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军抗日名将赵登禹: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

http://www.kuwo.cn/yinyue/28196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9军抗日名将赵登禹: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

赵登禹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大刀进行曲》人们耳熟能详,它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家麦新1937年7月为赵登禹将军和他的大刀队而作。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赵登禹是山东省菏泽县人,即今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赵楼社区人。

赵登禹,生于1898年5月16日,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登禹自幼聪颖勤奋,13岁时拜菏泽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精于拳术,善使大刀,寻常十几人难以近身。16岁时与哥哥赵登尧和两个好友一起步行900多公里,到陕西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冯玉祥在一次阅视操练时,看到身高1.9米多的赵登禹卓而不凡,便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结果赵登禹连胜冯玉祥三跤,兵士们甚是害怕。孰料第二天冯玉祥就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警卫员。在冯将军的影响下,赵登禹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后来,还进入了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附近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百姓不安、鸡犬不宁。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后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特别高兴,专门请来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像。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殉国。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相片,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屏风。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先擒王,迅速出手将郭坚擒获。后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赵登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擢升,30岁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25师师长。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的25师被缩编为109旅,他也由师长被“缩”为旅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他并未按照塞北习俗取狐皮制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并写了亲笔信:“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师长赵登禹拜启。”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大刀杀敌的猛将心存大善,充满爱心。

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战场上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钤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了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于深夜三四点杀入敌营,砍杀日军500余人。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路人皆知。当时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重新“升”其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激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对于横行跋扈的日寇,赵登禹一贯坚持针锋相对与之斗争的原则。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绑架了第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赵登禹与另两位师长冯治安和刘汝明商量后认为,鬼子竟敢抓我军的高级将领,实在太嚣张,一定不能向其示弱。于是,他们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赵登禹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操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之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日本人被赵登禹的凛然之气所震慑,果然在两小时内就将宣介溪安全地送了回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但他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

赵登禹牺牲后,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捌拾号”,证书“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此证由毛泽东亲自署名,日期为“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一日”。

传人详解29军大刀队使用的武功“破锋八刀”

[提要]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1933年,日军进犯喜峰口,二十九军组建了一支大刀队,凭借手中的大刀片子,彪悍的大刀队在白刃战中令日寇闻风丧胆,当时日本媒体甚至惊呼:“明治时期以来军队的荣誉,在大刀队面前显得黯然无光。”于是便有了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日前,当年大刀队使用的“破锋八刀”传人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郭乃辉先生和西南大学副教授、中华武学博士陈宝强向记者介绍了大刀队背后的武术传奇。

西北军大刀队由来

历史上,将传统武术引入军队的情况十分普遍。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因缺乏现代枪炮装备,冷兵器的使用成为战斗的重要补充。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令人畅快淋漓的,莫过于1933年第29军在喜峰口进行的长城保卫战,以及传唱至今的《大刀进行曲》。

因是“杂牌军”出身,第29军的装备非常落后。长城保卫战时,战士们使用的枪械五花八门,汉阳造、毛瑟枪和土造枪各占1/3,全军机枪不到100挺,重武器只有十几门野炮和山炮,而且步枪大多没有配备刺刀。“在组建29军之前,冯玉祥根据西北地区民众尚武的传统,为士兵配备了大刀片,并邀请武术名家传授格斗刀法,希望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陈宝强博士向记者介绍道。

1925年,当时的武术名家马凤图受冯玉祥之邀创立了白刃战术研究室,聚集名家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效果突出的格杀技巧用于军事训练,马凤图和其弟亲自编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当时在西北军中,精通武术的官兵为数不少,像张之江、张树声、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等高级将领个个都是好手。

“在流派众多的传统刀法中,大多是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为主的,双手刀自明代戚继光、程宗猷以来,流传面一直较窄,仅在少数武术家传承。”陈宝强说。

据介绍,西北军大刀队原先名称是手枪队,这些队员身材魁梧、体格强壮,是从全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好手,每人配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人们更习惯称他们为“大刀队”。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它的重量一般在4斤左右,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使用时双手握持,“长柄、宽刃、刀尖倾斜、刀身重的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设计的,十分利于劈杀。”“破锋八刀”传人、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郭乃辉教练告诉记者。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铁护圈,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此战过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惮大刀队夜袭,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7年端午节,驻华北日军曾“邀请”29军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会上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一名军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挥刀对舞,最后董旅长双手执刀,锋刃直指对手,缓步逼近,日本军官只好尴尬收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曾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战洪流中写下《白刃战歌》,呼吁将士们“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刀法详解

