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石门镇丰子恺故居
微旅行·读书村原创-向岛作品
缘缘堂
·向岛
这回来杭州,接待方安排的行程中,原本是没有丰子恺故居。那天参观完乌镇时间尚早,加上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决定性因素是接待人员看来情绪不错,就临时增加了去丰子恺故居的参观。两处同属浙江桐乡,离得本来也就不远。
年少时读丰子恺要说比朱自清晚一些。朱自清文名盛,加之文风清丽,甚合少年时口味,不但读得兴味勃勃,写起作文来也便少不了引词借句,偷偷模仿。读丰子恺文章却要稍晚上几年。丰子恺并不以文名世,而是以画名世的,他的画生活气息浓郁,恬然有趣,看过就不能忘记。他的画即使不署名也跑不了,看似造像简单,许多的人物,连眉眼都给省略掉了,那种独有的气息别人却仿制不来。他的画并且不陈旧不过时,每每看到一幅先前未见过的画,就像老先生依然活着,不断在画出新作。起初接触到丰子恺的文笔,要说还不是他的文章而是他的翻译。屠格涅夫那本著名的《猎人笔记》,读的就是丰子恺译本。丰子恺把屠格涅夫那种散淡委婉的文风,传达得太精确了,就像汝龙翻译的契诃夫一样,读过就不能忘记。因为这份对于他文笔的信赖,再见到他的散文集时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读丰子恺文章才发现,他的文字与他的画风是那么一致,恬淡,质朴,浑淳,亲切。再跟之前热衷的朱自清散文一对比,发现是那么的不一样!朱自清峻冷清刻,丰子恺飘逸旷达。人在年少时喜欢读朱自清,年龄稍长些就未必想去再读了,丰子恺却一直可以读下去。朱自清和丰子恺一样似乎都有不少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朱自清工作受到孩子打扰时心烦意乱动辄出手打孩子,摁倒了猛揍屁股。丰子恺却宁肯放下手中活计,陪孩子们一起玩耍,乐在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都可以在他们各自文字中找到佐证。丰子恺许多画作是以孩子们为题材,他们的嬉戏甚至恶作剧,在他画笔下都可以谐趣横生。
·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其实也会愤怒的。那是他在祖居苦心经营精心建造的家舍缘缘堂被日本人飞机炸毁之时,先生以一篇《告别缘缘堂在天之灵》来呼号:“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敌暴所摧毁,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丰子恺先生原本应该属于出世性情,与世无争,民族的灾难之下,却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家和一张书桌。一家人先是住在邻村亲戚家,夤夜时分偷偷回家看看,眼看着战事日紧缘缘堂难以保全,才不得不痛惜离开故乡,四处飘荡为生。到头来,他们一家人再也没有住回来过。
如今叫做石门镇的地方,就是丰子恺先生故乡所在。“石门湾”,这个名称在丰子恺先生文字中,频繁可以见到。“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这条运河南达杭州,北通嘉兴、上海、苏州、南京,直至河北。经过我们石门湾的时候,转一个大湾。石门湾由此得名。无数朱漆栏杆玻璃窗的客船,麕集在这湾里,等着你去雇。你可以挑选最中意的一只。一天到嘉兴,一天半到杭州,船价不过三五圆。”车子穿过镇街临近运河时,脑子里就在想象着先生描绘的情景。运河上如今却几乎空荡荡的,偶或只看见一两只货运农船。交通发达了,大概是不需运河再充当客运功能。正这么想着,车子已驶过一座小桥停下。丰子恺故居就在桥头。
·丰子恺漫画作品
新建的丰子恺纪念馆,还有“缘缘堂”。一切,无疑是在企及缘缘堂的旧貌,却分明不再是昔日的缘缘堂了。纪念馆高大敞阔,除了陈列着丰子恺生平事迹,他的漫画作品,还有家人捐送的先生遗物,衣帽,手提箱,眼镜,文房用品,有这些东西在,便让人一时间觉得先生的气息仿佛还在。但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多,来过,看过,也就是了。不过我在年轻时可是爱好过拜访名人故居的,几次去到北京,除了逛书店,就是串胡同四处找寻名人故居,鲁迅的,郭沫若的,茅盾的,徐悲鸿的,许多都去过。在徐悲鸿故居,见到过他的夫人廖静文和他们的儿子。记忆最深刻则是北京东城后圆恩寺的茅盾故居,那是他逝世前居住的地方,可是比他的乌镇故居真实多了,保存着他晚年居住环境的一些原貌,一张大床的金属床头上,拴满了布绳,是他晚年活动不便时用来揪住了起身的。人老了都可怜,不管他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这天在乌镇刚去看过茅盾夫妇的墓地,就连他们的儿子也已老迈故去,与他们葬在一起。人总有一死,看其生平事迹,恍惚还是活人,站在那寂静的墓地,才明白属于一个人的时代已然远去。随着年龄增长,我如今对看名人故居已是兴趣不大,许多属于再造景观,意义不大。这丰子恺故居若不是有人接待安排,让自己专程跑来一趟也是可能性不大。真正丰子恺的意蕴,还是得从他的文字,从他的漫画全集中去仔细觅取才是。
