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8期)2003(2):61~63

  

Journalof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艾 靓

(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武汉430063)

摘要 从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开拓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谦恭和宽容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执着与献身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 科学;科学精神;内涵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

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活的工具。—;、新观念。如果缺乏怀疑,,只会使科学处于僵化的状态,不能向前发展,并且容易导

心灵。尽管草率看来,,但至致盲目轻信。正如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

(爱因斯坦文集》(第3悟,不疑则不悟。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怀疑的目的是为了求真,它的涵义

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5页)。在科学成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没有怀疑,就不再追求为“第一生产力”的现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真实了。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客观规物质成就及其社会功能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然律、客观真理的科学,就是表达了一种怀疑精神。伪而,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科学在其起源、本质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精神的因素。科学精神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灵魂和动力。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功能都有巨大意义。

  一、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基本

科学人士也称自己有怀疑精神,但他们并不尊重客观事实,怀疑只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无法在实践中得以论证,目的是从某个侧面证明自己的真实性。我们则对他们的怀疑提出怀疑,用科学揭露

伪科学。科学就是科学,它永远不信教条,所以怀疑是科学的第一精神。科学不怕怀疑,科学欢迎怀疑,科学提倡怀疑。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那么批判精神就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批判就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科学如果从怀疑出发而没有批判,那就没有收获,或者成为认同权威的理论侏儒。科学精神中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彻底否定。科学探索的疆域总是无边无际的,因而科学的前进总要求超越现有的理论,而批判正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失去了批判,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由于科学是通过发展来面对无限的,所以它的批判总是“喜新厌旧”,这和以信仰来面对“终极问题”的宗教不同。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没有哥白尼对

要素

  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和批判。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的天性,怀疑是一切科学思维的起点。人们通过怀疑发现新问题,然后才会为解决问题而对事物进行探索,才会作出种种猜测和假说,然后经过检验进而发展到科学理论。这里的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是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认识,对传统学说、理论、观念的琢磨、推敲、核对、检验;是否定旧学说,建立新学说的开端;是认识过程中达到主、客观相一致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怀疑使一切经得起检验的学说、理

收稿日期:2002-11-27

艾 靓:男,1972年生,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6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48期)

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体系为目标。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以实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是践为基础。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根本,科学精神深深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宝贵品质。植根于实践之中。科学不可能穷尽真理,科学探索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求尊重实践并积极参

  二、开拓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实践,以实践为科学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最和灵魂终目的。离开了实践,单凭主观思维,做蔑视经验的

唯理主义,就既不能发现真理,也不能发展真理

,科

  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就

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3月4

,见1998年3月5。科学是一个开放的

家兴衰连在一起,体系,科学只能在开放中不断完善,而且科学在开放未有的高度。中形成了独特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科学的开放

创新是产生现实尚不存在的新认识的人类思维性必然带来科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者说科学体活动。科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系经过人的归类分工之后,才便于深入研究。科学观世界,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科学的生命就是创新,研究必然会有差异和分歧,而宽容在这里具有不可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反映了科学认识或缺的价值。其实,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与妥协,而与发展的规律,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恰恰说明它的强大与自信。近现代,北大的蔡元培性。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得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是这样一种宽容。以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来源。科学之所以狭隘是宽容的反面。自我封闭、固步自封,是狭隘性有生命力、创造力,就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客观世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狭隘往往来自于心虚,不自不停地运动、发展和变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永信。只有宽容才能“成其大”,才能自我完善。科学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正因为有了中的宽容精神的实质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哪怕我们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认为它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河才得以生生不息。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们多一份宽容也就是不对它们进行扼杀,而静观其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变,其自身本身是会说明的。

