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问答题

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试述新药的临床研究可分为几期|每期内容是什么?

答: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I期临床试验是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病例不少于100对,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II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观察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IV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再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叫售后调研。 举例说明药物、食物与毒物的关系。

答:药物、事物与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食盐、葡萄糖及维生素等均为事物成分。在人体缺乏上述物质时,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和维生素等就成了药物。所有的药物用量过多都会引起毒性反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吃过多的食盐或补给生理盐水过量,反而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此,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简述对药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5个以上历史事件。

答:①德国Buchheim(1820-1879)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并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②德国Ehrlich(1909)发现胂凡纳明(606)能治疗锥虫病和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③德国Domagk(1935)发现磺胺类可治疗细菌感染;英国Florey(1940)在Fleming(1928)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将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促进了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的发展。④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1852-1925)提出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⑤我国唐代(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⑥明代(1596年)李时珍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简述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答: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确定有赖于药理学活性筛选;药理学研究课阐明药物的构-效关系,后者可指导合成新药;新药的临床前药理研究的结果(包括药效学、药动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资料等)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时重要的审批依据;I至IV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决定药物能否上市销售并指导上市后的合理用药。 简述受体的基本特性。

答:①特异性:即一种特定受体只与它的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不是被其他生理信号干扰;②高亲和力:配体的表观解离常数Ka值一般在nmol/L水平。③饱和性: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组织内,受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配体达到某一浓度时,最大结合值不再随配体浓度增加而加大。④可逆性: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⑤亚细胞或分子特征:同类受体不同亚型的分子量,亚细胞或分子特性各有不同;⑥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受体与药物结合的强度与产生效应的药效强度相关;⑦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如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化学结构特异性的物质。 试述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答:主要包括:①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②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③影响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④影响酶的活性;⑤影响离子通道的开闭。

试述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用药方面的重要性。 答: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用药对选择适当的药物(如分布到一特定的组织或部位)、制定给药方案(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或调整给药方案(肝肾功能低下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

答:最小有效量、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效价强度的、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信息。

答: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获得: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如何从药效学角度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答:尽量采用选择性高的药物,使药物作用的针对性更强。选用安全范围打的药物,降低治疗风险,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增效减毒。 试述药物的效能与效价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的效能决定该药物的最大药效,是临床选择药物时主要考虑的药物特性。当控制疾病需要大幅度调节某项生理功能时,只有高效能药物才能达到。如重度水肿或毒物中毒,需快速大量利尿时,则需选择高效能利尿剂;低效能药物一般药效温和,功能调节范围较小,适于病情稳定时的维持性治疗。药物的效价决定不同药物的等效剂量,从临床角度看主要影响药物的剂量,而一般对疗效关系不大。高效价强度的药物用较小的剂量即可产生期望的药效,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较为有利,如采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因鼻腔受药面积和容量有限,高效价的糖皮质激素微量给药即可产生治疗,低效价药物因剂量较大,会增加不适感和流入口咽部的药量。

试述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特点。

答:主动转运逆浓度差、需载体和耗能、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被动转运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性和竞争性。

简述药物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答:消除半衰期(T1/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临床上为使血浆浓度保持在有效浓度以上,中毒浓度之下,在多次用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或在肝肾功能受损作剂量调节时,一般根据T1/2计算。也根据T1/2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约下降95%。表观分布容积(Vd)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序和与组织的结合程度。利用药物的Vd值可以从血药浓度计算出体内总药量或计算出为达到某一血药浓度时所需要的剂量。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试述溶液pH对酸性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答:弱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小,易跨膜转运。

试述肝药酶对药物转化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被转化后的药物活性可能产生(如前药),不变或灭活。被酶灭活的药物与酶促剂或酶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减弱或增强其作用。 试述肝药酶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答:①肝药酶对底物特异性低,能催化数百种药物发生生物转化,一旦活性改变,也会引起大量药物的代谢及效应异常。②肝药酶活性有限,易产生竞争性抑制和导致零级动力学消除。要控制用药种数及计量。③酶活性个体差异大,故给药量应个体化。④酶活性易受其他药物诱导和抑制,导致药物耐受性和高敏化。⑤多数药物经肝药酶作用后灭活,少数药物火花;有些药物可转化成多种代谢产物。这种代谢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药效变异的复杂性,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从药动学角度分析单用一个药物时那些因素可引起血药浓度过高甚至中毒?

答:①剂量过大。②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吸收速度快可致峰药浓度过高,尤其是不同制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更换时需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差异问题。③给药过频(给药间隔时间过短)。④血浆半衰期长,常见于疾病造成肝肾功能障碍及老年患者。⑤零级消除动力学:剂量稍增,药浓明显上升。

试述影响一级动力学连续多次给药时-量曲线特征的因素? 答:①稳态血药浓度,取决于生物利用度、剂量、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或半衰期)及给药间隔时间。②血药浓度的波动,取决于给药间隔时间、剂量。③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半衰期。

某一室模型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催眠药,其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设静脉注射该药某剂量后当时的血药浓度为1mg/L、,若病人醒转时的血药浓度时0.125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若将剂量加倍,病人的催眠时间会加倍吗?为什么? 答:经过一个半衰期(2小时)后病人血药浓度降至0.5mg/L,在经过2个2小时后血药浓度降至0.125mg/L,故病人大约睡了6小时。剂量加倍时,病人的催眠时间不会加倍,因为只需一个半衰期药物即消除一半,所以病人只多睡2小时(8小时),若需加倍延长作用,应将两倍药量分两次给药。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哪些?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各有哪些特点?在药物转运中,哪种方式的转运最多见?

答: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被动转运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有以下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载体;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不消耗能量;②需要载体。因此被动转运中的易化扩散既有不耗能的被动转运特点,又有需要载体的主动转运特点。

主动转运的特点:①消耗能量;②需载体参与;③转运有饱和现象;④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在药物转运中,简单扩散中的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绝大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跨膜转运。

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发生零级动力学?

答:一级动力学过程(线性动力学过程)(定比转运)

概念: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

一级动力学过程的特点:①单位时间内转运率不变,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②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恒定,不因剂量而改变;③AUC与所给剂量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过程(定量转运过程)

概念: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0次方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过程的特点:①药物按恒量转运;②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不恒定,因剂量而改变;③AUC与所给剂量不成正比。属非线性动力学。

因为代谢酶、载体、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转运体等有饱和现象,所以产生零级动力学。

药物经代谢后会产生哪些结果,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绝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称为失活。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活性基因酯键被水解后,失去活性;磺胺类药物在体内氨基被乙酰化后也失去活性;有极少数药物被代谢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为活化。如乙酰水杨酸钠只有在体内脱去乙酰基,转化为水杨酸钠才具有药理活性;可待因在体内经去甲基化代谢后,生成镇痛作用更强的吗啡,很多药物经代谢生成的代谢物通常是水溶性加大,易从肾或胆汁排出,因此起到了解毒作用。此外,生成的代谢物常失去药理活性。因此,代谢是许多药物消除、解毒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本身无毒性或毒性很低,但是在体内经代谢后,生成毒性代谢产物。如乙醇在体内经代谢生成毒性较大的乙醛,对乙酰氨基酚在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下生成毒性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后者可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因此代谢所产生的结果是复杂的,不能单纯理解为解毒过程。

何谓酶的诱导和酶的抑制?药物经酶的诱导和酶的抑制后分别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酶的诱导剂。酶的诱导剂能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常见的诱导剂有苯巴比妥和其他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等。酶的诱导作用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①使治疗效果减弱:由于药酶诱导后代谢加快、加强,导致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从而使治疗效果减弱。例如苯巴比妥是典型的酶诱导剂,它能加速华法林的代谢,使其抗凝效果降低。②使治疗效果增强:甚至产生毒性反应,这主要是指那些在体内活化或产生毒性代谢物的药物。例如乙醇是肝CYP2E1的酶诱导剂,长期饮酒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一健康受试者接受一新药的I期临床试验,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总体清除率(CLtot)为1.386L/h,表观分布容积(Vd)为80L,如何计算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半衰期? 答:解:欲知半衰期,应该先知道消除速率常数Ke,因为t1/2=0.693/Ke。根据已知条件CLtot和Vd,可先求出Ke。因为CLtot=Vd*Ke,故Ke=CLtot/Vd=1.386/80=0.017325(h-1),t1/2=0.693/Ke=0.693/0.017325=40h,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半衰期为40h。

试述药物相互作用对药动学的影响。

答:①妨碍药物的吸收:如西环素与Fe2+、Ca2+等络合、相互影响吸收。②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受其他药置换而毒性增加。③影响药物的生物汉族那话:如与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同用的其他药物疗效下降或毒性增加。④影响药物的排泄:如碱化尿液使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排出增加。

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

答: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不可逆饿。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

举例说明药物的相互作用。

答: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影响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如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通过竞争同一受体拮抗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作用。二是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如一只胃排空的药物如阿托品或阿片类麻醉药可延缓合并应用的药物的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被同时应用的另一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所置换,导致被置换药物的分布加快、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增高,毒性反应或临床效应增强。

试述如何从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的方案。 答: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特点。

答: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药结合。

何为安慰剂效应?在新药临床实验中应如何排除?

答:安慰剂效应主要由病人的心理因素引起,它来自病人对药物和医生的信赖,病人在经医生授予药物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而且包括许多客观指标。

由于氨基为效应的广泛存在,在评价药物的临床实验中应设安慰剂对照、进行随机分组、双盲评定的临床试验。

试述安慰剂效应的临床意义。

答:①安慰剂通过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可以对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疾病产生30%~50%的疗效。②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作为双盲对照,可以排除假阳性疗效及假阳性不良反应,有利于准确评估药物本身的作用。③在临床实践中,医药工作者的言行举止均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要善于利用安慰剂效应,增强疗效,避免不利的心理暗示。

反复用药会对药效产生哪些影响?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①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得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耐受性。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药动学的改变:如吸收减少、转运受阻、消除加快、药酶诱导作用(自身诱导作用)等;②在化学治疗中,反复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病原体通过基因变异而产生。此时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但有时不得不改用其他有效药物。③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反复用药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前者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

综合征。后者是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药物依赖性已构成社会问题,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及有效对策是神经药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胆碱受体有几种亚型,主要分布何处?

答:胆碱受体分为M和N两种亚型,各亚型又可再细分。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而N受体有两种亚型,在神经节细胞上的称为N1受体;在骨骼肌肉细胞上的称为N2受体。

论述抗胆碱药物分类,并各举一例。

答:①M受体阻断药:a.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b.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c.M2受体阻断药(戈拉碘铵);d.M3受体阻断药。②a.NN受体阻断药(六甲双铵);b.NM受体阻断药(琥珀胆碱)。

肾上腺素受体有几种亚型,主要分布何处? 答: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受体活人β受体。α受体又可分为α1和α2两种亚型,分别分布于突触前膜上。Β受体分为B1(主要分布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B2(主要分布于平平滑肌、骨骼肌和肝脏,此外还分布于突触前膜,激动后可正反馈地促进突触前膜内递质的释放)、B3(主要分布于脂肪细胞,可能对脂肪分解有调节作用)三种亚型。

简述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相应功能。

答:①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独立完成生理调节功能,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②运动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通常为随意活动,如肌肉的运动和呼吸灯。 简述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

答:①乙酰胆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②肾上腺素受体:a肾上腺素受体(a受体),B肾上腺素受体(B受体) 论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答:①直接作用于受体: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可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激动和阻断(拮抗)。 ②影响递质:a.影响递质生物合成;b.影响递质释放;c.影响递质的转运和贮存;d.影响递质的生物转化。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①作用于受体,激动或阻断受体;②影响递质的合成、转运、贮存于转化、干扰递质的正常循环代谢途径。

乙酰胆碱是如何从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 答: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去极化,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开放,Ca2+内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导致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囊泡中的递质及内容物排入突触间隙,此过程也称为胞裂外排。

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机制是什么? 答: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虹膜向中心拉紧后根部变薄,使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通过小梁网到达睫状前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使眼压降低。

毒扁豆碱的特点是什么?临床有何应用?

答:毒扁豆碱水溶液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被黏膜吸收,吸收后作用的选择性很低,毒性很大。易通过血-脑屏障。临床主要为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作用强而持久。

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作用。

答:毛果芸香碱能选择性地激动M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的作用较明显。①激动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M胆碱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产生缩瞳、降低眼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青光眼(主要是闭角型青光眼)和虹膜炎的治疗;②激动腺体的M胆碱受体,使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简述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

答: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可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用于减轻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 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

答:①各种内脏绞痛,如胃肠绞痛;②全身麻醉前给药;③虹膜睫状体炎;④验光配眼镜;⑤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⑥中毒性肺炎所致的感染性休克;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简述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在外周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但在作用强度上有差异,如山莨菪碱抑制唾液分泌的作用较阿托品弱,而东莨菪碱不易进入中枢,故中枢兴奋作用很若;而东莨菪碱可迅速、完全地进入中枢,并且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已吸纳胆碱或单间受体激动药对M单间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单间受体结合后,由于其本身内在活性小,一般不产生激动作用。却能阻断乙酰胆碱或单间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了它们的作用。阿托品对M受体有较高选择性,但大剂量时对神经节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阿托品的作用非常广泛;①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最敏感;②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出现扩瞳、眼压升高和调节麻痹;③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④治疗量的阿托品(0.5mg)可使部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⑤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与血压无显著影响,主要原因为许多血管床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大剂量的阿托品能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可出现皮肤潮红、温热等症状;⑥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兴奋转为抑制,由于中枢麻痹和昏迷可致循环和呼吸衰竭。

试述阿托品的不良反应、禁忌症及中毒的解救。 答阿托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当临床上应用其某一作用时,其他作用便成为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但随剂量增加,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如谵妄、幻觉和昏迷等。阿托品中毒解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为口服中毒,应立即洗胃,导泻,以促进毒物排出;并可用毒扁豆碱缓慢静脉注射以对抗阿托品中毒症状,需反复给药。如有明显中枢兴奋时,可用地西泮对抗,但剂量不宜过大。应进行人工呼吸,对中毒者特别是而儿童还要用冰袋及酒精擦浴以降低体温。青光眼以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活药解救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什么?使用后,哪些症状的解除最显著?

答: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酶失活。胆碱酯酶复活剂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磷酰基团进行共价键结合,将磷从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中游离出来,恢复酶活力。用药后,骨骼肌的表现最明显,肌束颤动迅速缓解,而M样中毒症状则较难消除。

有机磷中毒机制是什么,怎么解救? 答: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其中毒症状表现多样化,主要为:①毒蕈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泪腺、汗腺等腺体分泌增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综合效应,症状出现的先后与组织接触有机磷酸酯类的先后有关;②烟碱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严重者引起呼吸肌麻痹;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不安,继而出现惊厥,后转为抑制,出现反射消失、昏迷、血压下降、中枢性呼吸麻痹等。其中毒的解救药有阿托品和乙酰胆碱酯酶复活药,一般须两药合用。 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迅速对抗体内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的部分中枢神经症状、用药应早期、足量、反复。乙酰胆碱酯酶复活药: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常用药物有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可迅速控制肌束颤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作用有几相?各相有何表现?

答:分两相。I相阻断(去极化);受体兴奋,表现为短暂的、不规则的肌肉收缩。随后受体逐渐失去兴奋性,导致肌肉松弛。II相阻断(脱敏):细胞膜初期的去极化逐渐转变为复极化,且不会再次兴奋,导致肌肉松弛。II相阻断的机制尚不明了。

简述除极化型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答:此类药物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其分子结构与ACh相似,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

简述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答:这类药物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M胆碱受体,但不激动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其本身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骨骼肌松弛。

简述琥珀胆碱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①作用机制: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其分子结构与ACh相似,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②临床应用:气管内插管、气管镜、食管镜检查等短时操作;辅助麻醉:静脉滴注可维持长时间的肌松作用,便于在浅麻醉下进行外科手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保证手术安全。③主要不良反应:窒息;眼压升高;肌束颤动;血钾升高;其他。

为什么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主要表现为大量小血管床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另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支气管黏膜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等。病情发展迅猛,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肾上腺素能明显地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心脏功能,升高血压,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黏膜水肿,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迅速而有小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

临床上为什么用间羟胺代替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答:①间羟胺不易被MAO破坏,升压作用比NA持久。②对心率影响不岷县,肾血管收缩作用也较弱,不易引起心律失常及少尿等不良反应。③可肌内注射,给药方便。

试述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答:①NA小剂量滴注由于心脏兴奋使收缩压升高,因外周血管收缩作用尚不明显,舒张压升高较弱,使脉压差变小;②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因剂量及给药途径而异。治疗量或慢速静滴时,由于心收缩力加强,使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由于骨骼肌血管扩张,抵消或超过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的收缩,故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或快速静滴时,血管a受体兴奋占优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③DA低剂量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而肾血管和肠系膜动脉阻力下降,其他血管阻力上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④异丙肾上腺素一般剂量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而小动脉罗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舒张压下降,导致脉压增大。大剂量也使静脉强烈扩张,有效血容量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此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⑤多巴酚丁胺有小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由于多巴酚丁胺对a1及B2受体作用微弱,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剂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多巴胺对哪种类型的休克疗效好,为什么? 答:多巴胺对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疗效好,因为多巴胺可作用于心脏B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可增加收缩压和脉压,但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或轻微增加。由于心排出量增加,而肾和肠系膜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增加。有排钠利尿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什么可选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答:两药均可激动B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肾上腺素亦可通过激动a-受体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减轻黏膜充血水肿,迅速缓解呼吸困难。

在酚妥拉明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翻转为降压,为什么?

答:肾上腺素激动a受体及B受体引起的血压变化是以升压为主的双向曲线,升压作用是激动a受体产生的,酚妥拉明阻断a受体,升压作用被取消,B受体兴奋作用占优,血压下降。

哪些药物属于内源性儿茶酚胺?简述其药理作用。

答:内源性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主要激动a受体收缩血管,激动B受体兴奋心脏,升高血压。 简述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答:肾上腺素的主要临床应用: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局部应用。

简述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a受体,对B1受体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B2受体作用甚弱。

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激动血管的a1受体,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皮肤黏膜血管>肾、肠系膜、脑和肝血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扩张。NA也可激动心脏的B1受体,引起心脏兴奋。小剂量NA使收缩压明显增高,舒张压略升,脉压增大,大剂量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药物中毒性低血压,如全麻药、镇静催眠药和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等,以及神经源性休克早期,上消化道出血时口服。 简述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答:多巴胺激动a和B受体以及外周靶细胞上的DA受体。

药理作用:①治疗量DA激动血管a受体,使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可激动肾脏、肠系膜和冠脉上的DA1受体,使其血管扩张,故血管总外周阻力几无影响。大剂量DA可较显著地收缩血管和兴奋心脏,使外周阻力升高,血压明显升高。②高浓度DA激动心脏B1受体,并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NA,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③低浓度DA可激动肾脏DA1受体,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临床应用: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特别是对心收缩功能低下、尿少或尿闭更为适宜。②DA与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衰竭。

简述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异丙肾上腺素B1和B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而对a受体几无作用。 药理作用:①对心脏B1受体具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传到加速和心肌耗氧量增加。②主要激动血管B2受体,表现为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和冠脉不同程度的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③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和脉压明显增大。④激动支气管平滑肌B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此外。尚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作用。⑤通过激动B受体,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和组织耗氧量增加。 临床应用:①心脏骤停和房室传导阻滞;②舌下或喷雾给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③对低排高阻型休克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简述间羟胺的作用特点。

答:直接激动a受体,促进囊泡NA释放,间接发挥作用;升压作用温和持久;短时间连续应用可产生快速耐受性;用于休克早期、术后或脊椎麻醉后的休克。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何异同?

答: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收缩血管,以升高血压为主;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扩张血管脉压差增大,血压下降;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不变或减少,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肾上腺素的禁忌症有哪些?为什么? 答:禁用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肾上腺素有升压,兴奋心脏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利;促进代谢使血糖升高,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甲亢患者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心率加快,不宜应哦也难怪肾上腺素。

为什么酚妥拉明能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衰? 答:在心力衰竭时,因心排出量不足,交感张力

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肺充血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易产生肺水肿。应用酚妥拉明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脏后负荷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心力衰竭得以减轻。

B受体阻断药的主要临床作用。

答: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压,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伴有心率减慢。充血性心力衰竭。焦虑状态、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中毒危象、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等。

伴有支气管哮喘的心绞痛患者为什么要用选择性B1受体阻断药,而不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

答:由于对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的阻断作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或加剧哮喘,选择性B1受体阻断药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一般不引起上述的不良反应。

B受体阻断药可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答:一般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常与应用不当有关,可导致严重后果,主要包括:①心血管反应:加重心功能不全、都行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对血管平滑肌B2受体阻断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收缩甚至痉挛。②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③反跳现象;④偶见眼-皮肤黏膜综合征,个别患者有幻觉、失眠和抑郁症状。少数人可出现低血糖与加强降血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掩盖低血糖的症状而出现严重后果。

简述B受体阻断药的禁忌症。 答: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心肌梗死病人及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试述酚苄明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答:①静脉注射酚苄明后,其分子中的氯乙胺基需环化形成乙撑亚胺基,才能与a受体牢固结合,阻断a受体,故起效慢;②脂溶性高,大剂量用药可积蓄与脂肪组织中,然后缓慢释放,故作用持久;③酚苄明可与a受体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在离体实验时,即使加入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也难与之竞争,达不到最大效应,属于非竞争性a受体阻断药。应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抗休克、嗜铬细胞瘤的治疗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简述酚妥拉明的临床应用。

答:①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②在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时;③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其骤发高血压危象以及手术前的准备。④抗休克;⑤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何谓内在拟交感活性,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B受体阻断药有何特点?

答:有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具有有部分激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由于这种作用较弱,一般被其B受体阻断作用无从发挥,这时再用B受体阻断药,如该药具有ISA,其激动B受体的作用便可表现出来,可致心率加速,心排出量增加等。ISA较强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其一直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收缩支气管作用一般较不具ISA的药物为弱。

简述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

答:减少心输出量;一直肾素释放;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异丙肾上腺素为什么能够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应注意什么? 答:因为异丙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治疗支气管哮喘。此外,异丙肾上腺素还可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释放,因此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应注意的是,因异丙肾上腺素无a受体阻断作用,不能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此外,久用可产生耐受性。大剂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使已处于缺氧状态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出现室颤而死亡。因此使用时一定要控制剂量。

试述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对血压影响的特点? 答:(1)去甲肾上腺素小剂量滴注时由于心脏兴奋,收缩升高,脉压加大。大剂量时,几乎使所

有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升高,脉压变小。(2)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有关。在极小剂量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皮下注射治疗量或慢速静脉滴注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因骨骼肌血管的扩张作用抵消或超过皮肤、黏膜和腹腔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有利于血液对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典型的血压改变时肾上腺素导致的双向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反应。后者持续作用时间较长。较大剂量或快速滴注时,由于激动a受体一边拿起的血管收缩效应占优势,外周阻力增大,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如事先给予a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被翻转,出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表现出肾上腺素对血管B2受体的激动作用。(3)多巴胺可增加收缩压,不改变舒张压或使其略有增加,故脉压变大。升高收缩压是由于多巴胺增强心肌收缩性、增加心输出量所致,而对舒张压的影响则是总外周阻力变化不大的结果。高浓度多巴胺可激动血管的a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引起总的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这一作用可被a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所拮抗。

何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答:a受体阻断剂可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即“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该翻转作用的产生原因是a受体阻断剂选择性地阻断了收缩血管的a1受体而不影响舒张血管的B2受体,因此取消了肾上腺素激动a受体的缩血管作用,使其舒张血管的效应充分表现出来。对于主要激动a受体而对B受体无明显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a受体阻断剂仅能减弱或取消其a受体外激动的升压作用而无“翻转作用”。

何谓内在拟交感活性?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有什么特点? 答:某些B受体阻断剂除能阻断B受体外,还对B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一般此种作用较弱,常被其B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如预先给予利血平使实验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耗竭,再用具有ISA的B受体阻断剂,其B受体阻断作用则消失,只表现出心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扩张等B受体激动作用。有ISA的药物特点是:①引起心脏移植和支气管收缩的作用较弱;②在加赠药物剂量或体内儿茶酚胺处于低水平时,可产生心率加快和心排出量增加。

试述B受体阻断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答:①心脏:是B受体阻断剂的主要作用部位。对于交感神经张力较高(如激动、运动以及高血压、心绞痛)时的心脏抑制作用显著,但对于休息时的正常人心脏几无影响。由于阻断心脏B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除减慢窦性心率外,也能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动去极化速度,并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②血管和血压: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的B2受体,使血管平滑肌a受体兴奋性相对增高,加之心输出量减少而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骨骼肌和肝、肾等器官血流量减少,冠脉血流量也减少。B受体阻断剂对正常人血压没有影响,但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支气管哮喘患者为何不能使用普萘洛尔? 答:普萘洛尔能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这种作用较弱,对正常人影响较少,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会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糖尿病患者为何不宜将胰岛素与B受体阻断药合用?

答:B受体阻断药虽然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掩盖心悸等低血糖反应症状。因此,在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B受体阻断药后可产生低血糖反应且不易被察觉。

使用局麻药时,为何有时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答:加入微量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可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药在作用部位滞留时间,延长药效维持时间。

局麻药使用时添加肾上腺素的目的及其注意事项。

答:局麻药使用时,有时可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麻药的吸收,使局部神经细胞膜药量增加,从而延长麻醉时间;由于吸收速度慢,使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减少,而减轻全身不良反应;还可减少术区的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但在手指及足趾等末梢部位禁用肾上腺素,否则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此外,使用肾上腺素后,局部神经血供减少加上麻醉药作用时间延长,有可能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应予以注意;而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甲亢等肾上腺素禁忌症的患者禁用。本身具有缩血管作用的局麻药使用时不必加入肾上腺素。 简述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答:主要作用域神经细胞膜。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有赖于Na+内流,局麻药主要作用于Na+通道上一个或更多的特殊结合点,封闭神经细胞膜Na+通道的内口而抑制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试述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答: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起的脂质学说认为,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这可能是因为油/气或油/水分布系数高的药物容易与富含脂质成分的CNS神经细胞膜结合,引起胞膜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使膜蛋白功能障碍,影响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经典的脂质学说阐释了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不为在CNS。近年的蛋白质学说认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的主要分子靶点,本类药物可通过增强众数神经系统的一致性神经递质(如GABAA、甘氨酸)受体功能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NMDA受体而发挥麻醉作用。此外,部分吸入麻醉药可通过激动K+通道,使K+外流增加、引起膜超极化而产生麻醉作用。

简述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答:神经递质把信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主要包括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贮存、突触前膜去极化和胞外钙内流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出后受体结合引起邹后生物学效应、释放后的递质消除及囊泡的再循环。 试述谷氨酸受体类型及作用。

答:Glu受体分为四类:NMDA受体;非NMDA受体(AMPA受体、KA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前两类受体均属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后一类与G蛋白偶联的Glu受体

①NMDA受体:在海马及大脑皮层分布最密集。NMDA受体激动时,其偶联的阳离子通道开放,也是NMDA受体与Glu兴奋性神经毒性、长时程突触加强(LTP)、记忆学习行为密切相关的原因。NMDA受体已经成为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研制的重要靶标。

②非NMDA受体:包括AMPA受体及KA受体,为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受体兴奋时离子通道开

+++

启仅允许Na、K单价阳离子进出,胞外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诱发快速的EPSP,参与兴奋性突触的传递。非NMDA受体与NMDA受体在突触传递及Glu的兴奋神经毒性作用中有协同作用。

③亲代谢性谷氨酸受体:通过G蛋白与不通风的第二信使系统偶联,改变第二信使的胞内浓度,触发较缓慢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已克隆出8种不同亚型的mGluRs,分成3组;第1组包括mGluR1和mGluR5,通过G蛋白激活磷脂酶C,促进磷脂

+

酰肌醇水解,使IP3及DG升高,可导致关闭K通道使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与分布在同一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有协同作用。第2组包括mGluR2和mGluR3,受体激活后通过Gi蛋白偶联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下降而介导生物学效应。第3组包括mGluR4和mGluR6,7,8,,这组受体也通过Gi蛋白与AC负偶联。第3组受体均可被L-AP4选择性激活,故这组受体曾被称为AP4受体。第2组合第3组mGluRs可分布在Glu能神经末梢上,作为自身受体,对神经递质释放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mGluRs自身受体的作用可拮抗Glu兴奋性神经毒性,产生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什么事全身麻醉药?

答: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辅助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全身麻醉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什么手术需要控制性降压,常用什么药物? 答:有些止血比较困难的手术如颅脑手术需要控制性降压,以帮助减少出血。常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进行短时间的适度的降压。 简述乙醚麻醉分期,各期的特点?

答:第一期(镇痛期)是指从麻醉给药开始到意识完全消失,出现镇痛及健忘的一段时间。第二期(兴奋期)是指从意识和柑橘消失到外科麻醉期开始。表现为兴奋躁动、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定。本期内不宜作任何手术或外科检查。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病人恢复安静,血压呼吸平稳标志着本期开始。第四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药。 什么是血/气分布系数?有何意义?

答:血/气分布系数是指血中吸入性麻醉药浓度与吸入气体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麻醉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答,其在血液中容量大,肺泡、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上升会较慢,麻醉诱导时间长。血/气分布系数小的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小,其在血液中容量小,肺泡气,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易提高,麻醉诱导时间较短。

什么情况需要麻醉前给药,常用什么药物? 答:①麻醉前给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的药物,下列情况需要麻醉前给药:手术前情绪紧张;麻醉镇痛效果不满意;吸入性麻醉刺激唾液,支气管分泌过多。②可分别给一下药物解决:手术前夜常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次晨再服地西泮使产生短暂以及缺失;注射阿片类镇痛药,以增强麻醉效果;注射阿托品以防止唾液及支气管分泌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并防止反射性心律失常。

简述普鲁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毒性较小,亲脂性低,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需注射用于侵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也可用于损伤部位的局部封闭。过量应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反应。 简述利多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的特点,同时无扩张血管及对组织的刺激性,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药之称,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单用此药在反复应用后可产生快速耐受性。利多卡因的毒性大小与所用药液的浓度有关,增加浓度可相应增加毒性反应。

简述丁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相似,属于脂类局麻药。其麻醉强度比普鲁卡因强10倍,毒性大10~12倍。本药对黏膜的穿透力强,常用语表面麻醉,以0.5~1%溶液滴眼,无角膜损伤等不良反应,作用迅速,1~3分钟显效,作用持续时间为2~3消失。本药也可用于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丁卡因主要在肝脏代谢,但转化、降解速度缓慢,加之吸收迅速,易发生毒性反应。

局麻药吸收后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答: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一直,初期表现为眩晕、惊恐不安、多言、震颤和焦虑,甚至发生神智错乱和阵挛性惊厥。中枢过度兴奋可转为抑制,之后进入昏迷和呼吸衰竭。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不平衡而出现兴奋症状,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向外周扩散所致,静脉注射地西泮可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防止惊厥发作。普鲁卡因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常被利多卡因取代。可卡因可引起欣快和一定程度的情绪及行为影响。②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心肌细胞膜具有膜稳定作用,吸收后可降低心肌兴奋性,使心肌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多数局麻药可使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因此在血浓度过高时可引起心血管虚脱,突发心室纤颤导致死亡。特别是药物误入血管内更易发生。高浓度局麻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常发生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之后,但少数情况下较低剂量也可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布比卡因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而利多卡因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特点。

答:吸入麻醉药经肺泡膜扩散而吸收入血,其吸收速度受血/气分布系数、吸入气中药物浓度和肺通气量等因素影响。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诱导期长,提高吸入气中药物分压(浓度)可缩短诱导期,而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与药物吸收速率呈正相关。脑/血分布系数大的吸入性麻醉药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麻醉作用增强,诱导期缩短。吸入性麻醉药是、主要经肺泡以原形排泄,肺通气量大、脑/血和血/气分布系数较低的药物较易排出,恢复期短、苏醒快。 氯胺酮的麻醉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氯胺酮是NMDA受体阻断剂,主要抑制丘脑和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可引起意识模糊,短时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梦幻和肌张力增加等,具有分离麻醉现象。氯胺酮对体表的镇痛作用明显,对内脏的镇痛作用差;诱导期短,对呼吸影响轻微,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 什么是麻醉前给药、基础麻醉和诱导麻醉?可选择那些药物?

答:麻醉前给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药物,如服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用阿片类药物增强麻醉效果。基础麻醉是指对于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进入手术室前线用大剂量催眠药,使进入深睡状态,或肌注硫喷妥钠,使进入浅麻醉状态。进手术室后再用吸入性麻醉药,诱导麻醉是指用诱导期短的药物如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避免诱导期长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后改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

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地西泮的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的皮质、边缘系统、中脑、脑干及脊髓等部位的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苯二氮卓受点结合,可以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与GABAA

--受体的结合,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Cl内流增多,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 简述巴比妥类药物的量效表现。

答:巴比妥类药物的量效表现:剂量从小到大,可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呼吸抑制的作用。

有多少类药物可引起镇静催眠作用,举例说明? 答:镇静催眠药分类,代表药:①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②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③H1-受体阻断药如苯海拉明;④镇痛药如罗通定;⑤抗抑郁药如氯丙嗪;⑥其他类药物如水合氯醛。

镇静催眠药物连续久服共同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镇静催眠药连续久服共同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困倦、乏力;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

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答: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①镇静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善焦虑症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均有显著疗效。可用于紧张、不安、激动、恐惧及烦躁的患者。②催眠作用,随着剂量增大,出现镇静及催眠作用。能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可引起近似生理状态的睡眠,对REM影响较少,可用于各类失眠的患者,③抗惊厥作用,临床上可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静脉注射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可缓解动物的去大脑僵直,也可缓解人类大脑损伤所致的肌肉僵直。⑤其他,较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失,一般剂量对正常人呼吸功能无影响,较大剂量可轻度抑制肺泡换气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小剂量作用轻微,较大剂量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简述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答:①稳定细胞膜,降低其兴奋性,这一作用通

++

过抑制细胞膜Na通道,阻滞Na内流实现。②抑

2+2+

制神经元快灭活型Ca通道,抑制Ca内流。③

+

较大浓度时,苯妥英钠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④高浓度时苯妥英钠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的含量。⑤苯妥英钠可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从而抑制癫痫发作。

简述苯妥英钠的体内过程特点。

答: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不同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有明显个体差异。②静脉治疗癫痫持续状态,血浆蛋白的结合律高达90%。③60~70%在肝内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衍生物,以原形排出者少。可诱导肝药酶。④消除速率与血浆浓度有关,低于10ug/ml按一级动力学消除,高于10ug/ml按零级动力学消除。并且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低升高,易出现毒性反应。 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BZ类在中枢各个水平能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包括脊髓、下丘脑、海马、黑质、小脑皮质和大脑皮质。BZ与GABAA受体结合后,易化GABAA受体,促进GABA诱导的Cl内流,加强了GABA对神经系统的效应。电生理实验研究表明,较大量BZ可增加GABA控制的Cl-通道的开放频率,治疗量则使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加强。另外,BZ抑制腺苷的摄取,导致内源性神经抑制剂作用增强;抑制GABA非依赖性Ca2+内流;抑制钙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和河豚毒素敏感性Na+通道。

巴比妥类药物可分几类?各类列举一代表药物。 答:巴比妥类药物有四类:长效类,苯巴比妥;中小雷,异戊巴比妥;短效,司可巴比妥;超短效,硫喷妥钠。

试述苯巴比妥产生耐受性的原因。

答:苯巴比妥是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脏细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合成并增加其活性,连续应用可加快自身的生物转化,使其作用降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苯妥英钠药动学特点是什么?

答: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需连服数日才开始出现疗效。②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60~70%经肝药酶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苯基衍生物,由肾排泄。③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血药浓度低于10u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当血药浓度高于10ug/ml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④个体间差异较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简述苯妥英钠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途。 答:(1)分子机制:①阻滞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减少Na+的内流,稳定膜电位,阻止了病灶放电向周围正常阻止的扩散;②可阻滞L和N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稳定膜电位,阻止病灶放电向周围正常组织的扩散;③可抑制钙调素激酶活性,减少了Ca2+,依赖的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的除极化反应;④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含量,诱导GABA受体增加;⑤大剂量苯妥英钠还能抑制K+内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2)用途:①除失神性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尤其用于强直阵挛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②外周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疼痛;③快速型心律失常。

简述硫酸镁抗惊厥的作用机制。

2+

答:神经化学传递和骨骼肌收缩均需Ca参与。2+2+2+

Ca与Mg化学结构相似,Mg可以特异性地竞争2+2+Ca受点,拮抗Ca作用,减少运动末梢ACh的释放,从而产生数种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松弛,引起肌松和血压下降。

简述硫酸镁的不同用药途径的适应症及其抗惊厥作用的机制。

答:镁离子(Mg2+)是细胞内重要的阳离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过程。①口服给药,产生导泻和利胆作用。②注射给药,可扩张血管而降压,用于高血压危险;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而抗惊厥,用于缓解子痫和破伤风引起的惊厥。③过量可引起呼吸抑制、腱反射消失、心脏移植、血压骤降甚至死亡。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立即消除Mg2+的作用。

其机制除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外,主要由于Mg2+

2+

与Ca性质相似,可特异性地竞争Ca2+结合部位,抑制ACh释放,降低ACh所致的运动终板去极化作用,降低骨骼肌的兴奋性,从而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试列举常见的六种抗癫痫药物及其用途。

答:①苯妥英钠:用于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所有癫痫,尤其用于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还可用于中枢疼痛及心律失常。②卡马西平:抗癫痫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对中枢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苯妥英钠。③苯巴比妥:用于失神小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④乙琥胺:为失神小发作的常用药物,对其他类型癫痫发作无效。⑤丙戊酸钠:用于各型癫痫。⑥地西泮:为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简述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①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②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以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③上述效应的基础可能与增强脑内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干扰Na+、Ca2+、K+等阳离子通道有关。

试述久服苯妥英钠引起钙和叶酸缺乏的原因。 答:①为药酶诱导剂,长期服用能加速维生素D代谢,使小肠对钙、磷吸收减少;②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试述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或副作用。

答: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是:①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以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精神病患者用药后,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如继续用药,则可使幻觉、妄想、躁狂及精神运动兴奋逐渐消失,理智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②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氯丙嗪阻断结节-漏斗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减少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因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乳房增大及泌乳;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而使排卵延迟;抑制促皮质素及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③锥体外系反应: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可用抗胆碱药苯海索缓解。 简述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

答: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四条多巴胺通路,其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与情绪和行为功能有关,中脑-皮质系统通路与认识、思想、感觉、理解、推理能力和联想等有关。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制与该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有关。此外,氯丙嗪对中枢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和5-HT受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从而产生较强抗精神病作用。 试述氯丙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答:(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①抗精神病,用药后幻觉、妄想症状消失,情绪安定,理智恢复,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者疗效较好,无根治作用,需长期用药以维持疗效;也用于躁狂症及其他精神病伴有兴奋、紧张及妄想者;②镇吐,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除晕动病外)都有效;③影响体温调节,用药后体温随环境温度而下降,用于低温麻醉与冬眠疗法;④加强中枢抑制作用,合用时易减量;⑤镇静。(2)自主神经系统作用:阻滞a、M受体,主要引起血压下降、口干等副作用。(3)内分泌系统作用:可致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泌乳。促性腺极速、生长素、ACTH分泌减少。

锥体外系反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为何氯丙嗪长期大量用药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答:应用氯丙嗪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②急性肌张力障碍;③静坐不能;④迟发性运动障碍。产生原因是阻滞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功能减弱和ACh的功能增强,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恶性综合症与阻滞外周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及锥体外系的D2样受体有关。

氯丙嗪过量或中毒所致血压下降,为什么不能用肾上腺素急救?

