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案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案

科目:思想品德 年级:八年级 主备: 学科主任 时间:08-11-3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两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法律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激情导入

法律是一棵大树,茂盛的树阴为我们把风雨遮挡;法律是一盏引航灯,明亮的光芒为我们指引方向。学习法律让我们拥有智慧的头脑,运用法律让我们快乐健康成长,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

(一)情境导入

情境活动一:案例分析(课本92页)

议一议:镇政府的做法根据是什么?这里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讲述: 镇政府是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对郭某的父亲作出行政处罚的。

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让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

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问题:

法律是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讲述: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使公民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情境活动二:案例分析

非典型性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忘我国政府宣布,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中的法定传染病来进行管理。该法规定,在发生瘟疫的情况下,可对疫区公民的自由、权

利进行必要的强制性限制。2003年5月,某社区的3号楼发现了一例“非典”病人,当地政府依法对居住在3号楼的公民进行了隔离,但该楼某些居民以宪法赋予了公民人身自由权为由,不愿配合。

我们要对不愿配合的人说: 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教师讲述:公民应该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的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接受“隔离”是公民的义务,作为公民应主动配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情境活动三:案例分析(见教材P93页)

中学生张华的表哥在城里打工,春节前,表哥找老板要工钱,老板不但不给,还将其

打伤。表哥很气愤,回家约了几个人准备对老板进行报复。张华听说后„„

试一试: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续写这个故事,并说明理由。

想一想: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与他人发生过权益纠纷吗?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讲述: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1)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

教师讲述:在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多方面的。对于公民享有的种种合法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都予以保护。我国法律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公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教师小结:公民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提起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诉讼的类型

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类型。

板书: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说一说:我国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教师小结:

我国法律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本案中,被侵权人是通过诉讼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上述案例中的违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向被害人赔偿了经济损失。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制裁呢?我国法律制裁违法犯罪还有哪些制裁的类型呢?

(3)法律制裁的类型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法律制裁可分为四种类型。

违宪制裁

行政制裁

法律制裁的类型 刑事制裁

民事制裁

三、质疑释疑

还有什么疑问不妨写下来。

四、检测反馈

1、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 ( )

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 B.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江西省抚州地区三位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6.7公顷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14200元,有的村干部眼红想毁约。面对此情况三位农民应该 ( )

A.给村干部送礼私了 B.恐吓、殴打村干部,迫使其不敢毁约 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忍气吞声任村干部处理

3、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因为自己的肖像出现在可口可乐饮料包装上,以侵权为由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一元钱,并公开道歉。对此事的正确看法是

A.姚明打官司是为了出名 B.为一元钱打官司不值得

C.姚明纯粹是小题大做 D.姚明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时 ( ) A.只能到公安机关控告 B.只能到检察机关控告

C.只能到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到公检法机关和其他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4.某化工厂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给沿途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危害。环保部门查证落实后,依法对该厂处以20万元罚款并赔偿沿途居民的损失。但是该厂却对处罚置之不理,后来环保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一案例说明我国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具有约束力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在人们广泛享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我国政府又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并要求公民遵守这些规定。这主要表明 ( )

A.权利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义务是国家规定的

B.公民先享有权利,然后才承担义务

C.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D.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政府规定的

6.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义务,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国家就要强制其履行,情节严重的还要受法律制裁。这说明公民履行义务时应该 ( )

①凡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我们要积极去做 ②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 ③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 ④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应该放弃某些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张某在某商场购买一劣质品,向消协投诉,经消协依法调解,张某获得了赔偿。某派出所抓到一个偷自行车的小偷,将该小偷拘留3天。某公安局抓到一个抢老人5万元钱的罪犯,由检察院提起诉讼,该犯受到刑事处罚。这些事例告诉我们 ( )

①我国法律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③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违法就必须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判断1、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 )

2、在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多方面的。 ( )

3、对于公民的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予以保护。 ( )

4、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可以向公安机关寻求保护。 ( )

5、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 )

6、我国法律规定了对公民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要给予刑事制裁。 ( )

