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竟然写小篆?[楚乔传]里的那些书法套路

古装电视剧《楚乔传》全网播放量突破一百亿,从国内一路红到了国外,可谓是掀翻了这个夏天的热潮。

小编也一路跟风看剧,发现剧中的人竟然全都在写小篆。

根据全剧设定情节和大环境描述,背景疑似西魏时期(535年―556年)。加上剧中上图这封信的内容,这部剧所处时代应该是西魏无疑。

那问题来了:西魏时期为什么还在写小篆?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汉字字体的发展。

夏商时代,使用的文字是大篆,因写刻在不同的材料上,出现了不同的名称,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种。

图片来自写字派APP经典碑帖  甲骨文《祭祀卜辞等》

金文作为甲骨文的升级版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铭文。

图片来自写字派APP经典碑帖  金文《鱼鼎匕》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简易规范的小篆,对文字进行了统一,成为汉字发展的里程碑。

大篆 《石鼓文》

在小篆成为当时通用字体的同时,一些机智的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的时候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于是又逐渐衍生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通行于文吏间,官方公布的文字仍然要用小篆。

小篆 《峄山碑》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逆袭,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也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 《曹全碑》

东汉时期真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开始萌芽。魏晋时期是楷书的形成期。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分别代表了楷书发展的两个阶段。

楷书 《宣示表》

注意了,小篆在汉代就已经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字体发展虽然出现多样化趋势,但总的来说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西魏处于南北朝时期,又怎么会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倒回去写小篆呢?

好,既然已经扒清楚了小篆的朝代归属问题,那《楚乔传》为什么还会把小篆作为通行文字?

难道是编剧、导演等剧组全体成员都没文化加没常识?其实倒也不见得。

小编不禁想起早段时间同样火爆的《人民的名义》。剧中的“京州”这一地理坐标究竟影射的是现实中的哪个地市?当时可是引发了全网剧民们的热议。剧中从人物原型到细节描述,再到剧情设定,无一不让你觉得似是而非。等你热议完了,剧也播完了。全剧终,究竟谁才是赢家?自己想!

《楚乔传》的剧组可能也想效仿,于是故布迷阵,也加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元素来混淆视听。比如,剧中人物以及门阀姓氏、几个国家的设定,也让你觉得既像西魏,又不完全是西魏。将小篆作为剧中的通行文字,显然也是混淆视听的元素之一。

《楚乔传》本来就是由网络架空小说改编,但是在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由于广电总局的要求被硬性冠上了一个历史上的朝代。这种纯虚构的玛丽苏小说大女主剧,如果把年代坐得太实,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加入一些实实虚虚的东西,让观众不能用史实来对照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不仅多了神秘感,也多了热议点。全都是套路啊。

为什么小编没有直接定义剧组没文化、没常识呢?也跟书法有关。

你看剧中的书写及阅读材料。

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经东汉蔡伦改进后,纸开始普及,到西晋时已经全面取代了竹简。西魏在晋之后,纸已经成了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但剧中却大量出现竹简。于是好多人开始批:硬伤!硬伤!没文化!没常识!

但是如果你有留心的话会发现,剧中的竹简都是用来读的,而用于书写的都是纸和帛。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纸成了最常用的书写材料,但简册依然是一种被沿用的书籍装订形式。何况前代留下来的古籍都是用竹简书写的,这个年代的人使用竹简阅读,并不违背史实。

所以,小编觉得剧组并不是没有做历史常识方面的功课。既然做了功课,那西魏还在写小篆这么大的bug,我想剧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小编还是比较倾向于这是导演有意混淆年代、架空历史的手段。

当然,剧中并不是不存在bug。比如这个

剧中这种写法以清篆为主,这种风格是在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当时考据学风以及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金石文字上面。他们在篆书创作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篆书风格。

你可以说剧中书写字体特征与所处时代不符,是为了混淆年代,但如果出现错字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首句“是星儿个人”的“个”,在篆书中并没有这样的写法。正确的写法应该如下:

