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律人致未来妻子的一封信(全集版)

“如果一个人放眼望去,觉得很多人都是不错的,不止一个人适合结婚,那只能说明,他/她还没有到适合结婚的年龄。”

---------------------我是正式开始泪崩的走心分界线-----------------

一位法律人致未来妻子的一封信

文 | 王凤涛 法学博士

■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特此感谢。原文载于法学笔记微信公号(ID:JudicialNotes)

读完下文大约需要18分钟 参与倾诉则仅需0.2秒

- 壹 -

亲爱的,选择在这个时候给你写这封信,是无关乎深思熟虑的,尽管信的内容本身发自肺腑。我不确定你何时读到它,最先读到的也许不是你,也不希望你事先成为它的读者,但当我们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我会告诉你有这样一封信存在,它是写给你的,当然也是纪念我们经历的擦肩而过的爱情的。

这是一个重口味的年代,不带感情色彩的冷笑话已经不足以让众人开怀一笑,一封矫情的信件,更无法为充满求知欲(也许是窥探欲?)的人提供任何精神食粮,它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份膨化食品,而且是最没有营养价值的那种,我却依然乐此不彼讲抒情进行到底,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娱乐自己那颗漂泊的心灵。这是一封注定会被消费的信,这都没有关系,人们时常以取笑那些为成名不择手段的三流乃至不入流女星为荣,但当消费他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被他人消费?

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说的文雅点儿是近而立之年,说得艳俗一点儿,是都到了有故事的年纪。在这些故事里,我们都是主角,当我们经历的时候,当时过境迁,回头再看这些往事,意外的发现其实我们都是看客,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别人的故事。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是怎么开始的,为何会如此的投入,这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忘记不清曾经的自己,为了不属于自己的人迷失了不仅属于自己的自己。或许我们不再记得我们一起品味的酸甜苦辣,这就是记忆,人们总是喜欢忘记那些不想让别人提起的记忆。五味杂陈过后,再绚丽的烟花支撑的无非是片刻。那些美好的共处也不过是一帘幽梦,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一切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仅此而已。我们都不需要欺骗自己,告诉对方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另一个你,我们又不得不斩钉截铁的说,事实的确如此,有时善意的谎言更容易赢得赞誉与认可。

在我们相遇之前,也许我们都深信不疑陪伴自己一生的不会是彼此,但命运就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因为我们都不是预言家,以助于总在不经意间感到出乎意料。当阴差阳错已经板上钉钉时,就成了命中注定了。与你一样,我也不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但我却不得不相信,我在茫茫人海中错过了他人却不小心遇上了你,我不确定,这可能不完全是个巧合,还可能是无可避免的。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无所忌惮,无所禁忌,相信所向披靡,相信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坚信距离不是问题,相信现代交通可以化解远离故乡的距离,可以让思念不是个值得拿到桌面上讨论的常识,但有一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如履薄冰,漫步在人生的山路上,发现,原来我们没有办法用速度算短长度。原来还有比一味的冲刺更重的,当我们站在路边回望走过的路,脚印已经模糊,其实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过路者,改变不了个中坎坷。当无数脚印汇聚在一起,我们已经难以寻觅哪是我们留下的印记,只能寄希望于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会留下我们更多的可以主导路的走向的痕迹。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却在为此不懈努力,路的方向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能不自量力的相信,总会有无数的脚印循着这些记忆迈出不同以往的痕迹。

连续下了四天的雨,今天突然给了个晴天。天气预报似乎不是这样说的。

王凤涛

2013年5月29日 作于如心书房

- 贰 -

在已成往事的故事中,或许我们有过望眼欲穿的暗恋,有过错过后的悔不当初,有过对爱慕者的婉言拒绝,还有过对一见倾心者追求而不得的失落,这些情感可能都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让我们为之而郁郁寡欢。那时,我们甚至以为他们会是自己情感生活的全部。这样的故事本来可以成为都市情感小说很好的写作素材,只因为我们不是作家(也许你是),它们只能存在于思绪之中,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无处追寻。

无论是暗恋的对象,还是曾经的情侣,他们都成为过去,而我们赢得了现在。我们有理由坦然面对,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过去的人。任何一段失败的感情,都有两个失败者和至少一个有过错者,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都没有赢家。我们或许有一千个理由伤心,有更多的理由谴责她/他不懂珍惜乃至朝三暮四,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对他们做过多的指责和评判。我们都不是圣人,圣人往生。我们也可能犯过错,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而又毫不心虚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颐指气使。

无论我们主动放弃还是被动接受一段被放弃的感情,我们都曾喜欢过她/他,都曾从对方身上发现自己喜欢的性情、习惯、能力或者在感情上最为人不屑的容颜,当我们为主动放弃而后悔的时候,我们在反思,反思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尽管只是事后诸葛亮,至少那可以让我们把学会的珍惜用于宠爱你我;当我们因被动接受而怨恨的时候,我们也许同样应该反思,不仅是对一段不堪回首的情感,还有那从他人情感舞台上“退场”的经历。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也不要试图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改进自己。

人们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女人,就等分手以后,我无从也无意为这样的判断下结论,因为我和你一样,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话当成束缚他人的大写的“真理”,我们都喜欢脚踏实地。但我愿意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男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男人,就等分手以后。为了,哪怕仅仅是为了对这句话,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思维的信任,我们都不会对过去故事中的人做过多的非议,不想让她/他成为流言蜚语的受害者,为了,即使完全是为了一段无果而终的情感画上句点,我们会希望它是个圆(满)的点。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什么大道理,更跟修养、素质扯不上关系。如果一定要给个“说法”,我会说,我们曾经是情侣(是不是有点儿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的味道?~)。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块自留地,也许有一天会向他人开放一部分,也许永远是块禁地,密尔说,我的权利止于你的鼻子尖处,既然如此,我就没有权利刺探你心底的秘密。开放与否都是我们的自由。我不会过问(当然更不会追问)你的往事,如果你愿意,我相信你会告诉我你的悲欢离合甚至痛彻心扉,如果这会成为事实,我愿意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并努力抚平你心底的伤害。我相信,你也不会问及太多我的往事,不是因为你也在为权利而斗争,而是你的含蓄和善解人意,以及你与我相同的耐心与对彼此的信心。

五月的最后一天,承接的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这一天,孩子们应该期待已久了,我为他们的激动高兴,而我们已经很多年不再为此心潮澎湃了。

王凤涛

2013年5月31日 作于如心书房

- 叁 -

当我们离开大学校园,异地恋似乎就与我们无缘了,于是我们开始怀念“大学爱情”。人们吐槽说“小学爱情死于换位置,初中爱情死于分班,高中爱情死于父母,大学爱情死于毕业”,尽管如此,见多了毕业季的分手,也看惯了走着走着就散了,这却丝毫没有阻碍孩子们对异地恋的痴迷与狂热。大学校园里的情侣从来不会担心异地,不用顾忌能否走到一起,不会介意有没有房子、车子、位子,甚至都不会有些许的抱怨,有的是卿卿我我、乐此不疲。

他们的确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只有从学校领取的微薄补贴、奖学金或者是家教收入,还可能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靠父母的资助度日,但他们有时间,这就够了,交通的便捷改变不了空间距离,无疑可以缩短时间长度,以至于异地恋的时间成本变得更低。他们也不是一无所有,他们有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期待更多是不确定的,不知道能否走到一起,也不知道是否有一份好的工作,恰恰是这种一切的不确定使得他们更加坚定的在一起,因为没有“看得见”的理由证明彼此会去不同的城市,那我们就可以相信/臆测我们将会执子之手、海角天涯。

后校园时代的我们,越来越少对未来的期待、改变现状的勇气和除旧布新的激情了。多数人特别是具有稳定工作的人,已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安逸,满足于在一个还算可以的工作上了此一生,对于这些喜欢安于现状的孩子们来说,从工作的城市“找个人就嫁了吧/找个人就娶了吧”最合适不过了。改变是需要成本的,也有风险,多数人是风险规避的,或者是风险中性的,而风险偏好的人总是少数,因此,工作越稳定、待遇越高,流动性也就越小,人们也就越发没有激情改变这一切。

很少有人再愿意等,等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更倾向于作出对一个相对稳定的异性投下赌注,不管这个赌注是赔还是赚,至少风险会小一些。于是,在工作后的我们更少看到爱情了,因为大家都在找外在条件匹配的人,而不是最合适的人,人们都加入了外貌协会,工作、家庭、房子、车子成了必备选项,而“人”怎么样已经成为次要选项。工作后的人们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耐心去了解一个人,而只能通过这种外在的因素作出大致的判断,这不是在恋爱,这是在赌博。可能是等不起了,可能是太忙了,也可能使走不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老了,更可悲的是,在我们身体老去之前,心已经先衰了,已经没有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会再搞奋不顾身的爱情。

期货越来越没有市场,现货受到更多的青睐,这是一个两难的过程,当人们在放弃异地恋的时候,拒绝的也许不是看不清楚的未知世界,也不单是对难料的未来的敬畏,而是对预估的高概率结果的不可接受。大学爱情实际上风险更大,结果也更加不确定,但孩子们愿意冒险。工作后,这种冒险的精神却变了,变得谨慎和保守,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异地恋的结果更加不确定,而是因为它更加确定。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选择的,没有地方是不可以去的,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但工作以后,当你有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城市稳定下来,越来越不想动了,人们总是偏好于损失规避,得不到的无所谓,得到的再放手,就成了一个痛苦的选择。是的,拿得起很容易,放得下却很难,于是黑瞎子掰玉米难得一见了。

