内容的理解,你对“朋友”怎样理解的?

生:我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

师:好,就请你把这句话写下来。(生到黑板上书写)

生:就是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

师:再简练一些。

生: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

生:我有补充„„要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 师: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学生在启发下,脱口而出。)

师: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她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去写上。(学生在黑板上写感受)„„

师:好,我们看看黑板,来齐读一下你们创造的名言。(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的话,就像“小名人名言”。)(生朗读)

【走进去——体验第一个“但”】

„„

师:这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无辜”这个词,对我感触很大,皮斯阿司不是真正犯罪,而是被国王无辜打入死牢的„„

生:“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对我触动大。

生:“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

生:“但,刑车上的达蒙„„”(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感动的地方,并随机请学生说说感受。)

师:同学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发现你们谈的句子里面都隐藏着“但”这个字,好,我们再把这段话找出来读一下。(生读含“但”的三句话)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但”这个字?

生:转折的时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肯为朋友坐牢,但是达蒙真心为皮斯阿司坐牢,强调了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生:后半部分。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研究这几个句子。联系上文,请你进一步谈谈第一个有“但”的句子的理解。(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生:这句话上面用了一个“但”字,证明为了朋友会去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从这件事来说,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没有人为他坐牢,就是这个朋友真的为他坐牢。 师:所以你想突出这个意思。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吧。

生:(读句)„„

师:他谈出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也着重突出“但”字强调他的理解,还有哪个同学想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好像没有想好的样子,沉了一段时间。)

师:有人说,听话听音。这样吧,老师给你们读一遍,看看你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教师朗读,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 这个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啊,这黑暗中的一点光线就是勇敢,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让人感觉达蒙是那样勇敢。 老师第二次读这句话,突出“真的愿意”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都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生:我感觉达蒙自己主动来的,不是人家请求他,他才来的,而且是真心的。

师:好,你们真正体会到了达蒙的“真的愿意”。请大家再读一遍,体会达蒙是“真的愿意”为皮斯阿司坐牢。(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老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是“皮斯阿司的朋友”。)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这个朋友不是别人,就是达蒙。他之所以为皮斯阿司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皮斯阿司。(学生再次读书,又读出另一番感受。)

师:这段话中的破折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强调,当然也表示说明。

师:你还可以再读出破折号所要表现的内涵,请你试试。

生:(读课文)„„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看,仅仅一句话,我们就读出了达蒙的勇气、果敢、真诚。其实,你再读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自己的体验!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如果你们碰到了这件事,你们会不会替他去坐牢?请实话实说。(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我会去,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我会去。 生:我会去,如果我被砍头了,我就会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千古留名,留的是为朋友而死的名,就精彩了。

师:别坐下,请注意黑板上有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假如皮斯阿司做的事情不对你也去帮助他吗?

生:不一定,我要看他做的是什么事。因为他是无辜打入死牢的,我应该帮助他。 师:很好,你注意了课文中的“无辜”一词,这就对朋友的理解深刻了。现在流行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啊,“够哥们意气”啊,对待这句话,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分辨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朋友有错误,就应该教育他,而不是纵容他。

生: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也很重要,来到世界上只有一次啊。 师: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可以理解。

生:我会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会来的。

生:如果我是达蒙,我就不去,因为我还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就死去了。况且死了,我妈谁管呢,今后也不能孝敬父母了。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去或不去,其实这就是达蒙复杂的思想斗争啊,他会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吗?

生:懂。

师:他会不懂自己的母亲也需要孝敬?

生:懂。

师: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无辜被处死的。

生:了解。

师:那么,达蒙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他最终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白: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他心里想

。)

生:皮斯阿司是一个这么孝敬母亲的人,我为他死值得。

生:我的朋友一定会回来的,我相信他。

生:朋友被无辜处死,已经够冤了,他就有一个愿望,我应该满足他。

生:如果我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

师:好,同学们,你就是达蒙,就心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读读这句话,把你的心里话传达给大家。(多名学生读书,不但读的有滋味,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

【“生”出来——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什么,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等等都可以,或者你想唱,也可以。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此时你对朋友说的话。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面对谁,用眼睛看着他说。

