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长根据地(我与家庭)

第一单元 成长根据地(我与家庭)

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家庭亲情) 教育目标: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付出的辛劳,理解、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中考考点:21-B 33-3-1、2、3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

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真爱阅读 涟漪片片)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我们的心一起跳

主题:家庭亲情

父母的爱:感受(集中表现、日常表现、其他亲情)

理解(不要要求过高、不要太重形式)

回报(孝顺自己父母、和父母共进退、有家庭责任感)

重要问题:

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 理解和尊重父母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如何孝敬父母

承担家庭责任,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母亲节是每年5

,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3

平日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琐事上。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4 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和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家庭责任感的表现: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1. 父亲节和母亲节分别是什么时候?2

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2. 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3

2)平日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琐事上。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4

3)父母对我们爱的具体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父母在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辅导我们学习;抚摸我们;与我们谈心等等。7 3. 如何理解和尊重父母。

要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①有时候,父母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因为他们整天忙于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6 ②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父母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子女身上。7 ③我们渴望父母的爱,但有时也许我们太看重形式了。7

④随着我们不断成长,父母给予我们爱的方式和以前有所不同。7 ⑤我们已经长大,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了。8 4. 为什么和如何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子女尊敬、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孝敬父母,因为: ①父母不但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为家庭做出了诸多贡献; 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孝敬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 ④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①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③承担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④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 ⑤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5. 列举你做过的感恩父母的具体行动。8

从小事做起,在物质生活上照顾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愉快;

在具体生活中理解、关心父母,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积极上进,使父母高兴; 代父母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进行孝敬;

当父母做出不道德甚至可能违反的事时,适时进行劝阻、积极干预引导。 6. 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父母的目光总是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

①我们应与父母互敬互爱。

②我们应该具有与家人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

③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共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和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7. 培养家庭责任:

1)家庭责任感的表现: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2)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生活,也要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生活的风浪。 8. 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理解和尊重父母,理解他们一些行为的原因;

孝敬父母,发出给父母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有家庭责任感,我们的心和父母一起跳,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第二课 家庭剧场(家庭矛盾) 教育目标:

了解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学会避免冲突与解决冲突的方法。 中考考点:21-B 33-3-4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

“侦探”爸爸

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剧场内外

主题:家庭冲突 1、冲突类型: 2、冲突原因:

3、处理方法:避免冲突、解决冲突

重要问题:

与父母冲突的原因

避免和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方法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 ;另一方面,父母还不习惯我们的“长大”,不适应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

“小人不计大人过”,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①认真倾听 ②善于体谅。③主动交流 ④主动道歉 ⑤创造机会 ⑥控制情绪⑦承担责任 ⑧达成协议 避免与父母冲突的方法:①控制情绪②多沟通交流③善于体谅④避免“禁止性言行”:不用生硬的语言或作出过激的行为。

1. 父母与子女的冲突:课本19、掌控中考50-1 2. 父母与子女冲突的原因?掌控中考50-2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 ;另一方面,父母还不习惯我们的“长大”,不适应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 3. 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危害?

1)伤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家庭团结,影响家庭和谐; 2)伤害父母,也伤害自己; 3)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 4)破坏和谐的亲子沟通。

4. 避免与父母冲突的办法有哪些?(如何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17 ①控制情绪,自己的脾气要平和,不可太情绪化或总是对父母发火 ②多与父母亲沟通交流,沟通不到位,才会互相不理解。 ③善于体谅。

④避免“禁止性言行”:不用生硬的语言或作出过激的行为。

5. 解决与父母间冲突的办法有哪些?(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21 最有效的策略是“小人不计大人过”,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主动化解。具体办法是:

①认真倾听 ②善于体谅。③主动交流 ④主动道歉 ⑤创造机会 ⑥控制情绪⑦承担责任 ⑧达成协议 6.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是理解父母: 1)要理解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2)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哪个父母不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要知道父母也有烦恼。父母是普通人,也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而我们做子女的是父母最好的倾诉对象。

7. 美好家庭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1)彼此体谅、体贴;

2)彼此间相互理解,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3)彼此经常真诚地沟通: 4)适当地表达爱与关怀;

5)都明白亲情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

第三课 闲话 “家”常(家庭文化)

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的家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比较中西方家文化的差异,体验新的家庭理念,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考考点:44-B 44-6-6 传统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

