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

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

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

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

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

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

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

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

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

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

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

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

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

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

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

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

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

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

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

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

十七》)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 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 惭:惭愧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 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

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

出的才干。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8、[答案]C。诛:刑戮,杀害。

9、[答案]B。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A项,“者”字在前一

句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后一句中为“的人”。C项,“而”字

在前一句中,表假设,那么,在后一句中为表并列,又。D项,“其”

字在前一句中,代词,他们,在后一句中表反问语气。难道还有。

10、[答案]B。孟舒并没有率士兵抵御,而士兵主动临城御敌的。

11、[参考答案]

(1)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

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记分点:举,言之,以

为)

(2)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

物的百姓百余人。(记分点:初、民、倒装句式)

(3)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

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记分点:使、尔、为)

[参考译文]

田叔是越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氏。田叔喜欢舞剑,在

乐巨公那里学习黄老之术,他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仗义行

事。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

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多年来,赵

王认为他贤能,但没及时升迁他的官职。正逢赵午、贯高等人谋划杀

害皇上。(不久)谋反之事被发觉,汉帝传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

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国如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人,将罪灭三族。(结果)

只有田叔、孟舒等十来个人穿着赭色衣服,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

跟随赵王来到长安。赵王张敖的事查明白获得释放,废除赵王的王爵,

降为宣平侯,才向皇上引荐言说田叔等十人。皇帝召见他们,汉代朝

廷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帝很高兴,都授他们郡守或诸侯丞相官职。

田叔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

孝文帝刚接位,召见田叔说:“您了解天下性情谨厚的人吗?”

田叔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去了解他们呢!”皇帝说:“您是有德行

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田叔叩头回答说:“过去云中太守孟舒,是

一位性情谨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虏寇大肆进犯云中事而被免职。

皇上说:“先帝让孟舒担任云中太守十余年了,虏寇常常入侵,孟舒

不能够坚持守住,没有原因地让士兵战死的达数百人。性情谨厚的人

难道本来就杀人吗?”田叔叩头说:“贯高等人谋反,天子传下公开

的诏书:‘赵国如有敢跟随张王的人,罪灭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

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张王,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他去死,(那时)他

哪里知道自己会担任云中太守呢!汉与楚相抗拒,士兵都很疲惫。然

而匈奴冒顿刚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便来边境骚乱,孟舒知道士兵疲

惫,不忍下达战斗的命令,但士兵们争相登临城墙,以死抵抗敌人,

如同儿子为父一般,因此,死去的达数百人,怎么是孟舒驱使他们作

战呢!这就是孟舒为性情谨厚的人的原因。”因此皇上说:“孟舒真

是贤人啊!”就再征召他回来,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汉朝议臣

爰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

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

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

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现在如果梁孝王不受刑罪,

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受到刑罚,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

睡觉不安,这些忧虑都集中在陛下身上啊。”因此,皇上认为他是大

贤人。让他担任鲁国丞相。

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

的百姓百余人。田叔选取他们的首领二十人鞭打,怒斥他们说:“鲁

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人吗?怎么敢自己来申诉自己的主人呢?”鲁王

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惭愧,于是打开中府(取出)钱钞,派田叔偿还

给他们。田叔说:“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

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鲁王爱好打猎,

田叔经常跟从进入苑林中,鲁王就让田叔在馆舍中休息。田叔就坐在

宛外日晒雨淋终日不停,说:“我的大王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

我怎么能独自居于房舍之中呢?”鲁王因此不再经常外出游猎。数年

后在官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金为他做祭,田叔的最小的儿子田仁没

有接受,说:“绝对不能毁伤我父亲的清廉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

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

能者辄杖之。海陵谓宰相曰:“斜也为相,朕非私之。今闻军国大事

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他宰相无以对,温都

思忠举数事对曰:“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海陵默然。

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

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

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

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斜也

妾忽挞与兀鲁不叶,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兀鲁怨上杀其兄

宗敏,有怨望语。”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

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

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大定

间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

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太师,封梁晋

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

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

官祭之,赐谥曰忠。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

——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注释』①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

案调查。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 不相能者:与他不和的人。 ....

B、臣逮事康宗 逮事:逮捕伏侍。 ..

C、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 不相能:心意不相投合。 ...