答:氯丙嗪中毒引起血压降低,不能用肾上腺素升压。这是因为氯丙嗪阻滞了a受体,当用肾上腺素时,无a受体升压效应,此时B受体效应得以充分表现,出现血压翻转作用,故不宜选用;而应选用主要激动a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 金刚烷胺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答:促使纹状体中残存尚完整的DA能神经元释放DA,并能抑制DA的再摄取;对DA受体有直接激动作用;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试述抗帕金森病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答:(1)拟多巴胺药:①多巴胺的前体药,左旋多巴。②左旋多巴的增效药:1.氨基酸脱羟酶抑制药,卡比多巴;2.MAO-B抑制药:司来吉兰;3.COMT抑制药:硝替卡朋、托卡朋。③DA受体激动药:溴隐亭、利舒脲。④促多巴胺释放药:金刚烷胺。

(2)抗胆碱药:苯海索、苯扎托品。 简述氯丙嗪镇吐作用的特点及机制。

答:氯丙嗪对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显著疗效。对运动症无效。机制:氯丙嗪小剂量时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引起的呕吐反应,这是其阻

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的结果。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简述丙咪嗪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注意。

答: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抑郁症病人连续服药后,出现神经振奋现象。②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视物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③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可降低血压,致心律失常,其中心动过速较常见。

用药注意:①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以免血压过高。②与苯妥英钠、保泰松、阿司匹林等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合用,注意剂量。③前列腺肥大及青光眼患者禁用。④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

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何不同? 答:(1)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机体的体温随环境的温度而变化。而阿司匹林则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的合成而发挥作用的。

(2)作用特点不一,氯丙嗪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不仅降低发热的体温,还可使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在炎热天气,可使体温升高。阿司匹林只能是发热的体温复至正常水平,对正常的体温没有影响。

氯丙嗪阻断哪些受体?产生哪些作用及不良反应? 答:(1)氯丙嗪阻断DA受体,产生以下作用:①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样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②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D2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不良反应;③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④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产生镇吐作用。 (2)氯丙嗪阻断a受体,引起血压下降。 (3)氯丙嗪阻断M受体,引起视物模糊、口干等不良反应。

氟哌啶醇的作用特点如何? 答:氟哌啶醇的抗精神病作用很强,尤以抗狂躁、幻觉、妄想的作用显著。阻断中枢D2受体作用较吩噻嗪类强,镇吐效应亦强,镇静、阻断a受体与抗胆碱作用较氯丙嗪弱。 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①不良反应分为早期反应。②早期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③长期反应包括:精神症状、运动障碍(亦称运动过多症)和“开-关”现象。

试述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用的药理学基础。 答:①左旋多巴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中DA的不足,从而发挥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但是,绝大部分的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被AADC代谢,仅有极少量的药物进入中枢。②若同时合用AADC抑制药卡比多巴,可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声称DA,减少后者诱发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使血中左旋多巴更多地进入脑内,而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简述多奈哌齐抗AD的作用机制。

答:多奈哌齐虽然属于第二代可逆性中枢AChE抑制药,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突触中ACh浓度,后者激动M、N胆碱受体而改善认知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可能还与对抗B-淀粉样蛋白及脑缺血再灌注等原因导致答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等有关。

试述咖啡因的临床应用。

答:①主要用于解除中枢抑制状态,如严重传染病或镇静催眠药等中枢抑制药中毒引起的昏睡、呼吸和循环抑制。②与麦角胺配伍治疗偏头痛。③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配伍治疗一般性头痛、感冒。

试述吡拉西坦的药理作用机制。

答:①作用于大脑前额叶皮层,抑制AMPA受体的脱敏或失活,进而增强AMPA受体的功能;②增加前额叶皮层M受体的密度,促进海马部位释放ACh;③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大脑中ATP/ADP比值。

试述尼可刹米与洛贝林药理作用机制的异同,以及临床主要适应症。

答:①尼可刹米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而洛贝林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②尼可刹米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洛贝林临床用于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简述镇痛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答:①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②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③其他镇痛药,如曲马多,罗通定。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 答:(1)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作用:吗啡对伤害性疼痛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对神经性疼痛的效果较差。吗啡的镇痛作用主要与其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有关。 ②镇静、致欣快作用:吗啡能改变患者情绪,吗啡可引起欣快症,表现为满足感和飘然欲仙等,这也是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强迫用药的重要原因。

③抑制呼吸: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以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吗啡的呼吸抑制与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以及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有关。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苏致死的主要原因。

④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⑤其他中枢作用: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使体温略有降低,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兴奋脑干化学感受触发区,引起恶心和呕吐。 (2)平滑肌

①胃肠道平滑肌:吗啡升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其蠕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易引起便秘。 ②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排空受阻,可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③其他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3)心血管系统: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4)其他: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吗啡吸食者感HIV病毒的主要原因。此外,吗啡可扩张皮肤血管,使脸颊、颈项和胸前皮肤发红,与促组胺释放有关。

试述吗啡对平滑肌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的关系。 答: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使胃排空和推进性蠕懂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抑制中枢而使便意迟钝,引起便秘。②可引起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单刀和胆囊内压增高,严重者引起胆绞痛。③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影响分娩。④增强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量吗啡可诱发哮喘。⑥吗啡促组胺释放并降低中枢交感张力,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试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作用机制。

答:①吗啡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变慢。②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③吗啡的镇静作用可消除病人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试述选择性COX-2抑制剂诱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作用、作用机制和预防措施。 答:①长期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药罗非昔布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血栓形成的风险度增加,该药已被撤出各国医药市场。美国FDA发布警示。心血管风险可能也是NSAIDs的共有问题,并要求NSAIDs(除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中应提示这类风险。②COX-1和COX-2并不存在所谓的生理酶或病理酶之分,已经证明COX-2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PGI2以及保护肾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过度抑制任何一方均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塞来昔布也抑制肾脏PG合成,可诱发高血压和水肿。③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是血小板COX的不可逆性抑制剂,多数非选择性NSAIDs是可逆性抑制剂,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常用剂量下对血小板COX无抑制作用。例如塞来昔布对血小板TXA2合成无明显影响。据报道,除非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率大于95%,给予选择性COX-2抑制剂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④对于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倾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免诱发血栓、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⑤临床使用昔布类药物时,应遵循最小有效量和最短疗程的原则,一般不推荐作为NSAIDs的首选药。

试述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 答:血栓素A2(TXA2)是诱发血小板聚焦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物质,由血小板产生。小剂量阿司匹林(成人40mg/日)即能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的COX,由于成熟血小板不在合成新的COX,受药物影响的血小板永久丧失了合成TXA2的功能,直至新的血小板生成,此即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机制。

比较NSAIDs与吗啡的镇痛作用,NSAIDs与氯丙嗪的体温调节作用。 答:(1)①NSAIDs:镇痛强度为中等;镇痛特点为慢性钝痛有效,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外周,抑制COX,临床应用是慢性钝痛,无成瘾性;②阿片类镇痛药:镇痛强度为强大,镇痛特点为各种疼痛有效,对慢性钝痛更强,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中枢,激动阿片受体,临床应用为急性锐痛、剧痛,成瘾性为多数药物有。

(2)①NSAIDs:作用机制为抑制下丘脑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定点恢复正常,作用特点是使内热源所致体温升高恢复正常,对体温正常者无效,临床应用为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②氯丙嗪:作用机制为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可能与阻断中枢5-羟色胺受体有关,作用特点为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高或降低,对体温正常者亦有效,临床应用为人工冬眠、低温麻醉。 简述治疗强心苷中毒时,苯妥英钠对膜反应性的影响。

答:在强心苷中毒时,静息膜电位较小时,苯妥

+

英钠促K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增加膜反应性,使传导速度加快。

比较奎尼丁与利多卡因对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答:奎尼丁延长APD、ERP,但延长ERP更为显著,是绝对延长ERP。利多卡因缩短APD、ERP,但缩短APD更为显著,ERP/APD比值扔较正常为大,是相对延长ERP。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的作用机制。

+

答:药物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

2+

反应细胞4相C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药物也可

+

通过促进K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远离阈电位而降低自律性。

Ic类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三个亚类的药理依据。 答:Ic类抗心律失常药今年报道这类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高病死率。

第I类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三个亚类的药理依据。

+

答:第I类抗心律失常药都阻断Na通道,但他

++

们阻断Na通道的程度不同,另外他们对K的转运影响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心肌电生理效应。

++

Ia:中度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APD和ERP。

++

Ib:轻度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改善传导,缩短APD但相对延长ERP。

++

Ic:重度抑制Na内流,对K转运影响小,因而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但对APD和ERP无明显影响。

此外,尚应注意,Ia、Ib、Ic三个亚类对不同的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作用,因此,他们的临床应用亦有差别。如Ia类,主要作用于心房心室肌、蒲肯野纤维、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旁路,故可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包括可用于预激综合征等。

试述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转运机制。、

答:奎尼丁样作用即奎尼丁对心肌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它对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全面抑制。此外,它还具有抗胆碱作用,以及a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

+

降低心肌自律性:抑制4相Na内流,使4相自动去极速率减慢,自律性下降。 减慢传导:抑制0相内流,使0相去极速度下降,传导减慢,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从而取消折返。

+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抑制复极相K外流,使复极延缓,APD和ERP延长。各部位心肌纤维ERP延长,且使其趋于一致,亦取消折返。

2+

降低心肌收缩力:抑制Ca内流(主要是动作电位2相),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奎尼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如何?

+

答:抑制Na内流,降低心肌自律性(包括心房、心室、蒲肯野纤维):延长APD和ERP,减慢传导速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房性和结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度等。奎尼丁安全范围小,对老人、肾功能障碍者慎用,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超50%时应停药;低血压、附壁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器官栓塞,发生突然死亡,还有金鸡纳反应。

简述利多卡因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

答: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明显降低自律性;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对传导的影响与传导系统的机能状态有关,正常时影响小,如因病变而传导变慢时,可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

+

阻滞。对已有部分除极的组织,可因促K外流而加快传导速度。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维拉帕米对心肌电活动有什么影响|主要适应症是什么?

2+2+

答:阻断Ca通道,阻断Ca内流,可减慢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维拉帕米治疗房室结折返所致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简述胺碘酮的作用及应用。

答:降低窦房结和蒲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抑制蒲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心房、心室和蒲肯野纤维APD和ERP。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哪些药物能降低自律性?其机理如何?

答:降低心肌自律性的药物有:①奎尼丁:因抑

+

制4相Na内流而降低4相斜率;②利多卡因:

++

因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而降低4相斜率;③普萘洛尔:对抗儿茶酚胺而降低4相发性除极

2+

速率;④维拉帕米:因阻断Ca内流而降低4相自发性除极速率。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各类特点及代表药。 答: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I钠通道阻滞药;IIB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III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钾通道阻滞药);IV钙通道阻滞药。 ①I类-钠通道阻滞药,根据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本类药物又分为三个亚类,即Ia、Ib、Ic。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

+2+

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且以延长有效不应期更为显著,代表药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的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代表药有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②II类-B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代表药有普萘洛尔等。 ③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很小,代表药有胺碘酮等。

2+

④IV类-钙通道阻滞药,抑制Ca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试举例说明抗心律失常药是如何通过抑制或取消后除极触发活动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 答:后除极可分为早后除极与迟后除极,前者的

2+

发生于Ca内流增多有关,钙拮抗药支有效。迟

2+

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动与细胞内Ca过多或短暂+

Na内流有关,钙拮抗药和钠通道阻滞药对之有效。

试述各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

+2+

答:①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抑制4相Na、Ca

+

内流,促进3相K外流。②影响膜反应性,消除折返激动:1.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2.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消除单向传导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③延长有效不应期:1.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2.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3.使心肌各部分的有效不应期趋于一致。

试述普萘洛尔抗心律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答普萘洛尔是B受体阻断药,能降低窦房结、心房和蒲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大剂量时也可因其膜稳定作用而减慢传导速度;治疗浓度缩短蒲肯野纤维的APD和ERP,高浓度则延长。对房室结的ERP有明显的延长作用。普萘洛尔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各种原因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对由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心率失常效果最好。主要不良反应:诱发加重心衰;诱发加重支气管哮喘;长期用药不宜突婷,否则可因受体向上调节而产生突停综合征。

详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并各举一代表药。 答: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I类药,钠通道阻滞药,根据阻滞钠通道程度的不同又分为IA、IB、IC三个亚类。

IA,适度阻滞钠通道,可减慢传导,延长复极过程。代表药为奎尼丁。

IB,轻度阻滞钠通道,传导减慢或不变,加速复极。代表药为利多卡因。

IC,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代表药为普罗帕酮。

II类药,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代表药为普萘洛尔。 III类药,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代表药为胺碘酮。

IV类药,钙通道阻滞药。代表药为维拉帕米。 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答:(1)降低自律性:①通过抑制4相Na+内流或Ca2+内流,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②促进K+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而降低自律性。 (2)减少早后除极或迟后除极而抑制触发活动:①通过减少Ca2+内流,抑制早后除极;②降低细胞内钙的蓄积,阻断短暂Na+内流,而抑制迟后除极以减少触发活动。

(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消除折返:①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②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而取消折返激动。

(4)延长ERP,终止及防止折返的发生。①延长APD、ERP,绝对延长ERP;②缩短APD、ERP,相对延长ERP;③促进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取消折返。

简述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及临床用途。

答: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是:直接抑制蒲肯野纤维的Na+内流和促进K+外流,①降低自律性;提高致颤阈。②加快或减慢传导速度;在异常条件下能改善传导,消除折返。③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缩短心肌传导纤维及心室肌的APD、ERP,且缩短APD更为显著,故相对延长ERP。临床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亦可选用。 奎尼丁与利多卡因对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奎尼丁能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抑制复极期的K+外流,使APD及ERP均延长,但延长ERP更为显著,ERP绝对延长。利多卡因除可轻度阻滞Na+通道外,还能显著的促进K+外流,使APD和ERP均缩短,但缩短APD更为明显,使ERP/APD比值较正常为大,故ERP相对延长。

比较普萘洛尔与维拉帕米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和抗心律失常应用的差别。 答:普萘洛尔是B受体阻断药,可通过阻断B受体使心肌细胞Ca2+内流受阻而使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ERp延长;大剂量还有膜稳定作用,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和0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和减慢传导。还可通过促进K+外流缩短APD和ERP。

维拉帕米是钙通道阻滞药,可通过阻滞Ca2+内流而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并减慢其传导,延长房室结的ERP,有助于消除折返冲动,也因其抑制钙内流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普萘洛尔主要用于时尚性心律失常,尤对交感神经兴奋或儿茶酚胺过多所致的心动过速疗效更好。维拉帕米则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效果,明显。尤其对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疗效显著,而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差。 何谓折返激动?抗心律失常通过那些电生理作用取消折返激动现象?

答:折返激动是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折返激动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发病机制,是产生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

或颤动的直接原因。

抗心律失常药可通过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停止折返;绝对火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或促使邻近细胞ERP的不均一趋向均一停止折返,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

心衰时有哪些调节机制发生变化?

答:①交感神经激活;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③精氨酸加压素分泌增加;④某些内源性调节剂增加;⑤心脏B受体密度下降。 什么是强心苷,其基本化学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答:由苷元加糖组成,强心苷的强心作用来自苷元,C3是B-构型的-OH与糖结合的位点,C14必有B-构型的-OH,C17必有B构型的不饱和内酯环,一般三糖苷作用最好。

强心苷对心脏外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血管: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②肾:利尿、继发于正性肌力作用;③神经系统:中毒量时兴奋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及兴奋CNS。增加交感活性。

强心苷中毒时应如何处理?

答:①停药;②补充KCl;③用抗心律失常药;④中断肝肠循环;⑤用地高辛抗体等。 简述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

答: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为:①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②加强衰竭的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心肌耗氧量并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③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能增强强心苷毒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离子改变: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都能促进强心苷类药物中毒;②缺氧状态:如阻塞性肺疾患,能加重心肌细胞失钾,而使心脏对强心苷更敏感;③病理状态:弥漫性心肌病、传导系统疾病、慢性肺疾患、甲亢等都易招致强心苷

2+

中毒;④合并用药:与排钾利尿药、奎尼丁、Ca通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合用,能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

强心苷对心脏有何作用?对心肌细胞内离子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答:强心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也有减慢心率和抑制传导的作用。在强心苷的作

+2+

用下,心肌细胞内K减少,Ca增加。这主要是

++

因为强心苷抑制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所致。

强心苷类的化学结构对各种不同制剂体内过程的影响。 答:强心苷类的不同制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C和毒毛花苷K)只有一个羟基,其极性最低,脂溶性最高,口服吸收率、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被肝代谢的程度都较高;反之亦然。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几类?主要代表药是什么?

答:治疗慢性心动不全可有下列各类药物: (1)强心苷类:地高辛。

(2)费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①儿茶酚胺类:B-R激动药:多巴酚丁胺;新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异波帕胺。②磷酸二酯酶峰抑制药:米力农。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4)血管扩张药:①扩张静脉,降低前负荷为主的药物:硝酸甘油;②扩张动脉,降低后负荷为主的药物:肼屈嗪;③均衡型扩血管:硝普钠。 (5)利尿药:氢氯噻嗪。 试述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

+++

答:强心苷抑制Na-K-ATP酶,导致胞内Na增

++2+

多K减少,通过Na-Ca双向交换机制,使胞内2+2+2+

Ca增加,肌浆网摄Ca也增加使贮存Ca增多,

2+

同时增强Ca离子流,使动作电位2相平台内流2+

Ca增加,收缩力增加。

强心苷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①正性肌力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的提高,心脏收缩有力而敏捷,在后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每搏做功;②负性频率作用:为强心苷对窦弓压力感受器的+++

Na-K-ATP酶的抑制,使胞内K少,使压力感受器敏化,致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同时也是正肌作用的激发作用;③减慢房室传导。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防止和减轻心肌肥厚的机制是什么?

答:AngII引起心肌肥厚,首先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与G蛋白偶联,磷脂酶C及IP3、DG系列的中介,调控胞浆钙浓度与蛋白激酶C,从而激活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对蛋白质合成有调节作用的c-fos,c-myc,因而AngII有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增殖、发挥生长因子的作用。而ACEI能降低AngII的形成,故可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并降低病死率。

试述强心苷中毒的原理、中毒的表现和中毒的防治。

++

答:强心苷可因抑制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

++

影响了Na从心肌细胞内泵出,同时K也不能进

+

入心肌细胞内,故产生心肌细胞缺K,自律性增高。

强心苷中毒时表现:①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反应),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障碍:眩晕、头痛、失眠,疲倦,谵妄等一集黄视、绿视、视物模糊(停药指征);③心脏: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度及心室纤颤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强心苷中毒的防治:

预防:应充分了解强心苷中毒的各种因素,如: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缺氧、老年人肾功不全等,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

治疗: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钾盐,根据情况可以口服,也可缓慢静脉滴入。也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心源性哮喘可用什么药物治疗?为什么?

答:①哌替啶或盐酸吗啡:以缓解病人恐惧不安的情绪;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而抑制呼吸中枢因缺氧所产生的过度兴奋;吗啡也有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镇痛作用能减轻病人的痛苦;③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强心苷:能迅速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衰竭症状;③呋塞米:可因排出大量水分和扩张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④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肾功;⑤扩血管药:硝普钠、肼屈嗪、卡托普利等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泵血的功能、消除心衰症状。

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 答:强心苷通过其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的作用而改善心功能。对心力衰竭心脏,其正性肌力作用的特点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①心肌收缩力、敏捷,使心肌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②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输出量增加。正性

++

肌力作用的作用机制为抑制Na-K-ATP酶,最终

2+

导致心肌细胞内游离Ca的增加。

其负性频率作用,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可进一步延长舒张期而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作用机制是由于其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从而抑制窦房结;另外,该药亦可直接兴奋迷走神经中枢。

其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有利于伴有心房率过快的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机制与其兴奋迷走神经有关此外勉强心甘也能延长房室结的不引起。 强心苷通过上述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纠正了静脉淤血、动脉缺血的症状。

试述强心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

答:强心苷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增强迷走神经的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来终止发作;对房颤,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对心房的直接作用,增加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对房扑,可因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再通过增加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选用强心苷而不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的原因。

答:强心苷可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的耗氧,反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可使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可使舒张期延长,使有效回心血量增加,冠脉供血增加。而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虽对心脏的B1受体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但同时心脏的兴奋增加,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的自律性增加,而加重心衰和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答:强心苷征信激励作用的机制: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Na+-K+转运受阻,使胞内Na+增多,促进了Na+-Ca2+交换。最终使心肌细胞内可;利用Ca2+增多,心肌收缩加强。 简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主要的临床作用。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治疗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简述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受体拮抗剂的基本药理作用。

答: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拮抗剂基本药理作用:AT1受体被阻滞后,AngII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血压降低。又能通过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阻滞AngII的促心血管细胞增殖肥大作用,能防治心血管的重构,有利于提高抗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AT1受体被阻滞醛固酮产生减少,水钠潴留随之减轻,但对血钾影响甚微。

试论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有哪些基本药理作用?

答:ACEI的基本药理作用包括,阻止AngII的生成及其作用;保存缓激肽的活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阻止心血管病理性重构。

试论述ACEI主要不良反应。

答:ACEi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伤、胎儿畸形、发育不良、死胎、故妊娠与哺乳期间应立即停药或忌服;血管神经性水肿、含-SH化学结构的ACEi如卡托普利有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慢性新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①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活性;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③抑制心肌及血管的肥厚、增生。

试述B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治疗心功不全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答:B受体拮抗药:代表药有卡维地洛等。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①保护心肌细胞:在CHF的进程中,交感神经系统被缓慢激活,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NA)可直接损伤心肌。②抑制RAAS:抑制肾素分泌,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生成减少,使血管扩张,减少钠水潴留,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③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慢心率,延长左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减少CHF时心率失常的发生,可改善预后,降低CHF猝死得发生率。④其他:卡维地洛等兼有拮抗a受体、抗生长及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长期应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临床应用:适用于心功能比较稳定的II、III级患者。应尽早在ACE抑制剂和利尿药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断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主要有哪几类?请举例代表药物。

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药物包括:①强心苷,如地高辛;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如米力农;④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⑤利尿药,如噻嗪类;⑥其他:如B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硝酸甘油、硝普钠、钙通道阻滞剂等。

试述强心苷治疗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

答:强心苷治疗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①强心苷可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功能,抑制房室传导,使心房过多的冲动不能下传至心室。②对心房扑动,强心苷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使扑动转为颤动。③通过上述机制降低心室率,减轻血液循环障碍。

简述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的防止措施。 答: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包括:①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②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异常,如头痛、头晕、失眠等及黄视、绿视等;③心脏反应,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行动过速及室颤、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中毒的防止措施包括:防止中毒的诱发因素如低钾、高钙、心肌缺血、缺氧等。监测血药浓度,发现停药指证时立即停药,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可给予钾盐、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选用强心苷而不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对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特点(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舒张期),心率减慢等方面的影响说明理由。

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有哪些?

答: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有三方面:①延长舒张期:强心苷在在加强心肌收缩力时,使心肌收缩更为敏捷、有力,使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②降低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有室壁张力、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出量上升,心室容积缩小,室壁张力降低;血压上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心肌的耗氧量下降,即心室容积下降+心率下降所降低的耗氧量大于或等于心收缩力上升所增加的耗氧量,总的耗氧量不变甚至减少;③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脏排血更充分,心内残存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降低外周阻力,从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心排出量。

根据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解释其抗慢性心衰的用药依据。

答:强心苷的基本作用是抑制Na+-K+-ATP酶。该类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使Na+-K+转运受阻,心肌细胞内Na+增多,

+2-促进了Na-Ca交换机制,保内Ca2+增加,又促

使Ca2+通过以钙促钙的方式增加肌浆网Ca2+释放,终使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

慢性心衰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致使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又进一步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和RAS的激活,使交感活性增加,心率、新传导加快,心室壁肌张力增加,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由于病理生理过程中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心衰。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后者即可反射性使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方式传导减慢、室壁肌张力降低,耗氧量减少;又因供血增加改善了动脉系统缺血缺氧症状,尤其是增加心肌冠脉和肾血流量。同时,心排空还可使心脏接受更多静脉回流的血液,改善静脉淤血症状。此外,强心苷对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K+-ATP酶亦有抑制作用,使Na+的重吸收下降,从而产生利尿作用。利尿作用能消除心源性水肿而减轻心脏的负荷,更有利于心衰的改善。 强心苷可用于哪几类心律失常?为什么? 答:(1)心房纤颤:是指心房各部位因折返而发生快速而细弱的纤维性颤动。心率可达400~600次/分钟。其主要危害是在于心房过多地冲动下传至心室,引起心室率过快,妨碍心排血功能,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强心苷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增加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或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和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循环障碍。

(2)心室扑动:是快速而规则的心房异位节律。心率达250~300次/分钟。此时传向心室的冲动因多落在房室结不应期之外,较易引发心室率的过快而妨碍排血功能。强心苷可不均一地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心房纤颤时强心苷更易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可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请阐述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的正性肌力作用。 答: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产生正性肌力的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III,减少该酶对cAMP的降解,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在心肌细胞: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开放电压依赖的钙通道,使Ca2+内流增加,促发肌浆网释放Ca2+,促进Ca2+与收缩蛋白相互作用,产生正性肌力效应。在外周平滑肌细胞:cAMP增加,可阻止Ca2+内流,促使Ca2+外流,使得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因此,cAMP可直接调节正常心肌的收缩性和外周血管的舒张性,产生正性肌力和正性松弛作用。

从分子水平简述硝酸酯类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硝酸酯类药物作为前体药,在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生物降解产生NO,直接或间接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使细胞内cGMP含量增加,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降低细胞浆中Ca2+浓度,促使肌球蛋白链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原理是什么?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扩张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室壁张力降低;②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因硝酸甘油能扩张心脏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③改善心内膜的供血:因为回心血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使血液易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的缺血区。

简述B受体阻断药治疗心绞痛的原理?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普萘洛尔阻断心脏的B受体,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②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因普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这可提高非缺血区血管的阻力,促进血液由非缺血区流向缺血区。此外,也因为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而有利于心肌供血。

试述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合用治疗心绞痛的理论基础。

答:在降低心肌耗氧量方面,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起协同作用。普萘洛尔能纠正硝酸甘油扩血管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而硝酸甘油又能纠正由普萘洛尔所增加的心室容积和室壁张力。 简述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受的机制及防治措施。

答:连续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因巯基耗竭以及激活RAAS而导致耐受性的产生。防治:①可采用间歇给药;②联合用药;③给药不宜频繁,用药间隔时间超过8h;④给予乙酰半胱氨酸补充巯基。

试述钙通道阻断剂抗心绞痛的机制,常用药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①因为钙通道阻断药能减少细胞内钙,避免

2+

了细胞内Ca超负荷,所以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②钙通道阻断药也能扩张冠状血管,接触冠脉痉挛,从而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供血和供氧;③钙拮抗剂也可因减慢心率,血管舒张而减轻心脏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常用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主要不良反应: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原有心功不全者更宜出现。快速静注可引起低血压。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答:硝酸甘油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肌张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射血时间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较大的冠状血管(输出血管和侧肢血管,对小的阻力血管作用弱)而增加缺血区心肌供血和供量;同时,由于室壁肌张力降低,对垂直穿透心肌的冠状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力减少,而增加心内膜缺血区的供血。

从分子水平阐述硝酸酯类药物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硝酸酯类药物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巯基化合物反应产生NO,直接或间接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MP含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内游

2+

离Ca减少并抑制收缩蛋白导致血管舒张。内源性NO的产生则是以L-精氨酸为前提物质,在NO合成酶的作用下在内皮细胞生成NO。ACh等物质可被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

阐述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基础。

答:抗心绞痛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以硝酸酯类及硝苯地平为代表的扩血管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使用不当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产生心悸甚至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而以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为代表的抑制心脏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则可因心肌收缩力明显抑制,使心室排空减少,心室容积增大而升高室壁肌张力,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致使射血时间延长,以上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故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互相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增强他们的抗心绞痛作用。

试述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原理。 答:(1)减少心肌耗氧量:①硝酸甘油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使心脏前负荷降低;②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缩短射血时间,使心脏后负荷降低;(2)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因硝酸甘油能扩张心脏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促进心肌血液重新分配,增加缺血区供血供氧,同时因回心血量减少,室壁肌张力的降低,又减弱对垂直穿过心肌的冠状血管的机械性压迫,使血液易从外膜流向心内膜的缺血区,进一步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液灌流。

试述B受体阻断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普萘洛尔阻断心脏的B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使心肌耗氧量降低;②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因为普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可提高非缺血区阻力,促进血液由非缺血区经侧支血管流向缺血区,增加缺血区的供血与供氧;同时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亦可增加心肌的供血,此外,普萘洛尔尚可促进氧自血红蛋白的解离而增加心肌组织供氧,其也是抗心绞痛机制之一。

为什么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于心绞痛可增强疗效?

答: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两药联合应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抗心绞痛作用。硝酸酯类可通过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缩小心室容积,降低心室壁肌张力和外周阻力,使心肌耗氧量减少。普萘洛尔通过阻断心脏B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使心肌耗氧量也降低,故可产生协同作用。但硝酸酯类有反射性引起心率加速的缺点,普萘洛尔又有引起心室增大和射血时间延长的不足。两药联合使用,普萘洛尔可取消需爱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而硝酸甘油则能抵消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室容积扩大和射血时间延长。故两药联用既可达到抵消各自不足,又能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抗心绞痛作用。但应注意两药均有降压作用可能会影响冠脉灌流,反而不利于抗心绞痛。

试述钙通道阻滞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

答:本类药物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与心肌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Ca2+内流。

(1)降低心肌耗氧量:①心肌收缩性下降;②窦房结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减慢,心率减慢;③动脉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

(2)增加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灌装学u,冠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上述综合因素可发挥其抗心绞痛作用。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哌克昔林及普尼拉明。

简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各类的代表药。 答:(1)调血脂药:包括:①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②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③烟酸类:烟酸、阿昔莫司等;④苯氧酸类: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

(2)抗氧化剂:普罗布考、维生素E等。 (3)多烯脂肪酸类:包括:①n-3型,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②n-6型,亚油酸、月见草油等。

(4)粘多糖和多糖类:①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替地肝素等;②天然类肝素冠心舒、藻酸双脂钠等。

简述胆汁酸结合树脂的作用机制。

答:胆汁酸结合树脂口服不被消化道吸收,在肠道与胆汁酸络合随粪排出,故阻断胆汁酸重吸收。促进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胆汁酸也是肠道吸收胆固醇所必需,故本药也影响胆固醇吸收。以上作用使肝中胆固醇水平下降,代偿性的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目增加,促进血中LDL向肝中转移,导致血浆LDL-C和TC浓度下降。 论述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答: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①调血脂作用:他汀类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增加或活性增强,摄取LDL增多,加之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终致血浆中LDL和VLDL减少。②非调血脂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VSMCs凋亡;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减少动脉壁泡沫细胞形成;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聚焦和提高纤溶活性等。他汀类的临床应用主要有调血脂、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及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药物可通过那些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答:药物可通过下列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①防止血管损伤;②抑制血小板聚集;③降血脂;④增大HDL/LDL、VLDL;⑤增大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⑥提高肝细胞载脂蛋白E和B-E受体的密度计活性,降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载脂蛋白B-E受体的密度及活性;⑦抗自由基;⑧抗感染。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的代表药物及其临床用途。

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分为:

(1)调血脂药:①HMC-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汀;②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③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药,如甲亚油酰胺;④苯氧酸类,如吉非贝齐(诺横);⑤烟酸类:如烟酸、阿昔莫司。 (2)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 (3)多烯脂肪酸类,如亚油酸;

(4)黏多糖和多糖类(保护动脉内皮药),如硫酸软骨素A。

他汀类是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症,III型高脂蛋白血症及糖尿病性及肾性高脂血症的首选药。考来烯胺主要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甲亚油酰胺主要用于II型高脂蛋白血症。苯氧酸类临床应用IIb、III、IV型高脂血症,尤其对家族性III型高脂血症效果更好。烟酸可用于各型高脂蛋白血症,是V型高脂蛋白血症的首选药。普罗布考可用于杂合子及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肾病所致高胆固醇血症。多烯脂肪酸类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硫酸软骨素A主要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考来烯胺是如何发挥降血脂作用的?

答:本类药物口服后不被消化道吸收、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络合物随粪排出,故阻断胆汁酸重吸收,中断其肝肠循环。由于肝胆汁酸的减少,激活了胆固醇想胆汁酸转化的限速酶——7-a-羟化酶,促进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随着肝胆固醇的减少,代偿性肝细胞表面LDL受体增多,促进血中LDL向肝中转移,致使血浆LDL-C和TC浓度下降。

简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作用的主要分子机制。 答:硝酸酯类是临床最常用的NO供体药物,主要通过上调NO/cGMP通路、舒张血管平滑肌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

硝酸甘油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下代谢释放出NO,激活GC,增加cGMP含量而活化PKG,减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导致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硝酸酯类对全身不同节段血管的舒张作用有不同的计量-效应曲线,强弱依序为静脉、动脉、心外膜较大冠状动脉,其原因可能与本类药物在局部血管代谢生成NO的差异有关。硝酸酯类对内皮功能障碍的血管仍可发挥舒张作用。

硝酸酯类通过扩张静脉、动脉,缩小心脏容积,减小左心室内压,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通过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使左心室舒张末期亚降低,从而间接提高心内膜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同时,硝酸甘油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促使侧支循环开放,可直接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

试述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学基础。

答:B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及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常用的抗心绞痛药。以硝酸酯类及硝苯地平为代表的扩血管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使用不当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产生心悸,甚至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而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的B受体阻断剂心脏作用较强,则可因心肌收缩力明显抑制,使心室排空减少、心室容积增大而升高心室壁张力,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致使射血时间延长以上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B受体阻断剂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可以互相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产生协同的抗心绞痛作用。

简述伊伐布雷定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伊伐布雷定是首个特异性减慢心率的抗心绞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窦房结细胞超极化激活的If电流而降低窦房结节律,从而减慢心率,因此本品对心内传导、心肌收缩力或心室复极化无明显影响。伊伐布雷定主要通过降低心率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本品口服给药适用于不耐受或禁用B受体阻断剂、窦性心律正常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

简述曲美他嗪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曲美他嗪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长链3-酮酰辅酶A硫解酶活性,使心肌代谢底物由脂肪酸转换成葡萄糖,以提高缺血心肌的氧利用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阻止缺血心肌细胞内ATP水平的下降,有利于维持细胞膜主动转运离子泵的正常转运,减少细胞内酸中毒和Na+摄取,减少钙超载,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本品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效应,口服给药适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作用。

答:血浆脂蛋白指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构成的一类水溶性复合物。用密度分类法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M的主要作用是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到肝脏及外周组织;VLDL的主要作用是转运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LDL的主要作用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HDL的主要作用是将外周的胆固醇转给LDL。

简述降血脂药主要包括哪几类?他们的代表药物及临床应用。 答:抗高血脂药主要包括烟酸、苯氧酸衍生物(贝特类)、胆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泽替米贝、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及抗氧化剂普罗布考等。

烟酸可用于各型高脂蛋白血症,广谱调血脂药。 苯氧酸衍生物:即贝特类如非诺贝特,用于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各种高胆固醇血症。

胆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主要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泽替米贝,也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亲脂性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其他有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患者。

试述苯氧酸类药物相关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列举其他几个代表性药物。

答:贝特类可以引起明显的循环VLDL降低,因而降低TG,适度(接近10%)降低LDL-C和升高HDL-C(约10%)。实验证明吉非罗齐可以增加HDL-C而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

贝特类降低脂质水平或者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它们对血清脂质的很多作用是作为细胞核转录受体PPARa的配体而发挥的。它们可以增加LPL、apo A-I和apo A-II的表达,同时减少apo C-III的表达,抑制脂肪分解。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肝脏和横纹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通过增强LPL活化加速TG的分解;减少脂肪组织细胞内分解。VLDL的减少一部分是因为肝脏分泌的减少。大部分患者体内LDL只是适度减少。而其他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LDL水平通常增加而TG水平降低。HDL-C的水平适度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血清中TG水平降低伴随着TG转化为HDL-C的减少。

代表性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等。

简述硝普钠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硝普钠在血管平滑肌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简述可乐定的抗高血压作用机制。

答:可乐定的作用机制,过去认为其降压时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a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后来研究表明其也作用于延髓腹外侧区的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从而降压。 试述抗高血压药物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例代表药。

答: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②交感神经抑制药: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舍平、胍乙啶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等;④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⑤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等;⑥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试述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在不同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中枢部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外周神经水平),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等。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水平偏高的高血压疗效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支气管收缩、心脏过度抑制和反跳现象,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抗高血压药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请各举一代表药。 答:分为六大类: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 (3)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①B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②a1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③a受体和B受体阻断剂,如拉贝洛尔;

(5)交感神经抑制剂:①直接舒张血管药,如可乐定;②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③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如利舍平;

(6)血管扩张药:①直接舒张血管药,如肼屈嗪、硝普钠;②钾通道开放药,如米诺地尔;③其他血管舒张药;如酮色林等。

试述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答: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是:①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使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减少,其缩血管作用减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醛固酮的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而降压。②抑制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③抑制激肽酶II,使缓激肽水解减少,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并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增强其扩血管效应。临床应用:各型高血压及慢性心功能不全。不良反应:低血压,咳嗽,高血钾;影响胎儿发育,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锌等。

试述ACEI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机制。 答:(1)ACEI通过抑制血管进展苏转化酶(ACE),减少血液循环中和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①使醛固酮的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②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③减少儿茶酚胺释放引起的血管增生和心肌的病理性肥厚以及刺激心肌细胞的死亡等效应。(2)增加缓激肽的水平。已证实ACE与激肽酶II属同一种物质,后者可降解缓激肽和其他的激肽。缓激肽通过刺激NO、cGMP,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发挥扩张血管,拮抗Ang II、抑制血管和心肌生长的作用。(3)抑制心脏重构:Ang II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AT1)后可引起细胞增殖和心肌的构型重建。ACEI减少Ang II的产生,既可降低降低血压,又能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并抑制心脏的重构和肥厚,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 与其他降压药比较,ACEI有哪些特点?

答:ACEI的特点有:①降压谱广,适用于各型高血压;②可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发挥直接和间接的心脏保护作用;③降压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引起直立性低血压;④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⑤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且不导致水钠潴留;⑥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⑦啊鞥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试述普萘洛尔的抗高血压机制临床用途及禁忌症。 答:①阻断心脏的B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并减慢心率,使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②阻断肾脏的B1受体,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③阻断中枢兴奋性神经元上的B受体,降低支配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④阻断

外周突触前膜的B受体,抑制其正反馈作用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⑤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⑥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禁用于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

直接舒张血管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纠正?

答:扩血管降压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①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易诱发心绞痛;②交感神经兴奋可致肾素释放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循环中血管紧张素含量增加,而使血压上升,减弱其降压效果。预防措施:可用利尿药或B受体阻断药来加以纠正。

钾通道开放药有哪些,试述其降压作用机制及应用特点。

答:包括米诺地尔、二氮嗪和吡那地尔等。是一类新型血管扩张药,它直接做个鱼血管平滑肌,促进平滑肌细胞膜ATP敏感性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使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难以激活,阻止细胞外Ca2+内流;同时又通过Na+-Ca2+交换机制促进细胞内钙外流,终使细胞内Ca2+量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吡那地尔用于轻、中度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米诺地尔主要用于严重的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是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心率加快、水钠潴留等。二氮嗪为强效、速效的药物,静注用于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

为什么影响髓袢升支粗段的利尿药作用最强?而影响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的利尿药作用不强?

答: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大小决定于其一直肾脏不同部位Na+重吸收程度的高低。

(1)髓袢升支髓质部和皮质部对肾小球滤过的Na+仲系胡搜比例占20~25%,髓袢升支皮质部占10%,但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比例占2~5%。(2)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Na+重吸收后,破坏了肾脏肾脏的浓缩功能和稀释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而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重吸收后,则产生弱的利尿作用。 试比较螺内酯、氨苯蝶啶作用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均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抑

++

制Na/K交换。②单用利尿作用弱,长期服用可致高血钾症。③临床上常与中效或强效利尿药合用。

不同点:①螺内酯竞争性对抗醛固酮的作用而呈

++

现保钾排钠作用;氨苯蝶啶则直接抑制K-Na交换。②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螺内酯无利尿作用,而氨苯蝶啶仍可产生利尿作用。

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答: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利尿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作用机制是特异抑制分布在髓袢升

++-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Na/K/2Cl共同转运

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使此段髓质不能维持高渗,当尿液流经集合管时,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增多。主要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耳毒性,告你暗算血症和其他如胃肠道反应等。 噻嗪类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答:噻嗪类利尿作用特点:利尿作用温和、持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

+-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

+++

由于转运至远曲小管远端Na增加,促进了K-Na

+

交换。尿中K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临床应用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和尿崩症。

乙酰唑胺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答: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O3的重吸收,由于Na在近曲小管可与HCO3结+

合排出,近曲小管Na重吸收会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乙酰唑胺还抑制肾脏以外部位碳酸酐酶

-依赖的HCO3的转运。如眼睫状体向放水中分泌--HCO3与以及脑脉络丛向脑脊液分泌HCO3,并改变液体的生成量和pH值。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青光眼、急性高山病和碱化尿液及其他如癫痫的辅助治疗等。

简述呋塞米的临床应用。

答:①严重水肿,对心、肝、肾性等各类水肿均有效。②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③急性肾衰竭,呋塞米能增加肾血流量,对急性肾衰早期的少尿及肾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防止肾小管的萎缩和坏死,故可用于急性肾衰早期的防止,也用于甘露醇无效的少尿患者,但仅用于无尿的肾衰病人。④加速毒物排出。

简述噻嗪类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答:①电解质紊乱,长期用药可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②高尿酸血症及高尿素氮血症,痛风患者慎用。③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④脂质代谢紊乱,长期用药可增加LDL胆固醇,TGL含量。

简述呋塞米与噻嗪类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区别。 答:呋塞米利尿作用强大,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K+-2Cl-同向转运蛋白,干扰NaCl的重吸收,既影响尿的稀释过程,又影响尿的浓缩过程。

噻嗪类利尿作用强度中等,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抑制Na+、Cl+共同转运系统,只影响尿的稀释过程,不影响尿的浓缩过程。

试述保钾利尿药在消除水肿治疗中的地位。 答:因有排钠留钾作用,主要与失钾利尿药联合应用,治疗各种重度水肿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的水肿(如肝硬化、顽固性心源性或肾性水肿),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加疗效,防止低血钾。 简述呋塞米用于急性肺水肿的药理学基础。 答:呋塞米用于急性肺水肿的药理学基础是:(1)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左心后负荷;(2)通过强大的利尿作用,降低血容量及细胞外液,使回心血管减少左心室充盈压降低(前负荷减轻)。

简述维生素K的作用及用途。 答:维生素K作为羟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II、VII、IV、X的合成。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出血。

简述肝素与香豆素类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区别,过量中毒时分别如何抢救。

答:肝素抗凝作用迅速而强大,且无论体内体外均有作用。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加速凝血因子的灭活。同时肝素还有激活肝素辅助因子II、促进纤溶系统激活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均有利于抗凝血作用的发挥。临床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旦出血立即停药,用鱼精蛋白对抗。 简述内皮素的生物学作用。

答:①手缩血管作用:ET在体内均可产生强而持久的血管收缩作用,是至今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ETs的收缩血管作用可能还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缺血、脑卒中及肾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②促进平滑肌细胞分裂:ETs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促进有丝分裂,使血管平滑肌增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③收缩内脏平滑肌:ETs对支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多种内脏的平滑肌有强大收缩作用。它与支气管哮喘有密切关系。④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脏(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作用强大而持久,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加重心肌缺血。 简述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的分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①赛庚啶和苯噻啶均选择性阻断5-HT2受体,并可阻断H1受体和具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可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及治疗荨麻疹等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尿闭患者忌用。②昂丹司琼选择性阻断5-HT3受体,具有强大的镇吐作用,主要用于癌症病人手术和化疗伴发的严重恶心、呕吐。③麦角生物碱类5-HT拮抗剂:除了阻断5-HT受体外,还可作用于a肾上腺素能受体和DA受体,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以下2类:1.胺生物碱:美西麦角是5-HT2受体阻断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花生四烯酸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美西麦角并可缓解偏头痛初期的血管强烈收缩。麦角新碱明显兴奋子宫平滑肌而被广泛用于产后出血。2.肽生物碱:麦角胺能明显收缩血管,减轻动脉搏动,可显著缓解偏头痛,用于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试述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药理作用。

答: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对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器官平滑肌均有明显作用:①血管平滑肌:TXA2和PGF2a具有缩血管作用,对静脉血管作用尤为明显;TXA2还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PGI2与PGE2共同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的,松弛小动脉。②内脏平滑肌:多数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具有收缩胃肠平滑肌作用。PGI2收缩环肌,PGE2收缩纵肌,而PGE2a对环肌,纵肌均有收缩作用;PGE2对环肌尚有松弛作用。在呼吸道,PGE1、PGE2和PGI2使平滑肌松弛,TXA2和PGE2则使其收缩。此外,PGE2和PGE2a对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③血小板:PGE1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而TXA2则有强烈促聚集作用。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致热原使白细胞介素1释放,介素1又可促进PGE2的合成和释放。PGE1和PGE2脑室给药,能使体温升高。PGE还能促进生长激素、催乳素、ACTH、甲状腺刺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种动物,包括灵长类,脑室注入PGD2可产生自然睡眠。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的分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PAF受体拮抗剂分为以下四种:①天然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B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的一种萜内酯,可阻止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临床研究表明,银杏苦内酯B对烧伤、顺铂诱导的肾毒、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等具有治疗作用,

3

对败血性休克效果尤好。海风藤酮阻断[H]PAF与人血小板膜的结合,小鼠或豚鼠口服该化合物可阻断PAF诱导症状的发生。②天然化合物衍生的PAF受体拮抗剂:以木质素类化合物外拉樟桂酯素为先导物,合成了一系列二芳基四氢呋喃类PAF受体拮抗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MK287,它是一种强效的、特异性的且口服有效的PAF受体拮抗剂,抑制人血小板膜上PAF受体,能明显提高小鼠因PAF致死的存活率。③含季铵盐的PAF结构类似物:CV3988是最早合成的含季铵盐的PAF结构类似物,但因其口服活性很低,在高浓度时又具溶血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CV6209,其体外活性是CV3988的100倍,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也非常有效。经过对CV6209进行结构改造,在C1上以四氢异喹啉代替链烷烃,又研制出了TCV309.它克服了以往一些PAF结构类似物许多缺点,如注射时的溶血和血管损伤,活性高于先前制备的PAF结构类似物,用于治疗败血性休克。④含氮杂环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为含氮杂环,氮原子能通过氢键与受体结合,有助于对PAF拮抗活性的发挥。WEB2086口服给药抑制PAF诱导的低血压、支气管收缩,用于治疗哮喘。UK74505能选择性地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聚用于治疗败血性休克有良效,现处于II期临床阶段。

与肝素想必低分子量肝素具有哪些特点?

