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2

论文范例: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讨

[摘要]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战争。作者认为,其失败原因是:领导集团过早封建化,给太平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关键时刻领导人决策失误,贻误了许多有利时机;缺乏合乎民心、合乎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制度与措施;阶级力量对比悬殊过大等。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了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它均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战争。它抗击了封建势力,也强烈打击了外敌的侵略;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成为中国人民较先进的民主革命的先驱,但最终却没能摆脱被清政府及外国侵略者封杀的命运。究其原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集团过早封建化,给太平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鼓舞士气。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以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较坚强的领导集团,他们都抱着强烈的反清思想。当时,由于敌我斗争十分尖锐,军事行动十分紧张,所以革命领导者们“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①这也就保证了领导者之间的团结一致。但遗憾的是,在洪秀全的思想深处却萌发着封建帝王思想,在发动起义之初,就经常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来鼓舞士气。只要军中将士能在反清战斗中勇猛立功,就能:“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②虽然说选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起一些鼓动作用,但时间越长,所封将士越来越多,为以后将帅间权力分散、彼此牵制埋下隐患,而且这种封建统治思想对将士们原本清纯单一的革命头脑也有一定的毒害。

第二,比封建王朝更为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建都天京后,由于革命事业取得所向无前的胜利,冲昏了革命领导者们的头脑,使得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抵挡不住封建阶级的思想影响和侵蚀。他们一方面强烈反抗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比封建王朝更为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把原来的兄弟关系变成了依附性的君臣关系。

第三,大兴土木,奢侈腐化。洪秀全自从所居住的两江总督署被烧后,于1854年2月修建天王府,规模是:“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③1854年正是太平军北伐和西征两个战场上军事都十分紧张的年度,而洪秀全却在天京大兴土木,

养尊处优,完全改变了前期艰苦朴素的作风,这同当时革命战争气氛是毫不相容的。在南京这个“小天堂”里,真正能过着天堂生活的,只有洪秀全、杨秀清等王。当天京城内实行男女别馆的时候,诸王却是妻妾成群,出入大讲排场,极力铺张。

可见,当时领导者身上已经滋长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和个人权威思想,无论政治思想还是生活上都已开始封建化,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革命积极性的倒退。太平天国原本是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出发的,但最终洪秀全却想建立一个“父子公孙”“江山万年”“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④的封建政权。这种腐化、倒退无疑是太平天国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固。

二、关键时刻领导人决策失误,贻失了许多有利战机

1851年到1853年是太平天国政治、军事上的极盛时期,这是因为当时正确的革命政策赢得了全国四百万劳动人民群众的拥护,严明的纪律保证了革命军的英勇无敌。最重要的还是有周密的战略战术。但此后的太平天国在战略上出现了几次较大失误,对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有决定性影响。

第一,过早建都南京,没有集中全力进攻北京。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占金陵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没有也不善于总结革命经验,没有及时变更自己的预定战略集中全力进攻北京,也没有看出革命队伍中关于建都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前进和保守两个方向的斗争,而是动摇于两派之间举棋不定,最后错误地接受了保守派的意见建都南京,而放弃了进军河南直捣北京的计划……建都天京是天平天国革命领导者在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上的重大错误,他们本来就应该而且可以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结果却半途而废,为革命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后,没有及时全力拔掉天京和扬州外围江南、江北大营,而是分力北伐、西征。面对清军在天京和扬州外围建立的江南、江北大营置之不理,而是留了一定兵力保卫天京,另分派两三万兵力进行北伐和西征。本来,江南江北两大营虽是清军的精锐部队,但与太平军力量比较,也是不堪一击的,但如果不先解决他们,又始终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累赘,使自己的军事计划不能完全摆脱他们的牵制。这样,原本十余万人的太平军不得不一分为三,无论在北伐和西征的战场,还是在都城天京四周,同当地的清军相比太平军不但不处优势反而趋于劣势了。

第三,后期防御战,李秀成执意贪攻上海,没有及时第二次西征,给曾国藩湘军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太平军自1858年在浦口与三河取得了对敌人的两次决定性胜利之后