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谦恭通达就是取得成绩之后仍要头脑清醒,知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但晓事理,不要轻易说大功告成的话。这种谦恭的心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不能态意味理性的自我批判,正如老子所言:自知者明,单凭热情和想象,必须经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并继承知人者智。明智、通达也是一种高尚的心性情境。前人的工作。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科学上的任何偏见、主观、固执、自私都会带来科学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的倒退。今天看来,历史上“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见解。科学活动是从已知出发去探求未知从而认识对立、岩石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地壳演化渐变论世界的,它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提出新问题,解决和灾变论的争执,也并不完全是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新问题,取得新成果,正是科学工作创造性、探索性争论,而只不过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自然本质的表现,也是衡量科学工作是否先进以及有无现象作出的不同解释而已。科学的谦恭不同于谦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科学的创造常常以扎实的卑,就在于其不包括虔诚。谦恭中所蕴含的怀疑意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劳动为途径,以识和批判理性表现为科学的自尊、自省和自律,在科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学发展中体现为不但能够自由和自主地发表自己的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以及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见解,而且还能够自觉地充分尊重不同见解的发表悟为向导,以建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和坚持的权利,更体现为科学家在科学争论方面对

第2期艾 靓: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63

对方人格的尊重。科学探索中的谦恭心态还有一个

最根本的认识论前提,那就是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会犯错误的。而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未解之谜的活动,不能排除错误和失误的可能性,科学家经常是在犯错的情况下向正确的方向推进的。正因为如此,谦恭可以让科学研究者在考察未知和探索未来的活动时不会走向主观认定的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精神的一面是怀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理性,另一面就是研究者在探索未知和未来时所具有的谦恭心态。它们是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失去怀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理性,就会走向轻信和盲从,新的灵魂;万能论.的天平上,我们不能完全偏向任何一边,而要努力在

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之路布满荆棘,人类曾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科学精神同时也意味着勇敢的献身精神。凡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执着追求真理,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如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等,几乎都有赤子般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他们拒绝一切的名利诱惑,专心致力于科学事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他们这种献身精神真实而生动的写照。马克思曾经借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正像在地狱的入这里必须根绝一

(马克思恩格”《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欧洲中世纪,神权一直统治、奴役科学。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不为神权所屈,不为愚昧所欺。1889

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和必要的张力。这可能就是

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

科学精神本身所体现的哲理,也是科学自身所包含

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科学家们付

的深刻人文意蕴。

出的代价换来了科学昌明,思想解放。  四、执着与献身是科学精神的突出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的文化意蕴;只有弘扬科学的精神,才能使科学所

特点

  科学的天职是揭示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包含的精神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研究者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思想僵化,以科学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哥白尼也曾相信地心说,达尔文也曾怀疑地质学,但当他们通过科学实践和验证,认识了客观对象的规律特征后,就毅然放弃了原有认识的主观性,排除错误,执着地追求科学真理。从相对论、量子力学揭开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到20世纪末计算机信息科学;从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登上月球到克隆生物、诠释人类基因图谱,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征程中,始终贯穿着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科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对科学的服膺与尊重,而且更依赖于自觉的奋斗与牺牲。科学精神是一种

参 考 文 献

1 王荣栓.科学是一种精神,济南出版社

2 赵澜波.科学精神研究综述,涪陵师专学报,1999(4):73~763 马来平.科学精神及其培养途径,理论学刊,2000(4):71~734 

王鸿生.科学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蕴,科技导报,2000(1):9~12

5 龚育之.论科学精神,人民日报,2000-10-106 郝立新、高 见.论科学精神,北京日报,1999-12-22

7 任仲平.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论科学知识、科学

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人民日报,2000-07-26

8 屠春友.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人民日报,2000-08-2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8期)2003(2):61~63

  

Journalof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艾 靓

(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武汉430063)

摘要 从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开拓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谦恭和宽容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执着与献身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 科学;科学精神;内涵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

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活的工具。—;、新观念。如果缺乏怀疑,,只会使科学处于僵化的状态,不能向前发展,并且容易导

心灵。尽管草率看来,,但至致盲目轻信。正如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

(爱因斯坦文集》(第3悟,不疑则不悟。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怀疑的目的是为了求真,它的涵义