距离产生美,我不确定这种判断是不是有道理,但距离却的确可以使得人们保持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不在眼前的事物。工作后人们普遍都不再喜欢远观了,因为大家变近视了,都戴上了有色眼镜,看着这个原本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异地恋成了稀有动物,而同城恋成了家禽,鸡鸭鹅的故事不断上演。或许异地恋这种稀有动物会灭绝,但同城恋不会因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因为那时的动物园,只好放家禽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在异地恋变得成为历史之前,也许你希望能搭上末班车,却发现很少有人为你停留……

心中时常飘过这样的疑问:

我们相信异地恋,但谁来相信我们?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在一个缺乏信任资源的时代,寄希望于他人的信任已经不足以解决异地恋问题了,与其相信会有人愿意接受异地恋,还不如相信:异地之间,罕有爱情。

王凤涛

2013年9月2日 作于如心书房

- 肆 -

偶然间看到新年度的男(女)朋友标准:【男朋友标准】身高172-182cm、体重65-85kg 、发型普通,性格温和 、不吸烟,少喝酒,不爱泡吧 、本科以上学历、月薪在3000-10000元之间、会煮饭、有耐心,有孝心,有爱心,有上进心、举止斯文,不说脏话、谦虚、谨慎、稳重、大方、对待爱情忠诚不二,有担当。于此同时,女朋友标准也新鲜出炉:【女朋友标准】身高162-173cm、体重50-61kg、发型长发,性格温和、不吸烟,不喝酒,不乱性、会煮饭、关心人,孝敬父母,热爱动物、举止斯文,不说脏话、谦虚、不乱猜疑、不翻男朋友手机,时不时给男朋友个惊喜,不忙会顾家。看了这些“标准”,有了些说点什么的冲动,在这个浮华的年代,连婚恋似乎也成了输入案件事实和法律即可输出判决“机械司法”——输入择偶标准,输出适格的男(女)朋友。

曾经以为结婚是件很遥远的事,直到有一天,发现已经到了应该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自由恋爱一度被视为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传统的经典标杆,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今工作之后的年轻人却似乎又习惯了(也许是只好如此)牵线搭桥,而且这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恋爱选择,毕竟同事是大多数人工作后最经常接触到的群体,手机让大家联系起来方便了,但也让陌生人之间通过交流熟悉认识彼此的机会成本上升了,而引荐则更为廉价起来,于是穿针引线的红娘就这样产生了。尽管这都没有错,但还是觉得,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爱情还是要尽量避免功利之俗,而我不喜欢在两人相识之际就带有这种色彩,也不喜欢走寻常路。别忘了,工作不像求学,单位也不是学校,与此相关的,同事往往也不是同学。很多很火的帖子都告诫人们不要搞单位恋情(内部消化并不常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得不如此,在单位中还是要保持距离,甚至彼此一个眼神的交换都不要有,这些多少有些危言耸听的言辞,据说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逍遥于政治。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彼此接纳,这似乎已经没有疑问了。家庭和睦,父母热情好客,待人如己,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的有时不仅是子女本身,更是他们的家庭乃至下一代。也许你不一定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看起来一定是面善和端庄大方,性格温和开朗、通情达理,能够尊重和孝敬老人,彼此对双方父母能够一视同仁,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换位思考。

相信并坚持“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喜欢你我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不时来点带色或不带色的幽默调节气氛,偶尔喜欢自嘲(毕竟我们不能嘲弄别人)。做事倾向准确计划,更喜欢稳扎稳打,一段时间内偏好集中精力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渴望实现目标后的心潮澎湃。也正由于并非安于现状之人,因此希望你能够支持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当然,我也会坚定的支持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旅行,与朋友聚会。虽不以文字为业,工作后仍笔耕不辍,多有见解发表,虽然少有引用,但依然乐此不疲,且当自娱自乐吧,因为生活中总得有点兴趣爱好。希望将来我们可以共同去冒险,也许会别有一番惬意(也可能是惊悚片看多了);再者谈笑间一起做美食,毕竟平时都忙于工作,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生活中的小情调可以使生活多一丝温馨。尤其不能接受脾气倔强、任性愤青之辈,虽然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是一个人的自由,但不应该妨碍别人走路,路很宽,足以容下不同追求的人,而且这样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王凤涛

2014年4月16日 作于如心书房

- 伍 -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老了,看着镜中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自己,你是否有时也在奢望,镜中与若干起相比日趋年长的影像只是个幻象?其实,当我们从师弟/师妹成为了师兄/师姐,当我们从小孩子口中的哥哥/姐姐变成了叔叔/阿姨,我们就已经知道,奢望有时就是奢望。

是的,不管我们越不愿意,我们都回不去了,好在乐观撑起的笑容,或许可以短暂的回转逝去的时光,或多或少的对容颜做些伪装,却依然难掩岁月在脸上刻下的沧桑。看着发间零星出现的白发,时常安慰自己,就当用脑过度好了,尽管明白无误的是,自己远没有用功到如此的程度。

手中翻着多年前拍的照片,看着孩子般稚嫩的脸庞,回想着记忆碎片中残存的点滴往事,年轻人的意气风发、豪言壮语、谈笑风生,以及对学术的情有独钟甚至是近乎痴狂,都像那不如烟的往事如烟了。我们不再轻易的、信心满满的告诉他人我们要怎么样,我们想怎么样,我们能怎么样了。我们做的多而说的少了,有时干脆是只做不说了。当然,我们也一如既往的不轻易去拍胸膛,我们都厌恶信口雌黄,都不愿接受只说不做,因为拍了胸膛而没有兑现的“支票”,说到底还是空头的,无异于等于把巴掌达到了自己脸上。

随着时间冲刷,再分明的棱角也开始变得圆滑,我们的喜怒也更少写在脸上,情绪变化也越发不明显,而更加趋向于心平气和了。我们发现自己设定的感情标准与年轻人相比要来得更高,眼光也显得更挑了。或许,正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得我们对待感情更不能接受“凑合”,日益坚定的坚守情感的底线,坚持宁缺毋滥,坚持非此即彼,而反感第三条道路。

我们开始相信缘分,更加看重情投意合,相信志趣相投、两情相悦,而与一见钟情相去甚远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在乎自己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更加凭直觉作出我们的第一次判断,特别是当我们对方并不了解或是不是很了解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我们更难喜欢更不用说爱上一个人了。有些人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了解的时候就以及把他/她排除了,但我们并没有为此而后悔,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他/她值不值得后悔,就以及成为陌路了。

事实上,真正的遗憾来自于,他/她喜欢上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或许人们都有过或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即便内心为此充满伤感,哪怕觉得有缘,也不要勉强,更不要打扰,勉为其难的爱情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值得期许的,“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我们依然要保持云淡风轻的姿态,和声细语的说,没什么,并真诚的祝他/她幸福……,这就是生活,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结果,就要学会接受它,很多事情是不如人愿的。我们都得学会认同,学会尊重,学会面对这似水的流年。

王凤涛

2014年6月9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陆 -

在QQ空间读到一则小故事,是这样说的:听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讲座,谈到男女青年挑选恋爱对象时,他说,如果你在读大学的时候,一眼扫去,本班级上的异姓,有三分之一以上可以成为你的配偶候选人,那么……讲到这里,台下发出汹涌的低语声,均说:“那他就是一个神经病!”美国的心理学家抖抖肩膀说:“喏!那他或她,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我无意追问这则故事的真实性,更何况,既然是故事就无需保证是真实的,然而,却对这则故事背后的隐喻颇感兴趣。我们都从大学里一步步走来,对大学里的男欢女爱那些事儿,虽然称不上是了如指掌,至少也是一清二楚。在那样一个青春萌动的年纪,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在大学里相遇,一起上课、就餐、自习、聚会,在教室、在餐厅、在图书馆、在路上,出双入对的场景比比皆是。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这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里,不发生点什么,或许才真正令人惊讶。

大学里恋爱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只要不是先天条件太对不起观众,又没有经常挂科、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之类的斑斑劣迹,男孩子追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失手的时候是不常有的。女生只要外貌不是太抽象,告别单身,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在女生相对较少的理工科院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孩子是很抢手的,无论资质好坏,基本上没有剩余产品,当然这种情形不适用于法学院,法院里女生通常是居多数的。记得一个大学老师对班上女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学四年,一直到毕业没人追你,那你就要反思一下了……

大学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使得每个人看起来都出类拔萃,却都显得一样的平淡无奇。除了相貌和考试成绩,要准确的区分一个异性与另一个异性哪一个更优异,是件很困难的事,大家看起来似乎都是半斤八两,差上不差下。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经历的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教育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把水平不相上下的人选拔到了一个学校,一个院系,甚至是一个班上。因此,其实不是一个班上的人恰巧看起来不分伯仲,而是人才选拔制度把实际上不分伯仲的人分到了一起,毕竟考试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却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潜力。

