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

一、 斯密理论

1、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劳动分工的好处三点p7

Tips :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关系)

从此角度看,企业就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Tips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主要组织形式。

2、 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

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案例: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区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

a 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b 分工继续扩大,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c 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的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随市场膨胀,它也会逐渐变得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企业组织解释)

3、 斯密定理的两难冲突:施蒂格勒的解释

从第二点,斯密定理说明:市场范围扩大,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 带来生产力的增加。从这点看,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A 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 B 若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都是竞争性的)

施蒂格勒解释:首先按照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递减的情况,为什么不充分利用递增从而达成垄断的原因是还存在一些递减的功能,成本如此高,使得总体平均成本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若是放弃递减的功能,外包给专业化厂商呢?可能是这些功能太少,无法维持一个专业化的商业机构,所以厂商需要自己去完成这些功能。(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功能,且不能转移,无法持续享受递增的好处)

此外,即便递增功能能使得一个专门厂商去承担更多(一体化)形成垄断,承担分出来的全部功能,但随着产业扩张,新进入者打破使得产品成为竞争性产业,而新产业也会继续同样的专业化过程。

4、评价

背景源于企业组织萌芽,斯密观察到的是以内部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产物,随着市场范围扩大,劳动分工的程度加深,属于“初级”企业形态。

A 特别重视各种工序和环境的分工。(讲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B 特别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苏格兰高地案例)

市场扩大——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和生产的组织形式

C 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济(虽然也注意到行业的分立,但主要研究劳动分工集中在工序和环节上)

触及到企业本质主题,但未深入。分工研究的宏观目的:国民财富及其必需的制度与条件;为此考察微观层面是必要的,考察则是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通过企业来研究劳动分工,间接接触到企业的主题,并未解释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否比市场更有效率(若是这些专业技能分散到家庭而不是作坊会怎样?内部组织分工和外部经济性关系?等)

Tips :看不见的手原理(p24),资源配置是自发的合作,通过理性个人对利益的自发追求而得以实现的。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1、分工与协作;生产方式的考察

马克思关注分工的另一面:协作(马克思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更胜一筹,接近企业组织的现代形态)

A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劳动力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为协作。与分工是彼此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

协作使劳动过程相互结合,而分工使劳动过程相互独立,协作以分工为基础实现有计划的协同劳动,而分工则需要通过协作创造一种超越个人劳动力的更高劳动力。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协作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这种劳动力出现原因8点。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雇佣劳动,并通过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的产物;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资本家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从这个角度看,与斯密建立在企业存在前提进行研究不同,马克思直接把握了总体劳动和单个劳动区别,即企业与市场的区别。

B 资本职能(价值增值重要)

此外,斯密忽略资本与劳动的分工,忽视指挥劳动和协调劳动的作用。而马克思认为必须的。 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这种职能具有特殊性质。价值增值角度;资本家用各种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压制劳动者反抗,监督其劳动。社会劳动角度看,雇佣劳动协作只是资本使用他们的结果,在实践中作为资本家权威。资本主义管理也发展出特殊形式:一种从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即资本家将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一种是优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资本家的管理职能。

现代企业理论往往只重视企业的社会劳动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价值增值方面,因此难以触及本质,而马克思的分工和协作理论给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图景。

2、所有制的两重含义及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A 所有制含义

一层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另外一层是作为法律关系的范畴

(解释略,回忆自行,前者指的是经济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对客体的占有关系;是一个事实,但不是权力;后者主要是任意处置权及排他性)

先出现经济上的占有关系,就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p1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对于所有制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具有排他性的占有权。只有社会赋予实际占用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B 所有制含义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性质和内容(后者是上层建筑)这样俩者才会相适应,同时,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会为所有制关系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就是以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体现。

则,一方面资本主义赋予资本家实际占有以法律上的规定,取得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劳动力买卖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取得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权力。

C 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所有权不是单一的权力,而是一组权力的集合体,包含了所有者所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

而这些权能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所有权各项权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俩份收益)

3、评价

揭示资本主义企业的内在规律。协作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集体生产力概念。本质上解释了资本主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P15

(与西方经济学共同和不同点)

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回答分工经济能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组织形式更适合从环境中得到好处,以及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关系等问题。与斯密研究视角不同,将组织作为研究中心,考察内外部经济。他的研究视为企业理论研究的真正开端。

1、分工、知识和组织演化

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而组织有很多种形式

视角更广,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还关注企业外部的联系,即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分工。

分支微分,关系协作积分(有机体)

人类的作用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倾向

自然选择(组织演进的过程)

2、组织特征与绩效

不同组织特征不同,优缺不同(对比规模上大小企业;对比私人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最理想的是合作社))

富不过三代,财产不代表经营能力

3、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自然生产表现规模递减,人类作用表现规模递增的倾向

内外经济阐述

地方性工业经济

4、 报酬递增的源泉:杨格的解释

主要在外部经济方面扩展

5、 评价

一方面以产业组织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一方面但未找到统一的适用工具规范思想,微积分不行。

四、奈特企业理论(不确定性视角,企业家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完全契约理论对称信息模型也是他的观点,结合学习)

界定不确定性:认为不确定性和错误预期的可能性导致了利润的产生,但不确定性不同于风险;不确定性指的是知道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状态,但并不能为每种状态赋予确定的概率值,而风险则知道概率值。不确定性不能通过支付保险补偿金而规避。(则行动的实际执行在这个意义上变成次要部分,而下面才是主要)

首要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决策)——风险承担能力差异(还有智力差异,但是次要)——在企业家和雇员之间重新分摊风险是有利可图的——企业家承担经营结果的波动造成的利润或损失,雇员接受固定工资而至少免受部分经营结果波动的影响——作为提供固定工资的回报,企业家对雇员企业内活动进行控制,雇员接受监督,事前签订固定工资契约作为某种程度的控制权转移的补偿。——这种风险分担安排使得企业面临风险让愿意承担的人承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重新分摊风险带来的收益

由此,其解释了企业内部的“双重契约”,风险承担能力不同使得人们寻求风险重新分摊的有效方式,而企业则是可以降低风险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制度安排者。企业根本特征在于内部权威关系的存在,企业家对员工活动有控制权。

关于企业扩张,资本家资本借入或其他方式扩大决策范围,一定程度上抵消正确和错误预测的可能性更大,整体上获得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不确定性,理想活动扩展。所以个人制被合伙制取代,进而被公司制取代,都是高形式的组织比低形式的组织经营范围更广,从而大大降低不确定性,降低资本风险。

评价:

A 不确定性是利润的直接来源(这消弱了企业存在的解释,不确定性无法指导资源配置) B 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角色混淆(企业家并不一定是风险承担者,资本所有者呢)

C 企业家职能的界定问题。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可以购买专业化咨询,而实际上,企业家真正的职能可能在于不仅要承担不确定性,还有努力挖掘新知识和信息,降低不确定性,从而赢得收益。

其他理论p23(略)

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要看p24),解析了企业黑箱(与科斯基本上同时发表成果)

他感兴趣的不是斯密那种自发式的合作,感兴趣的是诱致的合作,其载体即正式组织,他定义正式组织为:人们之间那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合作组织;包含三种普遍要

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及信息交流(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并未考察企业黑箱内部)所以他认为正式组织被低估了。

组织的维系包括内部平衡和外部调节俩个方面。

权威:认为权威只是解决组织复杂的协调或适应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且权威来自与下属的接受或同意。没有永恒的权威,权威的行使会受到经济参与人相互同意的组织安排可能集合的制约(无差异区),而这一可能集合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雇佣关系:

个人选择加入或继续留着某组织的决策反映了一种比较净收益的评估。

为使得内部契约关系具有适应性,雇员含蓄或明确同意在可接受范围内服从权威,这个范围(无差异区)宽窄取决于个人忠于组织的激励超过负担和牺牲的程度。基于收益成本比较分析的结果:假如组织有净收益,选择加入,因为留在组织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继续留着。

非正式组织:三个功能

激励的节约:效力与效率;非物质激励与物质激励

经理人员的职能:经理人员的职能在于维持一个协作努力的系统。经理人三项职能。

评价:正式组织的定义界定;雇佣关系。以一种相互同意的方法处理事前的讨价还价与事后的签约问题,这也是威廉姆森借鉴的点。

新古典理论及其影响(略)

范式的内核和保护带是如何变化的?

俩次转化及转化的迷惑

企业演化的动力

推崇数学方法的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三点

新古典理论的影响(关注价格,生产函数)

五、科斯企业理论

前述:阿罗-德布鲁范式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在一系列严格假设下,价格机制的充分运行实现帕累托最优;将企业视为投入产出转化的机器,没有任何制度内涵,将内部组织关系及其所有参与人员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的“黑箱”(即零交易费用假设)缺乏现实解释力。

而科斯则认为,现实的市场机制运作有摩擦和成本,市场价格制度交易费用大于零,而企业则是为了节约这种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中资源配置通过“权威”和命令进行,市场则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组织成本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这俩种成本的边际相等决定企业边界。(企业用长契约取代市场一系列合约) 以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对象

A 企业本质

新古典没有交易费用假设(假设为0),则分析就与新古典不同

交易费用的含义,三种成本(俩种不可消除,一种机会成本)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的原因三点。企业组织与市场组织不同之处简评。

对奈特的评价局限性俩点。

科斯把计划和雇佣关系的权力看作企业的本质,把没有权力和通过独立的契约订立活动进

行的治理作为市场的本质。

与马克思不同,不认为雇主的权力是绝对的,但也强调雇佣关系的权力,并作为企业本质特征。此外,他还将企业内的计划协调视为一个小的统治经济,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前者范围由竞争决定,后者是政治权力决定。

引出问题:组织成本存在,决定企业无法无限扩张,最终形成企业与市场均衡(下一B )

B 企业的规模

新古典:规模由生产技术决定的

科斯认为规模不能无限扩张三点(效率,控制损失,企业家机会成本)

Tips :则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但存在一定的限度,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相对大小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体化解释(相同的逻辑)

C 科斯定理

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经济学认为外部效应的影响使得生产交换没有在资源交易条件下,这种存在社会成本,造成的资源配置只能次优。而科斯认为是错的,无论资源初始权力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经济主体总会把外部效应考虑在内,而社会成本问题并不存在。 科斯第一、二定理(有无交易费用的情况)可交易权利

第二定理更重要(有交易费用);只要交易费用存在,就可以通过法定权利的界定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所以产权制度应使产权关系明晰化,只要这样,交易双方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实现最优配置,政府的作用是分配和界定产权。

D 评价

1. 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契约角度对交易细化和一般化

2. 比较制度分析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强调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为了最小化交易费用。

3、企业-市场两分法研究一体化问题

不足:

1. 重视契约性质,忽视了生产性质

2. 按照他的逻辑,会发生企业替代市场,尽管企业也受到组织成本制约

3. 二分法研究解释更多复杂的组织形式不通

E 科斯之后

交易性质分析(张五常 威廉姆森)

企业生产性质分析(阿尔钦,团队生产)

课后习题:

题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主要思想包括:劳动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他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工序环节的分工,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经济。

对现代企业理论而言,首先,在关于企业生产方面,是一个重要借鉴。但其背景是在工业水平并不发达,手工业为基础的研究,此时的企业组织形态属于初级,仅仅阐述了生产环节的

相关理论,关于生产方面的理论也并不完整。其次,未涉及到企业监督、管理、协调等职能,而这也是因为其时代背景有关,企业主要组织形式是手工业作坊。此外,关于企业与市场关系,其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也是从劳动分工为出发点探讨企业边界的问题,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很牵强。总体而言,斯密理论触及了企业本质,但并不深入,未能解释这种组织形式是否比家庭式生产或市场更有效率等问题,但是其理论为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随着市场与企业的发展,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扩展的根基。

题2:

马歇尔对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是深刻宽泛的,一方面他以产业组织为专门研究对象,系统讨论企业组织演变及组织特征和绩效的关系,发展了适应性效率标准、报酬递增、组织多元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等后来被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并没找到一个适用工具来规范这些思想,而是迁就于数学的微积分,将企业简化为一个生产单位来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对于其将企业相关知识、组织及绩效的复杂关系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这种关系不是取决于某一方权力的单方行使,而是相关当事人相互作用形成的。但这种思想后来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仅发展了定价决策模型。

题3,p15

共同:分工协作观点

异点: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剩余索取权,而阿尔钦等人引入团队生产理论,未研究资本主义所有制规律(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难题)

题4:

生产成本指的是在技术约束下,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所投入的各种要素、固定成本等投入品时产生的费用。而交易费用则是企业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含三点: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从内涵来看,交易费用的内涵要更加丰富,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生产成本的节约能带直接来企业的利润现金流增加;相对而言,交易成本的节约,对市场而言,企业是更优的,对企业自身而言,交易成本的节约更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源分配,涉及面要更加宽泛。

从约束条件来看,生产成本只面临一个技术约束,即只能按照既定的组合产出既定的产量;而交易成本面临的是市场约束,影响因素要更加复杂

生产成本涉及到企业生产相关的理论,而交易费用则涉及企业的本质,后者要更加抽象深刻。

题5 规模经济指的是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通过生产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的下降,而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享受到这种效益的好处。但是,规模经济不可能会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一旦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的临界值,边际成本上升,总成本不再具有效率优势,企业的规模扩张会带来利润的减少甚至为负,这是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视企业为投入-产出的转换器,即“黑箱”,或内部不存在运营管理等成本问题,或者说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隐含假设,在内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下,规模经济决定规模是可行的,但不符合实际,实践中,企业存在管理运营成本,存在内部消耗,这种消耗随企业规模的扩张逐渐加大,体现在管理者无法完全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损失等问题,这是由于规模扩张造成的诸如信息过量或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等随之而来的原因导致的。因此,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下,此命题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此命题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题6: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所有制关系,即经济关系决定法律关系。即经济主体总会在一定环境下更加稳固的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生产性质-协作;企业性质

(讲马克思如何理解的,然后稍微讲下自己的)

查好:生产性质和交易性质定义

第二章: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理论

阿尔钦 德姆塞斯 张五常等人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核心是设计一套有效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不偷懒”,这个机制将所有可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其中,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建立在完全理性和完全契约的假设)

一、 完全契约理论基本框架

契约定义(一般,经济学意义)4维度划分

完全契约:考虑了所有的或然状态,并且能够无成本地被第三方强制执行

(认为产权结构和权威不重要,契约安排即可实现最佳效果)

Tips :阿罗-德布鲁意义的契约不是通称的完全契约,其信息是对称的,不存在激励问题。 即信息不对称,才需要设计激励措施

假设:

