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教师考试直播课堂 每周一晚19:30 【湖北教师招聘网校提分课程!】 2014年湖北省农
村义务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
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
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
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
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
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
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
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
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
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
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
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
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
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
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
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
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
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
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
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
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
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
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
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
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
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
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
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
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
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
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
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
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
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
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
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
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
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
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篇二:《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年级人教版现行教材 四川省平昌中学 杨帆 (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
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雨霖铃》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六首》。本单元是
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
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
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
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
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
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
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
被誉为千古名句。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学习其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
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我校高二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
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但
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长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
行》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依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运用幻灯片,配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提问
点拨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累
文学素材,掌握鉴赏技巧,体会词人情感。
2、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
缺乏的是注意力,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
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
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雨霖铃》这首词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
深入探究个中精妙词句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联系已学诗词,举一反三,体会词中的意象,再现意境,体诗情,赏名句,养成熟读
背诵的习惯。
五、说教学步骤
(1)反复诵读 把握 感情基调
(2)交流讨论 掌握 主要内容
(3)联系旧知 了解 关键意象
(4)细致鉴赏 领会 诗词意境
(5)归纳总结 学会 鉴赏方法
(一) 导入:学生竞答,激趣导入。出示与“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回忆积累
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
中,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相关图片:《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游子吟》、《蝶恋花》
《江城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血脉之情、知音之声往往就在这别离声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
我们就来目睹一场“骤雨初歇”后的情人之别——《雨霖铃》(出示标题,板书)
(二) 词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词牌虽然只是规定了词的形式格律,与内容没有直
接联系,但《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却与该词在感情基调上有一定的共鸣之处,对词牌的介绍,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师用故事性的语言介绍柳永的传奇经历,激起学生
的好奇之心。强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
唱,抒发感情的。所以,几番诵读更能领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随默读。 听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感情基调,朗诵者的语气语调、停顿处重音位臵。
2.教师以幻灯片出示疑难字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自由诵读。 寒蝉:初秋
乍寒时的蝉,偶而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都门: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毫无心思。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3 .学生代表范读,男女生各自请出一位代表,学生进行评论交流并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讨
论得出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
4.内容的整体把握:出示图片,鼓励学生结合朗诵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用自
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叙述出画片的内容,以此检测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诗词交流中来。
5、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该词的内容结构,引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揣摩鉴赏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文章感情。 主线:诗缘情,文学作品的抒情表达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鉴赏文学作品,不
能断章取义,但如果截取的是重点语句,就能更简单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在词
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诗句! 重要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提问: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此句写景,那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离愁
别绪有何联系?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问:此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提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改为“ 今
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五)总结风格
教师概括本词的内容,总结婉约派诗歌的风格,学生揣测豪放派诗歌的特点。
(六)作业布臵
1、课后作业:反馈练习 反复诵读《雨霖铃》直至背诵。运用课堂中所学,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简单鉴
赏下面这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诗词往往是上片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
上片的写景往往在创设出一种氛围,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课外实践:
收集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六、说板书 (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的完全诠释) 雨霖铃 柳永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伤离别 ——→ 描写情态情景交融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画心理 虚实相生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此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学生能直观地把握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手
法,这样的设计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附2:完整教案篇三: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ⅳ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
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4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词的发展脉络和基本样式;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感受形象,把握感情,品味语言,鉴赏艺术技巧;认识词作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具体分
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八首宋词。其中三篇讲读课《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
疾词两首》和一篇课内自读课《李清照词两首》。两课篇是婉约派代表作,两篇篇是豪放派代
表作。在上一节课《望海潮》里,学生已经对柳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我选择《雨霖铃》
这首词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词的主要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
中时已有接触,在高中语文必修1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感受了词的语言美、
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
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
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
拓展法等。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
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
多媒体示范朗读,感受语言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
的特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导入
课前多媒体视频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接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
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
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
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
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导入部分应控制在2分钟左右。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
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控制在5—8分钟
(四)初步理解
此环节以置疑、解疑的方式来解决。 问题设置如下: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词中景与情的关
系是怎样的?
