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

第40卷第2期2010年3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0No.2Mar.2010

doi:10.3969/j.issn.1001-0505.2010.02.042

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

贾亭立  陈 薇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南京)

摘要:垛口墙是中国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的梳理以及对现存实例的调查,发展,并且统计了部分现存的垛

口墙,,其形制的、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垛口墙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守城战术等变化与发展是其演进的外在动因,而筑城材料和筑城技术乃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关键词:城墙;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10)0220435206

EvolutionaltraceofbattlementinancientChinesecitywalls

JiaTingli  ChenWei

(SchoolofArchitecture,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KeyLaboratoryofUrbanandArchitec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ofMinistryofEducation,

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Abstract:ThebattlementisanimportantessentialpartandasymbolofancientChinesecitywalls.

Basedonsettlingthehistoricliteratureandarchaeologicalmaterialsandsurveyingsomeexistentrel2ics,theevolutionaltraceofthebattlementfromitsorigintothesystememergenceanditsdevelop2mentarediscussed.Besides,statisticsworkontheexistingbattlementsisapproachedandthecharac2tersoftheirdetailsarealsoanalyzed.Theresearchshowsthreephasesoftheevolutionaltrace.Thebattlementoriginatedfromthepalisadesonthetopoforiginalcitywalls,andthenthesystemwasformed,aseriesofsingleshortwallsonthetopofcitywallinPre2Qinperiod,followedbythe“凸”shapedbattlementfromHanDynastytoSongDynasty,finallytherectangularbattlementformedafterSongDynasty.Itisimpliedthattheareaofthedefiladeofthebattlementtendstobelargerandlar2geralongtheevolutionaltrace.Themainreasonsfromtheouterbackgroundtotheintertechnologyarealsoanalyzed,thatis,thedevelopmentofweaponsinthewarandthematerialsandconstructtechniquesinthecitywall.

Keywords:citywall;battlement;system;evolutionaltrace

  垛口墙是指修筑于城墙顶面外边缘的齿形矮墙.它是城墙顶面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作为古代城墙防御系统的建(构)筑物之

一,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各异.垛口墙就曾被称之为雉堞、女墙、女头墙等.本文统一称之为垛口墙.

现在可以见到的大部分垛口墙的基本形状是连续的矩形齿状矮墙.按形状可将其分为3个部

收稿日期:2009210212. 作者简介:贾亭立(1980—),女,博士生;陈薇(联系人),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protecte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043).

引文格式:贾亭立,陈薇.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435-440.[doi:10.3969/j.

issn.1001-0505.2010.02.042]

43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4]

分,其底部是连续的矮墙,称为垛下墙,上部是不连续的垛墙,垛墙与垛墙之间留有垛口.实际上,这三

者是不可分开的整体,共同实现垛口墙军事防御的功能,即守军依托其抵御进攻者攻城,同时,也是攻城者必须要逾越的障碍.

.当时人们已经用土坯建造房屋,因此,有理

由认为“堞”和“俾倪”可能也会是土坯砌筑或夯筑的土墙.

113 “凸”字形垛口墙

春秋战国之后,垛口墙逐渐发展为连续的“凸”字形垛墙形状.,但,可见当时垛口“.,曹魏和西晋字形垛口墙;唐懿德太子“凸”字形(见图1)

.

1 垛口墙形制探源及演进

111 垛口墙的起源

现有的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原始聚落”四周

的“壕堤”发展成为原始城墙,或外侧设有栅栏,,作者“[1]

Ⅰ”.这种在壕边,可看作是垛口墙的起源.112 垛口墙的雏形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城邑建设,到先秦时期,城池城墙已经初具规模,城墙(包括附属设施)的形制已经初见端倪.从当时的一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城墙上已经出现与垛口墙功能相近的构筑物,被称为“俾倪”和“堞”.例如《左传》记载,鲁宣王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郑)国人大临,守埤者皆哭.”这

图1 唐懿德太子墓墓道壁画[5]

关于“凸”字形垛口墙尺度的记载,今只见于南宋陈规撰写的《守城机要》:“女头墙,旧制于城外边约地六尺一个,高者不过五尺,作山字样,两女头间

(宋陈规《留女口一个…”守城录・卷二・守城机).宋及宋以前的“要》凸”字形垛口墙实物,今日可

里的“守埤者”就是指守卫在城墙顶部“埤”(俾倪)旁边的士兵.而“俾倪”即“睥睨”,侧目窥察之意,可知其观察敌情以守城之功用.

目前可以看到的对先秦时期城墙防御设施比较详细的记载就是《墨子・备城门》.尽管《墨子・备城门》诸篇,版本不一,注释存异,但对于“俾倪”却记述了具体的尺寸和形制,“城上广三步到四步,乃可以为使斗.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陛高二尺五寸,广长各三尺,远广各六尺.…”.可见,“俾倪”是在城墙顶面为守军设置的工事,形制稍显复杂,是一种带座(陛)的矮墙,按照1周尺约合01231m计[2]

算,俾倪的高约0158m,宽约0169m,总高约1116m.“远广各六尺”,应指“俾倪”间距约合1139m.