大学的目标也注定了如果一个学校(院系)出现鹤立鸡群的场景,将会令校方所无地自容,这意味着一个学校(院系)培养的精英是少数,而多数人是碌碌无为的庸才。校方所追求的情景,是鸡立鹤群,这也使得他们奉行的是资源的平均分配主义,尽可能的把发展机会,交到不同的人手里,奖学金、助学金、荣誉称号、班干部选拔、学生社团,莫不如此,为的就是避免资源的过分集中,塑造出少数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

大学这个传说中的“象牙塔”,虽然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有些坍塌,但总体而言,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套用“相对合理主义”的表述,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相对纯净主义”,这种相对纯净的发展环境,使得大学学生的表现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学校的资源配置,而与社会外在因素的干预关系并不密切,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可以将外在变量忽略不计。

高考的遴选,使能力相近的人走到了一起;而大学的均衡培养策略,使得能力相近的人,表现越发相近。大学相对独立于社会的运行环境,也使得外部因素无法强力干预学校的机会配置。这些都使得大学里的学生看起来都很优秀,或者是都平淡无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喜欢上一个人,那么你就很容易觉得另一个人、甚至几个人也还都不错,因为大家都太相似了,各方面几乎都是如此,你喜欢上的那个人很容易找到一个复制品。于是就很容易出现选择困难症,或者说,一眼扫去,会觉得班上不止一个人可以称为配偶候选人。

遇上的人资质相近,是出现“配偶候选人”不唯一的一个但并非唯一的一个原因。大学承接着高中的艰苦岁月,当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时候,大家都有些疲惫了,都太需要一些心灵的安慰、需要一丝情感的慰藉。一个人孤独的走过一片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惊心动魄的,但更充满了寂寞。于是他们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感情,渴望一个能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渴望一个能够走入自己的心底抚慰那颗赤子之心的人。当一个人饥渴的太久了,就难免会饥不择食,也很容易满足,对于能够用来糊口的选择,自然不会那么挑剔。

大学里的孩子还都有些懵懂,虽然他们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依然在发育的路上。他们并不懂得生活不是过家家,并不懂得爱情是需要支撑的,也不太懂得你喜欢的人和适合你的人是两码事。我们不可能喜欢很多的人,更不可能选择很多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的异性适合我们和让我们发自肺腑的喜欢。当我们觉得很多人适合自己的时候,其实我们还不知道到底谁适合我们,那些所谓的“配偶候选人”都是浮云,他们当中,可能(不是一定)没有一个是适合你的,在若干年后,也没有一个能入你的法眼。

如果放眼望去,一个人觉得很多人都是不错的,不止一个人适合结婚,那就说明,他/她还没有到适合结婚的年龄。因为他们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是适合自己的,更不具备甄别比较的能力,所以才会觉得“看见”那么多值得付出或以身相许的爱情。在此时刻,唯有等待,等待自己长大,俯瞰大浪淘沙,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原来我们选择的余地是那样的小,我们喜欢的人是那样的少,我们的“配偶候选人”是如此的少之又少。

王凤涛

2014年6月15日 作于2号楼102室

- 柒 -

“往事如风只是痴心难懂”……月色阑珊,夜深人静,记忆一次次被拽回到逝去的岁月,一次次在回忆中无眠,一次次在无奈中潸然泪下。我们依然故作坚强,使劲浑身解数试图摆脱内心的伤感,却始终无力走出这悲情的围城。当爱在身旁的时候,一切似乎是理所应当,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于是我们觉得那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事情本该如此。我们开始习以为常,不懂珍惜为何物。牵手是需要时间的,而放手却轻而易举。

“有一种爱叫放手”,也有一种无知叫放手,当一个人陪你走过寒冷的冬天,却没能与你分享春天的芬芳,那是一件让人如此懊悔不已的事,我们时常满怀自责的探寻“你那里下雪了吗?”,发自内心的想带Ta走出昏暗的冬天,感受春天的温暖,而忘记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我们开始返程极力寻找那已远去的人,不息尽己所能。于是千方百计你来到Ta所在的城市,试图找回那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身影。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你从来没有想过为了一个人去一座城市,更何况是为了一个人回到一座城市。你还是那样的自信,相信可以力挽狂澜,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当我们满怀喜悦的为自己的到站而欣喜不已,当你通过你们共同的朋友传递回头的信息,却发现一切为时已晚,得到的信息如晴天霹雳将你打翻在地,我们所做的与初衷相比都已变得毫无意义。一时间,茫然无措萦绕心头,你伤痕累累的从地上爬起,楞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

我们不愿面对现实,而现实是,我们回不到从前了。回忆随着时间淤积,不知停歇的反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声无息中,时间日复一日的过去,都说它可以淡化一切,这次却不再灵验,淡忘是如此的艰难,事实上记忆反而愈发清晰,因为往事随着不停地回放,加深了它们在脑海中的印记,以至变得更难清除。我们不愿也无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无处诉说心中的痛楚,任由它落地生根。内疚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为年轻交了太多学费,为率性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形单影只中,我们度过了一段反思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岁月开始明显的留下痕迹。等待已经无济于事,我们想从新开始,渴望遇到一个可以唠嗑的人,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话、一个有过共同生活交集的人。我们开始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但更多的只是擦肩而过。

我们努力在新的开始中了解对方,自以为已经从过往中分离出来,可以按照内心的确信评判眼前的人。但却发现,其实我们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人,不如说在寻找一个复制品。我们总是在情不自禁中拿Ta与眼前的人做比较,希望眼前的人能与之做的一样好。当感觉到其中的不同,便更加怀念往昔,不平静的心情每每会泛起沉淀下的悲伤。我们会不安,害怕错过与失去,因为我们虽然真切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却深知眼前的人在心中的分量,我们在矛盾中迷茫,明知比较是不公平的,却始终困在情感的围城之中,口头上还在重复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王凤涛

2014年7月16日凌晨 作于如心书房

- 捌 -

这是一封断断续续的写了很久却始终都没有写完的信,理论上说,它应该是有结语的,这种结语可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当“未来”已成法律确认的“事实”),也可能并非自己所刻意而为,因为当你不想写了或者事实上不再写了的时候,它也就算是结束了。但所有这些可能,目前来看都不符合这封信的情形,这也就注定了它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完成它的使命。

在读过前几节后,石鼓兄说,感觉我写得东西越来越后现代了,我觉得这是在表扬我~,但我还是更青睐法律实用主义。为了看起来不那么后现代,我打算从这一节开始变换一下这封信的语言风格,让它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从梦里水乡来到生你养你的地方,你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仅为了一个人的生计、追求抑或梦想。毕竟人不能仅为了自己而活着,我们活着也不能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人是应该有所担当的,这种担当,首先是要让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关心支持你的人放心,要敢于也能够承担起属于你的那一份责任,让他们从你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生活的希望和社会的正能量。

可能生来自己就是个恋家的孩子,喜欢陪家人聊天、散步、做家务,有时甚至仅仅是一起吃个饭都会很开心。每个周末,只要不是要出差(培训)或有需要加班完成的工作,都会回家看看父母(说到这里,想起了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发表于《安徽大学法律评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论证“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虽然很多人对这次立法的可行性充满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他的理论观点),给他们带点心意回去,陪他们唠唠嗑,串串门,跟亲朋好友一起吃个团圆饭,然后聊聊最近的工作、生活和打算。

晚饭散步回来后,促膝长谈就开始了,有时聊着聊着,不擅长熬夜的母亲就会躺在沙发上入眠,父亲和我担心在沙发会不舒服也容易着凉,都建议母亲到床上休息,但母亲每次都会委婉的不接受这种建议,她说,喜欢听我们聊天,尽管有规律的呼吸声表明,在我们聊的正嗨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我想,母亲其实更喜欢跟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兴致上来,父亲与我会聊到很晚,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直到感觉时间实在太晚了,才意犹未尽的去各自房间休息。随着父母岁数的增大,有规律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会注意保证他们的休息时间。现在最多到接近晚上十点多的时候,都会跟父母说,感觉有点困了,要不我们明天再聊?每次我们都能就此达成高度的默契。习惯了晚睡的我,回到自己的房间还是会倚在床头上再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上个周末回家的时候带的是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读到“丹东与妓女”那一节时,真切的感受到,当被裹挟的“公意”用于解释社会行为时,与“人性”相比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关上台灯后再戳上一会儿手机,关心一下国之大事,偶尔也会八卦一下,看看娱乐新闻,然后就在不知不觉中抱着手机睡过去……

对每个人来说,可支配的时间都是一个常数,用在这个地方多了,用在其他地方也就少了(比如约会)。于是一定会出现(也确实出现过)这样的声音,不出差的时候每周回家,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这进而成了影响有缘与否决定的一个因素或理由。这种声音是有道理的,两个人合适与否是需要了解的,这种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而这种时间保证有赖于彼此关系的进度。从一个人对待父母和家庭的态度,可以看得出其将来对待伴侣和二人世界的态度。一个不善待父母的人,注定不会善待伴侣(关键时候自见分晓);一个不恋老家的人,也一定不会恋新家,这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恋家与恋爱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每当周末可以一起看望双方父母,陪他们聚聚,再到你们的二人世界,只要彼此有意愿,一起逛街、看电影、健身、旅游、读书、与朋友聚会都是可能的选项。当两个人形成二人世界的时候,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当彼此还不是那么了解时,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不同步的。这就是时间的魅力,而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等不到那一天。

古人云,三十而立,在老人们看来,子女结婚,做父母的才算完成任务,而已到而立之年的自己,却至今没有成家,这让父母觉得,任务还没有完成,这让自己内心时常充满愧疚。喜欢小孩子的父母,每次看到亲朋好友家的孩子,都会好生羡慕。每当此时此刻,自己都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婚姻的意义。对于年轻人而言,在适当的年纪结婚是很重要的,而实现婚姻的幸福无疑更为重要。因为婚姻关系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而是三个家庭的幸福。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尽早成家,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

一路走来,“众里寻她千百度”,我们明白了想要的是什么,懂得了缘分为何物,学会了如何去珍惜,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我们的情感呢?