教育内容:

回眸传统(望子成龙:重视家庭教育 家有家规:讲究家庭秩序 姓名的背后 佳节中的家文化 ) 异域采风 未来展望

主题:家庭文化

1、回眸传统:望子成龙、家有家规、姓名背后、传统“家”节、家的文学 2、异域采风:差别原因、差别表现 3、未来展望:类型、变迁、趋势

重要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特点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家庭文化29

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中西方家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30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34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34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以爱心和孝心构筑起和睦友爱团结稳定的家。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世界观、品质、习惯和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这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将家规与国法并列,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对家规的重视程度。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等著作中。 建立家庭规则,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让家庭生活更加有序,让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中国人的姓名也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四世同堂”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中国人的支持第一来自家庭,第二来自亲属,然后是宗族。血缘关系推动着社会的运作。这是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一种区别。

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但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摒弃。

由于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不同,更由于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家庭文化往往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养老模式是反哺式的,西方国家是接力式的。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一方面是大家庭、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比例逐步降

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

取长补短,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家庭模式,使家庭的发展更为和谐。

1.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特点:

1)重视家庭教育(典故、重要性) 2)讲究家庭秩序(家规、作用) 3)姓名体现家族特色(姓名、家谱) 4)很多节日都是“家”的节日,

5)很多传统文学都有浓郁的家文化情结。 2. 对待传统家庭文化的正确态度:(P29)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但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摒弃。 3. 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些好的的家庭规则。 姓名文化、节日文化。

4.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中国人的支持来自于 1)家庭;2)亲属;3)宗族(家族)。 5. 中外家庭文化差异有哪些原因?30 1)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不同; 2)地域、历史发展的不同; 3)国别的不同。

6. 中外家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31 1)姓名; 2)教育方式; 3)养老方式;

7. 西方家庭文化中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方家庭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 1)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2)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承包下来,反而要求孩子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3)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严和理解; 4)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

5)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

6)以房养老的方式。由自己的房产养老,一方面减轻子女的负担,一方面促使孩子从小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不依赖父母,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的社会压力。 西方家庭文化中我们不能照搬或者盲目引进的方面: 1)家庭成员之间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关系; 2)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冷漠。等等 8.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优缺点有哪些?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很多方面亦然,我们要辩证地分析。

1)在社会关系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这样虽然在处事上容易陷入保守状态,但比较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2)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家文化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成就。这有利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3)在妇女形象要求上,以贤妻良母为模范,妻子要协助丈夫。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提倡妇女解放的今天正在逐步为人们摒弃。

4)对子女的要求上,中国传统家文化要求子女要服从家长、尊敬老人。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尊敬老人都是美德。但对于服从家长这一点,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既要孝顺父母,也要尊重真理。在全球化时代,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己决定一些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5)在对生日与祭日的态度上,中国人比较重视纪念亡者,而西方人则较重视庆祝生日。 6)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9.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34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一方面是大家庭、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比例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是小家庭,如核心家庭、夫妻家庭及单身家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 10. 未来家庭发展的趋势?34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西方文化不断地撞击与融合,大家互相取长补短,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家庭模式,使家庭的发展更为和谐。

家庭核心从传统的父子(女)向夫妻转移,孩子不再成为维持家庭的纽带,家庭成为夫妻人格的共同体。个人的独立加强,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 1)“丁克家庭”屡见不鲜。21世纪是新新人类的时代,全新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生育观念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二人世界”的轻松。

2)单亲家庭数量增多。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婚恋观念的变化,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重要位置。 3)家庭养老有商量。老人自愿选择进养老院,把家安在老年公寓。

4)家庭理财观念新。不再局限于如何省吃俭用、量入为出,现代家庭更多的把股票、债券、信用卡、保险等作为理财工具;贷款买车、买房、供养子女上学,“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新的消费理念。 5)家庭趋于返璞归真。传统模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将成为历史。女性保持事业与独立。全职太太的数量增多。不再以奢华为目标,致力于追求“过得轻松而没有压力”。 6)家庭“AA ”制变得平常。夫妻、父子(女)、母子(女)之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各花各的钱、各管各的账,过去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将变得平常。