生:我想对徐薇说,你好,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

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

生:朋友,我的老师,您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您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您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您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我的妈妈,您太伟大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当你对朋友的理解走进心灵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感到朋友的意义。那么把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朗诵给大家吧„„(师有技巧地指黑板,生读黑板上的所有词句,听起来,就是散文诗。)

师:千言万语化作开始我们朗诵的那句话,让我们大声歌唱,警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你对朋友一定会理解感悟的更多、更深刻,这两节课的朋友话题感悟只是一个人生思考的开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作朋友,选择怎样的朋友等等话题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去体会。但愿这两节课像一颗健康的种子深深种在你的心灵里,最后开出朋友的真理花朵。

最后,我还想说,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已经是一名中学生,在此,我代表你的老师,以及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们说一句:朋友,请你一路走好!(一些学生眼里已经浸满泪水)

【点评】

丁筱青 扬州教育学院副教授,特级教师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窦老师的课非常好的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岳乃红(扬州双桥实验小学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首期学员)

整堂课,窦老师涤荡心怀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书读到这份上,不能不说——精彩!

窦老师的课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不是件简单的事,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无数遍“撒手式”的读书就完成了改革,并不是说安排了几次四人小组、五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就完成了改革。没有繁琐的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没有条分缕析的分析与讲解,但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却一次又一次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果我们还只是追求改革的形式,而不去关注改革的实质,关注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那么,改革也只是徒具其表。窦老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与她自身情感的丰富、丰厚的积累分不开的。听了窦老师的课,联系到眼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认为: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具备两点基本

素质:一、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二、对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有可能投入到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去。

马琴(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有人曾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目前,“课标”已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针对现实如何落实要求,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的问题。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时金林(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教师,省骨干班学员)

窦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给足时间,让孩子发表,让孩子充分“占领”课堂。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生发开去,拓展开去,创造开去,即“跳出文本看文本”的过程。采用了角色换位、朗读揣悟、师生访谈、生生对话沟通,加深了个体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由“务虚”走向“务实”,把孩子对“朋友”的理解植根于生活的“大熔炉”中,指导着交友的实践,这必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的发展。

刘咏春(宝应县教研室副主任)

窦老师带来的四篇阅读材料要在两节课内引导孩子学完。如何操作?窦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关注活动,关注情趣,关注电教手段,关注教育对象,这些都是应该的,但在关注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语言学科最基本的属性?我们应永远坚持“小语姓语”。

徐冬梅(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


相关内容

  • 教育部最新政策出台,从幼升小到高考全面改革!(2)
  • 重磅:教育部最新政策出台,从幼升 小到高考全面改革! 最近,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也带来很多猜测. 对于此,从幼升小到高考的家长都应全面贯穿理解,不能仅就某一个年级或学段割裂式地看待,错误地局部认识可能会在不适 ...

  • 2014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一) 回顾几年的教学工作,做为一名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吃透大纲,了解学生,精心施教,工作中不断学习,勇于创新,面向全体热心辅导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所教语文在安下地区统考及2001年兵团抽考中及格率100%,且名列前2名, ...

  • 窦桂梅的教学风格
  • 窦桂梅的教学风格 一.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

  • 语文老师的书
  • 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

  • 快速作文杨初春
  • 快速作文教学的原理 杨初春 快速作文教学法实际上是一项开发学生思维和写作潜能的系统工程基本原理是写作技巧和思维训练的完美结合,其核心是思维强化训练写作技巧之舟,一旦行驶在思维训练的航道上,就能获得一种神奇快速的写作效能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著名心理学 ...

  • 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点滴体会
  • 实施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触较多,获益匪浅,更新了语文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现谈谈我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肤浅体会. 第一.新教材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新教材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 ...

  •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 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quo ...

  • 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
  • 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 学会"课题的选择与设计"一直成为教师研究起步的第一堂必修课. 陇县东南镇后沟小学 马新林 一.教师研究的问题哪里来 教师的研究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这里的问题是指教师将工作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主题并着力去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比较规范化的课题研 ...

  • 关于生命演讲稿
  • "用智慧和爱心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我的教育格言.从教二十六年来,我始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做到了敬业.爱生.奉献.开拓,成了教育战线上的一名骨干.现在,我仍在努力地实践着,同时也在幸福的收获着. 一.痴心教改: 凭着对教育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