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艺术的生命力_兼谈白居易讽谕诗论的创新

再现艺术的生命力

’’兼谈白居易讽谕诗论的创新

慧(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

!

关键词:再现艺术叙事诗

白居易

讽谕诗论

创新

要:白居易的叙事诗及其讽谕诗论体现了再现的诗美观,在表现的诗美观占主流的中国诗史上显得

弥足珍贵。他继承儒家传统诗论的现实主义精神,突出为时、为事、为君、为民而作的创作原则;继承史官文化的直录精神,强调诗歌的平易直质,在含蓄蕴藉之外,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白居易新诗。然而,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像这样的叙事诗并乐府诗《卖炭翁》的开头。现代人读这一千二百年不多见,这要从中国传统诗美观说起。

前写的诗句,有着走在平直大道上的轻松。“满面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来有两大派,一派是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跃再现论,另一派是表现论。再现论认为文学是客观然纸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现实的反映,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表现。老翁矛盾的心情揭示得如此细腻;“一车炭,千余再现论者要求文学忠实于现实,对现实做真实的摹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他悲惨的命运让人揪心扼写;表现论者要求文学把现实世界包含在人的感情腕;“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朝廷和幻象中,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再现和表的盘剥、民众的苦难在作者不加评判的口吻中犹如现之分也可以说成是客观与主观之分。事实上,没叠浪巨澜,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一切艺术魅力的有完全客观的文学,也没有完全主观的文学,从根获得,不能不说与叙事诗这种体裁的独特性有关。

本上说,文学作品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再现与叙事诗的显著特点是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突表现的统一。但是,它们在实际上所呈现的审美特出,故事性强。《卖炭翁》就是这样一篇择取典型征,的确有所偏重,或偏向客观表现,或偏向主观人物和事件,以高度集中化和具体化的手法,塑造再现,因此,大体上把文学作品分为表现与再现两了生动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民众悲惨境遇的叙事

类是合理的。表现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从中国古典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1年版,

第1+页*第1’页。!顾学颉:《白居易和他的夫人》,《江汉论坛》,*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2’+12(年第,期。

年版,第/1页。

-,+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23年版,第

+12+年版,第%1页*第3(页。

3(页。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先霈:《论诗体小说〈长恨歌〉》,《湖南教育+12’年版,第++’页。

学院学报》,+12%年第%期。

$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想》,《宁夏大学学报》,+12(年第’期。+12’年版,第1页。

%丁毅、文超:《〈长恨歌〉评价之管窥》,《苏州0,+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

大学学报》,+12%年第%期。

+12)年版,第%’页。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文史集林》,

1,+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生活・读书・+123年第%期。

新知三联书店,+12)年版,第’/+页。

’王拾遗:《白居易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2/年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卷,版,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2’年版,第%22页。

(詹

钅英:《〈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学林漫录》

3,+

布拉德雷:《诗就是诗》,转引自4565布洛克三集,中华书局,+12+年版,第,1页*第)(页。《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

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

+12)年版,第+)(页。

!

!

’’*+,)

-.+%*+(/%&0

诗歌发展史来看,表现的诗美观特别突出,重表现的抒情诗在量上占绝对优势,而重再现的叙事诗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尽管如此,再现的诗在诗歌史上亦有重要影响,我们不能轻视它的地位。