再来说说印章。这个印章一看就是男主宇文玥找人用电脑设计形成的,跟外面那些萝卜章完全不一样!为了挫一挫玥公子的锐气,免得他骄傲,小编也用电脑生成了一个,可以对比一下。

是不是分毫不差?看来小编很快就可以入主青山院了。

大家可以看到小编的这个印缺一个“玥”字。好,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玥”。

很明显,玥公子印章中的“玥”是分别用“王”和“月”两个字拼凑而成。但“玥”字的繁体字应该是“玉”字旁而不是“王”字旁。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开始和王混淆,虽然有些令人傻傻分不清楚,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量距离呀!

“玉”的三横距离相等;“王”的三横距离不等。

因为玉早期是加工成片状,用丝线串在一起,系挂在手腕、颈部。用丝线串玉的时候,玉片距离相等,就比较美观,这就是篆书中,“玉”字三横一竖、且横的距离均等结构的来历。同时,有许多字,与玉有关,都是“玉字旁”,或把它叫作“斜玉旁”,但是不能叫做“王字旁”。

而“王”字,它的的笔画,篆书字体中,与“玉”一样是三横一竖,但是它与“玉”不同的地方,就是三横距离不等,下面二横的距离是上面二横的两倍。在更早期的甲骨文中,下面一横是斧子的形状,有人解释说是象征王权。真正用“王”字做偏旁的字,只有很少的几个:皇、闰。

宇文玥的“玥”,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

说到电脑设计体,《楚乔传》中电脑生成的印刷体可不止一处两处。

瞧瞧这线条粗细变化、笔墨浓淡干湿……呃,通通没有。

这和小编用电脑字体转换器一键生成的,是不是一模一样?

如遇危险,赴燕北寻乌先生

奈何各大门阀大佬们都有钱任性,这么危险的小事,用得着我亲自动笔?

印刷体看得很尴尬,如果一不小心再印反了呢?

报告导演,这是一起来找茬游戏的广告植入吗?

这么大个剧组,难道不能找个懂书法的把把关?

一个剧组有艺术指导、武术指导、礼仪指导等等各式职务,是不是也该设个书法指导?

如果把用来请演员的钱分出一丢丢请个书法行家来指导指导,那就不会闹出这些大乌龙了。

所以,现在的这些古装电视剧们,咱们可以玩套路,但是咱们能不能别把观众都当“小白”来套路呢?

一部火的电视剧在细节上也能多下功夫,才能称之为良心剧。如果你想提升biger,还是多拿出点真诚吧!

最后小编真诚地为大家奉献一份烟熏柿子燕洵世子全家火锅套餐。

古装电视剧《楚乔传》全网播放量突破一百亿,从国内一路红到了国外,可谓是掀翻了这个夏天的热潮。

小编也一路跟风看剧,发现剧中的人竟然全都在写小篆。

根据全剧设定情节和大环境描述,背景疑似西魏时期(535年―556年)。加上剧中上图这封信的内容,这部剧所处时代应该是西魏无疑。

那问题来了:西魏时期为什么还在写小篆?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汉字字体的发展。

夏商时代,使用的文字是大篆,因写刻在不同的材料上,出现了不同的名称,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种。

图片来自写字派APP经典碑帖  甲骨文《祭祀卜辞等》

金文作为甲骨文的升级版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铭文。

图片来自写字派APP经典碑帖  金文《鱼鼎匕》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简易规范的小篆,对文字进行了统一,成为汉字发展的里程碑。

大篆 《石鼓文》

在小篆成为当时通用字体的同时,一些机智的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的时候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于是又逐渐衍生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通行于文吏间,官方公布的文字仍然要用小篆。

小篆 《峄山碑》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逆袭,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也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 《曹全碑》

东汉时期真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开始萌芽。魏晋时期是楷书的形成期。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分别代表了楷书发展的两个阶段。

楷书 《宣示表》

注意了,小篆在汉代就已经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字体发展虽然出现多样化趋势,但总的来说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西魏处于南北朝时期,又怎么会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倒回去写小篆呢?