答:与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以下特点:①选择性抑制Xa活性,而对IIa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较弱,抗血栓作用较肝素强,又降低了出血的危险。②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症。③t1/2比肝素长2~4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即可。

试比较肝素和双香豆素的异同。

答:肝素抗凝作用迅速、强大,作用时间短,静脉注射后立即起效;肝素在体内、体外均可抗凝;肝素只能静脉给药;肝素的作用机制是加速抗凝血酶III对凝血因子IIa、IXa、Xa、XIa、XIIa的灭活,进而抑制凝血过程;肝素过量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鱼精蛋白对抗。香豆素抗凝作用缓慢但持久;香豆素只能体内抗凝,体外无效;香豆素给药方式末口服给药;香豆素抗凝机制为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由环氧化物转换为氢醌型,从而妨碍肝脏合成II、VII、IX、X凝血因子;香豆素过量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静脉滴注维生素K1或输新鲜血浆或血液抢救。 试述肝素抗凝作用机制。

答: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抗凝血酶III(AT-III)。AT-III是凝血酶及因子XIIa、XIa、IXa、Xa等含丝氨酸残基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III-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在肝素存在时,肝素分子与AT-III结合后,使AT-III构型改变,活性部位充分暴露,并迅速与因子IIa、Xa、IXa、XIa、Ka、纤溶酶等结合,并抑制这些因子,肝素大大加速这一反应可达千倍以上。 试述肝素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答:临床应用包括:①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等。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如脓毒血症,

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溶解等所致的DIC。早期应用,可防止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继发性出血。③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后用肝素可预防高危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并预防大块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④体外抗凝如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等。

主要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老年妇女和肾衰竭病人常致出血。可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解救。偶有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等。长期应用可致骨质疏松和骨折。此外,还可发生短暂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死胎。

试述双香豆素类的抗凝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答:双香豆素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作用。维生素K是y-羟化酶的辅酶,其循环受阻则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II、VII、IX、X的前体、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的y-羟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对已经y-羟化的上述因子无抑制作用。双香豆素体外无效,在体内也须在原有的凝血因子II、VII、IX、X、抗凝血蛋白C和S耗竭后才发挥抗凝作用。双香豆素口服后至少需经12~24h才出现作用,1~3d达高峰,维持3~4d。

主要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作用时间较长。但但显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防治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一般采用先用肝素后用双香豆素维持治疗的序贯疗法。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可减少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 试述铁剂的临床应用。

答:治疗失血过多或需铁增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和自宫肌瘤等)、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贫血。用药后一半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数于治疗后2周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月4~8周接近正常。为使体内铁贮存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尚需减半量继续服药2~3月。

试述抗血小板药的种类、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焦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①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通过与COX-1氨基酸序列第530位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乙酰化,不可逆的抑制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每日小剂量可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②TXA2合成酶抑制和TXA2受体阻断剂,利多格雷是强大的TXA2合酶抑制剂并具中度的TXA2受体拮抗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③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双嘧达莫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定选择性及特异性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主要用于预防脑中风、心肌梗死及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复发。

(3)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与凝血酶的催化部位结合,抑制凝血酶的蛋白水解作用,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水蛭素是强效、特异的抑制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预防术后血栓形成、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术后冠状动脉再阻塞、血液透析机体外循环等。 (4)GPIIb/III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是

PGIIb/IIIa受体单克隆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对血栓形成、溶栓治疗、预防血管再闭塞有明显治疗作用。

肝素预防血栓形成,若效果不叫,可否换用低分子肝素?

答:不合理。肝素使用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是肝素与血小板因子IV形成复合物,刺激特异性抗体所致,导致血小板聚集,最后致血小板减少,而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存在交叉反应,而不能换用。达肝素钠是非肝素氨基葡聚糖混合物,增强ATIII对Xa的灭活,与肝素不存在交叉反应,可以换用;水蛭素和阿加曲班为非肝素类的强

效、特意的凝血酶抑制剂,对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性血栓症更优。

试比较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某些氨基酸的互变等。用于巨幼细胞贫血,合用维生素B12效果更佳,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所致需用含四氢叶酸的制剂;单用叶酸改善恶性贫血的血象,不改善神经症状。维生素B12促进四氢叶酸的利用和某些氨基酸互变,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用于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对于萎缩性胃炎内因子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须注射维生素B12。

简述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答: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分为抗酸药(氢氧化铝)、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M1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黏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等)、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等。

简述甲氧氯普胺与多潘立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答:(1)甲氧氯普胺:①药理作用:阻断CTZ的D2受体,而产生强大的中枢性止吐作用;对胃肠多巴胺受体也有阻断作用,使幽门舒张,加速胃排空和肠内容物从十二指肠向回盲部推进。②临床应用:用于肿瘤放疗及化疗、急性颅脑损伤等引起的呕吐;用于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消化不良、暖气、呕吐。③困倦、头晕。长期用药可致锥体外系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溢乳及月经紊乱。 (2)多潘立酮:①药理作用:选择性阻断外周多巴胺受体而止吐。阻断多巴胺对胃肠积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炎的抑制作用。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与协调胃肠运动,增加食道较低位置括约肌张力,防止食物反流。②胃排空延缓、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③偶有轻度腹部痉挛,注射给药引起过敏。无锥体外系反应及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试述临床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 答:临床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①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等);②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③M1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④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⑤前列腺素EP3受体激动药(米索前列醇);⑥生长抑素(注射用生长抑素,为人工合成的环状14肽,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减少内脏器官血流量作用,静脉注射用于严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为什么多潘立酮具有甲氧氯普胺相似的镇吐和催乳素反应(溢乳),但却不产生锥体外系反应? 答:多潘立酮与甲氧氯普胺均能阻断多巴胺D2受体,两药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多潘立酮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中枢黑质-纹状体(受血脑屏障保护)部位的D2受体阻断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原因,因而多潘立酮无此不良反应。又因为在解剖学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部位并不受雪豹屏障的保护,如延髓化学催吐感受区(CTZ,催吐)和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多巴胺抑制其分泌),所以两种药物均可通过阻断这些部位的D2受体而产生镇吐和促进催乳素分泌的作用(临床上可出现乳房胀痛和溢乳)。

试述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药理作用:①抑制胃酸分泌:和壁细胞上的质子泵结合,抑制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大剂量可导致无酸状态;②促进溃疡愈合:抑制胃酸分泌后,反射性引起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和促进胃肠黏膜更新;③抑制幽门螺杆菌: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①胃、十二指肠溃疡;②反流性食道炎;③卓-艾综合征;④上消化道出血。 简述泻药的临床分类及临床应用。

答:①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主要用于外科术前或结肠镜检查前排空肠内容物,排除肠内毒物,与驱虫药合用排出肠道寄生虫;②接触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番泻叶等,主要用于便秘、腹部X线、内镜检查及术前排空肠内容物等;③润滑性泻药:如液状石蜡,甘油等,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腹部或肛门术后及患高血压、动脉瘤、痔、疝等患者的便秘;④膨胀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防治功能性便秘。 简述胃肠动力药的作用机制、特点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答:①甲氧氯普胺:阻断中枢CTZ多巴胺受体发挥止吐作用,高剂量也阻断5-HT3受体,产生止吐作用;阻断胃肠多巴胺受体,促进从食道到小肠上段平滑肌运动,发挥胃肠促进药作用。少数病人出现嗜睡、疲倦等;也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高泌乳素血症。②多潘立酮:阻断胃肠多巴胺受体,促进上消化道的运动。主要不良反应可见头痛,促进催乳素释放及胃酸分泌。③西沙必利:全胃肠动力药,无椎体外系、促催乳素释放和胃酸分泌等不良反应。

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用途。

答:作用机制: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阻断DA对胃肠肌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促进排空,防止食物反流。用途:用于偏头痛、颅外伤、放射治疗等引起的恶心、呕吐。 简述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答:①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②人工合成抗菌药:甲硝唑等;③枸橼酸铋钾:一般和抗生素联合应用;④奥美拉唑: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简述铋剂治疗消化道溃疡时注意事项。

答:①在酸性环境下有效,不能喝抗酸药联合应用;②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作用;③不能与食物、牛奶、钙剂同服,应间隔半到1小时;④疗程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4周,一年之内不能重复用药;⑤严重肾功能不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

简述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答:①口服导泻作用,属于渗透性泻药;主要用于排出肠内毒物或与驱虫药合用促虫体的排出;②利胆作用,主要作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③抗惊厥作用,静脉注射给药后产生,主要

2+2+

通过Mg拮抗Ca作用和中枢抑制作用,引起骨骼肌松弛。用于破伤风、子痫、高热等引起的惊厥。

胃酸分泌抑制药可分为几类?写出主要代表药。 答:胃酸分泌抑制药可分为三类:①H2受体阻断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②M

+

受体阻断药,如哌仑西平;③胃壁细胞H泵++

(H-K-ATP酶)抑制药,如奥美拉唑。

简述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答: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分为七大类:①抗酸药:氢氧化铝等;②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等;③M

+

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等;④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等;⑤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等;⑥黏膜保护药:硫糖铝等;⑦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等。

试述平喘药的分类及每类中的主要药物。

答:支气管扩张药是常用的平喘药,包括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茶碱类和抗胆碱药。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氯丙他林、丙卡特罗、福莫特罗、茶碱类、氨茶碱、胆茶碱;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托溴铵;抗炎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类: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抗过敏平喘药,肥大细胞膜阻断药;色甘酸钠;抗组胺药:酮替芬;白三烯受体阻断药:扎鲁司特。

试述糖皮质激素类平喘药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的吸入制剂优缺点各有哪些?

答:糖皮质激素用于哮喘治疗的机制是该类药物的抗炎作用。这类药物是抗炎平喘药中抗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并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抗过敏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可以改善病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时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式有两种:①全身用药:包括口服与注射给药。全身给药易引起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②吸入给药:在气道内可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并可避免或减少全身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吸入剂型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康言行平喘药。吸入常用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时一般不产生不良反应。但GCs在吸入后,大约有80~90%药物沉积在咽部并吞咽到胃肠道,沉积的GCs与咽部或全身不良梵音有关。长期应用药时,药物在咽部和呼吸道存留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声音嘶哑、声带萎缩变形、诱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

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平喘作用的机制如何? 答:B2受体广泛分布与气道的不同效应细胞上,当B2受体激动药兴奋气道B2受体时,气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肥大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与过敏介质,增强气道纤毛运动、促进气道分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黏膜下水肿等,这些效应均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喘息。B2受体激动药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机制为:B2受体激动药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B2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构型改变,激活兴奋性G蛋白(Gs),从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ATP转变为cAMP,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转而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酶(PKA),再通过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失活和开放钾通道三个途径,引起平滑肌松弛。

简述控制哮喘(平喘)药物的分类,列举各类的主要代表药。

答:控制哮喘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

(1)抗炎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类,丙酸倍氯米松等。

(2)支气管扩张药:①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②茶碱类:氨茶碱等;③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托溴铵等。

(3)抗过敏平喘药:①过敏介质阻释药:色甘酸钠等;②抗白三烯药:扎鲁司特等。 简述糖皮质激素平喘作用的机制。

答: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环节产生抗炎平喘作用:①抗炎作用,抑制气道黏膜中各种炎症细胞的趋化、聚集、活化及多种炎症介质、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及释放;③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与释放;④阻止B受体下调,增强气道平滑肌B2受体的反应性。 简述氨茶碱的临床应用。

答:①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口服主要用于慢性哮喘的维持治疗及预防急性发作;静脉滴注或注射给药,主要用于形成持续状态和B2受体激动药不能控制的严重哮喘。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的气促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③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④胆绞痛,宜与镇痛药合用。

简述酮替芬的药理作用及用途。 答:为新型的H1受体阻断药,兼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拮抗5-HT和多种过敏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平喘作用时间长,中枢作用时间短。用于哮喘的预防发作,也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症。

简述乙溴替丁的药理作用。

答:①抑制胃酸的分泌,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引起胃酸分泌。②能使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增强,刺激上皮细胞增生,促进溃疡愈合。③增加和改善胃黏液分泌和质量。④与抗幽门螺杆菌要合用有协同作用。

H1受体阻断药有哪些常用药物?试述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

答: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阿司咪唑、苯茚胺等。 药理作用:①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对抗组胺引起的胃、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对抗组胺引起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②中枢作用:治疗量H1受体阻断药,有镇静与嗜睡作用,还有抗晕、镇吐作用。③多数H1受体阻断药有抗乙酰胆碱、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样作用。 临床应用:①变态反应性疾病;②晕动病;③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

简述雷尼替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引起的胃酸分泌。还能部分拮抗组胺的输血管作用。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卓艾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试述缩宫素的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答:缩宫素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加子宫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小剂量缩宫素加强子宫(特别是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其收缩性质与正常分娩相似,对子宫底部产生节律性收缩,对子宫颈则产生松弛作用,可促使胎儿顺利娩出。大剂量缩宫素使子宫产生持续强制性收缩,不利于胎儿娩出。

雌激素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①常见厌食、恶心、呕吐及头昏等;②长期大量应用可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引起子宫出血;③水、钠潴留,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雄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答:①睾丸功能不全;②功能性子宫出血;③晚期乳腺癌;④贫血;⑤消耗性疾病、骨质疏松、生长延缓等虚弱情况。 避孕药有哪些类型? 答:①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②抗着床避孕药;③男性避孕药;④外用避孕药;⑤抗早孕药。 雄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于哪些疾病?

答:①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②卵巢功能不全和闭经;③功能性子宫出血;④乳房胀痛及退乳;⑤晚期乳腺癌;⑥前列腺癌;⑦座疮;⑧避孕。

孕激素类药物为什么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答:黄体功能不足可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成熟与脱落,导致子宫持续性的出血。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充血,腺体增生并分支,由增殖期转为分泌期,应用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同步转为分泌期,在行经期有助于子宫内膜全部脱落。

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为什么能使女性避孕? 答:该类药物多为不同类型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组成的复方,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排卵;抑制子宫内膜正常增殖而抗着穿;增加宫颈黏膜液黏度,不利于精子进入宫腔;还能影响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正常活动等。

试比较缩宫素与麦角新碱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的异同和分别的临床用途。

答:作用区别:缩宫素兴奋自宫,小剂量可引起与正常分娩相似的子宫体的节律性收缩,子宫颈平滑肌松弛;麦角碱类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剂量稍大可引起宫体和宫颈强直性收缩。 用途区别:缩宫素可用于催产、引产和产后止血;麦角新碱不能用于催产和引产,只能适用于产后止血和自宫复旧。

试述缩宫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禁忌症。 答:药理作用:①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小剂量时可加强子宫体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同时使子宫颈平滑肌松弛,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制性收缩;②松弛血管平滑肌;③使乳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催产和引产,也可用于产后止血,但作用维持时间短。

禁忌症:对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前置胎盘、3次妊娠以上的经产妇或有剖宫产史和子宫手术史者禁用。

试述麦角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作用:兴奋子宫、收缩血管、阻断a受体。应用:子宫出血、产后子宫复旧、偏头痛、冬眠疗法。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用哪种激素?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用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3种激素。其用药依据分别是:①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出血创面;②孕激素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月经后期,促进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为分泌期;③雄激素是利用其抗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平滑肌及其血管收缩,内膜萎缩而止血。

试述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的临床用途。 答:(1)雌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绝经期综合症、卵巢功能不全、功能性子宫出血、乳房胀痛及回乳、晚期乳腺癌、前列腺癌、雌激素与孕激素合用避孕、治疗座疮、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老年性阴道炎及女阴干燥病。

②用药依据:1.雌激素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2.卵巢功能不全可导致子宫、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迟缓、闭经等;3.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出血创面而止血;4.大剂量雌激素能干扰催乳素对乳腺的刺激作用,使乳汁分泌减少而退乳消痛;5.大剂量雌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内源性雌酮的产生,可用于绝经后5年以上晚期乳腺癌,缓解率达40%;6.大剂量雌激素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可使睾丸萎缩及雄激素分泌减少,且雌激素能拮抗雄激素作用,故能治疗前列腺癌;7.外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使FSH分泌减少,从而抑制卵泡的成熟和排卵过程;8.青春期座疮(粉刺)常因雄激素分泌过多,刺激皮脂腺大量分泌,引起腺管堵塞及继发感染所致。雌激素能抑制雄激素分泌,且有抗雄激素作用,可用于座疮治疗;9.雄激素能增加骨骼钙沉积,可与雄激素合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10.临床用药发现,长期小剂量用雌激素可有效减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症的发生;11.局部应用雌激素对老年性阴道炎及女阴干燥病有效。 (2)孕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腺癌、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先兆或习惯性流产、避孕。

②用药依据:1.孕激素不足,可因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引发不规则剥脱,致使子宫持续性出血;或因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之增生过甚导致的子宫出血,可通过补充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同步转为分泌期,有助于子宫内膜的全部脱落而改善出血状态;2.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可抑制子宫痉挛性收缩而止痛;还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退化;3.大剂量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瘤体萎缩,部分患者病情缓解,症状改善。大剂量孕激素还可反馈性抑制垂体前叶分泌间质细胞刺激激素,从而减少睾丸素分泌,促进前列腺细胞萎缩退化,利用此作用可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4.对黄体功能不足所致的先兆与习惯性流产,可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但疗效不确切;5.孕激素是组成女性避孕药的成分之一。 (3)雄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采用替代疗法,可用于无睾症或类无睾症,男子性功能低下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晚期乳腺癌及卵巢癌;可用于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手术后或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②用药依据:1.雄激素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可使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内膜萎缩,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及功能性子宫出血;2.睾酮具有抗抗雌激素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且能对抗催乳素刺激乳癌阻滞的作用,因此对晚期乳腺癌及卵巢癌有缓解作用。使用丙酸睾酮还可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3.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时,应用较大量雄激素可刺激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酶,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原转化成红细胞生成素,后者是刺激孤鬼造血的重要因子;雄激素也可直接刺激孤鬼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生成增加,改善贫血;4.雄激素具有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5.雄激素的通话作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减少钙、磷的排泄。

糖皮质激素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答:①诱导淋巴细胞DNA降解;②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等因素有关。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

答: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和癫痫,新近胃肠吻合术,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骨折,创伤修复期,肾上腺皮质技能亢进症,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麻疹、水痘、霉菌感染等。 论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答:1.GCs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GCs在急性炎症初期,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渗出及局部水肿;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及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抗炎机制包括: (1)基因效应:是GCs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热休克蛋白90可与GC受体(GR)结合,使受体处于失活状态。一旦GC进入细胞与GR结合使GR构象发生改变,则HSP与GRa分离,且GR发生磷酸化,转变为活性态。活化的GC-GR复合物快速睇转位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与特异性DNA位点即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GCs反应元件或负性GCs反应元件相结合,影响基因转绿,相应地引起转录增加或减少,改变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进而对炎症细胞核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具体表现如下:①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A.诱生炎症抑制蛋白质皮素I的生成,继之抑制磷酸酶A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连锁反应,使炎症介质PGE2、PGI2和白三烯类等减少;B.抑制诱生型NO合成酶和环氧化酶2

(COX-2)等的表达,从而阻断相关介质的产生。②对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影响:GCs不仅能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a,IL-1、IL-2、IL-6、IL-8等的产生,且可在转绿水平上直接抑制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此外,还影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生物效应的发挥。③对炎症细胞凋亡的影响:GC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GR依赖性的。首先是由GR介导基因转录变化,最终激活caspase和特异性核酸内切酶而导致细胞凋亡。

(2)快速效应:另一重要机制。主要包括非基因的受体介导效应和生化效应两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起效迅速,对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不敏感。

试述糖皮质激素用法与剂量。 答:(1)小剂量替代疗法: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及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12.5~25mg,或氢化可松每日10~20mg。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多用于结缔组织病和肾病综合征等。常用泼尼松口服,开始每日10~30mg,一日3次,获得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每3~5天减量1次,每次按20%左右递减,直到最小维持量。最小维持量应比生理上分泌的GCs量稍高,按泼尼松计算,生理量应为7.5mg。维持量用法有两种:①每日晨给药法:即每晨7~8时1次给药,用短时间作用的GCs,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②隔晨给药法:即每隔一日,早晨7~8时给药1次。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每日上午8~10时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低潮,这是由ACTH昼夜节律所引起。临床用药可随这种节律进行,即长期疗法中对某些慢性病采用隔日一次给药法,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此时正值皮质激素正常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性影响较小。此法应当中效的GCs如泼尼松、泼尼松龙,而不用长效的GCs,以免引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在长时间使用GCs治疗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撤去或停用GCs:①维持量已减至正常需要量(泼尼松每日5~7.5mg),且经长期观察,病情确已稳定不再活动者;②伴有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③治疗效果差,不宜再用GCs,需改药者。 大剂量冲击疗法:只用于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抢救,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首剂200~300mg,一日量可超过1g,以后逐渐减量,疗程不超过3~5天。例如。抑制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危象时,可采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3天序贯用量为3.2和1g,必要时加用环磷酰胺,常可迅速见效。大剂量应用时宜并用氢氧化铝凝胶等以防止急性消化道出血。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①抗炎作用: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对炎症反应各个阶段的各种病理表现均有显著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②免疫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阻断致敏T淋巴细胞诱发的单核细胞核巨噬细胞的募集等,抑制淋巴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故可抑制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和异体组织脏器移植的排斥反应。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抑制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减少抗体生成,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的释放。③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④其他作用:能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数。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多核白细胞数增加,也能增加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缩短凝血时间。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时可出现骨质疏松。允许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必须得。缺乏时表现为软弱、疲劳等。过量则可致类固醇肌病。

试述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

答:其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基因效应(又称基因组机制)。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受体激活,发生变构,暴露出一个DNA-结合域。随之类固醇-受体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与特异性DNA位点即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相结合,影响基因转录,相应地引起转录增加或减少,改变炎性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进而对炎症细胞核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主要作用缓解有:①影响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增加炎症抑制蛋白质皮质素1的生成,继之抑制酯酶A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连锁反应,使具有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和有趋化作用的白三烯类等炎症介质减少;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合酶-2等的表达,从而阻断NO、PGE2等相关介质的产生;诱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成,以降解可引起血管舒张和致痛作用的缓激肽。②抑制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不仅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a、白细胞介素等的产生,而且可在转录水平上直接抑制某些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此外,还影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生物学效应的发挥。③诱导炎细胞凋亡。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替代疗法:用于急性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②严重感染或炎症:在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前提下,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一般感染不用。如果炎症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可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炎性渗出,防止阻滞过度破坏,抑制粘连及瘢痕的形成。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可与其他面议抑制剂联合应用抑制异体皮肤或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④抗休克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时,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对过敏性休克,皮质激素为次选药,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电解质或输血后效果不佳者,可合用超大剂量的皮质激素;⑤其他:可用于某些血液病,皮肤病、眼部疾病以及脑水肿、极性脊髓损伤等治疗。

大剂量碘制剂于甲亢手术前用药的意义有哪些?

答:甲亢手术前,应用大剂量碘制剂可抑制蛋白水解酶,抑制T3、T4释放;抑制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使腺体缩小、血管减少,利于手术。 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哪几类?

答:有硫脲类、碘和碘化物,放射性碘和B受体阻断药等四类。

甲亢病人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前主要用哪两类药物治疗?简述其机制。

答:①硫脲类药物(如丙硫氧嘧啶):降低基础代谢率,防止麻醉及手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②大剂量碘剂:在手术前两周给药,使甲状腺组织退化,血管减少,腺体缩小,有利于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小剂量和大剂量碘剂分别是有什么作用?

答:①小剂量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可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②大剂量碘有抗甲状腺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还能拮抗TSH促进激素释放作用。

试述硫脲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答: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①内科

131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症和不宜手术或I治疗者,如儿童、青少年及术后复发。②手术前准备:为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麻醉和手术后合并甲状腺危象。③甲状腺危象的治疗:为阻止甲状腺素合成。

试述硫脲类药物发挥疗效的原理。

答:①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中介饿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而药物本身则作为过氧化物酶的底物而被碘化,使氧化碘不能结合到甲状腺球蛋白上,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须等已合成的激素被消耗后才能完全生效。②该类药中的丙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化为T3,迅速控制血清中生物活性较强的T3水平,故在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时可列为首选。③降低血中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控制症状。

丙硫氧嘧啶与碘制剂临床应用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用于甲状腺危象治疗。不同点:丙硫氧嘧啶用于内科治疗,术前用药,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碘及碘制剂不可用于内科治疗,术前2周给药,减少手术中出血。

一名27岁的妇女被诊断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虽然食欲增加但她的体重下降。给予碘化物,开始其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一个月后,他的病情加重了。此病例应考虑给予什么样的给药方案?为什么开始给予碘化物能够减轻症状然后失去了作用?

答:可以手术治疗,也可应用足够剂量的抗甲状腺素要和放射性碘。

碘化物用于手术治疗前(通常是饱和的碘化钾溶液)降低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甲状腺纤体的多血管分布有作用。因碘摄取未被抑制,不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继续用药会导游甲亢复发或加重。

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答:放射性碘通常作为成年甲亢患者选择的治疗药物。放射性碘可产生终生治疗效果,对病人进行35年的跟踪调查,也没有证据表明暴露在放射性碘的射线下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但应用放射性碘后常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需应用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碘和硫脲类,一线的硫脲类药物有丙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几乎所有患者都对此类药物敏感,然而免疫并发症常见,其中皮疹最为常见,淋巴结肿大、黄疸、肝细胞损伤较少见。

甲亢的手术治疗方案是:甲状腺切除,手术前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再于手术前2周应用大剂量碘使甲状腺体变硬,缩小,血管减少。

如果出现甲状腺危象应给予什么样的治疗? 答:甲状腺危象病人通常机体多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心血管系统所受影响尤为突出,常出现重症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交感神经系统高度敏感,是引发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枢神经系统亦受到影响,可引发重度头痛和昏迷。

丙硫氧嘧啶能抑制甲状腺素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可有效减轻甲状腺危象的病情。交感神经药物亦可有效减轻病情,普萘洛尔就是最常用的药物。静脉注射碘化钠并辅以口服碘化钾可阻止甲状腺进一步释放甲状腺激素,口服或在必要情况注射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有时也应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试比较丙硫氧嘧啶和大剂量碘剂的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答:(1)丙硫氧嘧啶:①作用原理:抑制过氧化酶活性,碘生成减弱,碘化酪氨酸减少,碘化酪氨酸缩合减弱,抑制甲状腺素合成。抑制外周血T4转为T3。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抑制异常免疫反应。②作用特点:起效慢、疗程长。使甲状腺肿大、变软脆、加重突眼。③临床应用:甲亢内科治疗轻、中毒,不宜手术和放碘治疗者;甲亢术前准备,控制病情,防止术中后并发症。甲状腺危象辅助治疗。提高放碘疗效。

(2)大剂量碘剂:①作用原理:抑制蛋白水解酶甲状腺素释放减少。亦可抑制甲状腺素合成。②作用特点:起效快、但不持久2周失去作用。对抗TSH腺体变小、变硬、血管减少。③临床应用:甲亢术准备:在硫脲类控制症状基础上与术前2周服用。甲状腺危象首选。

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药物有哪几类?举例说明。 答:①硫脲类:如丙硫氧嘧啶,通过抑制过氧化酶活性,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同时抑制外周血T4转为T3.作用较强、快,可用于甲亢内科治疗,甲亢术前准备和甲亢危险辅助用药等。②碘和碘化物:如碘化钾或卢戈液,大剂量可抑制甲状腺激素蛋白水解酶,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并抑制TSH分泌。用于通过阻断B受体而改善甲亢症状,尤其是甲亢所致的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并可减少甲状腺素分泌和T3生成。用于甲亢治疗、甲状腺危象辅助治疗机术前准备,单用作用有限,与硫脲类合用作用更显著。④放射性碘:如131I,利用产生B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来治疗甲亢。此外Y射线可用于甲状腺功能测定。

简述放射性131I的临床应用。

答:①甲亢的治疗:131I适用于不宜手术或手术后复发及硫脲类无效或过敏者。131I作用缓慢,一般用药1个月见效,3~4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131I的计量主要根据最高摄碘率、有效半衰期和甲状腺重量3个参数来计算,因个体对射线作用的敏感性有差异,故最适计量不易掌握,通常按估计的甲状腺重量和最高摄碘率计算。②转移性甲状腺癌:大多数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可需极少量的碘。用TSH刺激碘的摄取来治疗转移经常有效,尤其适用于滤泡癌(占甲状腺癌的1~15%)治疗。③甲状腺摄碘功能检查:口服小剂量131I后,分别于1、3及24小时(或2、4及24小时)测定甲状腺放射线,计算摄碘率。甲亢时3小时摄碘率超过30~50%,24小时超过45~50%,摄碘高峰时间前移;甲状腺减退时相反,最高不超过15%,摄碘率低,摄碘高峰时间后延。 简述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①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②改善脂代谢紊乱;③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④改善胰岛素B细胞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磺酰脲类口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1)降血糖作用,该类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而对I型或严重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之动物则无作用。其机制与:①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③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等有关。

(2)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这是促进ADH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可用于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黏附力减弱,代谢旺盛的血小板数减少,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试述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答:(1)过敏反应:因胰岛素制剂的抗原性而产生相应抗体所致。可用其他种属动物的胰岛素代替,高纯度制剂或人胰岛素更好。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引起过敏休克。可用组胺H1受体阻断药处理。重症时可用糖皮质激素。

(2)低血糖症: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为防止低血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孰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患者中鉴别低血糖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昏迷几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3)胰岛素抵抗:可分为两型:①急性型: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作用之物质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妨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pH降低能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此等因素使胰岛素的作用大减,需短时间内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乃至数千单位。认识此种急性抵抗对临床处理很重要。只要正确处理诱因,调整酸碱水电平衡,大胆加大胰岛素剂量,常可取得良好疗效。诱因消除后抵抗性可自行消失,即可恢复平时治疗。②慢性型:临床指每日需用胰岛素200U以上,且无并发症的糖尿病人。慢性抵抗的原因复杂,至少有三:a受体前异常:主要因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妨碍胰岛素向靶部位转运所致。换用其他种属动物的胰岛素制剂,并适当调整剂量,常可有效。B受体水平变化:高胰岛素血症时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老年、肥胖、肢端肥大症及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数目也减少;酸中毒时受体与胰岛素之亲和力减低。因此要注意减肥,防治有关疾病;尤应指出,医生要准确掌握胰岛素用量,避免人为地造成高胰岛素血症。C受体后失常: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失常及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都可能妨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而表现为胰岛素抵抗性。微量元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正在受到重视。

(4)脂肪萎缩: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应用较纯胰岛素制剂后已较少见。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及如何防治?

答:胰岛素极性抵抗的原因:并发感染、手术、创伤、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作用物质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pH降低,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等诱发因素使得胰岛素的效应下降。防止措施:消除诱因,增加胰岛素用量。慢性抵抗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以及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等。防治措施:选用抗原性小的胰岛素制剂,避免间断性使用胰岛素。 试述胰岛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胰岛素增加葡萄糖的转运转化,抑制糖原异生。增加脂肪转运及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增加氨基酸转运、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胰岛素可用于资料各型糖尿病,尤其是I型糖尿病,是其最重要的治疗药物。还可用于以下情况:①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物未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②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的糖尿病。③合并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的糖尿病。④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无效的其他类型糖尿病。

简述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

答:磺酰脲类药物对正常人与胰岛功能尚存在的糖尿病患者均具有降血糖作用,但胰岛中至少存在30%正常B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最主要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机制可能还有:①增强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②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消除;③通过促进生长抑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亦可利用其与胰岛素有相加作用,用于对胰岛素有耐受性的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肾脏是调节血钙浓度的重要器官,有数种利尿药可影响对机体钙的滤除。

1.那两类药物对钙排除作用相反?

答:肾小管髓袢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药对肾的钙滤过及尿钙浓度都表现出相反的作用。髓袢利尿药升高尿钙浓度,而噻嗪类降低尿钙浓度。 2.这些作用有什么临床应用价值?

答:高钙血症病人用髓袢利尿药并补充盐,可促进钙排泄,并帮助降低血清钙浓度。肾排尿调节功能完好的病人,由骨和内脏的缓冲作用,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钙吸收增加对其血清钙浓度影响较小。不过噻嗪类利尿药对正常钙调节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甲亢,肉样瘤,癌症)可形成高钙血症。

简述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1)作用机制:①通过钙代谢激素调节系统,增加血中1,25(OH)2D3水平,促进降钙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肠钙的吸收,抑制骨钙到血液中的转移;②抑制PTH调节的骨吸收作用;③作用于成骨细胞核破骨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并能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从而直接影响骨重建,防止骨质的丢失。 (2)临床应用:雌激素为防止原发性I型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用于50岁以前存在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在绝经期出现骨质稀少或骨质疏松的妇女,以及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也用于预防或延缓味道自然绝经期而切除卵巢的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与孕激素合用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增强。

简述甲状旁腺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答:甲状旁腺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①大剂量可引起骨溶解,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②过量导致血钙浓度过高,引起肾和血管骨化,心、肾疾病患者应慎用;③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做皮试;④用药期间应测定血钙浓度,在医师严密监护下使用。

抗菌药分哪几类?每类各举出一种代表药。 答: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环丙沙星)和抗生素。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青霉素G)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头孢氨苄)两类。 何为抗菌后效应? 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答:①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靶位的结构;④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⑤改变代谢途径。 在确定最佳用药方案时,应考虑患者因素中哪些方面的资料?

答:感染部位、年龄、性别、变态反应、肝肾功能、其他疾病、合用的药物和妊娠及哺乳状况。 联合用药适应于哪些情况?

答:①对于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根据临床经验推测致病菌,联合用药以扩大抗菌范围。待细菌学诊断明确后再调整用药方案。②对于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入胸腹部严重创伤后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肠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时,可减少前者的剂量,从而减轻毒性反应。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青霉素G有哪些主要的有点和缺点?

+

答:优点:对G菌作用强,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发生过敏性休克率较高。

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的作用机制?

答:①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使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裂解而死亡;②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促进细菌破裂溶解而产生杀菌作用。 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异同点?

答:药动学方面,脑膜炎时脑脊液中均可达到有效浓度,与丙磺舒合用可延长半衰期。半合成青霉素部分耐酸,口服吸收良好。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均有效,半合成的青霉素类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氨苄西林等对革兰阴性菌有效,羟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毒性低,均可产生过敏反应,且有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什么?防治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有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青霉素、6-APA高分子聚合物。

主要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④不在没有急求药物(入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⑥注射液需临用时现配;⑦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随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B-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组方的基本规律? 答:①光谱青霉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氨苄西林和舒巴坦,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②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③第三代头孢菌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头孢噻肟与舒巴坦;④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⑤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入帕尼培南倍他米隆;⑥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入氨苄西林与氯唑西林。

试述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答:①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B-内酰胺酶,使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②牵制机制:B-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而又牢固地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作用;③改变作用靶位:作用靶位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作用靶位导致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④改变菌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跨膜通道孔蛋白结构性质或减少跨膜通道孔蛋白数量甚至使之消失,导致B-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显著减少而产生耐药性;⑤增强药物外排:细菌可以通过存在于胞浆膜上的主动外排系统(转动子、外膜蛋白、附加蛋白)主动外排药物;⑥细菌缺少自溶酶。

试比较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并各举一例。

答: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作用差,虽对B-内酰胺酶稳定,但仍可被细菌产生的B-内酰胺酶水解破坏失去抗菌活性,对肾脏毒性较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感染,入头孢噻吩。

第二代投保局怒对G+菌作用稍逊于第一代,对G-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对厌氧菌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B-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对肾脏毒性比第一代有所降低。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入头孢呋辛。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的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可渗入脑脊液,对肾脏基本无毒性。临床用于治疗危及生

命的敏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入头孢哌酮。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G-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B-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染色体介导的酶稳定,故其抗菌谱广。可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如头孢匹罗。 红霉素临床首选应用于那些感染性疾病?

答:红霉素临床常用语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者,还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也能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大环内酯类包括哪些抗生素?抗菌机制?

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恒。

论述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 答: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产生灭活酶: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诱导的细菌中分离出了多种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可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水解、或磷酸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②靶位的结构改变:细菌可以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基因,由此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性。③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可以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减少,但药物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不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系由细菌脂多糖外膜屏障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内而呈现耐药性。 简述庆大霉素的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

答:庆大霉素是广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①对沙雷菌属作用强,为氨基糖苷类中的首选药;②可与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感染;③可局部用于皮肤、黏膜表面感染和眼、耳、鼻部感染;④可用于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阿米卡星有哪些特点?临床如何应用?

答:阿米卡星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氨基糖苷类灭活酶稳定,故对一些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仍能有效控制,常作为首选药。另外,它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获协同作用,当粒细胞缺乏或其他免疫缺陷合并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合用阿米卡星比单独效果好。临床主要用于对一些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严重感染。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答:①化学结构相似,由氨基糖分子与非糖部分的苷元组成,呈碱性,常用其硫酸盐,易溶于水,性质稳定。②抗菌谱相似,对革兰阴性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③抗菌作用机制相似,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及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发挥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各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过程相似,口服很难吸收;药物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⑥易产生抗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抗药性。

试述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合用的优点,注意事项及药理依据。

答:优点: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抗菌活性。注意事项:不宜再同一注射器内给药,因B-内酰胺环可使氨基糖苷类失活。药理依据: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使氨基糖苷类易于进入菌体细胞而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

氯霉素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有哪些,与剂量和疗程的关系如何?

答: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大火疗程长有关,表现为贫血并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此毒性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线粒体中的核糖体70S亚单位的作用有关。②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不可逆性减少。发病率与用药量或疗程无关,有些病人一次用药即可发生,发生率低,但死亡率很高。

影响四环素口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事物或其他药物中的Fe2+、Ca2+、Mg2+、Al3+等金属离子可与四环素络合而减少四环素吸收。②碱性药、H2受体阻断药或抗酸药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减少四环素吸收。③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可促进四环素吸收。

下列各组用药是否合理?简述其原因。①青霉素+四环素;②青霉素+氯霉素;

答:①两种联合用药均不合理。②理由:四环素和氯霉素均为快速抑菌药,用药后细菌被快速抑制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青霉素难以发挥其繁殖期杀菌的作用;故合用时产生拮抗作用。 试述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的原因及表现。 答:①原因: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菌药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乘机大量繁殖并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婴儿、老年人、体弱者、合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的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菌药时易发生。②表现: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鹅口疮、肠炎。对四环素耐药的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发热、肠壁坏死、体液渗出,甚至休克死亡。

试述四环素药物及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四环素类药物属广谱抗生素,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某些螺旋体和原虫也具有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阴性菌;对伤害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病毒无效。作用机制:①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细胞壁外膜的亲水性通道转运,再以主动转运方式经胞浆膜的能量依赖系统,泵入革兰阴性菌胞浆内。药物进入革兰阳性菌的转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胞浆内药物可逆性地与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特异性结合,阻止氨酰tRNA进入A位,从而阻碍肽链的延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②本类药物尚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核苷酸及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高浓度时也具有杀菌作用。

氯霉素亦属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强。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为杀菌药。对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亦有抑制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无效。作用机制: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位点可逆性结合,阻止P位上肽链的末端羧基与A位上氨酰tRNA的氨基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合成受阻。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之间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症及药物互相作用。 答:①不宜常规用于儿童,不宜用于有神经病或癫痫病病史者;②仅用于喹诺酮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③慎与茶碱类、NSAID合用;④使用本类药物期间亦应避免过度日照;药物应避光保存;⑤不宜与Ia类及III类抗心律失常药和延长心脏Q-T间期的药物如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症药合用;⑥糖尿病患者慎用。

简述SMZ与TMP配伍的药理学依据。

答:①复方新诺明SMZ和TMP按5:1比例制成的复方制剂;对细菌四氢叶酸合成具有双重阻断作用,SMZ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②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合用后的抗菌活性是两药单独等量应用时的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③抗菌谱扩大,并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磺胺类药物对泌尿系统损害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答:①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形药、乙酰化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形药物。②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肾脏形成结晶后,引起尿道刺激和阻塞,患者出现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造成肾损害。③服用SD或SMZ时,应同服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增加磺胺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并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1500ml,降低尿中药物浓度。

试述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磺胺嘧啶和磺胺嘧啶银的特点。

答:①分为肠道易吸收类、肠道难吸收类及外用磺胺类。②磺胺嘧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低于其他磺胺药,因而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最高可达血药浓度的80%。由于青霉素不能根除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态,无法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故首选SD。亦首选用于治疗诺卡菌属引起的肺部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③磺胺嘧啶银:属于外用磺胺类。具有磺胺嘧啶的抗菌作用和银盐的收敛作用,对绿脓杆菌具有强大抑制作用,比甲磺灭隆强。 试述唑类抗真菌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的应用。 答:唑类抗真菌药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①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等,酮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酮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口服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亦可局部用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咪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阴道,皮肤或指甲的真菌感染。益康唑临床应用于咪康唑相仿。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局部用药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联苯苄唑临床用于治疗皮肤藓菌感染。

②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伊曲康唑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已成为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用,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伏立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条件性真菌和地方流行性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试述氟康唑的临床应用。

答: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用,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强疗效。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效。多次给药可进一步增高血药浓度,可分布到各组织和体液,对正常和炎症脑膜均具有强大穿透力。 简述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答: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及功能的干扰换届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能与细菌胞质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万古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由于细菌细胞壁合成受损,致使细菌水分渗入,细菌膨胀变形,加上激活自溶酶,使细菌破裂溶解而死亡。

②多粘菌素类、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唑类抗真菌药可改变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及膜相关的酶功能而发挥真菌作用。

③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克林霉素作用于50S亚基,通过抑制肽链延长而影响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与tRNA竞争A位,阻止氨基酰-tRNA到达并与mRNA核糖体复合物A位结合,阻止肽链延伸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氨基糖苷类能与30S亚基结合并导致一场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死亡,由于氨基糖苷类能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多个重要环节,因而与其他作用与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不同,不是抑菌作用而使杀菌作用。

④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合成。

⑤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IV,阻碍敏感细菌DNA的复制。

⑥磺胺类、甲氧苄啶(TMP)分别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答: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是:①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②细菌所产生的酶如B-内酰胺酶,钝化酶使药物失活;③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④其他,如代谢拮抗物对氨基苯甲酸形成增多等。

简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答;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在明确指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宜的计量及疗程,同时采取

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注意联合用药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何评价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答:从以下几方面考察:①抗菌活性的强弱:抑菌剂或杀菌剂;MIC/MBC;PAE。②抗菌谱的范围:窄谱,广谱;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难治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原理是什么?

答:①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②注意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的抗菌药的使用;③抗菌药剂量与用药疗程要合适;④注意皮肤黏膜局部感染者的抗菌药的使用;⑤注意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株出现;③扩大抗菌范围(混合感染);④减少毒副作用(减少个别药剂量)。 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指征是什么?

答: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耐药者;⑤用以减少某药毒性反应;⑥二联即可。 抗菌药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答:无关、相加、协同、拮抗。

一般而言:繁殖期杀菌药+静止期杀菌药=协同;繁殖期杀菌药+速效抑菌药=拮抗;静止期杀菌药+速效抑菌药=相加;繁殖期杀菌药+慢效抑菌药=协同。

简述磺胺类与TMP对细菌叶酸合成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磺胺类为二氢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TMP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TMP与磺胺类合用,可双重阻断四氢叶酸合成,增强磺胺类的抗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不但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并对耐磺胺药菌株亦有抗菌作用。此外,TMP还能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

细菌对黄安的耐药性或许是二氢蝶酸合成酶结构改变的结果,或使药物失活破坏,或增加PABA的产生和利用能力,或改变代谢途径等。但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对磺胺类的获得耐药性对黄安外的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也不影响细菌的毒力或抗原性。 简述磺胺类与TMP单一和合并用药的主要临床应用、药动学特性及不良反应。

答: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噁唑用于防治全身性感染,局部 外用的如磺胺醋酰、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等。口服难吸收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如柳氮磺吡啶。

TMP常与SMZ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或与SD合用称双为嘧啶片。用于治疗无并发症的下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胃肠道感染,对敏感的伤寒沙门杆菌有效,以及用于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及诺卡菌感染等。

吸收快排泄快的短效磺胺类名主要经肝乙酰化代谢,不论原形或乙酰化形式,主要经肾排出,尿药浓度高。中效类如SD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低,易透过血脑屏障。TMP口服吸收较SMZ迅速而完全,t1/2约11hT与SMZ相近,故常联用。 磺胺类不良反应有: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统毒性、过敏反应,还可因一直药物代谢,竞争结合清蛋白而与其他药物发生交互作用而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甚至出现脑核性黄疸。

简述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细菌对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抑制敏感细菌的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IV,阻碍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A亚单位多肽编码基因的突变使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或细菌外膜蛋白(OMP)F的缺失使药物浓度降低,可能为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细菌对其他类药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简述氟喹诺酮类的主要临床应用、药动学特性及不良反应。

答: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部分经由肝脏代谢。

临床主要适用于敏感病原菌(如黄金色葡萄球

菌、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格兰阴性杆菌、弯曲菌属和淋病奈瑟球菌等)所致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偶有抽搐等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青春期儿童或妊娠妇女。

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征。

答: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②药动学特性好: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③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格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⑤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有些喹诺酮类药物可出现光敏性皮炎和骨关节病。

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螺旋酶的拓扑异构酶IV。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都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其中任何一种酶收到抑制都将使细胞生长被抑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抑制DNA螺旋酶而阻碍细菌DNA复制、转录,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是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机制。抑制拓扑异构酶IV而阻碍革兰阳性菌的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用:这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主要机制。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哪些? 答: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机制:①是由于gyrA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菌DNA螺旋酶A亚基变异,降低了DNA螺旋酶对氟喹诺酮类的亲和力,使细菌可逃脱氟喹诺酮类的抑菌作用。②产生保护药物靶点的蛋白质,这是新近在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革兰阴性菌所发现。这些细菌表达Qnr蛋白,Qnr通过阻挡氟喹诺酮类与拓扑异构酶II和IV结合,从而抵御药物的作用。③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是细菌对药物通透性降低,而这引起的仅是低浓度耐药。④细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作用被激活,将抗菌药排出军体外,也使氟喹诺酮类在菌体内蓄积减少,此为形成细菌的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使细菌表现出耐药。

磺胺类药物为何与甲氧苄啶合用?