A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信息如果对称就不会有偷懒说谎行为) (所以需要设计某种契约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利益行事)

B 契约必须以可证实的条款为内容(即可被第三方(法庭)证明的并强制实施,法律含义)

C 契约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另外还假定委托人完全谈判地位,代理人要么接受要么拒绝)

二、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1、对称信息模型:努力和工资俩个变量(努力可观察,契约规定多少努力获得多少工资即可,无激励问题存在)

(企业主的问题就是制定何种工资制度(w )以激励员工选择恰当的努力水平a ,最大化效用)

数学结论:参与约束是紧的,委托人/代理人的边际效用是一个常数(公式一,风险态度,下面的几个命题都是根据这个公式决定的)

A 假定委托人风险中性,代理人风险规避,那么委托人会支付固定工资给代理人

(根据公式,委托人边际效用为常数,拉格朗日乘子也是常数,那么,代理人的边际效用肯定也是常数,则给固定工资,下面类推)

B 、假定代理人风险中性,委托人风险规避,那么委托人应该以某价格将企业销售给代理人 (剩余索取权给代理人)

C 、双方均风险规避,那么双方以某种程度分担风险,分担程度取决于风险规避程度

(高级微观内容,记结果式子,dw/dx=rp/(rp+ra);rp 为负的二阶委托人效用/一阶委托人效用,ra 为负的二阶代理人效用/一阶代理人效用)分析见p45

D 双方均风险规避,代理人获得全部剩余索取权(此时代理人不是固定工资,而是假设销量的一个分成比例,但结果依然是代理人获得全部提成)

小结:这里是假设当事人财富、能力和信息方面无差异,最佳委托权的安排和工资形式将唯一取决于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即越能承担风险的一方,越是应该获得企业的财产权,并承担员工的风险,而作为回报,他应该获得对员工的指挥权以及企业收入的剩余索取权(奈特的观点思想)

(此后假定委托人风险中性,而代理人是风险规避,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人的行为不再可以直接被观察到或证实,所以契约中不再写入努力变量;仅能根据销量来推测努力水平,但销量影响因素更多,若归咎于自然条件影响,索取高工资,这种信息不对称即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2、道德风险:一般模型(抽象版)

此时,努力不可观察,则在之前的大于保留效用基础上,还要最大化员工效用,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公式见书p47

小结:从公式看,pi 那个分式意思代表行业环境的评估准确性对员工工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企业可以尽可能的引入更多的、可度量的指标来更准确判断员工行为,从而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即企业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关联的。

3、道德风险:特殊模型(具体版)

概念公式:AEC 确定性等价收入(剔除风险后得到的确定性报酬,或者没有差异) 公式含义:努力得到的工资和提成,减去努力的成本和风险成本

对此公式的最大化,就是激励相容条件

再加上参与约束,可得到p50公式2-2-18

公式2:意味着企业给销售的提成比例,取决于销售员风险态度,边际成本参数和自然风险或监督难度的方差。即销售员风险越厌恶r ,努力的负效用越高b ,市场风险越大,那么提成就越低。(国家公务员行为监督成本高,所以一般给予固定工资,即此公式2的值为0) 因此,最优的激励契约在提供保险和提升效率之间平衡,这是道德风险模型唯一最重要的结论

详情见书p50

小结:特殊模型解释了一般模型的结论,即P (a )代表要引入更多的可考量的指标判断员工行为,这里给出了风险态度r ,努力负效用b ,监督难度三个指标,这样一个逻辑。

4、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制度安排的新认识

代理人执行多项任务时,努力变量a 变为一组向量

与上一个特殊模型是类似的,但是扩展了,除了成本函数意义更丰富点,其他的基本没区别 比较两项任务时候的算法(重点)p52

根据此模型,对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认识2点(重点)p53

(1) 企业可能是一个“低能激励”装置(固定工资会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当然也会带来

效率损失,最佳工资制度应该是保险和效率的权衡取舍)

(2) 企业是一个激励系统。(员工激励契约时,不仅要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考虑多项

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考核成本)

5. 多委托人-多任务

见书,明确分工的启发,公式里面多了个n (n 个委托人等于n 倍风险厌恶)

企业的制度不是单纯的直线职能委托-代理,涉及到多个层级,多种任务的复杂安排,不仅合理安排员工的各项工作,还要协调好员工面对多个上级单位。

三、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识别员工水平差异,设计不同类型的工资契约就是逆向选择问题

1、 对称信息:基准模型

此时,委托人能识别代理人类型

这里就只涉及到参与约束,因为信息对称,努力是可以识别的

公式是俩个分离契约,即努力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用=委托人的边际收益,此时得到的是保留效用

但,信息一旦不对称,这个就失灵,因为低能者会伪装得到高效用,这个时候的结果与滥竽充数是相反的,即最终会导致高能者偷懒

基本启示是什么?(p56)背

2、 一般模型

说真话,此时涉及到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了

这里委托人只能以先验的概率判断高能和低能者类型(意思就是,首先设计对低能者和高能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这是一码事;但是高能和低能有多少比例不清楚,于是在最大化委托人利益公示上,用高能和低能的概率来计算,书p57委托人问题)

公式运算,aH 》aL ,最佳契约要求高能者付出比低能者更多的努力,即高能者的成本要比低能者多(注意,这里是更多,不是更少,这也是激励相容约束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样下来排除了低能者伪装成高能者的可能性)

小结:信息不对称下,只有低能者的参与约束和高能者的激励相容约束是紧的(信息不对称不影响高能者的努力结果最优)。P58,信息租金的问题,即说真话暴露自己的类型

其他解决逆向选择的手段,p59

四、企业的科层安排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都只考虑了俩层关系,企业主-员工,而现实往往是多级委托-代理的关系。

科斯关于企业科层的认识(略,俩个方面回忆)对前面二三节模型的隐含假定(无成本交流)的局限,因此:

1、基于信息传递效率与扭曲的科层理论(威廉姆森)

逻辑:科层组织有效依赖于信息搜集有效并有效传递下去;但信息不对称 信息片面缺失等

问题,对信息扭曲(控制损失),随着规模增大,规模效益递减;其认为存在一个企业最优科层结构来决定企业静态规模边界。

三个假设及推理见书p60

结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a 越高,企业的科层层级n 或规模就可以越大。极端情况下,a=1此时企业不存在信息传递损失和扭曲,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大,或者仅取决于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这也说明了内部组织能力还比较弱的企业盲目扩张是非常危险的。此外,a 的大小还受到市场需求的性质影响,如市场变化快,短期中内部科层反应速度不快,此时应减少科层数。

2、防止合谋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梯若尔)

GAP :威廉姆森未解释信息扭曲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和契约安排来减少信息扭曲。 (即前者是体现在对外部的解释力方面)那么串谋这一特殊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

理论推理p62委托人 监督人 代理人,代理人的高能或低能的报告行为,高能者有隐瞒倾向(高能者努力成本更高),低能者无法伪装成高能者

结论:规划条件防范合谋,考虑了这种条件后,高能者的生产条件依然最优,而低能者向下的扭曲程度比逆向选择时要轻一些,即引入监督者后,配置效率得到提升。(企业虽然要付监工钱,但这种钱相比监督后得到的收益要更少)

合谋视角下,可以理解企业多个部门需要相互制约等问题见解。

五、团队生产理论

如何理解企业的本质问题

阿尔钦 德姆塞斯

1、 企业的产生:团队生产与测度难题

认为与科斯不同,企业本质特征不是以命令或权威控制下的长期劳动雇佣契约关系,而是生产的团队性质和中心签约人的存在。

生产活动的团队生产性质两点(回忆)——避责的行为 ——监督的重要性——中心签约人权力五点

2、 委托人的特殊功能:平衡预算及激励安排

公式 推理p65

思路:一个团队中委托人的重要功能还在于管理团队的激励安排以便打破预算平衡的困境从而使得众多代理人博弈的纳什均衡也是帕累托均衡。即仅仅在团队内部实现预算平衡,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如当全员平均分配产出时候,每个人努力水平小于最优水平,此时就是搭便车问题;所以引入一个来自团队外的委托人作为剩余索取者,由他来涉及和执行团队的激励安排。(此外,还可以在团队规定产量未达到时候,进行团队罚款,这时把原本不可能自我实施的惩罚机制变为可信的惩罚机制)

六融资理论

看看书就好

七评论

P79,注意评论中的各种假设条件,这是完全契约框架的假设3点,局限性1-5点

课后习题

题一:

古典企业所处的背景下,资本家雇佣工人主要由以下几点决定:

1、 资源分配。从资源分配方面,资本家的初始禀赋要远大于工人,与早期手工工场不同, 机器生产时代,生产的固定成本不是工人所能承担得起的,而缺乏这些资源又无法进行生产。工人若要获得收入,满足生活需要,只能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即被资本家所雇佣。

2、 资本家也会存在将企业资源使用权转移给工人,但这种特殊工人也是为资本家所雇佣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可动摇,这样的雇佣实质上是资本职能的转移,特殊工人对其他工人进行监督、协调。

3、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工人也无法联合起来建立组织,自行购置固定成本进行生产,一来这样会遭到其他资本企业的竞争压力,二来实际的经营活动也面临着风险,而这不是单个工人所愿意承担的,没有人承担风险也就无法联合其他建立企业,而资本家承担企业风险接受利润或损失,工人则接受较固定的工资形式。此外,谈判力不同,相对而言,资本家拥有更完全的谈判力量,而工人则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题2: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低能者往往无法伪装成高能者,但是高能者却会因为缺乏激励,从而伪装成低能者,这对最大化企业收益而言是低效的。这种情况下,在首先满足低能者和高能者的参与约束前提下,还要施加激励相容条件,促使高能者主动发出自己“高能”信号。 团队生产需要不同的人参与,其中也包括低能和高能,这种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将得到团队成果,关于贡献度的评估则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者才能更有效的实行团队生产的测度难题,引入监督者后,从团队以外的委托人角色来设定激励安排,并赋予其剩余价值索取权,以防止串谋,或通过团队罚款的形式确保团队生产努力水平为帕累托最优,这样才能规避搭便车的问题。(不对)

题3: 多任务代理情况下,存在对不同任务的绩效评估难度不同或考核成本不同的问题,若难度太大,考核成本太高,此时应给予员工固定工资,即激励弱化,企业是一个低能激励装置。而当绩效容易考核,员工努力水平可以观察到的情况下,应采取激励强化,激励那些高能者主动暴露自己,并给予其更多的福利等激励手段。最佳的情况是不同任务之间的边际报酬应该相等才符合效率,但考核难度及成本的存在,固定工资制度也不失为保险的举措,因此,企业在设计激励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考虑多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成本。

题4

科层制度中,威廉姆森基于信息传递效率及扭曲的科层理论指出,除信息不对称以外,还存在信息扭曲和片面性,信息传递过程的失真和时滞,决策者有限理性,都限制了科层组织配置决策的有效信息量。随着科层的增加,这种因信息扭曲带来的损失即控制损失。

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科层层级,因为规模越大,信息扭曲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损失越大,特别是在市场变动太快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此时应减少科层层级。 此外,科层中的监督者角色可能与员工会有串谋行为,企业应规避高能者与监督者可能的串谋情况,促使监督者报告真实的信息,否则也会带来损失。

总之,科层中,控制损失的原因源于信息的有效利用是否受到影响,若信息无法有效运用于决策配置,即造成了控制损失。

题5:企业之所以喜欢内源融资,根据啄序模型的思想,外部投资人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会存在信息租金的问题,例如企业所发行证券的真实价值被投资人低估,此时企业证券是被折价出售,对企业是不利的。此外,相比而言,企业经理会优先关心老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新的投资者;若真实的价值确实很高,内部老股东也不会放弃过多的利益。所以,一方面企业真正价值只有企业方知晓,而市场对其价值评估又可能存在信息租金,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即企业经理向外部投资人发放证券存在诸多的成本问题,且发放新股票通常不利于老股东,另一方面,若企业在内源融资之外仍然有资金需求,会倾向无风险债券融资,最后才是风险证券的形式。即,首先保证的是企业老股东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即真正的价值优先由企业原先的股东所持有,然后才是向外部投资人融资。

题6和题7计算,结合书复习时候做。

第三章:交易费用经济学

科斯关于交易费用 与契约不完全的精髓,衍生出俩个分支,本章交易费用经济学强调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边界,强调专用性投资的事后保护。产权学强调事前投资激励。

一、 基本思想

威廉姆森重要

TCE 交易费用经济学三个概念: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定义回忆)及关于针对完全契约的简单阐述(即契约天然是不完全的)

主要思想: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每次交易视为一种契约。关于契约不完全的情境下,需要最优治理结构节约事前事后的交易费用

威廉姆森的6点思想(回忆)即交易经济学的特点

二、企业本质和边界

1、企业本质:一种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视角,与新古典黑箱不同的阐述。

契约分类(资产专用性k ,保障措施s 划分):某种程度上,治理结构是融合了资产专用型、保障措施和交易价格的制度安排。

2、契约与治理结构的选择(什么样交易或契约对应什么样的治理结构的问题)

用三个维度(回忆)刻画描述交易或契约属性(回忆)

Tips :三维度确定了后,就确定了交易费用的度量(计算交易费用)

市场、企业和混合形式是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或者制度安排

因此,将契约分为三类: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关系契约(阐述见书p89)

3、企业本质

科斯:企业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

威廉姆森:仅仅在静态交易费用概念下,无法说明有些交易在企业完成,有些在市场完成。

所以,只有引入资产专用性,使交易费用动态化,才能进行比较静态分析(阐述,p90) 其推进了科斯的思想

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三点(回忆)p90

(二)企业边界:新古典交易费用模型

详细见书数学推理

1、早期观点:关于企业边界或一体化问题,由于存在资产专用性,产生可占用性准租,会导致缔结契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敲竹杠行为,一体化是解决这种失调的方法,只要一体化收益超过成本(通用并购案例)

2、启发式模型

早期太关注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费用,这里再引入生产成本,综合考察对企业边界的决定 四个假定,6个命题书p91

能减少成本的更容易一体化(例如事业制度),资产专用性高与最优值时,内部生产比外购要好。等等

3、 正式模型(上述模型的具体验证命题)