王凤涛

2015年6月8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玖 -

记忆通常来说越深刻越受欢迎,如果特定的事项一旦进入脑海就深深的嵌在其中,那么你就无需再一遍遍的重复相同的思维过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在读书的时候,你会希望能做到一目十行;在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你会期待看过的法条能够过目不忘;在回忆经历的甜美时光的时候,你会憧憬它们像视频资料一样清晰而又无所遗漏的有序的回放出来。所有这一切并不难以理解,好记性毕竟可以让生活显得有条不紊,而健忘则会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但记忆有时也不见得就是越难忘越受欢迎,特别是在情感问题上更是如此。

有些场景你会希望它们慢慢的淡出你的视野,最好就像从来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一样,但它们却恰恰喜欢跟你开捉迷藏的游戏,在你努力清理它们的时候,悄无声息的藏起来,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又不请自来,再次涌入你的眼帘。以至于慢慢的,你会产生这样的念想,可能根本没有可能抹去那曾经的记忆,也永远都没办法让往事如烟了。于是你开始学着与这些自己不愿记住的记忆为伴,企图让它们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尝试让往昔与今朝一起携手踏上迈向未来的路。

或许是因为看见这试图负重前行的情感旅程的艰辛,一位女性友人在读到这封信的第七节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回首过去的一段感情,要心存感激,感谢有过一段如此美好的日子,陪伴彼此成长,并且毫无怨恨地继续向前开始新的生活。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橱柜,里面能放东西的空间总是有限,要放进一些东西,就要清理掉一些东西。幸福是一条道路,往前走需要勇气,拐个弯需要智慧,过去的种种,美好亦或是伤痕,现在看来都会成为宝贝,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这段简短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足见一位知性女性的人生智慧,我以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而欣慰。这简练的百余字让自己玩味了很久,每读一遍都能有不同以往的收获,也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这也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启示,并敲打键盘,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放不下过去,往往是因为现在生活的不够快乐。时间会抚平一切,但时间也在沉淀一切,让一切从头开始,需要时间,或许更需要一个对的人。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没有约定俗称的成例,有人在选择高富帅,有人在选择白富美;有人看中职业和相貌,有人看重性格和品格,这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只要彼此过的快乐,活的轻松,都未尝不可。而自己觉得,相互理解、心灵互通可能是更重要的,很喜欢那句话‘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找一个懂彼此的人,心平气和的化解分歧,一起面对遇到的困难,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让生活充满阳光,或许,是一个让人期待的结果。”

在这场隔空的互动发生的那一刻,用以表达复杂情感的每一个词汇,都更多承载着内心对意图遗忘本该忘却的过往的理想情景的追寻,这是一种回应,一种对深表赞同的情感安慰的认可,更是一种对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理论自信(抑或自我安慰?),因此,这种回应本身代表的,并非对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未来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惊奇的发现,那些一度认为永远走不出的往事,终究还是走出来了;那些曾经认为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人,最终还是淡忘了。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自然不可(至少主要并非在此)归因于生理意义上的记忆模糊(当然,也不能抹杀它的功绩),而是因为有外部的变量(你懂得)介入其中,这种变量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对原有变量的替换,新增的变量有着更大的权重,这使其足以有力量改变原本处于均衡状态的情感状态,从而导致原有的效用函数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其实,有时我们不需要人为的去改变那些你所不欲的历史记忆,要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生活,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处社会情境的变化,很多关于往事的记忆都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未必是主动改变的结果,也不是刻意的人为改变就可以做到的,却促成了我们一直想达致却可能总是感觉难以实现的一种记忆状态。

今天的清晰回忆往往是对昨天的难以释怀,也是对明天如何泰然处之的温馨提示。世间没有忘情水,大概也不会有孟婆汤,想忘的,一般恰恰是不易忘记的。追寻是一种境界,而等待是一种智慧。记住了你不想记住的,忘记了你不愿忘记的,或许才让生活不至归于平淡。

王凤涛

2015年6月10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拾 -

有人说,很多人单身是眼光太高,太挑剔,或者高不成低不就,其实还真的不完全是这样。人们说,做一件事不需要理由,不做一件事却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这句话套用到婚姻上,似乎也同样适用。早婚有早婚的理由,晚婚有晚婚的“借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见证了很多人的情感历程,看到过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年轻人,也看到过渐行渐远、分道扬镳的情侣,有旁观真挚爱情带来的感动,亦有听闻海誓山盟的情感最终发生退变带来的无尽感慨,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功德圆满,也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有未来,以至于在感情上会越来越小心谨慎。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选择男生时,首先要看的不是相貌,不是家庭,而是工作,男人总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不是爱情的全部,却足以构成爱情的基础。是的,爱情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一锤子买卖,但爱情是根植于生活的,无恒产则无恒心,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爱情,不是值得艳羡的爱情,很多心理落差与内心不平衡就是由于阴盛阳衰铸就的。他的工作最好能与你的旗鼓相当,至少不要比你差太多,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有能力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反之,时间长了,彼此交往圈子的结合点越来越少,接触的人和事有了明显的差异,境界不同、视野不同、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日积月累,对待情感的态度和心理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当这种沟痕撕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切就变得不可调和。

这个男人还要有一些上进心,有一定的工作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一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人生(不一定要具体到特定的阶段)有整体的和宏观的规划,以及迈向梦想的刻苦与勤奋。没有梦想的人会陷入手足无措的茫然与无所适从的徘徊,虚度光阴,萎靡不振;勤奋跟不上梦想的人,则会囿于理想的高远与步履蹒跚的深渊,自娱自乐,怨天尤人。

公道正派也是不可缺少的,身正才可长交,正派方能服人。这些品质说起来容易,甄别起来还是要费些心力。因为怎样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公道正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有好感的异性,却在有意无意的保留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人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还是可以透过一些细节,一些读心术,获得快速简捷的途径。比如眼睛是一个人最为传神的地方,是洞察心灵的窗口,遇有贼眉鼠眼、眼珠频繁转动、喜欢斜视诸种情形时,还是应当慎重;再比如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否尊重、孝敬父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很难指望他不背叛朋友。

家庭条件也很重要,好的家庭条件可以让两个人少一些后顾之忧,少一些经济上的压力。当然,家庭条件对于感情带来的影响还是要辩证的看,两个人经过彼此的努力改善生活的状态,有时会比一开始便享受无比优越条件的情感更为稳固,因为后者没有经历过共同努力的带来的境况改善的愉悦,没有相互扶持的体验造就的对彼此付出的珍视与爱恋。但无论怎么界定家庭在情感中的分量,都更应该看重家庭对子女品性的影响,而非家庭本身。

王凤涛

2016年2月9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今夜如你也无眠,我们留言把酒欢

“如果一个人放眼望去,觉得很多人都是不错的,不止一个人适合结婚,那只能说明,他/她还没有到适合结婚的年龄。”

---------------------我是正式开始泪崩的走心分界线-----------------

一位法律人致未来妻子的一封信

文 | 王凤涛 法学博士

■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特此感谢。原文载于法学笔记微信公号(ID:JudicialNotes)

读完下文大约需要18分钟 参与倾诉则仅需0.2秒

- 壹 -

亲爱的,选择在这个时候给你写这封信,是无关乎深思熟虑的,尽管信的内容本身发自肺腑。我不确定你何时读到它,最先读到的也许不是你,也不希望你事先成为它的读者,但当我们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我会告诉你有这样一封信存在,它是写给你的,当然也是纪念我们经历的擦肩而过的爱情的。

这是一个重口味的年代,不带感情色彩的冷笑话已经不足以让众人开怀一笑,一封矫情的信件,更无法为充满求知欲(也许是窥探欲?)的人提供任何精神食粮,它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份膨化食品,而且是最没有营养价值的那种,我却依然乐此不彼讲抒情进行到底,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娱乐自己那颗漂泊的心灵。这是一封注定会被消费的信,这都没有关系,人们时常以取笑那些为成名不择手段的三流乃至不入流女星为荣,但当消费他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被他人消费?