现执教于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的郭乃辉先生,是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从岳父马颖达那里继承了“破锋八刀”等武艺,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刀法。

“破锋八刀”荟萃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传统刀法精华,动作简捷,具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实用特点。如第一招“迎面大劈破锋刀”,敌方刺刀攻击过来时,我方官兵上右脚成右虚步,在运动过程中变步,借躲闪之际顺上步换位,大刀从对方中门侧面下劈,故称迎面大劈。另一招“掉手横挥使拦腰”,当敌人刺刀刺过来的一瞬,我方官兵用刀向上猛然发力挑开刺刀,令其偏离方向,而大刀向上挑起后刀已经高举,此时可顺势上步一刀往对方脖子劈下,对方即使躲开,也只能被迫退后,此时我方便可趁势再上左脚,以右脚前掌为轴,右后转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往对方腰部横扫。

冷兵器的最后辉煌

破锋刀法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之举,也是冷兵器武艺的最后辉煌。据郭乃辉先生介绍,“破锋”即为“击破敌锋”的意思,刀是指刀身长两尺、刀柄长一尺的方头、环首大刀,重约三斤,形制类似清末民初的民间大刀,但刀柄加长,方便双手使用,大大增加了格斗威力。

“破锋八刀”刀刀直指要害,是西北军应对日军刺刀术的有效战法。“破锋八刀”歌诀一直流传至今:“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据陈宝强博士介绍,马凤图定居兰州后,“破锋八刀”一直流传至今,目前仍然在兰州一带的武术家中完整地流传,而且刀式动作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因其重在实用,跟表演功夫套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少在比赛场上出现。直到近几年,才由郭乃辉先生公开传授。目前已在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地传播。

对于民间传说的各种抗战刀法,陈宝强指出:“首先,'破锋八刀’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刀法。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足军队实战需要的实用刀法,具有好学好用的军旅特点;其次,白刃格斗的残酷性,必然对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虽然动作并不复杂,但握着三斤重的大刀练习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几刀挥舞下来,就感觉到非常吃力,至于民间传说刀有七斤重、七尺长,其实是夸张的。另外,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使用的刀法多种多样,破锋刀法只是其中一种,但却是目前惟一能从文献记载和技术流传两方面证实的传统刀法,是承载着抗战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铁护圈,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此战过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惮大刀队夜袭,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7年端午节,驻华北日军曾“邀请”29军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会上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一名军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挥刀对舞,最后董旅长双手执刀,锋刃直指对手,缓步逼近,日本军官只好尴尬收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曾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战洪流中写下《白刃战歌》,呼吁将士们“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刀法详解

现执教于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的郭乃辉先生,是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从岳父马颖达那里继承了“破锋八刀”等武艺,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刀法。

“破锋八刀”荟萃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传统刀法精华,动作简捷,具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实用特点。如第一招“迎面大劈破锋刀”,敌方刺刀攻击过来时,我方官兵上右脚成右虚步,在运动过程中变步,借躲闪之际顺上步换位,大刀从对方中门侧面下劈,故称迎面大劈。另一招“掉手横挥使拦腰”,当敌人刺刀刺过来的一瞬,我方官兵用刀向上猛然发力挑开刺刀,令其偏离方向,而大刀向上挑起后刀已经高举,此时可顺势上步一刀往对方脖子劈下,对方即使躲开,也只能被迫退后,此时我方便可趁势再上左脚,以右脚前掌为轴,右后转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往对方腰部横扫。

冷兵器的最后辉煌

破锋刀法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之举,也是冷兵器武艺的最后辉煌。据郭乃辉先生介绍,“破锋”即为“击破敌锋”的意思,刀是指刀身长两尺、刀柄长一尺的方头、环首大刀,重约三斤,形制类似清末民初的民间大刀,但刀柄加长,方便双手使用,大大增加了格斗威力。