答:磺胺药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甲氧苄啶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两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收到双重阻断,协同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的菌株也相应减少。

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答:磺胺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1)泌尿道损害:提高尿液pH,多饮水,可增加磺胺类尿中溶解度;

(2)急性溶血性贫血:可因过敏或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而引起,

(3)造血系统毒性:如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因骨髓移植而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是致命的。

(4)过敏反应:除溶血性贫血外,主要是皮肤、黏膜过敏反应,亦可引起血清病样过敏。药热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造成肝坏死,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肝大、黄疸、肝功能不良等。

简述B-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

答:B-内酰胺类作用机制为:B-内酰胺类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PBP即为转肽酶,B-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可使转肽酶乙酰化而失活,形成乙酰化转肽酶,使转肽作用不能进行,胞壁粘肽交叉联结受阻,致细胞壁缺损,而失去保护屏障。由于菌体内渗透压高,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细菌细胞肿胀、变形,还使细菌细胞壁中的自溶酶抑制剂失活,使自溶酶活化,从而导致菌体细胞破裂溶解而死亡,B-内酰胺类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合成细胞壁的细菌作用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着作用弱,故称繁殖期杀菌剂。 简述细菌对B-内酰胺类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细菌对B-内酰胺类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为:①由于药物靶位PBPs结构的差异而天然耐药;②产生可降低抗生素亲和力的高分子量PBPs而获得耐药。③由于药物不能穿透到作用部位(膜孔蛋白减少可引起通道狭窄,使分子较大的药物难以通过)。④通过产生B-内酰胺酶而水解失活B-内酰胺类。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大量B-内酰胺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其中大部分是青霉素酶。格兰阴性细菌合成的B-内酰胺酶量相对较少,存在于内、外膜之间的腔隙中,多属广谱型,其含量增加除可引起膜孔蛋白阻滞、药物流入速度减慢、耐药性增强外,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有水解作用。

简述青霉素类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阴性球菌及螺旋体,可用于上述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在治疗白喉及破伤风时,因青霉素对其所产生的外毒素无效,应合用相应的抗毒素。

青霉素V耐酸、口服吸收好,对大多数金葡菌无效。

耐酶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及双氯西林,耐酸、可口服,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故不能用于葡萄球菌感染,对格兰阴性细菌也有效。合并使用B-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或舒巴坦可显著扩大其抗菌谱。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如替卡西林、磺苄西林及脲基青霉素类(呋布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前两类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某些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对氨基青霉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感染。脲基青霉素类除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外,还对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好疗效。此三类均不耐酶。 简述头孢菌素类的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

答: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性,及对B-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等优点。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而对格兰阴性细菌效差。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格兰阴性细菌的B-内酰胺酶所破坏。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主要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对革兰阳性细菌作用类似于第一代或稍差,个格兰阴性细菌有明显作用,可治疗上述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道感染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B-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对革兰阳性细菌有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对格兰阴性细菌有效。其中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还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头孢他啶为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者。第三代头孢菌素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对肾脏基本无毒。

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可跟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拟,但能更快地透过格兰阴性杆菌的外膜,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更强,对某些B-内酰胺酶更为稳定,无肾毒性,四代头孢菌素对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格兰阴性杆菌仍有效。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无效。可用于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菌血症、败血症、腹膜炎和胆囊炎等。

简述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青霉素对人体毒性极低,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及迟发型过敏反应,速度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斑丘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等。在脑髓液中超过10mg/L时可引起肌痉挛、癫痫发作、青霉素脑病,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等疾病时,有可能出现赫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头孢菌素常见过敏反应与对青霉素过敏的反应像素,偶见过敏性休克、支气管痉挛及荨麻疹等。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可出现不耐乙醇(双硫仑样反应)现象。使用这三种头孢菌素类还可能出现凝血酶原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不良,而导致严重出血。使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株如白假丝酵母菌和肠球菌感染。

简述氨曲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作用特点。 答:氨曲南对格兰阴性细菌产生的许多B-内酰胺酶有耐受性,只对格兰阴性需氧菌有效,由于其抗菌谱与氨基糖苷类四盎司而无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可作为氨基糖苷类替代药选用。氨曲南不良反应少,毒性低,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无交叉过敏性。因此,可用于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的患者。

亚胺培南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在体内会迅速被肾小管内的脱氢肽酶水解失活,一般均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等量混合成注射剂称为泰能供静脉注射。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类无交叉过敏性。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 美洛培南在体内对肾脏脱氢肽酶稳定,不被水解,因此可单独使用。抗菌谱比亚胺培南更广,其抗菌活性为亚胺培南的4~16倍,主要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中、重度及难治性感染如败血症、肺部、尿路、腹腔及耳鼻咽喉科感染。毒性低,耐受性好。与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合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杀菌作用。

简述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答:克拉维酸、舒巴坦能与B-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结合物,具有强力而广谱的抑制B-内酰胺酶作用,从而抱回B-内酰胺类药物不被破坏,对抗了细菌的耐药性。与多种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用时,看病贵菌作用明显增强。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相比较,他唑巴坦对格兰阴性产酶菌的抑制更有效,其抑酶谱广。但仍有一些产B-内酰胺酶细菌不为这些B-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这些细菌对B-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依然耐药,例如某些肠杆菌属、枸缘酸杆菌属、沙门菌属、摩根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属细菌。 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以及特点是什么? 答:①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B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感染。②奈美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阻作用保护了B-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③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有些课口服,但不耐酶。④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羟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 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什么?

答:①细菌产生B-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②抗生素与大量的B-内酰胺酶迅速、牢固地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B-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③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④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西司他丁亚亚胺培南联合应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亚胺培南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但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水解失活。西司他丁是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可延缓亚胺培南的代谢,延长亚胺培南的半衰期。

试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答: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强,对格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差;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B-内酰胺酶所破坏;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②对多种B-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其血浆半衰期较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抗菌谱较第三代更宽;②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部分厌氧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三代更强,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无效;③对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④极低的B-内酰胺酶亲和性和诱导性;⑤无肾毒性。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该类药物按照“特殊使用”类别管理使用。

简述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及细菌对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大环内酯类能与敏感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至少可由三种质粒诱导变更而形成,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为:①细菌对细胞壁、膜渗透减少。②甲基酶形成物该笔啊你了核糖体靶位。③肠杆菌产生的酯酶使共霉素水解。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

克林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抑制蛋白质合成。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氯霉素作用靶部位完全相同,不宜同时使用。同样,细菌对这三种药物的耐药性亦有交叉。 利奈唑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其中国与核糖体50S亚基上的23S亚单位结合,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由于其独特的作用部位及在早期蛋白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即有作用,因此与其他类型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系由于其结合位点的核糖体突变可引起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

简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药动学特征、主要临床应用。

答:红霉素碱很容易被胃酸所破坏,故一般制成肠包衣片或酯化制剂,酯化制剂对算稳定。红霉素吸收后很容易扩散进细胞内液,故阻滞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药物浓度均大于血药浓度。大部分经肝破坏、胆汁中浓度高。红霉素是白喉(急、慢性感染及带菌状态)、百日咳带菌者(作预防用)、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妊娠期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儿衣原体肺炎、新生儿衣原体眼炎)及嗜肺军团菌病的首选药。还可用作对青霉素过敏者链球菌、破伤风感染治疗的替换药。其他大环内酯类如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等耐酸,口服易吸收。红霉素的新型半合成衍生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经结构改造后,增加了对算的稳定性,吸收更好,t1/2更长,可减少服药次数。阻滞穿透性增加,细胞内浓度较高,因此可治疗由于细胞内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扩大了抗菌谱,提高了抗菌活性,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克林霉素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且不受进食的影响。吸收后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包括骨组织及骨髓中,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大部分经尿排出。临床用于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射菌等)引起的腹腔、盆腔感染,并常与氨基糖苷类联用以消除需氧病原菌。还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关节和软组织、骨组织、胆道等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克林霉素是金葡菌骨髓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万古霉素应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给药。主要经肾小球过滤排出。肾功能不良者应调整剂量以防发生蓄积中毒。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所致严重感染,还用于治疗一直对其敏感的耐青霉素肺炎球菌及其他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霉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替考拉宁肌内注射吸收良好,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临床应用同万古霉素。

简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大环内酯类口服大剂量或静注可出现胃肠道

反应,另外为过敏反应。酯化物可引起肝毒性及肝功能异常,最严重的是依托红霉素。红霉素为药酶抑制剂,其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许多药物代谢而发生相互作用。阿奇霉素病人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较其他红霉素类少。

克林霉素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由于正常肠道菌丛部分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过度繁殖出现假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耳毒性、肾毒性,血浆高浓度药物可导致可逆性的耳聋、耳鸣、听力损害及肾损害。其他如过敏性皮疹,过敏反应,静脉炎等。毒性较大。

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较万古霉素小,主要为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此外,还有发热、肝肾功能异常等。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替考拉宁耳毒性极少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

答: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神经损害。②神经肌肉阻滞(麻木反应):可出现四肢无力甚至呼吸抑制。③过敏反应:如药热、皮疹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④肾脏损害: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

如何预防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及肾脏的损害。 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并进行听力监测和肾功能检查、根据情况调整剂量。避免与有耳毒性和肾毒性的药物合用,避免和抗组胺药合用,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减量或慎用,孕妇禁用。 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答:主要用于:①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③细菌性心内膜炎;④原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⑤口服作胃肠道术前消毒与治疗肠道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答:①化学性质相似:都是较强的有机碱,极性和解离度大,脂溶性小,难以跨膜转运;②体内过程相似:口服难吸收,多采用肌内注射。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大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透过胎盘屏障;③抗菌谱相似: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某些革兰阳性球菌也有效。在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在酸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减弱。④抗菌机制相似:均一致细菌提蛋白质合成,为速效静止期杀菌药。⑤不良反应相似:均可不同程度低引起耳毒性、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麻痹等反应。⑥耐药性相似:细菌对本类药物均有交叉耐药性或单向交叉耐药性。

某卫生监督执法单位对市场上用于防治座疮的化妆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结果在一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多个批号的受检产品中均检出高含量的氯霉素成分。

(1)该厂家向其产品中添加氯霉素的目的是什么?

答:抑制表皮细菌的生长,达到抑制“青春痘”的目的;

(2)在化妆品中为何禁止使用氯霉素?

答:氯霉素副作用较多,消费者如长期使用含氯霉素的化妆品,不仅会造成面部皮疹、速发性过敏等不良反应,还有可能导致肾脏等功能的损伤,严重的可能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为什么早产儿、新生儿不宜用氯霉素。

答: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因为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肝内酶的含量和活性较低,解毒功能差,且肾脏排泄功能也低,使用大剂量氯霉素易引起蓄积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发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一下新生儿避免应用。 四环素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①局部刺激:口服常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肌注可致剧痛及局部坏死;静注有时引起静脉炎;②二重感染:常见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导致脱水或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③影响骨、牙的生长:与新形成的骨、牙组织中的钙结合,造成牙齿黄染、龋齿或发育不全,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④静注可造成严重肝损伤、也可加剧原有肾功能不全;⑤偶尔引起药物热和皮疹等过敏反应,四环素类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氯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表现为白细胞和红细胞减少,继而血小板减少;②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计量和疗程无关;③灰婴综合征,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发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④口服发生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会引起二重感染,少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

根据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简述其类别并列举代表药物。

答:①影响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通过与麦角固醇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微孔,破坏麦角固醇的结构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唑类(如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通过抑制CYP51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通过抑制角鲨烯环过氧化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吗啉类(如阿莫罗芬)通过抑制固醇14位还原酶和7-8位异构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

②影响真菌细胞壁的药物: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通过抑制B-(1,3)葡聚糖合成酶,使真菌细胞壁结构异常,细胞破裂。 ③其他抗真菌药:氟胞嘧啶通过抑制DNA和RNA多聚酶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灰黄霉素通过阻滞微管蛋白聚合而破坏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真菌有丝分裂。

试述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答: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结构发挥抗真菌作用。其结构上含有一条多烯疏水侧链和一条多羟基的亲水侧链,其多烯侧链能喝真菌细胞膜上的主要结构组成成分麦角固醇相互作用,形成固醇-多烯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许多亲水性的微孔,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和电解质外漏,造成真菌细胞死亡。另有研究表明,两性霉素B还可通过氧化损伤发挥抗真菌作用。

两性霉素B作用特点:①其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假丝酵母菌属、新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申克孢子丝菌、曲霉菌、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②临床应用:首选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也可局部治疗真菌性感染;③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寒战及肾功能损害;④为了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已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并用于临床。由于脂质体制剂多分布于肺、肝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组织,减少了药物在肾脏的分布,可减轻其肾毒性。 试述常用抗病毒药碘苷、金刚烷胺及阿昔洛韦的主要临床应用。

答:①碘苷全身应用毒性大,临床仅限于局部用药,治疗眼部或皮肤孢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的感染,对急性上皮性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最好,对慢性溃疡性实质层疱疹性角膜炎疗效差,对疱疹性角膜虹膜炎无效。②金刚烷胺主要用于预防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尚具有抗震颤麻痹作用。③阿昔洛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口服或静脉可有效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病人单纯疱疹感染。

分别说明金刚乙胺、阿昔洛韦、沙奎那韦、奥塞米韦等分别作用于病毒生活史的哪一环节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①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乙胺能选择性作用于包膜蛋白M2自理通道,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脱壳,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他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而对乙型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无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在流行期用药可使发病率减少50~90%。对甲型流感处发者,48小时内用药可缩短病程。尚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②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属人工合成的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临床上主要抑制胞疹病毒,对HSV-I和HSV-II作用最强,对VZV的作用则较差(弱8~10倍),应用本药可预防HSV、VZV感染的发生。

③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是根据HIV的前体蛋白P55的结构进行设计的,作为底物的类似物,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将该酶的活性降低到极低水平时,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将产生耐药性,且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临床应用时需与其他抗艾滋病药物联合使用,即所谓的鸡尾酒疗法。 ④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塞米韦,该药是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前体,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抑制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临床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

简述临床可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及其特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有: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奥塞米韦、扎那米韦、利巴韦林。他们的特点分别为: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能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而对乙型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无效,对甲型流感初发者,48小时内用药可缩短病程。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头痛、眩晕、失眠、共济失调等。尚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奥塞米韦,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抑制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家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预防。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疲劳、鼻塞、咽痛和咳嗽。扎那米韦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与奥塞米韦相同,可以一直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复制,包括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的病毒株,以及严重耐奥塞米韦的变种。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哮喘、肺功能下降,另有头痛、腹泻、恶心、呕吐、眩晕等。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属人工合成的核苷类药物,化学结构与鸟苷相似,其具广谱抗病毒活性,对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黏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I等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抗HIV药包括哪几类?简述其作用机制。

答:根据作用机制,抗HIV药物可分为3类,包括

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该类药物首先被宿主细胞胸苷酸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代谢物,与相应的内源性核苷酸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DNA链合成终止;也可抑制宿主DNA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作用。 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N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与病毒逆转录酶的结合位点不同,但两者的结合为点非常接近。与NRTIs不同,NNRTIs本身具有抗病毒活性,无需在细胞内激活;NNRTIs也不与三磷酸核苷竞争病毒的逆转录酶。NNRTIs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阻断逆转录酶的活性,并特异性地抑制HIV-I的复制。 ③蛋白酶抑制药(PI):HIV编码的蛋白酶是其复制过程中产生成熟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将该酶的活性降低到极低水平时,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将产生不成熟并且无感染能力的HIV病毒颗粒,进而插手呢很难过抗病毒作用。

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拉米夫定、干扰素分别作用于病毒生活史的哪一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 答:阿昔洛韦:抑制病毒DNA合成。利巴韦林:抑制病毒DNA和RNA合成。拉米夫定: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干扰素:增强宿主抗病能力。 简述常用抗病毒药碘苷、金刚烷胺及阿昔洛韦的主要临场应用。

答:金刚烷胺主要用于A型流感病毒感染。碘苷主要用于单纯胞疹病毒引起的极性胞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胞疹性角膜炎及其他胞疹性眼病;阿昔洛韦用于防治单纯胞疹病毒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和带状胞疹病毒感染,也用于乙肝。 试述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抗菌力强,易穿透入细胞内。对快速繁殖菌、间断缓慢繁殖菌、缓慢繁殖菌皆有杀菌作用。单用时结核分枝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但耐药菌的致病能力也同时降低,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用可延缓耐药性产生,并增强疗效,异烟肼是前体药,被分枝杆菌的过氧化氢过氧化酶激活称为活性型异烟肼。活性型异烟肼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的B-酯酰载体蛋白合成酶形成复合体,抑制细菌分支菌酸的合成。分枝菌酸为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存在于分枝杆菌中,故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具高度选择性,而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异烟肼是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对各种类型的结合患者均为首选药物。除预防用药时,可单独使用外,对各种类型结核病均应与其他第一线药物联合应用。

简述异烟肼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异烟肼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易穿透入细胞内,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种体液和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杀灭作用,对快速繁殖菌群、缓慢繁殖菌群和间断缓慢繁殖菌群均有杀菌作用。抗菌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为抑制分枝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枝菌酸的合成。单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是目前防治各种类型结核病时,均需与其他第一线抗结核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延缓耐药性产生。异烟肼的乙酰化代谢速率呈多态性,种族和个体一查明显。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反应和肝毒性。 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的目的。

答: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简述异烟肼与维生素B6合用的原因。

答:这是因为异烟肼和维生素B6结合成腙,排出体外,体内维生素B6缺乏,可引起外周神经炎;维生素B6又是谷氨酸转变为y-氨基丁酸的辅酶,缺乏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合成减少,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占优势。

试述抗结核药抗菌机制途径,并各举一代表药。 答:①抑制结核菌蛋白的合成,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代表药为链霉素、卡那霉素等;②干扰结核菌代谢,如异烟肼等;③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如乙硫异烟胺;④阻碍合成RNA,如利福平;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抗结核药,如氨硫脲、吡嗪酰胺等。

试述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答: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国内外已形成了一套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结核病患者的“初治”和“复治”标准方案,严格执行选定的方案应遵循五项原则。

①早期用药:结核病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化学治疗,以有利于药物发挥快速杀菌作用,促使病变吸收和减少传染性。

②规律用药: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要求用药,不漏服,不擅自停药,以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③全程用药:保证完成方案规定的治疗器,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④适量用药:用药剂量不足,影响疗效和易产生耐药性。用药剂量过大,易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综合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⑤联合用药: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毒性、防止耐药性发生。根据病情轻重、病灶部位、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等,有近20种标准治疗方案可供选择。如用于单纯性肺结核病的初治联合用药方案为“标准6个月方案(2HRZ/4HR)”,即强化期2个月,使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治疗’巩固期4个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

简述抗疟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答:常用的抗疟药主要有三类:①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时氯喹;②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是伯氨喹;③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时乙胺嘧啶。

临床性预防和病因性预防疟疾的药理学基础及选用的药物有何不同?

答:临床性预防是指药物作用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干扰裂殖体增殖,起到提高预防症状发作作用,在给药期间疟疾不发作,但停药后仍可复发;病因性预防是指药物能作用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抑制肝细胞内裂殖体增殖,故停药后疟疾症状不再发作。氯喹有强而持久的杀红内期作用可推迟症状发作,故有临床性预防作用’乙胺嘧啶能杀灭疟原虫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子孢子发育、繁殖而成的裂殖体,作用持久,服药一次,可维持1周左右,停药后症状不再复发,故用于病因性预防。

简述长效黄安与乙胺嘧啶配伍治疗恶性疟的理论依据。

答:由于疟原虫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和四氢叶酸,必须自身合成叶酸并转变成四氢叶酸后,才能一直其活性,从而阻止四氢叶酸的合成,导致核酸的合成障碍。长效磺胺是二氢叶酸合成

酶的抑制剂,与乙胺嘧啶合用,能够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抑制作用,且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因此,乙胺嘧啶与长效磺胺配伍治疗恶性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简述甲硝唑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临床应用:①抗阿米巴作用;②抗滴虫作用;③抗厌氧菌作用;④抗贾第鞭毛虫作用。不良反应:①常见的有头痛、口腔金属味、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极少数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②干扰乙醛代谢,服药期间饮酒可导致急性乙醛中毒;③长期使用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简述奎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奎宁临床应用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症状;对间日疟和三日疟的配子体也有效。主要用于耐氯喹或多种药物耐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不良反应:①金鸡纳反应;②心血管反应;③特异质反应;④其他,奎宁能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等;还可兴奋子宫平滑肌,故孕妇忌用、月经期慎用。

常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有哪些?并以氯喹为例试述其抗疟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

答:常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有氯喹、奎宁、青蒿素、咯萘啶、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抗疟作用机制为:①疟原虫有弄集氯喹的特异机制,使疟原虫体内药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宿主的含量;②氯喹可以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结构中,形成稳固的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③疟原虫在消化血红蛋白时释放血红素,而血红素具有膜溶解作用,可溶解疟原虫细胞膜。氯喹又能抑制血红素聚合酶作用,使血红素的生物转化受阻,堆积于细胞膜内表面,使细胞膜破裂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④氯喹为弱碱性药物,能升高事物泡内pH值,降低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减弱疟原虫利用宿主血红蛋白的功能。氯喹的临床应用为:①抗疟作用:氯喹能有小弟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也能预防性控制症状发作,还有助于防止间日疟和三日疟的传播;②抗肠道外阿米巴病的作用:氯喹能杀灭阿米巴滋养体。由于它在肝脏内洪都高,用于治疗阿米巴肝脓肿;③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氯喹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偶尔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氯喹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耳鸣、烦躁、皮肤瘙痒等,停药可消失。长期大剂量可引起视力障碍,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少见不良反应包括溶血和精神症状。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大剂量或快速静脉给药时,可致低血压和心功能抑制等。 分别叙述应如何根治恶性疟和良性疟,并阐明其药理学基础。

答:①恶性疟根治:裂殖体能破坏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再加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共同刺激机体引起寒战、高热、出汗等疟疾症状。氯喹能杀灭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能迅速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作用持久,临床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 ②良性疟根治:氯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对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延迟良性疟症状的发作。由于其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单独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而伯氨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对间日疟和卵形疟肝脏中的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防治疟疾远期复发的主要药物。因此,伯氨喹与氯喹合用,能根治良性疟,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为什么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时,首选甲硝唑?若要根治阿米巴痢疾应加用何药,为什么?

答:甲硝唑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包括唾液、乳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对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因此在治疗阿米巴痢疾时,须加用抗肠道内阿米巴药物如二氯尼特、卤化喹啉类药物,抑制肠腔内阿米巴小滋养体,肃清肠腔内包囊,产生阿米巴痢疾根治作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治疗血吸虫病时为什么首选吡喹酮?其杀虫机制是什么? 答: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血吸虫药,对血吸虫具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具有高效、低毒、能口服应用等特点,对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退热和改善全身症状,对有心、肝等并发症的晚期血吸虫病,多数患者也能顺利完成其疗程,因此在治疗血吸虫时可作为首选药。其抗虫机制:主要认为吡喹酮能激活虫体细胞慢钙通道,钙离子内流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导致虫体产生兴奋、收缩和痉挛,最后导致痉挛性麻痹而从血管壁上脱落,发生肝移,被肝内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消灭。 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的驱肠虫药具有何特点? 答: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肠虫药,对多种肠道寄生虫有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抗虫作用相似,均能抑制虫体的线粒体延胡索酸还原酶,减少葡萄糖转运和利用,引起虫体痉挛,然后麻痹,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为什么氯喹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

答:因为氯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对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裂殖体能破坏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再加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共同刺激机体引起寒战、高热、出汗等疟疾症状,氯喹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可控制症状发作。 为什么伯氨喹能控制良性疟的复发?

答:因为伯氨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此期原虫处于休眠状态的休眠子即迟发性子孢子,经过较长时间休眠,然后才完成裂蹄增至,进入红细胞内,破坏红细胞,引起见日疟复发,伯氨喹作用于此期,因此能控制良性疟的复发。 少数特异体质这服用伯氨喹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答:目前认为此特异质病人的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一种染色体遗传性生化缺陷,导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辅酶II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和缺乏,不能保护红细胞免受伯氨喹氧化代谢产物所致的氧化性上海,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另外由于红细胞内还原性辅酶II的缺乏,也不能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因此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为什么乙胺嘧啶与磺胺类合用,能增强抗疟疗效?

答:因为乙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滞四氢叶酸合成而影响核酸的合成,是疟原虫的增殖收到抑制;而周效磺胺通过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也能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两药联合应用则可在疟原虫的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阻断作用。此外两药消除半衰期相近似,可保持稳定血药浓度,使抗疟作用增强。

氯喹为什么对阿米巴痢疾无效,而对阿米巴肝脓肿和肺脓肿有效?

答:因为氯喹口服后几乎全部在小肠吸收,分布在肠壁组织较少,而分布在肝、肾、脾等组织中浓度比血浆浓度高出数百倍,因而对阿米巴痢疾无效,而对阿米巴肝脓肿和肺脓肿有效。 依米丁在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和急性阿米巴痢疾时,为什么不作首选?

答:因为依米丁在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和急性阿米巴痢疾时,在肠壁中浓度较低,不能杀灭肠腔中的滋养体,其控制症状疗效较好,但根治作用差,另外依米丁毒性大。其用途基本上被甲硝唑所取代,仅适用于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用甲硝唑的病人,所以不作首选。

乙胺嗪和伊维菌素在抗虫作用方面有何异同点?

答:乙胺嗪和伊维菌素在抗虫作用方面相同点都是具有抗丝虫作用,能杀灭丝虫的微丝蚴,使患者血中微丝蚴减少或消失,而不同点是乙胺嗪对丝虫成虫亦有毒杀作用,伊维菌素对成虫无效,故不能根治丝虫病,另外伊维菌素还对其他寄生虫如蛔虫感染、鞭虫感染、绕虫感染等均有较好疗效、乙胺嗪对此无效。

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噻嘧啶、哌嗪各用于哪些肠道寄生虫病的治疗?

答:阿苯达唑可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绦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可用于蛔虫、钩虫、蛲虫感染;哌嗪则只用于蛔虫和蛲虫感染。

简述氟尿嘧啶的抗癌作用机制。 答:氟尿嘧啶(5-FU)在体内经酶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5F-dUMP)而竞争性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鸟苷酸(dUMP)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dTM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此外,5-FU可在体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可结合到RNA上,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故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简述环磷酰胺的作用机制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答: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裂环生成的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可在肿瘤细胞内分解出强效的磷酰胺氮芥而发挥烷化作用,可明显使S期的DNA发生烷化,形成交叉联结,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在不良反应方面,环磷酰胺的胃肠道反应较轻而骨髓抑制作用明显,对粒细胞的影响更明显,可导致粒细胞明显减少。膀胱炎是本品较特殊的不良反应。因丙烯醛从尿中排出,严重时可导致血尿。大量补充体液和使用美司钠可使症状减轻。偶见脱发、肝功能损害、皮肤色素沉着、月经不调等。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试述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上的不同。

答:长春碱与顺铂和博来霉素联合应用是治疗播散性费精原细胞睾丸癌的首选,对大多数患者均有较满意的疗效,对于白血病、霍奇金病、绒毛膜上皮癌、神经母细胞、乳腺癌、脑癌、头颈部癌、卵巢癌、肺癌、皮肤癌等也有一定疗效;长春新碱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起效快。在不良反应方面,长春碱有严重骨髓抑制反应,而长春新碱不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神经毒性,长期应用可导致共济失调。 试述激素类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的原理及优点。 答:激素敏感型组织来源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肿瘤和甲状腺癌等均与相应的激素失调有关,因此,用激素或其拮抗剂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可抑制这些肿瘤的生长。激素类药物与其他抗肿瘤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试述抗肿瘤药作用的生化机制。

答:①干扰核酸生物合成: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又称为抗代谢药,其化学结构域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代谢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等类似,它们能竞争与酶的结合,从而以伪代谢物的形式干扰核酸中嘌呤、嘧啶及其前体物的代谢。它们也可以与核酸结合,取代相应的正常核苷酸,从而干扰DNA的正常生物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②影响DNA结构与功能:药物通过破坏DNA结构或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而影响DNA的结构和功能。包括a.DNA交联剂,如氮芥、环磷酰胺等烷化剂;b.破坏DNA的金属铂类配合物,如顺铂、卡铂等;c.破坏DNA的抗生素,如丝裂霉素和博来霉素等;d.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③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药物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和多柔比星等能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并与之形成复合物,抑制RNA转录酶的活性,干扰转录、妨碍mRNA功能或影响氨基酸的供应,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包括:a.影响纺锤丝的形成,如紫杉醇、长春碱类等;b.干扰核糖体的功能,如三尖杉生物碱类;c.影响氨基酸的供应,如L-门冬酰胺酶。⑤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药物通过影响激素平衡从而抑制某些激素依赖性肿瘤。如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类或其拮抗剂。

巯嘌呤的抗癌机制是什么? 答:巯嘌呤在体内被次黄嘌呤-鸟苷酸转移酶催化转变成硫代肌苷酸,抑制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核苷酸的代谢,阻碍DNA的合成,产生抗癌作用。

紫杉醇作为抗肿瘤药在临床有何应用?

答:紫杉醇在抗癌应用上可作为 卵巢癌和乳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对顺铂等抗癌药产生抗药性的顽固性卵巢癌亦有效,此外可用于黑色素瘤、结肠癌和HIV引起的卡波济肉瘤的治疗。 简述免疫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答:①作用缺乏选择性;②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再次免疫应答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③药物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药时间与抗原刺激的时间间隔和先后次序。 简述免疫调节药的作用和应用。

答:免疫调节药又称免疫增强要,因大多数的免疫调节药可能使高的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临床主要用其免疫增强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难治性感染及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常用免疫抑制药的分类有哪些?简述其主要临床用途。

答: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药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试述环孢素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环孢素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抑制抗原刺激所引起的T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减弱IL-1和抗凋亡蛋白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TGF-B对IL-2刺激T细胞的增殖有强大抑制作用。环孢素与环孢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具有抑制神经钙蛋白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去磷酸化的催化作用,并抑制NFAT进入细胞核,阻止其诱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临床应用:环孢素首选用于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简述免疫增强的作用和应用。

答:免疫增强药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提高,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大多数的免疫增强药具有双向性调节免疫功能之作用,故多数学者用免疫调节剂这一名词。

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抗感染能力,纠正免疫缺陷,此类药物能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与之何用的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或替代体内缺乏的免疫活性成分,产生免疫替代作用;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临床上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疾病、恶心肿瘤的辅助治疗,以及难治性细菌或病毒感染。

简述左旋咪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答:药理作用与机制:左旋咪唑无佐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对抗体生成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正常机体的抗体形成无影响,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能使之恢复。左旋咪唑可使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提高T细胞的E玫瑰花结形成率,增强PHA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此外,左旋咪唑还能增加巨噬细胞和中性多形核粒细胞的趋化与吞噬功能,增强杀菌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激活磷酸二酯酶,从而降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内cAMP含量有关。左旋咪唑还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种血清因子,在体外促进T细胞分化,诱导IL-2的产生。临床应用:左旋咪唑可降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发病率,对反复细菌感染如麻风感染及布氏杆菌感染亦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可降低类风湿因子滴度及免疫复合物的水平;作为化疗药物的辅助用药治疗多种肿瘤左旋咪唑可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率’延长寿命。对鳞状上皮癌的疗效较好,并减轻抗癌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出血和感染。 试述前列腺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答:①前列地尔可直接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焦,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急性心肌缺血及诊断和治疗阳痿。②依前列醇能明显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焦,是强的抗凝血药,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也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肺动脉高压。③米索前列醇、恩前列醇、罗沙前列醇可抑制胃液分泌,可用于流产、产后顽固性出血、终止妊娠。

试述目前临床使用的通过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药物。

答:①抑肽酶“抑制激肽释放酶,使激肽原不能形成激肽,也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蛋白水解酶。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等血浆激肽过高症和肿瘤症状改善。②激肽酶II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等抑制激肽酶II,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增强缓激肽的作用。③B2受体阻断药艾替班特用于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第三代B2受体阻断药FR173657在炎症、疼痛、哮喘等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B2受体激动药可能对高血症、心肌肥厚等有良效。B1受体阻断药SSR240612在炎症、神经性疼痛方面的应用也处于研究中。

列举五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药。 答:他克林、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利斯的明、石杉碱甲。

简述胆碱酯酶复活药解救有机磷中毒的机制。 答:有机磷与胆碱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酶失活,胆碱酯酶复活剂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

磷酰基团进行共价键结合,将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中游离出来,恢复酶活力。 简述麻醉性镇痛药中毒症状。

答:①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的极度抑制为吗啡中毒的三联症状。但致缺氧时,瞳孔可显著扩大。②一般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或抑郁、口渴、呼吸有阿片味,肌张力先增强而后迟缓、出汗、皮肤瘙痒、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或有便秘、尿潴留及血糖增高等。③在中毒患者因窒息而发生虚脱之前,其脊髓反射可以增强,常出现肌肉抽搐,惊厥,牙关紧闭和角弓反张等。④摄入剂量过大时,患者先出现呼吸浅慢、肺水肿、发绀、瞳孔极度缩小、迅速进入昏迷状态;继之发生脉速弱而不规则、皮肤苍白、湿冷等休克现象及瞳孔扩大等,偶有发生蛛网膜下出血时及过热等。⑤急性吗啡中毒后,在6~12小时内多死于呼吸麻痹,超过12小时后,往往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于肺炎。超过48小时着,预后较好。故应争取时间迅速治疗。⑥慢性中毒(即阿片瘾或吗啡瘾)有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贫血、早衰、阳痿等如停用8小时以上,即有戒断现象,精神萎靡、喊叫、打呵欠、涕泪交流、冷汗、呕吐、腹泻、失眠、以致虚脱或意识丧失。⑦美沙酮超剂量用药,可出现头晕、呼吸表浅、频繁的阵发性抽搐、四肢厥冷、神志昏迷。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发生下肢运动障碍、双下肢瘫痪的双目视皮质盲。⑧大剂量和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出现颈、胸、腹壁等骨骼肌僵直,胸顺应性降低,并影响通气功能。偶尔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瞳孔极度缩小等。

试述氰化物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以及解救措施。

答:氰化物一偶遇可以一直多种酶,被吸收后和细胞中线粒体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三价铁离子产生络合物,一直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阻断能量ATP的生成,并使得细胞缺氧窒息。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初期中毒症状为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后期为发绀(由于缺氧而血液呈暗紫色)和昏迷现象;暴露在高剂量下,在很短时间下可伤害脑及心脏,造成昏迷及死亡;如低剂量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口痛、呕吐、血液变化(血红素上升、淋巴细胞数目上升),头痛和甲状腺肿大。如果食入高量氰化物可能有喘不过气,呼吸短促、昏厥、失去意识或死亡。皮肤接触后会有溃烂、皮肤刺激及红斑;眼睛接触后会有刺激、烧伤、视力模糊,过量或延时性接触会造成眼睛永久性伤害。

解救措施:①硫代硫酸钠疗法:先用亚硝酸钠、亚硝酸异戊酯从而迅速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就能从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中把细胞色素氧化酶置换出来,从而恢复活性。残余的CN-用硫代硫酸钠清扫,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②亚甲蓝:小剂量亚甲蓝可用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亚甲蓝可用于氰化物中毒的急救。

简述蛋白同化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答:作用机制:蛋白同化制剂与存在于性器官、肝、心、大脑、肌肉等部位的雄性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迅速结合到染色体的DNA上,使基因活化,产生效应,导致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产生核糖酸的速度加快,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不良反应:①对肝脏的影响:反映肝脏功能有关血清酶活性的提高。长期大量滥用蛋白同化制剂对肝脏的损伤较严重,最终可以发展成充血性囊肿,肝病性紫癜和肝肿瘤。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引起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被大量分解,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升高,因此,较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③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蛋白同化制剂对控制人体正常生殖过程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影响,大量使用时,必然导致此轴的功能紊乱,反馈性抑制正常功能的发挥。④对精神神经方面的影响:服药期间可导致突发性精神病,攻击型性格,幻想症或其他精神紊乱。⑤对其他方面的影响:青春期前使用蛋白同化制剂可阻碍性器官和骨骼的发育,促使长骨早期闭合,造成的身材矮小。此外,还可以引起血糖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肌肉痉挛抽搐、肌腱撕裂、秃发、乳头疼痛、头晕、汗腺分泌增加、肠道功能紊乱、白血病等。 简述运动兴奋剂的分类,并至少列举出2个药物。 答:①蛋白同化制剂:睾酮、达那唑;②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及相关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B(CER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③B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沙美特罗;④激素拮抗剂与调节剂:芳香酶抑制剂和氨鲁米特、现则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其他抗雌激素作用物质如氯米芬、调节肌生成抑制蛋白功能的制剂;⑤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利尿剂;⑥刺激剂:非特定刺激剂如阿屈非尼、特定刺激剂麻黄碱、苯丙胺类;⑦其他品种:麻醉剂如美沙酮、大麻(酚)类如天然或合成屈大麻酚(THC)、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基因兴奋剂等。 急性乙醇中毒的处理原则。

答:急性乙醇中毒的治疗最重要的目标是阻止严重的呼吸衰竭和强烈的呕吐症状。即使在血液中有很高的乙醇浓度,生命仍可以维持,只要能够保持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苯丙胺类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苯丙胺类主要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神经元。口服几小时后,增加警觉性、导致欣快、激动和意识混乱、磨牙症、皮肤潮红。随着剂量的增加,往往会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逆转生物胺转运体,引起生物胺释放。

试述基因治疗的概念及其实施的必备条件。 答:基因治疗是指酱油正常功能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导入患者体内,取代患者原来不存在或表达很低的基因,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实施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成熟的DNA克隆技术,即克隆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DNA充足和构建带有靶基因的元件;②有效的基因转移手段,即将靶基因转移至患者体内,并使其能高效表达。

试述基因治疗的方式。

答:基因治疗的方式通常有:包括基因置换、基因矫正和基因增强来警醒矫正性基因治疗;或是通过使用特意的反义基因、人工合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核酶以及RNA干扰等反义技术,或是通过使用其他基因的代偿作用弥补缺陷基因的功能进行调控性基因治疗。

试述实施基因治疗的途径及其优缺点。

答:实施基因治疗的途径有2种,一是在体转移法,而使活体直接转移。其优缺点分别为:在体转移法比较经典、安全,效果较易控制,且对基因转移的效率要求不高,但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活体直接转移发操作简便,易推广,但对基因转移技术的要求高。

试述基因治疗之基因转移载体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答: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转移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其优缺点分别为:前者的转移效率较高,但存在着病毒产物的免疫原性、基因转移的靶向性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水平和水平等问题。后者一般没有毒性问题,但活体基因转移效率低,且转导的外源基因不整合人宿主细胞染色体,因而不会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改变,但外源基因的有效表达时间较短。

试述八项基因治疗的定义、类别及其解决方法。 答:基因治疗的靶向问题定义是指外源基因能否在体内被准确、有效地导入特定的细胞组织并在其中有效表达。其类别与解决方法分别为:基因在体内表达的空间(通过靶向载体或靶向转录)、时间(通过可被内源或外源因素有待活化的启动子知道目的基因或基因开关来激活或关闭目的基因)的精确定位和表达水平(通过特定转录激活系统来放大阻滞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 试述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可能的风险。 答:基因治疗可望用于遗传性肌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以及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疾病的治疗。基因转移的效率低,载体本身还存在于不少缺陷以及导入基因的表达难以调控等风险。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①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②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合成。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酶为高,因此,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萎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简述“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急救用药。 答: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它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而使与它们一直PG生物合成有关,因PG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抗组胺药盒糖皮质激素治疗。

试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①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COX)的生物合成。②镇痛作用:NSAIDs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尤其有效,其可以一直PGs的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关节炎、黏液囊炎、肌肉和血管起源的疼痛、牙痛、痛经、产后疼痛及癌症骨转移痛等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而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部分NSAIDs能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脊髓,可能与其阻碍中枢神经系统PGs的合成或干扰伤害感受系统的介质和调质的产生及释放有关。③解热作用:NSAIDs能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NSAIDs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NSAIDs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PG的生成而发挥解热作用。COX-3也可能与发热有关。研究显示,前列腺素并非发热的唯一介质,因而NSAIDs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降温机制。④其他: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NSAID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试述为什么临床上用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

答: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①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合成,而血栓素A2合成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ADP及聚集的诱导剂,因此可以对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②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中PG合成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较血管壁中PG合成酶高,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形成,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

简述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答:①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的作用;②扩血管和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③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排钠利尿作用等;④影响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⑤影响肾脏功能。 简述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答:①高血压,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硝苯地平等应用较多;②心绞痛,钙通道阻滞药对各型心绞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③心律失常,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应用较多‘④脑血管疾病,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扩张脑血管,应用较多;⑤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试述钙通道阻滞药扩血管的作用及作用特点。 答:因为血管平滑肌的肌浆网发育较差,血管收缩时所需要的Ca2+主要来自细胞外,故血管平滑肌对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很敏感。扩血管作用的特点如下:①对小动脉的扩张作用比小静脉明显;②对痉挛的血管作用更强,故硝苯地平对变异性心绞痛效果最好;③对缺血区的冠状动脉也有扩张作用。三类钙通道阻滞药的血管扩张作用强度依次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简述抗恶性肿瘤药按生化机制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答:①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②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喜树碱

等;③干扰转绿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柔红霉素等;④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碱类等;⑤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类、雄激素类、糖皮质类等。

简述紫杉醇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主要适应症。 答:紫杉醇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独特疗效,对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何谓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生化机制是什么?

答: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物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其生化机制是肿瘤细胞内活性药物减少,药物作用的受体或靶酶改变,利用更多的替代代谢途径以及肿瘤细胞的DNA修复增加等。

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试述新药的临床研究可分为几期|每期内容是什么?