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说的文雅点儿是近而立之年,说得艳俗一点儿,是都到了有故事的年纪。在这些故事里,我们都是主角,当我们经历的时候,当时过境迁,回头再看这些往事,意外的发现其实我们都是看客,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别人的故事。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是怎么开始的,为何会如此的投入,这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忘记不清曾经的自己,为了不属于自己的人迷失了不仅属于自己的自己。或许我们不再记得我们一起品味的酸甜苦辣,这就是记忆,人们总是喜欢忘记那些不想让别人提起的记忆。五味杂陈过后,再绚丽的烟花支撑的无非是片刻。那些美好的共处也不过是一帘幽梦,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一切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仅此而已。我们都不需要欺骗自己,告诉对方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另一个你,我们又不得不斩钉截铁的说,事实的确如此,有时善意的谎言更容易赢得赞誉与认可。

在我们相遇之前,也许我们都深信不疑陪伴自己一生的不会是彼此,但命运就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因为我们都不是预言家,以助于总在不经意间感到出乎意料。当阴差阳错已经板上钉钉时,就成了命中注定了。与你一样,我也不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但我却不得不相信,我在茫茫人海中错过了他人却不小心遇上了你,我不确定,这可能不完全是个巧合,还可能是无可避免的。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无所忌惮,无所禁忌,相信所向披靡,相信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坚信距离不是问题,相信现代交通可以化解远离故乡的距离,可以让思念不是个值得拿到桌面上讨论的常识,但有一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如履薄冰,漫步在人生的山路上,发现,原来我们没有办法用速度算短长度。原来还有比一味的冲刺更重的,当我们站在路边回望走过的路,脚印已经模糊,其实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过路者,改变不了个中坎坷。当无数脚印汇聚在一起,我们已经难以寻觅哪是我们留下的印记,只能寄希望于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会留下我们更多的可以主导路的走向的痕迹。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却在为此不懈努力,路的方向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能不自量力的相信,总会有无数的脚印循着这些记忆迈出不同以往的痕迹。

连续下了四天的雨,今天突然给了个晴天。天气预报似乎不是这样说的。

王凤涛

2013年5月29日 作于如心书房

- 贰 -

在已成往事的故事中,或许我们有过望眼欲穿的暗恋,有过错过后的悔不当初,有过对爱慕者的婉言拒绝,还有过对一见倾心者追求而不得的失落,这些情感可能都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让我们为之而郁郁寡欢。那时,我们甚至以为他们会是自己情感生活的全部。这样的故事本来可以成为都市情感小说很好的写作素材,只因为我们不是作家(也许你是),它们只能存在于思绪之中,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无处追寻。

无论是暗恋的对象,还是曾经的情侣,他们都成为过去,而我们赢得了现在。我们有理由坦然面对,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过去的人。任何一段失败的感情,都有两个失败者和至少一个有过错者,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都没有赢家。我们或许有一千个理由伤心,有更多的理由谴责她/他不懂珍惜乃至朝三暮四,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对他们做过多的指责和评判。我们都不是圣人,圣人往生。我们也可能犯过错,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而又毫不心虚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颐指气使。

无论我们主动放弃还是被动接受一段被放弃的感情,我们都曾喜欢过她/他,都曾从对方身上发现自己喜欢的性情、习惯、能力或者在感情上最为人不屑的容颜,当我们为主动放弃而后悔的时候,我们在反思,反思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尽管只是事后诸葛亮,至少那可以让我们把学会的珍惜用于宠爱你我;当我们因被动接受而怨恨的时候,我们也许同样应该反思,不仅是对一段不堪回首的情感,还有那从他人情感舞台上“退场”的经历。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也不要试图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改进自己。

人们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女人,就等分手以后,我无从也无意为这样的判断下结论,因为我和你一样,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话当成束缚他人的大写的“真理”,我们都喜欢脚踏实地。但我愿意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男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男人,就等分手以后。为了,哪怕仅仅是为了对这句话,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思维的信任,我们都不会对过去故事中的人做过多的非议,不想让她/他成为流言蜚语的受害者,为了,即使完全是为了一段无果而终的情感画上句点,我们会希望它是个圆(满)的点。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什么大道理,更跟修养、素质扯不上关系。如果一定要给个“说法”,我会说,我们曾经是情侣(是不是有点儿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的味道?~)。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块自留地,也许有一天会向他人开放一部分,也许永远是块禁地,密尔说,我的权利止于你的鼻子尖处,既然如此,我就没有权利刺探你心底的秘密。开放与否都是我们的自由。我不会过问(当然更不会追问)你的往事,如果你愿意,我相信你会告诉我你的悲欢离合甚至痛彻心扉,如果这会成为事实,我愿意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并努力抚平你心底的伤害。我相信,你也不会问及太多我的往事,不是因为你也在为权利而斗争,而是你的含蓄和善解人意,以及你与我相同的耐心与对彼此的信心。

五月的最后一天,承接的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这一天,孩子们应该期待已久了,我为他们的激动高兴,而我们已经很多年不再为此心潮澎湃了。

王凤涛

2013年5月31日 作于如心书房

- 叁 -

当我们离开大学校园,异地恋似乎就与我们无缘了,于是我们开始怀念“大学爱情”。人们吐槽说“小学爱情死于换位置,初中爱情死于分班,高中爱情死于父母,大学爱情死于毕业”,尽管如此,见多了毕业季的分手,也看惯了走着走着就散了,这却丝毫没有阻碍孩子们对异地恋的痴迷与狂热。大学校园里的情侣从来不会担心异地,不用顾忌能否走到一起,不会介意有没有房子、车子、位子,甚至都不会有些许的抱怨,有的是卿卿我我、乐此不疲。

他们的确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只有从学校领取的微薄补贴、奖学金或者是家教收入,还可能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靠父母的资助度日,但他们有时间,这就够了,交通的便捷改变不了空间距离,无疑可以缩短时间长度,以至于异地恋的时间成本变得更低。他们也不是一无所有,他们有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期待更多是不确定的,不知道能否走到一起,也不知道是否有一份好的工作,恰恰是这种一切的不确定使得他们更加坚定的在一起,因为没有“看得见”的理由证明彼此会去不同的城市,那我们就可以相信/臆测我们将会执子之手、海角天涯。

后校园时代的我们,越来越少对未来的期待、改变现状的勇气和除旧布新的激情了。多数人特别是具有稳定工作的人,已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安逸,满足于在一个还算可以的工作上了此一生,对于这些喜欢安于现状的孩子们来说,从工作的城市“找个人就嫁了吧/找个人就娶了吧”最合适不过了。改变是需要成本的,也有风险,多数人是风险规避的,或者是风险中性的,而风险偏好的人总是少数,因此,工作越稳定、待遇越高,流动性也就越小,人们也就越发没有激情改变这一切。

很少有人再愿意等,等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更倾向于作出对一个相对稳定的异性投下赌注,不管这个赌注是赔还是赚,至少风险会小一些。于是,在工作后的我们更少看到爱情了,因为大家都在找外在条件匹配的人,而不是最合适的人,人们都加入了外貌协会,工作、家庭、房子、车子成了必备选项,而“人”怎么样已经成为次要选项。工作后的人们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耐心去了解一个人,而只能通过这种外在的因素作出大致的判断,这不是在恋爱,这是在赌博。可能是等不起了,可能是太忙了,也可能使走不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老了,更可悲的是,在我们身体老去之前,心已经先衰了,已经没有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会再搞奋不顾身的爱情。

期货越来越没有市场,现货受到更多的青睐,这是一个两难的过程,当人们在放弃异地恋的时候,拒绝的也许不是看不清楚的未知世界,也不单是对难料的未来的敬畏,而是对预估的高概率结果的不可接受。大学爱情实际上风险更大,结果也更加不确定,但孩子们愿意冒险。工作后,这种冒险的精神却变了,变得谨慎和保守,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异地恋的结果更加不确定,而是因为它更加确定。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选择的,没有地方是不可以去的,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但工作以后,当你有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城市稳定下来,越来越不想动了,人们总是偏好于损失规避,得不到的无所谓,得到的再放手,就成了一个痛苦的选择。是的,拿得起很容易,放得下却很难,于是黑瞎子掰玉米难得一见了。

距离产生美,我不确定这种判断是不是有道理,但距离却的确可以使得人们保持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不在眼前的事物。工作后人们普遍都不再喜欢远观了,因为大家变近视了,都戴上了有色眼镜,看着这个原本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异地恋成了稀有动物,而同城恋成了家禽,鸡鸭鹅的故事不断上演。或许异地恋这种稀有动物会灭绝,但同城恋不会因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因为那时的动物园,只好放家禽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在异地恋变得成为历史之前,也许你希望能搭上末班车,却发现很少有人为你停留……

心中时常飘过这样的疑问:

我们相信异地恋,但谁来相信我们?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在一个缺乏信任资源的时代,寄希望于他人的信任已经不足以解决异地恋问题了,与其相信会有人愿意接受异地恋,还不如相信:异地之间,罕有爱情。