,革命战争形势就开始有了转机,到1860年5月太平军又进行了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的天京解围战争,接着又东征苏、常,太平天国取得了势如破竹的胜利,按照天京军事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太平军应于1860年6月中旬攻克苏、常后,尽早开始第二次西征,以攻克湖北最凶狠、强悍的湘军主力,然而这时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却执意贪攻上海不回天京,使第二次西征延期到1860年9月底才出发,拖延了三个多月,给曾国藩湘军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并且,在西征过程中,由于李秀成一意孤行,各路太平军未能协同作战,来能帮助陈玉成解安庆之围,致使第二次西征失败,标志着重新高涨时期的结束,太平天国政权已是风雨飘摇了。

第四,天京被围,没有及时“让城别走”, 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太平天国革命首都天京第三次被清军包围是从1862年5月到1863年6月,李秀成天京解围失败后,在中外反动势力合力从东西方进攻太平军的形势下,再加上天京城中严重缺粮,天京解围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小,清军破城只存在时间上的问题了。此时,李秀成从失守的苏州来到天京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进行战略转移,但洪秀全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对李秀成又心存戒心,加上他对“让城别走”的困难估计过高,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实际上是对天京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这在战略上显然是错误的。等到他逝世的时候,即使要弃城别走,也不可能更来不及了。

战略决策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决策的失误,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势力上的不平衡。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由于多次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使多次原本稳操胜券或不致于惨败的战争趋于失败,直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缺乏合乎民心、合乎当时中国社会国情的革命制度和措施

第一,《天朝田亩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1854年初洪秀全建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实际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农村政权,组织农民生活。在整个制度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以及某些规定“通天下皆一式”⑦的思想。这是一种农民平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在清朝封建政权统治下千百万无地少地农民,千百万终年处于饥饿线上的农民的要求和理想,足以动员和鼓舞广大人民去从事革命斗争。在中国杜会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一个纲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文件的另一部分内容却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如把所有土地打乱平分,且

农副产品一律交公,实行财产公有等等。这种做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法,打消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些农民是不会赞成的。而且,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不能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见平分土地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有一定的局限。关于天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太平军基本上是在一种“军事共产主义”的精神下来安排和规定的:如太平天国在天京等城市实行严格的圣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首先要废除私有财产,所有太平军中大小兵将都不得私藏、私带金银财物,而是一律缴归天朝圣库,否则一经查出,斩首示众。而且全城居民,分别纳入男馆女馆,由圣库统一供给,这种做法影响了群众正常的家庭生活,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的。而且统一供给明显加重了太平天国的负担。到后来,连杨秀清都承认这种情况:“在尔民人,以为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⑧到1855年太平天国无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情的制度,不得不退回到当时条件所允许的有限范围之内,仍“照旧交粮纳税。”但它在政治上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第二,《资政新篇》脱离农民革命实际。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刊行了《资政新篇》一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某些改革,解决了某些迫切问题,在一定时期中的太平天国革命史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对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但是洪仁玕作为一个总揽朝政的革命领导者,由于没有参加过实际斗争,无论在他的谕示或著作中,几乎找不到强调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发动群众的号召,加上他著作的重点似乎不在于发动劳动人民而在于发动那些地主阶级出身的官绅和知识分子,所以在后期的革命政权中,混进了不少阶级异己分子,这是新政的根本弱点。它的失败,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在制度上的一些不合理措施、政策,超出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进程和群众认识水平,虽然大多在实行了一个时期后重新改正了,但已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严重损失,成为太平天国战争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团。

四、利用基督教及中国固有的巫术迷信来组织和宣传群众,缺乏科学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一,“独一尊神”的思想,破坏了传统文化,打击了其中一部分并不反对革命的人。早在1843年洪秀全就开始宣传拜上帝教,反对祭祀祖先、孔子及各种神佛,宣称“皇上帝”是独一尊神,其余的均是“邪神”,在起义之初,这种“独一尊神”的思想确实有利于把散漫的农民统一