答: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I期临床试验是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病例不少于100对,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II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观察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IV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再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叫售后调研。 举例说明药物、食物与毒物的关系。

答:药物、事物与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食盐、葡萄糖及维生素等均为事物成分。在人体缺乏上述物质时,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和维生素等就成了药物。所有的药物用量过多都会引起毒性反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吃过多的食盐或补给生理盐水过量,反而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此,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简述对药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5个以上历史事件。

答:①德国Buchheim(1820-1879)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并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②德国Ehrlich(1909)发现胂凡纳明(606)能治疗锥虫病和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③德国Domagk(1935)发现磺胺类可治疗细菌感染;英国Florey(1940)在Fleming(1928)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将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促进了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的发展。④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1852-1925)提出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⑤我国唐代(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⑥明代(1596年)李时珍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简述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答: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确定有赖于药理学活性筛选;药理学研究课阐明药物的构-效关系,后者可指导合成新药;新药的临床前药理研究的结果(包括药效学、药动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资料等)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时重要的审批依据;I至IV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决定药物能否上市销售并指导上市后的合理用药。 简述受体的基本特性。

答:①特异性:即一种特定受体只与它的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不是被其他生理信号干扰;②高亲和力:配体的表观解离常数Ka值一般在nmol/L水平。③饱和性: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组织内,受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配体达到某一浓度时,最大结合值不再随配体浓度增加而加大。④可逆性: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⑤亚细胞或分子特征:同类受体不同亚型的分子量,亚细胞或分子特性各有不同;⑥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受体与药物结合的强度与产生效应的药效强度相关;⑦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如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化学结构特异性的物质。 试述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答:主要包括:①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②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③影响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④影响酶的活性;⑤影响离子通道的开闭。

试述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用药方面的重要性。 答: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用药对选择适当的药物(如分布到一特定的组织或部位)、制定给药方案(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或调整给药方案(肝肾功能低下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

答:最小有效量、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效价强度的、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信息。

答: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获得: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如何从药效学角度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答:尽量采用选择性高的药物,使药物作用的针对性更强。选用安全范围打的药物,降低治疗风险,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增效减毒。 试述药物的效能与效价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的效能决定该药物的最大药效,是临床选择药物时主要考虑的药物特性。当控制疾病需要大幅度调节某项生理功能时,只有高效能药物才能达到。如重度水肿或毒物中毒,需快速大量利尿时,则需选择高效能利尿剂;低效能药物一般药效温和,功能调节范围较小,适于病情稳定时的维持性治疗。药物的效价决定不同药物的等效剂量,从临床角度看主要影响药物的剂量,而一般对疗效关系不大。高效价强度的药物用较小的剂量即可产生期望的药效,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较为有利,如采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因鼻腔受药面积和容量有限,高效价的糖皮质激素微量给药即可产生治疗,低效价药物因剂量较大,会增加不适感和流入口咽部的药量。

试述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特点。

答:主动转运逆浓度差、需载体和耗能、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被动转运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性和竞争性。

简述药物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答:消除半衰期(T1/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临床上为使血浆浓度保持在有效浓度以上,中毒浓度之下,在多次用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或在肝肾功能受损作剂量调节时,一般根据T1/2计算。也根据T1/2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约下降95%。表观分布容积(Vd)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序和与组织的结合程度。利用药物的Vd值可以从血药浓度计算出体内总药量或计算出为达到某一血药浓度时所需要的剂量。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试述溶液pH对酸性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答:弱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小,易跨膜转运。

试述肝药酶对药物转化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被转化后的药物活性可能产生(如前药),不变或灭活。被酶灭活的药物与酶促剂或酶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减弱或增强其作用。 试述肝药酶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答:①肝药酶对底物特异性低,能催化数百种药物发生生物转化,一旦活性改变,也会引起大量药物的代谢及效应异常。②肝药酶活性有限,易产生竞争性抑制和导致零级动力学消除。要控制用药种数及计量。③酶活性个体差异大,故给药量应个体化。④酶活性易受其他药物诱导和抑制,导致药物耐受性和高敏化。⑤多数药物经肝药酶作用后灭活,少数药物火花;有些药物可转化成多种代谢产物。这种代谢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药效变异的复杂性,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从药动学角度分析单用一个药物时那些因素可引起血药浓度过高甚至中毒?

答:①剂量过大。②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吸收速度快可致峰药浓度过高,尤其是不同制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更换时需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差异问题。③给药过频(给药间隔时间过短)。④血浆半衰期长,常见于疾病造成肝肾功能障碍及老年患者。⑤零级消除动力学:剂量稍增,药浓明显上升。

试述影响一级动力学连续多次给药时-量曲线特征的因素? 答:①稳态血药浓度,取决于生物利用度、剂量、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或半衰期)及给药间隔时间。②血药浓度的波动,取决于给药间隔时间、剂量。③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半衰期。

某一室模型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催眠药,其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设静脉注射该药某剂量后当时的血药浓度为1mg/L、,若病人醒转时的血药浓度时0.125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若将剂量加倍,病人的催眠时间会加倍吗?为什么? 答:经过一个半衰期(2小时)后病人血药浓度降至0.5mg/L,在经过2个2小时后血药浓度降至0.125mg/L,故病人大约睡了6小时。剂量加倍时,病人的催眠时间不会加倍,因为只需一个半衰期药物即消除一半,所以病人只多睡2小时(8小时),若需加倍延长作用,应将两倍药量分两次给药。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哪些?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各有哪些特点?在药物转运中,哪种方式的转运最多见?

答: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被动转运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有以下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载体;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不消耗能量;②需要载体。因此被动转运中的易化扩散既有不耗能的被动转运特点,又有需要载体的主动转运特点。

主动转运的特点:①消耗能量;②需载体参与;③转运有饱和现象;④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在药物转运中,简单扩散中的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绝大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跨膜转运。

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发生零级动力学?

答:一级动力学过程(线性动力学过程)(定比转运)

概念: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

一级动力学过程的特点:①单位时间内转运率不变,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②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恒定,不因剂量而改变;③AUC与所给剂量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过程(定量转运过程)

概念: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0次方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过程的特点:①药物按恒量转运;②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不恒定,因剂量而改变;③AUC与所给剂量不成正比。属非线性动力学。

因为代谢酶、载体、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转运体等有饱和现象,所以产生零级动力学。

药物经代谢后会产生哪些结果,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绝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称为失活。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活性基因酯键被水解后,失去活性;磺胺类药物在体内氨基被乙酰化后也失去活性;有极少数药物被代谢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为活化。如乙酰水杨酸钠只有在体内脱去乙酰基,转化为水杨酸钠才具有药理活性;可待因在体内经去甲基化代谢后,生成镇痛作用更强的吗啡,很多药物经代谢生成的代谢物通常是水溶性加大,易从肾或胆汁排出,因此起到了解毒作用。此外,生成的代谢物常失去药理活性。因此,代谢是许多药物消除、解毒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本身无毒性或毒性很低,但是在体内经代谢后,生成毒性代谢产物。如乙醇在体内经代谢生成毒性较大的乙醛,对乙酰氨基酚在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下生成毒性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后者可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因此代谢所产生的结果是复杂的,不能单纯理解为解毒过程。

何谓酶的诱导和酶的抑制?药物经酶的诱导和酶的抑制后分别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酶的诱导剂。酶的诱导剂能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常见的诱导剂有苯巴比妥和其他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等。酶的诱导作用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①使治疗效果减弱:由于药酶诱导后代谢加快、加强,导致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从而使治疗效果减弱。例如苯巴比妥是典型的酶诱导剂,它能加速华法林的代谢,使其抗凝效果降低。②使治疗效果增强:甚至产生毒性反应,这主要是指那些在体内活化或产生毒性代谢物的药物。例如乙醇是肝CYP2E1的酶诱导剂,长期饮酒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一健康受试者接受一新药的I期临床试验,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总体清除率(CLtot)为1.386L/h,表观分布容积(Vd)为80L,如何计算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半衰期? 答:解:欲知半衰期,应该先知道消除速率常数Ke,因为t1/2=0.693/Ke。根据已知条件CLtot和Vd,可先求出Ke。因为CLtot=Vd*Ke,故Ke=CLtot/Vd=1.386/80=0.017325(h-1),t1/2=0.693/Ke=0.693/0.017325=40h,该药在该受试者体内的半衰期为40h。

试述药物相互作用对药动学的影响。

答:①妨碍药物的吸收:如西环素与Fe2+、Ca2+等络合、相互影响吸收。②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受其他药置换而毒性增加。③影响药物的生物汉族那话:如与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同用的其他药物疗效下降或毒性增加。④影响药物的排泄:如碱化尿液使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排出增加。

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

答: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不可逆饿。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

举例说明药物的相互作用。

答: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影响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如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通过竞争同一受体拮抗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作用。二是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如一只胃排空的药物如阿托品或阿片类麻醉药可延缓合并应用的药物的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被同时应用的另一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所置换,导致被置换药物的分布加快、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增高,毒性反应或临床效应增强。

试述如何从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的方案。 答: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特点。

答: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药结合。

何为安慰剂效应?在新药临床实验中应如何排除?

答:安慰剂效应主要由病人的心理因素引起,它来自病人对药物和医生的信赖,病人在经医生授予药物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而且包括许多客观指标。

由于氨基为效应的广泛存在,在评价药物的临床实验中应设安慰剂对照、进行随机分组、双盲评定的临床试验。

试述安慰剂效应的临床意义。

答:①安慰剂通过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可以对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疾病产生30%~50%的疗效。②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作为双盲对照,可以排除假阳性疗效及假阳性不良反应,有利于准确评估药物本身的作用。③在临床实践中,医药工作者的言行举止均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要善于利用安慰剂效应,增强疗效,避免不利的心理暗示。

反复用药会对药效产生哪些影响?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①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得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耐受性。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药动学的改变:如吸收减少、转运受阻、消除加快、药酶诱导作用(自身诱导作用)等;②在化学治疗中,反复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病原体通过基因变异而产生。此时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但有时不得不改用其他有效药物。③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反复用药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前者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

综合征。后者是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药物依赖性已构成社会问题,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及有效对策是神经药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胆碱受体有几种亚型,主要分布何处?

答:胆碱受体分为M和N两种亚型,各亚型又可再细分。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而N受体有两种亚型,在神经节细胞上的称为N1受体;在骨骼肌肉细胞上的称为N2受体。

论述抗胆碱药物分类,并各举一例。

答:①M受体阻断药:a.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b.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c.M2受体阻断药(戈拉碘铵);d.M3受体阻断药。②a.NN受体阻断药(六甲双铵);b.NM受体阻断药(琥珀胆碱)。

肾上腺素受体有几种亚型,主要分布何处? 答: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受体活人β受体。α受体又可分为α1和α2两种亚型,分别分布于突触前膜上。Β受体分为B1(主要分布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B2(主要分布于平平滑肌、骨骼肌和肝脏,此外还分布于突触前膜,激动后可正反馈地促进突触前膜内递质的释放)、B3(主要分布于脂肪细胞,可能对脂肪分解有调节作用)三种亚型。

简述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相应功能。

答:①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独立完成生理调节功能,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②运动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通常为随意活动,如肌肉的运动和呼吸灯。 简述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

答:①乙酰胆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②肾上腺素受体:a肾上腺素受体(a受体),B肾上腺素受体(B受体) 论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答:①直接作用于受体: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可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激动和阻断(拮抗)。 ②影响递质:a.影响递质生物合成;b.影响递质释放;c.影响递质的转运和贮存;d.影响递质的生物转化。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①作用于受体,激动或阻断受体;②影响递质的合成、转运、贮存于转化、干扰递质的正常循环代谢途径。

乙酰胆碱是如何从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 答: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去极化,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开放,Ca2+内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导致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囊泡中的递质及内容物排入突触间隙,此过程也称为胞裂外排。

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机制是什么? 答: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虹膜向中心拉紧后根部变薄,使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通过小梁网到达睫状前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使眼压降低。

毒扁豆碱的特点是什么?临床有何应用?

答:毒扁豆碱水溶液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被黏膜吸收,吸收后作用的选择性很低,毒性很大。易通过血-脑屏障。临床主要为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作用强而持久。

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作用。

答:毛果芸香碱能选择性地激动M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的作用较明显。①激动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M胆碱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产生缩瞳、降低眼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青光眼(主要是闭角型青光眼)和虹膜炎的治疗;②激动腺体的M胆碱受体,使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简述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

答: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可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用于减轻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 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

答:①各种内脏绞痛,如胃肠绞痛;②全身麻醉前给药;③虹膜睫状体炎;④验光配眼镜;⑤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⑥中毒性肺炎所致的感染性休克;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简述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在外周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但在作用强度上有差异,如山莨菪碱抑制唾液分泌的作用较阿托品弱,而东莨菪碱不易进入中枢,故中枢兴奋作用很若;而东莨菪碱可迅速、完全地进入中枢,并且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已吸纳胆碱或单间受体激动药对M单间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单间受体结合后,由于其本身内在活性小,一般不产生激动作用。却能阻断乙酰胆碱或单间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了它们的作用。阿托品对M受体有较高选择性,但大剂量时对神经节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阿托品的作用非常广泛;①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最敏感;②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出现扩瞳、眼压升高和调节麻痹;③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④治疗量的阿托品(0.5mg)可使部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⑤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与血压无显著影响,主要原因为许多血管床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大剂量的阿托品能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可出现皮肤潮红、温热等症状;⑥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兴奋转为抑制,由于中枢麻痹和昏迷可致循环和呼吸衰竭。

试述阿托品的不良反应、禁忌症及中毒的解救。 答阿托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当临床上应用其某一作用时,其他作用便成为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但随剂量增加,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如谵妄、幻觉和昏迷等。阿托品中毒解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为口服中毒,应立即洗胃,导泻,以促进毒物排出;并可用毒扁豆碱缓慢静脉注射以对抗阿托品中毒症状,需反复给药。如有明显中枢兴奋时,可用地西泮对抗,但剂量不宜过大。应进行人工呼吸,对中毒者特别是而儿童还要用冰袋及酒精擦浴以降低体温。青光眼以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活药解救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什么?使用后,哪些症状的解除最显著?

答: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酶失活。胆碱酯酶复活剂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磷酰基团进行共价键结合,将磷从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中游离出来,恢复酶活力。用药后,骨骼肌的表现最明显,肌束颤动迅速缓解,而M样中毒症状则较难消除。

有机磷中毒机制是什么,怎么解救? 答: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其中毒症状表现多样化,主要为:①毒蕈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泪腺、汗腺等腺体分泌增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综合效应,症状出现的先后与组织接触有机磷酸酯类的先后有关;②烟碱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严重者引起呼吸肌麻痹;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不安,继而出现惊厥,后转为抑制,出现反射消失、昏迷、血压下降、中枢性呼吸麻痹等。其中毒的解救药有阿托品和乙酰胆碱酯酶复活药,一般须两药合用。 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迅速对抗体内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的部分中枢神经症状、用药应早期、足量、反复。乙酰胆碱酯酶复活药: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常用药物有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可迅速控制肌束颤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作用有几相?各相有何表现?

答:分两相。I相阻断(去极化);受体兴奋,表现为短暂的、不规则的肌肉收缩。随后受体逐渐失去兴奋性,导致肌肉松弛。II相阻断(脱敏):细胞膜初期的去极化逐渐转变为复极化,且不会再次兴奋,导致肌肉松弛。II相阻断的机制尚不明了。

简述除极化型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答:此类药物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其分子结构与ACh相似,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

简述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答:这类药物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M胆碱受体,但不激动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其本身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骨骼肌松弛。

简述琥珀胆碱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①作用机制: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其分子结构与ACh相似,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②临床应用:气管内插管、气管镜、食管镜检查等短时操作;辅助麻醉:静脉滴注可维持长时间的肌松作用,便于在浅麻醉下进行外科手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保证手术安全。③主要不良反应:窒息;眼压升高;肌束颤动;血钾升高;其他。

为什么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主要表现为大量小血管床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另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支气管黏膜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等。病情发展迅猛,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肾上腺素能明显地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心脏功能,升高血压,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黏膜水肿,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迅速而有小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

临床上为什么用间羟胺代替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答:①间羟胺不易被MAO破坏,升压作用比NA持久。②对心率影响不岷县,肾血管收缩作用也较弱,不易引起心律失常及少尿等不良反应。③可肌内注射,给药方便。

试述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答:①NA小剂量滴注由于心脏兴奋使收缩压升高,因外周血管收缩作用尚不明显,舒张压升高较弱,使脉压差变小;②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因剂量及给药途径而异。治疗量或慢速静滴时,由于心收缩力加强,使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由于骨骼肌血管扩张,抵消或超过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的收缩,故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或快速静滴时,血管a受体兴奋占优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③DA低剂量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而肾血管和肠系膜动脉阻力下降,其他血管阻力上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④异丙肾上腺素一般剂量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而小动脉罗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舒张压下降,导致脉压增大。大剂量也使静脉强烈扩张,有效血容量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此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⑤多巴酚丁胺有小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由于多巴酚丁胺对a1及B2受体作用微弱,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剂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多巴胺对哪种类型的休克疗效好,为什么? 答:多巴胺对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疗效好,因为多巴胺可作用于心脏B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可增加收缩压和脉压,但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或轻微增加。由于心排出量增加,而肾和肠系膜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增加。有排钠利尿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什么可选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答:两药均可激动B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肾上腺素亦可通过激动a-受体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减轻黏膜充血水肿,迅速缓解呼吸困难。

在酚妥拉明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翻转为降压,为什么?

答:肾上腺素激动a受体及B受体引起的血压变化是以升压为主的双向曲线,升压作用是激动a受体产生的,酚妥拉明阻断a受体,升压作用被取消,B受体兴奋作用占优,血压下降。

哪些药物属于内源性儿茶酚胺?简述其药理作用。

答:内源性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主要激动a受体收缩血管,激动B受体兴奋心脏,升高血压。 简述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答:肾上腺素的主要临床应用: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局部应用。

简述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a受体,对B1受体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B2受体作用甚弱。

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激动血管的a1受体,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皮肤黏膜血管>肾、肠系膜、脑和肝血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扩张。NA也可激动心脏的B1受体,引起心脏兴奋。小剂量NA使收缩压明显增高,舒张压略升,脉压增大,大剂量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药物中毒性低血压,如全麻药、镇静催眠药和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等,以及神经源性休克早期,上消化道出血时口服。 简述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答:多巴胺激动a和B受体以及外周靶细胞上的DA受体。

药理作用:①治疗量DA激动血管a受体,使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可激动肾脏、肠系膜和冠脉上的DA1受体,使其血管扩张,故血管总外周阻力几无影响。大剂量DA可较显著地收缩血管和兴奋心脏,使外周阻力升高,血压明显升高。②高浓度DA激动心脏B1受体,并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NA,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③低浓度DA可激动肾脏DA1受体,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临床应用: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特别是对心收缩功能低下、尿少或尿闭更为适宜。②DA与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衰竭。

简述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异丙肾上腺素B1和B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而对a受体几无作用。 药理作用:①对心脏B1受体具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传到加速和心肌耗氧量增加。②主要激动血管B2受体,表现为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和冠脉不同程度的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③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和脉压明显增大。④激动支气管平滑肌B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此外。尚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作用。⑤通过激动B受体,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和组织耗氧量增加。 临床应用:①心脏骤停和房室传导阻滞;②舌下或喷雾给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③对低排高阻型休克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简述间羟胺的作用特点。

答:直接激动a受体,促进囊泡NA释放,间接发挥作用;升压作用温和持久;短时间连续应用可产生快速耐受性;用于休克早期、术后或脊椎麻醉后的休克。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何异同?

答: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收缩血管,以升高血压为主;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扩张血管脉压差增大,血压下降;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不变或减少,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肾上腺素的禁忌症有哪些?为什么? 答:禁用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肾上腺素有升压,兴奋心脏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利;促进代谢使血糖升高,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甲亢患者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心率加快,不宜应哦也难怪肾上腺素。

为什么酚妥拉明能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衰? 答:在心力衰竭时,因心排出量不足,交感张力

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肺充血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易产生肺水肿。应用酚妥拉明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脏后负荷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心力衰竭得以减轻。

B受体阻断药的主要临床作用。

答: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压,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伴有心率减慢。充血性心力衰竭。焦虑状态、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中毒危象、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等。

伴有支气管哮喘的心绞痛患者为什么要用选择性B1受体阻断药,而不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

答:由于对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的阻断作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或加剧哮喘,选择性B1受体阻断药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一般不引起上述的不良反应。

B受体阻断药可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答:一般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常与应用不当有关,可导致严重后果,主要包括:①心血管反应:加重心功能不全、都行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对血管平滑肌B2受体阻断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收缩甚至痉挛。②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③反跳现象;④偶见眼-皮肤黏膜综合征,个别患者有幻觉、失眠和抑郁症状。少数人可出现低血糖与加强降血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掩盖低血糖的症状而出现严重后果。

简述B受体阻断药的禁忌症。 答: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心肌梗死病人及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试述酚苄明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答:①静脉注射酚苄明后,其分子中的氯乙胺基需环化形成乙撑亚胺基,才能与a受体牢固结合,阻断a受体,故起效慢;②脂溶性高,大剂量用药可积蓄与脂肪组织中,然后缓慢释放,故作用持久;③酚苄明可与a受体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在离体实验时,即使加入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也难与之竞争,达不到最大效应,属于非竞争性a受体阻断药。应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抗休克、嗜铬细胞瘤的治疗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简述酚妥拉明的临床应用。

答:①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②在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时;③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其骤发高血压危象以及手术前的准备。④抗休克;⑤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何谓内在拟交感活性,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B受体阻断药有何特点?

答:有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具有有部分激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由于这种作用较弱,一般被其B受体阻断作用无从发挥,这时再用B受体阻断药,如该药具有ISA,其激动B受体的作用便可表现出来,可致心率加速,心排出量增加等。ISA较强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其一直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收缩支气管作用一般较不具ISA的药物为弱。

简述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

答:减少心输出量;一直肾素释放;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异丙肾上腺素为什么能够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应注意什么? 答:因为异丙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治疗支气管哮喘。此外,异丙肾上腺素还可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释放,因此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应注意的是,因异丙肾上腺素无a受体阻断作用,不能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此外,久用可产生耐受性。大剂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使已处于缺氧状态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出现室颤而死亡。因此使用时一定要控制剂量。

试述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对血压影响的特点? 答:(1)去甲肾上腺素小剂量滴注时由于心脏兴奋,收缩升高,脉压加大。大剂量时,几乎使所

有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升高,脉压变小。(2)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有关。在极小剂量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皮下注射治疗量或慢速静脉滴注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因骨骼肌血管的扩张作用抵消或超过皮肤、黏膜和腹腔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有利于血液对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典型的血压改变时肾上腺素导致的双向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反应。后者持续作用时间较长。较大剂量或快速滴注时,由于激动a受体一边拿起的血管收缩效应占优势,外周阻力增大,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如事先给予a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被翻转,出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表现出肾上腺素对血管B2受体的激动作用。(3)多巴胺可增加收缩压,不改变舒张压或使其略有增加,故脉压变大。升高收缩压是由于多巴胺增强心肌收缩性、增加心输出量所致,而对舒张压的影响则是总外周阻力变化不大的结果。高浓度多巴胺可激动血管的a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引起总的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这一作用可被a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所拮抗。

何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答:a受体阻断剂可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即“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该翻转作用的产生原因是a受体阻断剂选择性地阻断了收缩血管的a1受体而不影响舒张血管的B2受体,因此取消了肾上腺素激动a受体的缩血管作用,使其舒张血管的效应充分表现出来。对于主要激动a受体而对B受体无明显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a受体阻断剂仅能减弱或取消其a受体外激动的升压作用而无“翻转作用”。

何谓内在拟交感活性?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有什么特点? 答:某些B受体阻断剂除能阻断B受体外,还对B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一般此种作用较弱,常被其B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如预先给予利血平使实验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耗竭,再用具有ISA的B受体阻断剂,其B受体阻断作用则消失,只表现出心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扩张等B受体激动作用。有ISA的药物特点是:①引起心脏移植和支气管收缩的作用较弱;②在加赠药物剂量或体内儿茶酚胺处于低水平时,可产生心率加快和心排出量增加。

试述B受体阻断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答:①心脏:是B受体阻断剂的主要作用部位。对于交感神经张力较高(如激动、运动以及高血压、心绞痛)时的心脏抑制作用显著,但对于休息时的正常人心脏几无影响。由于阻断心脏B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除减慢窦性心率外,也能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动去极化速度,并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②血管和血压: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的B2受体,使血管平滑肌a受体兴奋性相对增高,加之心输出量减少而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骨骼肌和肝、肾等器官血流量减少,冠脉血流量也减少。B受体阻断剂对正常人血压没有影响,但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支气管哮喘患者为何不能使用普萘洛尔? 答:普萘洛尔能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这种作用较弱,对正常人影响较少,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会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糖尿病患者为何不宜将胰岛素与B受体阻断药合用?

答:B受体阻断药虽然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掩盖心悸等低血糖反应症状。因此,在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B受体阻断药后可产生低血糖反应且不易被察觉。

使用局麻药时,为何有时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答:加入微量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可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药在作用部位滞留时间,延长药效维持时间。

局麻药使用时添加肾上腺素的目的及其注意事项。

答:局麻药使用时,有时可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麻药的吸收,使局部神经细胞膜药量增加,从而延长麻醉时间;由于吸收速度慢,使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减少,而减轻全身不良反应;还可减少术区的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但在手指及足趾等末梢部位禁用肾上腺素,否则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此外,使用肾上腺素后,局部神经血供减少加上麻醉药作用时间延长,有可能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应予以注意;而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甲亢等肾上腺素禁忌症的患者禁用。本身具有缩血管作用的局麻药使用时不必加入肾上腺素。 简述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答:主要作用域神经细胞膜。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有赖于Na+内流,局麻药主要作用于Na+通道上一个或更多的特殊结合点,封闭神经细胞膜Na+通道的内口而抑制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试述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答: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起的脂质学说认为,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这可能是因为油/气或油/水分布系数高的药物容易与富含脂质成分的CNS神经细胞膜结合,引起胞膜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使膜蛋白功能障碍,影响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经典的脂质学说阐释了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不为在CNS。近年的蛋白质学说认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的主要分子靶点,本类药物可通过增强众数神经系统的一致性神经递质(如GABAA、甘氨酸)受体功能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NMDA受体而发挥麻醉作用。此外,部分吸入麻醉药可通过激动K+通道,使K+外流增加、引起膜超极化而产生麻醉作用。

简述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答:神经递质把信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主要包括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贮存、突触前膜去极化和胞外钙内流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出后受体结合引起邹后生物学效应、释放后的递质消除及囊泡的再循环。 试述谷氨酸受体类型及作用。

答:Glu受体分为四类:NMDA受体;非NMDA受体(AMPA受体、KA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前两类受体均属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后一类与G蛋白偶联的Glu受体

①NMDA受体:在海马及大脑皮层分布最密集。NMDA受体激动时,其偶联的阳离子通道开放,也是NMDA受体与Glu兴奋性神经毒性、长时程突触加强(LTP)、记忆学习行为密切相关的原因。NMDA受体已经成为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研制的重要靶标。

②非NMDA受体:包括AMPA受体及KA受体,为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受体兴奋时离子通道开

+++

启仅允许Na、K单价阳离子进出,胞外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诱发快速的EPSP,参与兴奋性突触的传递。非NMDA受体与NMDA受体在突触传递及Glu的兴奋神经毒性作用中有协同作用。

③亲代谢性谷氨酸受体:通过G蛋白与不通风的第二信使系统偶联,改变第二信使的胞内浓度,触发较缓慢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已克隆出8种不同亚型的mGluRs,分成3组;第1组包括mGluR1和mGluR5,通过G蛋白激活磷脂酶C,促进磷脂

+

酰肌醇水解,使IP3及DG升高,可导致关闭K通道使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与分布在同一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有协同作用。第2组包括mGluR2和mGluR3,受体激活后通过Gi蛋白偶联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下降而介导生物学效应。第3组包括mGluR4和mGluR6,7,8,,这组受体也通过Gi蛋白与AC负偶联。第3组受体均可被L-AP4选择性激活,故这组受体曾被称为AP4受体。第2组合第3组mGluRs可分布在Glu能神经末梢上,作为自身受体,对神经递质释放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mGluRs自身受体的作用可拮抗Glu兴奋性神经毒性,产生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什么事全身麻醉药?

答: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辅助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全身麻醉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什么手术需要控制性降压,常用什么药物? 答:有些止血比较困难的手术如颅脑手术需要控制性降压,以帮助减少出血。常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进行短时间的适度的降压。 简述乙醚麻醉分期,各期的特点?

答:第一期(镇痛期)是指从麻醉给药开始到意识完全消失,出现镇痛及健忘的一段时间。第二期(兴奋期)是指从意识和柑橘消失到外科麻醉期开始。表现为兴奋躁动、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定。本期内不宜作任何手术或外科检查。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病人恢复安静,血压呼吸平稳标志着本期开始。第四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药。 什么是血/气分布系数?有何意义?

答:血/气分布系数是指血中吸入性麻醉药浓度与吸入气体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麻醉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答,其在血液中容量大,肺泡、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上升会较慢,麻醉诱导时间长。血/气分布系数小的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小,其在血液中容量小,肺泡气,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易提高,麻醉诱导时间较短。

什么情况需要麻醉前给药,常用什么药物? 答:①麻醉前给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的药物,下列情况需要麻醉前给药:手术前情绪紧张;麻醉镇痛效果不满意;吸入性麻醉刺激唾液,支气管分泌过多。②可分别给一下药物解决:手术前夜常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次晨再服地西泮使产生短暂以及缺失;注射阿片类镇痛药,以增强麻醉效果;注射阿托品以防止唾液及支气管分泌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并防止反射性心律失常。

简述普鲁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毒性较小,亲脂性低,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需注射用于侵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也可用于损伤部位的局部封闭。过量应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反应。 简述利多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的特点,同时无扩张血管及对组织的刺激性,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药之称,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单用此药在反复应用后可产生快速耐受性。利多卡因的毒性大小与所用药液的浓度有关,增加浓度可相应增加毒性反应。

简述丁卡因的作用特点。 答: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相似,属于脂类局麻药。其麻醉强度比普鲁卡因强10倍,毒性大10~12倍。本药对黏膜的穿透力强,常用语表面麻醉,以0.5~1%溶液滴眼,无角膜损伤等不良反应,作用迅速,1~3分钟显效,作用持续时间为2~3消失。本药也可用于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丁卡因主要在肝脏代谢,但转化、降解速度缓慢,加之吸收迅速,易发生毒性反应。

局麻药吸收后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答: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一直,初期表现为眩晕、惊恐不安、多言、震颤和焦虑,甚至发生神智错乱和阵挛性惊厥。中枢过度兴奋可转为抑制,之后进入昏迷和呼吸衰竭。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不平衡而出现兴奋症状,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向外周扩散所致,静脉注射地西泮可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防止惊厥发作。普鲁卡因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常被利多卡因取代。可卡因可引起欣快和一定程度的情绪及行为影响。②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心肌细胞膜具有膜稳定作用,吸收后可降低心肌兴奋性,使心肌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多数局麻药可使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因此在血浓度过高时可引起心血管虚脱,突发心室纤颤导致死亡。特别是药物误入血管内更易发生。高浓度局麻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常发生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之后,但少数情况下较低剂量也可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布比卡因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而利多卡因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特点。

答:吸入麻醉药经肺泡膜扩散而吸收入血,其吸收速度受血/气分布系数、吸入气中药物浓度和肺通气量等因素影响。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诱导期长,提高吸入气中药物分压(浓度)可缩短诱导期,而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与药物吸收速率呈正相关。脑/血分布系数大的吸入性麻醉药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麻醉作用增强,诱导期缩短。吸入性麻醉药是、主要经肺泡以原形排泄,肺通气量大、脑/血和血/气分布系数较低的药物较易排出,恢复期短、苏醒快。 氯胺酮的麻醉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氯胺酮是NMDA受体阻断剂,主要抑制丘脑和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可引起意识模糊,短时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梦幻和肌张力增加等,具有分离麻醉现象。氯胺酮对体表的镇痛作用明显,对内脏的镇痛作用差;诱导期短,对呼吸影响轻微,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 什么是麻醉前给药、基础麻醉和诱导麻醉?可选择那些药物?

答:麻醉前给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药物,如服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用阿片类药物增强麻醉效果。基础麻醉是指对于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进入手术室前线用大剂量催眠药,使进入深睡状态,或肌注硫喷妥钠,使进入浅麻醉状态。进手术室后再用吸入性麻醉药,诱导麻醉是指用诱导期短的药物如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避免诱导期长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后改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

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地西泮的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的皮质、边缘系统、中脑、脑干及脊髓等部位的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苯二氮卓受点结合,可以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与GABAA

--受体的结合,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Cl内流增多,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 简述巴比妥类药物的量效表现。

答:巴比妥类药物的量效表现:剂量从小到大,可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呼吸抑制的作用。

有多少类药物可引起镇静催眠作用,举例说明? 答:镇静催眠药分类,代表药:①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②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③H1-受体阻断药如苯海拉明;④镇痛药如罗通定;⑤抗抑郁药如氯丙嗪;⑥其他类药物如水合氯醛。

镇静催眠药物连续久服共同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镇静催眠药连续久服共同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困倦、乏力;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

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答: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①镇静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善焦虑症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均有显著疗效。可用于紧张、不安、激动、恐惧及烦躁的患者。②催眠作用,随着剂量增大,出现镇静及催眠作用。能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可引起近似生理状态的睡眠,对REM影响较少,可用于各类失眠的患者,③抗惊厥作用,临床上可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静脉注射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可缓解动物的去大脑僵直,也可缓解人类大脑损伤所致的肌肉僵直。⑤其他,较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失,一般剂量对正常人呼吸功能无影响,较大剂量可轻度抑制肺泡换气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小剂量作用轻微,较大剂量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简述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答:①稳定细胞膜,降低其兴奋性,这一作用通

++

过抑制细胞膜Na通道,阻滞Na内流实现。②抑

2+2+

制神经元快灭活型Ca通道,抑制Ca内流。③

+

较大浓度时,苯妥英钠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④高浓度时苯妥英钠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的含量。⑤苯妥英钠可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从而抑制癫痫发作。

简述苯妥英钠的体内过程特点。

答: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不同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有明显个体差异。②静脉治疗癫痫持续状态,血浆蛋白的结合律高达90%。③60~70%在肝内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衍生物,以原形排出者少。可诱导肝药酶。④消除速率与血浆浓度有关,低于10ug/ml按一级动力学消除,高于10ug/ml按零级动力学消除。并且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低升高,易出现毒性反应。 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BZ类在中枢各个水平能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包括脊髓、下丘脑、海马、黑质、小脑皮质和大脑皮质。BZ与GABAA受体结合后,易化GABAA受体,促进GABA诱导的Cl内流,加强了GABA对神经系统的效应。电生理实验研究表明,较大量BZ可增加GABA控制的Cl-通道的开放频率,治疗量则使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加强。另外,BZ抑制腺苷的摄取,导致内源性神经抑制剂作用增强;抑制GABA非依赖性Ca2+内流;抑制钙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和河豚毒素敏感性Na+通道。

巴比妥类药物可分几类?各类列举一代表药物。 答:巴比妥类药物有四类:长效类,苯巴比妥;中小雷,异戊巴比妥;短效,司可巴比妥;超短效,硫喷妥钠。

试述苯巴比妥产生耐受性的原因。

答:苯巴比妥是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脏细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合成并增加其活性,连续应用可加快自身的生物转化,使其作用降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苯妥英钠药动学特点是什么?

答: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需连服数日才开始出现疗效。②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60~70%经肝药酶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苯基衍生物,由肾排泄。③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血药浓度低于10u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当血药浓度高于10ug/ml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④个体间差异较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简述苯妥英钠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途。 答:(1)分子机制:①阻滞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减少Na+的内流,稳定膜电位,阻止了病灶放电向周围正常阻止的扩散;②可阻滞L和N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稳定膜电位,阻止病灶放电向周围正常组织的扩散;③可抑制钙调素激酶活性,减少了Ca2+,依赖的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的除极化反应;④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含量,诱导GABA受体增加;⑤大剂量苯妥英钠还能抑制K+内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2)用途:①除失神性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尤其用于强直阵挛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②外周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疼痛;③快速型心律失常。

简述硫酸镁抗惊厥的作用机制。

2+

答:神经化学传递和骨骼肌收缩均需Ca参与。2+2+2+

Ca与Mg化学结构相似,Mg可以特异性地竞争2+2+Ca受点,拮抗Ca作用,减少运动末梢ACh的释放,从而产生数种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松弛,引起肌松和血压下降。

简述硫酸镁的不同用药途径的适应症及其抗惊厥作用的机制。

答:镁离子(Mg2+)是细胞内重要的阳离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过程。①口服给药,产生导泻和利胆作用。②注射给药,可扩张血管而降压,用于高血压危险;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而抗惊厥,用于缓解子痫和破伤风引起的惊厥。③过量可引起呼吸抑制、腱反射消失、心脏移植、血压骤降甚至死亡。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立即消除Mg2+的作用。

其机制除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外,主要由于Mg2+

2+

与Ca性质相似,可特异性地竞争Ca2+结合部位,抑制ACh释放,降低ACh所致的运动终板去极化作用,降低骨骼肌的兴奋性,从而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试列举常见的六种抗癫痫药物及其用途。

答:①苯妥英钠:用于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所有癫痫,尤其用于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还可用于中枢疼痛及心律失常。②卡马西平:抗癫痫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对中枢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苯妥英钠。③苯巴比妥:用于失神小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④乙琥胺:为失神小发作的常用药物,对其他类型癫痫发作无效。⑤丙戊酸钠:用于各型癫痫。⑥地西泮:为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简述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①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②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以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③上述效应的基础可能与增强脑内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干扰Na+、Ca2+、K+等阳离子通道有关。

试述久服苯妥英钠引起钙和叶酸缺乏的原因。 答:①为药酶诱导剂,长期服用能加速维生素D代谢,使小肠对钙、磷吸收减少;②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试述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或副作用。

答: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是:①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以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精神病患者用药后,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如继续用药,则可使幻觉、妄想、躁狂及精神运动兴奋逐渐消失,理智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②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氯丙嗪阻断结节-漏斗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减少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因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乳房增大及泌乳;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而使排卵延迟;抑制促皮质素及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③锥体外系反应: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可用抗胆碱药苯海索缓解。 简述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

答: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四条多巴胺通路,其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与情绪和行为功能有关,中脑-皮质系统通路与认识、思想、感觉、理解、推理能力和联想等有关。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制与该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有关。此外,氯丙嗪对中枢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和5-HT受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从而产生较强抗精神病作用。 试述氯丙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答:(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①抗精神病,用药后幻觉、妄想症状消失,情绪安定,理智恢复,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者疗效较好,无根治作用,需长期用药以维持疗效;也用于躁狂症及其他精神病伴有兴奋、紧张及妄想者;②镇吐,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除晕动病外)都有效;③影响体温调节,用药后体温随环境温度而下降,用于低温麻醉与冬眠疗法;④加强中枢抑制作用,合用时易减量;⑤镇静。(2)自主神经系统作用:阻滞a、M受体,主要引起血压下降、口干等副作用。(3)内分泌系统作用:可致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泌乳。促性腺极速、生长素、ACTH分泌减少。

锥体外系反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为何氯丙嗪长期大量用药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答:应用氯丙嗪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②急性肌张力障碍;③静坐不能;④迟发性运动障碍。产生原因是阻滞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功能减弱和ACh的功能增强,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恶性综合症与阻滞外周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及锥体外系的D2样受体有关。

氯丙嗪过量或中毒所致血压下降,为什么不能用肾上腺素急救?

答:氯丙嗪中毒引起血压降低,不能用肾上腺素升压。这是因为氯丙嗪阻滞了a受体,当用肾上腺素时,无a受体升压效应,此时B受体效应得以充分表现,出现血压翻转作用,故不宜选用;而应选用主要激动a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 金刚烷胺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答:促使纹状体中残存尚完整的DA能神经元释放DA,并能抑制DA的再摄取;对DA受体有直接激动作用;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试述抗帕金森病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答:(1)拟多巴胺药:①多巴胺的前体药,左旋多巴。②左旋多巴的增效药:1.氨基酸脱羟酶抑制药,卡比多巴;2.MAO-B抑制药:司来吉兰;3.COMT抑制药:硝替卡朋、托卡朋。③DA受体激动药:溴隐亭、利舒脲。④促多巴胺释放药:金刚烷胺。

(2)抗胆碱药:苯海索、苯扎托品。 简述氯丙嗪镇吐作用的特点及机制。

答:氯丙嗪对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显著疗效。对运动症无效。机制:氯丙嗪小剂量时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引起的呕吐反应,这是其阻

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的结果。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简述丙咪嗪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注意。

答: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抑郁症病人连续服药后,出现神经振奋现象。②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视物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③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可降低血压,致心律失常,其中心动过速较常见。

用药注意:①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以免血压过高。②与苯妥英钠、保泰松、阿司匹林等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合用,注意剂量。③前列腺肥大及青光眼患者禁用。④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

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何不同? 答:(1)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机体的体温随环境的温度而变化。而阿司匹林则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的合成而发挥作用的。

(2)作用特点不一,氯丙嗪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不仅降低发热的体温,还可使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在炎热天气,可使体温升高。阿司匹林只能是发热的体温复至正常水平,对正常的体温没有影响。

氯丙嗪阻断哪些受体?产生哪些作用及不良反应? 答:(1)氯丙嗪阻断DA受体,产生以下作用:①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样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②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D2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不良反应;③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④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产生镇吐作用。 (2)氯丙嗪阻断a受体,引起血压下降。 (3)氯丙嗪阻断M受体,引起视物模糊、口干等不良反应。

氟哌啶醇的作用特点如何? 答:氟哌啶醇的抗精神病作用很强,尤以抗狂躁、幻觉、妄想的作用显著。阻断中枢D2受体作用较吩噻嗪类强,镇吐效应亦强,镇静、阻断a受体与抗胆碱作用较氯丙嗪弱。 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①不良反应分为早期反应。②早期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③长期反应包括:精神症状、运动障碍(亦称运动过多症)和“开-关”现象。

试述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用的药理学基础。 答:①左旋多巴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中DA的不足,从而发挥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但是,绝大部分的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被AADC代谢,仅有极少量的药物进入中枢。②若同时合用AADC抑制药卡比多巴,可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声称DA,减少后者诱发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使血中左旋多巴更多地进入脑内,而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简述多奈哌齐抗AD的作用机制。

答:多奈哌齐虽然属于第二代可逆性中枢AChE抑制药,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突触中ACh浓度,后者激动M、N胆碱受体而改善认知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可能还与对抗B-淀粉样蛋白及脑缺血再灌注等原因导致答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等有关。

试述咖啡因的临床应用。

答:①主要用于解除中枢抑制状态,如严重传染病或镇静催眠药等中枢抑制药中毒引起的昏睡、呼吸和循环抑制。②与麦角胺配伍治疗偏头痛。③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配伍治疗一般性头痛、感冒。

试述吡拉西坦的药理作用机制。

答:①作用于大脑前额叶皮层,抑制AMPA受体的脱敏或失活,进而增强AMPA受体的功能;②增加前额叶皮层M受体的密度,促进海马部位释放ACh;③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大脑中ATP/ADP比值。

试述尼可刹米与洛贝林药理作用机制的异同,以及临床主要适应症。

答:①尼可刹米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而洛贝林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②尼可刹米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洛贝林临床用于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简述镇痛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答:①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②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③其他镇痛药,如曲马多,罗通定。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 答:(1)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作用:吗啡对伤害性疼痛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对神经性疼痛的效果较差。吗啡的镇痛作用主要与其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有关。 ②镇静、致欣快作用:吗啡能改变患者情绪,吗啡可引起欣快症,表现为满足感和飘然欲仙等,这也是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强迫用药的重要原因。

③抑制呼吸: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以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吗啡的呼吸抑制与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以及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有关。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苏致死的主要原因。

④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⑤其他中枢作用: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使体温略有降低,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兴奋脑干化学感受触发区,引起恶心和呕吐。 (2)平滑肌

①胃肠道平滑肌:吗啡升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其蠕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易引起便秘。 ②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排空受阻,可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③其他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3)心血管系统: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4)其他: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吗啡吸食者感HIV病毒的主要原因。此外,吗啡可扩张皮肤血管,使脸颊、颈项和胸前皮肤发红,与促组胺释放有关。

试述吗啡对平滑肌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的关系。 答: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使胃排空和推进性蠕懂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抑制中枢而使便意迟钝,引起便秘。②可引起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单刀和胆囊内压增高,严重者引起胆绞痛。③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影响分娩。④增强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量吗啡可诱发哮喘。⑥吗啡促组胺释放并降低中枢交感张力,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试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作用机制。

答:①吗啡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变慢。②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③吗啡的镇静作用可消除病人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试述选择性COX-2抑制剂诱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作用、作用机制和预防措施。 答:①长期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药罗非昔布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血栓形成的风险度增加,该药已被撤出各国医药市场。美国FDA发布警示。心血管风险可能也是NSAIDs的共有问题,并要求NSAIDs(除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中应提示这类风险。②COX-1和COX-2并不存在所谓的生理酶或病理酶之分,已经证明COX-2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PGI2以及保护肾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过度抑制任何一方均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塞来昔布也抑制肾脏PG合成,可诱发高血压和水肿。③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是血小板COX的不可逆性抑制剂,多数非选择性NSAIDs是可逆性抑制剂,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常用剂量下对血小板COX无抑制作用。例如塞来昔布对血小板TXA2合成无明显影响。据报道,除非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率大于95%,给予选择性COX-2抑制剂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④对于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倾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免诱发血栓、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⑤临床使用昔布类药物时,应遵循最小有效量和最短疗程的原则,一般不推荐作为NSAIDs的首选药。

试述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 答:血栓素A2(TXA2)是诱发血小板聚焦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物质,由血小板产生。小剂量阿司匹林(成人40mg/日)即能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的COX,由于成熟血小板不在合成新的COX,受药物影响的血小板永久丧失了合成TXA2的功能,直至新的血小板生成,此即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机制。

比较NSAIDs与吗啡的镇痛作用,NSAIDs与氯丙嗪的体温调节作用。 答:(1)①NSAIDs:镇痛强度为中等;镇痛特点为慢性钝痛有效,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外周,抑制COX,临床应用是慢性钝痛,无成瘾性;②阿片类镇痛药:镇痛强度为强大,镇痛特点为各种疼痛有效,对慢性钝痛更强,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中枢,激动阿片受体,临床应用为急性锐痛、剧痛,成瘾性为多数药物有。

(2)①NSAIDs:作用机制为抑制下丘脑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定点恢复正常,作用特点是使内热源所致体温升高恢复正常,对体温正常者无效,临床应用为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②氯丙嗪:作用机制为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可能与阻断中枢5-羟色胺受体有关,作用特点为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高或降低,对体温正常者亦有效,临床应用为人工冬眠、低温麻醉。 简述治疗强心苷中毒时,苯妥英钠对膜反应性的影响。

答:在强心苷中毒时,静息膜电位较小时,苯妥

+

英钠促K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增加膜反应性,使传导速度加快。

比较奎尼丁与利多卡因对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答:奎尼丁延长APD、ERP,但延长ERP更为显著,是绝对延长ERP。利多卡因缩短APD、ERP,但缩短APD更为显著,ERP/APD比值扔较正常为大,是相对延长ERP。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的作用机制。

+

答:药物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

2+

反应细胞4相C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药物也可

+

通过促进K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远离阈电位而降低自律性。

Ic类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三个亚类的药理依据。 答:Ic类抗心律失常药今年报道这类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高病死率。

第I类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三个亚类的药理依据。

+

答:第I类抗心律失常药都阻断Na通道,但他

++

们阻断Na通道的程度不同,另外他们对K的转运影响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心肌电生理效应。

++

Ia:中度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APD和ERP。

++

Ib:轻度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改善传导,缩短APD但相对延长ERP。

++

Ic:重度抑制Na内流,对K转运影响小,因而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但对APD和ERP无明显影响。

此外,尚应注意,Ia、Ib、Ic三个亚类对不同的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作用,因此,他们的临床应用亦有差别。如Ia类,主要作用于心房心室肌、蒲肯野纤维、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旁路,故可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包括可用于预激综合征等。

试述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转运机制。、

答:奎尼丁样作用即奎尼丁对心肌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它对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全面抑制。此外,它还具有抗胆碱作用,以及a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

+

降低心肌自律性:抑制4相Na内流,使4相自动去极速率减慢,自律性下降。 减慢传导:抑制0相内流,使0相去极速度下降,传导减慢,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从而取消折返。

+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抑制复极相K外流,使复极延缓,APD和ERP延长。各部位心肌纤维ERP延长,且使其趋于一致,亦取消折返。

2+

降低心肌收缩力:抑制Ca内流(主要是动作电位2相),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奎尼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如何?