A 假定市场与企业生产技术相同

包含产量和资产专用性水平俩个变量,知道其一就知道另外一个最优值。这里检验了上述命题,资产专用性具有削弱成本的影响,则企业比市场有优势。

B 生产技术不同:产出水平(大规模企业与小规模)达到某临界值时,总生产成本损失会递减,随着规模扩大,生产成本损失随之趋近于0,即大企业更倾向一体化。

C 需求效应

A B假定资产专用性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未考察对市场需求影响。

这里,资产专用性影响需求的移动和治理成本变化

预期:增加资产专用性水平造成的需求增强效应递增时,企业相对占优市场。

4、 进一步解释企业边界(重点看)

P96。关于控制损失及选择性干预问题阐述,结合第二章的内容学习。

高能激励(只有市场可以)定义及理解

在企业内部引入高能激励造成俩方面的高额成本(回忆)即企业采取低能激励的适应性更强(委托人权威及信息优势能减少讨价还价成本),但同时也带来官僚成本,最优企业规模是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又是权衡思想哦)

市场——混合形式——企业——官僚组织四种组织形式在激励强度、协调性适应、行政控制、契约法、官僚成本、契约不完全程度方面的比较

总结: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6点p90+97(结合看)

三、公司融资(略,结合第二章看,想法与第二章完全不同)

分析:公司起源、公司融资、公司治理

公司起源:关于跨国公司成立分部的原因阐述(理解)

公司融资核心观点及其阐述:股权及债务与其说是融资手段,应该说是不同的治理结构(在

第二章基础上的)

见书p98(标记部分)

这里主要是从资产专用性这个视角出发去考虑的。

对比债务和股权的论述(记住数学公式,比较简单好理解)

债股权的论述(包含债务和股权的各个优点及其局限)

租赁的融资方式(资产专用性通用性,接近0,相当于古典契约,可用标准的市场方式处理)

四.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定义,则引申为一个焦点——什么人应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 框架:前面企业本质中资产专用性、保障措施、交易价格来划分三种人(资本家,工人或经营者,供应商)

Tips :简单契约对应简单的治理结构,复杂的对应复杂的。

分析:

1、 工人类型(普通工人没有进入董事会的必要)

特殊工人虽然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权益,但委托人在不完全契约中可凭借有利地位对其“敲竹杠”,而特殊工人若事先预期到这点,就会减少专用性投资激励,这对双方都是损失。

特殊工人保护自己的治理结构是工会。本质是增加话语权,能够与资方讨价还价,且人力资产专用性越强,工会组织越复杂,详细阐述见102

结论:必要时允许工人进入,分享信息,但不给投票权。(事先谈判并非完美,因为需要信息对称)

2、 资本家

两类:股东和债权人

股东面临的俩个风险

Tips :股东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

董事会建立的条件要求5点

交易费用视角下,董事会本质即保护股东的治理结构

债权人(分短期贷款和专用性资产长期贷款)

阐述见书,主要是长期贷款的保护

3、 经营者

个人缔约,此方面研究尚不成熟(交易费用)

和工人一样,按照专用性人力投资有没有的俩种情况

保护措施:金降落伞,解聘保险

威廉姆森认为不应该进入董事会,其已经掌握公司大量信息,再进入会助长剥夺股东的行为,董事会则会为其控制,但董事会若能控制的前提下,使其进入董事会也有三点好处(回忆)

4、 供应商、客户和社区,见书,不重要

逻辑依然是资产专用性的问题

小结:企业特殊情况时,可能需要更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个时候一些本来可以不进入的人也可以进入,例如专用性投资的供应商,为了能够协调各自行动。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五、评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4点局限

题1考的原题,略

题2略

题3:麦当劳选择何种治理结构都是为了增加利润,即建立在最大化利润的基础上的。从市场范围而言,多建立一个商店一来带来现金收入,二来规模经济的好处,例如品牌知名度。因此,尽可能覆盖多个城市总是有益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尽可能覆盖的前提下节约成本?若选择和其他企业合作,虽然可以获得资金投入的帮助,但是品牌自主权可能得到削弱,若直接投资,则运营管理成本太高,还需进行人力专用性资产投资。综合来看,对个人进行特许经营具有俩者的好处,首先申请者自行承担开张费用,资产专用性投资,这相当转移了大量的固定成本。而麦当劳只需要在最大化条件基础上凭借其谈判力选择经营者,并以更低的人力培训后让其单独运营店面,即最小成本培养了一个经理人一样,但这个经理人还需承担投资者角色,而麦当劳还从其营业额中抽取利润比例。这样做一方面实现了规模经济的初衷,一方面在最小成本的基础上,完全转移了资本投入,对经营者的征收的费用相当于麦当劳品牌的租金,这种治理结构是最大化麦当劳效用的。

题4: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分析自助餐火爆的原因,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用户交易成本的节约方面,越能节约交易成本对顾客越有利。交易费用成本影响因素三点: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度量交易费用的),其中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频率低,不确定高对交易费用的成本估计也就越高。从自助餐角度而言,支付一笔固定费用,后续不需再支付,这类似一次性的完全契约,这种古典契约使得市场自我清算,可放心的进行交易,即顾客不再承担后续谈判的风险,这种方式相比餐后付款降低了吃太多消费支付偏高的可能风险。其次,交易频率问题,单次消费仅需交易一次,相当只需缔结一次要么接受要么离开的契约,顾客一旦接受就会选择最大化其效用,就个体而言,吃的多总比吃的少效用更高一些,因此,总会选择吃到不能再吃为止。就社会效益而言,吃饱即帕累托均衡,而就个体而言,此时最大化的效用就是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此外,没有太多限制,未来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总之,自助餐火爆的背后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顾客效用最大化共同的影响。

第四章 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企业规模)

格鲁斯曼和哈特

新产权学派对不完全契约理解建立在早期交易费用经济学基础上,建立在对其局限的不满。 认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的清晰解释,难以解释企业的规模问题。

新产权学派把剩余索取权定为企业所有权,提出主要关于企业一体化方面的理论。 基本逻辑(回忆)

一、 企业的本质

1、 契约不完全的含义

不完全的三点原因(回忆,有递进关系的)

Tips :归根到底,其原因可以归结到有限理性方面

新产权学派的有限理性(充分理性)高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原因俩点(回忆)

契约不完全带来的三个成本或交易费用(回忆)

2、 企业本质:物质资产的集合

两类契约权利:具体权利和剩余权利(定义回忆)

Tips :根据是否写入契约来判断,详细见书p114。剩余权利更重要

剩余索取权等同于所有权,其配置必定影响事前专用性投资,为了不影响事前专业性投资激励,最好的方式是一方将剩余控制权购买过去。

新产权学派定义:剩余控制权(新的定义,与索取权对应的,有了控制就有了索取)

为什么定义企业为一种所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p115。

(这里的物质资产是指非人力资产,硬和软俩方面,解释企业权威的来源)

企业并购的就是非人力资产,就是物质资产的所有权。

小结:企业物质资产的所有权配置,不仅影响所有者的激励,也影响工人的激励。而不同的产权结构对当事人(所有者和工人)如何产生影响,下一节。

二、企业边界

并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回忆AB 企业),收益超过成本,一体化就是有效率的。

若资产是严格互补的,最好将所有权集中某一方,而双方人力资本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产权结构就不再重要。

Tips :游艇模型分析产权安排(此外,严格互补的资产集中配置比分散配置要好)

GHM 模型(见书,重点)

数学模型规范上述思想,非合并型,一类和二类合并

主要命题要注意看(看书)

命题一和推论(激励不足的问题)

命题二(投资决策的弹性,谁没弹性,谁就贡献出控制权,即被合并)

命题三(谁的投资缺乏生产力,谁就被合并是最佳的)

命题四(资产相互独立,非合并是最佳,拥有对方不会增加生产力,却削弱生产力;例如行业不同,合并没意义)

命题五(严格互补的资产,某一形式的合并是最佳,不要分散)

命题六(谁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谁就应该主导合并,即不可或缺的一方)

命题七(双方人力都必要,所有权都是同等好的,产权形式不重要,无论市场契约或一体化,都没差异,因为双方的投资激励没有变化)

对GHM 模型的批评

(博弈论和鲁宾斯坦轮流谈判解答不同;外部选择权视角,用后者方法解答,拥有较少资产时反而更有投资激励;而之后哈特又修正模型,将企业不再定义为一种资产集而是活动,就包含了非物质资产的要素,用私人收益替代剩余控制权这个模糊概念,见书)

三.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

阿吉翁和博尔顿的模型和哈特关于最优债务的模型

A 阿吉翁和博尔顿的最优证券设计理论

四条情形:

(1)企业家完全谈判力且零个人资产(2)社会最佳行动公式俩个,企业家私人利益含货币和非货币(3)自然状态的不可证实性和行动方案的复杂性导致不完全契约,再谈判导致企业家从投资者获得货币型的交易租金(4)目标函数冲突,如何控制权事前配置能够保证结果符合社会效率

三种控制权配置方式(企业家单边,投资者单边,相机控制)详细见书

1.企业家单边:问题在于投资者回报不能低于K ,否则无法得到外部投资。

情况1:社会最佳行动中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单调递增的话,是有效率可行的

情况2:情况相反时,个人利益优先,可能导致低效率

2、投资者单边:无论情况如何,投资者决定行动

情况1:企业货币利益与社会总收益正相关,投资者会采取社会最佳行动

情况2:不相关,那么最优行动不被选择

3、 相机控制

根据信号s 决定控制权,综合上述1和2,谁会采取社会最佳行动,就给谁控制权 命题5,最核心思想,见p130

B 哈特等人的拓展(略,了解)

C 多种证券(略)

D 对现有不完全契约的融资和治理理论的评论

P133(看书)突破三点和局限六点

Tips :控制权内涵和外延的各种问题

P137表记,对比完全契约 交易费用经济学 新产权学派

课后题目

题一:略

题二见书p145

题三:私人收益问题,社会最佳行动问题

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会面临好或坏等或然状态,相对应的有其适应的决策行动,企业家采取的行动中还包含了一些不可让渡的私人收益,例如声誉 特殊人力资本的积累;若y ,书p127公式,即符合企业家利益又符合社会效率,称为社会最佳行动。而个人收益则是l ,书p129,若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反,则企业家未必会选择社会最优行动。在题目中就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进行了贪污和不明资产。这是因为其未采取社会最佳行动,选择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正确决策导致的。

题四:GHM 模型(应该说带走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

本题中约翰作为长期的经营者,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人力资产,在其任职期间积累的客户清单等非人力资源也是关系专用性投资,其被解雇以后,与原企业就不再有共同目标。而在其任职期间,其所拥有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产在企业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离职以后这种专用性人力资产不再为企业所拥有,脱离人力资本的资产是无效的,于是原先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削弱,而投入专用性人力资产的约翰则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题五:不完全契约的财务理论思路

剩余控制权,见书p133

不完全契约的财务理论根植于更接近现实的,契约普遍。。。。

题六题七:略

第五章 企业的能力理论

该理论框架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主张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强调企业成长的根源是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的五力模型,三大战略(回忆)

关于波特战略思想的俩个变化(回忆,p148)

后期,发展了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等,但企业能力理论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体系,但有个共同核心: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不是产业吸引力或盈利能力决定)其内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

(一)历程:产业吸引力到核心能力

1、 资源基础理论

用企业内部资源的特殊性来解释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

基本假设略(认为独特的资源是最重要的,有些类似资产专用性,但是这种独特的资源定义较模糊)

2、 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思想三点(回忆)

Tips :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结合体,从能力为视角进行分析

核心能力五个特点(回忆)

3、 知识基础理论

思想:现实企业处于完全缺乏知识和预见与拥有完全知识和预见俩个极端的中间(缺乏完全知识)其认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理性经济学的最优化经济分析是不可行的,其是静态 稳定充分有效的价格协调机制并不存在。

于是,与市场相比,企业组织在不确定条件下对经济活动的协调更具有本质意义。

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积累情况(新古典认为企业有完全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没有费用的)

知识不完全假设

(二)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特征(主要背p153-154的内容)

SWOT 分析开始,见书,各种思想了解即可

Tips :作为企业竞争行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从企业整体视角出发的。本书考察俩个整体意义的概念: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然后给核心能力下一个定义

见书

本书定义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对企业组织效率具有基础性影响的共同知识和专用性个体知识。

巴尼:核心能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难以模仿的,难以被替代的

本书总结:核心能力基本特征:整体性,异质性(非竞争和难以模仿),衍生性(表现在俩个方面,回忆)

俩个局限:忽视外部环境,过度强调内部特殊资源和核心能力的积累。(回忆)

Tips :最早期企业内生成长的思想来源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

二、对企业内生成长的理论探讨(思想史,看看就行)

斯密——马克思——马歇尔(彭罗斯和理查德森)

三、知识积累和创新

1、知识的积累:内生化还是外在化

马歇尔和彭罗斯描述内生知识积累内在机制的差异(回忆)

即企业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循环,即知识内在化和外在化的动态互动过程。

野中郁次郎认为新知识总是来源于个体(这种个体专用性知识往往是缺乏科学原理),只有这种隐性知识被显性化才能转化为对组织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核心知识和能力)。即这种个体知识能否被转化为对整体有价值的组织知识是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关键。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换的角度看,包括四种基本的转化形式(回忆)

2、知识创新和积累

隐性到显性以及显性到隐性是组织学习的双向循环过程,比较重要。

隐性到显性:知识创新或显性化

野中郁次郎;隐形知识显性化第一步则是隐喻,这种独特的领悟方式与逻辑归纳无关,其能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直观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感。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将知识显性化。

Tips :个体隐性知识包含个体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体的认知方式

第二步则是类比,类比是正式逻辑的前奏,类比试图调和上一步的矛盾,寻找共性

最后一步建立逻辑化的模型:逻辑推理替代非正式隐性知识,知识和能力被惯例化和程序化

之后,这种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扩散,使得知识和能力被个体接收并内在化,改善个体的知识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管理?如何引导?共享式解决问题

考察个体认知方式特征的管理问题:

引入共享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个体并不一定就能导致知识创新),有效管理是创新的关键

多罗西:创造性摩擦相关阐述,利用不同个体的知识冲突疏导成可以被综合利用的思想,因此,妥协和融合是隐喻产生的前提,知识创新产生于个体知识的边界。

野中设计了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

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共享的重叠(激发频繁的交流沟通,成员具备共同的知识基础,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同时也有利于其显性化,也有利于显性知识的扩散)

组织设计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不同的部门从事同一项工作,员工战略性轮换,建立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制。

T 型人才的重要性(略)

多萝西:时间和知识创新来源俩个维度描述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作用(重要,见书评)