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5页)。在科学成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没有怀疑,就不再追求为“第一生产力”的现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真实了。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客观规物质成就及其社会功能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然律、客观真理的科学,就是表达了一种怀疑精神。伪而,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科学在其起源、本质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精神的因素。科学精神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灵魂和动力。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功能都有巨大意义。

  一、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基本

科学人士也称自己有怀疑精神,但他们并不尊重客观事实,怀疑只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无法在实践中得以论证,目的是从某个侧面证明自己的真实性。我们则对他们的怀疑提出怀疑,用科学揭露

伪科学。科学就是科学,它永远不信教条,所以怀疑是科学的第一精神。科学不怕怀疑,科学欢迎怀疑,科学提倡怀疑。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那么批判精神就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批判就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科学如果从怀疑出发而没有批判,那就没有收获,或者成为认同权威的理论侏儒。科学精神中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彻底否定。科学探索的疆域总是无边无际的,因而科学的前进总要求超越现有的理论,而批判正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失去了批判,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由于科学是通过发展来面对无限的,所以它的批判总是“喜新厌旧”,这和以信仰来面对“终极问题”的宗教不同。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没有哥白尼对

要素

  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和批判。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的天性,怀疑是一切科学思维的起点。人们通过怀疑发现新问题,然后才会为解决问题而对事物进行探索,才会作出种种猜测和假说,然后经过检验进而发展到科学理论。这里的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是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认识,对传统学说、理论、观念的琢磨、推敲、核对、检验;是否定旧学说,建立新学说的开端;是认识过程中达到主、客观相一致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怀疑使一切经得起检验的学说、理

收稿日期:2002-11-27

艾 靓:男,1972年生,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6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48期)

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体系为目标。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以实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是践为基础。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根本,科学精神深深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宝贵品质。植根于实践之中。科学不可能穷尽真理,科学探索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求尊重实践并积极参

  二、开拓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实践,以实践为科学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最和灵魂终目的。离开了实践,单凭主观思维,做蔑视经验的

唯理主义,就既不能发现真理,也不能发展真理

,科

  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就

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3月4

,见1998年3月5。科学是一个开放的

家兴衰连在一起,体系,科学只能在开放中不断完善,而且科学在开放未有的高度。中形成了独特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科学的开放

创新是产生现实尚不存在的新认识的人类思维性必然带来科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者说科学体活动。科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系经过人的归类分工之后,才便于深入研究。科学观世界,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科学的生命就是创新,研究必然会有差异和分歧,而宽容在这里具有不可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反映了科学认识或缺的价值。其实,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与妥协,而与发展的规律,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恰恰说明它的强大与自信。近现代,北大的蔡元培性。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得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是这样一种宽容。以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来源。科学之所以狭隘是宽容的反面。自我封闭、固步自封,是狭隘性有生命力、创造力,就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客观世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狭隘往往来自于心虚,不自不停地运动、发展和变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永信。只有宽容才能“成其大”,才能自我完善。科学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正因为有了中的宽容精神的实质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哪怕我们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认为它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河才得以生生不息。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们多一份宽容也就是不对它们进行扼杀,而静观其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变,其自身本身是会说明的。

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谦恭通达就是取得成绩之后仍要头脑清醒,知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但晓事理,不要轻易说大功告成的话。这种谦恭的心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不能态意味理性的自我批判,正如老子所言:自知者明,单凭热情和想象,必须经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并继承知人者智。明智、通达也是一种高尚的心性情境。前人的工作。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科学上的任何偏见、主观、固执、自私都会带来科学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的倒退。今天看来,历史上“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见解。科学活动是从已知出发去探求未知从而认识对立、岩石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地壳演化渐变论世界的,它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提出新问题,解决和灾变论的争执,也并不完全是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新问题,取得新成果,正是科学工作创造性、探索性争论,而只不过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自然本质的表现,也是衡量科学工作是否先进以及有无现象作出的不同解释而已。科学的谦恭不同于谦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科学的创造常常以扎实的卑,就在于其不包括虔诚。谦恭中所蕴含的怀疑意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劳动为途径,以识和批判理性表现为科学的自尊、自省和自律,在科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学发展中体现为不但能够自由和自主地发表自己的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以及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见解,而且还能够自觉地充分尊重不同见解的发表悟为向导,以建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和坚持的权利,更体现为科学家在科学争论方面对