“破锋八刀”刀刀直指要害,是西北军应对日军刺刀术的有效战法。“破锋八刀”歌诀一直流传至今:“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据陈宝强博士介绍,马凤图定居兰州后,“破锋八刀”一直流传至今,目前仍然在兰州一带的武术家中完整地流传,而且刀式动作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因其重在实用,跟表演功夫套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少在比赛场上出现。直到近几年,才由郭乃辉先生公开传授。目前已在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地传播。

对于民间传说的各种抗战刀法,陈宝强指出:“首先,'破锋八刀’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刀法。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足军队实战需要的实用刀法,具有好学好用的军旅特点;其次,白刃格斗的残酷性,必然对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虽然动作并不复杂,但握着三斤重的大刀练习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几刀挥舞下来,就感觉到非常吃力,至于民间传说刀有七斤重、七尺长,其实是夸张的。另外,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使用的刀法多种多样,破锋刀法只是其中一种,但却是目前惟一能从文献记载和技术流传两方面证实的传统刀法,是承载着抗战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

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赵登禹 遭汉奸出卖中埋伏

福建国防教育网  |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赵登禹将军像

人民网讯 “我父亲返回河北防地前,见了我祖母最后一面。临行时,他跪在地上给祖母磕了头,又叮嘱正怀孕的母亲要注意身体,然后还抱了抱只有2岁的我和4岁的哥哥赵学武,之后义无反顾地离家而去。”这一去,将军血战不归还。

当我走进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家客厅的时候,甚至一度感到了历史的恍惚——迎接我们的是一干练劲捷的汉子,国字脸,笔直的鼻梁,剔出的剑眉,紧抿的嘴唇,俨然照片上的赵登禹将军的影子。

经人介绍,才知道这正是赵登禹将军的外孙,但赵登禹将军的形貌更为丰伟,身高达一米九零,在当时的人中仅仅这个身高就宛如天神。

赵登禹将军在1937年7月28日战死北平南苑。为了纪念他,北京从此有了一条赵登禹路。

同一日,与赵登禹情同兄弟的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也战死南苑,于是,又有了一条佟麟阁路。

3年后,原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已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中将总司令的张自忠战死襄河,这样,北京有了第三条用人名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至今,北京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仅此三条。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句歌词出自《大刀进行曲》。这首充满豪情的歌曲自抗日战争以来广为流传,它与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有关。1933年春,日寇进犯长城,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夜袭敌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一场振奋国人胜利。

战斗发生地喜峰口如今已是一个沉入水中的长城关隘。喜峰口是燕山之中的要塞,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关城门楼高13米,关城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这里地处中原与塞北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79年下闸蓄水的潘家口水库,将这段古老的长城淹没水中,形成了万里长城之上的一个独特景观--水下长城。

喜峰口现在是一个“京东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景区,当年交通要道已成一湾碧水,昔日雄关关城如灯塔般浮出水面,水下长城蜿蜒出水与山坡上长城相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抗日战争中,喜峰口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往事则是这个旅游区重要的人文资源。

1933年2月,日军侵犯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初日军已占领热河全境,直逼长城。此时,29军才匆忙赶到喜峰口设防。它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与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而成,并因这一“出身”屡受冷遇。开赴长城时,29军兵力虽有两万多人,但装备极差,重武器很少,弹药也不足,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但在军长宋哲元的率领下,这支军队以保国杀敌为己任,士气旺盛。为弥补装备不足,每位士兵都配有一把大刀。

开赴前线之时,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在喜峰口到罗文峪一线,29军苦战数日,阻遏了日军的攻势。3月9日夜,旅长赵登禹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踏着大雪袭击敌人炮兵阵地,用大刀砍杀敌人数百名,杀得敌人抱头鼠窜,夺得机枪十余挺,这是日军发动对热河的攻势以来首次受挫。之后几日,日军调集重兵,疯狂进攻29军的阵地,一度占领了喜峰口。29军将士在以大刀对抗大炮,伤亡很大但顽强不屈。师长张自忠等坚持在前线指挥。3月11日夜,29军组织了4个团再次夜袭敌营,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烧毁敌军车200多辆。