1.某市副市长李某,因为向某公司经理张革讨要欠款3万元未果,竟将张某的儿子绑架。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此案,将被扣留4天的张某的儿子解救出来,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则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王某和张某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楼上王某的厕所漏水,楼下的张某经常上去找王某说:“我们家上厕所要打伞了,你们赶紧找人修一修吧!“可是楼上的王某却说:“我们家又不用打伞,你找房管局去吧!”过了几天,楼下的张某自己买了厕所用具,要求楼上的王某换上,可王某就是不同意,他认为自己家的厕所修不修是自己的权利,别人管不着。

(1)请你对王某的言行进行评析。

(2)请给张某出个主意,帮他解决遇到的麻烦。

(3)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3.观察右面的漫画:

请你评析这两人的言行。

4.纷繁的世界,多彩的舞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公民”。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公民都可能“扮演”着各种角色:子女、家长、学生、教师、营业员、顾客……

让我们共同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扮演好“公民”这一角色?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案答案

2.(1)这一案例反映了我国某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公民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知法、懂法,提高守法、护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坚决不做,同时勇于举报违法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1)王某的说法不对。因为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地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2)张某应先与邻居协商,协商不成,可采用合法方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珍惜我们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自觉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4.漫画中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二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漫画中的人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在思想上是错误的,行为上是违法的。

(3)公民既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又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案

科目:思想品德 年级:八年级 主备: 学科主任 时间:08-11-3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两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法律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激情导入

法律是一棵大树,茂盛的树阴为我们把风雨遮挡;法律是一盏引航灯,明亮的光芒为我们指引方向。学习法律让我们拥有智慧的头脑,运用法律让我们快乐健康成长,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

(一)情境导入

情境活动一:案例分析(课本92页)

议一议:镇政府的做法根据是什么?这里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讲述: 镇政府是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对郭某的父亲作出行政处罚的。

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让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

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问题:

法律是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讲述: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使公民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情境活动二:案例分析

非典型性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忘我国政府宣布,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中的法定传染病来进行管理。该法规定,在发生瘟疫的情况下,可对疫区公民的自由、权

利进行必要的强制性限制。2003年5月,某社区的3号楼发现了一例“非典”病人,当地政府依法对居住在3号楼的公民进行了隔离,但该楼某些居民以宪法赋予了公民人身自由权为由,不愿配合。

我们要对不愿配合的人说: 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教师讲述:公民应该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的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接受“隔离”是公民的义务,作为公民应主动配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情境活动三:案例分析(见教材P93页)

中学生张华的表哥在城里打工,春节前,表哥找老板要工钱,老板不但不给,还将其

打伤。表哥很气愤,回家约了几个人准备对老板进行报复。张华听说后„„

试一试: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续写这个故事,并说明理由。

想一想: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与他人发生过权益纠纷吗?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讲述: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1)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

教师讲述:在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多方面的。对于公民享有的种种合法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都予以保护。我国法律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公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教师小结:公民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提起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诉讼的类型

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类型。

板书: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说一说:我国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教师小结:

我国法律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本案中,被侵权人是通过诉讼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上述案例中的违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向被害人赔偿了经济损失。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制裁呢?我国法律制裁违法犯罪还有哪些制裁的类型呢?

(3)法律制裁的类型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法律制裁可分为四种类型。

违宪制裁

行政制裁

法律制裁的类型 刑事制裁

民事制裁

三、质疑释疑

还有什么疑问不妨写下来。

四、检测反馈

1、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 ( )

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 B.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江西省抚州地区三位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6.7公顷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14200元,有的村干部眼红想毁约。面对此情况三位农民应该 ( )

A.给村干部送礼私了 B.恐吓、殴打村干部,迫使其不敢毁约 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忍气吞声任村干部处理

3、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因为自己的肖像出现在可口可乐饮料包装上,以侵权为由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一元钱,并公开道歉。对此事的正确看法是