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此环节约8分钟左右。
(五)名句鉴赏
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认真阅读,然后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缘由,最后
主要归纳为以下两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从“自古”和“那堪清秋节”两处加以引导。并结合
学生学过的写秋的诗句加以体会和领悟: 辛弃疾说: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说明了“伤离别”是人之常情。 触景伤情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对这句的赏析,可能学生注意到的是后一句,教师正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交融,缘情设景这个艺术特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启发: 选取最能触动离愁的三个典型意象集中成为一幅典型的画面:杨柳、风、月。 a、“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杨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另外”柳”跟”留”
谐音,在分别的时候赠送柳枝,有挽留之意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举出你所
知道的写柳的诗句,加以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李白《劳劳亭》)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荷叶杯》)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b、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写月的诗句学生可以随便举出几句进行体会。 c、关于风: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来说,晓风轻拂,
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
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
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
份凄楚哀婉。
此环节设置为10分钟。
(六)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
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
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
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
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七)背诵
要求当堂能够背诵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先自己背,然后根据多媒体所出示的课件,提问学生背诵课文中
相应的句子。
设计依据:
a《大纲》要求背诵篇目
b“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 有裨益的。
此环节大约用5分钟。 ( 八)聆听美乐:设计缘由:让学生通过聆听吟唱,感受词韵律与节奏美。 有人说: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
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既说明了苏轼和柳永词的不同风格,对于如何朗读《雨
霖铃》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看动画,听歌曲吟唱《雨霖铃》,体会婉约风格。大约需要4分钟。
(八)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预习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六、板书设计
具体分为三步: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板书题目和作者。 其次,初步理解后,板书内容和感情。 再次,在分析完表现手法之后,板书“虚实结合”“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上片 下片 别前、别时 别后 离情别绪 实写 虚写
景中见情 缘情设景 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义马市一高 王玉珍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ⅱ第二单元的一篇汉乐府诗。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
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
的分析。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
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
(3)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
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
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
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
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
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前检查
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学生表演
1剧本分两部分: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两幕之中可各分几场,
让学生分组表演。
2结尾部分处理:配乐朗诵,采用《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同学在背篇四:雨
霖铃说课稿
《柳永词二首》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
七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柳永词两首》是选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
四第二单元。本课是本单元第一篇,在整个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望海潮》和《雨霖铃》
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
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
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
霖铃》这首词 。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
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
理解景之妙处,情之真切,感受诗中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诗凄凉的意境和真挚的感情相
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诗词有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
但很少能有独立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的诗歌教学已经比较系统的讲述了诗歌意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
意象和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以教师为
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基本的教学思路,以多媒体创设意境法,诵读
法,想象意境法,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学法:研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体的诗句,教师补充:离别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
或深沉,或豁达或婉约,当然将离别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此人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
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
使他感到格外的难受。
3、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 导诵读: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
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
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4、: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
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
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5、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
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里。全词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
约。
6、板书:略。篇五: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雨霖铃》,我将从一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
词,单元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分为以
下三个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宋词的声律之美;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作的内容,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词人传情达意的方法。
(二)课文内容
《雨霖铃》是柳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词中丰富的典型意象使离别之情特别深刻感
人,通过时间的纵向延伸,结合实景与虚景。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描写话别的
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
愁别恨。同时,词人在作品中还写出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其中出现了很多经典名
句,如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写景抒情、情境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诗歌意象,掌握婉
约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理解词人感伤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情境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
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示范朗读和学生的想象再创造,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学情
高中二年级的的学生对宋词已经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
悟,鉴赏只停留再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
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
的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 导入
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人传唱不衰的主题,引用《诗经》里“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江淹《别赋》里叹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并回顾柳永的《望海潮》进入新课。
(二)初步品读,整体感知 教师先朗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首词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初步感受
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强化读的目的性。
(二) 具体赏析
围绕两个主要问题来赏析:1、文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这些意象怎样表现词人的感情? 让学生找出意象,让他们进一步熟悉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特征,能够知道意象表达词
人的感情的作用。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教师考试直播课堂 每周一晚19:30 【湖北教师招聘网校提分课程!】 2014年湖北省农
村义务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
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
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
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
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
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
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
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
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
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
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
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
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
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