沪宁杭一带,近代以来实在是人文荟萃,英杰盛出。仅就文人来说,附近这一块就有桐乡的茅盾、丰子恺,富阳的郁达夫,海宁的徐志摩,等等。人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到处埋皇上”,的确不假,作为陕西人来到江南,暂时摆脱了帝王的墓气和暮气之后,处处就惊异于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时能感受到头顶有英才之气荡漾。以有关资料,明清两代浙江出进士六千多人,状元39人;江苏出进士五千九百多人,状元63人。而陕西出的进士不足二千人,状元仅仅3人。文化的积淀,家学渊源的循序造就,使得江南人才在近代以来大爆发,也就不奇怪了。不过陕西人如今也有一番自我安慰的观点,有朋友就跟我说,你看看现如今南方的年轻人,却是在轻视着念书了,他们脑瓜灵,得手快,挣钱利,看不上在读书上下苦功,那么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呢?南北人的文化分量,会不会再颠倒过来?朋友这观点倒是不无新奇,不过我确实没有好好想过这问题,权当是“埋皇上”地方人的一份想头吧。至于未来的事谁又说得清?还是让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人们去回答好了。
人一茬又一茬走过属于自己的时空,是真名士自有流风余韵在,不是了任你在秦砖汉瓦上刻满“到此一游”也是历史过客。参观丰子恺故居就在想,这里是不是真正的缘缘堂已不重要,石门湾这块土地,却是有幸孕育了一个丰子恺。丰子恺和他的艺术,已载入历史,不可磨灭。
向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沉浮》《抛锚》,散文随笔集《清朗的和混沌的》。表中篇小说《声名飞扬》《天凉好个秋》《归宿》《利刃》《诗人之死》等,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当代》《飞天》《延河》等文学刊物,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月报》等多家报刊转载。。
请推荐给朋友们,让好文字滋润更多的人!
点左下“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喜欢本文的请点赞哦
原创内容,未经作者及平台主持人许可,任何媒体不得盗用!
·浙江桐乡石门镇丰子恺故居
微旅行·读书村原创-向岛作品
缘缘堂
·向岛
这回来杭州,接待方安排的行程中,原本是没有丰子恺故居。那天参观完乌镇时间尚早,加上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决定性因素是接待人员看来情绪不错,就临时增加了去丰子恺故居的参观。两处同属浙江桐乡,离得本来也就不远。
年少时读丰子恺要说比朱自清晚一些。朱自清文名盛,加之文风清丽,甚合少年时口味,不但读得兴味勃勃,写起作文来也便少不了引词借句,偷偷模仿。读丰子恺文章却要稍晚上几年。丰子恺并不以文名世,而是以画名世的,他的画生活气息浓郁,恬然有趣,看过就不能忘记。他的画即使不署名也跑不了,看似造像简单,许多的人物,连眉眼都给省略掉了,那种独有的气息别人却仿制不来。他的画并且不陈旧不过时,每每看到一幅先前未见过的画,就像老先生依然活着,不断在画出新作。起初接触到丰子恺的文笔,要说还不是他的文章而是他的翻译。屠格涅夫那本著名的《猎人笔记》,读的就是丰子恺译本。丰子恺把屠格涅夫那种散淡委婉的文风,传达得太精确了,就像汝龙翻译的契诃夫一样,读过就不能忘记。因为这份对于他文笔的信赖,再见到他的散文集时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读丰子恺文章才发现,他的文字与他的画风是那么一致,恬淡,质朴,浑淳,亲切。再跟之前热衷的朱自清散文一对比,发现是那么的不一样!朱自清峻冷清刻,丰子恺飘逸旷达。人在年少时喜欢读朱自清,年龄稍长些就未必想去再读了,丰子恺却一直可以读下去。朱自清和丰子恺一样似乎都有不少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朱自清工作受到孩子打扰时心烦意乱动辄出手打孩子,摁倒了猛揍屁股。丰子恺却宁肯放下手中活计,陪孩子们一起玩耍,乐在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都可以在他们各自文字中找到佐证。丰子恺许多画作是以孩子们为题材,他们的嬉戏甚至恶作剧,在他画笔下都可以谐趣横生。
·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其实也会愤怒的。那是他在祖居苦心经营精心建造的家舍缘缘堂被日本人飞机炸毁之时,先生以一篇《告别缘缘堂在天之灵》来呼号:“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敌暴所摧毁,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丰子恺先生原本应该属于出世性情,与世无争,民族的灾难之下,却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家和一张书桌。一家人先是住在邻村亲戚家,夤夜时分偷偷回家看看,眼看着战事日紧缘缘堂难以保全,才不得不痛惜离开故乡,四处飘荡为生。到头来,他们一家人再也没有住回来过。