白居易即是古代诗歌理论家中再现一派的代表,他的讽谕诗论充分体现了他再现的诗美观。古代再现的诗美观是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相联系的,它有着悠久的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注重现实、鄙弃幻想的倾向,规约了传统儒家诗学的基本走向,使它一开始就走上了注重反映现实的道路。《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起点,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如实反映社会本来面目的作品,孔子认为“可以观”,也即能够从中了解风俗之盛衰,考见为政之得失,文学的功利性被高度重视。孔子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乐府继承《诗经》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多以叙事诗广泛而真切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悲欢离合。建安时期,曹操“借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动乱,抒发个人怀抱,显示了刚劲的风骨,但从形式上说,虽也用乐府诗的形式,但因着重个人怀抱的抒发,已尽脱叙事意味。而后,六朝文学绮丽浮靡,注重形式,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疏远,叙事诗也从此沉寂下去。初唐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但应者寥寥,到了中、盛唐之交的杜甫才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拟新题写时事,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景,赢得了“诗史”的盛誉,从而登上中国诗史的巅峰。白居易、元稹等人从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心思治、呼唤中兴的时代要求出发,继承儒家传统诗论的精华,总结诗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新乐府观念。这首《卖炭翁》即是白居易自己编选的极具现实主义精神的《新乐府》五十篇之一。乐府诗最初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政府音乐机构’’乐府从民间采集或编制,用来入乐的歌诗,其特点为: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体裁为多见,语言浅近流畅,诗句参差,篇幅不定。后世文人往往拟乐府旧题赋新诗,这些拟作也包括在乐府诗范围内。自杜甫始,连旧题也不用,完全自立新题和新意来写乐府诗,元、白等人发扬光大之,开始大量写作这种诗,并命名为新乐府。白居易不仅编选了自己的新乐府诗集,而且专

-$$./((01(/23

主导性。’4认为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础。+4诗歌要发挥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这几方面大致是对传统儒家诗论的继承。他在继承儒家诗论合理方面的基础上所作的发展,就是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创作原则。杜甫首开以诗歌写时事的创作风气,白居易则根据现实需要,提出“为时”、“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他还进一步提出“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主张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这是文学史上极为光辉的口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人民性。这种观点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联系,是古代知识分子热心政治、关注民瘼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文艺不能超脱政治,两者可以有密切的联系,白居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天性中的悲悯意识毫不费力地抓住这一点。

可以看出,不论是诗歌触物生情而发、还是诗歌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其诗歌理论是建立在再现诗美观的基础上的。一定的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在充分强调诗歌内容现实性的同时,白居易又提出了诗歌形式方面的要求,其《新乐府序》说: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就是要求诗歌语言质朴,言简意明;直书其事,真实可信;结体流畅,音律和谐,以期收到“老妪都解”的广泛流传之效,从而实现稽政的目的。这是对东汉班固“实录”思想的继承。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是讲写历史,其主张是史官意识的体现。史官的突出品质是强烈的责任感,白居易身为谏官,把自己与史官等同起来,是史官意识的自觉承继。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把实录原则由历史散文的写作移到诗歌创作上,则是一种大胆的提法,富有革新意义。

“核而实”是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也就是班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白居易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能发挥惩劝美刺、补察政缺之用的状况,要求诗歌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新乐府・采诗官》)的危害。当然,他所讲的“核实”并非反对艺术加

门阐述了关于新乐府诗的讽谕诗论。对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和讽谕诗论,历来是毁誉参半,争论中人们也有了大体一致的认识。在此主要就其在文学史上的创新意义略做阐述分析。白居易讽谕诗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认识主要包括:/4强调诗歌内容的

!*+%,

!!

!

工,否定艺术真实,他的新乐府诗,相当一部分不阶段有关,在社会和思想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仅具有真实性,而且符合典型性的创作法则。真实们的现实关注意识增强,再现诗美观则随之复兴,是文学的生命线,文学创作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失这是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如建去了真实,以致成为娱谄和帮闲的物什,也就远离安时期的三曹,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贞元、元和了高贵。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真实性,应予以肯定。

时期的白居易,以及后来元末明初罗贯中、施耐白居易诗论的创新意味集中体现在“直”。庵,明末清初吴伟业、顾炎武,清中叶曹雪芹以及由前述可知,我国诗歌史上表现的诗美观特别突近代的小说作者。白居易正是在社会变革的激流出。表现的是情感,与之相联系的是抒情诗;再现中,自觉继承汉魏乐府的叙事传统、学习杜甫的写的是印象,与之相关的是叙事诗。诗歌的功能从本实精神,以再现的诗美观使诗歌真实而广阔地展现质上说是表现心灵,加上中国人中庸内敛、不事张社会历史画面,从而作为“形象化的历史”,给后扬的民族性格,因此表现的诗美观在我国形成一种代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备忘录。他的再现诗美观具有强大力量的传统不足为奇。从钟嵘的“滋不仅给叙事诗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宋诗的生新面目味”、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也肇端于此。可以想见,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再“兴趣”到王士祯的“神韵”以及明清诸人的“性现的诗美观还会不断掀起波澜。