1. 体现重视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曾子杀猪教子”、“缇萦救父”、“木兰从军”等等。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世界观、品质、习惯和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这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3. “家有家规”:讲究家庭秩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将“家规”与“国法”并列,充分说明中国古达社会对家规的重视过度。 体现“家规”的著作有:《礼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六艺》、《女儿经》等等。 4. 家是我们全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爱护。建立和谐家庭: 1)需要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为家庭的前途共同努力。 5. 建立“家规”有哪些好处? 家庭规则的建立。

1)可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2)使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可以让家庭生活更有秩序; 4)可以让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6. 中国人的姓名也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从东西方人的姓名中看到了哪些文化差异?) 1)名字排序的差异反映出西方人比较注重自我;

2)姓氏方面的差异反映出西方人比较喜欢新异; 3)称呼方面的不同反映出西方人注重平等;

4)取名方式不同,中国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裙带关系有关。中国男性取名时多有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女性的名常带有秀美、贤淑、可爱的色彩。西方人(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名在前,姓在后,即“重名轻姓”,女性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的词,男性常要求名字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等。 5)人名的互相翻译不同。

7. 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大家庭观念:“四世同堂”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2)宗族关系。“家和万事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等思想。

以上思想观念均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区别之一:血缘关系推动着社会的运作。

8. 我们该怎样对待古代的家规?

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比外国长得多。《礼记》、《春秋》、《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等等均是家庭教育的教材。但是,这些书籍毕竟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择取跨越时代的好东西来保存和发扬。“孟母三迁”、“窦燕教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现今的教育仍然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这些书籍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弥足珍贵的,今天的我们可取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无迟暮”:历史上许多名人如荀子、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都是后学而成大家的榜样。(2)“博学”和“专精”:学比不学好,博学比少学好,必须把博与精很好地结合起来。(3)“注重眼学”,即眼见为实。(4)强调“切磋”:学习绝对不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过程,必须经常与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思想都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不可取的有:如“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三年之丧”【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 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等这些都是一种愚孝,我们要摒弃这些愚孝意识。

9.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家族文化色彩无处不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都是关于“家”的节日。 10. 有关家庭文化的诗歌、名言警句、小故事: (1)名言警句:

给孩子们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份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多一份情感,少一些铜臭。 ——许传利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为你珍爱他们的感觉将你牢记。在他们的生命素质中,最为饥渴的是家庭文化和精神养分,那是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 ——李查·L ·伊凡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诗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鸟》

(3)小故事

《缇萦救父》、《木兰从军》、《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雀东南飞》、《孔融让梨》等。 11. 中国与美国的家庭观念有哪些区别?

中国家庭观念:习惯于传统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美国家庭观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成人后独立生活,单身家庭和核心家庭比重越来越大。 12. 中国人和西方人命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分别说明了中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有哪些差别? 中国人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一个字是辈分(同辈人中间一个字都是一样的)。说明中国人注重集体,崇尚共性,讲究长幼有序,家族观念浓厚。

西方人姓名:名在前,姓在后,中间一个字是连词或只用圆点隔开。说明西方人家族观念淡薄,比较注重自我,崇尚个性。

(从东西方人的姓名上看文化差异)

1)东方文化强调集体,西方文化强调个人; 2)东方文化强调辈分,西方文化强调平等;

3)东方文化强调男性的主导地位,西方强调男女平等。

13. 中国一直以来是子代依赖于父代建业,父代依赖子代养老,我们的养老模式是“反哺式”的,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是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柱,而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是“接力式”的,每代人只有一个义务,就是哺育孩子,老人不需要子女的赡养,养老问题由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19、家庭结构分类

1)联合家庭: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的大家庭。如红楼梦中的贾府 2)主干家庭:仅包括直系亲属的家庭,如三代同堂。 3)核心家庭:即夫妇加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 4)单身家庭:即独居户,一个人的家庭。

5)“丁克”家庭:一对夫妻没有孩子的家庭,也叫夫妻家庭。

承法》、《婚姻法》等都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15. 中西方人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不同

不同意。因为东西方家庭文化的根源及表现是不一样的。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骨肉亲情无足轻重,亲密的感情来自于共同的信仰,而不是血缘宗族。相反,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受儒家 “孝道”文化的影响,极为重视尊老爱幼。由此,家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而相比之下,团体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则要相差甚远,个人不能超越家庭进行独立发展。因此,在西方,子女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只给父母留下一个缺乏家庭亲情的“空巢”,父母与子女极少往来,更谈不上经济上的互助;相反,东方家庭在传统“道教”的影响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在子女成年后表现在经济上的互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17. 现在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将来成家后很可能赡养4位老人。单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吗?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认为中国未来的家庭会是什么样的? 1)凭个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2)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坚持以家庭为本位,由家庭承担养老抚幼,以及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残等社会风险的基础上,发展国家救助和团队互助(即参加保险)。例如国家救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来进行弥补。