此战不仅夺回了喜峰口,还大振了军威,连一家日本报纸也认为“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消息传出后,自“九·一八”以来久受丧师失地打击的国人为之大振。何香凝先生一连作了好几首诗颂扬29军的战绩,其中有《大刀赞》,说:“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在上海从事抗日运动的作曲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就是《大刀进行曲》,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的大刀队。

在飞机大炮的年代,挥起大刀有些无奈,但这无奈的背后是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此后,“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成了29军的军歌。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侵略者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战斗中名震天下的赵登禹、张自忠两位将军先后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用鲜血护卫了民族尊严。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大刀进行曲》中“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

1997年,河北省承德市将喜峰口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当地目前正在筹建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http://www.kuwo.cn/yinyue/28196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9军抗日名将赵登禹: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

赵登禹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大刀进行曲》人们耳熟能详,它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家麦新1937年7月为赵登禹将军和他的大刀队而作。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赵登禹是山东省菏泽县人,即今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赵楼社区人。

赵登禹,生于1898年5月16日,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登禹自幼聪颖勤奋,13岁时拜菏泽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精于拳术,善使大刀,寻常十几人难以近身。16岁时与哥哥赵登尧和两个好友一起步行900多公里,到陕西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冯玉祥在一次阅视操练时,看到身高1.9米多的赵登禹卓而不凡,便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结果赵登禹连胜冯玉祥三跤,兵士们甚是害怕。孰料第二天冯玉祥就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警卫员。在冯将军的影响下,赵登禹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后来,还进入了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附近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百姓不安、鸡犬不宁。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后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特别高兴,专门请来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像。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殉国。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相片,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屏风。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先擒王,迅速出手将郭坚擒获。后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赵登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擢升,30岁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25师师长。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的25师被缩编为109旅,他也由师长被“缩”为旅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他并未按照塞北习俗取狐皮制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并写了亲笔信:“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师长赵登禹拜启。”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大刀杀敌的猛将心存大善,充满爱心。

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战场上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钤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了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于深夜三四点杀入敌营,砍杀日军500余人。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路人皆知。当时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重新“升”其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激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对于横行跋扈的日寇,赵登禹一贯坚持针锋相对与之斗争的原则。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绑架了第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赵登禹与另两位师长冯治安和刘汝明商量后认为,鬼子竟敢抓我军的高级将领,实在太嚣张,一定不能向其示弱。于是,他们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赵登禹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操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之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日本人被赵登禹的凛然之气所震慑,果然在两小时内就将宣介溪安全地送了回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但他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

赵登禹牺牲后,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捌拾号”,证书“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此证由毛泽东亲自署名,日期为“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一日”。

传人详解29军大刀队使用的武功“破锋八刀”

[提要]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1933年,日军进犯喜峰口,二十九军组建了一支大刀队,凭借手中的大刀片子,彪悍的大刀队在白刃战中令日寇闻风丧胆,当时日本媒体甚至惊呼:“明治时期以来军队的荣誉,在大刀队面前显得黯然无光。”于是便有了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日前,当年大刀队使用的“破锋八刀”传人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郭乃辉先生和西南大学副教授、中华武学博士陈宝强向记者介绍了大刀队背后的武术传奇。

西北军大刀队由来

历史上,将传统武术引入军队的情况十分普遍。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因缺乏现代枪炮装备,冷兵器的使用成为战斗的重要补充。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令人畅快淋漓的,莫过于1933年第29军在喜峰口进行的长城保卫战,以及传唱至今的《大刀进行曲》。

因是“杂牌军”出身,第29军的装备非常落后。长城保卫战时,战士们使用的枪械五花八门,汉阳造、毛瑟枪和土造枪各占1/3,全军机枪不到100挺,重武器只有十几门野炮和山炮,而且步枪大多没有配备刺刀。“在组建29军之前,冯玉祥根据西北地区民众尚武的传统,为士兵配备了大刀片,并邀请武术名家传授格斗刀法,希望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陈宝强博士向记者介绍道。

1925年,当时的武术名家马凤图受冯玉祥之邀创立了白刃战术研究室,聚集名家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效果突出的格杀技巧用于军事训练,马凤图和其弟亲自编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当时在西北军中,精通武术的官兵为数不少,像张之江、张树声、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等高级将领个个都是好手。

