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艺术家状态和美学观点的关系

如何处理艺术家状态和美学观点的关系

关键词:观点,人生三重境界,创作状态

摘要: 本文从自己日常作画中遇到了的问题(绘画创作的时候状态和常理),针对这些问题和平时课上老师的指导联系起来,进行长期思考,得出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艺术也有三重境界),以及对于处在第一重或第二重境界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自身问题,从这些见解最后升华到“艺术观点”之我见。

一, 关于艺术的“三重境界”

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讲过的人生三重境界。因为太过经典,所以很想再啰嗦一下: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 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 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 · 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这三重境界,无疑也是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概括。其实,我们在对艺术进行各种创作的时候,也体现了这三重境界。只是我们都还处在了第一重境界,极少数的年轻艺术家们已处在了第二重境界上。

二,自己作画过程中状态的原因思考

前些日子,笔者正在创作一幅油画。画了一段时间后,觉着对自己的这幅画有点厌倦。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这才发现有些不对劲。画画应该是越画越有精神,越画越放松才对,本来这事就是个让人愉快的东西,可自己这会儿,怎么恰恰相反呢?放松不谈,愉快更不用说,有的只是疲惫和厌倦。

其实,这种问题,若有若无的困扰了自己好些年。从初中学习素描起,那会儿我就觉着,画画怎么和我小时候理解的都不一样呢。同学们或者笑话我,或者是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瞪着我的画:瞧那素描,黑乎乎的,究竟美在哪里。涂鸦了好几年,也不知道是真想通了,还是已经习惯了:“它好在光影,光的美感”。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观点”在困扰着自己。

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娘肚里一出来接受的都是东方美学。然而素描是西方引进来的的绘画,如果单纯的用东方的美学观点去评价西方的绘画,自然就行不通了。更何况,素描本身就是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绘画基础”的这么一个角色。再想想自己现在,画油画会为什么这么累。因为,为了能让自己的画能画的漂亮,可是现在的手上功夫还没达到一定程度,还有各种观点和各种调理、规则、标准在伴随着自己的绘画创作,过于求全,我能不累嘛。单不说画画,我就算只是把这些所有的条条框框都记下来,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和其他同学们讨论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出现过这个问题。

说到底,应该是自己的阅历不够,生活经验不足。现在自己所有的观点都是丛老师和部分书本上学来的,自己的体会太少。绘画创作的时候,老想着那些观点,那些条条框框,太过理性,不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里追求所谓的“美感”,那都是他人灌输的,自己真正体会过的太少,缺乏对美的一种纯粹上的感知。太过理性,于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思路。原来,我现在正处在了

“三重境界”的第一境界。站在前人铸造的高楼上,望着忙忙的天涯路,还不知道那一条是将会是适合自己的。

三,对于美学“观点”重要性的思考

所谓的美学上的“观点”,真有那么重要么?答案,我想也不会是单方面的。“观点”肯定是有他的有用之处,若我们完全舍弃观点,去进行创作,那创作出来的画恐怕就像儿童画一样。最通俗的一个现象,至今仍然没有那位年轻艺术家,用儿童画拿到全国美展的奖项吧。可是再想想,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画,从最开始,他小的时候画的儿童画,天真烂漫;然后慢慢收到各种学派观点的影响,形成最初的现实主义画风,比如他的《第一次圣餐》;最后,到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各种创作阶段,这一时期的速写又好比小时候画的儿童画,而又不同于儿童画,因为在这个时期,他早已经找到了自己。

而毕加索的这一生不恰恰是王国维先生的说的三重境界的映射嘛。

毕加索才华极高,所以他很早的进入了艺术创作中的第三境界。他有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作是基本上都是自发性的,越到后期越明显。观点在他身上又算得了什么,它本身就是深不可测的,能够容纳其他各种学派的观点,将这些观点和自己的独特经验相互影响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最后总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深受世人的热爱。处在第三境界的他,几乎不用说观点二字,因为,毕加索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不自觉的成为其他画家作画的参考标准。

大师毕竟有大师的不一般。所谓的第三境界,我们肯定还差远了。我们应该处在第一境界或者步入了第二境界的过度阶段,或者还未曾发现。不管是处在第一境界对观点的不断摸索,还是处在第二境界对某种观点的执着,我们都不容忽视,这两个境界里观点的重要性。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里,“观点”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么的单一,他变得十分的丰富多彩。对于艺术家创作而言,观点可以提供思考途径和指导建议,进而提高创作水平,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对于普通群众对艺术的鉴赏而言,观点又可以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向大众提供理性的思考方式,便于分辨高低和雅俗;然后,观点和观点的相互摩擦,又能够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知识,对于指导艺术的创作还能迎来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所谓的“百家齐放”和“百家争鸣”估计就是这样的一番场景了。

