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总结毛邓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193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1

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各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暂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1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3、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二、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2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4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提高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们社 3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2

3

4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怎么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2 3 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实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观论者,凡是要从历史和环境两个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在这一封信里,毛泽东第

1930年5 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二、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路线:

在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1992

三、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中的重要地位。

2

3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

2

3

4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规律、中国特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1、

2、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 3 4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所少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1

2

3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义革命

1

2

3

4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

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五、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3、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的党的战斗力的又一重要保证。

5、加强执党建设的思想。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的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前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

一、 党提出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政策:

然结果。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

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深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约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向前、逐步过渡的方式,即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为中国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二、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有矛盾。

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召开也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讲话。

四、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1992

完整概括。

1

2

3

4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之所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因为: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

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

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

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利益。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2 3 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有某些相似成分,但是却存在着社会性质的区别,后者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这种社会性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己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还不是社会

三、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1 2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

3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了我国发展中的八个方面了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①明确社会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高骛远,但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四、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

1、是制定路线

2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1这是基本路线规

2

3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

4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2 3三、为什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这是三十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员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答: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过去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以及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当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第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

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答: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为:

1、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种种弊端并且日益显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根本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20世纪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就是证明。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有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等系列重大变化。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五、简述我国在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把30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其内容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改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六、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

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4、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步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己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论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开放。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放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二、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必须实际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为什么说对外开发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信息闭塞。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秀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

三、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

靠别人,必须立足于领先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所有,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四、如何认识和防止对外开放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答,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我们引起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坏社会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东西,消极因素,这些措施可归纳为: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3、采取法律和教育和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

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生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六、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己经成为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的窗口,是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七、我国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未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体制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我国总体实现小康有什么特点?

答:1、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优的生存需要,离宽裕还比较远。

3、不全面的小康,是指己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关注不够。

4、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有扩大的趋势。

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

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五、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答: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扒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两者之产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

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六、“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是: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领先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七、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八、“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九、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关于农村问题“两个趋向”的论断的内容:

在工业化初始化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在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建设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十一、发展现代农业的的必要性: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十二、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是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最后,发

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只有建设现代农村经济,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十三、城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十四、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

1、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2、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3、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十五、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十六、邓小平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

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1988年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十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如何正确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答:1、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量少,正牌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很多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基本上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面,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

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193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1

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各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暂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1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3、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二、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2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4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提高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们社 3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2

3

4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怎么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2 3 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实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观论者,凡是要从历史和环境两个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在这一封信里,毛泽东第

1930年5 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二、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路线:

在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1992

三、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中的重要地位。

2

3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

2

3

4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规律、中国特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1、

2、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 3 4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所少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1

2

3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义革命

1

2

3

4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

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五、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3、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的党的战斗力的又一重要保证。

5、加强执党建设的思想。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的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前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

一、 党提出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政策:

然结果。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

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深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约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向前、逐步过渡的方式,即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为中国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二、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有矛盾。

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召开也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讲话。

四、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1992

完整概括。

1

2

3

4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之所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因为: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

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

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

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利益。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2 3 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有某些相似成分,但是却存在着社会性质的区别,后者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这种社会性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己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还不是社会

三、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1 2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

3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了我国发展中的八个方面了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①明确社会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高骛远,但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四、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

1、是制定路线

2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1这是基本路线规

2

3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

4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2 3三、为什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这是三十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员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答: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过去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以及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当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第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

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答: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为:

1、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种种弊端并且日益显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根本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20世纪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就是证明。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有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等系列重大变化。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五、简述我国在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把30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其内容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改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六、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

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4、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步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己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论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开放。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放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二、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必须实际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为什么说对外开发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信息闭塞。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秀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

三、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

靠别人,必须立足于领先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所有,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四、如何认识和防止对外开放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答,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我们引起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坏社会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东西,消极因素,这些措施可归纳为: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3、采取法律和教育和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

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生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六、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己经成为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的窗口,是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七、我国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未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体制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我国总体实现小康有什么特点?

答:1、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优的生存需要,离宽裕还比较远。

3、不全面的小康,是指己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关注不够。

4、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有扩大的趋势。

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

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五、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答: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扒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两者之产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

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六、“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是: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领先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七、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八、“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九、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关于农村问题“两个趋向”的论断的内容:

在工业化初始化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在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建设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十一、发展现代农业的的必要性: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十二、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是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最后,发

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只有建设现代农村经济,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十三、城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十四、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

1、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2、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3、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十五、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十六、邓小平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

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1988年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十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如何正确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答:1、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量少,正牌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很多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基本上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面,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

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关内容

  • 台州电大自学助考工作总结
  • 一、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落实自考助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台州电大是台州市成人教育体系的龙头学校,学校位于台州市高教园区内, 新校区占地面积256亩,教学楼建筑面积达1.56万平方米,拥有3个直播课堂,15个实验室,39个教室全部多媒体化,学校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这为自考助学工作的开展提供 ...

  • 自考本科自我鉴定范文
  •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生活的现实曾经让我只能将理想放在内心最隐蔽处。记者,这是一个让我又爱又痛的词。 3年前的我处在崩溃的边缘,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常说,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可是,那段时间我的梦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就在我迷茫,彷 ...

  • 自考本科自我鉴定
  • 学习中,都会有一个阶段的学习总结,工作中会有工作总结,当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拿到手的时候,我也便给自己作了一个总结。也许每个参加自考的人目的都不一样,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的结果,参加自考毕业的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自考毕业自我鉴定总结,这一定是一笔财富。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自学考试,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 ...

  • 自考生自我鉴定
  • 当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给自己作了一个总结。也许每个参加自考的人目的都不一样,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的结果,参加自考毕业的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自考毕业自我鉴定总结,这一定是一笔财富。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自学考试,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同时培养了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所给我的 ...

  • 2012年底工作总结
  • 2012年底个人工作总结 新年将至,转眼之间来公司已经大半年了,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但是这半年对我来说是我个人人生当中最珍贵的半年,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我能感觉到我自己在进步,大学学的酒店管理,后来自学PHP来到公司,那个时候的我很盲目.知识很散,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和工作实际需求有多大的差距.但是,我是 ...

  • 自考办上半年工作总结
  •   半年来,我办在区招考委及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省市招考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相关部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继续推进招生、自考工作改革,严明纪律,强化管理,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 ...

  • 自考本科生自我鉴定
  • 学习中,都会有一个阶段的学习总结,工作中会有工作总结,当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拿到手的时候,我也便给自己作了一个总结。也许每个参加自考的人目的都不一样,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的结果,参加自考毕业的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自考毕业自我鉴定总结,这一定是一笔财富。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自学考试,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一.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 ...

  • 自考毕业总结
  • 自考毕业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提高自己自身的修养,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位良师益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我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终于毕业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我和众多自考生一同走过从艰辛到成功的历程。在这没有 ...

  • 2011年自考生毕业总结
  •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提高自己自身的修养,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位良师益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我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终于毕业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我和众多自考生一同走过从艰辛到成功的历程。在这没有校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