A.姚明打官司是为了出名 B.为一元钱打官司不值得

C.姚明纯粹是小题大做 D.姚明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时 ( ) A.只能到公安机关控告 B.只能到检察机关控告

C.只能到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到公检法机关和其他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4.某化工厂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给沿途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危害。环保部门查证落实后,依法对该厂处以20万元罚款并赔偿沿途居民的损失。但是该厂却对处罚置之不理,后来环保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一案例说明我国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具有约束力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在人们广泛享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我国政府又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并要求公民遵守这些规定。这主要表明 ( )

A.权利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义务是国家规定的

B.公民先享有权利,然后才承担义务

C.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D.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政府规定的

6.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义务,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国家就要强制其履行,情节严重的还要受法律制裁。这说明公民履行义务时应该 ( )

①凡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我们要积极去做 ②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 ③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 ④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应该放弃某些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张某在某商场购买一劣质品,向消协投诉,经消协依法调解,张某获得了赔偿。某派出所抓到一个偷自行车的小偷,将该小偷拘留3天。某公安局抓到一个抢老人5万元钱的罪犯,由检察院提起诉讼,该犯受到刑事处罚。这些事例告诉我们 ( )

①我国法律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③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违法就必须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判断1、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 )

2、在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多方面的。 ( )

3、对于公民的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予以保护。 ( )

4、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可以向公安机关寻求保护。 ( )

5、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 )

6、我国法律规定了对公民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要给予刑事制裁。 ( )

1.某市副市长李某,因为向某公司经理张革讨要欠款3万元未果,竟将张某的儿子绑架。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此案,将被扣留4天的张某的儿子解救出来,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则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王某和张某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楼上王某的厕所漏水,楼下的张某经常上去找王某说:“我们家上厕所要打伞了,你们赶紧找人修一修吧!“可是楼上的王某却说:“我们家又不用打伞,你找房管局去吧!”过了几天,楼下的张某自己买了厕所用具,要求楼上的王某换上,可王某就是不同意,他认为自己家的厕所修不修是自己的权利,别人管不着。

(1)请你对王某的言行进行评析。

(2)请给张某出个主意,帮他解决遇到的麻烦。

(3)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3.观察右面的漫画:

请你评析这两人的言行。

4.纷繁的世界,多彩的舞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公民”。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公民都可能“扮演”着各种角色:子女、家长、学生、教师、营业员、顾客……

让我们共同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扮演好“公民”这一角色?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案答案

2.(1)这一案例反映了我国某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公民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知法、懂法,提高守法、护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坚决不做,同时勇于举报违法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1)王某的说法不对。因为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地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2)张某应先与邻居协商,协商不成,可采用合法方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珍惜我们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自觉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4.漫画中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二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漫画中的人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在思想上是错误的,行为上是违法的。

(3)公民既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又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


相关内容

  • 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 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 课程性质: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教学.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30 编写人: 朱春花 审定人: 一. 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中等职 ...

  • 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 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修订稿) 为加强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进一步 明确规范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和考试.考查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昭 通市教育局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昭市教„2009‟72号) ...

  • 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
  • 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 教案 第一课 做守法的小公民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律面全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人人要遵守法 律,无论谁违法都要依法追究责任,生活处处离不开法 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难点:法律面前 ...

  • 姚双芝教学设计
  • <罗马人的法律>教学设计 雄县中学姚双芝 一.说教材 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对于西方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人人平 等,公正至上"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至今仍然是人类 ...

  • 王英丽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南排河镇赵家堡中学的品德老师--王英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 ...

  • 法律基础知识教案b
  • 第一章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法律的定义和本质,了解法律的特质和职能: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树立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增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自觉加强法律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法.法律的概念,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3.社会主义法律的职能 教学方法 ...

  •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新
  •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一. ...

  •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 .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 ...

  • 八年级上册教案(2016.9)
  • 北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步入青春年华 一.本单元地位: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相对急剧的变化过程:他们作为"孩子""学生"进入中学,离开学校时他们已接近于青年,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社会化.这种变化首先是身体的或者说是生理上的成长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