起来。但是中国历来是多神崇拜,一神宣传根本不符合中国的风俗人情。而且在洪秀全独尊上帝的思想指导下,大张旗鼓地宣扬毁佛灭道,不加区别地把庵观寺院、僧尼道士当成打击对象,甚至错误地表示“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竹焚除”⑨等。这种宣传无疑打击了其中一部分并不反对革命的人,而且毁坏了一些国书和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社会国情。

第二,洪秀全沉溺于宗教幻想,不问政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不问政事,整日沉溺于宗教幻想之中,一心一意希望出现宗教奇迹:“言天说地,不以国为事。”当天京成为一座孤城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却说:“合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尊主,何惧之有?……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甚至临死之前下诏:“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导天兵,保固天京。”但事实上是,他死后数月,太平军将士誓死守城,却还是被湘军攻破,宣告了“上帝”“人间天堂”等神话的破产。

所谓宗教其实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现,它不可能指给人们摆脱苦难的道路,不可能给太平天国领袖们提供能够指导革命运动迅速达到胜利的思想武器。在相当程度上它误导了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这不能说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地主武装越来越强大。在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阶极力量的对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革命战争的胜负。1851年1月金田起义以后革命形式飞跃发展,从阶级力量的对比方面看,天平军是依靠了农民阶级和手工业工人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不满满洲贵族统治的人,也就是说,当时革命阵营的组成部分是清纯单一的。但是, 1854年2月汉族地主武装湘军却组建成立,说明清政府统治策略开始转变。这个转变缓和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而且,湘军的将帅、士兵都经过严格挑选、训练,武器装备又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尤其是它派生的淮军,几乎全是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可见,清政府掌握了一支最凶恶、最狠毒的封建军阀武装。这对太平军是相当不利的。

第二,太平军内部变质腐化堕落,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战斗力量。1860年太平军重振旗鼓,军事上又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李秀成的投降主义对革命危害很大,他的一切措施和政策均有利于地主阶级。当时混进革命阵营的阶级异己分子和丧失立场的人掌握了地主政权,在他们的辖区内替地主阶级服务

,同时太平军的某些成员也有因贪图享受而腐化堕落的,这就大大损害了农民阶级对于革命政权的拥护,也削弱了太平军本身的战斗力量。

第三,外国侵略者撕下 “中立”的招牌,与中国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变成了太平天国革命更加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1860年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条约从清统治者手中勒索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开始撕下以前同太平军“中立”的招牌,正式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也就是:无耻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在1860年外国资产阶级入侵中寻求靠山,他们一起结成同盟变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顽强敌人。此后,帝国主义一方面在武器装备上更加支援清军或直接进行武装镇压,另一方面也给清朝统治阶级以财政上、经济上的支持。洪仁玕曾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太平天国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帝国主义所绞杀的革命。

总之,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归根到底,是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革命的最终失败。虽然太平军在革命早期也取得过开创性的胜利,然而太平天国内自上而下的革命性没能坚持,政治上也过于保守,终于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它再一次以流血奋战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是要失败的。

注释:

①张德坚《贼情汇纂》见《太平天国》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83年, 172页。

⑧《东王杨秀清劝告天京人民诰谕》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4页。

论文范例: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讨

[摘要]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战争。作者认为,其失败原因是:领导集团过早封建化,给太平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关键时刻领导人决策失误,贻误了许多有利时机;缺乏合乎民心、合乎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制度与措施;阶级力量对比悬殊过大等。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了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它均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战争。它抗击了封建势力,也强烈打击了外敌的侵略;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成为中国人民较先进的民主革命的先驱,但最终却没能摆脱被清政府及外国侵略者封杀的命运。究其原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集团过早封建化,给太平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鼓舞士气。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以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较坚强的领导集团,他们都抱着强烈的反清思想。当时,由于敌我斗争十分尖锐,军事行动十分紧张,所以革命领导者们“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①这也就保证了领导者之间的团结一致。但遗憾的是,在洪秀全的思想深处却萌发着封建帝王思想,在发动起义之初,就经常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来鼓舞士气。只要军中将士能在反清战斗中勇猛立功,就能:“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②虽然说选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起一些鼓动作用,但时间越长,所封将士越来越多,为以后将帅间权力分散、彼此牵制埋下隐患,而且这种封建统治思想对将士们原本清纯单一的革命头脑也有一定的毒害。