灵”等概念,无不是重主观表现、讲究含蓄蕴藉、还有一个值得推究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说,推崇兴象玲珑、寓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这一线路的在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体裁的主流之后,叙事诗就诗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主流。儒家诗论中注重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毋庸再现的观点,在散文中得到充分运用,但在诗歌中置疑,《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再现手法运用相对薄弱,因而叙事诗不发达。白居的批判力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句易抛开传统的羁绊,探索诗歌创作的新出路,重新子相比,不仅仅是激愤的斥责、揭露,而且是大背发现乐府诗。乐府诗专于叙事、长于铺叙,直率的景下的真切画面,包括环境、氛围、人的面貌、活表达、朴素的语言,这些“直”的特点,正是对含动、话语和内心深处的搏斗,更重要的是,在文学蓄蕴藉的反动。

长廊中留下了有着特殊而普遍命运的“这一个”老“直”包括直言其事,还包括直接抒发感慨、翁。但同时它又不是一台杨白劳的悲剧,需要在特表明态度、议论是非。用直的手法创作的是叙议结有的时间和空间一幕幕地上演;也不是有关朱老忠合的叙事诗。白居易叙事诗的直书其事与含蓄蕴藉一生经历的千周百折,需要在大部头中一回回地讲的抒情诗大异其趣,好发议论也是有别于兴象玲珑来,而是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精警的盛唐诗的一种新风气。实践证明,含蓄蕴藉并不传诵千年。它不是太史公笔下的传记人物,但同样是诗歌唯一的标准,表现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直有着“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总而言之,它是叙质的也并非都不美,诗歌正如我们这个世界,形形事诗,不是戏剧、小说,也不是散文、抒情诗。色色、五花八门。现代读者阅读白居易的作品更容中唐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转折、大变化时期,叙事易些,白居易较之唐代其他诗人,在与我们文化同作品的勃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特征,散文的高源的韩国、日本得到更多的喜爱。

峰、小说的成熟、戏剧的滥觞都发生于此时,诗歌至此,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叙事诗的作用和地的变革不能不受到它们的影响。诗歌要走向哪里?位。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是通过个人眼光对社会新乐府诗是否背离了诗歌的创作原则?事物是在矛存在的认识。文学不可能脱开对社会的反映,叙事盾中发展变化的。变化中它仍然是诗,而非其他。作品因其反映现实的直接和具体,在重现社会样再现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人也许不会再以态、表达对社会之认识上具有优势。又因其通俗性新乐府的方式写诗,但再现的艺术始终在发挥着作和形象性,更易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小说、戏用。

曲在近代勃兴,正说明以再现观为基础的叙事文学1责任编辑2古卫红3

的发展。古人常把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誉为“诗史”,今人也有“以诗证史”的治学方法,作者简介:于慧(+4,4*)山东肥城人,山东师范这都说明了诗歌再现历史的作用和它们在文学史上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现诗美观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不断掀起新高潮,其勃兴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

!

!

’’*+,)-.+%*+(/%&0

再现艺术的生命力

’’兼谈白居易讽谕诗论的创新

慧(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

!

关键词:再现艺术叙事诗

白居易

讽谕诗论

创新

要:白居易的叙事诗及其讽谕诗论体现了再现的诗美观,在表现的诗美观占主流的中国诗史上显得

弥足珍贵。他继承儒家传统诗论的现实主义精神,突出为时、为事、为君、为民而作的创作原则;继承史官文化的直录精神,强调诗歌的平易直质,在含蓄蕴藉之外,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白居易新诗。然而,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像这样的叙事诗并乐府诗《卖炭翁》的开头。现代人读这一千二百年不多见,这要从中国传统诗美观说起。