“堞”与“俾倪”的建造方法史籍则未有详尽的记载.但到史前末期,筑城的方法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以堆筑为主,人们已经学会应用各种夯具(木夯、石夯、木桩、柳条梱等)和不同的方法(大版、小版等)夯筑城垣.此时土坯已经出现,并且还被用于建造城墙的附属设施.“…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土坯的使用.历史上土坯和夯土版筑的技术并行发展.早期的土坯用来砌台阶和整齐的边线部位.

[3]

…春秋战国时期在城门洞等局部使用土坯”,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发现的土坯砌筑的门卫

见的仅有宋蒙交战时期建造的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一例,该城建于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条石砌筑(见图2(a)).垛墙顶部宽017m,高014m;台(每侧)宽013m,高014m;垛下墙高018~112m(城墙顺应

地形而建,垛下墙高度不等);垛口宽017m,厚0138m(见图2(b)、(c)).此外,山东泰山脚下的

岱庙外城墙建于唐宋时期,虽明代曾进行修葺,但目前它的墙顶仍为“凸”字形垛口墙,垛墙顶部宽1108m,高014m;台(每侧)宽0164m,高014m;

垛下墙高111m;垛口宽0164m,厚0143m114 垛口墙形制的变化

[6]

.

随着攻城武器的发展,“凸”字形垛口墙逐渐暴露出弊病,陈规在《守城机要》中提到旧制的“凸”字形垛口墙“立狗脚木一条,挂搭皮、竹篦篱牌一片,遮隔矢石,若御大炮,全不济事.又女头低小,城外箭丛可中守御人头面.”可见“凸”字形垛口墙的主要问题在于掩蔽面积小、高度低,同时陈规提出了对垛口墙的改进,“须是於城上先筑鹊台,

第2期贾亭立,等: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

115 矩形垛口墙

437

元明清时期新筑或维修改建的城池城垣,绝大部分都改“凸”字形垛口墙为矩形形式.明初建造的山海关关城的垛口墙,垛墙宽为21900m,高01823m,垛下墙高11057m,垛口宽仅0140m,厚0140~0152m.筑于(公元1428年)(今辽宁省兴城市,1130m,垛下m,0142m,厚0140m(见图4)

图2 钓鱼城城墙和垛口墙测绘图(单位:mm)

高二丈,阔五尺.鹊台上再筑墙,高六尺,厚二尺.自鹊台向上一尺五寸,留方眼一个,眼阔一尺,高八寸.相离三尺,又置一个.两眼之间,向上一尺,又置一个,状如‘品π字.向上作平头墙.”这种平头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守城者,并且更利于阻击攻城者,“敌上登城,只於方眼中施枪刀,自可刺下.方眼向下,自有平头墙,即是常用篦篱牌挂搭,不必临时施设也.更於鹊台上靠墙,每相去四寸,立排叉木一条,高出女墙五尺,横用细木夹勒两道或三道.攻城者或能过‘品π字眼,亦不能到平头墙上.更兼墙上又有排叉木限隔,若要越过排叉木,必须用手攀援,则刀斧斫之,枪刃刺之,无不颠朴.守者用力甚少,攻者必不得志也.”按照1宋尺约合01316m换算,陈规提出的垛口墙形制如图3所示.虽然后世未见有“平头墙”的垛口墙形式,但在宋代之后“凸”字形的垛口墙却是逐渐消失,被矩形的垛口墙所取代.宋代可看作是垛口墙形制的一个变化时期

.

[7]

图4 宁远城城墙垛口墙(单位:mm)

表1为现存的一些明清时期垛口墙的尺寸,从

中可以看出:①明清以来,垛墙的高度、宽度、面积增大,垛口的宽度减小,重要城池的垛墙宽度已近3m;②不同城池垛口墙尺寸相差较大,重要的城池垛口墙尺寸较大,反之较小;③同期同类型(等级)的城墙垛口墙尺寸相近;④同一城池,主要位置的垛口墙尺寸大,反之则较小,如山海关关城垛口墙尺寸明显大于罗城.

从使用角度来说,垛墙面积的增大,垛口宽度的缩窄,有效地增加了防护面积,减少了守城士兵的伤亡,在攻城兵实施攀爬攻城的时候,总高近2m的垛口墙也难以翻越.在这一时期,垛口墙在细部上也有许多变化,例如垛口上设置了垛口石,垛口石中间钻孔可架设枪炮.

此外,明清时期“凸”字形的垛口墙虽然不再广泛应用于城墙防御系统,但在一些皇家建筑上仍有使用.如明南京宫城(见图5),以及明孝陵宝城宝顶围墙的顶部,存其古制但无防御功用.