3)中国未来的家庭结构会是“421家庭”模式。即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结婚生子,其家庭结构由四个长辈、他们俩人和一个孩子组成。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家庭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即“4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将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这也必将增加了子女的负担。所以,呼吁更合理的社会老年保障机制的出台。 18.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2)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习惯于自己独立的空间。 19. 面对中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1)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第一单元 成长根据地(我与家庭)

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家庭亲情) 教育目标: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付出的辛劳,理解、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中考考点:21-B 33-3-1、2、3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

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真爱阅读 涟漪片片)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我们的心一起跳

主题:家庭亲情

父母的爱:感受(集中表现、日常表现、其他亲情)

理解(不要要求过高、不要太重形式)

回报(孝顺自己父母、和父母共进退、有家庭责任感)

重要问题:

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 理解和尊重父母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如何孝敬父母

承担家庭责任,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母亲节是每年5

,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3

平日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琐事上。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4 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和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家庭责任感的表现: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1. 父亲节和母亲节分别是什么时候?2

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2. 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3

2)平日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琐事上。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4

3)父母对我们爱的具体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父母在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辅导我们学习;抚摸我们;与我们谈心等等。7 3. 如何理解和尊重父母。

要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①有时候,父母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因为他们整天忙于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6 ②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父母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子女身上。7 ③我们渴望父母的爱,但有时也许我们太看重形式了。7

④随着我们不断成长,父母给予我们爱的方式和以前有所不同。7 ⑤我们已经长大,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了。8 4. 为什么和如何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子女尊敬、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孝敬父母,因为: ①父母不但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为家庭做出了诸多贡献; 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孝敬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 ④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①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③承担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④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 ⑤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5. 列举你做过的感恩父母的具体行动。8

从小事做起,在物质生活上照顾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愉快;

在具体生活中理解、关心父母,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积极上进,使父母高兴; 代父母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进行孝敬;

当父母做出不道德甚至可能违反的事时,适时进行劝阻、积极干预引导。 6. 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父母的目光总是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

①我们应与父母互敬互爱。

②我们应该具有与家人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

③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共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和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7. 培养家庭责任:

1)家庭责任感的表现: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2)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生活,也要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生活的风浪。 8. 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理解和尊重父母,理解他们一些行为的原因;

孝敬父母,发出给父母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有家庭责任感,我们的心和父母一起跳,与父母同呼吸、共患难。

第二课 家庭剧场(家庭矛盾) 教育目标:

了解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学会避免冲突与解决冲突的方法。 中考考点:21-B 33-3-4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

“侦探”爸爸

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剧场内外

主题:家庭冲突 1、冲突类型: 2、冲突原因:

3、处理方法:避免冲突、解决冲突

重要问题:

与父母冲突的原因

避免和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方法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 ;另一方面,父母还不习惯我们的“长大”,不适应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

“小人不计大人过”,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①认真倾听 ②善于体谅。③主动交流 ④主动道歉 ⑤创造机会 ⑥控制情绪⑦承担责任 ⑧达成协议 避免与父母冲突的方法:①控制情绪②多沟通交流③善于体谅④避免“禁止性言行”:不用生硬的语言或作出过激的行为。

1. 父母与子女的冲突:课本19、掌控中考50-1 2. 父母与子女冲突的原因?掌控中考50-2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 ;另一方面,父母还不习惯我们的“长大”,不适应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 3. 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危害?