D、会韩王亨改广宁尹 会:恰逢。 .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徒单恭贪鄙自私的一

组是

①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②斜也编列围场③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

④强纳兀鲁为室⑤尽夺查剌家财⑥岂千虑无一得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单恭是个很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

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徒单恭很会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

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徒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

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徒单恭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有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

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

②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

③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

8、[答案]B 逮事:曾在„„朝任事、任官。

9、[答案]D ①②⑥这三句都不是说其贪鄙自私的,故可排除。

10、[答案]B “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错误,应该是“负责编排

打猎的围场”。

11、[参考答案]

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

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

②都毫无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③兀鲁也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

参考译文: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

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

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

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完颜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洁,斜也

因贪赃被免去官职。

海陵王完颜亮篡夺了皇位,他的皇后徒单氏是斜也的女儿,斜

也因此又被任命为会宁府长官,并封爵为王。不久便被拜为平章政事。

海陵王到胡刺浑水出猎,斜也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凡是平日与他不

和的人,他都予以杖击。海陵王曾对宰相说:“斜也担任宰相,并不

是我有私情;我听说有关军国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见,爱卿们都不接

受,难道他千虑就无一得吗?”其他宰相都没有说话,只有温都思忠

列举数事为例回答说:“某件事本应当这样,斜也却说应那样,毫无

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臣下曾在康

宗朝任官,几朝的宰相也没有像斜也那样专权自恣。”海陵王沉默表

示同意。斜也在官府大堂杖击令史冯仲尹,遭到御史台弹劾,被海陵

王杖击二十。斜也的猛安部中有一名叫撒合出的人,报告说斜也强取

本部人的财物,海陵王命令侍御史保鲁立案调查。保鲁却不顾事实,

海陵王将保鲁处以杖刑,并任命撒合出为符宝抵候。

斜也的哥哥定哥娶太祖的长女兀鲁为妻,定哥死时没有儿子,便

以幼弟的儿子查刺作为自己的后代。斜也图谋哥哥的家财,强娶兀鲁

为妻,两人关系却不和睦,兀鲁曾经骂过斜也。斜也的妾忽挞与兀鲁

的关系也不好,于是在海陵的王后徒单氏那里谗毁兀鲁说:“兀鲁怨

恨皇帝杀死了他的哥哥宗敏,曾口出怨言。”正巧韩王完颜亨改任广

宁府尹,各位公主和宗室妇女都前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兀鲁也去

劝慰,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海陵王命萧裕立案讯问,忽挞受到徒

单后的宠幸,见证人都不敢说话,于是便把兀鲁处死了,斜也因此把

查刺的家财全部夺走,大定年间都予以追回改正。海陵王因为兀鲁对

皇帝有怨言,斜也不上报,又把斜也处以杖刑,免去他所任的官职。

不久又复官为司徒,进拜为太保,负责三省事务,兼任劝农使,又进

拜为太师,封爵为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随同海陵王在顺州打猎。正要打猎时,听说

斜也去世,当天便停止打猎,亲临治丧,为斜也选择墓地,派使臣负

责修筑墓室。及至下葬,又赐给拇(木复)车,海陵王及皇后亲率百官

祭奠,赐予谥号为“忠”。正隆年间,改封为赵国公,又进封为齐国

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

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

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

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

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

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教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

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

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

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

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

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

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

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

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

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

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D.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

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1.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8.[答案]A(鄙:边邑,郊野之处。)

9.[答案]C(“李已仰跌丈余”直接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僧笑,

命李试其技”表明不相信,“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

伤着李超。)

10. [答案]D(A憨和尚不是为了惩罚李超;B“尼僧争强好胜”错;

C“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

11.[答案]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李超开始不说,尼憎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

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

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

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

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

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

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

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

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

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

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

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

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

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

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

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

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

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

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

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

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

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

“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

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

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

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

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

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

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

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

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

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

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

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

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

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

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

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

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

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

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

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

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

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

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

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

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

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

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

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

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

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

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

建议等内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①错所更令三十章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①臣窃为不取也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

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

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

同削地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

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

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

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后

悔不已;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译文: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译文:

(3)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译文:

8.[答案]C (A认为„„好,称许;B开凿;D取道、从。)

9.[答案]C (A依据、借乘/由于、因为;B助词/名词;C因;D

动词,以为,认为/介词,替。)

10.[答案]B (A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

之前。B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耿耿于怀,后

悔不已”无依据。)

11、[答案]

(1)(晁错)在孝文帝时多次呈上奏章,论述削弱诸候(或:削

减诸侯封地)的事,以及法令中可以修改、确定的地方。(省略的主

语要补上。)

