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1.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

1.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 √a(a≥0)是一个非负数。

3. 一般地,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a)2=a(a≥0)。

4. 一般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a2=a(a≥0)。

5. 如5,a ,a+b,ab ,s/t,x 3,√3,√a(a≥0),它们都是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algebraic expression)。

2. 二次根式相除。

1.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²√b=√ab(a≥0,b≥0)。

2.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a/√b=√(a/b)(a≥0,b≥0)。

3. 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 海伦——秦九昭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设p=(a+b+c)/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p(p-a)(p-b)(p-c))。

2.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in one unknown)。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的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的系数;c 是常数项。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root )。

4. 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得出方程的解后,还要考虑这些解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 配方法。

1. 由方程(2x-1)2=5得到2x-1=√5,2x-1=-√5,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

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2.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2. 公式法。

1. 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一般形式ax 2+bx+c=0(a≠0),可以通过配方得到它的解,即当b 2-

4ac≥0时,x=(-b±√(b2-4ac))/2a。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2. (1)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2)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0)有一个实数根。

(3)当b 2-4ac

(a≠0)没有实数根。

3. 因式分解法。

1. 因式分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 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通过配方法可以退出求根公式,公式法直接利用求根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总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3. 黄金分割数。在线段AB 上找一点C ,使

AC:CB=CB:AB,即CB 2=AC²AB。

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 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任意一元二次方程x 2+mx+n=0(m ,n 是系数),方程的两个根x 1,x 2和系数

m ,n 有如下关系:x 1+x2=-m,x 1x 2=n。

3. 第二十三章 旋转。

1. 图形的旋转。

1.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旋转角。

2.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2. 中心对称。

1. 中心对称。

1.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central symmetry),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3.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 中心对称图形。

1.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central symmetry figure),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1.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

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4. 第二十四章 圆。

1. 圆。

1. 圆。

1.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 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 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circle )。固定的端点O 叫做圆心(center of a circle ),线段OA 叫做半径(radius )。

2. 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3.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 )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因此,圆心为O 、半径为r 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 的距离等于定长r 的点组成的图形。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简称弧(arc )。以A 、B 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semi-circle )。

2. 垂直于弦的直径。

1.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弧、弦、圆心角。

1. 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

2.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 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4. 圆周角。

1.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angle in a circular segment)。

2.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三种情况,可用等腰三角形分别证明)

3.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直径。

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 设⊙O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 在圆外d>r;点P 在圆上d=r;点P 在圆内d

2.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circumcircle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

4.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 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tangent line),这个点叫做切点。

3.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

4. 设⊙O的半径是r ,直线l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根据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容易得到:直线l 和⊙O相交d

d=r;直线l 和⊙O相离d>r。

5.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6.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7. 经过圆外一点做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8.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9.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inscribed circle),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incenter )。

10. 利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定理,可以证明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又分外离和内含,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种特殊情况。

2.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又分外切和和内切两种。

3.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4.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3. 正多边形和圆。

1. 我们把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2. 圆周率π。

4. 弧长和扇形面积。

1. 弧长和扇形面积。

1. 在半径是R 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就是圆周长C=2πR ,所以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nπR/180°。

2. 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 在半径是R 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就是圆面积S=πR 2,所以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nπR 2/360°。

2.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1. 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

2. 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5.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1. 概率。

1. 随机事件。

1.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2.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2. 概率的意义。

1.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

P(A)=p。因为在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数m 满足0≤m≤n,所以0≤m/n≤1,进而可知频数m/n所稳定到的常数p 满足0≤p≤1,因此,

0≤P(A)≤1。

2. 事件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²²²表示。

3. 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 用列举法求概率。

1.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中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m/n。

2.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3. 当一次实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例如从三个口袋中取球)时,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tree diagram)。

4. 用树形图列举出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当事件要经过多次步骤(三部以上)完成时,用这种“树形图”的方法求事件的概率很有效。

5. 买一张彩票就能中最高奖的概率近似为0,我们通常把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3.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 当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很多并且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相等时,我们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

2. 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者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我们一般还要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

3. 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4. 在由频率估计概率的模拟试验中,计算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5. 布丰投针实验。像投针实验一样,用通过概率实验所求的概率来估计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量(如π),这样的方法称为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1.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

1.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 √a(a≥0)是一个非负数。

3. 一般地,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a)2=a(a≥0)。

4. 一般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a2=a(a≥0)。

5. 如5,a ,a+b,ab ,s/t,x 3,√3,√a(a≥0),它们都是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algebraic expression)。

2. 二次根式相除。

1.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²√b=√ab(a≥0,b≥0)。

2.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a/√b=√(a/b)(a≥0,b≥0)。

3. 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 海伦——秦九昭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设p=(a+b+c)/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p(p-a)(p-b)(p-c))。

2.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in one unknown)。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的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的系数;c 是常数项。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root )。

4. 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得出方程的解后,还要考虑这些解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 配方法。