“在流派众多的传统刀法中,大多是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为主的,双手刀自明代戚继光、程宗猷以来,流传面一直较窄,仅在少数武术家传承。”陈宝强说。

据介绍,西北军大刀队原先名称是手枪队,这些队员身材魁梧、体格强壮,是从全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好手,每人配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人们更习惯称他们为“大刀队”。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它的重量一般在4斤左右,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使用时双手握持,“长柄、宽刃、刀尖倾斜、刀身重的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设计的,十分利于劈杀。”“破锋八刀”传人、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郭乃辉教练告诉记者。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铁护圈,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此战过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惮大刀队夜袭,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7年端午节,驻华北日军曾“邀请”29军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会上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一名军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挥刀对舞,最后董旅长双手执刀,锋刃直指对手,缓步逼近,日本军官只好尴尬收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曾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战洪流中写下《白刃战歌》,呼吁将士们“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刀法详解

现执教于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的郭乃辉先生,是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从岳父马颖达那里继承了“破锋八刀”等武艺,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刀法。

“破锋八刀”荟萃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传统刀法精华,动作简捷,具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实用特点。如第一招“迎面大劈破锋刀”,敌方刺刀攻击过来时,我方官兵上右脚成右虚步,在运动过程中变步,借躲闪之际顺上步换位,大刀从对方中门侧面下劈,故称迎面大劈。另一招“掉手横挥使拦腰”,当敌人刺刀刺过来的一瞬,我方官兵用刀向上猛然发力挑开刺刀,令其偏离方向,而大刀向上挑起后刀已经高举,此时可顺势上步一刀往对方脖子劈下,对方即使躲开,也只能被迫退后,此时我方便可趁势再上左脚,以右脚前掌为轴,右后转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往对方腰部横扫。

冷兵器的最后辉煌

破锋刀法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之举,也是冷兵器武艺的最后辉煌。据郭乃辉先生介绍,“破锋”即为“击破敌锋”的意思,刀是指刀身长两尺、刀柄长一尺的方头、环首大刀,重约三斤,形制类似清末民初的民间大刀,但刀柄加长,方便双手使用,大大增加了格斗威力。

“破锋八刀”刀刀直指要害,是西北军应对日军刺刀术的有效战法。“破锋八刀”歌诀一直流传至今:“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据陈宝强博士介绍,马凤图定居兰州后,“破锋八刀”一直流传至今,目前仍然在兰州一带的武术家中完整地流传,而且刀式动作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因其重在实用,跟表演功夫套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少在比赛场上出现。直到近几年,才由郭乃辉先生公开传授。目前已在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地传播。

对于民间传说的各种抗战刀法,陈宝强指出:“首先,'破锋八刀’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刀法。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足军队实战需要的实用刀法,具有好学好用的军旅特点;其次,白刃格斗的残酷性,必然对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虽然动作并不复杂,但握着三斤重的大刀练习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几刀挥舞下来,就感觉到非常吃力,至于民间传说刀有七斤重、七尺长,其实是夸张的。另外,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使用的刀法多种多样,破锋刀法只是其中一种,但却是目前惟一能从文献记载和技术流传两方面证实的传统刀法,是承载着抗战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铁护圈,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定充分发挥战士们大刀的优势,与敌展开肉搏战。3月10日,赵登禹令部队埋伏于峰峦幽僻之处,待日军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白刃落处,日军头颅落地,日军200余名士兵被斩首者占1/3。次日凌晨,赵登禹又组织500余名大刀队员,凌晨3时,战士们手持大刀,摸黑冲进日军军营,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猝不及防,死伤严重,不少人梦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据后来统计,日军共有400余人被斩杀。消息传到国内,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

此战过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惮大刀队夜袭,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7年端午节,驻华北日军曾“邀请”29军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会上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一名军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挥刀对舞,最后董旅长双手执刀,锋刃直指对手,缓步逼近,日本军官只好尴尬收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曾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战洪流中写下《白刃战歌》,呼吁将士们“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刀法详解

现执教于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的郭乃辉先生,是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从岳父马颖达那里继承了“破锋八刀”等武艺,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刀法。