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
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
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
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
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
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
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
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
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
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
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
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
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
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
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
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
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
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
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
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
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
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
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
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
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篇二:《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年级人教版现行教材 四川省平昌中学 杨帆 (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
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雨霖铃》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六首》。本单元是
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
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
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
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
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
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
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
被誉为千古名句。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学习其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
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我校高二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
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但
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长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
行》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依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运用幻灯片,配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提问
点拨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累
文学素材,掌握鉴赏技巧,体会词人情感。
2、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
缺乏的是注意力,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
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
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雨霖铃》这首词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
深入探究个中精妙词句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联系已学诗词,举一反三,体会词中的意象,再现意境,体诗情,赏名句,养成熟读
背诵的习惯。
五、说教学步骤
(1)反复诵读 把握 感情基调
(2)交流讨论 掌握 主要内容
(3)联系旧知 了解 关键意象
(4)细致鉴赏 领会 诗词意境
(5)归纳总结 学会 鉴赏方法
(一) 导入:学生竞答,激趣导入。出示与“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回忆积累
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
中,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相关图片:《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游子吟》、《蝶恋花》
《江城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血脉之情、知音之声往往就在这别离声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
我们就来目睹一场“骤雨初歇”后的情人之别——《雨霖铃》(出示标题,板书)
(二) 词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词牌虽然只是规定了词的形式格律,与内容没有直
接联系,但《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却与该词在感情基调上有一定的共鸣之处,对词牌的介绍,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师用故事性的语言介绍柳永的传奇经历,激起学生
的好奇之心。强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
唱,抒发感情的。所以,几番诵读更能领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随默读。 听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感情基调,朗诵者的语气语调、停顿处重音位臵。
2.教师以幻灯片出示疑难字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自由诵读。 寒蝉:初秋
乍寒时的蝉,偶而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都门: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毫无心思。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3 .学生代表范读,男女生各自请出一位代表,学生进行评论交流并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讨
论得出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
4.内容的整体把握:出示图片,鼓励学生结合朗诵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用自
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叙述出画片的内容,以此检测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诗词交流中来。
5、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该词的内容结构,引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揣摩鉴赏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文章感情。 主线:诗缘情,文学作品的抒情表达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鉴赏文学作品,不
能断章取义,但如果截取的是重点语句,就能更简单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在词
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诗句! 重要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提问: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此句写景,那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离愁
别绪有何联系?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问:此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提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改为“ 今
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五)总结风格
教师概括本词的内容,总结婉约派诗歌的风格,学生揣测豪放派诗歌的特点。
(六)作业布臵
1、课后作业:反馈练习 反复诵读《雨霖铃》直至背诵。运用课堂中所学,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简单鉴
赏下面这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诗词往往是上片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
上片的写景往往在创设出一种氛围,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课外实践:
收集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六、说板书 (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的完全诠释) 雨霖铃 柳永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伤离别 ——→ 描写情态情景交融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画心理 虚实相生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此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学生能直观地把握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手
法,这样的设计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附2:完整教案篇三: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ⅳ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
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4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词的发展脉络和基本样式;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感受形象,把握感情,品味语言,鉴赏艺术技巧;认识词作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具体分
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八首宋词。其中三篇讲读课《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
疾词两首》和一篇课内自读课《李清照词两首》。两课篇是婉约派代表作,两篇篇是豪放派代
表作。在上一节课《望海潮》里,学生已经对柳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我选择《雨霖铃》
这首词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词的主要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
中时已有接触,在高中语文必修1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感受了词的语言美、
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
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
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
拓展法等。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
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
多媒体示范朗读,感受语言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
的特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导入
课前多媒体视频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接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
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
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
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
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导入部分应控制在2分钟左右。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
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控制在5—8分钟
(四)初步理解
此环节以置疑、解疑的方式来解决。 问题设置如下: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词中景与情的关
系是怎样的?