+

答:抑制Na内流,降低心肌自律性(包括心房、心室、蒲肯野纤维):延长APD和ERP,减慢传导速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房性和结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度等。奎尼丁安全范围小,对老人、肾功能障碍者慎用,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超50%时应停药;低血压、附壁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器官栓塞,发生突然死亡,还有金鸡纳反应。

简述利多卡因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

答: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明显降低自律性;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对传导的影响与传导系统的机能状态有关,正常时影响小,如因病变而传导变慢时,可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

+

阻滞。对已有部分除极的组织,可因促K外流而加快传导速度。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维拉帕米对心肌电活动有什么影响|主要适应症是什么?

2+2+

答:阻断Ca通道,阻断Ca内流,可减慢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维拉帕米治疗房室结折返所致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简述胺碘酮的作用及应用。

答:降低窦房结和蒲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抑制蒲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心房、心室和蒲肯野纤维APD和ERP。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哪些药物能降低自律性?其机理如何?

答:降低心肌自律性的药物有:①奎尼丁:因抑

+

制4相Na内流而降低4相斜率;②利多卡因:

++

因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而降低4相斜率;③普萘洛尔:对抗儿茶酚胺而降低4相发性除极

2+

速率;④维拉帕米:因阻断Ca内流而降低4相自发性除极速率。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各类特点及代表药。 答: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I钠通道阻滞药;IIB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III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钾通道阻滞药);IV钙通道阻滞药。 ①I类-钠通道阻滞药,根据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本类药物又分为三个亚类,即Ia、Ib、Ic。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

+2+

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且以延长有效不应期更为显著,代表药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的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代表药有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②II类-B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代表药有普萘洛尔等。 ③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很小,代表药有胺碘酮等。

2+

④IV类-钙通道阻滞药,抑制Ca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试举例说明抗心律失常药是如何通过抑制或取消后除极触发活动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 答:后除极可分为早后除极与迟后除极,前者的

2+

发生于Ca内流增多有关,钙拮抗药支有效。迟

2+

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动与细胞内Ca过多或短暂+

Na内流有关,钙拮抗药和钠通道阻滞药对之有效。

试述各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

+2+

答:①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抑制4相Na、Ca

+

内流,促进3相K外流。②影响膜反应性,消除折返激动:1.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2.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消除单向传导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③延长有效不应期:1.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2.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3.使心肌各部分的有效不应期趋于一致。

试述普萘洛尔抗心律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答普萘洛尔是B受体阻断药,能降低窦房结、心房和蒲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大剂量时也可因其膜稳定作用而减慢传导速度;治疗浓度缩短蒲肯野纤维的APD和ERP,高浓度则延长。对房室结的ERP有明显的延长作用。普萘洛尔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各种原因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对由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心率失常效果最好。主要不良反应:诱发加重心衰;诱发加重支气管哮喘;长期用药不宜突婷,否则可因受体向上调节而产生突停综合征。

详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并各举一代表药。 答: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I类药,钠通道阻滞药,根据阻滞钠通道程度的不同又分为IA、IB、IC三个亚类。

IA,适度阻滞钠通道,可减慢传导,延长复极过程。代表药为奎尼丁。

IB,轻度阻滞钠通道,传导减慢或不变,加速复极。代表药为利多卡因。

IC,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代表药为普罗帕酮。

II类药,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代表药为普萘洛尔。 III类药,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代表药为胺碘酮。

IV类药,钙通道阻滞药。代表药为维拉帕米。 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答:(1)降低自律性:①通过抑制4相Na+内流或Ca2+内流,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②促进K+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而降低自律性。 (2)减少早后除极或迟后除极而抑制触发活动:①通过减少Ca2+内流,抑制早后除极;②降低细胞内钙的蓄积,阻断短暂Na+内流,而抑制迟后除极以减少触发活动。

(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消除折返:①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②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而取消折返激动。

(4)延长ERP,终止及防止折返的发生。①延长APD、ERP,绝对延长ERP;②缩短APD、ERP,相对延长ERP;③促进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取消折返。

简述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及临床用途。

答: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是:直接抑制蒲肯野纤维的Na+内流和促进K+外流,①降低自律性;提高致颤阈。②加快或减慢传导速度;在异常条件下能改善传导,消除折返。③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缩短心肌传导纤维及心室肌的APD、ERP,且缩短APD更为显著,故相对延长ERP。临床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亦可选用。 奎尼丁与利多卡因对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奎尼丁能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抑制复极期的K+外流,使APD及ERP均延长,但延长ERP更为显著,ERP绝对延长。利多卡因除可轻度阻滞Na+通道外,还能显著的促进K+外流,使APD和ERP均缩短,但缩短APD更为明显,使ERP/APD比值较正常为大,故ERP相对延长。

比较普萘洛尔与维拉帕米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和抗心律失常应用的差别。 答:普萘洛尔是B受体阻断药,可通过阻断B受体使心肌细胞Ca2+内流受阻而使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ERp延长;大剂量还有膜稳定作用,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和0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和减慢传导。还可通过促进K+外流缩短APD和ERP。

维拉帕米是钙通道阻滞药,可通过阻滞Ca2+内流而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并减慢其传导,延长房室结的ERP,有助于消除折返冲动,也因其抑制钙内流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普萘洛尔主要用于时尚性心律失常,尤对交感神经兴奋或儿茶酚胺过多所致的心动过速疗效更好。维拉帕米则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效果,明显。尤其对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疗效显著,而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差。 何谓折返激动?抗心律失常通过那些电生理作用取消折返激动现象?

答:折返激动是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折返激动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发病机制,是产生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

或颤动的直接原因。

抗心律失常药可通过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停止折返;绝对火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或促使邻近细胞ERP的不均一趋向均一停止折返,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

心衰时有哪些调节机制发生变化?

答:①交感神经激活;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③精氨酸加压素分泌增加;④某些内源性调节剂增加;⑤心脏B受体密度下降。 什么是强心苷,其基本化学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答:由苷元加糖组成,强心苷的强心作用来自苷元,C3是B-构型的-OH与糖结合的位点,C14必有B-构型的-OH,C17必有B构型的不饱和内酯环,一般三糖苷作用最好。

强心苷对心脏外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血管: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②肾:利尿、继发于正性肌力作用;③神经系统:中毒量时兴奋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及兴奋CNS。增加交感活性。

强心苷中毒时应如何处理?

答:①停药;②补充KCl;③用抗心律失常药;④中断肝肠循环;⑤用地高辛抗体等。 简述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

答: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为:①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②加强衰竭的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心肌耗氧量并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③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能增强强心苷毒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离子改变: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都能促进强心苷类药物中毒;②缺氧状态:如阻塞性肺疾患,能加重心肌细胞失钾,而使心脏对强心苷更敏感;③病理状态:弥漫性心肌病、传导系统疾病、慢性肺疾患、甲亢等都易招致强心苷

2+

中毒;④合并用药:与排钾利尿药、奎尼丁、Ca通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合用,能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

强心苷对心脏有何作用?对心肌细胞内离子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答:强心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也有减慢心率和抑制传导的作用。在强心苷的作

+2+

用下,心肌细胞内K减少,Ca增加。这主要是

++

因为强心苷抑制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所致。

强心苷类的化学结构对各种不同制剂体内过程的影响。 答:强心苷类的不同制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C和毒毛花苷K)只有一个羟基,其极性最低,脂溶性最高,口服吸收率、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被肝代谢的程度都较高;反之亦然。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几类?主要代表药是什么?

答:治疗慢性心动不全可有下列各类药物: (1)强心苷类:地高辛。

(2)费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①儿茶酚胺类:B-R激动药:多巴酚丁胺;新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异波帕胺。②磷酸二酯酶峰抑制药:米力农。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4)血管扩张药:①扩张静脉,降低前负荷为主的药物:硝酸甘油;②扩张动脉,降低后负荷为主的药物:肼屈嗪;③均衡型扩血管:硝普钠。 (5)利尿药:氢氯噻嗪。 试述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

+++

答:强心苷抑制Na-K-ATP酶,导致胞内Na增

++2+

多K减少,通过Na-Ca双向交换机制,使胞内2+2+2+

Ca增加,肌浆网摄Ca也增加使贮存Ca增多,

2+

同时增强Ca离子流,使动作电位2相平台内流2+

Ca增加,收缩力增加。

强心苷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①正性肌力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的提高,心脏收缩有力而敏捷,在后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每搏做功;②负性频率作用:为强心苷对窦弓压力感受器的+++

Na-K-ATP酶的抑制,使胞内K少,使压力感受器敏化,致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同时也是正肌作用的激发作用;③减慢房室传导。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防止和减轻心肌肥厚的机制是什么?

答:AngII引起心肌肥厚,首先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与G蛋白偶联,磷脂酶C及IP3、DG系列的中介,调控胞浆钙浓度与蛋白激酶C,从而激活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对蛋白质合成有调节作用的c-fos,c-myc,因而AngII有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增殖、发挥生长因子的作用。而ACEI能降低AngII的形成,故可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并降低病死率。

试述强心苷中毒的原理、中毒的表现和中毒的防治。

++

答:强心苷可因抑制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

++

影响了Na从心肌细胞内泵出,同时K也不能进

+

入心肌细胞内,故产生心肌细胞缺K,自律性增高。

强心苷中毒时表现:①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反应),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障碍:眩晕、头痛、失眠,疲倦,谵妄等一集黄视、绿视、视物模糊(停药指征);③心脏: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度及心室纤颤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强心苷中毒的防治:

预防:应充分了解强心苷中毒的各种因素,如: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缺氧、老年人肾功不全等,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

治疗: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钾盐,根据情况可以口服,也可缓慢静脉滴入。也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心源性哮喘可用什么药物治疗?为什么?

答:①哌替啶或盐酸吗啡:以缓解病人恐惧不安的情绪;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而抑制呼吸中枢因缺氧所产生的过度兴奋;吗啡也有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镇痛作用能减轻病人的痛苦;③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强心苷:能迅速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衰竭症状;③呋塞米:可因排出大量水分和扩张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④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肾功;⑤扩血管药:硝普钠、肼屈嗪、卡托普利等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泵血的功能、消除心衰症状。

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 答:强心苷通过其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的作用而改善心功能。对心力衰竭心脏,其正性肌力作用的特点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①心肌收缩力、敏捷,使心肌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②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输出量增加。正性

++

肌力作用的作用机制为抑制Na-K-ATP酶,最终

2+

导致心肌细胞内游离Ca的增加。

其负性频率作用,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可进一步延长舒张期而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作用机制是由于其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从而抑制窦房结;另外,该药亦可直接兴奋迷走神经中枢。

其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有利于伴有心房率过快的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机制与其兴奋迷走神经有关此外勉强心甘也能延长房室结的不引起。 强心苷通过上述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纠正了静脉淤血、动脉缺血的症状。

试述强心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

答:强心苷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增强迷走神经的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来终止发作;对房颤,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对心房的直接作用,增加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对房扑,可因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再通过增加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选用强心苷而不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的原因。

答:强心苷可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的耗氧,反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可使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可使舒张期延长,使有效回心血量增加,冠脉供血增加。而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虽对心脏的B1受体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但同时心脏的兴奋增加,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的自律性增加,而加重心衰和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答:强心苷征信激励作用的机制: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Na+-K+转运受阻,使胞内Na+增多,促进了Na+-Ca2+交换。最终使心肌细胞内可;利用Ca2+增多,心肌收缩加强。 简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主要的临床作用。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治疗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简述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受体拮抗剂的基本药理作用。

答: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拮抗剂基本药理作用:AT1受体被阻滞后,AngII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血压降低。又能通过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阻滞AngII的促心血管细胞增殖肥大作用,能防治心血管的重构,有利于提高抗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AT1受体被阻滞醛固酮产生减少,水钠潴留随之减轻,但对血钾影响甚微。

试论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有哪些基本药理作用?

答:ACEI的基本药理作用包括,阻止AngII的生成及其作用;保存缓激肽的活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阻止心血管病理性重构。

试论述ACEI主要不良反应。

答:ACEi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伤、胎儿畸形、发育不良、死胎、故妊娠与哺乳期间应立即停药或忌服;血管神经性水肿、含-SH化学结构的ACEi如卡托普利有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慢性新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①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活性;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③抑制心肌及血管的肥厚、增生。

试述B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治疗心功不全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答:B受体拮抗药:代表药有卡维地洛等。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①保护心肌细胞:在CHF的进程中,交感神经系统被缓慢激活,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NA)可直接损伤心肌。②抑制RAAS:抑制肾素分泌,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生成减少,使血管扩张,减少钠水潴留,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③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慢心率,延长左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减少CHF时心率失常的发生,可改善预后,降低CHF猝死得发生率。④其他:卡维地洛等兼有拮抗a受体、抗生长及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长期应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临床应用:适用于心功能比较稳定的II、III级患者。应尽早在ACE抑制剂和利尿药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断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主要有哪几类?请举例代表药物。

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药物包括:①强心苷,如地高辛;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如米力农;④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⑤利尿药,如噻嗪类;⑥其他:如B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硝酸甘油、硝普钠、钙通道阻滞剂等。

试述强心苷治疗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

答:强心苷治疗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药理依据:①强心苷可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功能,抑制房室传导,使心房过多的冲动不能下传至心室。②对心房扑动,强心苷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使扑动转为颤动。③通过上述机制降低心室率,减轻血液循环障碍。

简述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的防止措施。 答: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包括:①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②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异常,如头痛、头晕、失眠等及黄视、绿视等;③心脏反应,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行动过速及室颤、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中毒的防止措施包括:防止中毒的诱发因素如低钾、高钙、心肌缺血、缺氧等。监测血药浓度,发现停药指证时立即停药,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可给予钾盐、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选用强心苷而不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对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特点(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舒张期),心率减慢等方面的影响说明理由。

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有哪些?

答: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有三方面:①延长舒张期:强心苷在在加强心肌收缩力时,使心肌收缩更为敏捷、有力,使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②降低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有室壁张力、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出量上升,心室容积缩小,室壁张力降低;血压上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心肌的耗氧量下降,即心室容积下降+心率下降所降低的耗氧量大于或等于心收缩力上升所增加的耗氧量,总的耗氧量不变甚至减少;③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脏排血更充分,心内残存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降低外周阻力,从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心排出量。

根据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解释其抗慢性心衰的用药依据。

答:强心苷的基本作用是抑制Na+-K+-ATP酶。该类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使Na+-K+转运受阻,心肌细胞内Na+增多,

+2-促进了Na-Ca交换机制,保内Ca2+增加,又促

使Ca2+通过以钙促钙的方式增加肌浆网Ca2+释放,终使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

慢性心衰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致使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又进一步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和RAS的激活,使交感活性增加,心率、新传导加快,心室壁肌张力增加,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由于病理生理过程中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心衰。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后者即可反射性使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方式传导减慢、室壁肌张力降低,耗氧量减少;又因供血增加改善了动脉系统缺血缺氧症状,尤其是增加心肌冠脉和肾血流量。同时,心排空还可使心脏接受更多静脉回流的血液,改善静脉淤血症状。此外,强心苷对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K+-ATP酶亦有抑制作用,使Na+的重吸收下降,从而产生利尿作用。利尿作用能消除心源性水肿而减轻心脏的负荷,更有利于心衰的改善。 强心苷可用于哪几类心律失常?为什么? 答:(1)心房纤颤:是指心房各部位因折返而发生快速而细弱的纤维性颤动。心率可达400~600次/分钟。其主要危害是在于心房过多地冲动下传至心室,引起心室率过快,妨碍心排血功能,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强心苷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增加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或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和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循环障碍。

(2)心室扑动:是快速而规则的心房异位节律。心率达250~300次/分钟。此时传向心室的冲动因多落在房室结不应期之外,较易引发心室率的过快而妨碍排血功能。强心苷可不均一地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心房纤颤时强心苷更易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可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请阐述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的正性肌力作用。 答: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产生正性肌力的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III,减少该酶对cAMP的降解,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在心肌细胞: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开放电压依赖的钙通道,使Ca2+内流增加,促发肌浆网释放Ca2+,促进Ca2+与收缩蛋白相互作用,产生正性肌力效应。在外周平滑肌细胞:cAMP增加,可阻止Ca2+内流,促使Ca2+外流,使得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因此,cAMP可直接调节正常心肌的收缩性和外周血管的舒张性,产生正性肌力和正性松弛作用。

从分子水平简述硝酸酯类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硝酸酯类药物作为前体药,在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生物降解产生NO,直接或间接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使细胞内cGMP含量增加,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降低细胞浆中Ca2+浓度,促使肌球蛋白链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原理是什么?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扩张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室壁张力降低;②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因硝酸甘油能扩张心脏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③改善心内膜的供血:因为回心血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使血液易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的缺血区。

简述B受体阻断药治疗心绞痛的原理?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普萘洛尔阻断心脏的B受体,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②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因普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这可提高非缺血区血管的阻力,促进血液由非缺血区流向缺血区。此外,也因为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而有利于心肌供血。

试述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合用治疗心绞痛的理论基础。

答:在降低心肌耗氧量方面,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起协同作用。普萘洛尔能纠正硝酸甘油扩血管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而硝酸甘油又能纠正由普萘洛尔所增加的心室容积和室壁张力。 简述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受的机制及防治措施。

答:连续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因巯基耗竭以及激活RAAS而导致耐受性的产生。防治:①可采用间歇给药;②联合用药;③给药不宜频繁,用药间隔时间超过8h;④给予乙酰半胱氨酸补充巯基。

试述钙通道阻断剂抗心绞痛的机制,常用药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①因为钙通道阻断药能减少细胞内钙,避免

2+

了细胞内Ca超负荷,所以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②钙通道阻断药也能扩张冠状血管,接触冠脉痉挛,从而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供血和供氧;③钙拮抗剂也可因减慢心率,血管舒张而减轻心脏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常用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主要不良反应: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原有心功不全者更宜出现。快速静注可引起低血压。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答:硝酸甘油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肌张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射血时间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较大的冠状血管(输出血管和侧肢血管,对小的阻力血管作用弱)而增加缺血区心肌供血和供量;同时,由于室壁肌张力降低,对垂直穿透心肌的冠状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力减少,而增加心内膜缺血区的供血。

从分子水平阐述硝酸酯类药物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硝酸酯类药物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巯基化合物反应产生NO,直接或间接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MP含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内游

2+

离Ca减少并抑制收缩蛋白导致血管舒张。内源性NO的产生则是以L-精氨酸为前提物质,在NO合成酶的作用下在内皮细胞生成NO。ACh等物质可被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

阐述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基础。

答:抗心绞痛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以硝酸酯类及硝苯地平为代表的扩血管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使用不当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产生心悸甚至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而以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为代表的抑制心脏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则可因心肌收缩力明显抑制,使心室排空减少,心室容积增大而升高室壁肌张力,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致使射血时间延长,以上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故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互相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增强他们的抗心绞痛作用。

试述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原理。 答:(1)减少心肌耗氧量:①硝酸甘油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使心脏前负荷降低;②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缩短射血时间,使心脏后负荷降低;(2)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因硝酸甘油能扩张心脏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促进心肌血液重新分配,增加缺血区供血供氧,同时因回心血量减少,室壁肌张力的降低,又减弱对垂直穿过心肌的冠状血管的机械性压迫,使血液易从外膜流向心内膜的缺血区,进一步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液灌流。

试述B受体阻断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答:①降低心肌耗氧量:普萘洛尔阻断心脏的B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使心肌耗氧量降低;②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因为普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可提高非缺血区阻力,促进血液由非缺血区经侧支血管流向缺血区,增加缺血区的供血与供氧;同时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亦可增加心肌的供血,此外,普萘洛尔尚可促进氧自血红蛋白的解离而增加心肌组织供氧,其也是抗心绞痛机制之一。

为什么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于心绞痛可增强疗效?

答: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两药联合应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抗心绞痛作用。硝酸酯类可通过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缩小心室容积,降低心室壁肌张力和外周阻力,使心肌耗氧量减少。普萘洛尔通过阻断心脏B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使心肌耗氧量也降低,故可产生协同作用。但硝酸酯类有反射性引起心率加速的缺点,普萘洛尔又有引起心室增大和射血时间延长的不足。两药联合使用,普萘洛尔可取消需爱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而硝酸甘油则能抵消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室容积扩大和射血时间延长。故两药联用既可达到抵消各自不足,又能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抗心绞痛作用。但应注意两药均有降压作用可能会影响冠脉灌流,反而不利于抗心绞痛。

试述钙通道阻滞药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

答:本类药物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与心肌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Ca2+内流。

(1)降低心肌耗氧量:①心肌收缩性下降;②窦房结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减慢,心率减慢;③动脉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

(2)增加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灌装学u,冠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上述综合因素可发挥其抗心绞痛作用。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哌克昔林及普尼拉明。

简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各类的代表药。 答:(1)调血脂药:包括:①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②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③烟酸类:烟酸、阿昔莫司等;④苯氧酸类: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

(2)抗氧化剂:普罗布考、维生素E等。 (3)多烯脂肪酸类:包括:①n-3型,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②n-6型,亚油酸、月见草油等。

(4)粘多糖和多糖类:①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替地肝素等;②天然类肝素冠心舒、藻酸双脂钠等。

简述胆汁酸结合树脂的作用机制。

答:胆汁酸结合树脂口服不被消化道吸收,在肠道与胆汁酸络合随粪排出,故阻断胆汁酸重吸收。促进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胆汁酸也是肠道吸收胆固醇所必需,故本药也影响胆固醇吸收。以上作用使肝中胆固醇水平下降,代偿性的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目增加,促进血中LDL向肝中转移,导致血浆LDL-C和TC浓度下降。 论述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答: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①调血脂作用:他汀类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增加或活性增强,摄取LDL增多,加之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终致血浆中LDL和VLDL减少。②非调血脂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VSMCs凋亡;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减少动脉壁泡沫细胞形成;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聚焦和提高纤溶活性等。他汀类的临床应用主要有调血脂、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及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药物可通过那些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答:药物可通过下列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①防止血管损伤;②抑制血小板聚集;③降血脂;④增大HDL/LDL、VLDL;⑤增大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⑥提高肝细胞载脂蛋白E和B-E受体的密度计活性,降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载脂蛋白B-E受体的密度及活性;⑦抗自由基;⑧抗感染。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的代表药物及其临床用途。

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分为:

(1)调血脂药:①HMC-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汀;②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③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药,如甲亚油酰胺;④苯氧酸类,如吉非贝齐(诺横);⑤烟酸类:如烟酸、阿昔莫司。 (2)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 (3)多烯脂肪酸类,如亚油酸;

(4)黏多糖和多糖类(保护动脉内皮药),如硫酸软骨素A。

他汀类是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症,III型高脂蛋白血症及糖尿病性及肾性高脂血症的首选药。考来烯胺主要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甲亚油酰胺主要用于II型高脂蛋白血症。苯氧酸类临床应用IIb、III、IV型高脂血症,尤其对家族性III型高脂血症效果更好。烟酸可用于各型高脂蛋白血症,是V型高脂蛋白血症的首选药。普罗布考可用于杂合子及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肾病所致高胆固醇血症。多烯脂肪酸类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硫酸软骨素A主要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考来烯胺是如何发挥降血脂作用的?

答:本类药物口服后不被消化道吸收、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络合物随粪排出,故阻断胆汁酸重吸收,中断其肝肠循环。由于肝胆汁酸的减少,激活了胆固醇想胆汁酸转化的限速酶——7-a-羟化酶,促进肝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随着肝胆固醇的减少,代偿性肝细胞表面LDL受体增多,促进血中LDL向肝中转移,致使血浆LDL-C和TC浓度下降。

简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作用的主要分子机制。 答:硝酸酯类是临床最常用的NO供体药物,主要通过上调NO/cGMP通路、舒张血管平滑肌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

硝酸甘油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下代谢释放出NO,激活GC,增加cGMP含量而活化PKG,减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导致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硝酸酯类对全身不同节段血管的舒张作用有不同的计量-效应曲线,强弱依序为静脉、动脉、心外膜较大冠状动脉,其原因可能与本类药物在局部血管代谢生成NO的差异有关。硝酸酯类对内皮功能障碍的血管仍可发挥舒张作用。

硝酸酯类通过扩张静脉、动脉,缩小心脏容积,减小左心室内压,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通过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使左心室舒张末期亚降低,从而间接提高心内膜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同时,硝酸甘油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促使侧支循环开放,可直接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

试述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学基础。

答:B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及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常用的抗心绞痛药。以硝酸酯类及硝苯地平为代表的扩血管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使用不当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产生心悸,甚至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而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的B受体阻断剂心脏作用较强,则可因心肌收缩力明显抑制,使心室排空减少、心室容积增大而升高心室壁张力,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致使射血时间延长以上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B受体阻断剂与硝酸酯类或硝苯地平联合应用,可以互相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产生协同的抗心绞痛作用。

简述伊伐布雷定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伊伐布雷定是首个特异性减慢心率的抗心绞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窦房结细胞超极化激活的If电流而降低窦房结节律,从而减慢心率,因此本品对心内传导、心肌收缩力或心室复极化无明显影响。伊伐布雷定主要通过降低心率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本品口服给药适用于不耐受或禁用B受体阻断剂、窦性心律正常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

简述曲美他嗪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曲美他嗪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长链3-酮酰辅酶A硫解酶活性,使心肌代谢底物由脂肪酸转换成葡萄糖,以提高缺血心肌的氧利用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阻止缺血心肌细胞内ATP水平的下降,有利于维持细胞膜主动转运离子泵的正常转运,减少细胞内酸中毒和Na+摄取,减少钙超载,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本品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效应,口服给药适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作用。

答:血浆脂蛋白指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构成的一类水溶性复合物。用密度分类法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M的主要作用是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到肝脏及外周组织;VLDL的主要作用是转运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LDL的主要作用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HDL的主要作用是将外周的胆固醇转给LDL。

简述降血脂药主要包括哪几类?他们的代表药物及临床应用。 答:抗高血脂药主要包括烟酸、苯氧酸衍生物(贝特类)、胆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泽替米贝、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及抗氧化剂普罗布考等。

烟酸可用于各型高脂蛋白血症,广谱调血脂药。 苯氧酸衍生物:即贝特类如非诺贝特,用于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洛伐他汀,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各种高胆固醇血症。

胆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主要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泽替米贝,也用于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亲脂性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其他有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患者。

试述苯氧酸类药物相关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列举其他几个代表性药物。

答:贝特类可以引起明显的循环VLDL降低,因而降低TG,适度(接近10%)降低LDL-C和升高HDL-C(约10%)。实验证明吉非罗齐可以增加HDL-C而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

贝特类降低脂质水平或者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它们对血清脂质的很多作用是作为细胞核转录受体PPARa的配体而发挥的。它们可以增加LPL、apo A-I和apo A-II的表达,同时减少apo C-III的表达,抑制脂肪分解。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肝脏和横纹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通过增强LPL活化加速TG的分解;减少脂肪组织细胞内分解。VLDL的减少一部分是因为肝脏分泌的减少。大部分患者体内LDL只是适度减少。而其他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LDL水平通常增加而TG水平降低。HDL-C的水平适度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血清中TG水平降低伴随着TG转化为HDL-C的减少。

代表性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等。

简述硝普钠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硝普钠在血管平滑肌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简述可乐定的抗高血压作用机制。

答:可乐定的作用机制,过去认为其降压时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a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后来研究表明其也作用于延髓腹外侧区的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从而降压。 试述抗高血压药物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例代表药。

答: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②交感神经抑制药: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舍平、胍乙啶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等;④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⑤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等;⑥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试述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普萘洛尔降血压的机制,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在不同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中枢部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外周神经水平),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等。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水平偏高的高血压疗效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支气管收缩、心脏过度抑制和反跳现象,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抗高血压药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请各举一代表药。 答:分为六大类: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 (3)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①B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②a1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③a受体和B受体阻断剂,如拉贝洛尔;

(5)交感神经抑制剂:①直接舒张血管药,如可乐定;②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③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如利舍平;

(6)血管扩张药:①直接舒张血管药,如肼屈嗪、硝普钠;②钾通道开放药,如米诺地尔;③其他血管舒张药;如酮色林等。

试述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答: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是:①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使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减少,其缩血管作用减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醛固酮的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而降压。②抑制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③抑制激肽酶II,使缓激肽水解减少,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并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增强其扩血管效应。临床应用:各型高血压及慢性心功能不全。不良反应:低血压,咳嗽,高血钾;影响胎儿发育,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锌等。

试述ACEI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机制。 答:(1)ACEI通过抑制血管进展苏转化酶(ACE),减少血液循环中和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①使醛固酮的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②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③减少儿茶酚胺释放引起的血管增生和心肌的病理性肥厚以及刺激心肌细胞的死亡等效应。(2)增加缓激肽的水平。已证实ACE与激肽酶II属同一种物质,后者可降解缓激肽和其他的激肽。缓激肽通过刺激NO、cGMP,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发挥扩张血管,拮抗Ang II、抑制血管和心肌生长的作用。(3)抑制心脏重构:Ang II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AT1)后可引起细胞增殖和心肌的构型重建。ACEI减少Ang II的产生,既可降低降低血压,又能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并抑制心脏的重构和肥厚,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 与其他降压药比较,ACEI有哪些特点?

答:ACEI的特点有:①降压谱广,适用于各型高血压;②可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发挥直接和间接的心脏保护作用;③降压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引起直立性低血压;④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⑤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且不导致水钠潴留;⑥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⑦啊鞥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试述普萘洛尔的抗高血压机制临床用途及禁忌症。 答:①阻断心脏的B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并减慢心率,使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②阻断肾脏的B1受体,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③阻断中枢兴奋性神经元上的B受体,降低支配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④阻断

外周突触前膜的B受体,抑制其正反馈作用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⑤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⑥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禁用于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

直接舒张血管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纠正?

答:扩血管降压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①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易诱发心绞痛;②交感神经兴奋可致肾素释放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循环中血管紧张素含量增加,而使血压上升,减弱其降压效果。预防措施:可用利尿药或B受体阻断药来加以纠正。

钾通道开放药有哪些,试述其降压作用机制及应用特点。

答:包括米诺地尔、二氮嗪和吡那地尔等。是一类新型血管扩张药,它直接做个鱼血管平滑肌,促进平滑肌细胞膜ATP敏感性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使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难以激活,阻止细胞外Ca2+内流;同时又通过Na+-Ca2+交换机制促进细胞内钙外流,终使细胞内Ca2+量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吡那地尔用于轻、中度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米诺地尔主要用于严重的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是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心率加快、水钠潴留等。二氮嗪为强效、速效的药物,静注用于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

为什么影响髓袢升支粗段的利尿药作用最强?而影响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的利尿药作用不强?

答: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大小决定于其一直肾脏不同部位Na+重吸收程度的高低。

(1)髓袢升支髓质部和皮质部对肾小球滤过的Na+仲系胡搜比例占20~25%,髓袢升支皮质部占10%,但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比例占2~5%。(2)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Na+重吸收后,破坏了肾脏肾脏的浓缩功能和稀释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而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重吸收后,则产生弱的利尿作用。 试比较螺内酯、氨苯蝶啶作用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均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抑

++

制Na/K交换。②单用利尿作用弱,长期服用可致高血钾症。③临床上常与中效或强效利尿药合用。

不同点:①螺内酯竞争性对抗醛固酮的作用而呈

++

现保钾排钠作用;氨苯蝶啶则直接抑制K-Na交换。②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螺内酯无利尿作用,而氨苯蝶啶仍可产生利尿作用。

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答: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利尿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作用机制是特异抑制分布在髓袢升

++-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Na/K/2Cl共同转运

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使此段髓质不能维持高渗,当尿液流经集合管时,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增多。主要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耳毒性,告你暗算血症和其他如胃肠道反应等。 噻嗪类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答:噻嗪类利尿作用特点:利尿作用温和、持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

+-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

+++

由于转运至远曲小管远端Na增加,促进了K-Na

+

交换。尿中K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临床应用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和尿崩症。

乙酰唑胺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答: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O3的重吸收,由于Na在近曲小管可与HCO3结+

合排出,近曲小管Na重吸收会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乙酰唑胺还抑制肾脏以外部位碳酸酐酶

-依赖的HCO3的转运。如眼睫状体向放水中分泌--HCO3与以及脑脉络丛向脑脊液分泌HCO3,并改变液体的生成量和pH值。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青光眼、急性高山病和碱化尿液及其他如癫痫的辅助治疗等。

简述呋塞米的临床应用。

答:①严重水肿,对心、肝、肾性等各类水肿均有效。②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③急性肾衰竭,呋塞米能增加肾血流量,对急性肾衰早期的少尿及肾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防止肾小管的萎缩和坏死,故可用于急性肾衰早期的防止,也用于甘露醇无效的少尿患者,但仅用于无尿的肾衰病人。④加速毒物排出。

简述噻嗪类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答:①电解质紊乱,长期用药可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②高尿酸血症及高尿素氮血症,痛风患者慎用。③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④脂质代谢紊乱,长期用药可增加LDL胆固醇,TGL含量。

简述呋塞米与噻嗪类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区别。 答:呋塞米利尿作用强大,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K+-2Cl-同向转运蛋白,干扰NaCl的重吸收,既影响尿的稀释过程,又影响尿的浓缩过程。

噻嗪类利尿作用强度中等,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抑制Na+、Cl+共同转运系统,只影响尿的稀释过程,不影响尿的浓缩过程。

试述保钾利尿药在消除水肿治疗中的地位。 答:因有排钠留钾作用,主要与失钾利尿药联合应用,治疗各种重度水肿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的水肿(如肝硬化、顽固性心源性或肾性水肿),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加疗效,防止低血钾。 简述呋塞米用于急性肺水肿的药理学基础。 答:呋塞米用于急性肺水肿的药理学基础是:(1)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左心后负荷;(2)通过强大的利尿作用,降低血容量及细胞外液,使回心血管减少左心室充盈压降低(前负荷减轻)。

简述维生素K的作用及用途。 答:维生素K作为羟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II、VII、IV、X的合成。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出血。

简述肝素与香豆素类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区别,过量中毒时分别如何抢救。

答:肝素抗凝作用迅速而强大,且无论体内体外均有作用。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加速凝血因子的灭活。同时肝素还有激活肝素辅助因子II、促进纤溶系统激活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均有利于抗凝血作用的发挥。临床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旦出血立即停药,用鱼精蛋白对抗。 简述内皮素的生物学作用。

答:①手缩血管作用:ET在体内均可产生强而持久的血管收缩作用,是至今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ETs的收缩血管作用可能还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缺血、脑卒中及肾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②促进平滑肌细胞分裂:ETs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促进有丝分裂,使血管平滑肌增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③收缩内脏平滑肌:ETs对支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多种内脏的平滑肌有强大收缩作用。它与支气管哮喘有密切关系。④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脏(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作用强大而持久,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加重心肌缺血。 简述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的分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①赛庚啶和苯噻啶均选择性阻断5-HT2受体,并可阻断H1受体和具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可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及治疗荨麻疹等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尿闭患者忌用。②昂丹司琼选择性阻断5-HT3受体,具有强大的镇吐作用,主要用于癌症病人手术和化疗伴发的严重恶心、呕吐。③麦角生物碱类5-HT拮抗剂:除了阻断5-HT受体外,还可作用于a肾上腺素能受体和DA受体,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以下2类:1.胺生物碱:美西麦角是5-HT2受体阻断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花生四烯酸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美西麦角并可缓解偏头痛初期的血管强烈收缩。麦角新碱明显兴奋子宫平滑肌而被广泛用于产后出血。2.肽生物碱:麦角胺能明显收缩血管,减轻动脉搏动,可显著缓解偏头痛,用于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试述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药理作用。

答: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对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器官平滑肌均有明显作用:①血管平滑肌:TXA2和PGF2a具有缩血管作用,对静脉血管作用尤为明显;TXA2还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PGI2与PGE2共同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的,松弛小动脉。②内脏平滑肌:多数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具有收缩胃肠平滑肌作用。PGI2收缩环肌,PGE2收缩纵肌,而PGE2a对环肌,纵肌均有收缩作用;PGE2对环肌尚有松弛作用。在呼吸道,PGE1、PGE2和PGI2使平滑肌松弛,TXA2和PGE2则使其收缩。此外,PGE2和PGE2a对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③血小板:PGE1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而TXA2则有强烈促聚集作用。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致热原使白细胞介素1释放,介素1又可促进PGE2的合成和释放。PGE1和PGE2脑室给药,能使体温升高。PGE还能促进生长激素、催乳素、ACTH、甲状腺刺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种动物,包括灵长类,脑室注入PGD2可产生自然睡眠。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的分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PAF受体拮抗剂分为以下四种:①天然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B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的一种萜内酯,可阻止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临床研究表明,银杏苦内酯B对烧伤、顺铂诱导的肾毒、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等具有治疗作用,

3

对败血性休克效果尤好。海风藤酮阻断[H]PAF与人血小板膜的结合,小鼠或豚鼠口服该化合物可阻断PAF诱导症状的发生。②天然化合物衍生的PAF受体拮抗剂:以木质素类化合物外拉樟桂酯素为先导物,合成了一系列二芳基四氢呋喃类PAF受体拮抗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MK287,它是一种强效的、特异性的且口服有效的PAF受体拮抗剂,抑制人血小板膜上PAF受体,能明显提高小鼠因PAF致死的存活率。③含季铵盐的PAF结构类似物:CV3988是最早合成的含季铵盐的PAF结构类似物,但因其口服活性很低,在高浓度时又具溶血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CV6209,其体外活性是CV3988的100倍,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也非常有效。经过对CV6209进行结构改造,在C1上以四氢异喹啉代替链烷烃,又研制出了TCV309.它克服了以往一些PAF结构类似物许多缺点,如注射时的溶血和血管损伤,活性高于先前制备的PAF结构类似物,用于治疗败血性休克。④含氮杂环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为含氮杂环,氮原子能通过氢键与受体结合,有助于对PAF拮抗活性的发挥。WEB2086口服给药抑制PAF诱导的低血压、支气管收缩,用于治疗哮喘。UK74505能选择性地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聚用于治疗败血性休克有良效,现处于II期临床阶段。

与肝素想必低分子量肝素具有哪些特点?

答:与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以下特点:①选择性抑制Xa活性,而对IIa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较弱,抗血栓作用较肝素强,又降低了出血的危险。②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症。③t1/2比肝素长2~4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即可。

试比较肝素和双香豆素的异同。

答:肝素抗凝作用迅速、强大,作用时间短,静脉注射后立即起效;肝素在体内、体外均可抗凝;肝素只能静脉给药;肝素的作用机制是加速抗凝血酶III对凝血因子IIa、IXa、Xa、XIa、XIIa的灭活,进而抑制凝血过程;肝素过量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鱼精蛋白对抗。香豆素抗凝作用缓慢但持久;香豆素只能体内抗凝,体外无效;香豆素给药方式末口服给药;香豆素抗凝机制为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由环氧化物转换为氢醌型,从而妨碍肝脏合成II、VII、IX、X凝血因子;香豆素过量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静脉滴注维生素K1或输新鲜血浆或血液抢救。 试述肝素抗凝作用机制。

答: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抗凝血酶III(AT-III)。AT-III是凝血酶及因子XIIa、XIa、IXa、Xa等含丝氨酸残基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III-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在肝素存在时,肝素分子与AT-III结合后,使AT-III构型改变,活性部位充分暴露,并迅速与因子IIa、Xa、IXa、XIa、Ka、纤溶酶等结合,并抑制这些因子,肝素大大加速这一反应可达千倍以上。 试述肝素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答:临床应用包括:①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等。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如脓毒血症,

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溶解等所致的DIC。早期应用,可防止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继发性出血。③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后用肝素可预防高危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并预防大块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④体外抗凝如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等。

主要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老年妇女和肾衰竭病人常致出血。可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解救。偶有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等。长期应用可致骨质疏松和骨折。此外,还可发生短暂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死胎。

试述双香豆素类的抗凝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答:双香豆素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作用。维生素K是y-羟化酶的辅酶,其循环受阻则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II、VII、IX、X的前体、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的y-羟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对已经y-羟化的上述因子无抑制作用。双香豆素体外无效,在体内也须在原有的凝血因子II、VII、IX、X、抗凝血蛋白C和S耗竭后才发挥抗凝作用。双香豆素口服后至少需经12~24h才出现作用,1~3d达高峰,维持3~4d。

主要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作用时间较长。但但显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防治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一般采用先用肝素后用双香豆素维持治疗的序贯疗法。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可减少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 试述铁剂的临床应用。

答:治疗失血过多或需铁增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和自宫肌瘤等)、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贫血。用药后一半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数于治疗后2周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月4~8周接近正常。为使体内铁贮存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尚需减半量继续服药2~3月。

试述抗血小板药的种类、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焦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①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通过与COX-1氨基酸序列第530位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乙酰化,不可逆的抑制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每日小剂量可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②TXA2合成酶抑制和TXA2受体阻断剂,利多格雷是强大的TXA2合酶抑制剂并具中度的TXA2受体拮抗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③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双嘧达莫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定选择性及特异性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主要用于预防脑中风、心肌梗死及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复发。

(3)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与凝血酶的催化部位结合,抑制凝血酶的蛋白水解作用,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水蛭素是强效、特异的抑制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预防术后血栓形成、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术后冠状动脉再阻塞、血液透析机体外循环等。 (4)GPIIb/III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是

PGIIb/IIIa受体单克隆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对血栓形成、溶栓治疗、预防血管再闭塞有明显治疗作用。

肝素预防血栓形成,若效果不叫,可否换用低分子肝素?