“破锋八刀”荟萃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传统刀法精华,动作简捷,具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实用特点。如第一招“迎面大劈破锋刀”,敌方刺刀攻击过来时,我方官兵上右脚成右虚步,在运动过程中变步,借躲闪之际顺上步换位,大刀从对方中门侧面下劈,故称迎面大劈。另一招“掉手横挥使拦腰”,当敌人刺刀刺过来的一瞬,我方官兵用刀向上猛然发力挑开刺刀,令其偏离方向,而大刀向上挑起后刀已经高举,此时可顺势上步一刀往对方脖子劈下,对方即使躲开,也只能被迫退后,此时我方便可趁势再上左脚,以右脚前掌为轴,右后转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往对方腰部横扫。

冷兵器的最后辉煌

破锋刀法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之举,也是冷兵器武艺的最后辉煌。据郭乃辉先生介绍,“破锋”即为“击破敌锋”的意思,刀是指刀身长两尺、刀柄长一尺的方头、环首大刀,重约三斤,形制类似清末民初的民间大刀,但刀柄加长,方便双手使用,大大增加了格斗威力。

“破锋八刀”刀刀直指要害,是西北军应对日军刺刀术的有效战法。“破锋八刀”歌诀一直流传至今:“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据陈宝强博士介绍,马凤图定居兰州后,“破锋八刀”一直流传至今,目前仍然在兰州一带的武术家中完整地流传,而且刀式动作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因其重在实用,跟表演功夫套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少在比赛场上出现。直到近几年,才由郭乃辉先生公开传授。目前已在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地传播。

对于民间传说的各种抗战刀法,陈宝强指出:“首先,'破锋八刀’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刀法。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足军队实战需要的实用刀法,具有好学好用的军旅特点;其次,白刃格斗的残酷性,必然对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虽然动作并不复杂,但握着三斤重的大刀练习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几刀挥舞下来,就感觉到非常吃力,至于民间传说刀有七斤重、七尺长,其实是夸张的。另外,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使用的刀法多种多样,破锋刀法只是其中一种,但却是目前惟一能从文献记载和技术流传两方面证实的传统刀法,是承载着抗战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

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赵登禹 遭汉奸出卖中埋伏

福建国防教育网  |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赵登禹将军像

人民网讯 “我父亲返回河北防地前,见了我祖母最后一面。临行时,他跪在地上给祖母磕了头,又叮嘱正怀孕的母亲要注意身体,然后还抱了抱只有2岁的我和4岁的哥哥赵学武,之后义无反顾地离家而去。”这一去,将军血战不归还。

当我走进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家客厅的时候,甚至一度感到了历史的恍惚——迎接我们的是一干练劲捷的汉子,国字脸,笔直的鼻梁,剔出的剑眉,紧抿的嘴唇,俨然照片上的赵登禹将军的影子。

经人介绍,才知道这正是赵登禹将军的外孙,但赵登禹将军的形貌更为丰伟,身高达一米九零,在当时的人中仅仅这个身高就宛如天神。

赵登禹将军在1937年7月28日战死北平南苑。为了纪念他,北京从此有了一条赵登禹路。

同一日,与赵登禹情同兄弟的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也战死南苑,于是,又有了一条佟麟阁路。

3年后,原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已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中将总司令的张自忠战死襄河,这样,北京有了第三条用人名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至今,北京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仅此三条。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句歌词出自《大刀进行曲》。这首充满豪情的歌曲自抗日战争以来广为流传,它与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有关。1933年春,日寇进犯长城,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夜袭敌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一场振奋国人胜利。

战斗发生地喜峰口如今已是一个沉入水中的长城关隘。喜峰口是燕山之中的要塞,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关城门楼高13米,关城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这里地处中原与塞北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79年下闸蓄水的潘家口水库,将这段古老的长城淹没水中,形成了万里长城之上的一个独特景观--水下长城。

喜峰口现在是一个“京东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景区,当年交通要道已成一湾碧水,昔日雄关关城如灯塔般浮出水面,水下长城蜿蜒出水与山坡上长城相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抗日战争中,喜峰口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往事则是这个旅游区重要的人文资源。