王凤涛

2013年9月2日 作于如心书房

- 肆 -

偶然间看到新年度的男(女)朋友标准:【男朋友标准】身高172-182cm、体重65-85kg 、发型普通,性格温和 、不吸烟,少喝酒,不爱泡吧 、本科以上学历、月薪在3000-10000元之间、会煮饭、有耐心,有孝心,有爱心,有上进心、举止斯文,不说脏话、谦虚、谨慎、稳重、大方、对待爱情忠诚不二,有担当。于此同时,女朋友标准也新鲜出炉:【女朋友标准】身高162-173cm、体重50-61kg、发型长发,性格温和、不吸烟,不喝酒,不乱性、会煮饭、关心人,孝敬父母,热爱动物、举止斯文,不说脏话、谦虚、不乱猜疑、不翻男朋友手机,时不时给男朋友个惊喜,不忙会顾家。看了这些“标准”,有了些说点什么的冲动,在这个浮华的年代,连婚恋似乎也成了输入案件事实和法律即可输出判决“机械司法”——输入择偶标准,输出适格的男(女)朋友。

曾经以为结婚是件很遥远的事,直到有一天,发现已经到了应该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自由恋爱一度被视为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传统的经典标杆,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今工作之后的年轻人却似乎又习惯了(也许是只好如此)牵线搭桥,而且这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恋爱选择,毕竟同事是大多数人工作后最经常接触到的群体,手机让大家联系起来方便了,但也让陌生人之间通过交流熟悉认识彼此的机会成本上升了,而引荐则更为廉价起来,于是穿针引线的红娘就这样产生了。尽管这都没有错,但还是觉得,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爱情还是要尽量避免功利之俗,而我不喜欢在两人相识之际就带有这种色彩,也不喜欢走寻常路。别忘了,工作不像求学,单位也不是学校,与此相关的,同事往往也不是同学。很多很火的帖子都告诫人们不要搞单位恋情(内部消化并不常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得不如此,在单位中还是要保持距离,甚至彼此一个眼神的交换都不要有,这些多少有些危言耸听的言辞,据说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逍遥于政治。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彼此接纳,这似乎已经没有疑问了。家庭和睦,父母热情好客,待人如己,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的有时不仅是子女本身,更是他们的家庭乃至下一代。也许你不一定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看起来一定是面善和端庄大方,性格温和开朗、通情达理,能够尊重和孝敬老人,彼此对双方父母能够一视同仁,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换位思考。

相信并坚持“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喜欢你我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不时来点带色或不带色的幽默调节气氛,偶尔喜欢自嘲(毕竟我们不能嘲弄别人)。做事倾向准确计划,更喜欢稳扎稳打,一段时间内偏好集中精力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渴望实现目标后的心潮澎湃。也正由于并非安于现状之人,因此希望你能够支持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当然,我也会坚定的支持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旅行,与朋友聚会。虽不以文字为业,工作后仍笔耕不辍,多有见解发表,虽然少有引用,但依然乐此不疲,且当自娱自乐吧,因为生活中总得有点兴趣爱好。希望将来我们可以共同去冒险,也许会别有一番惬意(也可能是惊悚片看多了);再者谈笑间一起做美食,毕竟平时都忙于工作,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生活中的小情调可以使生活多一丝温馨。尤其不能接受脾气倔强、任性愤青之辈,虽然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是一个人的自由,但不应该妨碍别人走路,路很宽,足以容下不同追求的人,而且这样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王凤涛

2014年4月16日 作于如心书房

- 伍 -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老了,看着镜中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自己,你是否有时也在奢望,镜中与若干起相比日趋年长的影像只是个幻象?其实,当我们从师弟/师妹成为了师兄/师姐,当我们从小孩子口中的哥哥/姐姐变成了叔叔/阿姨,我们就已经知道,奢望有时就是奢望。

是的,不管我们越不愿意,我们都回不去了,好在乐观撑起的笑容,或许可以短暂的回转逝去的时光,或多或少的对容颜做些伪装,却依然难掩岁月在脸上刻下的沧桑。看着发间零星出现的白发,时常安慰自己,就当用脑过度好了,尽管明白无误的是,自己远没有用功到如此的程度。

手中翻着多年前拍的照片,看着孩子般稚嫩的脸庞,回想着记忆碎片中残存的点滴往事,年轻人的意气风发、豪言壮语、谈笑风生,以及对学术的情有独钟甚至是近乎痴狂,都像那不如烟的往事如烟了。我们不再轻易的、信心满满的告诉他人我们要怎么样,我们想怎么样,我们能怎么样了。我们做的多而说的少了,有时干脆是只做不说了。当然,我们也一如既往的不轻易去拍胸膛,我们都厌恶信口雌黄,都不愿接受只说不做,因为拍了胸膛而没有兑现的“支票”,说到底还是空头的,无异于等于把巴掌达到了自己脸上。

随着时间冲刷,再分明的棱角也开始变得圆滑,我们的喜怒也更少写在脸上,情绪变化也越发不明显,而更加趋向于心平气和了。我们发现自己设定的感情标准与年轻人相比要来得更高,眼光也显得更挑了。或许,正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得我们对待感情更不能接受“凑合”,日益坚定的坚守情感的底线,坚持宁缺毋滥,坚持非此即彼,而反感第三条道路。

我们开始相信缘分,更加看重情投意合,相信志趣相投、两情相悦,而与一见钟情相去甚远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在乎自己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更加凭直觉作出我们的第一次判断,特别是当我们对方并不了解或是不是很了解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我们更难喜欢更不用说爱上一个人了。有些人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了解的时候就以及把他/她排除了,但我们并没有为此而后悔,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他/她值不值得后悔,就以及成为陌路了。

事实上,真正的遗憾来自于,他/她喜欢上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或许人们都有过或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即便内心为此充满伤感,哪怕觉得有缘,也不要勉强,更不要打扰,勉为其难的爱情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值得期许的,“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我们依然要保持云淡风轻的姿态,和声细语的说,没什么,并真诚的祝他/她幸福……,这就是生活,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结果,就要学会接受它,很多事情是不如人愿的。我们都得学会认同,学会尊重,学会面对这似水的流年。

王凤涛

2014年6月9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陆 -

在QQ空间读到一则小故事,是这样说的:听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讲座,谈到男女青年挑选恋爱对象时,他说,如果你在读大学的时候,一眼扫去,本班级上的异姓,有三分之一以上可以成为你的配偶候选人,那么……讲到这里,台下发出汹涌的低语声,均说:“那他就是一个神经病!”美国的心理学家抖抖肩膀说:“喏!那他或她,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我无意追问这则故事的真实性,更何况,既然是故事就无需保证是真实的,然而,却对这则故事背后的隐喻颇感兴趣。我们都从大学里一步步走来,对大学里的男欢女爱那些事儿,虽然称不上是了如指掌,至少也是一清二楚。在那样一个青春萌动的年纪,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在大学里相遇,一起上课、就餐、自习、聚会,在教室、在餐厅、在图书馆、在路上,出双入对的场景比比皆是。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这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里,不发生点什么,或许才真正令人惊讶。

大学里恋爱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只要不是先天条件太对不起观众,又没有经常挂科、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之类的斑斑劣迹,男孩子追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失手的时候是不常有的。女生只要外貌不是太抽象,告别单身,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在女生相对较少的理工科院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孩子是很抢手的,无论资质好坏,基本上没有剩余产品,当然这种情形不适用于法学院,法院里女生通常是居多数的。记得一个大学老师对班上女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学四年,一直到毕业没人追你,那你就要反思一下了……

大学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使得每个人看起来都出类拔萃,却都显得一样的平淡无奇。除了相貌和考试成绩,要准确的区分一个异性与另一个异性哪一个更优异,是件很困难的事,大家看起来似乎都是半斤八两,差上不差下。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经历的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教育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把水平不相上下的人选拔到了一个学校,一个院系,甚至是一个班上。因此,其实不是一个班上的人恰巧看起来不分伯仲,而是人才选拔制度把实际上不分伯仲的人分到了一起,毕竟考试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却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潜力。

大学的目标也注定了如果一个学校(院系)出现鹤立鸡群的场景,将会令校方所无地自容,这意味着一个学校(院系)培养的精英是少数,而多数人是碌碌无为的庸才。校方所追求的情景,是鸡立鹤群,这也使得他们奉行的是资源的平均分配主义,尽可能的把发展机会,交到不同的人手里,奖学金、助学金、荣誉称号、班干部选拔、学生社团,莫不如此,为的就是避免资源的过分集中,塑造出少数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

大学这个传说中的“象牙塔”,虽然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有些坍塌,但总体而言,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套用“相对合理主义”的表述,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相对纯净主义”,这种相对纯净的发展环境,使得大学学生的表现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学校的资源配置,而与社会外在因素的干预关系并不密切,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可以将外在变量忽略不计。

高考的遴选,使能力相近的人走到了一起;而大学的均衡培养策略,使得能力相近的人,表现越发相近。大学相对独立于社会的运行环境,也使得外部因素无法强力干预学校的机会配置。这些都使得大学里的学生看起来都很优秀,或者是都平淡无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喜欢上一个人,那么你就很容易觉得另一个人、甚至几个人也还都不错,因为大家都太相似了,各方面几乎都是如此,你喜欢上的那个人很容易找到一个复制品。于是就很容易出现选择困难症,或者说,一眼扫去,会觉得班上不止一个人可以称为配偶候选人。