(2)对内杜塞了忠臣(进谏)的嘴巴(或:的言路),对外替诸

侯报了仇。(“内”“外”名词作状语。)

(3)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

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就是说的晁错这些人

呢?(“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译成定语后置句。

“岂”译成“恐怕”“也许”等皆可。)

参考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

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

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

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

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

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别听取他的进言,

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丞相申屠

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

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

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

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

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

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

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

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

收回他们的枝郡。上奏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

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

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

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

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

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敬,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

“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多

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奏

请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

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

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

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

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

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

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

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个人以为陛下不

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

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

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

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

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

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

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

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

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

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

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

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

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

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

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

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

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

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

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

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

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

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

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

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节选

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

牛犊之鼻的短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

一组是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

非他的爱好。他喜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

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

虚赋》。

B. 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

击,先是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

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

以至私奔相如。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

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

他根本听不进,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

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

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译文:

8.[答案]D

D项“临邛令缪为恭敬”中的“为”是动词,“做”的意思,在这里

可不译出,“缪为恭敬”译成“假装恭敬”即可。“为击破沛公军”

中的“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后省宾语“我”(项羽的自

称)。

A项同是介词,意为“凭;靠”。

B项同是连词,表承接。

C项同是动词,意为“到;往”。

9.[答案]A

B项的“因病免,客游粱”与“穷困潦倒”无关。

C项的“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不完全说“志气”。

D项的“买田宅,为富人”已非“穷困潦倒”之时。

10.[答案]D

“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是“不得已”,而非“心甘情愿”。

11.

(1)(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

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

(2)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

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

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

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

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

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

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

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

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

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

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

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

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

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

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

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

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

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

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

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

十七》)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 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 惭:惭愧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 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

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

出的才干。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8、[答案]C。诛:刑戮,杀害。

9、[答案]B。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A项,“者”字在前一

句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后一句中为“的人”。C项,“而”字

在前一句中,表假设,那么,在后一句中为表并列,又。D项,“其”

字在前一句中,代词,他们,在后一句中表反问语气。难道还有。

10、[答案]B。孟舒并没有率士兵抵御,而士兵主动临城御敌的。

11、[参考答案]

(1)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

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记分点:举,言之,以

为)

(2)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

物的百姓百余人。(记分点:初、民、倒装句式)

(3)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

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记分点:使、尔、为)

[参考译文]

田叔是越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氏。田叔喜欢舞剑,在

乐巨公那里学习黄老之术,他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仗义行

事。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

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多年来,赵

王认为他贤能,但没及时升迁他的官职。正逢赵午、贯高等人谋划杀

害皇上。(不久)谋反之事被发觉,汉帝传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

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国如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人,将罪灭三族。(结果)

只有田叔、孟舒等十来个人穿着赭色衣服,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

跟随赵王来到长安。赵王张敖的事查明白获得释放,废除赵王的王爵,

降为宣平侯,才向皇上引荐言说田叔等十人。皇帝召见他们,汉代朝

廷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帝很高兴,都授他们郡守或诸侯丞相官职。

田叔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

孝文帝刚接位,召见田叔说:“您了解天下性情谨厚的人吗?”

田叔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去了解他们呢!”皇帝说:“您是有德行

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田叔叩头回答说:“过去云中太守孟舒,是

一位性情谨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虏寇大肆进犯云中事而被免职。

皇上说:“先帝让孟舒担任云中太守十余年了,虏寇常常入侵,孟舒

不能够坚持守住,没有原因地让士兵战死的达数百人。性情谨厚的人

难道本来就杀人吗?”田叔叩头说:“贯高等人谋反,天子传下公开

的诏书:‘赵国如有敢跟随张王的人,罪灭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

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张王,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他去死,(那时)他

哪里知道自己会担任云中太守呢!汉与楚相抗拒,士兵都很疲惫。然

而匈奴冒顿刚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便来边境骚乱,孟舒知道士兵疲

惫,不忍下达战斗的命令,但士兵们争相登临城墙,以死抵抗敌人,

如同儿子为父一般,因此,死去的达数百人,怎么是孟舒驱使他们作

战呢!这就是孟舒为性情谨厚的人的原因。”因此皇上说:“孟舒真

是贤人啊!”就再征召他回来,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汉朝议臣

爰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

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

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

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现在如果梁孝王不受刑罪,

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受到刑罚,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