1)伤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家庭团结,影响家庭和谐; 2)伤害父母,也伤害自己; 3)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 4)破坏和谐的亲子沟通。

4. 避免与父母冲突的办法有哪些?(如何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17 ①控制情绪,自己的脾气要平和,不可太情绪化或总是对父母发火 ②多与父母亲沟通交流,沟通不到位,才会互相不理解。 ③善于体谅。

④避免“禁止性言行”:不用生硬的语言或作出过激的行为。

5. 解决与父母间冲突的办法有哪些?(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21 最有效的策略是“小人不计大人过”,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主动化解。具体办法是:

①认真倾听 ②善于体谅。③主动交流 ④主动道歉 ⑤创造机会 ⑥控制情绪⑦承担责任 ⑧达成协议 6.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是理解父母: 1)要理解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2)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哪个父母不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要知道父母也有烦恼。父母是普通人,也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而我们做子女的是父母最好的倾诉对象。

7. 美好家庭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1)彼此体谅、体贴;

2)彼此间相互理解,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3)彼此经常真诚地沟通: 4)适当地表达爱与关怀;

5)都明白亲情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

第三课 闲话 “家”常(家庭文化)

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的家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比较中西方家文化的差异,体验新的家庭理念,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考考点:44-B 44-6-6 传统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

教育内容:

回眸传统(望子成龙:重视家庭教育 家有家规:讲究家庭秩序 姓名的背后 佳节中的家文化 ) 异域采风 未来展望

主题:家庭文化

1、回眸传统:望子成龙、家有家规、姓名背后、传统“家”节、家的文学 2、异域采风:差别原因、差别表现 3、未来展望:类型、变迁、趋势

重要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特点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家庭文化29

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中西方家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30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34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34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以爱心和孝心构筑起和睦友爱团结稳定的家。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世界观、品质、习惯和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这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将家规与国法并列,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对家规的重视程度。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等著作中。 建立家庭规则,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让家庭生活更加有序,让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中国人的姓名也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四世同堂”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中国人的支持第一来自家庭,第二来自亲属,然后是宗族。血缘关系推动着社会的运作。这是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一种区别。

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但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摒弃。

由于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不同,更由于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家庭文化往往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养老模式是反哺式的,西方国家是接力式的。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一方面是大家庭、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比例逐步降

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

取长补短,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家庭模式,使家庭的发展更为和谐。

1.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特点:

1)重视家庭教育(典故、重要性) 2)讲究家庭秩序(家规、作用) 3)姓名体现家族特色(姓名、家谱) 4)很多节日都是“家”的节日,

5)很多传统文学都有浓郁的家文化情结。 2. 对待传统家庭文化的正确态度:(P29)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但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摒弃。 3. 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些好的的家庭规则。 姓名文化、节日文化。

4.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中国人的支持来自于 1)家庭;2)亲属;3)宗族(家族)。 5. 中外家庭文化差异有哪些原因?30 1)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不同; 2)地域、历史发展的不同; 3)国别的不同。

6. 中外家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31 1)姓名; 2)教育方式; 3)养老方式;

7. 西方家庭文化中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方家庭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 1)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2)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承包下来,反而要求孩子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3)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严和理解; 4)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

5)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

6)以房养老的方式。由自己的房产养老,一方面减轻子女的负担,一方面促使孩子从小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不依赖父母,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的社会压力。 西方家庭文化中我们不能照搬或者盲目引进的方面: 1)家庭成员之间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关系; 2)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冷漠。等等 8.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优缺点有哪些?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很多方面亦然,我们要辩证地分析。

1)在社会关系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这样虽然在处事上容易陷入保守状态,但比较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2)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家文化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成就。这有利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3)在妇女形象要求上,以贤妻良母为模范,妻子要协助丈夫。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提倡妇女解放的今天正在逐步为人们摒弃。

4)对子女的要求上,中国传统家文化要求子女要服从家长、尊敬老人。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尊敬老人都是美德。但对于服从家长这一点,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既要孝顺父母,也要尊重真理。在全球化时代,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己决定一些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5)在对生日与祭日的态度上,中国人比较重视纪念亡者,而西方人则较重视庆祝生日。 6)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9.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34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一方面是大家庭、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比例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是小家庭,如核心家庭、夫妻家庭及单身家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 10. 未来家庭发展的趋势?34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西方文化不断地撞击与融合,大家互相取长补短,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家庭模式,使家庭的发展更为和谐。

家庭核心从传统的父子(女)向夫妻转移,孩子不再成为维持家庭的纽带,家庭成为夫妻人格的共同体。个人的独立加强,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 1)“丁克家庭”屡见不鲜。21世纪是新新人类的时代,全新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生育观念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二人世界”的轻松。

2)单亲家庭数量增多。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婚恋观念的变化,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重要位置。 3)家庭养老有商量。老人自愿选择进养老院,把家安在老年公寓。