四,关于状态和观点的联系和处理办法

对于以上的思考,我现在终于为自己的绘画状态,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结论。 自己对于观点的匮乏,换句话说,是评判一幅画的好坏标准过于单一,而导致了自己创作状态上的消极情绪。现阶段,对于“观点”,我们不断学习教材上的标准(绘画规则和条理),或者听取某某老师的建议,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还会有像省联考之内的美术考试考出一个好成绩,或者各种大小规模的参赛和展览,来共同支撑自己的艺术品能够入流和崇高。而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观点或者说就是自己的观点,而深受某某观点的束缚,这样,导致了自己的厌倦的情感。

我们不是天才画家,只有在不断吸收各种观点,随着自己的阅历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不断充实,对于美学上的切身体会越来越敏感,我们才能够得出一份自己的。不管他人怎么看待,坚持就好。

坚持好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并为之奋斗,向世人证明自己:摆脱观点,可

以游刃有余,在自由世界里所谓的“观点”完全可以自己摆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1. H ·丹纳 . 艺术哲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 木 心 . 文学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 国维 . 人间词话[M].百度百科

日子过得真快,上了张老师的课,受益匪浅。真心希望日后,还能听到您的个人讲座。如果文章中还那些误区或者老师有哪些意见,还请能告诉学生。

我的号码:[1**********],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何处理艺术家状态和美学观点的关系

关键词:观点,人生三重境界,创作状态

摘要: 本文从自己日常作画中遇到了的问题(绘画创作的时候状态和常理),针对这些问题和平时课上老师的指导联系起来,进行长期思考,得出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艺术也有三重境界),以及对于处在第一重或第二重境界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自身问题,从这些见解最后升华到“艺术观点”之我见。

一, 关于艺术的“三重境界”

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讲过的人生三重境界。因为太过经典,所以很想再啰嗦一下: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 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 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 · 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这三重境界,无疑也是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概括。其实,我们在对艺术进行各种创作的时候,也体现了这三重境界。只是我们都还处在了第一重境界,极少数的年轻艺术家们已处在了第二重境界上。

二,自己作画过程中状态的原因思考

前些日子,笔者正在创作一幅油画。画了一段时间后,觉着对自己的这幅画有点厌倦。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这才发现有些不对劲。画画应该是越画越有精神,越画越放松才对,本来这事就是个让人愉快的东西,可自己这会儿,怎么恰恰相反呢?放松不谈,愉快更不用说,有的只是疲惫和厌倦。

其实,这种问题,若有若无的困扰了自己好些年。从初中学习素描起,那会儿我就觉着,画画怎么和我小时候理解的都不一样呢。同学们或者笑话我,或者是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瞪着我的画:瞧那素描,黑乎乎的,究竟美在哪里。涂鸦了好几年,也不知道是真想通了,还是已经习惯了:“它好在光影,光的美感”。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观点”在困扰着自己。

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娘肚里一出来接受的都是东方美学。然而素描是西方引进来的的绘画,如果单纯的用东方的美学观点去评价西方的绘画,自然就行不通了。更何况,素描本身就是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绘画基础”的这么一个角色。再想想自己现在,画油画会为什么这么累。因为,为了能让自己的画能画的漂亮,可是现在的手上功夫还没达到一定程度,还有各种观点和各种调理、规则、标准在伴随着自己的绘画创作,过于求全,我能不累嘛。单不说画画,我就算只是把这些所有的条条框框都记下来,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和其他同学们讨论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出现过这个问题。

说到底,应该是自己的阅历不够,生活经验不足。现在自己所有的观点都是丛老师和部分书本上学来的,自己的体会太少。绘画创作的时候,老想着那些观点,那些条条框框,太过理性,不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里追求所谓的“美感”,那都是他人灌输的,自己真正体会过的太少,缺乏对美的一种纯粹上的感知。太过理性,于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思路。原来,我现在正处在了

“三重境界”的第一境界。站在前人铸造的高楼上,望着忙忙的天涯路,还不知道那一条是将会是适合自己的。

三,对于美学“观点”重要性的思考

所谓的美学上的“观点”,真有那么重要么?答案,我想也不会是单方面的。“观点”肯定是有他的有用之处,若我们完全舍弃观点,去进行创作,那创作出来的画恐怕就像儿童画一样。最通俗的一个现象,至今仍然没有那位年轻艺术家,用儿童画拿到全国美展的奖项吧。可是再想想,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画,从最开始,他小的时候画的儿童画,天真烂漫;然后慢慢收到各种学派观点的影响,形成最初的现实主义画风,比如他的《第一次圣餐》;最后,到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各种创作阶段,这一时期的速写又好比小时候画的儿童画,而又不同于儿童画,因为在这个时期,他早已经找到了自己。