睡觉不安,这些忧虑都集中在陛下身上啊。”因此,皇上认为他是大

贤人。让他担任鲁国丞相。

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

的百姓百余人。田叔选取他们的首领二十人鞭打,怒斥他们说:“鲁

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人吗?怎么敢自己来申诉自己的主人呢?”鲁王

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惭愧,于是打开中府(取出)钱钞,派田叔偿还

给他们。田叔说:“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

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鲁王爱好打猎,

田叔经常跟从进入苑林中,鲁王就让田叔在馆舍中休息。田叔就坐在

宛外日晒雨淋终日不停,说:“我的大王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

我怎么能独自居于房舍之中呢?”鲁王因此不再经常外出游猎。数年

后在官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金为他做祭,田叔的最小的儿子田仁没

有接受,说:“绝对不能毁伤我父亲的清廉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

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

能者辄杖之。海陵谓宰相曰:“斜也为相,朕非私之。今闻军国大事

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他宰相无以对,温都

思忠举数事对曰:“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海陵默然。

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

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

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

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斜也

妾忽挞与兀鲁不叶,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兀鲁怨上杀其兄

宗敏,有怨望语。”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

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

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大定

间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

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太师,封梁晋

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

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

官祭之,赐谥曰忠。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

——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注释』①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

案调查。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 不相能者:与他不和的人。 ....

B、臣逮事康宗 逮事:逮捕伏侍。 ..

C、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 不相能:心意不相投合。 ...

D、会韩王亨改广宁尹 会:恰逢。 .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徒单恭贪鄙自私的一

组是

①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②斜也编列围场③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

④强纳兀鲁为室⑤尽夺查剌家财⑥岂千虑无一得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单恭是个很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

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徒单恭很会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

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徒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

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徒单恭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有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

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

②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

③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

8、[答案]B 逮事:曾在„„朝任事、任官。

9、[答案]D ①②⑥这三句都不是说其贪鄙自私的,故可排除。

10、[答案]B “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错误,应该是“负责编排

打猎的围场”。

11、[参考答案]

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

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

②都毫无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③兀鲁也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

参考译文: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

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

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

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完颜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洁,斜也

因贪赃被免去官职。

海陵王完颜亮篡夺了皇位,他的皇后徒单氏是斜也的女儿,斜

也因此又被任命为会宁府长官,并封爵为王。不久便被拜为平章政事。

海陵王到胡刺浑水出猎,斜也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凡是平日与他不

和的人,他都予以杖击。海陵王曾对宰相说:“斜也担任宰相,并不

是我有私情;我听说有关军国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见,爱卿们都不接

受,难道他千虑就无一得吗?”其他宰相都没有说话,只有温都思忠

列举数事为例回答说:“某件事本应当这样,斜也却说应那样,毫无

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臣下曾在康

宗朝任官,几朝的宰相也没有像斜也那样专权自恣。”海陵王沉默表

示同意。斜也在官府大堂杖击令史冯仲尹,遭到御史台弹劾,被海陵

王杖击二十。斜也的猛安部中有一名叫撒合出的人,报告说斜也强取

本部人的财物,海陵王命令侍御史保鲁立案调查。保鲁却不顾事实,

海陵王将保鲁处以杖刑,并任命撒合出为符宝抵候。

斜也的哥哥定哥娶太祖的长女兀鲁为妻,定哥死时没有儿子,便

以幼弟的儿子查刺作为自己的后代。斜也图谋哥哥的家财,强娶兀鲁

为妻,两人关系却不和睦,兀鲁曾经骂过斜也。斜也的妾忽挞与兀鲁

的关系也不好,于是在海陵的王后徒单氏那里谗毁兀鲁说:“兀鲁怨

恨皇帝杀死了他的哥哥宗敏,曾口出怨言。”正巧韩王完颜亨改任广

宁府尹,各位公主和宗室妇女都前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兀鲁也去

劝慰,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海陵王命萧裕立案讯问,忽挞受到徒

单后的宠幸,见证人都不敢说话,于是便把兀鲁处死了,斜也因此把

查刺的家财全部夺走,大定年间都予以追回改正。海陵王因为兀鲁对

皇帝有怨言,斜也不上报,又把斜也处以杖刑,免去他所任的官职。

不久又复官为司徒,进拜为太保,负责三省事务,兼任劝农使,又进

拜为太师,封爵为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随同海陵王在顺州打猎。正要打猎时,听说

斜也去世,当天便停止打猎,亲临治丧,为斜也选择墓地,派使臣负

责修筑墓室。及至下葬,又赐给拇(木复)车,海陵王及皇后亲率百官

祭奠,赐予谥号为“忠”。正隆年间,改封为赵国公,又进封为齐国

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

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

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

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

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

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教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