第二,比封建王朝更为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建都天京后,由于革命事业取得所向无前的胜利,冲昏了革命领导者们的头脑,使得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抵挡不住封建阶级的思想影响和侵蚀。他们一方面强烈反抗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比封建王朝更为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把原来的兄弟关系变成了依附性的君臣关系。

第三,大兴土木,奢侈腐化。洪秀全自从所居住的两江总督署被烧后,于1854年2月修建天王府,规模是:“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③1854年正是太平军北伐和西征两个战场上军事都十分紧张的年度,而洪秀全却在天京大兴土木,

养尊处优,完全改变了前期艰苦朴素的作风,这同当时革命战争气氛是毫不相容的。在南京这个“小天堂”里,真正能过着天堂生活的,只有洪秀全、杨秀清等王。当天京城内实行男女别馆的时候,诸王却是妻妾成群,出入大讲排场,极力铺张。

可见,当时领导者身上已经滋长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和个人权威思想,无论政治思想还是生活上都已开始封建化,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革命积极性的倒退。太平天国原本是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出发的,但最终洪秀全却想建立一个“父子公孙”“江山万年”“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④的封建政权。这种腐化、倒退无疑是太平天国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固。

二、关键时刻领导人决策失误,贻失了许多有利战机

1851年到1853年是太平天国政治、军事上的极盛时期,这是因为当时正确的革命政策赢得了全国四百万劳动人民群众的拥护,严明的纪律保证了革命军的英勇无敌。最重要的还是有周密的战略战术。但此后的太平天国在战略上出现了几次较大失误,对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有决定性影响。

第一,过早建都南京,没有集中全力进攻北京。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占金陵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没有也不善于总结革命经验,没有及时变更自己的预定战略集中全力进攻北京,也没有看出革命队伍中关于建都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前进和保守两个方向的斗争,而是动摇于两派之间举棋不定,最后错误地接受了保守派的意见建都南京,而放弃了进军河南直捣北京的计划……建都天京是天平天国革命领导者在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上的重大错误,他们本来就应该而且可以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结果却半途而废,为革命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后,没有及时全力拔掉天京和扬州外围江南、江北大营,而是分力北伐、西征。面对清军在天京和扬州外围建立的江南、江北大营置之不理,而是留了一定兵力保卫天京,另分派两三万兵力进行北伐和西征。本来,江南江北两大营虽是清军的精锐部队,但与太平军力量比较,也是不堪一击的,但如果不先解决他们,又始终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累赘,使自己的军事计划不能完全摆脱他们的牵制。这样,原本十余万人的太平军不得不一分为三,无论在北伐和西征的战场,还是在都城天京四周,同当地的清军相比太平军不但不处优势反而趋于劣势了。

第三,后期防御战,李秀成执意贪攻上海,没有及时第二次西征,给曾国藩湘军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太平军自1858年在浦口与三河取得了对敌人的两次决定性胜利之后

,革命战争形势就开始有了转机,到1860年5月太平军又进行了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的天京解围战争,接着又东征苏、常,太平天国取得了势如破竹的胜利,按照天京军事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太平军应于1860年6月中旬攻克苏、常后,尽早开始第二次西征,以攻克湖北最凶狠、强悍的湘军主力,然而这时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却执意贪攻上海不回天京,使第二次西征延期到1860年9月底才出发,拖延了三个多月,给曾国藩湘军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并且,在西征过程中,由于李秀成一意孤行,各路太平军未能协同作战,来能帮助陈玉成解安庆之围,致使第二次西征失败,标志着重新高涨时期的结束,太平天国政权已是风雨飘摇了。

