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课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通过这句话我深刻地体会到得当、正确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

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 的源泉。”如一段欢快的乐曲,学生听后会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有的说是一群孩子在操场上愉快的做游戏;有的说是妈妈给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有的说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心里异常兴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引起孩子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有声有色,有形有神的形象和情景。音乐能够体现延长的,变化的,起伏的,跌荡着的东西。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音乐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增进健康,音乐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可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五年级有一首歌曲《吹草哨》,表现了春天的朝气蓬勃。在本课教学的练习演唱时,女同学演唱的优美动听,而男同学竟唱的死气沉沉,还有部分同学 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我没有批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听几个音乐片段。有小鸟歌唱,花儿在开放,小河水丁冬响……听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感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说春天来了。我对同学们说:“听女同学唱歌,我感到春姑娘迈者轻盈的脚步向我走来,听男同学演唱,我感到冬天还没有走,小草都藏在冰雪中呢。男同学们,你们的春天向我们走近了吗?”听了我的话,男同学哈哈大笑,再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学习《闪闪的红星》这课时,让学生观看潘冬子为前方送盐一段录象后,让学生共同献计献策,帮助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索。同学们异常兴奋,积极思考。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想出的方法表演出来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当他们扮演的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把盐带给前方的时候,伴随着闪闪红星的乐曲,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他们就是潘冬子,几许自豪,几许自信,演示不住胜利的喜悦。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所以说,音乐活动是培植音乐能力的土壤,是环境教育同先天素质发生交互作用的“杠杆”,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是创造能力的主观因素。

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也是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对音乐“双基”的认识和反思

新课改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教改中出现的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教师指出:新课标对“双基”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教材单元必须达到的能力和成就目标应有明确的规定。下一步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对“双基”予以一定的关注,

并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踏实地落实。

众所周知,扎实的学科基础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由基本知识、基本能

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连教材中的歌曲最终也没有正确掌握。教师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学会”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学好”的境界的。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新课改中“双基”的地位的认识存在着

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同仁们的深刻反思。

二、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反思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而音乐学科本体又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范围。在中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忽略和淡化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看到,在一些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线条、色彩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显然,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了以下操作中的偏差。①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②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③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而更多的是文学的或德育的。④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他们学会和表现好作品,活动没有实效性。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了最后学生们也没有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和学会使用音乐。笔者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时就看到了不少这种课例。在对本地区中小学音乐的随堂听课时,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状况说明,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存在着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新课改今后是否应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和把握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

对学科综合要把握的“度”做出明确的规范呢?

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乐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本身弥漫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

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在今后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希望有关专家或课改评价部门对这种权重做出必要的限定。

三、对音乐课程评价的认识和反思

第一,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 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然

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第二,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

须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喜欢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来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因而评价更多的还是结果性的,不是形成性和表现性的。所以,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案必须包含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教师应该制定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即时表现、情感投入和阶段性进步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并根据课堂状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改善。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评价作为检查督促的有效手段而已,很少关注过

评价的多重价值和功能的体现。

教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了许多办法,像评价卡、档案袋、发小图片、激励性的小图标等,但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年级越高效果越差。有的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态度和阶段性的进步

做出肯定。

因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

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通过这句话我深刻地体会到得当、正确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

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 的源泉。”如一段欢快的乐曲,学生听后会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有的说是一群孩子在操场上愉快的做游戏;有的说是妈妈给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有的说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心里异常兴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引起孩子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有声有色,有形有神的形象和情景。音乐能够体现延长的,变化的,起伏的,跌荡着的东西。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音乐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增进健康,音乐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可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五年级有一首歌曲《吹草哨》,表现了春天的朝气蓬勃。在本课教学的练习演唱时,女同学演唱的优美动听,而男同学竟唱的死气沉沉,还有部分同学 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我没有批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听几个音乐片段。有小鸟歌唱,花儿在开放,小河水丁冬响……听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感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说春天来了。我对同学们说:“听女同学唱歌,我感到春姑娘迈者轻盈的脚步向我走来,听男同学演唱,我感到冬天还没有走,小草都藏在冰雪中呢。男同学们,你们的春天向我们走近了吗?”听了我的话,男同学哈哈大笑,再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学习《闪闪的红星》这课时,让学生观看潘冬子为前方送盐一段录象后,让学生共同献计献策,帮助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索。同学们异常兴奋,积极思考。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想出的方法表演出来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当他们扮演的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把盐带给前方的时候,伴随着闪闪红星的乐曲,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他们就是潘冬子,几许自豪,几许自信,演示不住胜利的喜悦。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所以说,音乐活动是培植音乐能力的土壤,是环境教育同先天素质发生交互作用的“杠杆”,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是创造能力的主观因素。