4)家庭理财观念新。不再局限于如何省吃俭用、量入为出,现代家庭更多的把股票、债券、信用卡、保险等作为理财工具;贷款买车、买房、供养子女上学,“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新的消费理念。 5)家庭趋于返璞归真。传统模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将成为历史。女性保持事业与独立。全职太太的数量增多。不再以奢华为目标,致力于追求“过得轻松而没有压力”。 6)家庭“AA ”制变得平常。夫妻、父子(女)、母子(女)之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各花各的钱、各管各的账,过去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将变得平常。

1. 体现重视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曾子杀猪教子”、“缇萦救父”、“木兰从军”等等。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世界观、品质、习惯和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这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3. “家有家规”:讲究家庭秩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将“家规”与“国法”并列,充分说明中国古达社会对家规的重视过度。 体现“家规”的著作有:《礼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六艺》、《女儿经》等等。 4. 家是我们全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爱护。建立和谐家庭: 1)需要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为家庭的前途共同努力。 5. 建立“家规”有哪些好处? 家庭规则的建立。

1)可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2)使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可以让家庭生活更有秩序; 4)可以让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6. 中国人的姓名也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从东西方人的姓名中看到了哪些文化差异?) 1)名字排序的差异反映出西方人比较注重自我;

2)姓氏方面的差异反映出西方人比较喜欢新异; 3)称呼方面的不同反映出西方人注重平等;

4)取名方式不同,中国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裙带关系有关。中国男性取名时多有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女性的名常带有秀美、贤淑、可爱的色彩。西方人(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名在前,姓在后,即“重名轻姓”,女性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的词,男性常要求名字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等。 5)人名的互相翻译不同。

7. 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大家庭观念:“四世同堂”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2)宗族关系。“家和万事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等思想。

以上思想观念均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区别之一:血缘关系推动着社会的运作。

8. 我们该怎样对待古代的家规?

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比外国长得多。《礼记》、《春秋》、《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等等均是家庭教育的教材。但是,这些书籍毕竟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择取跨越时代的好东西来保存和发扬。“孟母三迁”、“窦燕教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现今的教育仍然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这些书籍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弥足珍贵的,今天的我们可取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无迟暮”:历史上许多名人如荀子、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都是后学而成大家的榜样。(2)“博学”和“专精”:学比不学好,博学比少学好,必须把博与精很好地结合起来。(3)“注重眼学”,即眼见为实。(4)强调“切磋”:学习绝对不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过程,必须经常与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思想都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不可取的有:如“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三年之丧”【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 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等这些都是一种愚孝,我们要摒弃这些愚孝意识。

9.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家族文化色彩无处不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都是关于“家”的节日。 10. 有关家庭文化的诗歌、名言警句、小故事: (1)名言警句:

给孩子们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份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多一份情感,少一些铜臭。 ——许传利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为你珍爱他们的感觉将你牢记。在他们的生命素质中,最为饥渴的是家庭文化和精神养分,那是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 ——李查·L ·伊凡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诗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鸟》

(3)小故事

《缇萦救父》、《木兰从军》、《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雀东南飞》、《孔融让梨》等。 11. 中国与美国的家庭观念有哪些区别?

中国家庭观念:习惯于传统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理想的家庭模式,“子孙绕膝”被认为是最大的天伦之乐。

美国家庭观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成人后独立生活,单身家庭和核心家庭比重越来越大。 12. 中国人和西方人命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分别说明了中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有哪些差别? 中国人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一个字是辈分(同辈人中间一个字都是一样的)。说明中国人注重集体,崇尚共性,讲究长幼有序,家族观念浓厚。

西方人姓名:名在前,姓在后,中间一个字是连词或只用圆点隔开。说明西方人家族观念淡薄,比较注重自我,崇尚个性。

(从东西方人的姓名上看文化差异)

1)东方文化强调集体,西方文化强调个人; 2)东方文化强调辈分,西方文化强调平等;

3)东方文化强调男性的主导地位,西方强调男女平等。

13. 中国一直以来是子代依赖于父代建业,父代依赖子代养老,我们的养老模式是“反哺式”的,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是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柱,而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是“接力式”的,每代人只有一个义务,就是哺育孩子,老人不需要子女的赡养,养老问题由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19、家庭结构分类

1)联合家庭: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的大家庭。如红楼梦中的贾府 2)主干家庭:仅包括直系亲属的家庭,如三代同堂。 3)核心家庭:即夫妇加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 4)单身家庭:即独居户,一个人的家庭。