图3 南宋陈规《守城机要》中垛口墙示意图(单位:mm)

438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表1 现存一些明清时期城墙垛口墙尺寸表

mm

厚度

垛口宽

[***********][1**********]15

序号

123

[1**********]213

城池名称南京

北京内城广府西安开封正定定州南关崇武古城平遥山海关关城山海关罗城

宁远前所

时间明初明初明初明明明明明明明地点

垛墙宽

江苏北京河北陕西河南河北河北福建山西河北[***********][***********]160

垛口墙尺寸垛墙高

[***********][***********]70

垛下墙高

[***********][***********]00

根部

[***********][**************]

顶面

[***********][1**********]0

[***********][***********]370

[8]

《雉堞初探》

[9]

《中国筑城史》

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8]

《雉堞初探》

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

总高资料来源

威胁,垛口墙的形制变化较大(垛墙变大,垛口变窄),给予守兵以更大的防护面积(见图6).

图5 南京明故宫午门城墙垛口墙

2 垛口墙形制演化的原因

作为城墙上重要的防御设施,垛口墙形制的演化轨迹表明主要是为更好地满足防御要求,而以符合礼制在位其次.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外在动因与内在发展两方面.211 外在动因

图6 不同时期代表垛口墙面积变化示意图

212 内在发展

垛口墙形制演化的直接原因是兵器的演进与攻城术的发展.

自城墙问世至南宋的两千多年中,经历了整个冷兵器时期,从石兵、铜兵、钢兵直到火器的出现、热兵器的萌生.在兵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攻、守城战术也不断改进,促使城墙功能不断进步.以射远器为例,最初的石兵弓弩,射程不过百米,加之石制箭头的粗糙,准确性较差,仅靠竹篱木栅就可以避之;而商周时代铜箭簇制作精度远远优于石箭头,射程与准确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促使俾倪、堞的问世;秦汉时期弩的大力发展将射远兵器的功能推进了一大步,弩机设计精巧,发射简便,射程远、准确性强,对守城一方威胁较大,继而不连续的俾倪发展成为“凸”字形垛口墙;宋代火药发明,火器出现以后,兵器的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针对火器的

垛口墙演化轨迹也是城墙自身建造技术发

展使然,如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带来的构造技术的变化等,使得垛口墙形制更趋合理和完善.

早期的夯土墙由于夯土质量差、强度低,棱角模糊不清,顶面无明确的边沿,加之夯土墙不耐雨水的冲刷,俾倪或堞无法稳固地在紧靠城墙顶面外沿修筑,即便使用土坯,也需要离开外边沿一定的距离.“俾倪”下所设的“陛”,实际就是一种基座,具有稳定俾倪的作用.随着筑城夯土技术基本成熟,夯土的强度增高,城垣顶面尺寸(较先秦时期)明显缩窄,墙面收分减小,垛口墙的位置外移,并由墙顶上一系列的单片形式变为沿着墙顶外侧固定的连续设施.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夯土城墙外侧开始包砖后,垛口墙由城砖沿着城墙外包砖向上直接砌筑成为可能,同时整体性更强,也更加牢固.

[10]

第2期贾亭立,等: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439

3 现存垛口墙的细部构造分析

现存的城墙垛口墙实例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通过对其进行实测,发现一些特殊的细部构造.311 垛口

垛墙的两侧边缘一般是平砌.缩窄了垛口宽度以后,为了扩大视野,将垛墙的2个侧面做成斜面(见图7(a)).火器出现以后,垛口下设置了垛口石.垛口石为整块石料制成,中间钻直径约10mm、深约50mm的盲孔,用于架设火炮(见图7(b)

“凸”字形垛口墙形成以后,箭孔才有可能出现.目前可以见到的箭孔多是矩形,且多孔高尺寸大于孔宽.一般一片垛墙仅设一个箭孔,但也有个别垛墙设2个以上的箭孔或不设箭孔.箭孔多居于垛墙下部中间位置,个别的垛口墙射孔设在垛墙上部,这与放箭姿势有关,箭,(见表2.

,形,,据说是用于放箭时抵住箭,防止晃动,以免影响射击的精确度(见图7(c)).除上述所言之外,有的明清垛口墙上还增设了礌石孔等设施(见图7(d)),这些用于箭孔、礌石孔以及垛墙两侧的异形砖,都是事先烧制的,建造城墙垛口时只要现场砌筑即可.

4 垛口形制演进轨迹的综合分析

1)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其

形制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见表3).

2)选择不同代表时期的垛口墙进行比较,可

见垛口墙演变轨迹的变化趋势———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由于史料和实物的缺乏,以《墨子・备城门》描述的“俾倪”作为先秦时期垛口墙的代表,以钓鱼城垛口墙作为秦汉-宋时期的垛口墙代表,以广府古城垛口墙为明初的代表,以宁远古城垛口墙为明清时期的代表(见图8),以此可窥垛口墙变化过程及轨迹.