第四,天京被围,没有及时“让城别走”, 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太平天国革命首都天京第三次被清军包围是从1862年5月到1863年6月,李秀成天京解围失败后,在中外反动势力合力从东西方进攻太平军的形势下,再加上天京城中严重缺粮,天京解围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小,清军破城只存在时间上的问题了。此时,李秀成从失守的苏州来到天京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进行战略转移,但洪秀全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对李秀成又心存戒心,加上他对“让城别走”的困难估计过高,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实际上是对天京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这在战略上显然是错误的。等到他逝世的时候,即使要弃城别走,也不可能更来不及了。

战略决策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决策的失误,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势力上的不平衡。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由于多次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使多次原本稳操胜券或不致于惨败的战争趋于失败,直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缺乏合乎民心、合乎当时中国社会国情的革命制度和措施

第一,《天朝田亩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1854年初洪秀全建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实际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农村政权,组织农民生活。在整个制度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以及某些规定“通天下皆一式”⑦的思想。这是一种农民平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在清朝封建政权统治下千百万无地少地农民,千百万终年处于饥饿线上的农民的要求和理想,足以动员和鼓舞广大人民去从事革命斗争。在中国杜会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一个纲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文件的另一部分内容却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如把所有土地打乱平分,且

农副产品一律交公,实行财产公有等等。这种做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法,打消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些农民是不会赞成的。而且,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不能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见平分土地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有一定的局限。关于天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太平军基本上是在一种“军事共产主义”的精神下来安排和规定的:如太平天国在天京等城市实行严格的圣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首先要废除私有财产,所有太平军中大小兵将都不得私藏、私带金银财物,而是一律缴归天朝圣库,否则一经查出,斩首示众。而且全城居民,分别纳入男馆女馆,由圣库统一供给,这种做法影响了群众正常的家庭生活,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的。而且统一供给明显加重了太平天国的负担。到后来,连杨秀清都承认这种情况:“在尔民人,以为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⑧到1855年太平天国无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情的制度,不得不退回到当时条件所允许的有限范围之内,仍“照旧交粮纳税。”但它在政治上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第二,《资政新篇》脱离农民革命实际。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刊行了《资政新篇》一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某些改革,解决了某些迫切问题,在一定时期中的太平天国革命史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对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但是洪仁玕作为一个总揽朝政的革命领导者,由于没有参加过实际斗争,无论在他的谕示或著作中,几乎找不到强调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发动群众的号召,加上他著作的重点似乎不在于发动劳动人民而在于发动那些地主阶级出身的官绅和知识分子,所以在后期的革命政权中,混进了不少阶级异己分子,这是新政的根本弱点。它的失败,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在制度上的一些不合理措施、政策,超出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进程和群众认识水平,虽然大多在实行了一个时期后重新改正了,但已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严重损失,成为太平天国战争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团。

四、利用基督教及中国固有的巫术迷信来组织和宣传群众,缺乏科学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一,“独一尊神”的思想,破坏了传统文化,打击了其中一部分并不反对革命的人。早在1843年洪秀全就开始宣传拜上帝教,反对祭祀祖先、孔子及各种神佛,宣称“皇上帝”是独一尊神,其余的均是“邪神”,在起义之初,这种“独一尊神”的思想确实有利于把散漫的农民统一

起来。但是中国历来是多神崇拜,一神宣传根本不符合中国的风俗人情。而且在洪秀全独尊上帝的思想指导下,大张旗鼓地宣扬毁佛灭道,不加区别地把庵观寺院、僧尼道士当成打击对象,甚至错误地表示“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竹焚除”⑨等。这种宣传无疑打击了其中一部分并不反对革命的人,而且毁坏了一些国书和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社会国情。

第二,洪秀全沉溺于宗教幻想,不问政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不问政事,整日沉溺于宗教幻想之中,一心一意希望出现宗教奇迹:“言天说地,不以国为事。”当天京成为一座孤城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却说:“合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尊主,何惧之有?……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甚至临死之前下诏:“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导天兵,保固天京。”但事实上是,他死后数月,太平军将士誓死守城,却还是被湘军攻破,宣告了“上帝”“人间天堂”等神话的破产。