四个关键性活动(回忆)对应四个系统

3、惯例:知识积累的载体

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表现为企业组织惯例化的过程(惯例和个体认知的熟能生巧有相同功效,属于运用中的知识和能力(组织知识和能力,另一个是书面记录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表现为个体专用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之后个体知识在组织中进行整合,进一步专门化为组织所需要的专用性知识和能力,因此,组织惯例化是组织成员个体专用性知识的积累过程。

其次,惯例化也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

(专业化生产中信息传递有正式的书面也有非正式的权威暗示;信息及其传递方式的惯例化属于共同知识,具有共享性)

阿罗指出默示性知识不但是节约成本的重要来源,也是组织之间成长中长期动态差异的重要

原因。。

惯例的共同知识特性可以用来解释企业整体式的相对独立性,建立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一旦脱离具体组织环境的共同知识,个体知识尤其是专用性个体知识将失去原来的价值。 此外,惯例也为契约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略)书p163-164

4、 惯例依赖与组织扩展、模仿和创新行为

惯例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抽象的做事方式,是一种强加到资源之上的秩序,是企业组织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控制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扩张或成功后就会存在对优秀惯例的复制问题,因此就出现复制(组织扩张)、模仿和创新。

在有限理性假设下,企业是异质的,完全复制是不可能或者是成本高昂的。一是因为惯例是长期积累知识的结果,大量的是经验性的隐性知识(即便复制,成本高昂);二是从惯例特有的控制功能角度看,复制等同于把现有的秩序强加到一系列新的投入上面,作用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其效率。复制是有成本的,要考虑收益-成本。

因此,新工厂中,模仿和创新更有意义。

模仿追求的是相似,追求被模仿者的效率水平(能否成功取决于对象的惯例复杂程度(如果是标准化的,观察下即可,非标准化的例如隐性知识就难)

最有意义的是创新(一方面是改变惯例的过程,也可能是对现有惯例的重新排列) 首先:例外活动是创新的开始(略)

其次:创新并不是完全改变所有的现存惯例,有可能是进行新的组合排列

用模仿的创新取代单纯的模仿(阿尔钦)现实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在已有惯例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最终替代原先的成功者。

因此,在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治理结构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成长和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5、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惰性特征和动态能力(略)见书p167

表现俩个方面

成本约束

总结:

新古典认为企业行为最优,没有知识约束,外生决定;而实际上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表现为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惯例依赖过程。

题一:科斯理论补充

题二:理论分支

题三:惯例创新,惰性知识点

第六章:企业间网络理论

科斯企业-市场二分法对现实企业间复杂的关系缺乏解释力,因此,本文研究是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来理解企业活动。

一、 网络与网络经济学

网络是一种分析工具;网络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结构(本书视角)

Tips :从交易中的互动模式及关系和独立的个体间资源流来定义

1、 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

俩个部分:规模(三种测量方法回忆)、密度(最大最小密度)

2、 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

A 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说法(强关系稳固群体内部关系,弱关系传递信息的作用)

B 罗奈德的结构洞理论,占有结构洞越多的个体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还有就是关系优势;占有结构洞多的主体获得较大经济回报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要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信息优势。

C 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嵌入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源(如权力名望)是通过弱关系链接的异质性网络实现的,这里的弱关系比格兰的弱关系信息沟通作用要更高,对资源交换而言弱关系充当关系纽带,提出三大假设(回忆)

强弱关系测量?弱关系作用假说

(四维度p174,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

强关系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信息重复性高。弱关系反之,此外只有弱关系充当信息桥。

3、 嵌入理论(略)

4、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从俩个方面产生:互惠规范和公众参与网络(见书)

企业参与网络得到制度方面的四点好处(回忆)

二、企业间网络及其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比较

1、企业间网络的含义

本文术语:企业间网络(定义回忆)

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关系;合作企业之间地位

核心在于合作,但不排除竞争,有些情况下竞争还会加剧

存在形式:横向和纵向;强弱(强关系网络一般有核心企业,弱关系则没有核心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如何理解企业间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企业间网络的产生

这里定义企业间网络为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具有稳定交易关系、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硅谷案例)

企业间网络具有重复性交换的特征,比松散的市场交易更有利于产生信任。

企业间网络的运行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确保最终产品成功

或最终利益实现的共同认识中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对抗做法不同(剥削供应商),在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例如供应商还会参加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销售计划等等情报分享;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间界限的模糊。

那么,就存在控制的问题。网络成员仍然是独立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签订的正式保密协议也会有,但是作用并不能真的去期待,所以在企业间合作的同时也会注意控制(例如控制占有供应商利润的最大比例),这里也是共识:技术升级换代会促进所有网络成员收益,在竞争环境中要进攻性的竞争而不是防御性的竞争。

因此,合作关系不是突然出现或完美发生作用的,是在合作与控制之间经常出现持续的紧张状态,冲突也会随之出现,企业间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而不是静态实体。

3、企业间网络、市场和企业科层的比较

P184契约角度谈比较

从交易持续的时间来看(回忆)

从成本来看(回忆;企业间网络成本最高,市场其次,科层最低但也有代理成本)

在学习知识视角来看,市场在价格机制下是简单的交流,个体间属于完全竞争关系,只传递是什么的表现知识,而背后的诀窍尤其是隐性知识则无法传递,无法指导复杂异质性的交易,在这个方面,市场是一个较差的组织方式。而科层制度上企业员工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经常性的交易合作会促进显性和隐性知识传递并形成企业文化,但是也存在利益冲突,当环境震荡企业需要调整时就难以顺利,因此科层制度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企业间网络也存在合作与竞争(形式回忆或见书p185),与科层不同的是,网络成员是独立的,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依靠互惠行动来进行的(类似前面说的共同认识),信任在这里比较重要,此外网络还需要限制进入,互相依赖的资源相比市场不可替代性更高,一定程度上网络还限制了成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灵活性是中等的(其中弱关系网络灵活性要高于强关系网络)

Tips :企业间网络一般处于市场和科层特征的中间 P185表

记住几个题目回答从:契约,成本,学习知识方面,交易持续时间,灵活性这几个角度来比较。

问题来了,三种组织形式的适用性问题,什么情况下企业间网络?(企业间网络的边界问题)

三、三种组织形式的选择: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边界问题,资产专用性+能力+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三个自变量与交互,这样去理解。(能力相当于约束条件)

1、威廉姆森关于资产专用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的阐述(重要,回忆)

资产专用性定义(回忆)

其关于资产专用性的阐述忽略了一个问题(回忆,局限)因此,企业是异质的,分析企业组织的边界需要引入能力维度

2、企业能力与企业间网络边界(活动的相似性)

互补性视角,企业间网络存在是因为需要协调高度互补但不相似的活动。(不是平衡市场的供给,而是在质量和数量上使各个企业计划一致,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Tips :资产专用性高低是区分市场和其他俩种组织形式,但不能区别企业间网络和科层(理由分析见下面)

那么,业务的相似度,互补且相似时采用一体化是有好处的,但是互补又不相似这个时候资

产专用性有很高的时候,合并带来规模扩张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是不划算的。这和前面产权理论关于俩个企业相互独立时不需要合并的想法一致。可行的选择是有选择的剥离合并,就是业务导向,这种方式能给一个企业带来边界扩张另一个缩减,但是也得考虑剥离后的成本收益问题。最佳的情况是企业间网络例如合资,依然是以业务为导向,资产专用性很高,但这个业务上俩个公司合作但是没有一体化(享受到合并的好处又规避了合并的成本)

3、不确定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更为重要,与能力的交互)

威廉姆森从不确定扰动频率和方差俩个方面判断不确定性对企业间网络的影响大于市场和科层(回忆),但不能解释现金激烈竞争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情况下,企业间网络依然盛行的现象。

(1)、忽略能力维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是异质的,且单个企业的认知正确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整合其他企业的认知知识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一方面知识差别应该足够小,使得双方都能够吸收对方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足够大,从而在互动中获取新颖的知识,需要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一体化会取消这种认知距离(一体化往往注重相似程度,不相似会造成成本的上升)这种企业间网络可以是不同企业利用对方的认知能力来弥补自身,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能力(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所以,在需要认知距离的情况下,一体化的内部化成本会很高。

(2)、忽视了供给不确定性和需求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论不正确。

弄清不确定性的来源很重要,决定采取什么治理结构来保护交易。

需求不确定来源三种

行业生命周期角度考察不确定性思想

4交易频率与企业间网络边界(回忆,内容较少,见书)

影响力次之,取决于能力和资产专用性

题三

四.企业间网络的效率分析(重要,课后题四)

1、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可提问:企业间网络是如何节省交易费用的)

四个途径节约(回忆)

2、企业间网络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知识)

逻辑:创新的源泉是持续的获取新知识

那么,获取知识显性的可以去查阅,重要的隐性却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或效率很低,而企业间A 网络的经常互动和多种方式交流更能促进这种隐性知识的吸收。

B 运用知识方面,避免一体化的代理成本(重要,见书p198)

C 降低风险,根据核心能力进行业务分工(业务导向)

3、有助于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企业间网络关系作为一种关系资源)

企业能力理论指出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核心能力,而动态核心能力又要求从内外组织同时营造才能维持持续竞争力,企业间网络这种资源就构成这种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不易替代性特征(见书详细)

Tips 企业间网络这种资源符合一种资源要能为竞争力创造优势的四个条件(见上)

企业间网络程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企业间网络之间的竞争

4、企业间网络效率的资源依赖理论解释

见书,详细

题一、(略)

企业间网络:俩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

题二、

P185特点

选择交易活动三维度基础上加上能力维度来进行衡量

资产专用性很高选择科层,很低选择市场,中等选择企业间网络。

企业能力,互补视角,若一体化成本大于收益则是不值得的;有选择的剥离方式而不是并购则是最佳,这种以业务为导向,资产专用型又很高,单个企业需要联合才能实现。

不确定性,企业的认知能力方面,与其他企业的认知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而是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这样一方面能规避一体化的内部成本,又能有效吸收外部知识。

交易频率是次要的,取决于其他维度,资产专用性低能力又不重要,无论几次都是市场组织,资产专用性高,能力若不重要,科层制度。若能力重要,企业单独不行,则采用企业间网络

题三(重要)

从交易活动三维度解释企业间边界存在的不足,每个都说。

题四见上笔记

第七章企业家理论

一二三节了解见书

第四节从企业家角度看企业的本质以及与市场的关系

P216-217, 新古典经济学解释企业家存在的局限性题目可以从这里理解;题目二

第八章LMF 劳动管理型企业

出题,就LMF 和KMF (资本雇佣劳动)区别出题

1. LMF 新古典理论方面

其实也是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决策问题

A 短期均衡分析:资本不变,研究劳动投入和职工收入的关系。

关于LMF 的四点假设(回忆)

在LMF 中平均收入是选择变量,而在KMF 企业,工资是外生的(区别)

职工的收入取决于俩个因素(回忆)

在LMF 企业中,产量和劳动投入量在短期内与固定资本的增加有关(短期内固定资本不是固定不变),这一点与KMF 短期固定成本变化不做反应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LMF 追求的是平均收入最大化。(最大的区别)

就效率方面,LMF 不能使劳动力市场出清,利润为正时,短期的劳动投入都是无效率的。

B 、长期分析

LMF 短期和长期中都会有变化的固定资本。产品价格变动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而影响生产技术的选择,企业会作出反应用资本替代劳动力(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对LMF 而言,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品价格方向变化相反(区别)

无论是短期和长期,LMF 与KMF 比较,理论上表现为非效率倾向;而凡尼克认为LMF 效率更高主要是包括劳动者具有自我管理的真正动力,被尊重等等,而这些新古典模型无法推导。

出题: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视角下,LMF 与KMF 的区别。

从短期均衡比,长期均衡比,然后总体加入先验式评价。

2、LMF 的产权经济学

期界问题是一个重要缺陷,这是因为在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所有权弱化的情况下,会造成员工投资不足,若员工预计成员资格的期限越短,这种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大(区别一)。 P248论述,

俩个主要问题:期界引起投资配置不足的问题,公共财产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p251 融资问题p252(主要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Tips :这是将融资方面的道德风险,一般LMF 是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因为其目的是平均收入最大化,进而改善企业生产力。

1、道德风险的避免方法三点,而工人又无法做到

2、逆向选择的信号主要选择财富约束和安全约束,而这也导致了融资难问题。

说白了,工人自己本身很穷这一点就是很难融资的 题:从产权学派观点来看,LMF 组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内部投资不足,外部融资困难俩个方面)

3、LMF 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记汉斯曼的)

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和契约不完全会使得一般企业不会采用LMF 组织形式(不利于节约交易费用)P258

而汉斯曼:LMF 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率。

汉斯曼理论:

认为企业交易存在俩种关系(市场契约关系,所有权关系)

所有权配置首要问题是企业与所有客户之间的市场交易总成本达到最低。若将市场交易费用最大化的客户之间市场契约关系变为所有权关系,交易费用将降低。

而所有权关系也有俩个成本(回忆)

即,所有权理论最终解决的问题是在成本最低的所有权配置下,企业交易费用总和最小化。(即上述俩种关系成本)

所有权关系成本p255,p255-258从交易费用和所有权成本俩方面比较LMF KMF(详细) 资产专用性较少p258(威廉姆森) Tips :实物的资产专用性要大于劳动力人力资本专用性

题目二、威廉姆森与汉斯曼的研究异同。

4、 LMF 企业治理理论( 略)

俩种专用性不对称的问题(主要问题导致LMF 罕见) Tips :成员资格市场缺乏,无法进行成员资格的出售

题目:治理结构方面解释LMF 罕见的原因。

劳动和资本的不对称性p262

道的研究是重点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

一、 斯密理论

1、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劳动分工的好处三点p7

Tips :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关系)

从此角度看,企业就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Tips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主要组织形式。

2、 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

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案例: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区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

a 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b 分工继续扩大,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c 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的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随市场膨胀,它也会逐渐变得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企业组织解释)

3、 斯密定理的两难冲突:施蒂格勒的解释

从第二点,斯密定理说明:市场范围扩大,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 带来生产力的增加。从这点看,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A 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 B 若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都是竞争性的)

施蒂格勒解释:首先按照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递减的情况,为什么不充分利用递增从而达成垄断的原因是还存在一些递减的功能,成本如此高,使得总体平均成本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若是放弃递减的功能,外包给专业化厂商呢?可能是这些功能太少,无法维持一个专业化的商业机构,所以厂商需要自己去完成这些功能。(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功能,且不能转移,无法持续享受递增的好处)

此外,即便递增功能能使得一个专门厂商去承担更多(一体化)形成垄断,承担分出来的全部功能,但随着产业扩张,新进入者打破使得产品成为竞争性产业,而新产业也会继续同样的专业化过程。