3)垛口墙的形制演进,受兵器的攻、守城战术等因素的客观背景的外在影响,也是筑城材料、技术水平相应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垛口墙在和平年代日益成为城墙形制的组成之一和象征的时候,了解其演进轨迹,是科学认识中国古代城墙价值的重要内容.

mm

垛口墙高

1600~2000

[***********]8016501370

图7 山海关罗城垛口墙细部

312 箭孔

箭孔是垛口墙上的重要构件,在先秦时期的

“堞”与“俾倪”上,未见有设立箭孔的记载,这可能也就是用“俾倪”命名早期垛墙的原因(观察敌人需要多在“俾倪”之后斜视-睥睨敌人).应该是

表2 一些现存垛口墙上的箭孔尺寸 

序号

12345678

城池名称钓鱼城

广府西安开封平遥山海关(关)山海关(罗)

前所

建造时间南宋明初明明明明明明

地点

孔宽

重庆河北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河北辽宁

[***********]400205

箭孔尺寸孔高

[***********]35300265

430

距地

最大高

高度

400~[***********]20465

资料来源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

备注随地形,高度不等

兼排水圆形箭孔

440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表3 垛口墙形制演变轨迹表

垛口墙形制

演变轨迹

垛口墙形制

产生或演变时间

产生或演变原因备注

垛口墙起源

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

史前时期

①在部落之间以掠夺为主要目的的战争中,弓箭一类兵器已成为当时战争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但最初的石兵弓弩,射程不过百米,加之石制箭头的粗糙,准确性较差,仅靠竹篱木栅就可以避之根据考古发掘②“原始聚落”四周的

“壕堤”发展成为原始城墙,原始城墙的功能已经从过去的以“壕”为主,转向以“墙(堤)”为主

,根据《墨子・备城门》以.,并且还及考古资料,对守城一方威胁较大,继而不连续的俾倪发展成为“凸”字形垛口墙,这种形式也更方便守城者使用弓箭根据史籍的插图以及古②夯土技术基本成熟,夯土城墙的强度增高,城垣顶面尺寸缩代墓葬壁画等窄,墙面收分减小,垛口墙的位置外移,变为沿着墙顶外侧固定的连续设施根据古代兵书及现存实

火药的发明以及热火兵器的出现和应用,为给予守兵更大的防护

例.宋以后直至明清时

面积,垛口墙的形制由“凸”字形变为矩形

期一直沿用此种形制

垛口墙雏形

单个堞墙连排布置,被称为“堞”先秦时期或“俾倪”

“凸”字形垛字

口墙矩形垛口墙

连续的矩形垛墙

形状

宋末

[2]陈梦家.战国度量衡略说[J].考古,1964,94(6):312-314.

ChenMengjia.Anintroductiontosystemofmeasure2mentinwarringstatesperiod[J].Archaeology,1964,94(6):312-314.(inChinese)

[3]李浈.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

学出版社,2006.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

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22(3):21-36.

图8 不同时期垛口墙尺寸比较

TheHenanArchaeologicalResearch

Institute,

The

ArchaeologicalSectionoftheMuseumofChineseHisto2ry.AncientsitesatWangchengganinDengfengcountyexcavated[J].CulturalRelics,1983,322(3):21-36.(inChinese)

[5]王仁波.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题材的分析[J].考古,

5 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垛口形制演进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其形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垛口墙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表达了兵器及攻、守城战术等变化与发展是其演进的外在动因,而筑城材料和筑城技术乃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1973,129(6):381-393.

WangJenpπo.AstudyofthethemesdepictedinthewallpaintingsofthetombofthecrownprinceYiThe[J].Archaeology,1973,129(6):381-393.(inChinese)[6]泰安市博物馆.岱庙古建筑普查档案[R].泰安:泰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伟民.城头山城墙、壕沟的营造及其所反映的聚落

市博物馆,2003.

[7]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98.

[8]陈振坤.雉堞初探[J].文物春秋,2007,36(2):64-66.

ChenZhenkun.Reflectiononthestudiesofthebattle2ments[J].StoriesofRelics,2007,36(2):64-66.(in

Chinese)

[9]工程兵工程学院《中国筑城史研究》课题组.中国筑城

变迁[J].南方文物,2007,22(2):76-88.

GuoWeimin.ConstructioncitywallandtrenchatChengtoushanandtheirreflection“tribechanges”[J].RelicsfromSouth,2007,22(2):76-88.(inChinese)

史[M].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1999.

[10]钟少异.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第40卷第2期2010年3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0No.2Mar.2010

doi:10.3969/j.issn.1001-0505.2010.02.042

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

贾亭立  陈 薇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南京)

摘要:垛口墙是中国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的梳理以及对现存实例的调查,发展,并且统计了部分现存的垛

口墙,,其形制的、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垛口墙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守城战术等变化与发展是其演进的外在动因,而筑城材料和筑城技术乃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关键词:城墙;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10)0220435206

EvolutionaltraceofbattlementinancientChinesecitywalls

JiaTingli  ChenWei

(SchoolofArchitecture,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KeyLaboratoryofUrbanandArchitec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ofMinistryofEducation,

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Abstract:ThebattlementisanimportantessentialpartandasymbolofancientChinesecitywalls.