所谓宗教其实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现,它不可能指给人们摆脱苦难的道路,不可能给太平天国领袖们提供能够指导革命运动迅速达到胜利的思想武器。在相当程度上它误导了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这不能说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地主武装越来越强大。在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阶极力量的对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革命战争的胜负。1851年1月金田起义以后革命形式飞跃发展,从阶级力量的对比方面看,天平军是依靠了农民阶级和手工业工人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不满满洲贵族统治的人,也就是说,当时革命阵营的组成部分是清纯单一的。但是, 1854年2月汉族地主武装湘军却组建成立,说明清政府统治策略开始转变。这个转变缓和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而且,湘军的将帅、士兵都经过严格挑选、训练,武器装备又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尤其是它派生的淮军,几乎全是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可见,清政府掌握了一支最凶恶、最狠毒的封建军阀武装。这对太平军是相当不利的。

第二,太平军内部变质腐化堕落,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战斗力量。1860年太平军重振旗鼓,军事上又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李秀成的投降主义对革命危害很大,他的一切措施和政策均有利于地主阶级。当时混进革命阵营的阶级异己分子和丧失立场的人掌握了地主政权,在他们的辖区内替地主阶级服务

,同时太平军的某些成员也有因贪图享受而腐化堕落的,这就大大损害了农民阶级对于革命政权的拥护,也削弱了太平军本身的战斗力量。

第三,外国侵略者撕下 “中立”的招牌,与中国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变成了太平天国革命更加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1860年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条约从清统治者手中勒索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开始撕下以前同太平军“中立”的招牌,正式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也就是:无耻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在1860年外国资产阶级入侵中寻求靠山,他们一起结成同盟变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顽强敌人。此后,帝国主义一方面在武器装备上更加支援清军或直接进行武装镇压,另一方面也给清朝统治阶级以财政上、经济上的支持。洪仁玕曾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太平天国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帝国主义所绞杀的革命。

总之,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归根到底,是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革命的最终失败。虽然太平军在革命早期也取得过开创性的胜利,然而太平天国内自上而下的革命性没能坚持,政治上也过于保守,终于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它再一次以流血奋战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是要失败的。

注释:

①张德坚《贼情汇纂》见《太平天国》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83年, 172页。

⑧《东王杨秀清劝告天京人民诰谕》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4页。


相关内容

  • 科技史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剖析
  •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剖析 内容摘要: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 ...

  •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分析
  •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分析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就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内包含着遥遥领先于西方文明的传统科学技术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却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古代中国在科技史遥遥领先的地位在十五世纪后为西方国家所取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 ...

  •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840年至1919年间的80年,是被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的80年,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0年.80年间,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 尽管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不间断的.英勇顽强的抗争,但是,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清 ...

  • 近代中国落伍原因分析
  • 近代中国落伍原因分析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代的中国曾在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直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到了近代有着辉煌农耕文明的中国却逐渐走向落伍,为列强所欺,饱受耻辱.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呢? 可以说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自然经济,文化专 ...

  • 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
  • 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原创,版权归您 保证PASS,否则退款 发表在CN省级以上刊物 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出刊,否则退款 文章保证省唯一性 经过严格审核,高质量 价格实惠,性价比高 查看本站需付E币的资料 付费资料,享受9折优惠 注册免费黄金会员 热门关键词 经济学 法学 财政税收 管理学 ...

  • 上海第五分册历史
  •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 ...

  •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13何俊贤
  •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 鸦片战争 1. 背景: 国际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

  • 中国近代史内容期末复习
  • 一.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12[可能论述]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 近现代史课后习题答案(老师勾的那些题目)
  •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 ...

  •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导入语(幻灯片 主页)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我们一次次的失败.每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每一寸割出的土地都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斗争会失败,为什么中国争取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