4、评价

背景源于企业组织萌芽,斯密观察到的是以内部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产物,随着市场范围扩大,劳动分工的程度加深,属于“初级”企业形态。

A 特别重视各种工序和环境的分工。(讲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B 特别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苏格兰高地案例)

市场扩大——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和生产的组织形式

C 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济(虽然也注意到行业的分立,但主要研究劳动分工集中在工序和环节上)

触及到企业本质主题,但未深入。分工研究的宏观目的:国民财富及其必需的制度与条件;为此考察微观层面是必要的,考察则是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通过企业来研究劳动分工,间接接触到企业的主题,并未解释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否比市场更有效率(若是这些专业技能分散到家庭而不是作坊会怎样?内部组织分工和外部经济性关系?等)

Tips :看不见的手原理(p24),资源配置是自发的合作,通过理性个人对利益的自发追求而得以实现的。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1、分工与协作;生产方式的考察

马克思关注分工的另一面:协作(马克思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更胜一筹,接近企业组织的现代形态)

A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劳动力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为协作。与分工是彼此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

协作使劳动过程相互结合,而分工使劳动过程相互独立,协作以分工为基础实现有计划的协同劳动,而分工则需要通过协作创造一种超越个人劳动力的更高劳动力。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协作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这种劳动力出现原因8点。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雇佣劳动,并通过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的产物;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资本家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从这个角度看,与斯密建立在企业存在前提进行研究不同,马克思直接把握了总体劳动和单个劳动区别,即企业与市场的区别。

B 资本职能(价值增值重要)

此外,斯密忽略资本与劳动的分工,忽视指挥劳动和协调劳动的作用。而马克思认为必须的。 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这种职能具有特殊性质。价值增值角度;资本家用各种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压制劳动者反抗,监督其劳动。社会劳动角度看,雇佣劳动协作只是资本使用他们的结果,在实践中作为资本家权威。资本主义管理也发展出特殊形式:一种从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即资本家将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一种是优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资本家的管理职能。

现代企业理论往往只重视企业的社会劳动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价值增值方面,因此难以触及本质,而马克思的分工和协作理论给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图景。

2、所有制的两重含义及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A 所有制含义

一层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另外一层是作为法律关系的范畴

(解释略,回忆自行,前者指的是经济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对客体的占有关系;是一个事实,但不是权力;后者主要是任意处置权及排他性)

先出现经济上的占有关系,就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p1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对于所有制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具有排他性的占有权。只有社会赋予实际占用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B 所有制含义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性质和内容(后者是上层建筑)这样俩者才会相适应,同时,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会为所有制关系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就是以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体现。

则,一方面资本主义赋予资本家实际占有以法律上的规定,取得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劳动力买卖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取得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权力。

C 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所有权不是单一的权力,而是一组权力的集合体,包含了所有者所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

而这些权能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所有权各项权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俩份收益)

3、评价

揭示资本主义企业的内在规律。协作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集体生产力概念。本质上解释了资本主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P15

(与西方经济学共同和不同点)

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回答分工经济能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组织形式更适合从环境中得到好处,以及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关系等问题。与斯密研究视角不同,将组织作为研究中心,考察内外部经济。他的研究视为企业理论研究的真正开端。

1、分工、知识和组织演化

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而组织有很多种形式

视角更广,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还关注企业外部的联系,即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分工。

分支微分,关系协作积分(有机体)

人类的作用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倾向

自然选择(组织演进的过程)

2、组织特征与绩效

不同组织特征不同,优缺不同(对比规模上大小企业;对比私人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最理想的是合作社))

富不过三代,财产不代表经营能力

3、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自然生产表现规模递减,人类作用表现规模递增的倾向

内外经济阐述

地方性工业经济

4、 报酬递增的源泉:杨格的解释

主要在外部经济方面扩展

5、 评价

一方面以产业组织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一方面但未找到统一的适用工具规范思想,微积分不行。

四、奈特企业理论(不确定性视角,企业家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完全契约理论对称信息模型也是他的观点,结合学习)

界定不确定性:认为不确定性和错误预期的可能性导致了利润的产生,但不确定性不同于风险;不确定性指的是知道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状态,但并不能为每种状态赋予确定的概率值,而风险则知道概率值。不确定性不能通过支付保险补偿金而规避。(则行动的实际执行在这个意义上变成次要部分,而下面才是主要)

首要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决策)——风险承担能力差异(还有智力差异,但是次要)——在企业家和雇员之间重新分摊风险是有利可图的——企业家承担经营结果的波动造成的利润或损失,雇员接受固定工资而至少免受部分经营结果波动的影响——作为提供固定工资的回报,企业家对雇员企业内活动进行控制,雇员接受监督,事前签订固定工资契约作为某种程度的控制权转移的补偿。——这种风险分担安排使得企业面临风险让愿意承担的人承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重新分摊风险带来的收益

由此,其解释了企业内部的“双重契约”,风险承担能力不同使得人们寻求风险重新分摊的有效方式,而企业则是可以降低风险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制度安排者。企业根本特征在于内部权威关系的存在,企业家对员工活动有控制权。

关于企业扩张,资本家资本借入或其他方式扩大决策范围,一定程度上抵消正确和错误预测的可能性更大,整体上获得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不确定性,理想活动扩展。所以个人制被合伙制取代,进而被公司制取代,都是高形式的组织比低形式的组织经营范围更广,从而大大降低不确定性,降低资本风险。

评价:

A 不确定性是利润的直接来源(这消弱了企业存在的解释,不确定性无法指导资源配置) B 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角色混淆(企业家并不一定是风险承担者,资本所有者呢)

C 企业家职能的界定问题。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可以购买专业化咨询,而实际上,企业家真正的职能可能在于不仅要承担不确定性,还有努力挖掘新知识和信息,降低不确定性,从而赢得收益。

其他理论p23(略)

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要看p24),解析了企业黑箱(与科斯基本上同时发表成果)

他感兴趣的不是斯密那种自发式的合作,感兴趣的是诱致的合作,其载体即正式组织,他定义正式组织为:人们之间那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合作组织;包含三种普遍要

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及信息交流(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并未考察企业黑箱内部)所以他认为正式组织被低估了。

组织的维系包括内部平衡和外部调节俩个方面。

权威:认为权威只是解决组织复杂的协调或适应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且权威来自与下属的接受或同意。没有永恒的权威,权威的行使会受到经济参与人相互同意的组织安排可能集合的制约(无差异区),而这一可能集合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雇佣关系:

个人选择加入或继续留着某组织的决策反映了一种比较净收益的评估。

为使得内部契约关系具有适应性,雇员含蓄或明确同意在可接受范围内服从权威,这个范围(无差异区)宽窄取决于个人忠于组织的激励超过负担和牺牲的程度。基于收益成本比较分析的结果:假如组织有净收益,选择加入,因为留在组织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继续留着。

非正式组织:三个功能

激励的节约:效力与效率;非物质激励与物质激励

经理人员的职能:经理人员的职能在于维持一个协作努力的系统。经理人三项职能。

评价:正式组织的定义界定;雇佣关系。以一种相互同意的方法处理事前的讨价还价与事后的签约问题,这也是威廉姆森借鉴的点。

新古典理论及其影响(略)

范式的内核和保护带是如何变化的?

俩次转化及转化的迷惑

企业演化的动力

推崇数学方法的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三点

新古典理论的影响(关注价格,生产函数)

五、科斯企业理论

前述:阿罗-德布鲁范式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在一系列严格假设下,价格机制的充分运行实现帕累托最优;将企业视为投入产出转化的机器,没有任何制度内涵,将内部组织关系及其所有参与人员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的“黑箱”(即零交易费用假设)缺乏现实解释力。

而科斯则认为,现实的市场机制运作有摩擦和成本,市场价格制度交易费用大于零,而企业则是为了节约这种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中资源配置通过“权威”和命令进行,市场则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组织成本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这俩种成本的边际相等决定企业边界。(企业用长契约取代市场一系列合约) 以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对象

A 企业本质

新古典没有交易费用假设(假设为0),则分析就与新古典不同

交易费用的含义,三种成本(俩种不可消除,一种机会成本)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的原因三点。企业组织与市场组织不同之处简评。

对奈特的评价局限性俩点。

科斯把计划和雇佣关系的权力看作企业的本质,把没有权力和通过独立的契约订立活动进

行的治理作为市场的本质。

与马克思不同,不认为雇主的权力是绝对的,但也强调雇佣关系的权力,并作为企业本质特征。此外,他还将企业内的计划协调视为一个小的统治经济,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前者范围由竞争决定,后者是政治权力决定。

引出问题:组织成本存在,决定企业无法无限扩张,最终形成企业与市场均衡(下一B )

B 企业的规模

新古典:规模由生产技术决定的

科斯认为规模不能无限扩张三点(效率,控制损失,企业家机会成本)

Tips :则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但存在一定的限度,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相对大小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体化解释(相同的逻辑)

C 科斯定理

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经济学认为外部效应的影响使得生产交换没有在资源交易条件下,这种存在社会成本,造成的资源配置只能次优。而科斯认为是错的,无论资源初始权力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经济主体总会把外部效应考虑在内,而社会成本问题并不存在。 科斯第一、二定理(有无交易费用的情况)可交易权利

第二定理更重要(有交易费用);只要交易费用存在,就可以通过法定权利的界定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所以产权制度应使产权关系明晰化,只要这样,交易双方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实现最优配置,政府的作用是分配和界定产权。

D 评价

1. 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契约角度对交易细化和一般化

2. 比较制度分析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强调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为了最小化交易费用。

3、企业-市场两分法研究一体化问题

不足:

1. 重视契约性质,忽视了生产性质

2. 按照他的逻辑,会发生企业替代市场,尽管企业也受到组织成本制约

3. 二分法研究解释更多复杂的组织形式不通

E 科斯之后

交易性质分析(张五常 威廉姆森)

企业生产性质分析(阿尔钦,团队生产)

课后习题:

题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主要思想包括:劳动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他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工序环节的分工,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经济。

对现代企业理论而言,首先,在关于企业生产方面,是一个重要借鉴。但其背景是在工业水平并不发达,手工业为基础的研究,此时的企业组织形态属于初级,仅仅阐述了生产环节的

相关理论,关于生产方面的理论也并不完整。其次,未涉及到企业监督、管理、协调等职能,而这也是因为其时代背景有关,企业主要组织形式是手工业作坊。此外,关于企业与市场关系,其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也是从劳动分工为出发点探讨企业边界的问题,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很牵强。总体而言,斯密理论触及了企业本质,但并不深入,未能解释这种组织形式是否比家庭式生产或市场更有效率等问题,但是其理论为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随着市场与企业的发展,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扩展的根基。

题2:

马歇尔对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是深刻宽泛的,一方面他以产业组织为专门研究对象,系统讨论企业组织演变及组织特征和绩效的关系,发展了适应性效率标准、报酬递增、组织多元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等后来被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并没找到一个适用工具来规范这些思想,而是迁就于数学的微积分,将企业简化为一个生产单位来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对于其将企业相关知识、组织及绩效的复杂关系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这种关系不是取决于某一方权力的单方行使,而是相关当事人相互作用形成的。但这种思想后来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仅发展了定价决策模型。

题3,p15

共同:分工协作观点

异点: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剩余索取权,而阿尔钦等人引入团队生产理论,未研究资本主义所有制规律(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难题)

题4:

生产成本指的是在技术约束下,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所投入的各种要素、固定成本等投入品时产生的费用。而交易费用则是企业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含三点: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从内涵来看,交易费用的内涵要更加丰富,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生产成本的节约能带直接来企业的利润现金流增加;相对而言,交易成本的节约,对市场而言,企业是更优的,对企业自身而言,交易成本的节约更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源分配,涉及面要更加宽泛。

从约束条件来看,生产成本只面临一个技术约束,即只能按照既定的组合产出既定的产量;而交易成本面临的是市场约束,影响因素要更加复杂

生产成本涉及到企业生产相关的理论,而交易费用则涉及企业的本质,后者要更加抽象深刻。

题5 规模经济指的是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通过生产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的下降,而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享受到这种效益的好处。但是,规模经济不可能会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一旦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的临界值,边际成本上升,总成本不再具有效率优势,企业的规模扩张会带来利润的减少甚至为负,这是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视企业为投入-产出的转换器,即“黑箱”,或内部不存在运营管理等成本问题,或者说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隐含假设,在内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下,规模经济决定规模是可行的,但不符合实际,实践中,企业存在管理运营成本,存在内部消耗,这种消耗随企业规模的扩张逐渐加大,体现在管理者无法完全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损失等问题,这是由于规模扩张造成的诸如信息过量或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等随之而来的原因导致的。因此,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下,此命题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此命题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题6: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所有制关系,即经济关系决定法律关系。即经济主体总会在一定环境下更加稳固的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生产性质-协作;企业性质

(讲马克思如何理解的,然后稍微讲下自己的)

查好:生产性质和交易性质定义

第二章: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理论

阿尔钦 德姆塞斯 张五常等人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核心是设计一套有效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不偷懒”,这个机制将所有可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其中,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建立在完全理性和完全契约的假设)

一、 完全契约理论基本框架

契约定义(一般,经济学意义)4维度划分

完全契约:考虑了所有的或然状态,并且能够无成本地被第三方强制执行

(认为产权结构和权威不重要,契约安排即可实现最佳效果)

Tips :阿罗-德布鲁意义的契约不是通称的完全契约,其信息是对称的,不存在激励问题。 即信息不对称,才需要设计激励措施

假设:

A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信息如果对称就不会有偷懒说谎行为) (所以需要设计某种契约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利益行事)

B 契约必须以可证实的条款为内容(即可被第三方(法庭)证明的并强制实施,法律含义)

C 契约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另外还假定委托人完全谈判地位,代理人要么接受要么拒绝)

二、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1、对称信息模型:努力和工资俩个变量(努力可观察,契约规定多少努力获得多少工资即可,无激励问题存在)

(企业主的问题就是制定何种工资制度(w )以激励员工选择恰当的努力水平a ,最大化效用)

数学结论:参与约束是紧的,委托人/代理人的边际效用是一个常数(公式一,风险态度,下面的几个命题都是根据这个公式决定的)

A 假定委托人风险中性,代理人风险规避,那么委托人会支付固定工资给代理人

(根据公式,委托人边际效用为常数,拉格朗日乘子也是常数,那么,代理人的边际效用肯定也是常数,则给固定工资,下面类推)

B 、假定代理人风险中性,委托人风险规避,那么委托人应该以某价格将企业销售给代理人 (剩余索取权给代理人)