Basedonsettlingthehistoricliteratureandarchaeologicalmaterialsandsurveyingsomeexistentrel2ics,theevolutionaltraceofthebattlementfromitsorigintothesystememergenceanditsdevelop2mentarediscussed.Besides,statisticsworkontheexistingbattlementsisapproachedandthecharac2tersoftheirdetailsarealsoanalyzed.Theresearchshowsthreephasesoftheevolutionaltrace.Thebattlementoriginatedfromthepalisadesonthetopoforiginalcitywalls,andthenthesystemwasformed,aseriesofsingleshortwallsonthetopofcitywallinPre2Qinperiod,followedbythe“凸”shapedbattlementfromHanDynastytoSongDynasty,finallytherectangularbattlementformedafterSongDynasty.Itisimpliedthattheareaofthedefiladeofthebattlementtendstobelargerandlar2geralongtheevolutionaltrace.Themainreasonsfromtheouterbackgroundtotheintertechnologyarealsoanalyzed,thatis,thedevelopmentofweaponsinthewarandthematerialsandconstructtechniquesinthecitywall.

Keywords:citywall;battlement;system;evolutionaltrace

  垛口墙是指修筑于城墙顶面外边缘的齿形矮墙.它是城墙顶面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作为古代城墙防御系统的建(构)筑物之

一,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各异.垛口墙就曾被称之为雉堞、女墙、女头墙等.本文统一称之为垛口墙.

现在可以见到的大部分垛口墙的基本形状是连续的矩形齿状矮墙.按形状可将其分为3个部

收稿日期:2009210212. 作者简介:贾亭立(1980—),女,博士生;陈薇(联系人),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protecte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043).

引文格式:贾亭立,陈薇.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435-440.[doi:10.3969/j.

issn.1001-0505.2010.02.042]

43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4]

分,其底部是连续的矮墙,称为垛下墙,上部是不连续的垛墙,垛墙与垛墙之间留有垛口.实际上,这三

者是不可分开的整体,共同实现垛口墙军事防御的功能,即守军依托其抵御进攻者攻城,同时,也是攻城者必须要逾越的障碍.

.当时人们已经用土坯建造房屋,因此,有理

由认为“堞”和“俾倪”可能也会是土坯砌筑或夯筑的土墙.

113 “凸”字形垛口墙

春秋战国之后,垛口墙逐渐发展为连续的“凸”字形垛墙形状.,但,可见当时垛口“.,曹魏和西晋字形垛口墙;唐懿德太子“凸”字形(见图1)

.

1 垛口墙形制探源及演进

111 垛口墙的起源

现有的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原始聚落”四周

的“壕堤”发展成为原始城墙,或外侧设有栅栏,,作者“[1]

Ⅰ”.这种在壕边,可看作是垛口墙的起源.112 垛口墙的雏形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城邑建设,到先秦时期,城池城墙已经初具规模,城墙(包括附属设施)的形制已经初见端倪.从当时的一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城墙上已经出现与垛口墙功能相近的构筑物,被称为“俾倪”和“堞”.例如《左传》记载,鲁宣王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郑)国人大临,守埤者皆哭.”这

图1 唐懿德太子墓墓道壁画[5]

关于“凸”字形垛口墙尺度的记载,今只见于南宋陈规撰写的《守城机要》:“女头墙,旧制于城外边约地六尺一个,高者不过五尺,作山字样,两女头间

(宋陈规《留女口一个…”守城录・卷二・守城机).宋及宋以前的“要》凸”字形垛口墙实物,今日可

里的“守埤者”就是指守卫在城墙顶部“埤”(俾倪)旁边的士兵.而“俾倪”即“睥睨”,侧目窥察之意,可知其观察敌情以守城之功用.

目前可以看到的对先秦时期城墙防御设施比较详细的记载就是《墨子・备城门》.尽管《墨子・备城门》诸篇,版本不一,注释存异,但对于“俾倪”却记述了具体的尺寸和形制,“城上广三步到四步,乃可以为使斗.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陛高二尺五寸,广长各三尺,远广各六尺.…”.可见,“俾倪”是在城墙顶面为守军设置的工事,形制稍显复杂,是一种带座(陛)的矮墙,按照1周尺约合01231m计[2]

算,俾倪的高约0158m,宽约0169m,总高约1116m.“远广各六尺”,应指“俾倪”间距约合1139m.

“堞”与“俾倪”的建造方法史籍则未有详尽的记载.但到史前末期,筑城的方法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以堆筑为主,人们已经学会应用各种夯具(木夯、石夯、木桩、柳条梱等)和不同的方法(大版、小版等)夯筑城垣.此时土坯已经出现,并且还被用于建造城墙的附属设施.“…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土坯的使用.历史上土坯和夯土版筑的技术并行发展.早期的土坯用来砌台阶和整齐的边线部位.

[3]

…春秋战国时期在城门洞等局部使用土坯”,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发现的土坯砌筑的门卫

见的仅有宋蒙交战时期建造的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一例,该城建于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条石砌筑(见图2(a)).垛墙顶部宽017m,高014m;台(每侧)宽013m,高014m;垛下墙高018~112m(城墙顺应

地形而建,垛下墙高度不等);垛口宽017m,厚0138m(见图2(b)、(c)).此外,山东泰山脚下的

岱庙外城墙建于唐宋时期,虽明代曾进行修葺,但目前它的墙顶仍为“凸”字形垛口墙,垛墙顶部宽1108m,高014m;台(每侧)宽0164m,高014m;

垛下墙高111m;垛口宽0164m,厚0143m114 垛口墙形制的变化

[6]

.