1933年2月,日军侵犯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初日军已占领热河全境,直逼长城。此时,29军才匆忙赶到喜峰口设防。它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与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而成,并因这一“出身”屡受冷遇。开赴长城时,29军兵力虽有两万多人,但装备极差,重武器很少,弹药也不足,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但在军长宋哲元的率领下,这支军队以保国杀敌为己任,士气旺盛。为弥补装备不足,每位士兵都配有一把大刀。

开赴前线之时,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在喜峰口到罗文峪一线,29军苦战数日,阻遏了日军的攻势。3月9日夜,旅长赵登禹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踏着大雪袭击敌人炮兵阵地,用大刀砍杀敌人数百名,杀得敌人抱头鼠窜,夺得机枪十余挺,这是日军发动对热河的攻势以来首次受挫。之后几日,日军调集重兵,疯狂进攻29军的阵地,一度占领了喜峰口。29军将士在以大刀对抗大炮,伤亡很大但顽强不屈。师长张自忠等坚持在前线指挥。3月11日夜,29军组织了4个团再次夜袭敌营,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烧毁敌军车200多辆。

此战不仅夺回了喜峰口,还大振了军威,连一家日本报纸也认为“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消息传出后,自“九·一八”以来久受丧师失地打击的国人为之大振。何香凝先生一连作了好几首诗颂扬29军的战绩,其中有《大刀赞》,说:“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在上海从事抗日运动的作曲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就是《大刀进行曲》,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的大刀队。

在飞机大炮的年代,挥起大刀有些无奈,但这无奈的背后是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此后,“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成了29军的军歌。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侵略者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战斗中名震天下的赵登禹、张自忠两位将军先后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用鲜血护卫了民族尊严。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大刀进行曲》中“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

1997年,河北省承德市将喜峰口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当地目前正在筹建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相关内容

  • 抗日英雄榜
  • ·收复察哈尔的将军--方振武 · 中国人民的朋友--约瑟夫·史迪威 · 战功显赫的开国上将--杨得志 · 舍身救国的泰国华侨领袖--蚁光炎 · 美洲洪门爱国老人--司徒美堂 · 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 · 屡建功勋敌胆寒--张云逸 · 抗日名将&quo ...

  • 打虎将军赵登禹:夜袭日军获九一八以来首次大胜
  •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赵登禹是抗战中与佟麟阁将军率部奋勇抗击日军侵略, 以身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 牺牲 时年仅 39 岁.赵登禹不仅是抗日名将,青年时就已成为传奇英雄,曾徒手勇斗恶虎,因此 也得到"打虎将军"的美名. "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率领的大刀队,在 ...

  •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1.赵一曼 著名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四川省宜宾县人.1905年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 ...

  • 6.4:黄河在怒吼 教案
  • 6.4:黄河在怒吼 课题1: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 ...

  • 小学生发言稿范文
  •  听!芦笙唢呐一起吹响!看!雏鹰喜鹊比翼联翩!闻!祖国万里大花园,百花争艳!   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抛头颅 洒热血的烈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铺成这条通往今天的幸福之路。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 ...

  • 最早殉国的抗日将领
  • 佟麟阁(1892-1937) 民国抗日将领.字捷三,河北高阳人.20岁时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36年夏,调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驻南苑.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7月28日佟麟阁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终年45岁. 在中国 ...

  • 悲哉,上将军
  • 张自忠,字荩忱,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一 那是几年前的事,为了写赵登禹将军,在采访29军老兵的时候,有个老兵说:"张自忠是汉奸,后来变成了烈士."说毕,摇摇头. 我当时大吃一惊.将军殉国多年,而汉奸一说还在某 ...

  • 定州电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考核
  • 定州电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考核 50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时__C__年. A.8 B.10 C.14 2.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__C__等 ...

  • 诗词里的"七七事变"
  • <七七>事变书感(张采庵) 图存忍辱竟如斯,最后开头已到时. 一拍红衣燃愤火,横流热血起哀师. 全民抗敌当能久,多难兴邦更莫疑. 料得卢沟桥下水,奔涛狂吼不涟漪. <七七>一周年作于香岛(张采庵) 检点新仇与旧仇,长桥晓月吊卢沟. 酷怜战火灰文物,难托征鸿付绿邮. 雪耻当掀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