C 、双方均风险规避,那么双方以某种程度分担风险,分担程度取决于风险规避程度

(高级微观内容,记结果式子,dw/dx=rp/(rp+ra);rp 为负的二阶委托人效用/一阶委托人效用,ra 为负的二阶代理人效用/一阶代理人效用)分析见p45

D 双方均风险规避,代理人获得全部剩余索取权(此时代理人不是固定工资,而是假设销量的一个分成比例,但结果依然是代理人获得全部提成)

小结:这里是假设当事人财富、能力和信息方面无差异,最佳委托权的安排和工资形式将唯一取决于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即越能承担风险的一方,越是应该获得企业的财产权,并承担员工的风险,而作为回报,他应该获得对员工的指挥权以及企业收入的剩余索取权(奈特的观点思想)

(此后假定委托人风险中性,而代理人是风险规避,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人的行为不再可以直接被观察到或证实,所以契约中不再写入努力变量;仅能根据销量来推测努力水平,但销量影响因素更多,若归咎于自然条件影响,索取高工资,这种信息不对称即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2、道德风险:一般模型(抽象版)

此时,努力不可观察,则在之前的大于保留效用基础上,还要最大化员工效用,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公式见书p47

小结:从公式看,pi 那个分式意思代表行业环境的评估准确性对员工工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企业可以尽可能的引入更多的、可度量的指标来更准确判断员工行为,从而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即企业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关联的。

3、道德风险:特殊模型(具体版)

概念公式:AEC 确定性等价收入(剔除风险后得到的确定性报酬,或者没有差异) 公式含义:努力得到的工资和提成,减去努力的成本和风险成本

对此公式的最大化,就是激励相容条件

再加上参与约束,可得到p50公式2-2-18

公式2:意味着企业给销售的提成比例,取决于销售员风险态度,边际成本参数和自然风险或监督难度的方差。即销售员风险越厌恶r ,努力的负效用越高b ,市场风险越大,那么提成就越低。(国家公务员行为监督成本高,所以一般给予固定工资,即此公式2的值为0) 因此,最优的激励契约在提供保险和提升效率之间平衡,这是道德风险模型唯一最重要的结论

详情见书p50

小结:特殊模型解释了一般模型的结论,即P (a )代表要引入更多的可考量的指标判断员工行为,这里给出了风险态度r ,努力负效用b ,监督难度三个指标,这样一个逻辑。

4、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制度安排的新认识

代理人执行多项任务时,努力变量a 变为一组向量

与上一个特殊模型是类似的,但是扩展了,除了成本函数意义更丰富点,其他的基本没区别 比较两项任务时候的算法(重点)p52

根据此模型,对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认识2点(重点)p53

(1) 企业可能是一个“低能激励”装置(固定工资会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当然也会带来

效率损失,最佳工资制度应该是保险和效率的权衡取舍)

(2) 企业是一个激励系统。(员工激励契约时,不仅要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考虑多项

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考核成本)

5. 多委托人-多任务

见书,明确分工的启发,公式里面多了个n (n 个委托人等于n 倍风险厌恶)

企业的制度不是单纯的直线职能委托-代理,涉及到多个层级,多种任务的复杂安排,不仅合理安排员工的各项工作,还要协调好员工面对多个上级单位。

三、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识别员工水平差异,设计不同类型的工资契约就是逆向选择问题

1、 对称信息:基准模型

此时,委托人能识别代理人类型

这里就只涉及到参与约束,因为信息对称,努力是可以识别的

公式是俩个分离契约,即努力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用=委托人的边际收益,此时得到的是保留效用

但,信息一旦不对称,这个就失灵,因为低能者会伪装得到高效用,这个时候的结果与滥竽充数是相反的,即最终会导致高能者偷懒

基本启示是什么?(p56)背

2、 一般模型

说真话,此时涉及到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了

这里委托人只能以先验的概率判断高能和低能者类型(意思就是,首先设计对低能者和高能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这是一码事;但是高能和低能有多少比例不清楚,于是在最大化委托人利益公示上,用高能和低能的概率来计算,书p57委托人问题)

公式运算,aH 》aL ,最佳契约要求高能者付出比低能者更多的努力,即高能者的成本要比低能者多(注意,这里是更多,不是更少,这也是激励相容约束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样下来排除了低能者伪装成高能者的可能性)

小结:信息不对称下,只有低能者的参与约束和高能者的激励相容约束是紧的(信息不对称不影响高能者的努力结果最优)。P58,信息租金的问题,即说真话暴露自己的类型

其他解决逆向选择的手段,p59

四、企业的科层安排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都只考虑了俩层关系,企业主-员工,而现实往往是多级委托-代理的关系。

科斯关于企业科层的认识(略,俩个方面回忆)对前面二三节模型的隐含假定(无成本交流)的局限,因此:

1、基于信息传递效率与扭曲的科层理论(威廉姆森)

逻辑:科层组织有效依赖于信息搜集有效并有效传递下去;但信息不对称 信息片面缺失等

问题,对信息扭曲(控制损失),随着规模增大,规模效益递减;其认为存在一个企业最优科层结构来决定企业静态规模边界。

三个假设及推理见书p60

结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a 越高,企业的科层层级n 或规模就可以越大。极端情况下,a=1此时企业不存在信息传递损失和扭曲,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大,或者仅取决于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这也说明了内部组织能力还比较弱的企业盲目扩张是非常危险的。此外,a 的大小还受到市场需求的性质影响,如市场变化快,短期中内部科层反应速度不快,此时应减少科层数。

2、防止合谋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梯若尔)

GAP :威廉姆森未解释信息扭曲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和契约安排来减少信息扭曲。 (即前者是体现在对外部的解释力方面)那么串谋这一特殊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

理论推理p62委托人 监督人 代理人,代理人的高能或低能的报告行为,高能者有隐瞒倾向(高能者努力成本更高),低能者无法伪装成高能者

结论:规划条件防范合谋,考虑了这种条件后,高能者的生产条件依然最优,而低能者向下的扭曲程度比逆向选择时要轻一些,即引入监督者后,配置效率得到提升。(企业虽然要付监工钱,但这种钱相比监督后得到的收益要更少)

合谋视角下,可以理解企业多个部门需要相互制约等问题见解。

五、团队生产理论

如何理解企业的本质问题

阿尔钦 德姆塞斯

1、 企业的产生:团队生产与测度难题

认为与科斯不同,企业本质特征不是以命令或权威控制下的长期劳动雇佣契约关系,而是生产的团队性质和中心签约人的存在。

生产活动的团队生产性质两点(回忆)——避责的行为 ——监督的重要性——中心签约人权力五点

2、 委托人的特殊功能:平衡预算及激励安排

公式 推理p65

思路:一个团队中委托人的重要功能还在于管理团队的激励安排以便打破预算平衡的困境从而使得众多代理人博弈的纳什均衡也是帕累托均衡。即仅仅在团队内部实现预算平衡,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如当全员平均分配产出时候,每个人努力水平小于最优水平,此时就是搭便车问题;所以引入一个来自团队外的委托人作为剩余索取者,由他来涉及和执行团队的激励安排。(此外,还可以在团队规定产量未达到时候,进行团队罚款,这时把原本不可能自我实施的惩罚机制变为可信的惩罚机制)

六融资理论

看看书就好

七评论

P79,注意评论中的各种假设条件,这是完全契约框架的假设3点,局限性1-5点

课后习题

题一:

古典企业所处的背景下,资本家雇佣工人主要由以下几点决定:

1、 资源分配。从资源分配方面,资本家的初始禀赋要远大于工人,与早期手工工场不同, 机器生产时代,生产的固定成本不是工人所能承担得起的,而缺乏这些资源又无法进行生产。工人若要获得收入,满足生活需要,只能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即被资本家所雇佣。

2、 资本家也会存在将企业资源使用权转移给工人,但这种特殊工人也是为资本家所雇佣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可动摇,这样的雇佣实质上是资本职能的转移,特殊工人对其他工人进行监督、协调。

3、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工人也无法联合起来建立组织,自行购置固定成本进行生产,一来这样会遭到其他资本企业的竞争压力,二来实际的经营活动也面临着风险,而这不是单个工人所愿意承担的,没有人承担风险也就无法联合其他建立企业,而资本家承担企业风险接受利润或损失,工人则接受较固定的工资形式。此外,谈判力不同,相对而言,资本家拥有更完全的谈判力量,而工人则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题2: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低能者往往无法伪装成高能者,但是高能者却会因为缺乏激励,从而伪装成低能者,这对最大化企业收益而言是低效的。这种情况下,在首先满足低能者和高能者的参与约束前提下,还要施加激励相容条件,促使高能者主动发出自己“高能”信号。 团队生产需要不同的人参与,其中也包括低能和高能,这种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将得到团队成果,关于贡献度的评估则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者才能更有效的实行团队生产的测度难题,引入监督者后,从团队以外的委托人角色来设定激励安排,并赋予其剩余价值索取权,以防止串谋,或通过团队罚款的形式确保团队生产努力水平为帕累托最优,这样才能规避搭便车的问题。(不对)

题3: 多任务代理情况下,存在对不同任务的绩效评估难度不同或考核成本不同的问题,若难度太大,考核成本太高,此时应给予员工固定工资,即激励弱化,企业是一个低能激励装置。而当绩效容易考核,员工努力水平可以观察到的情况下,应采取激励强化,激励那些高能者主动暴露自己,并给予其更多的福利等激励手段。最佳的情况是不同任务之间的边际报酬应该相等才符合效率,但考核难度及成本的存在,固定工资制度也不失为保险的举措,因此,企业在设计激励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考虑多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成本。

题4

科层制度中,威廉姆森基于信息传递效率及扭曲的科层理论指出,除信息不对称以外,还存在信息扭曲和片面性,信息传递过程的失真和时滞,决策者有限理性,都限制了科层组织配置决策的有效信息量。随着科层的增加,这种因信息扭曲带来的损失即控制损失。

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科层层级,因为规模越大,信息扭曲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损失越大,特别是在市场变动太快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此时应减少科层层级。 此外,科层中的监督者角色可能与员工会有串谋行为,企业应规避高能者与监督者可能的串谋情况,促使监督者报告真实的信息,否则也会带来损失。

总之,科层中,控制损失的原因源于信息的有效利用是否受到影响,若信息无法有效运用于决策配置,即造成了控制损失。

题5:企业之所以喜欢内源融资,根据啄序模型的思想,外部投资人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会存在信息租金的问题,例如企业所发行证券的真实价值被投资人低估,此时企业证券是被折价出售,对企业是不利的。此外,相比而言,企业经理会优先关心老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新的投资者;若真实的价值确实很高,内部老股东也不会放弃过多的利益。所以,一方面企业真正价值只有企业方知晓,而市场对其价值评估又可能存在信息租金,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即企业经理向外部投资人发放证券存在诸多的成本问题,且发放新股票通常不利于老股东,另一方面,若企业在内源融资之外仍然有资金需求,会倾向无风险债券融资,最后才是风险证券的形式。即,首先保证的是企业老股东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即真正的价值优先由企业原先的股东所持有,然后才是向外部投资人融资。

题6和题7计算,结合书复习时候做。

第三章:交易费用经济学

科斯关于交易费用 与契约不完全的精髓,衍生出俩个分支,本章交易费用经济学强调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边界,强调专用性投资的事后保护。产权学强调事前投资激励。

一、 基本思想

威廉姆森重要

TCE 交易费用经济学三个概念: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定义回忆)及关于针对完全契约的简单阐述(即契约天然是不完全的)

主要思想: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每次交易视为一种契约。关于契约不完全的情境下,需要最优治理结构节约事前事后的交易费用

威廉姆森的6点思想(回忆)即交易经济学的特点

二、企业本质和边界

1、企业本质:一种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视角,与新古典黑箱不同的阐述。

契约分类(资产专用性k ,保障措施s 划分):某种程度上,治理结构是融合了资产专用型、保障措施和交易价格的制度安排。

2、契约与治理结构的选择(什么样交易或契约对应什么样的治理结构的问题)

用三个维度(回忆)刻画描述交易或契约属性(回忆)

Tips :三维度确定了后,就确定了交易费用的度量(计算交易费用)

市场、企业和混合形式是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或者制度安排

因此,将契约分为三类: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关系契约(阐述见书p89)

3、企业本质

科斯:企业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

威廉姆森:仅仅在静态交易费用概念下,无法说明有些交易在企业完成,有些在市场完成。

所以,只有引入资产专用性,使交易费用动态化,才能进行比较静态分析(阐述,p90) 其推进了科斯的思想

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三点(回忆)p90

(二)企业边界:新古典交易费用模型

详细见书数学推理

1、早期观点:关于企业边界或一体化问题,由于存在资产专用性,产生可占用性准租,会导致缔结契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敲竹杠行为,一体化是解决这种失调的方法,只要一体化收益超过成本(通用并购案例)

2、启发式模型

早期太关注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费用,这里再引入生产成本,综合考察对企业边界的决定 四个假定,6个命题书p91

能减少成本的更容易一体化(例如事业制度),资产专用性高与最优值时,内部生产比外购要好。等等

3、 正式模型(上述模型的具体验证命题)

A 假定市场与企业生产技术相同

包含产量和资产专用性水平俩个变量,知道其一就知道另外一个最优值。这里检验了上述命题,资产专用性具有削弱成本的影响,则企业比市场有优势。

B 生产技术不同:产出水平(大规模企业与小规模)达到某临界值时,总生产成本损失会递减,随着规模扩大,生产成本损失随之趋近于0,即大企业更倾向一体化。

C 需求效应

A B假定资产专用性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未考察对市场需求影响。

这里,资产专用性影响需求的移动和治理成本变化

预期:增加资产专用性水平造成的需求增强效应递增时,企业相对占优市场。

4、 进一步解释企业边界(重点看)

P96。关于控制损失及选择性干预问题阐述,结合第二章的内容学习。

高能激励(只有市场可以)定义及理解

在企业内部引入高能激励造成俩方面的高额成本(回忆)即企业采取低能激励的适应性更强(委托人权威及信息优势能减少讨价还价成本),但同时也带来官僚成本,最优企业规模是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又是权衡思想哦)

市场——混合形式——企业——官僚组织四种组织形式在激励强度、协调性适应、行政控制、契约法、官僚成本、契约不完全程度方面的比较

总结: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6点p90+97(结合看)

三、公司融资(略,结合第二章看,想法与第二章完全不同)

分析:公司起源、公司融资、公司治理

公司起源:关于跨国公司成立分部的原因阐述(理解)