前写的诗句,有着走在平直大道上的轻松。“满面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来有两大派,一派是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跃再现论,另一派是表现论。再现论认为文学是客观然纸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现实的反映,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表现。老翁矛盾的心情揭示得如此细腻;“一车炭,千余再现论者要求文学忠实于现实,对现实做真实的摹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他悲惨的命运让人揪心扼写;表现论者要求文学把现实世界包含在人的感情腕;“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朝廷和幻象中,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再现和表的盘剥、民众的苦难在作者不加评判的口吻中犹如现之分也可以说成是客观与主观之分。事实上,没叠浪巨澜,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一切艺术魅力的有完全客观的文学,也没有完全主观的文学,从根获得,不能不说与叙事诗这种体裁的独特性有关。

本上说,文学作品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再现与叙事诗的显著特点是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突表现的统一。但是,它们在实际上所呈现的审美特出,故事性强。《卖炭翁》就是这样一篇择取典型征,的确有所偏重,或偏向客观表现,或偏向主观人物和事件,以高度集中化和具体化的手法,塑造再现,因此,大体上把文学作品分为表现与再现两了生动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民众悲惨境遇的叙事

类是合理的。表现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从中国古典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1年版,

第1+页*第1’页。!顾学颉:《白居易和他的夫人》,《江汉论坛》,*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2’+12(年第,期。

年版,第/1页。

-,+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23年版,第

+12+年版,第%1页*第3(页。

3(页。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先霈:《论诗体小说〈长恨歌〉》,《湖南教育+12’年版,第++’页。

学院学报》,+12%年第%期。

$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想》,《宁夏大学学报》,+12(年第’期。+12’年版,第1页。

%丁毅、文超:《〈长恨歌〉评价之管窥》,《苏州0,+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

大学学报》,+12%年第%期。

+12)年版,第%’页。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文史集林》,

1,+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生活・读书・+123年第%期。

新知三联书店,+12)年版,第’/+页。

’王拾遗:《白居易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2/年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卷,版,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2’年版,第%22页。

(詹

钅英:《〈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学林漫录》

3,+

布拉德雷:《诗就是诗》,转引自4565布洛克三集,中华书局,+12+年版,第,1页*第)(页。《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

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

+12)年版,第+)(页。

!

!

’’*+,)

-.+%*+(/%&0

诗歌发展史来看,表现的诗美观特别突出,重表现的抒情诗在量上占绝对优势,而重再现的叙事诗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尽管如此,再现的诗在诗歌史上亦有重要影响,我们不能轻视它的地位。

白居易即是古代诗歌理论家中再现一派的代表,他的讽谕诗论充分体现了他再现的诗美观。古代再现的诗美观是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相联系的,它有着悠久的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注重现实、鄙弃幻想的倾向,规约了传统儒家诗学的基本走向,使它一开始就走上了注重反映现实的道路。《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起点,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如实反映社会本来面目的作品,孔子认为“可以观”,也即能够从中了解风俗之盛衰,考见为政之得失,文学的功利性被高度重视。孔子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乐府继承《诗经》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多以叙事诗广泛而真切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悲欢离合。建安时期,曹操“借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动乱,抒发个人怀抱,显示了刚劲的风骨,但从形式上说,虽也用乐府诗的形式,但因着重个人怀抱的抒发,已尽脱叙事意味。而后,六朝文学绮丽浮靡,注重形式,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疏远,叙事诗也从此沉寂下去。初唐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但应者寥寥,到了中、盛唐之交的杜甫才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拟新题写时事,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景,赢得了“诗史”的盛誉,从而登上中国诗史的巅峰。白居易、元稹等人从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心思治、呼唤中兴的时代要求出发,继承儒家传统诗论的精华,总结诗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新乐府观念。这首《卖炭翁》即是白居易自己编选的极具现实主义精神的《新乐府》五十篇之一。乐府诗最初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政府音乐机构’’乐府从民间采集或编制,用来入乐的歌诗,其特点为: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体裁为多见,语言浅近流畅,诗句参差,篇幅不定。后世文人往往拟乐府旧题赋新诗,这些拟作也包括在乐府诗范围内。自杜甫始,连旧题也不用,完全自立新题和新意来写乐府诗,元、白等人发扬光大之,开始大量写作这种诗,并命名为新乐府。白居易不仅编选了自己的新乐府诗集,而且专

