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恨曹操

罗贯中为什么恨曹操

由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使曹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定格为“乱世奸雄”形象,标签是“国贼”。由《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及戏曲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奸诈无比的坏蛋,戏曲作品更是画着中国人心目中代表奸佞的大白脸,让人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功过分明,功大于过。他一生南征北战,讨平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大片领土,基本上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汉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情况下,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推行屯田制度,奖励农耕,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他破除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使大将许褚、典韦、曹洪这些出身贫寒之人脱颖而出,立下赫赫战功;他开创“建安体”,作《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古朴苍凉,雄浑壮阔,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佳句。在文学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难怪《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先生也评价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就连毛泽东对曹操都很赞赏。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做为明朝开明文人的罗贯中要如此痛恨曹操,以致在《三国演义》中极力把曹操描写成反面形象,甚至于不惜借书中人物之口多次痛骂曹操呢?据分析,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罗贯中是受正统儒家学说教育出来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学说的独霸教育和思想领域是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因此正统的儒家学说对汉朝的歌功颂德超过了历代,到东汉末年,汉朝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氏为正本源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刘抑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是曹魏存在的时间较短,正如鲁迅先生所分析,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可的时间里就改朝换代了,没有来得及歌功颂德,这也是造成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封建文人不能正确评价曹操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学说的首先标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讲究中庸之道,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温、良、恭、俭、让。而曹操藐视这些虚伪的道德规范,而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陈寿评价曹操时据说,曹操主要是采纳的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白起等法家的思想,对儒家学说采取藐视的态度。现在看起来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学说,

以忠君为最高境界,事事听命于皇帝,对于功高震主的曹操来说,其下场必然和岳飞一样。但这些在罗贯中等封建文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这是造成罗贯中痛恨曹操的又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罗贯中为什么痛恨曹操应该清楚了。而一代代的中国人也认可罗贯中的观点,认为曹操是乱世奸雄也不处是两个原因:一是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二是中国人本身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儒家的道德标准,这就使曹操蒙受了近千年的不白之冤!

罗贯中为什么恨曹操

由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使曹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定格为“乱世奸雄”形象,标签是“国贼”。由《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及戏曲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奸诈无比的坏蛋,戏曲作品更是画着中国人心目中代表奸佞的大白脸,让人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功过分明,功大于过。他一生南征北战,讨平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大片领土,基本上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汉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情况下,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推行屯田制度,奖励农耕,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他破除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使大将许褚、典韦、曹洪这些出身贫寒之人脱颖而出,立下赫赫战功;他开创“建安体”,作《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古朴苍凉,雄浑壮阔,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佳句。在文学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难怪《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先生也评价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就连毛泽东对曹操都很赞赏。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做为明朝开明文人的罗贯中要如此痛恨曹操,以致在《三国演义》中极力把曹操描写成反面形象,甚至于不惜借书中人物之口多次痛骂曹操呢?据分析,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罗贯中是受正统儒家学说教育出来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学说的独霸教育和思想领域是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因此正统的儒家学说对汉朝的歌功颂德超过了历代,到东汉末年,汉朝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氏为正本源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刘抑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是曹魏存在的时间较短,正如鲁迅先生所分析,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可的时间里就改朝换代了,没有来得及歌功颂德,这也是造成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封建文人不能正确评价曹操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学说的首先标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讲究中庸之道,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温、良、恭、俭、让。而曹操藐视这些虚伪的道德规范,而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陈寿评价曹操时据说,曹操主要是采纳的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白起等法家的思想,对儒家学说采取藐视的态度。现在看起来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学说,

以忠君为最高境界,事事听命于皇帝,对于功高震主的曹操来说,其下场必然和岳飞一样。但这些在罗贯中等封建文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这是造成罗贯中痛恨曹操的又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罗贯中为什么痛恨曹操应该清楚了。而一代代的中国人也认可罗贯中的观点,认为曹操是乱世奸雄也不处是两个原因:一是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二是中国人本身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儒家的道德标准,这就使曹操蒙受了近千年的不白之冤!


相关内容

  • [历史真相]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简单地说,<水浒传>是一部写"土匪强盗怎么形成"的书.有不少人把它当历史看,事实上,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 ...

  • 貂蝉和关羽的惊天秘密
  • 几个关于貂蝉下落的版本 关于三国的故事,显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十分熟悉的.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已经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片段.其中,像诸葛亮.关羽等人物更是脍炙人口,已经几乎成为整个民间的神话人物. 在<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里,有两个人物,罗贯中居然连名字也没 ...

  • 试论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塑造
  • 试论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塑造 指导老师:吴明贤 作者:刘强 准考证号:[1**********]7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其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基本据于史实.但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史传作品,其间加上作者的观点立场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本身.本文试图对 ...

  • 简述拥刘反曹的思想是否正确
  • 简述拥刘反曹的思想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啊,拥刘反曹的人是因为刘备是汉族宗室,怎么说还是汉家天下,而曹操则是乱臣贼子,正统思想在作祟而已.这话错了,刘备这汉朝宗室是自己认的,为啥他要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因为这个人历史上子孙超多,所以概率上来说最可能.他很有可能根本不是汉朝宗室,即便是了,这也忒远了 ...

  •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 我有一次跟老婆聊天,说起最想穿回哪个时代,她说她最想的还是穿回乾隆早年间,去问曹雪芹后四十回手稿在哪写的啥.我呢,我肯定得跟着老婆啊,不过我想问曹公的问题,可能会更复杂更无厘头: 您把 <石头记> 弄成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架空小说,究竟是避席畏闻文字狱 (抢龚自珍的版权),还是吸取了其它三 ...

  • 青龙偃月刀有多重?
  • 青龙偃月刀有多重? 古典小说的单位制度,似乎也成为了一个大家讨论的话题,特别是重量单位更是颇有争议.其实之前就三国演义中,关公手中的青龙偃月刀的重量,就引起过一凡争论.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单位制度和现在不同,而古代不同朝代也不同,因此才出现了争议,三国演义中的青龙偃月刀是82斤.但是根据现代专家考证: ...

  •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谜案: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
  •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谜案: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 曹操被扣上"恶贼"."小人"的帽子,原因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曹操杀义父吕伯奢全家案".可以说,这是一宗从法律.道德.人格诸方面审判曹操.否定曹操.诋毁曹操的案件.只可惜,罗贯中的 ...

  •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与关羽还有不为人知的关系呢?让我们来看看
  •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与关羽还有不为人知的关系呢?让我们来 看看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其中却隐藏着众多的惊天秘密.三国中的貂蝉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近日,有专家揭秘了三国演义中貂蝉与关羽之间有着许多恩断情仇的惊人秘密,那么貂蝉和关羽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貂蝉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 ...

  • 赤壁:罗贯中的用心
  • 赤壁前后:罗贯中的用心 <三国演义>,自过了识字年龄3年之后,便在手中翻转起来.到如今,不多不少,凑足13这个遍数.13这个数字在西方甚为不详,是以人人但求避开.然而一到中国,那个本莫须有的倒霉气息也在转眼间随风飘散了.品味三国之初,徒是瞧着打斗好看.孩子最喜一个热闹,也由此激发出来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