公司融资核心观点及其阐述:股权及债务与其说是融资手段,应该说是不同的治理结构(在

第二章基础上的)

见书p98(标记部分)

这里主要是从资产专用性这个视角出发去考虑的。

对比债务和股权的论述(记住数学公式,比较简单好理解)

债股权的论述(包含债务和股权的各个优点及其局限)

租赁的融资方式(资产专用性通用性,接近0,相当于古典契约,可用标准的市场方式处理)

四.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定义,则引申为一个焦点——什么人应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 框架:前面企业本质中资产专用性、保障措施、交易价格来划分三种人(资本家,工人或经营者,供应商)

Tips :简单契约对应简单的治理结构,复杂的对应复杂的。

分析:

1、 工人类型(普通工人没有进入董事会的必要)

特殊工人虽然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权益,但委托人在不完全契约中可凭借有利地位对其“敲竹杠”,而特殊工人若事先预期到这点,就会减少专用性投资激励,这对双方都是损失。

特殊工人保护自己的治理结构是工会。本质是增加话语权,能够与资方讨价还价,且人力资产专用性越强,工会组织越复杂,详细阐述见102

结论:必要时允许工人进入,分享信息,但不给投票权。(事先谈判并非完美,因为需要信息对称)

2、 资本家

两类:股东和债权人

股东面临的俩个风险

Tips :股东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

董事会建立的条件要求5点

交易费用视角下,董事会本质即保护股东的治理结构

债权人(分短期贷款和专用性资产长期贷款)

阐述见书,主要是长期贷款的保护

3、 经营者

个人缔约,此方面研究尚不成熟(交易费用)

和工人一样,按照专用性人力投资有没有的俩种情况

保护措施:金降落伞,解聘保险

威廉姆森认为不应该进入董事会,其已经掌握公司大量信息,再进入会助长剥夺股东的行为,董事会则会为其控制,但董事会若能控制的前提下,使其进入董事会也有三点好处(回忆)

4、 供应商、客户和社区,见书,不重要

逻辑依然是资产专用性的问题

小结:企业特殊情况时,可能需要更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个时候一些本来可以不进入的人也可以进入,例如专用性投资的供应商,为了能够协调各自行动。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五、评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4点局限

题1考的原题,略

题2略

题3:麦当劳选择何种治理结构都是为了增加利润,即建立在最大化利润的基础上的。从市场范围而言,多建立一个商店一来带来现金收入,二来规模经济的好处,例如品牌知名度。因此,尽可能覆盖多个城市总是有益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尽可能覆盖的前提下节约成本?若选择和其他企业合作,虽然可以获得资金投入的帮助,但是品牌自主权可能得到削弱,若直接投资,则运营管理成本太高,还需进行人力专用性资产投资。综合来看,对个人进行特许经营具有俩者的好处,首先申请者自行承担开张费用,资产专用性投资,这相当转移了大量的固定成本。而麦当劳只需要在最大化条件基础上凭借其谈判力选择经营者,并以更低的人力培训后让其单独运营店面,即最小成本培养了一个经理人一样,但这个经理人还需承担投资者角色,而麦当劳还从其营业额中抽取利润比例。这样做一方面实现了规模经济的初衷,一方面在最小成本的基础上,完全转移了资本投入,对经营者的征收的费用相当于麦当劳品牌的租金,这种治理结构是最大化麦当劳效用的。

题4: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分析自助餐火爆的原因,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用户交易成本的节约方面,越能节约交易成本对顾客越有利。交易费用成本影响因素三点: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度量交易费用的),其中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频率低,不确定高对交易费用的成本估计也就越高。从自助餐角度而言,支付一笔固定费用,后续不需再支付,这类似一次性的完全契约,这种古典契约使得市场自我清算,可放心的进行交易,即顾客不再承担后续谈判的风险,这种方式相比餐后付款降低了吃太多消费支付偏高的可能风险。其次,交易频率问题,单次消费仅需交易一次,相当只需缔结一次要么接受要么离开的契约,顾客一旦接受就会选择最大化其效用,就个体而言,吃的多总比吃的少效用更高一些,因此,总会选择吃到不能再吃为止。就社会效益而言,吃饱即帕累托均衡,而就个体而言,此时最大化的效用就是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此外,没有太多限制,未来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总之,自助餐火爆的背后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顾客效用最大化共同的影响。

第四章 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企业规模)

格鲁斯曼和哈特

新产权学派对不完全契约理解建立在早期交易费用经济学基础上,建立在对其局限的不满。 认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的清晰解释,难以解释企业的规模问题。

新产权学派把剩余索取权定为企业所有权,提出主要关于企业一体化方面的理论。 基本逻辑(回忆)

一、 企业的本质

1、 契约不完全的含义

不完全的三点原因(回忆,有递进关系的)

Tips :归根到底,其原因可以归结到有限理性方面

新产权学派的有限理性(充分理性)高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原因俩点(回忆)

契约不完全带来的三个成本或交易费用(回忆)

2、 企业本质:物质资产的集合

两类契约权利:具体权利和剩余权利(定义回忆)

Tips :根据是否写入契约来判断,详细见书p114。剩余权利更重要

剩余索取权等同于所有权,其配置必定影响事前专用性投资,为了不影响事前专业性投资激励,最好的方式是一方将剩余控制权购买过去。

新产权学派定义:剩余控制权(新的定义,与索取权对应的,有了控制就有了索取)

为什么定义企业为一种所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p115。

(这里的物质资产是指非人力资产,硬和软俩方面,解释企业权威的来源)

企业并购的就是非人力资产,就是物质资产的所有权。

小结:企业物质资产的所有权配置,不仅影响所有者的激励,也影响工人的激励。而不同的产权结构对当事人(所有者和工人)如何产生影响,下一节。

二、企业边界

并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回忆AB 企业),收益超过成本,一体化就是有效率的。

若资产是严格互补的,最好将所有权集中某一方,而双方人力资本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产权结构就不再重要。

Tips :游艇模型分析产权安排(此外,严格互补的资产集中配置比分散配置要好)

GHM 模型(见书,重点)

数学模型规范上述思想,非合并型,一类和二类合并

主要命题要注意看(看书)

命题一和推论(激励不足的问题)

命题二(投资决策的弹性,谁没弹性,谁就贡献出控制权,即被合并)

命题三(谁的投资缺乏生产力,谁就被合并是最佳的)

命题四(资产相互独立,非合并是最佳,拥有对方不会增加生产力,却削弱生产力;例如行业不同,合并没意义)

命题五(严格互补的资产,某一形式的合并是最佳,不要分散)

命题六(谁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谁就应该主导合并,即不可或缺的一方)

命题七(双方人力都必要,所有权都是同等好的,产权形式不重要,无论市场契约或一体化,都没差异,因为双方的投资激励没有变化)

对GHM 模型的批评

(博弈论和鲁宾斯坦轮流谈判解答不同;外部选择权视角,用后者方法解答,拥有较少资产时反而更有投资激励;而之后哈特又修正模型,将企业不再定义为一种资产集而是活动,就包含了非物质资产的要素,用私人收益替代剩余控制权这个模糊概念,见书)

三.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

阿吉翁和博尔顿的模型和哈特关于最优债务的模型

A 阿吉翁和博尔顿的最优证券设计理论

四条情形:

(1)企业家完全谈判力且零个人资产(2)社会最佳行动公式俩个,企业家私人利益含货币和非货币(3)自然状态的不可证实性和行动方案的复杂性导致不完全契约,再谈判导致企业家从投资者获得货币型的交易租金(4)目标函数冲突,如何控制权事前配置能够保证结果符合社会效率

三种控制权配置方式(企业家单边,投资者单边,相机控制)详细见书

1.企业家单边:问题在于投资者回报不能低于K ,否则无法得到外部投资。

情况1:社会最佳行动中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单调递增的话,是有效率可行的

情况2:情况相反时,个人利益优先,可能导致低效率

2、投资者单边:无论情况如何,投资者决定行动

情况1:企业货币利益与社会总收益正相关,投资者会采取社会最佳行动

情况2:不相关,那么最优行动不被选择

3、 相机控制

根据信号s 决定控制权,综合上述1和2,谁会采取社会最佳行动,就给谁控制权 命题5,最核心思想,见p130

B 哈特等人的拓展(略,了解)

C 多种证券(略)

D 对现有不完全契约的融资和治理理论的评论

P133(看书)突破三点和局限六点

Tips :控制权内涵和外延的各种问题

P137表记,对比完全契约 交易费用经济学 新产权学派

课后题目

题一:略

题二见书p145

题三:私人收益问题,社会最佳行动问题

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会面临好或坏等或然状态,相对应的有其适应的决策行动,企业家采取的行动中还包含了一些不可让渡的私人收益,例如声誉 特殊人力资本的积累;若y ,书p127公式,即符合企业家利益又符合社会效率,称为社会最佳行动。而个人收益则是l ,书p129,若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反,则企业家未必会选择社会最优行动。在题目中就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进行了贪污和不明资产。这是因为其未采取社会最佳行动,选择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正确决策导致的。

题四:GHM 模型(应该说带走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

本题中约翰作为长期的经营者,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人力资产,在其任职期间积累的客户清单等非人力资源也是关系专用性投资,其被解雇以后,与原企业就不再有共同目标。而在其任职期间,其所拥有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产在企业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离职以后这种专用性人力资产不再为企业所拥有,脱离人力资本的资产是无效的,于是原先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削弱,而投入专用性人力资产的约翰则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题五:不完全契约的财务理论思路

剩余控制权,见书p133

不完全契约的财务理论根植于更接近现实的,契约普遍。。。。

题六题七:略

第五章 企业的能力理论

该理论框架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主张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强调企业成长的根源是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的五力模型,三大战略(回忆)

关于波特战略思想的俩个变化(回忆,p148)

后期,发展了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等,但企业能力理论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体系,但有个共同核心: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不是产业吸引力或盈利能力决定)其内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

(一)历程:产业吸引力到核心能力

1、 资源基础理论

用企业内部资源的特殊性来解释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

基本假设略(认为独特的资源是最重要的,有些类似资产专用性,但是这种独特的资源定义较模糊)

2、 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思想三点(回忆)

Tips :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结合体,从能力为视角进行分析

核心能力五个特点(回忆)

3、 知识基础理论

思想:现实企业处于完全缺乏知识和预见与拥有完全知识和预见俩个极端的中间(缺乏完全知识)其认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理性经济学的最优化经济分析是不可行的,其是静态 稳定充分有效的价格协调机制并不存在。

于是,与市场相比,企业组织在不确定条件下对经济活动的协调更具有本质意义。

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积累情况(新古典认为企业有完全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没有费用的)

知识不完全假设

(二)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特征(主要背p153-154的内容)

SWOT 分析开始,见书,各种思想了解即可

Tips :作为企业竞争行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从企业整体视角出发的。本书考察俩个整体意义的概念: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然后给核心能力下一个定义

见书

本书定义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对企业组织效率具有基础性影响的共同知识和专用性个体知识。

巴尼:核心能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难以模仿的,难以被替代的

本书总结:核心能力基本特征:整体性,异质性(非竞争和难以模仿),衍生性(表现在俩个方面,回忆)

俩个局限:忽视外部环境,过度强调内部特殊资源和核心能力的积累。(回忆)

Tips :最早期企业内生成长的思想来源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

二、对企业内生成长的理论探讨(思想史,看看就行)

斯密——马克思——马歇尔(彭罗斯和理查德森)

三、知识积累和创新

1、知识的积累:内生化还是外在化

马歇尔和彭罗斯描述内生知识积累内在机制的差异(回忆)

即企业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循环,即知识内在化和外在化的动态互动过程。

野中郁次郎认为新知识总是来源于个体(这种个体专用性知识往往是缺乏科学原理),只有这种隐性知识被显性化才能转化为对组织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核心知识和能力)。即这种个体知识能否被转化为对整体有价值的组织知识是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关键。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换的角度看,包括四种基本的转化形式(回忆)

2、知识创新和积累

隐性到显性以及显性到隐性是组织学习的双向循环过程,比较重要。

隐性到显性:知识创新或显性化

野中郁次郎;隐形知识显性化第一步则是隐喻,这种独特的领悟方式与逻辑归纳无关,其能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直观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感。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将知识显性化。

Tips :个体隐性知识包含个体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体的认知方式

第二步则是类比,类比是正式逻辑的前奏,类比试图调和上一步的矛盾,寻找共性

最后一步建立逻辑化的模型:逻辑推理替代非正式隐性知识,知识和能力被惯例化和程序化

之后,这种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扩散,使得知识和能力被个体接收并内在化,改善个体的知识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管理?如何引导?共享式解决问题

考察个体认知方式特征的管理问题:

引入共享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个体并不一定就能导致知识创新),有效管理是创新的关键

多罗西:创造性摩擦相关阐述,利用不同个体的知识冲突疏导成可以被综合利用的思想,因此,妥协和融合是隐喻产生的前提,知识创新产生于个体知识的边界。

野中设计了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

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共享的重叠(激发频繁的交流沟通,成员具备共同的知识基础,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同时也有利于其显性化,也有利于显性知识的扩散)

组织设计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不同的部门从事同一项工作,员工战略性轮换,建立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制。

T 型人才的重要性(略)

多萝西:时间和知识创新来源俩个维度描述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作用(重要,见书评)

四个关键性活动(回忆)对应四个系统

3、惯例:知识积累的载体

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表现为企业组织惯例化的过程(惯例和个体认知的熟能生巧有相同功效,属于运用中的知识和能力(组织知识和能力,另一个是书面记录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表现为个体专用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之后个体知识在组织中进行整合,进一步专门化为组织所需要的专用性知识和能力,因此,组织惯例化是组织成员个体专用性知识的积累过程。

其次,惯例化也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

(专业化生产中信息传递有正式的书面也有非正式的权威暗示;信息及其传递方式的惯例化属于共同知识,具有共享性)

阿罗指出默示性知识不但是节约成本的重要来源,也是组织之间成长中长期动态差异的重要

原因。。

惯例的共同知识特性可以用来解释企业整体式的相对独立性,建立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一旦脱离具体组织环境的共同知识,个体知识尤其是专用性个体知识将失去原来的价值。 此外,惯例也为契约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略)书p163-164

4、 惯例依赖与组织扩展、模仿和创新行为

惯例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抽象的做事方式,是一种强加到资源之上的秩序,是企业组织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控制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扩张或成功后就会存在对优秀惯例的复制问题,因此就出现复制(组织扩张)、模仿和创新。