第2期艾 靓: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63

对方人格的尊重。科学探索中的谦恭心态还有一个

最根本的认识论前提,那就是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会犯错误的。而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未解之谜的活动,不能排除错误和失误的可能性,科学家经常是在犯错的情况下向正确的方向推进的。正因为如此,谦恭可以让科学研究者在考察未知和探索未来的活动时不会走向主观认定的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精神的一面是怀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理性,另一面就是研究者在探索未知和未来时所具有的谦恭心态。它们是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失去怀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理性,就会走向轻信和盲从,新的灵魂;万能论.的天平上,我们不能完全偏向任何一边,而要努力在

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之路布满荆棘,人类曾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科学精神同时也意味着勇敢的献身精神。凡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执着追求真理,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如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等,几乎都有赤子般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他们拒绝一切的名利诱惑,专心致力于科学事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他们这种献身精神真实而生动的写照。马克思曾经借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正像在地狱的入这里必须根绝一

(马克思恩格”《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欧洲中世纪,神权一直统治、奴役科学。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不为神权所屈,不为愚昧所欺。1889

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和必要的张力。这可能就是

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

科学精神本身所体现的哲理,也是科学自身所包含

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科学家们付

的深刻人文意蕴。

出的代价换来了科学昌明,思想解放。  四、执着与献身是科学精神的突出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的文化意蕴;只有弘扬科学的精神,才能使科学所

特点

  科学的天职是揭示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包含的精神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研究者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思想僵化,以科学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哥白尼也曾相信地心说,达尔文也曾怀疑地质学,但当他们通过科学实践和验证,认识了客观对象的规律特征后,就毅然放弃了原有认识的主观性,排除错误,执着地追求科学真理。从相对论、量子力学揭开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到20世纪末计算机信息科学;从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登上月球到克隆生物、诠释人类基因图谱,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征程中,始终贯穿着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科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对科学的服膺与尊重,而且更依赖于自觉的奋斗与牺牲。科学精神是一种

参 考 文 献

1 王荣栓.科学是一种精神,济南出版社

2 赵澜波.科学精神研究综述,涪陵师专学报,1999(4):73~763 马来平.科学精神及其培养途径,理论学刊,2000(4):71~734 

王鸿生.科学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蕴,科技导报,2000(1):9~12

5 龚育之.论科学精神,人民日报,2000-10-106 郝立新、高 见.论科学精神,北京日报,1999-12-22

7 任仲平.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论科学知识、科学

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人民日报,2000-07-26

8 屠春友.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人民日报,2000-08-22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
  • 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 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是着重于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主 要含义是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地利用, 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业精神的特征:1)高度的综合性 2)三维 ...

  •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XXX (XXX大学XXX学院 XX XXXXXX) 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 ...

  • _"两学一做"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_"两学一做"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
  • 第26卷第2期2016年4月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AnhuiVocationalCollegeofMetallurgyandTechnologyVol.26.No.2Apr.2016 "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两学一做" 张永祥 (马钢利民公司 安徽马鞍山243 ...

  • 注重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
  • 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 作者:陆超顺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6期 当许多职教学校沉浸在规模扩张的兴奋中时,一些职业教育者却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根据学校的现有状况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从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扩充 ...

  • 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
  • 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 作者:张志勇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 摘 要: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其基本内涵,将国家.民族.个人相结合,赋予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追求,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 ...

  • 论"以人为本"
  • 作者:田心铭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01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精 ...

  • 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上)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非常关注,不管是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都非常关注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现在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了,十八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理论观点.新研究部署,对于我党.对于我们 ...

  •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它的丰富内涵,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重要意义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1发展是科学 ...

  • 浅析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_张博涵
  • 党团建设青年与社会 浅析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张博涵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引起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并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中国梦校园文化的热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