答:不合理。肝素使用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是肝素与血小板因子IV形成复合物,刺激特异性抗体所致,导致血小板聚集,最后致血小板减少,而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存在交叉反应,而不能换用。达肝素钠是非肝素氨基葡聚糖混合物,增强ATIII对Xa的灭活,与肝素不存在交叉反应,可以换用;水蛭素和阿加曲班为非肝素类的强

效、特意的凝血酶抑制剂,对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性血栓症更优。

试比较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某些氨基酸的互变等。用于巨幼细胞贫血,合用维生素B12效果更佳,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所致需用含四氢叶酸的制剂;单用叶酸改善恶性贫血的血象,不改善神经症状。维生素B12促进四氢叶酸的利用和某些氨基酸互变,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用于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对于萎缩性胃炎内因子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须注射维生素B12。

简述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答: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分为抗酸药(氢氧化铝)、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M1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黏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等)、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等。

简述甲氧氯普胺与多潘立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答:(1)甲氧氯普胺:①药理作用:阻断CTZ的D2受体,而产生强大的中枢性止吐作用;对胃肠多巴胺受体也有阻断作用,使幽门舒张,加速胃排空和肠内容物从十二指肠向回盲部推进。②临床应用:用于肿瘤放疗及化疗、急性颅脑损伤等引起的呕吐;用于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消化不良、暖气、呕吐。③困倦、头晕。长期用药可致锥体外系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溢乳及月经紊乱。 (2)多潘立酮:①药理作用:选择性阻断外周多巴胺受体而止吐。阻断多巴胺对胃肠积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炎的抑制作用。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与协调胃肠运动,增加食道较低位置括约肌张力,防止食物反流。②胃排空延缓、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③偶有轻度腹部痉挛,注射给药引起过敏。无锥体外系反应及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试述临床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 答:临床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①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等);②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③M1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④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⑤前列腺素EP3受体激动药(米索前列醇);⑥生长抑素(注射用生长抑素,为人工合成的环状14肽,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减少内脏器官血流量作用,静脉注射用于严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为什么多潘立酮具有甲氧氯普胺相似的镇吐和催乳素反应(溢乳),但却不产生锥体外系反应? 答:多潘立酮与甲氧氯普胺均能阻断多巴胺D2受体,两药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多潘立酮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中枢黑质-纹状体(受血脑屏障保护)部位的D2受体阻断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原因,因而多潘立酮无此不良反应。又因为在解剖学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部位并不受雪豹屏障的保护,如延髓化学催吐感受区(CTZ,催吐)和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多巴胺抑制其分泌),所以两种药物均可通过阻断这些部位的D2受体而产生镇吐和促进催乳素分泌的作用(临床上可出现乳房胀痛和溢乳)。

试述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药理作用:①抑制胃酸分泌:和壁细胞上的质子泵结合,抑制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大剂量可导致无酸状态;②促进溃疡愈合:抑制胃酸分泌后,反射性引起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和促进胃肠黏膜更新;③抑制幽门螺杆菌: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①胃、十二指肠溃疡;②反流性食道炎;③卓-艾综合征;④上消化道出血。 简述泻药的临床分类及临床应用。

答:①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主要用于外科术前或结肠镜检查前排空肠内容物,排除肠内毒物,与驱虫药合用排出肠道寄生虫;②接触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番泻叶等,主要用于便秘、腹部X线、内镜检查及术前排空肠内容物等;③润滑性泻药:如液状石蜡,甘油等,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腹部或肛门术后及患高血压、动脉瘤、痔、疝等患者的便秘;④膨胀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防治功能性便秘。 简述胃肠动力药的作用机制、特点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答:①甲氧氯普胺:阻断中枢CTZ多巴胺受体发挥止吐作用,高剂量也阻断5-HT3受体,产生止吐作用;阻断胃肠多巴胺受体,促进从食道到小肠上段平滑肌运动,发挥胃肠促进药作用。少数病人出现嗜睡、疲倦等;也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高泌乳素血症。②多潘立酮:阻断胃肠多巴胺受体,促进上消化道的运动。主要不良反应可见头痛,促进催乳素释放及胃酸分泌。③西沙必利:全胃肠动力药,无椎体外系、促催乳素释放和胃酸分泌等不良反应。

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用途。

答:作用机制: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阻断DA对胃肠肌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促进排空,防止食物反流。用途:用于偏头痛、颅外伤、放射治疗等引起的恶心、呕吐。 简述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答:①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②人工合成抗菌药:甲硝唑等;③枸橼酸铋钾:一般和抗生素联合应用;④奥美拉唑: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简述铋剂治疗消化道溃疡时注意事项。

答:①在酸性环境下有效,不能喝抗酸药联合应用;②和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作用;③不能与食物、牛奶、钙剂同服,应间隔半到1小时;④疗程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4周,一年之内不能重复用药;⑤严重肾功能不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

简述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答:①口服导泻作用,属于渗透性泻药;主要用于排出肠内毒物或与驱虫药合用促虫体的排出;②利胆作用,主要作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③抗惊厥作用,静脉注射给药后产生,主要

2+2+

通过Mg拮抗Ca作用和中枢抑制作用,引起骨骼肌松弛。用于破伤风、子痫、高热等引起的惊厥。

胃酸分泌抑制药可分为几类?写出主要代表药。 答:胃酸分泌抑制药可分为三类:①H2受体阻断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②M

+

受体阻断药,如哌仑西平;③胃壁细胞H泵++

(H-K-ATP酶)抑制药,如奥美拉唑。

简述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答: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分为七大类:①抗酸药:氢氧化铝等;②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等;③M

+

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等;④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等;⑤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等;⑥黏膜保护药:硫糖铝等;⑦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等。

试述平喘药的分类及每类中的主要药物。

答:支气管扩张药是常用的平喘药,包括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茶碱类和抗胆碱药。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氯丙他林、丙卡特罗、福莫特罗、茶碱类、氨茶碱、胆茶碱;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托溴铵;抗炎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类: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抗过敏平喘药,肥大细胞膜阻断药;色甘酸钠;抗组胺药:酮替芬;白三烯受体阻断药:扎鲁司特。

试述糖皮质激素类平喘药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的吸入制剂优缺点各有哪些?

答:糖皮质激素用于哮喘治疗的机制是该类药物的抗炎作用。这类药物是抗炎平喘药中抗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并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抗过敏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可以改善病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时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式有两种:①全身用药:包括口服与注射给药。全身给药易引起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②吸入给药:在气道内可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并可避免或减少全身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吸入剂型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康言行平喘药。吸入常用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时一般不产生不良反应。但GCs在吸入后,大约有80~90%药物沉积在咽部并吞咽到胃肠道,沉积的GCs与咽部或全身不良梵音有关。长期应用药时,药物在咽部和呼吸道存留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声音嘶哑、声带萎缩变形、诱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

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平喘作用的机制如何? 答:B2受体广泛分布与气道的不同效应细胞上,当B2受体激动药兴奋气道B2受体时,气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肥大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与过敏介质,增强气道纤毛运动、促进气道分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黏膜下水肿等,这些效应均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喘息。B2受体激动药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机制为:B2受体激动药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B2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构型改变,激活兴奋性G蛋白(Gs),从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ATP转变为cAMP,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转而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酶(PKA),再通过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失活和开放钾通道三个途径,引起平滑肌松弛。

简述控制哮喘(平喘)药物的分类,列举各类的主要代表药。

答:控制哮喘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

(1)抗炎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类,丙酸倍氯米松等。

(2)支气管扩张药:①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②茶碱类:氨茶碱等;③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托溴铵等。

(3)抗过敏平喘药:①过敏介质阻释药:色甘酸钠等;②抗白三烯药:扎鲁司特等。 简述糖皮质激素平喘作用的机制。

答: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环节产生抗炎平喘作用:①抗炎作用,抑制气道黏膜中各种炎症细胞的趋化、聚集、活化及多种炎症介质、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及释放;③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与释放;④阻止B受体下调,增强气道平滑肌B2受体的反应性。 简述氨茶碱的临床应用。

答:①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口服主要用于慢性哮喘的维持治疗及预防急性发作;静脉滴注或注射给药,主要用于形成持续状态和B2受体激动药不能控制的严重哮喘。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的气促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③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④胆绞痛,宜与镇痛药合用。

简述酮替芬的药理作用及用途。 答:为新型的H1受体阻断药,兼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拮抗5-HT和多种过敏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平喘作用时间长,中枢作用时间短。用于哮喘的预防发作,也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症。

简述乙溴替丁的药理作用。

答:①抑制胃酸的分泌,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引起胃酸分泌。②能使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增强,刺激上皮细胞增生,促进溃疡愈合。③增加和改善胃黏液分泌和质量。④与抗幽门螺杆菌要合用有协同作用。

H1受体阻断药有哪些常用药物?试述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

答: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阿司咪唑、苯茚胺等。 药理作用:①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对抗组胺引起的胃、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对抗组胺引起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②中枢作用:治疗量H1受体阻断药,有镇静与嗜睡作用,还有抗晕、镇吐作用。③多数H1受体阻断药有抗乙酰胆碱、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样作用。 临床应用:①变态反应性疾病;②晕动病;③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

简述雷尼替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引起的胃酸分泌。还能部分拮抗组胺的输血管作用。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卓艾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试述缩宫素的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答:缩宫素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加子宫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小剂量缩宫素加强子宫(特别是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其收缩性质与正常分娩相似,对子宫底部产生节律性收缩,对子宫颈则产生松弛作用,可促使胎儿顺利娩出。大剂量缩宫素使子宫产生持续强制性收缩,不利于胎儿娩出。

雌激素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①常见厌食、恶心、呕吐及头昏等;②长期大量应用可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引起子宫出血;③水、钠潴留,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雄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答:①睾丸功能不全;②功能性子宫出血;③晚期乳腺癌;④贫血;⑤消耗性疾病、骨质疏松、生长延缓等虚弱情况。 避孕药有哪些类型? 答:①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②抗着床避孕药;③男性避孕药;④外用避孕药;⑤抗早孕药。 雄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于哪些疾病?

答:①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②卵巢功能不全和闭经;③功能性子宫出血;④乳房胀痛及退乳;⑤晚期乳腺癌;⑥前列腺癌;⑦座疮;⑧避孕。

孕激素类药物为什么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答:黄体功能不足可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成熟与脱落,导致子宫持续性的出血。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充血,腺体增生并分支,由增殖期转为分泌期,应用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同步转为分泌期,在行经期有助于子宫内膜全部脱落。

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为什么能使女性避孕? 答:该类药物多为不同类型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组成的复方,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排卵;抑制子宫内膜正常增殖而抗着穿;增加宫颈黏膜液黏度,不利于精子进入宫腔;还能影响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正常活动等。

试比较缩宫素与麦角新碱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的异同和分别的临床用途。

答:作用区别:缩宫素兴奋自宫,小剂量可引起与正常分娩相似的子宫体的节律性收缩,子宫颈平滑肌松弛;麦角碱类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剂量稍大可引起宫体和宫颈强直性收缩。 用途区别:缩宫素可用于催产、引产和产后止血;麦角新碱不能用于催产和引产,只能适用于产后止血和自宫复旧。

试述缩宫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禁忌症。 答:药理作用:①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小剂量时可加强子宫体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同时使子宫颈平滑肌松弛,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制性收缩;②松弛血管平滑肌;③使乳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催产和引产,也可用于产后止血,但作用维持时间短。

禁忌症:对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前置胎盘、3次妊娠以上的经产妇或有剖宫产史和子宫手术史者禁用。

试述麦角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作用:兴奋子宫、收缩血管、阻断a受体。应用:子宫出血、产后子宫复旧、偏头痛、冬眠疗法。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用哪种激素?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用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3种激素。其用药依据分别是:①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出血创面;②孕激素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月经后期,促进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为分泌期;③雄激素是利用其抗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平滑肌及其血管收缩,内膜萎缩而止血。

试述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的临床用途。 答:(1)雌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绝经期综合症、卵巢功能不全、功能性子宫出血、乳房胀痛及回乳、晚期乳腺癌、前列腺癌、雌激素与孕激素合用避孕、治疗座疮、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老年性阴道炎及女阴干燥病。

②用药依据:1.雌激素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2.卵巢功能不全可导致子宫、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迟缓、闭经等;3.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出血创面而止血;4.大剂量雌激素能干扰催乳素对乳腺的刺激作用,使乳汁分泌减少而退乳消痛;5.大剂量雌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内源性雌酮的产生,可用于绝经后5年以上晚期乳腺癌,缓解率达40%;6.大剂量雌激素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可使睾丸萎缩及雄激素分泌减少,且雌激素能拮抗雄激素作用,故能治疗前列腺癌;7.外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使FSH分泌减少,从而抑制卵泡的成熟和排卵过程;8.青春期座疮(粉刺)常因雄激素分泌过多,刺激皮脂腺大量分泌,引起腺管堵塞及继发感染所致。雌激素能抑制雄激素分泌,且有抗雄激素作用,可用于座疮治疗;9.雄激素能增加骨骼钙沉积,可与雄激素合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10.临床用药发现,长期小剂量用雌激素可有效减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症的发生;11.局部应用雌激素对老年性阴道炎及女阴干燥病有效。 (2)孕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腺癌、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先兆或习惯性流产、避孕。

②用药依据:1.孕激素不足,可因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引发不规则剥脱,致使子宫持续性出血;或因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之增生过甚导致的子宫出血,可通过补充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同步转为分泌期,有助于子宫内膜的全部脱落而改善出血状态;2.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可抑制子宫痉挛性收缩而止痛;还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退化;3.大剂量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瘤体萎缩,部分患者病情缓解,症状改善。大剂量孕激素还可反馈性抑制垂体前叶分泌间质细胞刺激激素,从而减少睾丸素分泌,促进前列腺细胞萎缩退化,利用此作用可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4.对黄体功能不足所致的先兆与习惯性流产,可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但疗效不确切;5.孕激素是组成女性避孕药的成分之一。 (3)雄激素:

①主要临床用途:采用替代疗法,可用于无睾症或类无睾症,男子性功能低下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晚期乳腺癌及卵巢癌;可用于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手术后或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②用药依据:1.雄激素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可使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内膜萎缩,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及功能性子宫出血;2.睾酮具有抗抗雌激素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且能对抗催乳素刺激乳癌阻滞的作用,因此对晚期乳腺癌及卵巢癌有缓解作用。使用丙酸睾酮还可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3.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时,应用较大量雄激素可刺激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酶,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原转化成红细胞生成素,后者是刺激孤鬼造血的重要因子;雄激素也可直接刺激孤鬼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生成增加,改善贫血;4.雄激素具有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5.雄激素的通话作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减少钙、磷的排泄。

糖皮质激素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答:①诱导淋巴细胞DNA降解;②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等因素有关。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

答: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和癫痫,新近胃肠吻合术,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骨折,创伤修复期,肾上腺皮质技能亢进症,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麻疹、水痘、霉菌感染等。 论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答:1.GCs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GCs在急性炎症初期,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渗出及局部水肿;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及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抗炎机制包括: (1)基因效应:是GCs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热休克蛋白90可与GC受体(GR)结合,使受体处于失活状态。一旦GC进入细胞与GR结合使GR构象发生改变,则HSP与GRa分离,且GR发生磷酸化,转变为活性态。活化的GC-GR复合物快速睇转位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与特异性DNA位点即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GCs反应元件或负性GCs反应元件相结合,影响基因转绿,相应地引起转录增加或减少,改变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进而对炎症细胞核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具体表现如下:①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A.诱生炎症抑制蛋白质皮素I的生成,继之抑制磷酸酶A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连锁反应,使炎症介质PGE2、PGI2和白三烯类等减少;B.抑制诱生型NO合成酶和环氧化酶2

(COX-2)等的表达,从而阻断相关介质的产生。②对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影响:GCs不仅能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a,IL-1、IL-2、IL-6、IL-8等的产生,且可在转绿水平上直接抑制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此外,还影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生物效应的发挥。③对炎症细胞凋亡的影响:GC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GR依赖性的。首先是由GR介导基因转录变化,最终激活caspase和特异性核酸内切酶而导致细胞凋亡。

(2)快速效应:另一重要机制。主要包括非基因的受体介导效应和生化效应两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起效迅速,对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不敏感。

试述糖皮质激素用法与剂量。 答:(1)小剂量替代疗法: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及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12.5~25mg,或氢化可松每日10~20mg。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多用于结缔组织病和肾病综合征等。常用泼尼松口服,开始每日10~30mg,一日3次,获得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每3~5天减量1次,每次按20%左右递减,直到最小维持量。最小维持量应比生理上分泌的GCs量稍高,按泼尼松计算,生理量应为7.5mg。维持量用法有两种:①每日晨给药法:即每晨7~8时1次给药,用短时间作用的GCs,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②隔晨给药法:即每隔一日,早晨7~8时给药1次。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每日上午8~10时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低潮,这是由ACTH昼夜节律所引起。临床用药可随这种节律进行,即长期疗法中对某些慢性病采用隔日一次给药法,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此时正值皮质激素正常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性影响较小。此法应当中效的GCs如泼尼松、泼尼松龙,而不用长效的GCs,以免引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在长时间使用GCs治疗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撤去或停用GCs:①维持量已减至正常需要量(泼尼松每日5~7.5mg),且经长期观察,病情确已稳定不再活动者;②伴有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③治疗效果差,不宜再用GCs,需改药者。 大剂量冲击疗法:只用于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抢救,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首剂200~300mg,一日量可超过1g,以后逐渐减量,疗程不超过3~5天。例如。抑制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危象时,可采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3天序贯用量为3.2和1g,必要时加用环磷酰胺,常可迅速见效。大剂量应用时宜并用氢氧化铝凝胶等以防止急性消化道出血。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①抗炎作用: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对炎症反应各个阶段的各种病理表现均有显著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②免疫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阻断致敏T淋巴细胞诱发的单核细胞核巨噬细胞的募集等,抑制淋巴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故可抑制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和异体组织脏器移植的排斥反应。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抑制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减少抗体生成,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的释放。③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④其他作用:能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数。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多核白细胞数增加,也能增加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缩短凝血时间。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时可出现骨质疏松。允许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必须得。缺乏时表现为软弱、疲劳等。过量则可致类固醇肌病。

试述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

答:其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基因效应(又称基因组机制)。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受体激活,发生变构,暴露出一个DNA-结合域。随之类固醇-受体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与特异性DNA位点即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相结合,影响基因转录,相应地引起转录增加或减少,改变炎性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进而对炎症细胞核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主要作用缓解有:①影响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增加炎症抑制蛋白质皮质素1的生成,继之抑制酯酶A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连锁反应,使具有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和有趋化作用的白三烯类等炎症介质减少;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合酶-2等的表达,从而阻断NO、PGE2等相关介质的产生;诱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成,以降解可引起血管舒张和致痛作用的缓激肽。②抑制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不仅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a、白细胞介素等的产生,而且可在转录水平上直接抑制某些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此外,还影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生物学效应的发挥。③诱导炎细胞凋亡。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替代疗法:用于急性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②严重感染或炎症:在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前提下,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一般感染不用。如果炎症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可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炎性渗出,防止阻滞过度破坏,抑制粘连及瘢痕的形成。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可与其他面议抑制剂联合应用抑制异体皮肤或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④抗休克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时,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对过敏性休克,皮质激素为次选药,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电解质或输血后效果不佳者,可合用超大剂量的皮质激素;⑤其他:可用于某些血液病,皮肤病、眼部疾病以及脑水肿、极性脊髓损伤等治疗。

大剂量碘制剂于甲亢手术前用药的意义有哪些?

答:甲亢手术前,应用大剂量碘制剂可抑制蛋白水解酶,抑制T3、T4释放;抑制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使腺体缩小、血管减少,利于手术。 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哪几类?

答:有硫脲类、碘和碘化物,放射性碘和B受体阻断药等四类。

甲亢病人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前主要用哪两类药物治疗?简述其机制。

答:①硫脲类药物(如丙硫氧嘧啶):降低基础代谢率,防止麻醉及手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②大剂量碘剂:在手术前两周给药,使甲状腺组织退化,血管减少,腺体缩小,有利于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小剂量和大剂量碘剂分别是有什么作用?

答:①小剂量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可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②大剂量碘有抗甲状腺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还能拮抗TSH促进激素释放作用。

试述硫脲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答: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①内科

131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症和不宜手术或I治疗者,如儿童、青少年及术后复发。②手术前准备:为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麻醉和手术后合并甲状腺危象。③甲状腺危象的治疗:为阻止甲状腺素合成。

试述硫脲类药物发挥疗效的原理。

答:①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中介饿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而药物本身则作为过氧化物酶的底物而被碘化,使氧化碘不能结合到甲状腺球蛋白上,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须等已合成的激素被消耗后才能完全生效。②该类药中的丙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化为T3,迅速控制血清中生物活性较强的T3水平,故在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时可列为首选。③降低血中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控制症状。

丙硫氧嘧啶与碘制剂临床应用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用于甲状腺危象治疗。不同点:丙硫氧嘧啶用于内科治疗,术前用药,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碘及碘制剂不可用于内科治疗,术前2周给药,减少手术中出血。

一名27岁的妇女被诊断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虽然食欲增加但她的体重下降。给予碘化物,开始其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一个月后,他的病情加重了。此病例应考虑给予什么样的给药方案?为什么开始给予碘化物能够减轻症状然后失去了作用?

答:可以手术治疗,也可应用足够剂量的抗甲状腺素要和放射性碘。

碘化物用于手术治疗前(通常是饱和的碘化钾溶液)降低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甲状腺纤体的多血管分布有作用。因碘摄取未被抑制,不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继续用药会导游甲亢复发或加重。

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答:放射性碘通常作为成年甲亢患者选择的治疗药物。放射性碘可产生终生治疗效果,对病人进行35年的跟踪调查,也没有证据表明暴露在放射性碘的射线下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但应用放射性碘后常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需应用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碘和硫脲类,一线的硫脲类药物有丙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几乎所有患者都对此类药物敏感,然而免疫并发症常见,其中皮疹最为常见,淋巴结肿大、黄疸、肝细胞损伤较少见。

甲亢的手术治疗方案是:甲状腺切除,手术前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再于手术前2周应用大剂量碘使甲状腺体变硬,缩小,血管减少。

如果出现甲状腺危象应给予什么样的治疗? 答:甲状腺危象病人通常机体多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心血管系统所受影响尤为突出,常出现重症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交感神经系统高度敏感,是引发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枢神经系统亦受到影响,可引发重度头痛和昏迷。

丙硫氧嘧啶能抑制甲状腺素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可有效减轻甲状腺危象的病情。交感神经药物亦可有效减轻病情,普萘洛尔就是最常用的药物。静脉注射碘化钠并辅以口服碘化钾可阻止甲状腺进一步释放甲状腺激素,口服或在必要情况注射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有时也应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试比较丙硫氧嘧啶和大剂量碘剂的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答:(1)丙硫氧嘧啶:①作用原理:抑制过氧化酶活性,碘生成减弱,碘化酪氨酸减少,碘化酪氨酸缩合减弱,抑制甲状腺素合成。抑制外周血T4转为T3。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抑制异常免疫反应。②作用特点:起效慢、疗程长。使甲状腺肿大、变软脆、加重突眼。③临床应用:甲亢内科治疗轻、中毒,不宜手术和放碘治疗者;甲亢术前准备,控制病情,防止术中后并发症。甲状腺危象辅助治疗。提高放碘疗效。

(2)大剂量碘剂:①作用原理:抑制蛋白水解酶甲状腺素释放减少。亦可抑制甲状腺素合成。②作用特点:起效快、但不持久2周失去作用。对抗TSH腺体变小、变硬、血管减少。③临床应用:甲亢术准备:在硫脲类控制症状基础上与术前2周服用。甲状腺危象首选。

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药物有哪几类?举例说明。 答:①硫脲类:如丙硫氧嘧啶,通过抑制过氧化酶活性,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同时抑制外周血T4转为T3.作用较强、快,可用于甲亢内科治疗,甲亢术前准备和甲亢危险辅助用药等。②碘和碘化物:如碘化钾或卢戈液,大剂量可抑制甲状腺激素蛋白水解酶,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并抑制TSH分泌。用于通过阻断B受体而改善甲亢症状,尤其是甲亢所致的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并可减少甲状腺素分泌和T3生成。用于甲亢治疗、甲状腺危象辅助治疗机术前准备,单用作用有限,与硫脲类合用作用更显著。④放射性碘:如131I,利用产生B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来治疗甲亢。此外Y射线可用于甲状腺功能测定。

简述放射性131I的临床应用。

答:①甲亢的治疗:131I适用于不宜手术或手术后复发及硫脲类无效或过敏者。131I作用缓慢,一般用药1个月见效,3~4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131I的计量主要根据最高摄碘率、有效半衰期和甲状腺重量3个参数来计算,因个体对射线作用的敏感性有差异,故最适计量不易掌握,通常按估计的甲状腺重量和最高摄碘率计算。②转移性甲状腺癌:大多数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可需极少量的碘。用TSH刺激碘的摄取来治疗转移经常有效,尤其适用于滤泡癌(占甲状腺癌的1~15%)治疗。③甲状腺摄碘功能检查:口服小剂量131I后,分别于1、3及24小时(或2、4及24小时)测定甲状腺放射线,计算摄碘率。甲亢时3小时摄碘率超过30~50%,24小时超过45~50%,摄碘高峰时间前移;甲状腺减退时相反,最高不超过15%,摄碘率低,摄碘高峰时间后延。 简述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①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②改善脂代谢紊乱;③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④改善胰岛素B细胞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磺酰脲类口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1)降血糖作用,该类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而对I型或严重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之动物则无作用。其机制与:①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③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等有关。

(2)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这是促进ADH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可用于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黏附力减弱,代谢旺盛的血小板数减少,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试述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答:(1)过敏反应:因胰岛素制剂的抗原性而产生相应抗体所致。可用其他种属动物的胰岛素代替,高纯度制剂或人胰岛素更好。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引起过敏休克。可用组胺H1受体阻断药处理。重症时可用糖皮质激素。

(2)低血糖症: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为防止低血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孰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患者中鉴别低血糖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昏迷几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3)胰岛素抵抗:可分为两型:①急性型: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作用之物质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妨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pH降低能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此等因素使胰岛素的作用大减,需短时间内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乃至数千单位。认识此种急性抵抗对临床处理很重要。只要正确处理诱因,调整酸碱水电平衡,大胆加大胰岛素剂量,常可取得良好疗效。诱因消除后抵抗性可自行消失,即可恢复平时治疗。②慢性型:临床指每日需用胰岛素200U以上,且无并发症的糖尿病人。慢性抵抗的原因复杂,至少有三:a受体前异常:主要因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妨碍胰岛素向靶部位转运所致。换用其他种属动物的胰岛素制剂,并适当调整剂量,常可有效。B受体水平变化:高胰岛素血症时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老年、肥胖、肢端肥大症及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数目也减少;酸中毒时受体与胰岛素之亲和力减低。因此要注意减肥,防治有关疾病;尤应指出,医生要准确掌握胰岛素用量,避免人为地造成高胰岛素血症。C受体后失常: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失常及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都可能妨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而表现为胰岛素抵抗性。微量元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正在受到重视。

(4)脂肪萎缩: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应用较纯胰岛素制剂后已较少见。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及如何防治?

答:胰岛素极性抵抗的原因:并发感染、手术、创伤、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作用物质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pH降低,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等诱发因素使得胰岛素的效应下降。防止措施:消除诱因,增加胰岛素用量。慢性抵抗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以及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等。防治措施:选用抗原性小的胰岛素制剂,避免间断性使用胰岛素。 试述胰岛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用途。

答:胰岛素增加葡萄糖的转运转化,抑制糖原异生。增加脂肪转运及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增加氨基酸转运、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胰岛素可用于资料各型糖尿病,尤其是I型糖尿病,是其最重要的治疗药物。还可用于以下情况:①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物未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②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的糖尿病。③合并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的糖尿病。④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无效的其他类型糖尿病。

简述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

答:磺酰脲类药物对正常人与胰岛功能尚存在的糖尿病患者均具有降血糖作用,但胰岛中至少存在30%正常B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最主要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机制可能还有:①增强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②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消除;③通过促进生长抑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亦可利用其与胰岛素有相加作用,用于对胰岛素有耐受性的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肾脏是调节血钙浓度的重要器官,有数种利尿药可影响对机体钙的滤除。

1.那两类药物对钙排除作用相反?

答:肾小管髓袢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药对肾的钙滤过及尿钙浓度都表现出相反的作用。髓袢利尿药升高尿钙浓度,而噻嗪类降低尿钙浓度。 2.这些作用有什么临床应用价值?

答:高钙血症病人用髓袢利尿药并补充盐,可促进钙排泄,并帮助降低血清钙浓度。肾排尿调节功能完好的病人,由骨和内脏的缓冲作用,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钙吸收增加对其血清钙浓度影响较小。不过噻嗪类利尿药对正常钙调节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甲亢,肉样瘤,癌症)可形成高钙血症。

简述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1)作用机制:①通过钙代谢激素调节系统,增加血中1,25(OH)2D3水平,促进降钙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肠钙的吸收,抑制骨钙到血液中的转移;②抑制PTH调节的骨吸收作用;③作用于成骨细胞核破骨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并能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从而直接影响骨重建,防止骨质的丢失。 (2)临床应用:雌激素为防止原发性I型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用于50岁以前存在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在绝经期出现骨质稀少或骨质疏松的妇女,以及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也用于预防或延缓味道自然绝经期而切除卵巢的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与孕激素合用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增强。

简述甲状旁腺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答:甲状旁腺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①大剂量可引起骨溶解,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②过量导致血钙浓度过高,引起肾和血管骨化,心、肾疾病患者应慎用;③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做皮试;④用药期间应测定血钙浓度,在医师严密监护下使用。

抗菌药分哪几类?每类各举出一种代表药。 答: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环丙沙星)和抗生素。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青霉素G)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头孢氨苄)两类。 何为抗菌后效应? 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答:①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靶位的结构;④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⑤改变代谢途径。 在确定最佳用药方案时,应考虑患者因素中哪些方面的资料?

答:感染部位、年龄、性别、变态反应、肝肾功能、其他疾病、合用的药物和妊娠及哺乳状况。 联合用药适应于哪些情况?

答:①对于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根据临床经验推测致病菌,联合用药以扩大抗菌范围。待细菌学诊断明确后再调整用药方案。②对于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入胸腹部严重创伤后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肠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时,可减少前者的剂量,从而减轻毒性反应。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青霉素G有哪些主要的有点和缺点?

+

答:优点:对G菌作用强,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发生过敏性休克率较高。

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的作用机制?

答:①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使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裂解而死亡;②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促进细菌破裂溶解而产生杀菌作用。 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异同点?

答:药动学方面,脑膜炎时脑脊液中均可达到有效浓度,与丙磺舒合用可延长半衰期。半合成青霉素部分耐酸,口服吸收良好。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均有效,半合成的青霉素类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氨苄西林等对革兰阴性菌有效,羟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毒性低,均可产生过敏反应,且有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什么?防治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有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青霉素、6-APA高分子聚合物。

主要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④不在没有急求药物(入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⑥注射液需临用时现配;⑦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随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B-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组方的基本规律? 答:①光谱青霉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氨苄西林和舒巴坦,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②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③第三代头孢菌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药:入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头孢噻肟与舒巴坦;④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⑤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入帕尼培南倍他米隆;⑥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入氨苄西林与氯唑西林。

试述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答:①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B-内酰胺酶,使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②牵制机制:B-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而又牢固地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作用;③改变作用靶位:作用靶位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作用靶位导致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④改变菌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跨膜通道孔蛋白结构性质或减少跨膜通道孔蛋白数量甚至使之消失,导致B-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显著减少而产生耐药性;⑤增强药物外排:细菌可以通过存在于胞浆膜上的主动外排系统(转动子、外膜蛋白、附加蛋白)主动外排药物;⑥细菌缺少自溶酶。

试比较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并各举一例。

答: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作用差,虽对B-内酰胺酶稳定,但仍可被细菌产生的B-内酰胺酶水解破坏失去抗菌活性,对肾脏毒性较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感染,入头孢噻吩。

第二代投保局怒对G+菌作用稍逊于第一代,对G-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对厌氧菌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B-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对肾脏毒性比第一代有所降低。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入头孢呋辛。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的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可渗入脑脊液,对肾脏基本无毒性。临床用于治疗危及生

命的敏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入头孢哌酮。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G-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B-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染色体介导的酶稳定,故其抗菌谱广。可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如头孢匹罗。 红霉素临床首选应用于那些感染性疾病?

答:红霉素临床常用语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者,还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也能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大环内酯类包括哪些抗生素?抗菌机制?

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恒。

论述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 答: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产生灭活酶: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诱导的细菌中分离出了多种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可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水解、或磷酸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②靶位的结构改变:细菌可以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基因,由此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性。③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可以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减少,但药物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不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系由细菌脂多糖外膜屏障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内而呈现耐药性。 简述庆大霉素的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

答:庆大霉素是广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①对沙雷菌属作用强,为氨基糖苷类中的首选药;②可与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感染;③可局部用于皮肤、黏膜表面感染和眼、耳、鼻部感染;④可用于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阿米卡星有哪些特点?临床如何应用?

答:阿米卡星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氨基糖苷类灭活酶稳定,故对一些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仍能有效控制,常作为首选药。另外,它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获协同作用,当粒细胞缺乏或其他免疫缺陷合并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合用阿米卡星比单独效果好。临床主要用于对一些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严重感染。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答:①化学结构相似,由氨基糖分子与非糖部分的苷元组成,呈碱性,常用其硫酸盐,易溶于水,性质稳定。②抗菌谱相似,对革兰阴性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③抗菌作用机制相似,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及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发挥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各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过程相似,口服很难吸收;药物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⑥易产生抗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抗药性。

试述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合用的优点,注意事项及药理依据。

答:优点: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抗菌活性。注意事项:不宜再同一注射器内给药,因B-内酰胺环可使氨基糖苷类失活。药理依据: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使氨基糖苷类易于进入菌体细胞而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

氯霉素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有哪些,与剂量和疗程的关系如何?

答: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大火疗程长有关,表现为贫血并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此毒性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线粒体中的核糖体70S亚单位的作用有关。②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不可逆性减少。发病率与用药量或疗程无关,有些病人一次用药即可发生,发生率低,但死亡率很高。

影响四环素口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事物或其他药物中的Fe2+、Ca2+、Mg2+、Al3+等金属离子可与四环素络合而减少四环素吸收。②碱性药、H2受体阻断药或抗酸药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减少四环素吸收。③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可促进四环素吸收。

下列各组用药是否合理?简述其原因。①青霉素+四环素;②青霉素+氯霉素;

答:①两种联合用药均不合理。②理由:四环素和氯霉素均为快速抑菌药,用药后细菌被快速抑制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青霉素难以发挥其繁殖期杀菌的作用;故合用时产生拮抗作用。 试述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的原因及表现。 答:①原因: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菌药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乘机大量繁殖并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婴儿、老年人、体弱者、合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的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广谱抗菌药时易发生。②表现: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鹅口疮、肠炎。对四环素耐药的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发热、肠壁坏死、体液渗出,甚至休克死亡。

试述四环素药物及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四环素类药物属广谱抗生素,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某些螺旋体和原虫也具有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阴性菌;对伤害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病毒无效。作用机制:①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细胞壁外膜的亲水性通道转运,再以主动转运方式经胞浆膜的能量依赖系统,泵入革兰阴性菌胞浆内。药物进入革兰阳性菌的转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胞浆内药物可逆性地与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特异性结合,阻止氨酰tRNA进入A位,从而阻碍肽链的延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②本类药物尚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核苷酸及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高浓度时也具有杀菌作用。

氯霉素亦属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强。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为杀菌药。对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亦有抑制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无效。作用机制: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位点可逆性结合,阻止P位上肽链的末端羧基与A位上氨酰tRNA的氨基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合成受阻。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之间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症及药物互相作用。 答:①不宜常规用于儿童,不宜用于有神经病或癫痫病病史者;②仅用于喹诺酮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③慎与茶碱类、NSAID合用;④使用本类药物期间亦应避免过度日照;药物应避光保存;⑤不宜与Ia类及III类抗心律失常药和延长心脏Q-T间期的药物如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症药合用;⑥糖尿病患者慎用。

简述SMZ与TMP配伍的药理学依据。

答:①复方新诺明SMZ和TMP按5:1比例制成的复方制剂;对细菌四氢叶酸合成具有双重阻断作用,SMZ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②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合用后的抗菌活性是两药单独等量应用时的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③抗菌谱扩大,并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磺胺类药物对泌尿系统损害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答:①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形药、乙酰化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形药物。②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肾脏形成结晶后,引起尿道刺激和阻塞,患者出现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造成肾损害。③服用SD或SMZ时,应同服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增加磺胺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并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1500ml,降低尿中药物浓度。

试述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磺胺嘧啶和磺胺嘧啶银的特点。

答:①分为肠道易吸收类、肠道难吸收类及外用磺胺类。②磺胺嘧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低于其他磺胺药,因而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最高可达血药浓度的80%。由于青霉素不能根除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态,无法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故首选SD。亦首选用于治疗诺卡菌属引起的肺部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③磺胺嘧啶银:属于外用磺胺类。具有磺胺嘧啶的抗菌作用和银盐的收敛作用,对绿脓杆菌具有强大抑制作用,比甲磺灭隆强。 试述唑类抗真菌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的应用。 答:唑类抗真菌药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①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等,酮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酮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口服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亦可局部用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咪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阴道,皮肤或指甲的真菌感染。益康唑临床应用于咪康唑相仿。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局部用药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联苯苄唑临床用于治疗皮肤藓菌感染。

②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伊曲康唑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已成为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用,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伏立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条件性真菌和地方流行性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试述氟康唑的临床应用。

答: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用,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强疗效。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效。多次给药可进一步增高血药浓度,可分布到各组织和体液,对正常和炎症脑膜均具有强大穿透力。 简述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答: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及功能的干扰换届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能与细菌胞质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万古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由于细菌细胞壁合成受损,致使细菌水分渗入,细菌膨胀变形,加上激活自溶酶,使细菌破裂溶解而死亡。

②多粘菌素类、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唑类抗真菌药可改变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及膜相关的酶功能而发挥真菌作用。

③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克林霉素作用于50S亚基,通过抑制肽链延长而影响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与tRNA竞争A位,阻止氨基酰-tRNA到达并与mRNA核糖体复合物A位结合,阻止肽链延伸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氨基糖苷类能与30S亚基结合并导致一场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死亡,由于氨基糖苷类能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多个重要环节,因而与其他作用与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不同,不是抑菌作用而使杀菌作用。

④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合成。

⑤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IV,阻碍敏感细菌DNA的复制。

⑥磺胺类、甲氧苄啶(TMP)分别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答: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是:①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②细菌所产生的酶如B-内酰胺酶,钝化酶使药物失活;③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④其他,如代谢拮抗物对氨基苯甲酸形成增多等。

简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答;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在明确指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宜的计量及疗程,同时采取

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注意联合用药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何评价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答:从以下几方面考察:①抗菌活性的强弱:抑菌剂或杀菌剂;MIC/MBC;PAE。②抗菌谱的范围:窄谱,广谱;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难治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原理是什么?

答:①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②注意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的抗菌药的使用;③抗菌药剂量与用药疗程要合适;④注意皮肤黏膜局部感染者的抗菌药的使用;⑤注意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株出现;③扩大抗菌范围(混合感染);④减少毒副作用(减少个别药剂量)。 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指征是什么?

答: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耐药者;⑤用以减少某药毒性反应;⑥二联即可。 抗菌药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答:无关、相加、协同、拮抗。

一般而言:繁殖期杀菌药+静止期杀菌药=协同;繁殖期杀菌药+速效抑菌药=拮抗;静止期杀菌药+速效抑菌药=相加;繁殖期杀菌药+慢效抑菌药=协同。

简述磺胺类与TMP对细菌叶酸合成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磺胺类为二氢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TMP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TMP与磺胺类合用,可双重阻断四氢叶酸合成,增强磺胺类的抗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不但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并对耐磺胺药菌株亦有抗菌作用。此外,TMP还能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

细菌对黄安的耐药性或许是二氢蝶酸合成酶结构改变的结果,或使药物失活破坏,或增加PABA的产生和利用能力,或改变代谢途径等。但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对磺胺类的获得耐药性对黄安外的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也不影响细菌的毒力或抗原性。 简述磺胺类与TMP单一和合并用药的主要临床应用、药动学特性及不良反应。

答: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噁唑用于防治全身性感染,局部 外用的如磺胺醋酰、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等。口服难吸收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如柳氮磺吡啶。

TMP常与SMZ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或与SD合用称双为嘧啶片。用于治疗无并发症的下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胃肠道感染,对敏感的伤寒沙门杆菌有效,以及用于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及诺卡菌感染等。

吸收快排泄快的短效磺胺类名主要经肝乙酰化代谢,不论原形或乙酰化形式,主要经肾排出,尿药浓度高。中效类如SD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低,易透过血脑屏障。TMP口服吸收较SMZ迅速而完全,t1/2约11hT与SMZ相近,故常联用。 磺胺类不良反应有: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统毒性、过敏反应,还可因一直药物代谢,竞争结合清蛋白而与其他药物发生交互作用而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甚至出现脑核性黄疸。

简述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细菌对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抑制敏感细菌的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IV,阻碍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A亚单位多肽编码基因的突变使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或细菌外膜蛋白(OMP)F的缺失使药物浓度降低,可能为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细菌对其他类药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简述氟喹诺酮类的主要临床应用、药动学特性及不良反应。

答: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部分经由肝脏代谢。

临床主要适用于敏感病原菌(如黄金色葡萄球

菌、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格兰阴性杆菌、弯曲菌属和淋病奈瑟球菌等)所致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偶有抽搐等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青春期儿童或妊娠妇女。

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征。

答: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②药动学特性好: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③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格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⑤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有些喹诺酮类药物可出现光敏性皮炎和骨关节病。

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螺旋酶的拓扑异构酶IV。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都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其中任何一种酶收到抑制都将使细胞生长被抑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抑制DNA螺旋酶而阻碍细菌DNA复制、转录,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是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机制。抑制拓扑异构酶IV而阻碍革兰阳性菌的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用:这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主要机制。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哪些? 答: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机制:①是由于gyrA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菌DNA螺旋酶A亚基变异,降低了DNA螺旋酶对氟喹诺酮类的亲和力,使细菌可逃脱氟喹诺酮类的抑菌作用。②产生保护药物靶点的蛋白质,这是新近在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革兰阴性菌所发现。这些细菌表达Qnr蛋白,Qnr通过阻挡氟喹诺酮类与拓扑异构酶II和IV结合,从而抵御药物的作用。③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是细菌对药物通透性降低,而这引起的仅是低浓度耐药。④细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作用被激活,将抗菌药排出军体外,也使氟喹诺酮类在菌体内蓄积减少,此为形成细菌的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使细菌表现出耐药。

磺胺类药物为何与甲氧苄啶合用?

