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
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
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
三、课堂助学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任务)
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10分)
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劳。
3.同学们,“悲” 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3分)
①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
②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
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15)
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
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 景悲
悲 己悲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国悲
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8分)
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二:《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联想 ——诱发——悲情 (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 意象 ——表现——悲情 (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篇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篇四: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三年
尾:白头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篇五:《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1、解释要害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 (出示课件“注释”)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译文”)
朗读诗歌: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内容
四、
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1、找诗眼。 (出示课件“理解全诗”)
【师: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师: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我们再来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五、 佳句赏析,拓展深化
1、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的出色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赏析归纳:
(1)“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
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
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六、
小结(想一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篇一: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
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
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
三、课堂助学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任务)
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10分)
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劳。
3.同学们,“悲” 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3分)
①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
②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
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15)
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
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 景悲
悲 己悲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国悲
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8分)
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二:《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联想 ——诱发——悲情 (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 意象 ——表现——悲情 (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篇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篇四: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三年
尾:白头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篇五:《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1、解释要害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 (出示课件“注释”)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译文”)
朗读诗歌: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内容
四、
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1、找诗眼。 (出示课件“理解全诗”)
【师: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师: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我们再来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五、 佳句赏析,拓展深化
1、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的出色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赏析归纳:
(1)“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
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
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六、
小结(想一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