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之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唯心主义 :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不可知论 : 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6.形而上学 :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8.物质 :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0.实践 :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1.联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2.发展 : 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规律 :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矛盾 : 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5.矛盾的同一性 :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
16.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18.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9.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0.感性认识 :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1.理性认识 :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2.真理 :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针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4.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6.社会存在 : 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7.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8.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9.生产力 :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30.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1.上层建筑 :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2.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3.社会基本矛盾 : 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3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6.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7.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8.资本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3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9.资本有机构成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40.垄断 :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41.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2.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4.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45.新经济政策 :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46.无产阶级专政 :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争政权。
47.社会主义民主 :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48.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 生产资料柜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正在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49.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0.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
形态。
5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之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唯心主义 :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不可知论 : 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6.形而上学 :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8.物质 :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0.实践 :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1.联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2.发展 : 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规律 :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矛盾 : 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5.矛盾的同一性 :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
16.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18.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9.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0.感性认识 :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1.理性认识 :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2.真理 :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针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4.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6.社会存在 : 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7.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8.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9.生产力 :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30.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1.上层建筑 :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2.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3.社会基本矛盾 : 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3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6.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7.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8.资本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3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9.资本有机构成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40.垄断 :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41.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2.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4.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45.新经济政策 :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46.无产阶级专政 :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争政权。
47.社会主义民主 :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48.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 生产资料柜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正在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49.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0.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
形态。
5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