答:磺胺药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甲氧苄啶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两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收到双重阻断,协同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的菌株也相应减少。

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答:磺胺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1)泌尿道损害:提高尿液pH,多饮水,可增加磺胺类尿中溶解度;

(2)急性溶血性贫血:可因过敏或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而引起,

(3)造血系统毒性:如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因骨髓移植而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是致命的。

(4)过敏反应:除溶血性贫血外,主要是皮肤、黏膜过敏反应,亦可引起血清病样过敏。药热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造成肝坏死,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肝大、黄疸、肝功能不良等。

简述B-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

答:B-内酰胺类作用机制为:B-内酰胺类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PBP即为转肽酶,B-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可使转肽酶乙酰化而失活,形成乙酰化转肽酶,使转肽作用不能进行,胞壁粘肽交叉联结受阻,致细胞壁缺损,而失去保护屏障。由于菌体内渗透压高,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细菌细胞肿胀、变形,还使细菌细胞壁中的自溶酶抑制剂失活,使自溶酶活化,从而导致菌体细胞破裂溶解而死亡,B-内酰胺类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合成细胞壁的细菌作用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着作用弱,故称繁殖期杀菌剂。 简述细菌对B-内酰胺类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细菌对B-内酰胺类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为:①由于药物靶位PBPs结构的差异而天然耐药;②产生可降低抗生素亲和力的高分子量PBPs而获得耐药。③由于药物不能穿透到作用部位(膜孔蛋白减少可引起通道狭窄,使分子较大的药物难以通过)。④通过产生B-内酰胺酶而水解失活B-内酰胺类。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大量B-内酰胺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其中大部分是青霉素酶。格兰阴性细菌合成的B-内酰胺酶量相对较少,存在于内、外膜之间的腔隙中,多属广谱型,其含量增加除可引起膜孔蛋白阻滞、药物流入速度减慢、耐药性增强外,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有水解作用。

简述青霉素类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阴性球菌及螺旋体,可用于上述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在治疗白喉及破伤风时,因青霉素对其所产生的外毒素无效,应合用相应的抗毒素。

青霉素V耐酸、口服吸收好,对大多数金葡菌无效。

耐酶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及双氯西林,耐酸、可口服,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故不能用于葡萄球菌感染,对格兰阴性细菌也有效。合并使用B-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或舒巴坦可显著扩大其抗菌谱。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如替卡西林、磺苄西林及脲基青霉素类(呋布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前两类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某些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对氨基青霉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感染。脲基青霉素类除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外,还对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好疗效。此三类均不耐酶。 简述头孢菌素类的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

答: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性,及对B-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等优点。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而对格兰阴性细菌效差。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格兰阴性细菌的B-内酰胺酶所破坏。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主要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对革兰阳性细菌作用类似于第一代或稍差,个格兰阴性细菌有明显作用,可治疗上述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道感染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B-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对革兰阳性细菌有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对格兰阴性细菌有效。其中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还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头孢他啶为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者。第三代头孢菌素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对肾脏基本无毒。

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可跟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拟,但能更快地透过格兰阴性杆菌的外膜,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更强,对某些B-内酰胺酶更为稳定,无肾毒性,四代头孢菌素对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格兰阴性杆菌仍有效。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无效。可用于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菌血症、败血症、腹膜炎和胆囊炎等。

简述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青霉素对人体毒性极低,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及迟发型过敏反应,速度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斑丘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等。在脑髓液中超过10mg/L时可引起肌痉挛、癫痫发作、青霉素脑病,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等疾病时,有可能出现赫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头孢菌素常见过敏反应与对青霉素过敏的反应像素,偶见过敏性休克、支气管痉挛及荨麻疹等。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可出现不耐乙醇(双硫仑样反应)现象。使用这三种头孢菌素类还可能出现凝血酶原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不良,而导致严重出血。使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株如白假丝酵母菌和肠球菌感染。

简述氨曲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作用特点。 答:氨曲南对格兰阴性细菌产生的许多B-内酰胺酶有耐受性,只对格兰阴性需氧菌有效,由于其抗菌谱与氨基糖苷类四盎司而无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可作为氨基糖苷类替代药选用。氨曲南不良反应少,毒性低,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无交叉过敏性。因此,可用于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的患者。

亚胺培南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在体内会迅速被肾小管内的脱氢肽酶水解失活,一般均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等量混合成注射剂称为泰能供静脉注射。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类无交叉过敏性。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 美洛培南在体内对肾脏脱氢肽酶稳定,不被水解,因此可单独使用。抗菌谱比亚胺培南更广,其抗菌活性为亚胺培南的4~16倍,主要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中、重度及难治性感染如败血症、肺部、尿路、腹腔及耳鼻咽喉科感染。毒性低,耐受性好。与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合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杀菌作用。

简述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答:克拉维酸、舒巴坦能与B-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结合物,具有强力而广谱的抑制B-内酰胺酶作用,从而抱回B-内酰胺类药物不被破坏,对抗了细菌的耐药性。与多种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用时,看病贵菌作用明显增强。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相比较,他唑巴坦对格兰阴性产酶菌的抑制更有效,其抑酶谱广。但仍有一些产B-内酰胺酶细菌不为这些B-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这些细菌对B-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依然耐药,例如某些肠杆菌属、枸缘酸杆菌属、沙门菌属、摩根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属细菌。 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以及特点是什么? 答:①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B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感染。②奈美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阻作用保护了B-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③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有些课口服,但不耐酶。④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羟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 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什么?

答:①细菌产生B-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②抗生素与大量的B-内酰胺酶迅速、牢固地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B-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③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④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西司他丁亚亚胺培南联合应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亚胺培南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但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水解失活。西司他丁是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可延缓亚胺培南的代谢,延长亚胺培南的半衰期。

试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答: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强,对格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差;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B-内酰胺酶所破坏;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②对多种B-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其血浆半衰期较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对B-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①抗菌谱较第三代更宽;②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部分厌氧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三代更强,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无效;③对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④极低的B-内酰胺酶亲和性和诱导性;⑤无肾毒性。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该类药物按照“特殊使用”类别管理使用。

简述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及细菌对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答:大环内酯类能与敏感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至少可由三种质粒诱导变更而形成,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为:①细菌对细胞壁、膜渗透减少。②甲基酶形成物该笔啊你了核糖体靶位。③肠杆菌产生的酯酶使共霉素水解。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

克林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抑制蛋白质合成。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氯霉素作用靶部位完全相同,不宜同时使用。同样,细菌对这三种药物的耐药性亦有交叉。 利奈唑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其中国与核糖体50S亚基上的23S亚单位结合,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由于其独特的作用部位及在早期蛋白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即有作用,因此与其他类型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系由于其结合位点的核糖体突变可引起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

简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药动学特征、主要临床应用。

答:红霉素碱很容易被胃酸所破坏,故一般制成肠包衣片或酯化制剂,酯化制剂对算稳定。红霉素吸收后很容易扩散进细胞内液,故阻滞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药物浓度均大于血药浓度。大部分经肝破坏、胆汁中浓度高。红霉素是白喉(急、慢性感染及带菌状态)、百日咳带菌者(作预防用)、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妊娠期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儿衣原体肺炎、新生儿衣原体眼炎)及嗜肺军团菌病的首选药。还可用作对青霉素过敏者链球菌、破伤风感染治疗的替换药。其他大环内酯类如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等耐酸,口服易吸收。红霉素的新型半合成衍生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经结构改造后,增加了对算的稳定性,吸收更好,t1/2更长,可减少服药次数。阻滞穿透性增加,细胞内浓度较高,因此可治疗由于细胞内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扩大了抗菌谱,提高了抗菌活性,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克林霉素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且不受进食的影响。吸收后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包括骨组织及骨髓中,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大部分经尿排出。临床用于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射菌等)引起的腹腔、盆腔感染,并常与氨基糖苷类联用以消除需氧病原菌。还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关节和软组织、骨组织、胆道等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克林霉素是金葡菌骨髓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万古霉素应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给药。主要经肾小球过滤排出。肾功能不良者应调整剂量以防发生蓄积中毒。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所致严重感染,还用于治疗一直对其敏感的耐青霉素肺炎球菌及其他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霉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替考拉宁肌内注射吸收良好,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临床应用同万古霉素。

简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大环内酯类口服大剂量或静注可出现胃肠道

反应,另外为过敏反应。酯化物可引起肝毒性及肝功能异常,最严重的是依托红霉素。红霉素为药酶抑制剂,其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许多药物代谢而发生相互作用。阿奇霉素病人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较其他红霉素类少。

克林霉素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由于正常肠道菌丛部分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过度繁殖出现假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耳毒性、肾毒性,血浆高浓度药物可导致可逆性的耳聋、耳鸣、听力损害及肾损害。其他如过敏性皮疹,过敏反应,静脉炎等。毒性较大。

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较万古霉素小,主要为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此外,还有发热、肝肾功能异常等。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替考拉宁耳毒性极少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

答: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神经损害。②神经肌肉阻滞(麻木反应):可出现四肢无力甚至呼吸抑制。③过敏反应:如药热、皮疹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④肾脏损害: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

如何预防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及肾脏的损害。 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并进行听力监测和肾功能检查、根据情况调整剂量。避免与有耳毒性和肾毒性的药物合用,避免和抗组胺药合用,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减量或慎用,孕妇禁用。 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答:主要用于:①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③细菌性心内膜炎;④原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⑤口服作胃肠道术前消毒与治疗肠道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答:①化学性质相似:都是较强的有机碱,极性和解离度大,脂溶性小,难以跨膜转运;②体内过程相似:口服难吸收,多采用肌内注射。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大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透过胎盘屏障;③抗菌谱相似: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某些革兰阳性球菌也有效。在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在酸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减弱。④抗菌机制相似:均一致细菌提蛋白质合成,为速效静止期杀菌药。⑤不良反应相似:均可不同程度低引起耳毒性、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麻痹等反应。⑥耐药性相似:细菌对本类药物均有交叉耐药性或单向交叉耐药性。

某卫生监督执法单位对市场上用于防治座疮的化妆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结果在一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多个批号的受检产品中均检出高含量的氯霉素成分。

(1)该厂家向其产品中添加氯霉素的目的是什么?

答:抑制表皮细菌的生长,达到抑制“青春痘”的目的;

(2)在化妆品中为何禁止使用氯霉素?

答:氯霉素副作用较多,消费者如长期使用含氯霉素的化妆品,不仅会造成面部皮疹、速发性过敏等不良反应,还有可能导致肾脏等功能的损伤,严重的可能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为什么早产儿、新生儿不宜用氯霉素。

答: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因为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肝内酶的含量和活性较低,解毒功能差,且肾脏排泄功能也低,使用大剂量氯霉素易引起蓄积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发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一下新生儿避免应用。 四环素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①局部刺激:口服常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肌注可致剧痛及局部坏死;静注有时引起静脉炎;②二重感染:常见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导致脱水或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③影响骨、牙的生长:与新形成的骨、牙组织中的钙结合,造成牙齿黄染、龋齿或发育不全,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④静注可造成严重肝损伤、也可加剧原有肾功能不全;⑤偶尔引起药物热和皮疹等过敏反应,四环素类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氯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表现为白细胞和红细胞减少,继而血小板减少;②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计量和疗程无关;③灰婴综合征,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发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④口服发生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会引起二重感染,少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

根据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简述其类别并列举代表药物。

答:①影响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通过与麦角固醇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微孔,破坏麦角固醇的结构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唑类(如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通过抑制CYP51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通过抑制角鲨烯环过氧化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吗啉类(如阿莫罗芬)通过抑制固醇14位还原酶和7-8位异构酶,阻止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稳定性。

②影响真菌细胞壁的药物: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通过抑制B-(1,3)葡聚糖合成酶,使真菌细胞壁结构异常,细胞破裂。 ③其他抗真菌药:氟胞嘧啶通过抑制DNA和RNA多聚酶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灰黄霉素通过阻滞微管蛋白聚合而破坏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真菌有丝分裂。

试述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答: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结构发挥抗真菌作用。其结构上含有一条多烯疏水侧链和一条多羟基的亲水侧链,其多烯侧链能喝真菌细胞膜上的主要结构组成成分麦角固醇相互作用,形成固醇-多烯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许多亲水性的微孔,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和电解质外漏,造成真菌细胞死亡。另有研究表明,两性霉素B还可通过氧化损伤发挥抗真菌作用。

两性霉素B作用特点:①其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假丝酵母菌属、新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申克孢子丝菌、曲霉菌、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②临床应用:首选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也可局部治疗真菌性感染;③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寒战及肾功能损害;④为了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已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并用于临床。由于脂质体制剂多分布于肺、肝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组织,减少了药物在肾脏的分布,可减轻其肾毒性。 试述常用抗病毒药碘苷、金刚烷胺及阿昔洛韦的主要临床应用。

答:①碘苷全身应用毒性大,临床仅限于局部用药,治疗眼部或皮肤孢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的感染,对急性上皮性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最好,对慢性溃疡性实质层疱疹性角膜炎疗效差,对疱疹性角膜虹膜炎无效。②金刚烷胺主要用于预防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尚具有抗震颤麻痹作用。③阿昔洛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口服或静脉可有效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病人单纯疱疹感染。

分别说明金刚乙胺、阿昔洛韦、沙奎那韦、奥塞米韦等分别作用于病毒生活史的哪一环节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①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乙胺能选择性作用于包膜蛋白M2自理通道,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脱壳,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他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而对乙型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无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在流行期用药可使发病率减少50~90%。对甲型流感处发者,48小时内用药可缩短病程。尚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②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属人工合成的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临床上主要抑制胞疹病毒,对HSV-I和HSV-II作用最强,对VZV的作用则较差(弱8~10倍),应用本药可预防HSV、VZV感染的发生。

③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是根据HIV的前体蛋白P55的结构进行设计的,作为底物的类似物,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将该酶的活性降低到极低水平时,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将产生耐药性,且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临床应用时需与其他抗艾滋病药物联合使用,即所谓的鸡尾酒疗法。 ④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塞米韦,该药是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前体,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抑制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临床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

简述临床可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及其特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有: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奥塞米韦、扎那米韦、利巴韦林。他们的特点分别为: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能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而对乙型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无效,对甲型流感初发者,48小时内用药可缩短病程。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头痛、眩晕、失眠、共济失调等。尚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奥塞米韦,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抑制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家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预防。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疲劳、鼻塞、咽痛和咳嗽。扎那米韦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与奥塞米韦相同,可以一直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复制,包括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的病毒株,以及严重耐奥塞米韦的变种。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哮喘、肺功能下降,另有头痛、腹泻、恶心、呕吐、眩晕等。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属人工合成的核苷类药物,化学结构与鸟苷相似,其具广谱抗病毒活性,对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黏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I等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抗HIV药包括哪几类?简述其作用机制。

答:根据作用机制,抗HIV药物可分为3类,包括

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该类药物首先被宿主细胞胸苷酸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代谢物,与相应的内源性核苷酸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DNA链合成终止;也可抑制宿主DNA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作用。 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N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与病毒逆转录酶的结合位点不同,但两者的结合为点非常接近。与NRTIs不同,NNRTIs本身具有抗病毒活性,无需在细胞内激活;NNRTIs也不与三磷酸核苷竞争病毒的逆转录酶。NNRTIs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阻断逆转录酶的活性,并特异性地抑制HIV-I的复制。 ③蛋白酶抑制药(PI):HIV编码的蛋白酶是其复制过程中产生成熟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将该酶的活性降低到极低水平时,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将产生不成熟并且无感染能力的HIV病毒颗粒,进而插手呢很难过抗病毒作用。

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拉米夫定、干扰素分别作用于病毒生活史的哪一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 答:阿昔洛韦:抑制病毒DNA合成。利巴韦林:抑制病毒DNA和RNA合成。拉米夫定: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干扰素:增强宿主抗病能力。 简述常用抗病毒药碘苷、金刚烷胺及阿昔洛韦的主要临场应用。

答:金刚烷胺主要用于A型流感病毒感染。碘苷主要用于单纯胞疹病毒引起的极性胞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胞疹性角膜炎及其他胞疹性眼病;阿昔洛韦用于防治单纯胞疹病毒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和带状胞疹病毒感染,也用于乙肝。 试述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抗菌力强,易穿透入细胞内。对快速繁殖菌、间断缓慢繁殖菌、缓慢繁殖菌皆有杀菌作用。单用时结核分枝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但耐药菌的致病能力也同时降低,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用可延缓耐药性产生,并增强疗效,异烟肼是前体药,被分枝杆菌的过氧化氢过氧化酶激活称为活性型异烟肼。活性型异烟肼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的B-酯酰载体蛋白合成酶形成复合体,抑制细菌分支菌酸的合成。分枝菌酸为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存在于分枝杆菌中,故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具高度选择性,而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异烟肼是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对各种类型的结合患者均为首选药物。除预防用药时,可单独使用外,对各种类型结核病均应与其他第一线药物联合应用。

简述异烟肼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答:异烟肼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易穿透入细胞内,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种体液和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杀灭作用,对快速繁殖菌群、缓慢繁殖菌群和间断缓慢繁殖菌群均有杀菌作用。抗菌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为抑制分枝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枝菌酸的合成。单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是目前防治各种类型结核病时,均需与其他第一线抗结核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延缓耐药性产生。异烟肼的乙酰化代谢速率呈多态性,种族和个体一查明显。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反应和肝毒性。 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的目的。

答: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简述异烟肼与维生素B6合用的原因。

答:这是因为异烟肼和维生素B6结合成腙,排出体外,体内维生素B6缺乏,可引起外周神经炎;维生素B6又是谷氨酸转变为y-氨基丁酸的辅酶,缺乏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合成减少,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占优势。

试述抗结核药抗菌机制途径,并各举一代表药。 答:①抑制结核菌蛋白的合成,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代表药为链霉素、卡那霉素等;②干扰结核菌代谢,如异烟肼等;③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如乙硫异烟胺;④阻碍合成RNA,如利福平;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抗结核药,如氨硫脲、吡嗪酰胺等。

试述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答: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国内外已形成了一套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结核病患者的“初治”和“复治”标准方案,严格执行选定的方案应遵循五项原则。

①早期用药:结核病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化学治疗,以有利于药物发挥快速杀菌作用,促使病变吸收和减少传染性。

②规律用药: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要求用药,不漏服,不擅自停药,以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③全程用药:保证完成方案规定的治疗器,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④适量用药:用药剂量不足,影响疗效和易产生耐药性。用药剂量过大,易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综合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⑤联合用药: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毒性、防止耐药性发生。根据病情轻重、病灶部位、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等,有近20种标准治疗方案可供选择。如用于单纯性肺结核病的初治联合用药方案为“标准6个月方案(2HRZ/4HR)”,即强化期2个月,使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治疗’巩固期4个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

简述抗疟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答:常用的抗疟药主要有三类:①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时氯喹;②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是伯氨喹;③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时乙胺嘧啶。

临床性预防和病因性预防疟疾的药理学基础及选用的药物有何不同?

答:临床性预防是指药物作用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干扰裂殖体增殖,起到提高预防症状发作作用,在给药期间疟疾不发作,但停药后仍可复发;病因性预防是指药物能作用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抑制肝细胞内裂殖体增殖,故停药后疟疾症状不再发作。氯喹有强而持久的杀红内期作用可推迟症状发作,故有临床性预防作用’乙胺嘧啶能杀灭疟原虫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子孢子发育、繁殖而成的裂殖体,作用持久,服药一次,可维持1周左右,停药后症状不再复发,故用于病因性预防。

简述长效黄安与乙胺嘧啶配伍治疗恶性疟的理论依据。

答:由于疟原虫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和四氢叶酸,必须自身合成叶酸并转变成四氢叶酸后,才能一直其活性,从而阻止四氢叶酸的合成,导致核酸的合成障碍。长效磺胺是二氢叶酸合成

酶的抑制剂,与乙胺嘧啶合用,能够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抑制作用,且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因此,乙胺嘧啶与长效磺胺配伍治疗恶性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简述甲硝唑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临床应用:①抗阿米巴作用;②抗滴虫作用;③抗厌氧菌作用;④抗贾第鞭毛虫作用。不良反应:①常见的有头痛、口腔金属味、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极少数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②干扰乙醛代谢,服药期间饮酒可导致急性乙醛中毒;③长期使用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简述奎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奎宁临床应用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症状;对间日疟和三日疟的配子体也有效。主要用于耐氯喹或多种药物耐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不良反应:①金鸡纳反应;②心血管反应;③特异质反应;④其他,奎宁能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等;还可兴奋子宫平滑肌,故孕妇忌用、月经期慎用。

常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有哪些?并以氯喹为例试述其抗疟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

答:常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有氯喹、奎宁、青蒿素、咯萘啶、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抗疟作用机制为:①疟原虫有弄集氯喹的特异机制,使疟原虫体内药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宿主的含量;②氯喹可以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结构中,形成稳固的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③疟原虫在消化血红蛋白时释放血红素,而血红素具有膜溶解作用,可溶解疟原虫细胞膜。氯喹又能抑制血红素聚合酶作用,使血红素的生物转化受阻,堆积于细胞膜内表面,使细胞膜破裂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④氯喹为弱碱性药物,能升高事物泡内pH值,降低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减弱疟原虫利用宿主血红蛋白的功能。氯喹的临床应用为:①抗疟作用:氯喹能有小弟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也能预防性控制症状发作,还有助于防止间日疟和三日疟的传播;②抗肠道外阿米巴病的作用:氯喹能杀灭阿米巴滋养体。由于它在肝脏内洪都高,用于治疗阿米巴肝脓肿;③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氯喹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偶尔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氯喹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耳鸣、烦躁、皮肤瘙痒等,停药可消失。长期大剂量可引起视力障碍,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少见不良反应包括溶血和精神症状。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大剂量或快速静脉给药时,可致低血压和心功能抑制等。 分别叙述应如何根治恶性疟和良性疟,并阐明其药理学基础。

答:①恶性疟根治:裂殖体能破坏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再加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共同刺激机体引起寒战、高热、出汗等疟疾症状。氯喹能杀灭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能迅速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作用持久,临床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 ②良性疟根治:氯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对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延迟良性疟症状的发作。由于其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单独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而伯氨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对间日疟和卵形疟肝脏中的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防治疟疾远期复发的主要药物。因此,伯氨喹与氯喹合用,能根治良性疟,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为什么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时,首选甲硝唑?若要根治阿米巴痢疾应加用何药,为什么?

答:甲硝唑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包括唾液、乳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对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因此在治疗阿米巴痢疾时,须加用抗肠道内阿米巴药物如二氯尼特、卤化喹啉类药物,抑制肠腔内阿米巴小滋养体,肃清肠腔内包囊,产生阿米巴痢疾根治作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治疗血吸虫病时为什么首选吡喹酮?其杀虫机制是什么? 答: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血吸虫药,对血吸虫具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具有高效、低毒、能口服应用等特点,对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退热和改善全身症状,对有心、肝等并发症的晚期血吸虫病,多数患者也能顺利完成其疗程,因此在治疗血吸虫时可作为首选药。其抗虫机制:主要认为吡喹酮能激活虫体细胞慢钙通道,钙离子内流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导致虫体产生兴奋、收缩和痉挛,最后导致痉挛性麻痹而从血管壁上脱落,发生肝移,被肝内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消灭。 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的驱肠虫药具有何特点? 答: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肠虫药,对多种肠道寄生虫有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抗虫作用相似,均能抑制虫体的线粒体延胡索酸还原酶,减少葡萄糖转运和利用,引起虫体痉挛,然后麻痹,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为什么氯喹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

答:因为氯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对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裂殖体能破坏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再加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共同刺激机体引起寒战、高热、出汗等疟疾症状,氯喹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可控制症状发作。 为什么伯氨喹能控制良性疟的复发?

答:因为伯氨喹作用于疟原虫的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此期原虫处于休眠状态的休眠子即迟发性子孢子,经过较长时间休眠,然后才完成裂蹄增至,进入红细胞内,破坏红细胞,引起见日疟复发,伯氨喹作用于此期,因此能控制良性疟的复发。 少数特异体质这服用伯氨喹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答:目前认为此特异质病人的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一种染色体遗传性生化缺陷,导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辅酶II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和缺乏,不能保护红细胞免受伯氨喹氧化代谢产物所致的氧化性上海,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另外由于红细胞内还原性辅酶II的缺乏,也不能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因此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为什么乙胺嘧啶与磺胺类合用,能增强抗疟疗效?

答:因为乙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滞四氢叶酸合成而影响核酸的合成,是疟原虫的增殖收到抑制;而周效磺胺通过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也能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两药联合应用则可在疟原虫的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阻断作用。此外两药消除半衰期相近似,可保持稳定血药浓度,使抗疟作用增强。

氯喹为什么对阿米巴痢疾无效,而对阿米巴肝脓肿和肺脓肿有效?

答:因为氯喹口服后几乎全部在小肠吸收,分布在肠壁组织较少,而分布在肝、肾、脾等组织中浓度比血浆浓度高出数百倍,因而对阿米巴痢疾无效,而对阿米巴肝脓肿和肺脓肿有效。 依米丁在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和急性阿米巴痢疾时,为什么不作首选?

答:因为依米丁在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和急性阿米巴痢疾时,在肠壁中浓度较低,不能杀灭肠腔中的滋养体,其控制症状疗效较好,但根治作用差,另外依米丁毒性大。其用途基本上被甲硝唑所取代,仅适用于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用甲硝唑的病人,所以不作首选。

乙胺嗪和伊维菌素在抗虫作用方面有何异同点?

答:乙胺嗪和伊维菌素在抗虫作用方面相同点都是具有抗丝虫作用,能杀灭丝虫的微丝蚴,使患者血中微丝蚴减少或消失,而不同点是乙胺嗪对丝虫成虫亦有毒杀作用,伊维菌素对成虫无效,故不能根治丝虫病,另外伊维菌素还对其他寄生虫如蛔虫感染、鞭虫感染、绕虫感染等均有较好疗效、乙胺嗪对此无效。

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噻嘧啶、哌嗪各用于哪些肠道寄生虫病的治疗?

答:阿苯达唑可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绦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可用于蛔虫、钩虫、蛲虫感染;哌嗪则只用于蛔虫和蛲虫感染。

简述氟尿嘧啶的抗癌作用机制。 答:氟尿嘧啶(5-FU)在体内经酶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5F-dUMP)而竞争性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鸟苷酸(dUMP)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dTM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此外,5-FU可在体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可结合到RNA上,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故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简述环磷酰胺的作用机制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答: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裂环生成的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可在肿瘤细胞内分解出强效的磷酰胺氮芥而发挥烷化作用,可明显使S期的DNA发生烷化,形成交叉联结,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在不良反应方面,环磷酰胺的胃肠道反应较轻而骨髓抑制作用明显,对粒细胞的影响更明显,可导致粒细胞明显减少。膀胱炎是本品较特殊的不良反应。因丙烯醛从尿中排出,严重时可导致血尿。大量补充体液和使用美司钠可使症状减轻。偶见脱发、肝功能损害、皮肤色素沉着、月经不调等。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试述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上的不同。

答:长春碱与顺铂和博来霉素联合应用是治疗播散性费精原细胞睾丸癌的首选,对大多数患者均有较满意的疗效,对于白血病、霍奇金病、绒毛膜上皮癌、神经母细胞、乳腺癌、脑癌、头颈部癌、卵巢癌、肺癌、皮肤癌等也有一定疗效;长春新碱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起效快。在不良反应方面,长春碱有严重骨髓抑制反应,而长春新碱不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神经毒性,长期应用可导致共济失调。 试述激素类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的原理及优点。 答:激素敏感型组织来源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肿瘤和甲状腺癌等均与相应的激素失调有关,因此,用激素或其拮抗剂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可抑制这些肿瘤的生长。激素类药物与其他抗肿瘤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试述抗肿瘤药作用的生化机制。

答:①干扰核酸生物合成: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又称为抗代谢药,其化学结构域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代谢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等类似,它们能竞争与酶的结合,从而以伪代谢物的形式干扰核酸中嘌呤、嘧啶及其前体物的代谢。它们也可以与核酸结合,取代相应的正常核苷酸,从而干扰DNA的正常生物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②影响DNA结构与功能:药物通过破坏DNA结构或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而影响DNA的结构和功能。包括a.DNA交联剂,如氮芥、环磷酰胺等烷化剂;b.破坏DNA的金属铂类配合物,如顺铂、卡铂等;c.破坏DNA的抗生素,如丝裂霉素和博来霉素等;d.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③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药物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和多柔比星等能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并与之形成复合物,抑制RNA转录酶的活性,干扰转录、妨碍mRNA功能或影响氨基酸的供应,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包括:a.影响纺锤丝的形成,如紫杉醇、长春碱类等;b.干扰核糖体的功能,如三尖杉生物碱类;c.影响氨基酸的供应,如L-门冬酰胺酶。⑤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药物通过影响激素平衡从而抑制某些激素依赖性肿瘤。如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类或其拮抗剂。

巯嘌呤的抗癌机制是什么? 答:巯嘌呤在体内被次黄嘌呤-鸟苷酸转移酶催化转变成硫代肌苷酸,抑制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核苷酸的代谢,阻碍DNA的合成,产生抗癌作用。

紫杉醇作为抗肿瘤药在临床有何应用?

答:紫杉醇在抗癌应用上可作为 卵巢癌和乳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对顺铂等抗癌药产生抗药性的顽固性卵巢癌亦有效,此外可用于黑色素瘤、结肠癌和HIV引起的卡波济肉瘤的治疗。 简述免疫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答:①作用缺乏选择性;②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再次免疫应答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③药物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药时间与抗原刺激的时间间隔和先后次序。 简述免疫调节药的作用和应用。

答:免疫调节药又称免疫增强要,因大多数的免疫调节药可能使高的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临床主要用其免疫增强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难治性感染及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常用免疫抑制药的分类有哪些?简述其主要临床用途。

答: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药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试述环孢素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答:环孢素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抑制抗原刺激所引起的T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减弱IL-1和抗凋亡蛋白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TGF-B对IL-2刺激T细胞的增殖有强大抑制作用。环孢素与环孢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具有抑制神经钙蛋白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去磷酸化的催化作用,并抑制NFAT进入细胞核,阻止其诱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临床应用:环孢素首选用于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简述免疫增强的作用和应用。

答:免疫增强药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提高,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大多数的免疫增强药具有双向性调节免疫功能之作用,故多数学者用免疫调节剂这一名词。

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抗感染能力,纠正免疫缺陷,此类药物能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与之何用的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或替代体内缺乏的免疫活性成分,产生免疫替代作用;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临床上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疾病、恶心肿瘤的辅助治疗,以及难治性细菌或病毒感染。

简述左旋咪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答:药理作用与机制:左旋咪唑无佐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对抗体生成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正常机体的抗体形成无影响,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能使之恢复。左旋咪唑可使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提高T细胞的E玫瑰花结形成率,增强PHA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此外,左旋咪唑还能增加巨噬细胞和中性多形核粒细胞的趋化与吞噬功能,增强杀菌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激活磷酸二酯酶,从而降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内cAMP含量有关。左旋咪唑还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种血清因子,在体外促进T细胞分化,诱导IL-2的产生。临床应用:左旋咪唑可降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发病率,对反复细菌感染如麻风感染及布氏杆菌感染亦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可降低类风湿因子滴度及免疫复合物的水平;作为化疗药物的辅助用药治疗多种肿瘤左旋咪唑可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率’延长寿命。对鳞状上皮癌的疗效较好,并减轻抗癌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出血和感染。 试述前列腺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答:①前列地尔可直接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焦,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急性心肌缺血及诊断和治疗阳痿。②依前列醇能明显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焦,是强的抗凝血药,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也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肺动脉高压。③米索前列醇、恩前列醇、罗沙前列醇可抑制胃液分泌,可用于流产、产后顽固性出血、终止妊娠。

试述目前临床使用的通过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药物。

答:①抑肽酶“抑制激肽释放酶,使激肽原不能形成激肽,也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蛋白水解酶。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等血浆激肽过高症和肿瘤症状改善。②激肽酶II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等抑制激肽酶II,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增强缓激肽的作用。③B2受体阻断药艾替班特用于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第三代B2受体阻断药FR173657在炎症、疼痛、哮喘等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B2受体激动药可能对高血症、心肌肥厚等有良效。B1受体阻断药SSR240612在炎症、神经性疼痛方面的应用也处于研究中。

列举五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药。 答:他克林、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利斯的明、石杉碱甲。

简述胆碱酯酶复活药解救有机磷中毒的机制。 答:有机磷与胆碱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酶失活,胆碱酯酶复活剂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

磷酰基团进行共价键结合,将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中游离出来,恢复酶活力。 简述麻醉性镇痛药中毒症状。

答:①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的极度抑制为吗啡中毒的三联症状。但致缺氧时,瞳孔可显著扩大。②一般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或抑郁、口渴、呼吸有阿片味,肌张力先增强而后迟缓、出汗、皮肤瘙痒、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或有便秘、尿潴留及血糖增高等。③在中毒患者因窒息而发生虚脱之前,其脊髓反射可以增强,常出现肌肉抽搐,惊厥,牙关紧闭和角弓反张等。④摄入剂量过大时,患者先出现呼吸浅慢、肺水肿、发绀、瞳孔极度缩小、迅速进入昏迷状态;继之发生脉速弱而不规则、皮肤苍白、湿冷等休克现象及瞳孔扩大等,偶有发生蛛网膜下出血时及过热等。⑤急性吗啡中毒后,在6~12小时内多死于呼吸麻痹,超过12小时后,往往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于肺炎。超过48小时着,预后较好。故应争取时间迅速治疗。⑥慢性中毒(即阿片瘾或吗啡瘾)有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贫血、早衰、阳痿等如停用8小时以上,即有戒断现象,精神萎靡、喊叫、打呵欠、涕泪交流、冷汗、呕吐、腹泻、失眠、以致虚脱或意识丧失。⑦美沙酮超剂量用药,可出现头晕、呼吸表浅、频繁的阵发性抽搐、四肢厥冷、神志昏迷。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发生下肢运动障碍、双下肢瘫痪的双目视皮质盲。⑧大剂量和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出现颈、胸、腹壁等骨骼肌僵直,胸顺应性降低,并影响通气功能。偶尔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瞳孔极度缩小等。

试述氰化物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以及解救措施。

答:氰化物一偶遇可以一直多种酶,被吸收后和细胞中线粒体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三价铁离子产生络合物,一直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阻断能量ATP的生成,并使得细胞缺氧窒息。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初期中毒症状为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后期为发绀(由于缺氧而血液呈暗紫色)和昏迷现象;暴露在高剂量下,在很短时间下可伤害脑及心脏,造成昏迷及死亡;如低剂量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口痛、呕吐、血液变化(血红素上升、淋巴细胞数目上升),头痛和甲状腺肿大。如果食入高量氰化物可能有喘不过气,呼吸短促、昏厥、失去意识或死亡。皮肤接触后会有溃烂、皮肤刺激及红斑;眼睛接触后会有刺激、烧伤、视力模糊,过量或延时性接触会造成眼睛永久性伤害。

解救措施:①硫代硫酸钠疗法:先用亚硝酸钠、亚硝酸异戊酯从而迅速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就能从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中把细胞色素氧化酶置换出来,从而恢复活性。残余的CN-用硫代硫酸钠清扫,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②亚甲蓝:小剂量亚甲蓝可用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亚甲蓝可用于氰化物中毒的急救。

简述蛋白同化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答:作用机制:蛋白同化制剂与存在于性器官、肝、心、大脑、肌肉等部位的雄性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迅速结合到染色体的DNA上,使基因活化,产生效应,导致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产生核糖酸的速度加快,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不良反应:①对肝脏的影响:反映肝脏功能有关血清酶活性的提高。长期大量滥用蛋白同化制剂对肝脏的损伤较严重,最终可以发展成充血性囊肿,肝病性紫癜和肝肿瘤。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引起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被大量分解,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升高,因此,较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③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蛋白同化制剂对控制人体正常生殖过程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影响,大量使用时,必然导致此轴的功能紊乱,反馈性抑制正常功能的发挥。④对精神神经方面的影响:服药期间可导致突发性精神病,攻击型性格,幻想症或其他精神紊乱。⑤对其他方面的影响:青春期前使用蛋白同化制剂可阻碍性器官和骨骼的发育,促使长骨早期闭合,造成的身材矮小。此外,还可以引起血糖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肌肉痉挛抽搐、肌腱撕裂、秃发、乳头疼痛、头晕、汗腺分泌增加、肠道功能紊乱、白血病等。 简述运动兴奋剂的分类,并至少列举出2个药物。 答:①蛋白同化制剂:睾酮、达那唑;②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及相关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B(CER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③B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沙美特罗;④激素拮抗剂与调节剂:芳香酶抑制剂和氨鲁米特、现则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其他抗雌激素作用物质如氯米芬、调节肌生成抑制蛋白功能的制剂;⑤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利尿剂;⑥刺激剂:非特定刺激剂如阿屈非尼、特定刺激剂麻黄碱、苯丙胺类;⑦其他品种:麻醉剂如美沙酮、大麻(酚)类如天然或合成屈大麻酚(THC)、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基因兴奋剂等。 急性乙醇中毒的处理原则。

答:急性乙醇中毒的治疗最重要的目标是阻止严重的呼吸衰竭和强烈的呕吐症状。即使在血液中有很高的乙醇浓度,生命仍可以维持,只要能够保持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苯丙胺类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苯丙胺类主要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神经元。口服几小时后,增加警觉性、导致欣快、激动和意识混乱、磨牙症、皮肤潮红。随着剂量的增加,往往会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逆转生物胺转运体,引起生物胺释放。

试述基因治疗的概念及其实施的必备条件。 答:基因治疗是指酱油正常功能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导入患者体内,取代患者原来不存在或表达很低的基因,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实施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成熟的DNA克隆技术,即克隆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DNA充足和构建带有靶基因的元件;②有效的基因转移手段,即将靶基因转移至患者体内,并使其能高效表达。

试述基因治疗的方式。

答:基因治疗的方式通常有:包括基因置换、基因矫正和基因增强来警醒矫正性基因治疗;或是通过使用特意的反义基因、人工合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核酶以及RNA干扰等反义技术,或是通过使用其他基因的代偿作用弥补缺陷基因的功能进行调控性基因治疗。

试述实施基因治疗的途径及其优缺点。

答:实施基因治疗的途径有2种,一是在体转移法,而使活体直接转移。其优缺点分别为:在体转移法比较经典、安全,效果较易控制,且对基因转移的效率要求不高,但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活体直接转移发操作简便,易推广,但对基因转移技术的要求高。

试述基因治疗之基因转移载体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答: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转移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其优缺点分别为:前者的转移效率较高,但存在着病毒产物的免疫原性、基因转移的靶向性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水平和水平等问题。后者一般没有毒性问题,但活体基因转移效率低,且转导的外源基因不整合人宿主细胞染色体,因而不会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改变,但外源基因的有效表达时间较短。

试述八项基因治疗的定义、类别及其解决方法。 答:基因治疗的靶向问题定义是指外源基因能否在体内被准确、有效地导入特定的细胞组织并在其中有效表达。其类别与解决方法分别为:基因在体内表达的空间(通过靶向载体或靶向转录)、时间(通过可被内源或外源因素有待活化的启动子知道目的基因或基因开关来激活或关闭目的基因)的精确定位和表达水平(通过特定转录激活系统来放大阻滞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 试述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可能的风险。 答:基因治疗可望用于遗传性肌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以及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疾病的治疗。基因转移的效率低,载体本身还存在于不少缺陷以及导入基因的表达难以调控等风险。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①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②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合成。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酶为高,因此,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萎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简述“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急救用药。 答: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它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而使与它们一直PG生物合成有关,因PG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抗组胺药盒糖皮质激素治疗。

试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①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COX)的生物合成。②镇痛作用:NSAIDs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尤其有效,其可以一直PGs的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关节炎、黏液囊炎、肌肉和血管起源的疼痛、牙痛、痛经、产后疼痛及癌症骨转移痛等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而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部分NSAIDs能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脊髓,可能与其阻碍中枢神经系统PGs的合成或干扰伤害感受系统的介质和调质的产生及释放有关。③解热作用:NSAIDs能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NSAIDs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NSAIDs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PG的生成而发挥解热作用。COX-3也可能与发热有关。研究显示,前列腺素并非发热的唯一介质,因而NSAIDs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降温机制。④其他: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NSAID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试述为什么临床上用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

答: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①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合成,而血栓素A2合成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ADP及聚集的诱导剂,因此可以对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②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中PG合成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较血管壁中PG合成酶高,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形成,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

简述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答:①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的作用;②扩血管和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③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排钠利尿作用等;④影响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⑤影响肾脏功能。 简述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答:①高血压,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硝苯地平等应用较多;②心绞痛,钙通道阻滞药对各型心绞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③心律失常,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应用较多‘④脑血管疾病,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扩张脑血管,应用较多;⑤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试述钙通道阻滞药扩血管的作用及作用特点。 答:因为血管平滑肌的肌浆网发育较差,血管收缩时所需要的Ca2+主要来自细胞外,故血管平滑肌对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很敏感。扩血管作用的特点如下:①对小动脉的扩张作用比小静脉明显;②对痉挛的血管作用更强,故硝苯地平对变异性心绞痛效果最好;③对缺血区的冠状动脉也有扩张作用。三类钙通道阻滞药的血管扩张作用强度依次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简述抗恶性肿瘤药按生化机制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答:①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②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喜树碱

等;③干扰转绿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柔红霉素等;④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碱类等;⑤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类、雄激素类、糖皮质类等。

简述紫杉醇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主要适应症。 答:紫杉醇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独特疗效,对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何谓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生化机制是什么?

答: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物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其生化机制是肿瘤细胞内活性药物减少,药物作用的受体或靶酶改变,利用更多的替代代谢途径以及肿瘤细胞的DNA修复增加等。


相关内容

  • 成人护理消化系统习题@21
  • 急腹症病人的护理 一.单选题 1. 急腹症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 A .腹痛 B.发热 C .恶心.呕吐 D.腹泻 E .休克 2. 急腹症病人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 (B) A .心理护理 B.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C .体位 D.加强病情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 E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二.名词 ...

  • 药理学问答题
  • 药理学问答题 1.简述毛果芸香碱在眼科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答:(1)作用机制: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尤其对眼和腺体作用较明显. ①缩瞳:本药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表现为瞳孔缩小. ②降低限内压:毛果芸香碱通过缩瞳作用可使虹膜向中 ...

  •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11真题
  • 2004年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氧脉搏 2.渗透压 3.射血分数 4.心力储备 5.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三.论述题 ...

  • 口腔医学历年考研真题
  • 口腔医学历年考研真题 标签: 口腔医学 考研 2009-06-27 13:34 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 1.棘层松解 2.carcinoma in situ 3.缩余釉上皮 4.牙本质桥 5.牙本质发育不全症 6.联合突 7.透明牙本质 二.试述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 ...

  • 中药药理学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 A 研究中药产生药效的机理 B 分离有效成分 C 鉴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D 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E 鉴定中药的品种 2.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 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 药物在体内的分 ...

  • 旅游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 旅游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编 一.名词解释 1. 常规决策 2.扩展性决策(广泛性决策) 3.瞬时决策 二.问答题 1. 简述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2.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3.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编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感觉 2.知 ...

  • [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
  • 本科<护理管理学>学习指导书 护理管理学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等护理专业的必 修的课程.本课程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原则: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同时,还注重了适应医学模 ...

  •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大全(带答案)
  •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大全(带答案) 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增生(hyperplasia) ①实质细胞增多:② ...

  •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1.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2. 稳态(homeostasis ) 3. 刺激(stimulus ) 4. 兴奋性(excitability ) 5.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6. 正反馈(p ...

  • 考研运动生理学 简答题
  • 问答题 1.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欧联 2.肌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运动员血液特征和生理意义 5.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6.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7.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8.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9.有训练的人和一般人在进行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