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也是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对音乐“双基”的认识和反思

新课改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教改中出现的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教师指出:新课标对“双基”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教材单元必须达到的能力和成就目标应有明确的规定。下一步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对“双基”予以一定的关注,

并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踏实地落实。

众所周知,扎实的学科基础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由基本知识、基本能

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连教材中的歌曲最终也没有正确掌握。教师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学会”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学好”的境界的。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新课改中“双基”的地位的认识存在着

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同仁们的深刻反思。

二、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反思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而音乐学科本体又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范围。在中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忽略和淡化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看到,在一些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线条、色彩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显然,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了以下操作中的偏差。①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②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③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而更多的是文学的或德育的。④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他们学会和表现好作品,活动没有实效性。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了最后学生们也没有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和学会使用音乐。笔者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时就看到了不少这种课例。在对本地区中小学音乐的随堂听课时,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状况说明,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存在着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新课改今后是否应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和把握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

对学科综合要把握的“度”做出明确的规范呢?

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乐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本身弥漫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

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在今后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希望有关专家或课改评价部门对这种权重做出必要的限定。

三、对音乐课程评价的认识和反思

第一,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 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然

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第二,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

须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喜欢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来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因而评价更多的还是结果性的,不是形成性和表现性的。所以,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案必须包含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教师应该制定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即时表现、情感投入和阶段性进步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并根据课堂状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改善。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评价作为检查督促的有效手段而已,很少关注过

评价的多重价值和功能的体现。

教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了许多办法,像评价卡、档案袋、发小图片、激励性的小图标等,但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年级越高效果越差。有的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态度和阶段性的进步

做出肯定。

因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

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相关内容

  •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分析
  •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音乐与人生>选自人印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以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 ...

  •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
  •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 李腾飞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通系,西安,710600) 摘要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 ...

  • 培智唱游教学教案[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 唱游<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教 学 设 计 学校:茂名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师:方俊尹 课题<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打击乐器铃鼓,学会使用铃鼓的方法. 2.学习简单的指挥动作,体现指挥的快乐. 3.使用乐器铃鼓演奏已学的2/ ...

  •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德修养
  •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育做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师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音乐教学,传播音乐文化,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能够具备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开辟学生快乐生活学习 ...

  • 学习音乐鉴赏的心得体会
  • 学习音乐鉴赏的心得体会 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我通过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体会,改变了我对音乐的欣赏角度和对音乐的审美观.其实,正如老师所讲的那样,音乐无时无刻都在们 身边,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我就来谈谈音乐与我的关系及我对音乐的感悟和认识. 我认为在 ...

  • 追寻意义的世界
  • 作者:崔莹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70(2009)01-0185-08 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议题题解 自1979年第一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在广州举行,到2008年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在上海举行已历经了将 ...

  • 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心理过程
  •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研究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心理的变化,对学习者学好钢琴即兴伴奏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即兴伴奏:心理:感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在学习和声理论基础知识和即兴伴奏过程中,涉及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研究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

  • 高中音乐鉴赏19-世界乐器-教学设计
  • 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世界乐器 课 题:世界乐器 教 材:选自花城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绚丽的世界音乐---器乐篇 班 级:高中一年级 设 计:Bin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鉴赏课 一.教学目标: 乐意感受和体验不同国家的乐器表现形式,并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同时增强 ...

  • 大班语言识字教学[昆虫音乐会]
  • 大班语言识字教学<昆虫音乐会> 活动名称:昆虫音乐会 年龄段:大班 活动重点及难点:幼儿能够掌握五个词组,认识昆虫名称,对昆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轻松.活泼.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昆虫的五个词语:蜜蜂.蚂蚁.蝴蝶.螳螂及蜻蜓,并了解五个词语的共同特征--都有虫字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