好,既然已经扒清楚了小篆的朝代归属问题,那《楚乔传》为什么还会把小篆作为通行文字?

难道是编剧、导演等剧组全体成员都没文化加没常识?其实倒也不见得。

小编不禁想起早段时间同样火爆的《人民的名义》。剧中的“京州”这一地理坐标究竟影射的是现实中的哪个地市?当时可是引发了全网剧民们的热议。剧中从人物原型到细节描述,再到剧情设定,无一不让你觉得似是而非。等你热议完了,剧也播完了。全剧终,究竟谁才是赢家?自己想!

《楚乔传》的剧组可能也想效仿,于是故布迷阵,也加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元素来混淆视听。比如,剧中人物以及门阀姓氏、几个国家的设定,也让你觉得既像西魏,又不完全是西魏。将小篆作为剧中的通行文字,显然也是混淆视听的元素之一。

《楚乔传》本来就是由网络架空小说改编,但是在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由于广电总局的要求被硬性冠上了一个历史上的朝代。这种纯虚构的玛丽苏小说大女主剧,如果把年代坐得太实,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加入一些实实虚虚的东西,让观众不能用史实来对照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不仅多了神秘感,也多了热议点。全都是套路啊。

为什么小编没有直接定义剧组没文化、没常识呢?也跟书法有关。

你看剧中的书写及阅读材料。

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经东汉蔡伦改进后,纸开始普及,到西晋时已经全面取代了竹简。西魏在晋之后,纸已经成了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但剧中却大量出现竹简。于是好多人开始批:硬伤!硬伤!没文化!没常识!

但是如果你有留心的话会发现,剧中的竹简都是用来读的,而用于书写的都是纸和帛。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纸成了最常用的书写材料,但简册依然是一种被沿用的书籍装订形式。何况前代留下来的古籍都是用竹简书写的,这个年代的人使用竹简阅读,并不违背史实。

所以,小编觉得剧组并不是没有做历史常识方面的功课。既然做了功课,那西魏还在写小篆这么大的bug,我想剧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小编还是比较倾向于这是导演有意混淆年代、架空历史的手段。

当然,剧中并不是不存在bug。比如这个

剧中这种写法以清篆为主,这种风格是在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当时考据学风以及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金石文字上面。他们在篆书创作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篆书风格。

你可以说剧中书写字体特征与所处时代不符,是为了混淆年代,但如果出现错字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首句“是星儿个人”的“个”,在篆书中并没有这样的写法。正确的写法应该如下:

再来说说印章。这个印章一看就是男主宇文玥找人用电脑设计形成的,跟外面那些萝卜章完全不一样!为了挫一挫玥公子的锐气,免得他骄傲,小编也用电脑生成了一个,可以对比一下。

是不是分毫不差?看来小编很快就可以入主青山院了。

大家可以看到小编的这个印缺一个“玥”字。好,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玥”。

很明显,玥公子印章中的“玥”是分别用“王”和“月”两个字拼凑而成。但“玥”字的繁体字应该是“玉”字旁而不是“王”字旁。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开始和王混淆,虽然有些令人傻傻分不清楚,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量距离呀!

“玉”的三横距离相等;“王”的三横距离不等。

因为玉早期是加工成片状,用丝线串在一起,系挂在手腕、颈部。用丝线串玉的时候,玉片距离相等,就比较美观,这就是篆书中,“玉”字三横一竖、且横的距离均等结构的来历。同时,有许多字,与玉有关,都是“玉字旁”,或把它叫作“斜玉旁”,但是不能叫做“王字旁”。

而“王”字,它的的笔画,篆书字体中,与“玉”一样是三横一竖,但是它与“玉”不同的地方,就是三横距离不等,下面二横的距离是上面二横的两倍。在更早期的甲骨文中,下面一横是斧子的形状,有人解释说是象征王权。真正用“王”字做偏旁的字,只有很少的几个:皇、闰。

宇文玥的“玥”,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

说到电脑设计体,《楚乔传》中电脑生成的印刷体可不止一处两处。

瞧瞧这线条粗细变化、笔墨浓淡干湿……呃,通通没有。

这和小编用电脑字体转换器一键生成的,是不是一模一样?

