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摘 要:《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我在教学中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8-01

  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那么,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让品德教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把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成长时期的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照片,让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讲一讲有关的成长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的好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为她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孩子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因此,教学内容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引导学生通过情景表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扮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情景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互动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目的在于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些行为片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事件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以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支出。进行教学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孩子们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还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了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力而行,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我们的学校》时,我将课堂转移到室外,带领学生走入自己的校园,在实地中观察体验,在欣赏中激发。情感目标。

  3、让学生进行“生活模拟”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模拟”,让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比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内的生活与课外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孩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保护环境》的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斑竹沟酒厂污染特别严重:浓烟滚滚,排放到沟渠内的污水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能力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环保”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斑竹沟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并设计出改进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好的方案。正是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教学时,我拍摄了学生们的家庭生活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教学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观念,既要让课堂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把学生与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感受、体验,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深入走近儿童的生活,体现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我在教学中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8-01

  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那么,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让品德教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把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成长时期的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照片,让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讲一讲有关的成长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的好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为她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孩子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因此,教学内容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引导学生通过情景表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扮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情景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互动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目的在于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些行为片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事件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以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支出。进行教学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孩子们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还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了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力而行,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我们的学校》时,我将课堂转移到室外,带领学生走入自己的校园,在实地中观察体验,在欣赏中激发。情感目标。

  3、让学生进行“生活模拟”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模拟”,让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比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内的生活与课外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孩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保护环境》的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斑竹沟酒厂污染特别严重:浓烟滚滚,排放到沟渠内的污水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能力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环保”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斑竹沟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并设计出改进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好的方案。正是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教学时,我拍摄了学生们的家庭生活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教学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观念,既要让课堂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把学生与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感受、体验,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深入走近儿童的生活,体现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相关内容

  •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 ...

  • 王永政[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 以人为本 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新村小学:王永政 [摘要]<品德与生活 >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这门课程应该走向生活化.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以人为本,立足于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 ...

  • 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 ...

  •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中期报告
  •   一、开题以来所做的工作   (一)建立课题组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吉留祥老师为本课题组组长,杨义萍老师为副组长,由黄琴华、袁冬华、刘美珍、吴冬伟、徐铁军等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老师为课题小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这使课题研究的 ...

  • 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心得体会
  • 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心得体会 大关县高桥镇完小-冯纯羽 最近,我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通过深入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后,感觉收获很多,倍受鼓舞加,一方面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是 ...

  • 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晋城市实验小学校 卫喜翠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 ...

  • 新德育课程与品德教学
  • 新德育课程与品德教学 为什么要强调"新"品德课程呢?在课标解读中我们分析了综 合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思想品德课的不同,它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所以相应的也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新课程必须由教师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来表达.教学观念 ...

  •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 < ...

  • 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 审视我们今天的课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