-$$./((01(/23

主导性。’4认为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础。+4诗歌要发挥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这几方面大致是对传统儒家诗论的继承。他在继承儒家诗论合理方面的基础上所作的发展,就是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创作原则。杜甫首开以诗歌写时事的创作风气,白居易则根据现实需要,提出“为时”、“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他还进一步提出“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主张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这是文学史上极为光辉的口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人民性。这种观点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联系,是古代知识分子热心政治、关注民瘼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文艺不能超脱政治,两者可以有密切的联系,白居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天性中的悲悯意识毫不费力地抓住这一点。

可以看出,不论是诗歌触物生情而发、还是诗歌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其诗歌理论是建立在再现诗美观的基础上的。一定的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在充分强调诗歌内容现实性的同时,白居易又提出了诗歌形式方面的要求,其《新乐府序》说: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就是要求诗歌语言质朴,言简意明;直书其事,真实可信;结体流畅,音律和谐,以期收到“老妪都解”的广泛流传之效,从而实现稽政的目的。这是对东汉班固“实录”思想的继承。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是讲写历史,其主张是史官意识的体现。史官的突出品质是强烈的责任感,白居易身为谏官,把自己与史官等同起来,是史官意识的自觉承继。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把实录原则由历史散文的写作移到诗歌创作上,则是一种大胆的提法,富有革新意义。

“核而实”是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也就是班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白居易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能发挥惩劝美刺、补察政缺之用的状况,要求诗歌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新乐府・采诗官》)的危害。当然,他所讲的“核实”并非反对艺术加

门阐述了关于新乐府诗的讽谕诗论。对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和讽谕诗论,历来是毁誉参半,争论中人们也有了大体一致的认识。在此主要就其在文学史上的创新意义略做阐述分析。白居易讽谕诗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认识主要包括:/4强调诗歌内容的

!*+%,

!!

!

工,否定艺术真实,他的新乐府诗,相当一部分不阶段有关,在社会和思想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仅具有真实性,而且符合典型性的创作法则。真实们的现实关注意识增强,再现诗美观则随之复兴,是文学的生命线,文学创作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失这是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如建去了真实,以致成为娱谄和帮闲的物什,也就远离安时期的三曹,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贞元、元和了高贵。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真实性,应予以肯定。

时期的白居易,以及后来元末明初罗贯中、施耐白居易诗论的创新意味集中体现在“直”。庵,明末清初吴伟业、顾炎武,清中叶曹雪芹以及由前述可知,我国诗歌史上表现的诗美观特别突近代的小说作者。白居易正是在社会变革的激流出。表现的是情感,与之相联系的是抒情诗;再现中,自觉继承汉魏乐府的叙事传统、学习杜甫的写的是印象,与之相关的是叙事诗。诗歌的功能从本实精神,以再现的诗美观使诗歌真实而广阔地展现质上说是表现心灵,加上中国人中庸内敛、不事张社会历史画面,从而作为“形象化的历史”,给后扬的民族性格,因此表现的诗美观在我国形成一种代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备忘录。他的再现诗美观具有强大力量的传统不足为奇。从钟嵘的“滋不仅给叙事诗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宋诗的生新面目味”、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也肇端于此。可以想见,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再“兴趣”到王士祯的“神韵”以及明清诸人的“性现的诗美观还会不断掀起波澜。

灵”等概念,无不是重主观表现、讲究含蓄蕴藉、还有一个值得推究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说,推崇兴象玲珑、寓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这一线路的在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体裁的主流之后,叙事诗就诗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主流。儒家诗论中注重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毋庸再现的观点,在散文中得到充分运用,但在诗歌中置疑,《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再现手法运用相对薄弱,因而叙事诗不发达。白居的批判力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句易抛开传统的羁绊,探索诗歌创作的新出路,重新子相比,不仅仅是激愤的斥责、揭露,而且是大背发现乐府诗。乐府诗专于叙事、长于铺叙,直率的景下的真切画面,包括环境、氛围、人的面貌、活表达、朴素的语言,这些“直”的特点,正是对含动、话语和内心深处的搏斗,更重要的是,在文学蓄蕴藉的反动。