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

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

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

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

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

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

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

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

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

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D.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

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1.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8.[答案]A(鄙:边邑,郊野之处。)

9.[答案]C(“李已仰跌丈余”直接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僧笑,

命李试其技”表明不相信,“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

伤着李超。)

10. [答案]D(A憨和尚不是为了惩罚李超;B“尼僧争强好胜”错;

C“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

11.[答案]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李超开始不说,尼憎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

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

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

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

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

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

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

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

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

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

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

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

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

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

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

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

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

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

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

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

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

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

“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

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

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

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

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

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

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

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

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

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

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

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

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

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

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

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

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

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

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

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

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

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

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

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

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

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

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

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

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

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

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

建议等内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①错所更令三十章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①臣窃为不取也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

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

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

同削地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

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

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

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后

悔不已;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译文: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译文:

(3)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译文:

8.[答案]C (A认为„„好,称许;B开凿;D取道、从。)

9.[答案]C (A依据、借乘/由于、因为;B助词/名词;C因;D

动词,以为,认为/介词,替。)

10.[答案]B (A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

之前。B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耿耿于怀,后

悔不已”无依据。)

11、[答案]

(1)(晁错)在孝文帝时多次呈上奏章,论述削弱诸候(或:削

减诸侯封地)的事,以及法令中可以修改、确定的地方。(省略的主

语要补上。)

(2)对内杜塞了忠臣(进谏)的嘴巴(或:的言路),对外替诸

侯报了仇。(“内”“外”名词作状语。)

(3)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

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就是说的晁错这些人

呢?(“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译成定语后置句。

“岂”译成“恐怕”“也许”等皆可。)

参考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

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

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

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

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

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别听取他的进言,

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丞相申屠

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

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

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

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

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

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

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

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

收回他们的枝郡。上奏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

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

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

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

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

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敬,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

“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多

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奏

请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

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

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

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

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

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

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

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个人以为陛下不

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

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

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

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

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

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

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

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

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

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

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

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

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

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

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

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

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

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

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

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

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

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

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

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节选

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

牛犊之鼻的短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

一组是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

非他的爱好。他喜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

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

虚赋》。

B. 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

击,先是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

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

以至私奔相如。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

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

他根本听不进,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

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

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译文:

8.[答案]D

D项“临邛令缪为恭敬”中的“为”是动词,“做”的意思,在这里

可不译出,“缪为恭敬”译成“假装恭敬”即可。“为击破沛公军”

中的“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后省宾语“我”(项羽的自

称)。

A项同是介词,意为“凭;靠”。

B项同是连词,表承接。

C项同是动词,意为“到;往”。

9.[答案]A

B项的“因病免,客游粱”与“穷困潦倒”无关。

C项的“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不完全说“志气”。

D项的“买田宅,为富人”已非“穷困潦倒”之时。

10.[答案]D

“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是“不得已”,而非“心甘情愿”。

11.

(1)(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

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

(2)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


相关内容

  •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中的重要性
  •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中的重要性 语法可以让人们从一种语言中由小的意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意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思维表达活动.此处的语法是指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分析型语言.重语用.重韵律.三者为 "一体二用"的 ...

  •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 ...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 ...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1)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 ...

  •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 ...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 ...

  • 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之我见
  • 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之我见 湖南 江帆 望眼欲穿的2012湖南高考语文卷,终于姗姗现身网上,尽管该试题早在昨天就已经与32万湖南考生见过面了,但对我而言仍是个谜,急于一睹为快.按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5分钟快速浏览,40分钟快速答卷,稍稍折腾后,2012湖南语文卷的巨细似乎已了然于胸矣.概而言之 ...

  • 2016年影视编导艺考信息分析
  • 2016年影视编导艺考信息分析 "好编导要是好导演,好导演也要会表演"这是2015年艺考对考生提出新的要求,编导专业的艺考题目不同以往单一的考试内容,过去编导的考试可能会更多的考核考生的编导专业方面的学习和了解情况,而今年的编导考试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整合,是一个多元化的能力的考核. ...

  •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试题研究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

  • 2014年成都中考考试科目考点及考试题型变化说明
  • 2014年成都中考考试科目考点及考试题型变化说明 2014年成都中考考试科目考点及考试题型说明:根据2014年成都中考考试说明,2014年成都中考语文删除删除李白篇目等,请看2014年成都中考考试科目考点及考试题型说明. <成都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简称<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