随着攻城武器的发展,“凸”字形垛口墙逐渐暴露出弊病,陈规在《守城机要》中提到旧制的“凸”字形垛口墙“立狗脚木一条,挂搭皮、竹篦篱牌一片,遮隔矢石,若御大炮,全不济事.又女头低小,城外箭丛可中守御人头面.”可见“凸”字形垛口墙的主要问题在于掩蔽面积小、高度低,同时陈规提出了对垛口墙的改进,“须是於城上先筑鹊台,

第2期贾亭立,等: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

115 矩形垛口墙

437

元明清时期新筑或维修改建的城池城垣,绝大部分都改“凸”字形垛口墙为矩形形式.明初建造的山海关关城的垛口墙,垛墙宽为21900m,高01823m,垛下墙高11057m,垛口宽仅0140m,厚0140~0152m.筑于(公元1428年)(今辽宁省兴城市,1130m,垛下m,0142m,厚0140m(见图4)

图2 钓鱼城城墙和垛口墙测绘图(单位:mm)

高二丈,阔五尺.鹊台上再筑墙,高六尺,厚二尺.自鹊台向上一尺五寸,留方眼一个,眼阔一尺,高八寸.相离三尺,又置一个.两眼之间,向上一尺,又置一个,状如‘品π字.向上作平头墙.”这种平头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守城者,并且更利于阻击攻城者,“敌上登城,只於方眼中施枪刀,自可刺下.方眼向下,自有平头墙,即是常用篦篱牌挂搭,不必临时施设也.更於鹊台上靠墙,每相去四寸,立排叉木一条,高出女墙五尺,横用细木夹勒两道或三道.攻城者或能过‘品π字眼,亦不能到平头墙上.更兼墙上又有排叉木限隔,若要越过排叉木,必须用手攀援,则刀斧斫之,枪刃刺之,无不颠朴.守者用力甚少,攻者必不得志也.”按照1宋尺约合01316m换算,陈规提出的垛口墙形制如图3所示.虽然后世未见有“平头墙”的垛口墙形式,但在宋代之后“凸”字形的垛口墙却是逐渐消失,被矩形的垛口墙所取代.宋代可看作是垛口墙形制的一个变化时期

.

[7]

图4 宁远城城墙垛口墙(单位:mm)

表1为现存的一些明清时期垛口墙的尺寸,从

中可以看出:①明清以来,垛墙的高度、宽度、面积增大,垛口的宽度减小,重要城池的垛墙宽度已近3m;②不同城池垛口墙尺寸相差较大,重要的城池垛口墙尺寸较大,反之较小;③同期同类型(等级)的城墙垛口墙尺寸相近;④同一城池,主要位置的垛口墙尺寸大,反之则较小,如山海关关城垛口墙尺寸明显大于罗城.

从使用角度来说,垛墙面积的增大,垛口宽度的缩窄,有效地增加了防护面积,减少了守城士兵的伤亡,在攻城兵实施攀爬攻城的时候,总高近2m的垛口墙也难以翻越.在这一时期,垛口墙在细部上也有许多变化,例如垛口上设置了垛口石,垛口石中间钻孔可架设枪炮.

此外,明清时期“凸”字形的垛口墙虽然不再广泛应用于城墙防御系统,但在一些皇家建筑上仍有使用.如明南京宫城(见图5),以及明孝陵宝城宝顶围墙的顶部,存其古制但无防御功用.

图3 南宋陈规《守城机要》中垛口墙示意图(单位:mm)

438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表1 现存一些明清时期城墙垛口墙尺寸表

mm

厚度

垛口宽

[***********][1**********]15

序号

123

[1**********]213

城池名称南京

北京内城广府西安开封正定定州南关崇武古城平遥山海关关城山海关罗城

宁远前所

时间明初明初明初明明明明明明明地点

垛墙宽

江苏北京河北陕西河南河北河北福建山西河北[***********][***********]160

垛口墙尺寸垛墙高

[***********][***********]70

垛下墙高

[***********][***********]00

根部

[***********][**************]

顶面

[***********][1**********]0

[***********][***********]370

[8]

《雉堞初探》

[9]

《中国筑城史》

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8]

《雉堞初探》

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

总高资料来源

威胁,垛口墙的形制变化较大(垛墙变大,垛口变窄),给予守兵以更大的防护面积(见图6).

图5 南京明故宫午门城墙垛口墙

2 垛口墙形制演化的原因

作为城墙上重要的防御设施,垛口墙形制的演化轨迹表明主要是为更好地满足防御要求,而以符合礼制在位其次.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外在动因与内在发展两方面.211 外在动因

图6 不同时期代表垛口墙面积变化示意图

212 内在发展

垛口墙形制演化的直接原因是兵器的演进与攻城术的发展.