在有限理性假设下,企业是异质的,完全复制是不可能或者是成本高昂的。一是因为惯例是长期积累知识的结果,大量的是经验性的隐性知识(即便复制,成本高昂);二是从惯例特有的控制功能角度看,复制等同于把现有的秩序强加到一系列新的投入上面,作用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其效率。复制是有成本的,要考虑收益-成本。

因此,新工厂中,模仿和创新更有意义。

模仿追求的是相似,追求被模仿者的效率水平(能否成功取决于对象的惯例复杂程度(如果是标准化的,观察下即可,非标准化的例如隐性知识就难)

最有意义的是创新(一方面是改变惯例的过程,也可能是对现有惯例的重新排列) 首先:例外活动是创新的开始(略)

其次:创新并不是完全改变所有的现存惯例,有可能是进行新的组合排列

用模仿的创新取代单纯的模仿(阿尔钦)现实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在已有惯例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最终替代原先的成功者。

因此,在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治理结构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成长和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5、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惰性特征和动态能力(略)见书p167

表现俩个方面

成本约束

总结:

新古典认为企业行为最优,没有知识约束,外生决定;而实际上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表现为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惯例依赖过程。

题一:科斯理论补充

题二:理论分支

题三:惯例创新,惰性知识点

第六章:企业间网络理论

科斯企业-市场二分法对现实企业间复杂的关系缺乏解释力,因此,本文研究是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来理解企业活动。

一、 网络与网络经济学

网络是一种分析工具;网络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结构(本书视角)

Tips :从交易中的互动模式及关系和独立的个体间资源流来定义

1、 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

俩个部分:规模(三种测量方法回忆)、密度(最大最小密度)

2、 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

A 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说法(强关系稳固群体内部关系,弱关系传递信息的作用)

B 罗奈德的结构洞理论,占有结构洞越多的个体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还有就是关系优势;占有结构洞多的主体获得较大经济回报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要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信息优势。

C 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嵌入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源(如权力名望)是通过弱关系链接的异质性网络实现的,这里的弱关系比格兰的弱关系信息沟通作用要更高,对资源交换而言弱关系充当关系纽带,提出三大假设(回忆)

强弱关系测量?弱关系作用假说

(四维度p174,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

强关系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信息重复性高。弱关系反之,此外只有弱关系充当信息桥。

3、 嵌入理论(略)

4、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从俩个方面产生:互惠规范和公众参与网络(见书)

企业参与网络得到制度方面的四点好处(回忆)

二、企业间网络及其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比较

1、企业间网络的含义

本文术语:企业间网络(定义回忆)

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关系;合作企业之间地位

核心在于合作,但不排除竞争,有些情况下竞争还会加剧

存在形式:横向和纵向;强弱(强关系网络一般有核心企业,弱关系则没有核心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如何理解企业间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企业间网络的产生

这里定义企业间网络为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具有稳定交易关系、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硅谷案例)

企业间网络具有重复性交换的特征,比松散的市场交易更有利于产生信任。

企业间网络的运行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确保最终产品成功

或最终利益实现的共同认识中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对抗做法不同(剥削供应商),在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例如供应商还会参加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销售计划等等情报分享;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间界限的模糊。

那么,就存在控制的问题。网络成员仍然是独立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签订的正式保密协议也会有,但是作用并不能真的去期待,所以在企业间合作的同时也会注意控制(例如控制占有供应商利润的最大比例),这里也是共识:技术升级换代会促进所有网络成员收益,在竞争环境中要进攻性的竞争而不是防御性的竞争。

因此,合作关系不是突然出现或完美发生作用的,是在合作与控制之间经常出现持续的紧张状态,冲突也会随之出现,企业间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而不是静态实体。

3、企业间网络、市场和企业科层的比较

P184契约角度谈比较

从交易持续的时间来看(回忆)

从成本来看(回忆;企业间网络成本最高,市场其次,科层最低但也有代理成本)

在学习知识视角来看,市场在价格机制下是简单的交流,个体间属于完全竞争关系,只传递是什么的表现知识,而背后的诀窍尤其是隐性知识则无法传递,无法指导复杂异质性的交易,在这个方面,市场是一个较差的组织方式。而科层制度上企业员工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经常性的交易合作会促进显性和隐性知识传递并形成企业文化,但是也存在利益冲突,当环境震荡企业需要调整时就难以顺利,因此科层制度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企业间网络也存在合作与竞争(形式回忆或见书p185),与科层不同的是,网络成员是独立的,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依靠互惠行动来进行的(类似前面说的共同认识),信任在这里比较重要,此外网络还需要限制进入,互相依赖的资源相比市场不可替代性更高,一定程度上网络还限制了成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灵活性是中等的(其中弱关系网络灵活性要高于强关系网络)

Tips :企业间网络一般处于市场和科层特征的中间 P185表

记住几个题目回答从:契约,成本,学习知识方面,交易持续时间,灵活性这几个角度来比较。

问题来了,三种组织形式的适用性问题,什么情况下企业间网络?(企业间网络的边界问题)

三、三种组织形式的选择: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边界问题,资产专用性+能力+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三个自变量与交互,这样去理解。(能力相当于约束条件)

1、威廉姆森关于资产专用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的阐述(重要,回忆)

资产专用性定义(回忆)

其关于资产专用性的阐述忽略了一个问题(回忆,局限)因此,企业是异质的,分析企业组织的边界需要引入能力维度

2、企业能力与企业间网络边界(活动的相似性)

互补性视角,企业间网络存在是因为需要协调高度互补但不相似的活动。(不是平衡市场的供给,而是在质量和数量上使各个企业计划一致,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Tips :资产专用性高低是区分市场和其他俩种组织形式,但不能区别企业间网络和科层(理由分析见下面)

那么,业务的相似度,互补且相似时采用一体化是有好处的,但是互补又不相似这个时候资

产专用性有很高的时候,合并带来规模扩张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是不划算的。这和前面产权理论关于俩个企业相互独立时不需要合并的想法一致。可行的选择是有选择的剥离合并,就是业务导向,这种方式能给一个企业带来边界扩张另一个缩减,但是也得考虑剥离后的成本收益问题。最佳的情况是企业间网络例如合资,依然是以业务为导向,资产专用性很高,但这个业务上俩个公司合作但是没有一体化(享受到合并的好处又规避了合并的成本)

3、不确定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更为重要,与能力的交互)

威廉姆森从不确定扰动频率和方差俩个方面判断不确定性对企业间网络的影响大于市场和科层(回忆),但不能解释现金激烈竞争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情况下,企业间网络依然盛行的现象。

(1)、忽略能力维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是异质的,且单个企业的认知正确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整合其他企业的认知知识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一方面知识差别应该足够小,使得双方都能够吸收对方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足够大,从而在互动中获取新颖的知识,需要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一体化会取消这种认知距离(一体化往往注重相似程度,不相似会造成成本的上升)这种企业间网络可以是不同企业利用对方的认知能力来弥补自身,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能力(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所以,在需要认知距离的情况下,一体化的内部化成本会很高。

(2)、忽视了供给不确定性和需求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论不正确。

弄清不确定性的来源很重要,决定采取什么治理结构来保护交易。

需求不确定来源三种

行业生命周期角度考察不确定性思想

4交易频率与企业间网络边界(回忆,内容较少,见书)

影响力次之,取决于能力和资产专用性

题三

四.企业间网络的效率分析(重要,课后题四)

1、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可提问:企业间网络是如何节省交易费用的)

四个途径节约(回忆)

2、企业间网络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知识)

逻辑:创新的源泉是持续的获取新知识

那么,获取知识显性的可以去查阅,重要的隐性却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或效率很低,而企业间A 网络的经常互动和多种方式交流更能促进这种隐性知识的吸收。

B 运用知识方面,避免一体化的代理成本(重要,见书p198)

C 降低风险,根据核心能力进行业务分工(业务导向)

3、有助于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企业间网络关系作为一种关系资源)

企业能力理论指出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核心能力,而动态核心能力又要求从内外组织同时营造才能维持持续竞争力,企业间网络这种资源就构成这种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不易替代性特征(见书详细)

Tips 企业间网络这种资源符合一种资源要能为竞争力创造优势的四个条件(见上)

企业间网络程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企业间网络之间的竞争

4、企业间网络效率的资源依赖理论解释

见书,详细

题一、(略)

企业间网络:俩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

题二、

P185特点

选择交易活动三维度基础上加上能力维度来进行衡量

资产专用性很高选择科层,很低选择市场,中等选择企业间网络。

企业能力,互补视角,若一体化成本大于收益则是不值得的;有选择的剥离方式而不是并购则是最佳,这种以业务为导向,资产专用型又很高,单个企业需要联合才能实现。

不确定性,企业的认知能力方面,与其他企业的认知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而是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这样一方面能规避一体化的内部成本,又能有效吸收外部知识。

交易频率是次要的,取决于其他维度,资产专用性低能力又不重要,无论几次都是市场组织,资产专用性高,能力若不重要,科层制度。若能力重要,企业单独不行,则采用企业间网络

题三(重要)

从交易活动三维度解释企业间边界存在的不足,每个都说。

题四见上笔记

第七章企业家理论

一二三节了解见书

第四节从企业家角度看企业的本质以及与市场的关系

P216-217, 新古典经济学解释企业家存在的局限性题目可以从这里理解;题目二

第八章LMF 劳动管理型企业

出题,就LMF 和KMF (资本雇佣劳动)区别出题

1. LMF 新古典理论方面

其实也是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决策问题

A 短期均衡分析:资本不变,研究劳动投入和职工收入的关系。

关于LMF 的四点假设(回忆)

在LMF 中平均收入是选择变量,而在KMF 企业,工资是外生的(区别)

职工的收入取决于俩个因素(回忆)

在LMF 企业中,产量和劳动投入量在短期内与固定资本的增加有关(短期内固定资本不是固定不变),这一点与KMF 短期固定成本变化不做反应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LMF 追求的是平均收入最大化。(最大的区别)

就效率方面,LMF 不能使劳动力市场出清,利润为正时,短期的劳动投入都是无效率的。

B 、长期分析

LMF 短期和长期中都会有变化的固定资本。产品价格变动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而影响生产技术的选择,企业会作出反应用资本替代劳动力(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对LMF 而言,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品价格方向变化相反(区别)

无论是短期和长期,LMF 与KMF 比较,理论上表现为非效率倾向;而凡尼克认为LMF 效率更高主要是包括劳动者具有自我管理的真正动力,被尊重等等,而这些新古典模型无法推导。

出题: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视角下,LMF 与KMF 的区别。

从短期均衡比,长期均衡比,然后总体加入先验式评价。

2、LMF 的产权经济学

期界问题是一个重要缺陷,这是因为在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所有权弱化的情况下,会造成员工投资不足,若员工预计成员资格的期限越短,这种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大(区别一)。 P248论述,

俩个主要问题:期界引起投资配置不足的问题,公共财产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p251 融资问题p252(主要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Tips :这是将融资方面的道德风险,一般LMF 是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因为其目的是平均收入最大化,进而改善企业生产力。

1、道德风险的避免方法三点,而工人又无法做到

2、逆向选择的信号主要选择财富约束和安全约束,而这也导致了融资难问题。

说白了,工人自己本身很穷这一点就是很难融资的 题:从产权学派观点来看,LMF 组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内部投资不足,外部融资困难俩个方面)

3、LMF 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记汉斯曼的)

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和契约不完全会使得一般企业不会采用LMF 组织形式(不利于节约交易费用)P258

而汉斯曼:LMF 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率。

汉斯曼理论:

认为企业交易存在俩种关系(市场契约关系,所有权关系)

所有权配置首要问题是企业与所有客户之间的市场交易总成本达到最低。若将市场交易费用最大化的客户之间市场契约关系变为所有权关系,交易费用将降低。

而所有权关系也有俩个成本(回忆)

即,所有权理论最终解决的问题是在成本最低的所有权配置下,企业交易费用总和最小化。(即上述俩种关系成本)

所有权关系成本p255,p255-258从交易费用和所有权成本俩方面比较LMF KMF(详细) 资产专用性较少p258(威廉姆森) Tips :实物的资产专用性要大于劳动力人力资本专用性

题目二、威廉姆森与汉斯曼的研究异同。

4、 LMF 企业治理理论( 略)

俩种专用性不对称的问题(主要问题导致LMF 罕见) Tips :成员资格市场缺乏,无法进行成员资格的出售

题目:治理结构方面解释LMF 罕见的原因。

劳动和资本的不对称性p262

道的研究是重点


相关内容

  • 经济学基础书
  • :入门级别:(选一本即可)<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萨缪尔森<经济学>斯特格利茨II:经济数学入门:<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 (Alpha C. Chiang)III:基础级别:<微观经济学> 平狄克 / 鲁宾费尔德 (Pindy ...

  • 四年级"读经典书 追中国梦 过安全暑假"活动方案
  • 班级 姓名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一个学期,我们又迎来了快乐的暑假。怎样让假期中的每一天过得开心而充实呢?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快乐过暑假吧!好好安排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阅读活动 (一)争当“阅读小明星” 1、制定暑期阅读计划,对阅读的内容、时间安排、 ...

  •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秋叶.叶光森
  • 这记录的其实是一个人读书的过程,从开始想要读书,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类,并用自身读书实际案例详述.整个思路很清晰,你就跟着走,但是不能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内容不自拔,比方说里面的各种图书,这都是碎片化的,你还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住读书主要脉络,然后根据分类进行系统化学习. 序篇 一. ...

  • 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跟书本身无关的准备工作
  • 收到的一些提问,做一次性的回答: 1.买了书想不起来读怎么办? 给自己一个读书的环境很重要 之前提到的150进20的书里,提到了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说到这本书,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一点了. 想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怎么提醒自己来读书,如果靠自控力,靠别人来提醒,都只是暂时的办法 ...

  •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 让历史照亮未来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在读书之前以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思想的演变?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意义何在?读完<管理思想的演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十分浅显,但确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 ...

  •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本文作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因"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而荣获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获奖的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这篇<社会 ...

  • 班级德育活动方案
  •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出发,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奉献、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养成教育和实践体验为重点,以班级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一系列班级德育活动,积极倡导和培育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让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

  • 广告读书笔记
  • 世界品牌应该是每个民族品牌的发展目标,只有体现出民族品牌的世界性,才能突出品牌当 中的民族性.这是看完<国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方法>后给的最大启发. 朱海松,一个当代广告人的领军人物,做为当代杰出的广告人,中国无线营销理论的开 创者,手机媒体专家.第五媒体.无线营销和无线广告应用学说创 ...

  •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