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此环节约8分钟左右。
(五)名句鉴赏
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认真阅读,然后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缘由,最后
主要归纳为以下两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从“自古”和“那堪清秋节”两处加以引导。并结合
学生学过的写秋的诗句加以体会和领悟: 辛弃疾说: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说明了“伤离别”是人之常情。 触景伤情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对这句的赏析,可能学生注意到的是后一句,教师正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交融,缘情设景这个艺术特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启发: 选取最能触动离愁的三个典型意象集中成为一幅典型的画面:杨柳、风、月。 a、“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杨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另外”柳”跟”留”
谐音,在分别的时候赠送柳枝,有挽留之意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举出你所
知道的写柳的诗句,加以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李白《劳劳亭》)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荷叶杯》)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b、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写月的诗句学生可以随便举出几句进行体会。 c、关于风: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来说,晓风轻拂,
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
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
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
份凄楚哀婉。
此环节设置为10分钟。
(六)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
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
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
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
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七)背诵
要求当堂能够背诵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先自己背,然后根据多媒体所出示的课件,提问学生背诵课文中
相应的句子。
设计依据:
a《大纲》要求背诵篇目
b“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 有裨益的。
此环节大约用5分钟。 ( 八)聆听美乐:设计缘由:让学生通过聆听吟唱,感受词韵律与节奏美。 有人说: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
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既说明了苏轼和柳永词的不同风格,对于如何朗读《雨
霖铃》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看动画,听歌曲吟唱《雨霖铃》,体会婉约风格。大约需要4分钟。
(八)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预习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六、板书设计
具体分为三步: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板书题目和作者。 其次,初步理解后,板书内容和感情。 再次,在分析完表现手法之后,板书“虚实结合”“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上片 下片 别前、别时 别后 离情别绪 实写 虚写
景中见情 缘情设景 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义马市一高 王玉珍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ⅱ第二单元的一篇汉乐府诗。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
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
的分析。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
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
(3)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
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
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
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
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
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前检查
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学生表演
1剧本分两部分: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两幕之中可各分几场,
让学生分组表演。
2结尾部分处理:配乐朗诵,采用《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同学在背篇四:雨
霖铃说课稿
《柳永词二首》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
七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柳永词两首》是选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
四第二单元。本课是本单元第一篇,在整个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望海潮》和《雨霖铃》
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
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
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
霖铃》这首词 。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
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
理解景之妙处,情之真切,感受诗中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诗凄凉的意境和真挚的感情相
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诗词有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
但很少能有独立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的诗歌教学已经比较系统的讲述了诗歌意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
意象和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以教师为
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基本的教学思路,以多媒体创设意境法,诵读
法,想象意境法,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学法:研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体的诗句,教师补充:离别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
或深沉,或豁达或婉约,当然将离别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此人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
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
使他感到格外的难受。
3、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 导诵读: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
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
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4、: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
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
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5、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
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里。全词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
约。
6、板书:略。篇五: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雨霖铃》,我将从一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
词,单元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分为以
下三个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宋词的声律之美;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作的内容,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词人传情达意的方法。
(二)课文内容
《雨霖铃》是柳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词中丰富的典型意象使离别之情特别深刻感
人,通过时间的纵向延伸,结合实景与虚景。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描写话别的
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
愁别恨。同时,词人在作品中还写出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其中出现了很多经典名
句,如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写景抒情、情境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诗歌意象,掌握婉
约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理解词人感伤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情境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
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示范朗读和学生的想象再创造,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学情
高中二年级的的学生对宋词已经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
悟,鉴赏只停留再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
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
的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 导入
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人传唱不衰的主题,引用《诗经》里“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江淹《别赋》里叹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并回顾柳永的《望海潮》进入新课。
(二)初步品读,整体感知 教师先朗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首词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初步感受
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强化读的目的性。
(二) 具体赏析
围绕两个主要问题来赏析:1、文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这些意象怎样表现词人的感情? 让学生找出意象,让他们进一步熟悉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特征,能够知道意象表达词
人的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