自城墙问世至南宋的两千多年中,经历了整个冷兵器时期,从石兵、铜兵、钢兵直到火器的出现、热兵器的萌生.在兵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攻、守城战术也不断改进,促使城墙功能不断进步.以射远器为例,最初的石兵弓弩,射程不过百米,加之石制箭头的粗糙,准确性较差,仅靠竹篱木栅就可以避之;而商周时代铜箭簇制作精度远远优于石箭头,射程与准确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促使俾倪、堞的问世;秦汉时期弩的大力发展将射远兵器的功能推进了一大步,弩机设计精巧,发射简便,射程远、准确性强,对守城一方威胁较大,继而不连续的俾倪发展成为“凸”字形垛口墙;宋代火药发明,火器出现以后,兵器的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针对火器的

垛口墙演化轨迹也是城墙自身建造技术发

展使然,如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带来的构造技术的变化等,使得垛口墙形制更趋合理和完善.

早期的夯土墙由于夯土质量差、强度低,棱角模糊不清,顶面无明确的边沿,加之夯土墙不耐雨水的冲刷,俾倪或堞无法稳固地在紧靠城墙顶面外沿修筑,即便使用土坯,也需要离开外边沿一定的距离.“俾倪”下所设的“陛”,实际就是一种基座,具有稳定俾倪的作用.随着筑城夯土技术基本成熟,夯土的强度增高,城垣顶面尺寸(较先秦时期)明显缩窄,墙面收分减小,垛口墙的位置外移,并由墙顶上一系列的单片形式变为沿着墙顶外侧固定的连续设施.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夯土城墙外侧开始包砖后,垛口墙由城砖沿着城墙外包砖向上直接砌筑成为可能,同时整体性更强,也更加牢固.

[10]

第2期贾亭立,等: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439

3 现存垛口墙的细部构造分析

现存的城墙垛口墙实例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通过对其进行实测,发现一些特殊的细部构造.311 垛口

垛墙的两侧边缘一般是平砌.缩窄了垛口宽度以后,为了扩大视野,将垛墙的2个侧面做成斜面(见图7(a)).火器出现以后,垛口下设置了垛口石.垛口石为整块石料制成,中间钻直径约10mm、深约50mm的盲孔,用于架设火炮(见图7(b)

“凸”字形垛口墙形成以后,箭孔才有可能出现.目前可以见到的箭孔多是矩形,且多孔高尺寸大于孔宽.一般一片垛墙仅设一个箭孔,但也有个别垛墙设2个以上的箭孔或不设箭孔.箭孔多居于垛墙下部中间位置,个别的垛口墙射孔设在垛墙上部,这与放箭姿势有关,箭,(见表2.

,形,,据说是用于放箭时抵住箭,防止晃动,以免影响射击的精确度(见图7(c)).除上述所言之外,有的明清垛口墙上还增设了礌石孔等设施(见图7(d)),这些用于箭孔、礌石孔以及垛墙两侧的异形砖,都是事先烧制的,建造城墙垛口时只要现场砌筑即可.

4 垛口形制演进轨迹的综合分析

1)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其

形制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见表3).

2)选择不同代表时期的垛口墙进行比较,可

见垛口墙演变轨迹的变化趋势———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由于史料和实物的缺乏,以《墨子・备城门》描述的“俾倪”作为先秦时期垛口墙的代表,以钓鱼城垛口墙作为秦汉-宋时期的垛口墙代表,以广府古城垛口墙为明初的代表,以宁远古城垛口墙为明清时期的代表(见图8),以此可窥垛口墙变化过程及轨迹.

3)垛口墙的形制演进,受兵器的攻、守城战术等因素的客观背景的外在影响,也是筑城材料、技术水平相应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垛口墙在和平年代日益成为城墙形制的组成之一和象征的时候,了解其演进轨迹,是科学认识中国古代城墙价值的重要内容.

mm

垛口墙高

1600~2000

[***********]8016501370

图7 山海关罗城垛口墙细部

312 箭孔

箭孔是垛口墙上的重要构件,在先秦时期的

“堞”与“俾倪”上,未见有设立箭孔的记载,这可能也就是用“俾倪”命名早期垛墙的原因(观察敌人需要多在“俾倪”之后斜视-睥睨敌人).应该是

表2 一些现存垛口墙上的箭孔尺寸 

序号

12345678

城池名称钓鱼城

广府西安开封平遥山海关(关)山海关(罗)

前所

建造时间南宋明初明明明明明明

地点

孔宽

重庆河北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河北辽宁

[***********]400205

箭孔尺寸孔高

[***********]35300265

430

距地

最大高

高度

400~[***********]20465

资料来源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

备注随地形,高度不等

兼排水圆形箭孔

440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表3 垛口墙形制演变轨迹表

垛口墙形制

演变轨迹

垛口墙形制

产生或演变时间

产生或演变原因备注

垛口墙起源

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

史前时期

①在部落之间以掠夺为主要目的的战争中,弓箭一类兵器已成为当时战争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但最初的石兵弓弩,射程不过百米,加之石制箭头的粗糙,准确性较差,仅靠竹篱木栅就可以避之根据考古发掘②“原始聚落”四周的