1. 由方程(2x-1)2=5得到2x-1=√5,2x-1=-√5,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

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2.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2. 公式法。

1. 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一般形式ax 2+bx+c=0(a≠0),可以通过配方得到它的解,即当b 2-

4ac≥0时,x=(-b±√(b2-4ac))/2a。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2. (1)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2)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0)有一个实数根。

(3)当b 2-4ac

(a≠0)没有实数根。

3. 因式分解法。

1. 因式分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 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通过配方法可以退出求根公式,公式法直接利用求根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总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3. 黄金分割数。在线段AB 上找一点C ,使

AC:CB=CB:AB,即CB 2=AC²AB。

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 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任意一元二次方程x 2+mx+n=0(m ,n 是系数),方程的两个根x 1,x 2和系数

m ,n 有如下关系:x 1+x2=-m,x 1x 2=n。

3. 第二十三章 旋转。

1. 图形的旋转。

1.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旋转角。

2.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2. 中心对称。

1. 中心对称。

1.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central symmetry),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3.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 中心对称图形。

1.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central symmetry figure),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1.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

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4. 第二十四章 圆。

1. 圆。

1. 圆。

1.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 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 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circle )。固定的端点O 叫做圆心(center of a circle ),线段OA 叫做半径(radius )。

2. 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3.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 )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因此,圆心为O 、半径为r 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 的距离等于定长r 的点组成的图形。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简称弧(arc )。以A 、B 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semi-circle )。

2. 垂直于弦的直径。

1.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弧、弦、圆心角。

1. 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

2.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 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4. 圆周角。

1.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angle in a circular segment)。

2.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三种情况,可用等腰三角形分别证明)

3.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直径。

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 设⊙O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 在圆外d>r;点P 在圆上d=r;点P 在圆内d

2.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circumcircle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

4.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 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tangent line),这个点叫做切点。

3.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

4. 设⊙O的半径是r ,直线l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根据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容易得到:直线l 和⊙O相交d

d=r;直线l 和⊙O相离d>r。

5.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6.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7. 经过圆外一点做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8.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9.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inscribed circle),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incenter )。

10. 利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定理,可以证明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又分外离和内含,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种特殊情况。

2.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又分外切和和内切两种。

3.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4.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3. 正多边形和圆。

1. 我们把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2. 圆周率π。

4. 弧长和扇形面积。

1. 弧长和扇形面积。

1. 在半径是R 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就是圆周长C=2πR ,所以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nπR/180°。

2. 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 在半径是R 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就是圆面积S=πR 2,所以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nπR 2/360°。

2.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1. 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

2. 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5.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1. 概率。

1. 随机事件。

1.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2.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2. 概率的意义。

1.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

P(A)=p。因为在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数m 满足0≤m≤n,所以0≤m/n≤1,进而可知频数m/n所稳定到的常数p 满足0≤p≤1,因此,

0≤P(A)≤1。

2. 事件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²²²表示。

3. 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 用列举法求概率。

1.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中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m/n。

2.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3. 当一次实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例如从三个口袋中取球)时,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tree diagram)。

4. 用树形图列举出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当事件要经过多次步骤(三部以上)完成时,用这种“树形图”的方法求事件的概率很有效。

5. 买一张彩票就能中最高奖的概率近似为0,我们通常把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3.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 当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很多并且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相等时,我们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

2. 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者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我们一般还要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

3. 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4. 在由频率估计概率的模拟试验中,计算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5. 布丰投针实验。像投针实验一样,用通过概率实验所求的概率来估计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量(如π),这样的方法称为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相关内容

  • 最新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电子课本汇编
  • 昨天唤不回,明天不确实,你把握的就是今天. (请按各专辑上的停止键`口'关停不听专辑)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小学数学电子课本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 ...

  • [人教版]pep小学3至6年级英语同步辅导视频动画版全505集
  • 好 好 学 习 天 天 向 上 [人教版]pep小学3至6年级英语同步辅导视频动画版全505集 [人教版]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动画版全62集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动画版封面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动画版U1a1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动画版U1a2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动画版U1a3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上学期)复习资料
  •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pep(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doc(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人教版](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精品](01-09)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doc(01-09) · ...

  • 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上册(上学期) 免费68份_教学资料
  •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检测题(上学期)(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题(上学期语文)(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看图写话练习一(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句子复习题(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汉字知识汇总(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试题(上学期pep)(01-05) ...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大全
  • 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2.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类 3. 六年级语文上册各类试题知识点汇总 4.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知识点汇总 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周周练试卷 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周周练试卷 7.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周周练试卷 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上册目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视频目录: 0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语教学视频教师辅导 0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视频特级教师辅导 0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金色的草地>特级教师辅导视频教学 0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 ...

  • 小学各版本数学电子课本
  •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 人教版上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后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总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我们的校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钟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1-20各数的认识 人教版下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末页 人教版一年 ...

  •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班 第 组 姓名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 × 答案 菜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一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二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三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7页整理和复习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四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五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六答案 人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