而毕加索的这一生不恰恰是王国维先生的说的三重境界的映射嘛。

毕加索才华极高,所以他很早的进入了艺术创作中的第三境界。他有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作是基本上都是自发性的,越到后期越明显。观点在他身上又算得了什么,它本身就是深不可测的,能够容纳其他各种学派的观点,将这些观点和自己的独特经验相互影响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最后总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深受世人的热爱。处在第三境界的他,几乎不用说观点二字,因为,毕加索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不自觉的成为其他画家作画的参考标准。

大师毕竟有大师的不一般。所谓的第三境界,我们肯定还差远了。我们应该处在第一境界或者步入了第二境界的过度阶段,或者还未曾发现。不管是处在第一境界对观点的不断摸索,还是处在第二境界对某种观点的执着,我们都不容忽视,这两个境界里观点的重要性。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里,“观点”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么的单一,他变得十分的丰富多彩。对于艺术家创作而言,观点可以提供思考途径和指导建议,进而提高创作水平,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对于普通群众对艺术的鉴赏而言,观点又可以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向大众提供理性的思考方式,便于分辨高低和雅俗;然后,观点和观点的相互摩擦,又能够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知识,对于指导艺术的创作还能迎来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所谓的“百家齐放”和“百家争鸣”估计就是这样的一番场景了。

四,关于状态和观点的联系和处理办法

对于以上的思考,我现在终于为自己的绘画状态,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结论。 自己对于观点的匮乏,换句话说,是评判一幅画的好坏标准过于单一,而导致了自己创作状态上的消极情绪。现阶段,对于“观点”,我们不断学习教材上的标准(绘画规则和条理),或者听取某某老师的建议,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还会有像省联考之内的美术考试考出一个好成绩,或者各种大小规模的参赛和展览,来共同支撑自己的艺术品能够入流和崇高。而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观点或者说就是自己的观点,而深受某某观点的束缚,这样,导致了自己的厌倦的情感。

我们不是天才画家,只有在不断吸收各种观点,随着自己的阅历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不断充实,对于美学上的切身体会越来越敏感,我们才能够得出一份自己的。不管他人怎么看待,坚持就好。

坚持好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并为之奋斗,向世人证明自己:摆脱观点,可

以游刃有余,在自由世界里所谓的“观点”完全可以自己摆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1. H ·丹纳 . 艺术哲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 木 心 . 文学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 国维 . 人间词话[M].百度百科

日子过得真快,上了张老师的课,受益匪浅。真心希望日后,还能听到您的个人讲座。如果文章中还那些误区或者老师有哪些意见,还请能告诉学生。

我的号码:[1**********],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高建平 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素朴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从我家到工作单位,要坐一段长长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在途中,上来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泰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 ...

  • 管窥"庖丁解牛"对演奏艺术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以先秦时期老庄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庖丁解牛"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演奏和教学经验,将其应用于演奏艺术中.在提高演奏者重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前提下,拓宽演奏思路,进一步提高演奏者的技术技巧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庖丁解牛:演奏意识:高原现象 中图分类号:J60 ...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 ...

  • 中国美学在21世纪的世界性意义
  • 作者:刘清平周德清 孝感学院学报 200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4)05-0106-05 "西方"通常都被人们看成是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的最初发源地.所以,20世纪的许多亚洲学者,往往在西学东渐的大 ...

  •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赵全会 200410650 一.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标志 艺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生活史要远远早于文明史,历史学一般的将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的要素,那么在距今七千年前,苏美尔人率先达到了文明的标准,第一个在全世界跨入文明的门槛,七千年前,生活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 ...

  • 李泽厚学术研究方法管窥
  • 李泽厚学术研究方法管窥(上) 易中天在<盘点李泽厚>的文章里说过:"想当年,李泽厚的人气多旺啊!80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有几个不知道李泽厚?就连他那本其实没多少人读得懂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也是许多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有人甚至宣称,以77.78级本科生和7 ...

  •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20135000 徐雪婷 首先,与以往的诗学研究不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多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如何正确的研究中国诗歌.特别是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以来,对中国诗学乃至中国文学造成的莫大影响,对固有的.优良的诗学传统的摒弃,以及西方式的研究解构中国古诗美感 ...

  •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 单项选择题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B)A.亚里士多德 B.柏拉 图 C.歌德 D.席勒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的. (B)A.美和美的规律 B.艺术 C.审美经验 D.审美心理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A)A.分析哲学 B.实用主 ...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