长廊中留下了有着特殊而普遍命运的“这一个”老“直”包括直言其事,还包括直接抒发感慨、翁。但同时它又不是一台杨白劳的悲剧,需要在特表明态度、议论是非。用直的手法创作的是叙议结有的时间和空间一幕幕地上演;也不是有关朱老忠合的叙事诗。白居易叙事诗的直书其事与含蓄蕴藉一生经历的千周百折,需要在大部头中一回回地讲的抒情诗大异其趣,好发议论也是有别于兴象玲珑来,而是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精警的盛唐诗的一种新风气。实践证明,含蓄蕴藉并不传诵千年。它不是太史公笔下的传记人物,但同样是诗歌唯一的标准,表现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直有着“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总而言之,它是叙质的也并非都不美,诗歌正如我们这个世界,形形事诗,不是戏剧、小说,也不是散文、抒情诗。色色、五花八门。现代读者阅读白居易的作品更容中唐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转折、大变化时期,叙事易些,白居易较之唐代其他诗人,在与我们文化同作品的勃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特征,散文的高源的韩国、日本得到更多的喜爱。

峰、小说的成熟、戏剧的滥觞都发生于此时,诗歌至此,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叙事诗的作用和地的变革不能不受到它们的影响。诗歌要走向哪里?位。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是通过个人眼光对社会新乐府诗是否背离了诗歌的创作原则?事物是在矛存在的认识。文学不可能脱开对社会的反映,叙事盾中发展变化的。变化中它仍然是诗,而非其他。作品因其反映现实的直接和具体,在重现社会样再现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人也许不会再以态、表达对社会之认识上具有优势。又因其通俗性新乐府的方式写诗,但再现的艺术始终在发挥着作和形象性,更易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小说、戏用。

曲在近代勃兴,正说明以再现观为基础的叙事文学1责任编辑2古卫红3

的发展。古人常把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誉为“诗史”,今人也有“以诗证史”的治学方法,作者简介:于慧(+4,4*)山东肥城人,山东师范这都说明了诗歌再现历史的作用和它们在文学史上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现诗美观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不断掀起新高潮,其勃兴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

!

!

’’*+,)-.+%*+(/%&0


相关内容

  • 山大文艺学历年考研真题
  • 1999-2009年山东大学文学院试题 山东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 山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的考题是一样的. 1999年试题 文学理论 一.解词 1.文艺学对象 2.语言的艺术 3.艺术形象 4.文学起源的"巫术说" 5.题材 6.文学风格 二.简答 1.如何理解文学与 ...

  • 试论_诗经_作品的意境
  • 第23卷 第2期 2001年6月 集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vol. 23 No. 2M ar. 2001 试论 诗经 作品的意境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诗经 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是有意境的, 正 ...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
  • 陈友冰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qu ...

  • 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 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音乐课 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 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展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 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 ...

  • 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 2010-01-29 06:48   作者:冯卓慧  字体:大  中  小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入选理由] 古琴 ...

  • 汉语言文学.中文秘书专业选题
  •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 1.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 2.王维前后期诗比较研究 3.李白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5.刘禹锡民歌(或咏史诗)研究 6.柳永词研究 7.李白杜甫交往诗研究 8.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9.唐宋文学研究(具体题目自选) 10.李清照研究 二 ...

  • 意境_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_薛富兴
  • 意境: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 薛富兴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将意境明确地界定为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具体考察了意境的历史演变.哲学内涵和空间结构.本文力图将范畴研究与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存在于诗歌.绘画和书法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的共有结构原型及其各 ...

  • 唐诗欣赏论文
  • 唐诗欣赏论文 学号:AP0903931 姓名:熊桂连 美的化身 --领略唐诗中的艺术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的.唐诗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 ...

  • 长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长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