如遇危险,赴燕北寻乌先生

奈何各大门阀大佬们都有钱任性,这么危险的小事,用得着我亲自动笔?

印刷体看得很尴尬,如果一不小心再印反了呢?

报告导演,这是一起来找茬游戏的广告植入吗?

这么大个剧组,难道不能找个懂书法的把把关?

一个剧组有艺术指导、武术指导、礼仪指导等等各式职务,是不是也该设个书法指导?

如果把用来请演员的钱分出一丢丢请个书法行家来指导指导,那就不会闹出这些大乌龙了。

所以,现在的这些古装电视剧们,咱们可以玩套路,但是咱们能不能别把观众都当“小白”来套路呢?

一部火的电视剧在细节上也能多下功夫,才能称之为良心剧。如果你想提升biger,还是多拿出点真诚吧!

最后小编真诚地为大家奉献一份烟熏柿子燕洵世子全家火锅套餐。


相关内容

  • 阅读与作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字为书之基 文/烨子 ①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钟鼎之上.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 ...

  • 文风墨韵:善写小篆的叶圣陶
  • 叶圣陶也是作家中的善书者. 同许多长于书法的现代作家一样,叶圣陶常说自己不懂书法.这当然是谦虚,却不仅仅是谦虚,潜台词大概是:一,自己并没有专攻书法,不必去争这个书法家的名头:二,个人写个人的字,好坏得别人说,不应当自居行家:三,给别人写字是推脱不过,本无意炫耀. 叶圣陶生于1894年." ...

  • 篆书的书法风格文档
  • 篆书的书法风格 篆书是较早的书法形式.我国著名的弘一法师就说学习篆书很重要,可是现在从篆书入手学习书法的人很少.这大约与古文字的变迁有关:古文字太难认了, 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其艺术价值很大,表面上, 篆书之后的书法与篆书关系也不大.实际上,书法家不写篆书的人就很多,书法和绘画能相通的人不多.但篆 ...

  • 粉丝经济的套路
  • 明星喜欢写字的很多,有些人的字能价值万金. 刘德华的字有碑版书法的沧桑和朴拙.2004年,刘德华为台湾一间养老院筹募善款,写下"善缘好运"四个字,拍出约80万元的高价. 2010年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上,赵本山手书作品"龙腾凤舞"拍出92万元.2007年,赵本山手 ...

  • 汉字的作用调查报告
  • --"汉字的作用调查"小组 一:活动目的 1. 让我们了解汉字的作用,更好的运用汉字. 2. 明白汉字偏旁对汉字的作用. 3. 让组员们更深一步了解汉字. 二:调查方法 查资料.摄像等 三:活动过程 1. 去瑞中学校进行实地调查. 2. 组员上交查阅资料,交给组长整理. 3. 参 ...

  • [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
  • <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了解仓颉造字的过程,懂得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汉字演变历史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汉字谐音和字谜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努力认真地学习汉字,正确掌握和使用汉字,欣赏和学习汉字的书法,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2.让每一个学 ...

  • 小篆 里程碑意义
  • 小篆--汉字史上的里程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命令宰相李斯整理.创制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它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隶.楷.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汉字 ...

  •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课程讲义080223
  •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 引言 1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演变 一.书法的形成.特征和演变 书法是如何形成的呢? 书法是人们在使用文字的实践过程中,依据汉字造型的特点,运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 书法,是一种艺术,它千变万化.优美和谐.刚柔相济.妙趣横生,从而成为我国特有 ...

  • 中国书法简史
  • ☆ 中国书法简史 ☆ ― 中国科大. 李弦,2011.5,摘抄自<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重排于2013.2.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浏览历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书法演绎着中华文学艺术的成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