如今叫做石门镇的地方,就是丰子恺先生故乡所在。“石门湾”,这个名称在丰子恺先生文字中,频繁可以见到。“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这条运河南达杭州,北通嘉兴、上海、苏州、南京,直至河北。经过我们石门湾的时候,转一个大湾。石门湾由此得名。无数朱漆栏杆玻璃窗的客船,麕集在这湾里,等着你去雇。你可以挑选最中意的一只。一天到嘉兴,一天半到杭州,船价不过三五圆。”车子穿过镇街临近运河时,脑子里就在想象着先生描绘的情景。运河上如今却几乎空荡荡的,偶或只看见一两只货运农船。交通发达了,大概是不需运河再充当客运功能。正这么想着,车子已驶过一座小桥停下。丰子恺故居就在桥头。
·丰子恺漫画作品
新建的丰子恺纪念馆,还有“缘缘堂”。一切,无疑是在企及缘缘堂的旧貌,却分明不再是昔日的缘缘堂了。纪念馆高大敞阔,除了陈列着丰子恺生平事迹,他的漫画作品,还有家人捐送的先生遗物,衣帽,手提箱,眼镜,文房用品,有这些东西在,便让人一时间觉得先生的气息仿佛还在。但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多,来过,看过,也就是了。不过我在年轻时可是爱好过拜访名人故居的,几次去到北京,除了逛书店,就是串胡同四处找寻名人故居,鲁迅的,郭沫若的,茅盾的,徐悲鸿的,许多都去过。在徐悲鸿故居,见到过他的夫人廖静文和他们的儿子。记忆最深刻则是北京东城后圆恩寺的茅盾故居,那是他逝世前居住的地方,可是比他的乌镇故居真实多了,保存着他晚年居住环境的一些原貌,一张大床的金属床头上,拴满了布绳,是他晚年活动不便时用来揪住了起身的。人老了都可怜,不管他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这天在乌镇刚去看过茅盾夫妇的墓地,就连他们的儿子也已老迈故去,与他们葬在一起。人总有一死,看其生平事迹,恍惚还是活人,站在那寂静的墓地,才明白属于一个人的时代已然远去。随着年龄增长,我如今对看名人故居已是兴趣不大,许多属于再造景观,意义不大。这丰子恺故居若不是有人接待安排,让自己专程跑来一趟也是可能性不大。真正丰子恺的意蕴,还是得从他的文字,从他的漫画全集中去仔细觅取才是。
沪宁杭一带,近代以来实在是人文荟萃,英杰盛出。仅就文人来说,附近这一块就有桐乡的茅盾、丰子恺,富阳的郁达夫,海宁的徐志摩,等等。人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到处埋皇上”,的确不假,作为陕西人来到江南,暂时摆脱了帝王的墓气和暮气之后,处处就惊异于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时能感受到头顶有英才之气荡漾。以有关资料,明清两代浙江出进士六千多人,状元39人;江苏出进士五千九百多人,状元63人。而陕西出的进士不足二千人,状元仅仅3人。文化的积淀,家学渊源的循序造就,使得江南人才在近代以来大爆发,也就不奇怪了。不过陕西人如今也有一番自我安慰的观点,有朋友就跟我说,你看看现如今南方的年轻人,却是在轻视着念书了,他们脑瓜灵,得手快,挣钱利,看不上在读书上下苦功,那么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呢?南北人的文化分量,会不会再颠倒过来?朋友这观点倒是不无新奇,不过我确实没有好好想过这问题,权当是“埋皇上”地方人的一份想头吧。至于未来的事谁又说得清?还是让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人们去回答好了。
人一茬又一茬走过属于自己的时空,是真名士自有流风余韵在,不是了任你在秦砖汉瓦上刻满“到此一游”也是历史过客。参观丰子恺故居就在想,这里是不是真正的缘缘堂已不重要,石门湾这块土地,却是有幸孕育了一个丰子恺。丰子恺和他的艺术,已载入历史,不可磨灭。
向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沉浮》《抛锚》,散文随笔集《清朗的和混沌的》。表中篇小说《声名飞扬》《天凉好个秋》《归宿》《利刃》《诗人之死》等,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当代》《飞天》《延河》等文学刊物,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月报》等多家报刊转载。。
请推荐给朋友们,让好文字滋润更多的人!
点左下“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喜欢本文的请点赞哦
原创内容,未经作者及平台主持人许可,任何媒体不得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