遇上的人资质相近,是出现“配偶候选人”不唯一的一个但并非唯一的一个原因。大学承接着高中的艰苦岁月,当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时候,大家都有些疲惫了,都太需要一些心灵的安慰、需要一丝情感的慰藉。一个人孤独的走过一片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惊心动魄的,但更充满了寂寞。于是他们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感情,渴望一个能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渴望一个能够走入自己的心底抚慰那颗赤子之心的人。当一个人饥渴的太久了,就难免会饥不择食,也很容易满足,对于能够用来糊口的选择,自然不会那么挑剔。

大学里的孩子还都有些懵懂,虽然他们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依然在发育的路上。他们并不懂得生活不是过家家,并不懂得爱情是需要支撑的,也不太懂得你喜欢的人和适合你的人是两码事。我们不可能喜欢很多的人,更不可能选择很多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的异性适合我们和让我们发自肺腑的喜欢。当我们觉得很多人适合自己的时候,其实我们还不知道到底谁适合我们,那些所谓的“配偶候选人”都是浮云,他们当中,可能(不是一定)没有一个是适合你的,在若干年后,也没有一个能入你的法眼。

如果放眼望去,一个人觉得很多人都是不错的,不止一个人适合结婚,那就说明,他/她还没有到适合结婚的年龄。因为他们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是适合自己的,更不具备甄别比较的能力,所以才会觉得“看见”那么多值得付出或以身相许的爱情。在此时刻,唯有等待,等待自己长大,俯瞰大浪淘沙,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原来我们选择的余地是那样的小,我们喜欢的人是那样的少,我们的“配偶候选人”是如此的少之又少。

王凤涛

2014年6月15日 作于2号楼102室

- 柒 -

“往事如风只是痴心难懂”……月色阑珊,夜深人静,记忆一次次被拽回到逝去的岁月,一次次在回忆中无眠,一次次在无奈中潸然泪下。我们依然故作坚强,使劲浑身解数试图摆脱内心的伤感,却始终无力走出这悲情的围城。当爱在身旁的时候,一切似乎是理所应当,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于是我们觉得那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事情本该如此。我们开始习以为常,不懂珍惜为何物。牵手是需要时间的,而放手却轻而易举。

“有一种爱叫放手”,也有一种无知叫放手,当一个人陪你走过寒冷的冬天,却没能与你分享春天的芬芳,那是一件让人如此懊悔不已的事,我们时常满怀自责的探寻“你那里下雪了吗?”,发自内心的想带Ta走出昏暗的冬天,感受春天的温暖,而忘记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我们开始返程极力寻找那已远去的人,不息尽己所能。于是千方百计你来到Ta所在的城市,试图找回那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身影。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你从来没有想过为了一个人去一座城市,更何况是为了一个人回到一座城市。你还是那样的自信,相信可以力挽狂澜,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当我们满怀喜悦的为自己的到站而欣喜不已,当你通过你们共同的朋友传递回头的信息,却发现一切为时已晚,得到的信息如晴天霹雳将你打翻在地,我们所做的与初衷相比都已变得毫无意义。一时间,茫然无措萦绕心头,你伤痕累累的从地上爬起,楞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

我们不愿面对现实,而现实是,我们回不到从前了。回忆随着时间淤积,不知停歇的反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声无息中,时间日复一日的过去,都说它可以淡化一切,这次却不再灵验,淡忘是如此的艰难,事实上记忆反而愈发清晰,因为往事随着不停地回放,加深了它们在脑海中的印记,以至变得更难清除。我们不愿也无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无处诉说心中的痛楚,任由它落地生根。内疚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为年轻交了太多学费,为率性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形单影只中,我们度过了一段反思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岁月开始明显的留下痕迹。等待已经无济于事,我们想从新开始,渴望遇到一个可以唠嗑的人,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话、一个有过共同生活交集的人。我们开始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但更多的只是擦肩而过。

我们努力在新的开始中了解对方,自以为已经从过往中分离出来,可以按照内心的确信评判眼前的人。但却发现,其实我们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人,不如说在寻找一个复制品。我们总是在情不自禁中拿Ta与眼前的人做比较,希望眼前的人能与之做的一样好。当感觉到其中的不同,便更加怀念往昔,不平静的心情每每会泛起沉淀下的悲伤。我们会不安,害怕错过与失去,因为我们虽然真切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却深知眼前的人在心中的分量,我们在矛盾中迷茫,明知比较是不公平的,却始终困在情感的围城之中,口头上还在重复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王凤涛

2014年7月16日凌晨 作于如心书房

- 捌 -

这是一封断断续续的写了很久却始终都没有写完的信,理论上说,它应该是有结语的,这种结语可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当“未来”已成法律确认的“事实”),也可能并非自己所刻意而为,因为当你不想写了或者事实上不再写了的时候,它也就算是结束了。但所有这些可能,目前来看都不符合这封信的情形,这也就注定了它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完成它的使命。

在读过前几节后,石鼓兄说,感觉我写得东西越来越后现代了,我觉得这是在表扬我~,但我还是更青睐法律实用主义。为了看起来不那么后现代,我打算从这一节开始变换一下这封信的语言风格,让它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从梦里水乡来到生你养你的地方,你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仅为了一个人的生计、追求抑或梦想。毕竟人不能仅为了自己而活着,我们活着也不能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人是应该有所担当的,这种担当,首先是要让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关心支持你的人放心,要敢于也能够承担起属于你的那一份责任,让他们从你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生活的希望和社会的正能量。

可能生来自己就是个恋家的孩子,喜欢陪家人聊天、散步、做家务,有时甚至仅仅是一起吃个饭都会很开心。每个周末,只要不是要出差(培训)或有需要加班完成的工作,都会回家看看父母(说到这里,想起了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发表于《安徽大学法律评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论证“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虽然很多人对这次立法的可行性充满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他的理论观点),给他们带点心意回去,陪他们唠唠嗑,串串门,跟亲朋好友一起吃个团圆饭,然后聊聊最近的工作、生活和打算。

晚饭散步回来后,促膝长谈就开始了,有时聊着聊着,不擅长熬夜的母亲就会躺在沙发上入眠,父亲和我担心在沙发会不舒服也容易着凉,都建议母亲到床上休息,但母亲每次都会委婉的不接受这种建议,她说,喜欢听我们聊天,尽管有规律的呼吸声表明,在我们聊的正嗨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我想,母亲其实更喜欢跟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兴致上来,父亲与我会聊到很晚,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直到感觉时间实在太晚了,才意犹未尽的去各自房间休息。随着父母岁数的增大,有规律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会注意保证他们的休息时间。现在最多到接近晚上十点多的时候,都会跟父母说,感觉有点困了,要不我们明天再聊?每次我们都能就此达成高度的默契。习惯了晚睡的我,回到自己的房间还是会倚在床头上再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上个周末回家的时候带的是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读到“丹东与妓女”那一节时,真切的感受到,当被裹挟的“公意”用于解释社会行为时,与“人性”相比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关上台灯后再戳上一会儿手机,关心一下国之大事,偶尔也会八卦一下,看看娱乐新闻,然后就在不知不觉中抱着手机睡过去……

对每个人来说,可支配的时间都是一个常数,用在这个地方多了,用在其他地方也就少了(比如约会)。于是一定会出现(也确实出现过)这样的声音,不出差的时候每周回家,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这进而成了影响有缘与否决定的一个因素或理由。这种声音是有道理的,两个人合适与否是需要了解的,这种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而这种时间保证有赖于彼此关系的进度。从一个人对待父母和家庭的态度,可以看得出其将来对待伴侣和二人世界的态度。一个不善待父母的人,注定不会善待伴侣(关键时候自见分晓);一个不恋老家的人,也一定不会恋新家,这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恋家与恋爱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每当周末可以一起看望双方父母,陪他们聚聚,再到你们的二人世界,只要彼此有意愿,一起逛街、看电影、健身、旅游、读书、与朋友聚会都是可能的选项。当两个人形成二人世界的时候,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当彼此还不是那么了解时,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不同步的。这就是时间的魅力,而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等不到那一天。

古人云,三十而立,在老人们看来,子女结婚,做父母的才算完成任务,而已到而立之年的自己,却至今没有成家,这让父母觉得,任务还没有完成,这让自己内心时常充满愧疚。喜欢小孩子的父母,每次看到亲朋好友家的孩子,都会好生羡慕。每当此时此刻,自己都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婚姻的意义。对于年轻人而言,在适当的年纪结婚是很重要的,而实现婚姻的幸福无疑更为重要。因为婚姻关系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而是三个家庭的幸福。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尽早成家,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

一路走来,“众里寻她千百度”,我们明白了想要的是什么,懂得了缘分为何物,学会了如何去珍惜,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我们的情感呢?