5)“丁克”家庭:一对夫妻没有孩子的家庭,也叫夫妻家庭。

承法》、《婚姻法》等都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15. 中西方人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不同

不同意。因为东西方家庭文化的根源及表现是不一样的。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骨肉亲情无足轻重,亲密的感情来自于共同的信仰,而不是血缘宗族。相反,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受儒家 “孝道”文化的影响,极为重视尊老爱幼。由此,家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而相比之下,团体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则要相差甚远,个人不能超越家庭进行独立发展。因此,在西方,子女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只给父母留下一个缺乏家庭亲情的“空巢”,父母与子女极少往来,更谈不上经济上的互助;相反,东方家庭在传统“道教”的影响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在子女成年后表现在经济上的互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17. 现在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将来成家后很可能赡养4位老人。单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吗?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认为中国未来的家庭会是什么样的? 1)凭个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2)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坚持以家庭为本位,由家庭承担养老抚幼,以及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残等社会风险的基础上,发展国家救助和团队互助(即参加保险)。例如国家救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来进行弥补。

3)中国未来的家庭结构会是“421家庭”模式。即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结婚生子,其家庭结构由四个长辈、他们俩人和一个孩子组成。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家庭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即“4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将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这也必将增加了子女的负担。所以,呼吁更合理的社会老年保障机制的出台。 18.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2)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习惯于自己独立的空间。 19. 面对中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1)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关内容

  • [小学生快乐体验活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 王娟英的成长档案袋 : <小学生快乐体验活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其它位置王娟英的成长档案袋 主页 资源中心 荣誉中心 档案资料检索 个人入档信息 基本情况 个人档案夹班主任工作 (rss) 教育教学 (rss) 学生资料 (rss) 成长档案册 日历 日一二三四五六 3012345 ...

  • 我与超市共成长演讲稿
  • 篇一:我与企业共成长精彩演讲稿件[1] 我与 富胜共成长 理财部:丁雪珺 在2010年那个炎 热的夏天,我走进了山东富胜,成为其中的一员.当时的我刚刚把经营了两年的超市转手, 应该说正处于事业的最低谷.也许是我生性不喜欢安逸的缘故,我放弃了在家做全职太太而 从新又选择了再就业,为的就是证明自己不但能 ...

  • 我与xx企业共成长
  • 我与XX企业共成长 去年的夏天,身在母校,反复打量着回忆,无奈回忆一去不返.离别之后,一颗心,满怀期待,承载信念,踏进社会的门槛. XXX年X月XX日,我满怀憧憬的来XX厂报到,时至今日已1年多了.我实习的岗位是维修电工,在这段时间里,有对,有错,有惊喜,也有辛酸:我学到了很多电工技能,对社会和工作 ...

  • 我与孩子们成长的故事
  • 我与孩子们成长的故事 在每个班级里都客观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班上的"另类",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的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差生"."差生" ...

  • 我与孩子同成长家长会发言稿
  • 我与孩子同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尽管屋外是细雨绵绵,寒意袭人,但礼堂内确是暖意融融,激情高昂,因为我们都是为着共同的目的,相聚在一起,那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承蒙领导和老师的厚爱,让我今天在这里发言,我觉得有些底气不足,我们这一代父母 ...

  • 我与新教育的故事
  • 在成长中感受幸福 绛县实验二小 张倩英 1998年的夏日,我走上了三尺讲台.转眼12个春秋过去了.时光如流水一般在指间滑过,日子过得懵懂而又倦怠. 直到2007年夏,我参加了"新教育运城第七届年会",与新教育零距离接触:第一次聆听了朱永新老师的报告,那种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仿佛有个 ...

  • 我与企业共成长 班会心得
  • 我与企业共成长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工作的岗位?"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最 ...

  • "我与好书同成长"班级读书活动计划
  • 【引言】 “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感滋养。”一个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班级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最佳乐园。 【活动主题】 积累知识,获得财富,我与好书同成长 【活动目的】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

  • 我与邮储银行共成长
  • 我与邮储银行共成长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2008年5月22日,伴随着全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步伐,邮政告别了以前只存不贷的历史,一支金融领域的新生力量--邮政储蓄银行应运而生.经过短暂三年的不懈努力,邮政储蓄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