“壕堤”发展成为原始城墙,原始城墙的功能已经从过去的以“壕”为主,转向以“墙(堤)”为主

,根据《墨子・备城门》以.,并且还及考古资料,对守城一方威胁较大,继而不连续的俾倪发展成为“凸”字形垛口墙,这种形式也更方便守城者使用弓箭根据史籍的插图以及古②夯土技术基本成熟,夯土城墙的强度增高,城垣顶面尺寸缩代墓葬壁画等窄,墙面收分减小,垛口墙的位置外移,变为沿着墙顶外侧固定的连续设施根据古代兵书及现存实

火药的发明以及热火兵器的出现和应用,为给予守兵更大的防护

例.宋以后直至明清时

面积,垛口墙的形制由“凸”字形变为矩形

期一直沿用此种形制

垛口墙雏形

单个堞墙连排布置,被称为“堞”先秦时期或“俾倪”

“凸”字形垛字

口墙矩形垛口墙

连续的矩形垛墙

形状

宋末

[2]陈梦家.战国度量衡略说[J].考古,1964,94(6):312-314.

ChenMengjia.Anintroductiontosystemofmeasure2mentinwarringstatesperiod[J].Archaeology,1964,94(6):312-314.(inChinese)

[3]李浈.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

学出版社,2006.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

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22(3):21-36.

图8 不同时期垛口墙尺寸比较

TheHenanArchaeologicalResearch

Institute,

The

ArchaeologicalSectionoftheMuseumofChineseHisto2ry.AncientsitesatWangchengganinDengfengcountyexcavated[J].CulturalRelics,1983,322(3):21-36.(inChinese)

[5]王仁波.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题材的分析[J].考古,

5 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垛口形制演进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其形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垛口墙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表达了兵器及攻、守城战术等变化与发展是其演进的外在动因,而筑城材料和筑城技术乃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1973,129(6):381-393.

WangJenpπo.AstudyofthethemesdepictedinthewallpaintingsofthetombofthecrownprinceYiThe[J].Archaeology,1973,129(6):381-393.(inChinese)[6]泰安市博物馆.岱庙古建筑普查档案[R].泰安:泰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伟民.城头山城墙、壕沟的营造及其所反映的聚落

市博物馆,2003.

[7]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98.

[8]陈振坤.雉堞初探[J].文物春秋,2007,36(2):64-66.

ChenZhenkun.Reflectiononthestudiesofthebattle2ments[J].StoriesofRelics,2007,36(2):64-66.(in

Chinese)

[9]工程兵工程学院《中国筑城史研究》课题组.中国筑城

变迁[J].南方文物,2007,22(2):76-88.

GuoWeimin.ConstructioncitywallandtrenchatChengtoushanandtheirreflection“tribechanges”[J].RelicsfromSouth,2007,22(2):76-88.(inChinese)

史[M].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1999.

[10]钟少异.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内容

  • 中国古城墙大全
  • 中国古城墙大全 1. 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城门上 ...

  • 我国古建筑分类
  • 第一章 我国古建筑分类 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 了解古建筑的分类和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掌握常见的改善古建筑耐火性能,提高古建筑耐火等级的方法以及古建筑消防设施配置方法. 古建筑一般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 ...

  • 十六.长城的历史
  • 十六.长城的历史 各位朋友,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城的历史.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最早修筑长城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为了抵御入侵,各诸侯国先后在 ...

  • 长城一日游导游词
  •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望各位能在八达岭度过愉快、难忘的一天。 长城是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这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 ...

  • 中国奥运旅游 北京名胜古迹简介(2)葡萄酒旅游网
  •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名胜古迹旅游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广泛关注. [故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中部,南接天安门,北依景山.占地72万平方米.原有房舍9 ...

  •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
  • 八达岭长城有三台两墙组成,什么是三台两墙呢?现在就让我给大家来解释一下,三台分别是城台,敌台,其中城台构造的非常简单,只是驻守的官兵避风寒的地方。那敌台的构造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分为两层,下层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组成,上层有垛口和望孔是观察军情和射箭用的,所以这里也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 ...

  • 万里长城真的有一万里长吗?
  • 长城是历代王朝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军事建筑.它像一条巨龙一样雄踞在我国北方,既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提到长城,我们常常形容它是"万里长城".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它真的有一万里长吗?这就要从长城的历史说起了. 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各 ...

  • 金山岭长城导游词
  • (金山岭长城停车场) 朋友们:你们好!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闻名中外的金山岭长城.有人说,要看长城之长,上金山岭:要看长城之雄伟,也上金山岭.此话十分有道理.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河北省滦平县境内.金山岭长城是北京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的交界线.它西起龙峪口,东到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 ...

  •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 5财贸经济62003年第9期 Finance&TradeEconomics,No.9,2003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叶全良 内容提要:研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与发展时是有选择性的,其中历史古迹.古代建筑和古代园林最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历史古迹与旅游资源.古代建筑与旅游资源.古代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