王凤涛

2015年6月8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玖 -

记忆通常来说越深刻越受欢迎,如果特定的事项一旦进入脑海就深深的嵌在其中,那么你就无需再一遍遍的重复相同的思维过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在读书的时候,你会希望能做到一目十行;在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你会期待看过的法条能够过目不忘;在回忆经历的甜美时光的时候,你会憧憬它们像视频资料一样清晰而又无所遗漏的有序的回放出来。所有这一切并不难以理解,好记性毕竟可以让生活显得有条不紊,而健忘则会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但记忆有时也不见得就是越难忘越受欢迎,特别是在情感问题上更是如此。

有些场景你会希望它们慢慢的淡出你的视野,最好就像从来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一样,但它们却恰恰喜欢跟你开捉迷藏的游戏,在你努力清理它们的时候,悄无声息的藏起来,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又不请自来,再次涌入你的眼帘。以至于慢慢的,你会产生这样的念想,可能根本没有可能抹去那曾经的记忆,也永远都没办法让往事如烟了。于是你开始学着与这些自己不愿记住的记忆为伴,企图让它们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尝试让往昔与今朝一起携手踏上迈向未来的路。

或许是因为看见这试图负重前行的情感旅程的艰辛,一位女性友人在读到这封信的第七节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回首过去的一段感情,要心存感激,感谢有过一段如此美好的日子,陪伴彼此成长,并且毫无怨恨地继续向前开始新的生活。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橱柜,里面能放东西的空间总是有限,要放进一些东西,就要清理掉一些东西。幸福是一条道路,往前走需要勇气,拐个弯需要智慧,过去的种种,美好亦或是伤痕,现在看来都会成为宝贝,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这段简短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足见一位知性女性的人生智慧,我以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而欣慰。这简练的百余字让自己玩味了很久,每读一遍都能有不同以往的收获,也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这也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启示,并敲打键盘,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放不下过去,往往是因为现在生活的不够快乐。时间会抚平一切,但时间也在沉淀一切,让一切从头开始,需要时间,或许更需要一个对的人。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没有约定俗称的成例,有人在选择高富帅,有人在选择白富美;有人看中职业和相貌,有人看重性格和品格,这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只要彼此过的快乐,活的轻松,都未尝不可。而自己觉得,相互理解、心灵互通可能是更重要的,很喜欢那句话‘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找一个懂彼此的人,心平气和的化解分歧,一起面对遇到的困难,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让生活充满阳光,或许,是一个让人期待的结果。”

在这场隔空的互动发生的那一刻,用以表达复杂情感的每一个词汇,都更多承载着内心对意图遗忘本该忘却的过往的理想情景的追寻,这是一种回应,一种对深表赞同的情感安慰的认可,更是一种对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理论自信(抑或自我安慰?),因此,这种回应本身代表的,并非对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未来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惊奇的发现,那些一度认为永远走不出的往事,终究还是走出来了;那些曾经认为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人,最终还是淡忘了。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自然不可(至少主要并非在此)归因于生理意义上的记忆模糊(当然,也不能抹杀它的功绩),而是因为有外部的变量(你懂得)介入其中,这种变量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对原有变量的替换,新增的变量有着更大的权重,这使其足以有力量改变原本处于均衡状态的情感状态,从而导致原有的效用函数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其实,有时我们不需要人为的去改变那些你所不欲的历史记忆,要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生活,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处社会情境的变化,很多关于往事的记忆都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未必是主动改变的结果,也不是刻意的人为改变就可以做到的,却促成了我们一直想达致却可能总是感觉难以实现的一种记忆状态。

今天的清晰回忆往往是对昨天的难以释怀,也是对明天如何泰然处之的温馨提示。世间没有忘情水,大概也不会有孟婆汤,想忘的,一般恰恰是不易忘记的。追寻是一种境界,而等待是一种智慧。记住了你不想记住的,忘记了你不愿忘记的,或许才让生活不至归于平淡。

王凤涛

2015年6月10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 拾 -

有人说,很多人单身是眼光太高,太挑剔,或者高不成低不就,其实还真的不完全是这样。人们说,做一件事不需要理由,不做一件事却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这句话套用到婚姻上,似乎也同样适用。早婚有早婚的理由,晚婚有晚婚的“借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见证了很多人的情感历程,看到过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年轻人,也看到过渐行渐远、分道扬镳的情侣,有旁观真挚爱情带来的感动,亦有听闻海誓山盟的情感最终发生退变带来的无尽感慨,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功德圆满,也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有未来,以至于在感情上会越来越小心谨慎。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选择男生时,首先要看的不是相貌,不是家庭,而是工作,男人总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不是爱情的全部,却足以构成爱情的基础。是的,爱情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一锤子买卖,但爱情是根植于生活的,无恒产则无恒心,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爱情,不是值得艳羡的爱情,很多心理落差与内心不平衡就是由于阴盛阳衰铸就的。他的工作最好能与你的旗鼓相当,至少不要比你差太多,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有能力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反之,时间长了,彼此交往圈子的结合点越来越少,接触的人和事有了明显的差异,境界不同、视野不同、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日积月累,对待情感的态度和心理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当这种沟痕撕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切就变得不可调和。

这个男人还要有一些上进心,有一定的工作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一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人生(不一定要具体到特定的阶段)有整体的和宏观的规划,以及迈向梦想的刻苦与勤奋。没有梦想的人会陷入手足无措的茫然与无所适从的徘徊,虚度光阴,萎靡不振;勤奋跟不上梦想的人,则会囿于理想的高远与步履蹒跚的深渊,自娱自乐,怨天尤人。

公道正派也是不可缺少的,身正才可长交,正派方能服人。这些品质说起来容易,甄别起来还是要费些心力。因为怎样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公道正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有好感的异性,却在有意无意的保留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人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还是可以透过一些细节,一些读心术,获得快速简捷的途径。比如眼睛是一个人最为传神的地方,是洞察心灵的窗口,遇有贼眉鼠眼、眼珠频繁转动、喜欢斜视诸种情形时,还是应当慎重;再比如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否尊重、孝敬父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很难指望他不背叛朋友。

家庭条件也很重要,好的家庭条件可以让两个人少一些后顾之忧,少一些经济上的压力。当然,家庭条件对于感情带来的影响还是要辩证的看,两个人经过彼此的努力改善生活的状态,有时会比一开始便享受无比优越条件的情感更为稳固,因为后者没有经历过共同努力的带来的境况改善的愉悦,没有相互扶持的体验造就的对彼此付出的珍视与爱恋。但无论怎么界定家庭在情感中的分量,都更应该看重家庭对子女品性的影响,而非家庭本身。

王凤涛

2016年2月9日夜 作于如心书房

今夜如你也无眠,我们留言把酒欢


相关内容

  • 外国名著大全
  • 战争与和平 青年近卫军 雾都孤儿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马克吐温作品集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堂吉诃德 泰戈尔作品集 雪莱诗集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双城记 哲理散文(外国卷) 格列佛游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蝴蝶梦 永别了武器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培根随笔集 复活 罪与罚 邦斯舅舅 唐璜 廊桥遗梦 ...

  • 寻找1949之后的沈从文
  • 张新颖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一开篇就是1949年,沈从文自杀――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方式决绝惨烈,但因为家人发现得早,送医院抢救及时,沈从文活下来了. 这场他本想用来为生命画上句号的自杀,成了他后半生的起点,拉开了一场新戏的序 ...

  • 新论共产主义社会
  • 前言 人类社会必然要从低级往高级发展,全球实现共 产主义.高级人类是:全球一家,互敬互爱,共同劳 动,共同享受地球赐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 富.人人受公有制的高等,都是德.才.体全面发展 的人才. 世界上再没有陋习.隔阂.坏人坏事.仇恨.罪 犯.战犯.没有金钱.权利.宗教.警察.军队.官 吏.世 ...

  • 英国女内阁大臣的苦恼
  • 戴维・米尔斯是英国法律公司的老板,著名的海外避税专家,也是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大臣特莎・乔维尔的丈夫.不久前,占据各大英国媒体头条的是他妻子决定跟他分居的消息.是什么让这对已经在一起生活了27年.育有两个子女.花甲之年的夫妻分道扬镳的昵?原来,乔维尔的丈夫因涉嫌为时任意大利总理的贝卢斯科尼作伪证而焦 ...

  • 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国失去的好作家
  • 主页君说:1949年后,沈从文在困顿中找到突围之路,从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以个人意志消磨掉命运不公的不断侵袭.其间有挣扎,有苦痛,但却换来自如和平安. 下文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百年传奇人物沈从文,值得静心一读. 文 | 若安 1934年1月18日,行走在湖南横石和九溪的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接连写 ...

  •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 奥德丽.尼芬格 等我死后再打开这封信. 最挚爱的克莱尔: 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坐在后卧室里我的书桌旁,穿过后院夜色中幽蓝的积雪,眺望你的工作室.万物都披上了一层光滑的冰衣,寂静无声.这是无数个冬季夜晚中的一个,每一件事物上的严寒,仿佛令时间减缓了速度,仿佛让它们从沙漏狭小的中央穿越,不过,那么缓 ...

  • 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 基本资料 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作者: 徐光亚编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01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4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塔木德>中的智慧,其中涉及犹太人的思想.法律.文化和宗教等方面.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第1箴 智慧与金钱是最完美的组合 ...

  • 富兰克林经典语录全集
  • 编辑:懒得妖娆 QQ: 2861137322 1.20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30岁时是机智,40岁时是判断. 2.倘若人能完成他所希望的一半,那么,他的麻烦也将加倍. 3.平庸的人最大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扩展阅读:<古今中外100位名人经典语录全集> 4.早熟的人凋枯得也早. ...

  • 肖生克的救赎赏析
  • 管理系 人力资源管0902班 王辰阳 学号:2009161376 电影<肖生克的救赎>赏析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成功公映于1995年,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