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系 别: 运动系 专 业: 运动训练 班 级: 09级10班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3年1月
浅谈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
摘要:近些来我国推铅球技术和运动成绩提高很快。但与国外比在运动成绩上和一般身
体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得发挥中国人自己的特点,要在技术上下工夫。于国外比最滑步差异不大。但最后用力技术却存在差异。最后用力是投掷铅球整个技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滑步所获得的预先速度和形成超越器械形成的有利姿势而获取较大的最后用力力量。可以通过将人体各部分的力量集中作用于铅球上,以获得最后出手速度适宜的出手角度来实现。
关键词:青少年 推铅球 最后用力
On the final push technology for juvenile Shot
Putter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hot put technique and motion performance very quickly.
But the great and abroad than in sports scores and general physical condition has the difference. To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advanced level, must 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wn, in the technology to work on. From abroad than the sliding difference. But the final push technology are different. The force is a key lin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rowing shot put technique. Athletes is to obtain a larger final force strength through a sliding speed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favorable position instru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 human body each part of power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t, to achiev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final shot speed suitable angle.
Key word: adolescents;shot put;final explosion
前言
在铅球运动中,最后用力技术影响了成绩的重要因素。其完整技术主要由滑步阶段、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构成。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最佳用力姿势,保持或提高滑步阶段获得的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最后用力阶段是获得推铅球出手的主要环节,所以本文研究最后用力技术,在训练中提高最后出手为成绩提高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训练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
郯城六中初三投掷队铅球运动员15名
2研究方法
2.1访谈法
对专业的投掷运动员进行访谈并观看其训练,询问相关问题,作好记录。
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体育期刊等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3 结论与分析
3.1铅球运动的物理学分析
铅球的最后用力不是某一点瞬间用力,而是一个快速短暂的用力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投掷技术动作是连续的过程,人体和器械运动与实践成函数关系。为了有利于投掷过程的理论分析,人为地把投掷过程划分为几个过程。划分为最后用力距离阶段和用力时间阶段。
最后用力距离和用力时间是相辅相成的,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获得冲量的大小才是最重要的,根据物理公式:
F t= mv2 - mv 1
物体动量的改变量等于歪理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如果动量变化量一定,力的作用越短、作用距离越长,物体动量的就越大。同样,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它所受的冲量就越大。
即使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到开始运动的困难的,而一个物体当它获得速度后要保持或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速度则比较容易。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滑步阶段中身体和器械的惯性,做到滑步动作的结束,就是最后用力的开始,使滑步和最后用力动作协调的连贯起来,中间不能停顿,所以就是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
3.2铅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原理
铅球运动在诸多田径项目中是最为枯燥和单调的,同时铅球的投掷技术也比较复杂,先后经历了原地推技术,侧向滑步技术,背向滑步式技术以及后来的旋转式技术,以右手为例:两足着地支撑结束滑步动作,形成合理的超越器械动作后,立即进入最后用力阶段,合理地利用滑步获得的速度和超越器械动作的姿势,形成有效的最后用力动作。该阶段包括转蹬送髋、挺身推伸拨等协调
的连贯动作。见图
1。
图1 铅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原理
3.3运动员投掷铅球最后出手动作技术的错误和原因
许多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认为,铅球出手前的身体姿势应该是怎么放松就怎么做。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他们投掷臂的肘会自然下垂,下垂后的肘部使认得胸大肌、肱二头肌等多块和铅球成绩有紧密联系的肌肉无法充分伸展,人为地缩短了肌肉的初长度降低了肌肉的兴奋性,直接导致最后用力时不能 充分发挥肌肉力量,保证不了铅球的稳定性,更不能很好的控制铅球的方向、角度发挥最大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到铅球的成绩和动作的协调性。
决定铅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手速度又与力量、灵敏等多方面有关,但出手角度多受技术因素影响。在平时训练中发现在因出手角度不适而导致成绩不佳的青少年运动员中,多数是因出手角度过低而不是过高,出手角度过低对铅球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说出手角度低就一点不会有好成绩。
当滑步完成到右脚蹬地转髋时,多数青少年无从下手,他们不知道蹬地的正确用力顺序和方法;与此同时,由滑步到预备姿态过渡到原地推铅球的动作
时,右脚没有与身体成垂直角,脚尖没有转动,右膝没有内扣;右脚离地过早没有形成跪瞪动作,造成右腿蹬地不充分。蹬地动作过程模糊直接导致动作完成的不完整和不协调。
在蹬地的同时,有很多青少年运动员不会用髋关节的力量;没有将髋关节顶到投掷方向,髋关节没有领先于膝关节,没有做到超越器械的动作,导致髋关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使用髂腰肌的力量;没有将腿部力量传导上去,动作不舒展,不协调;是得成绩很难再提高。
3.4案例分析
以参加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六中学校运动会的前15名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投掷铅球中最后出手动作技术的错误和原因。15名运动员比赛成绩见表1。
表1 6名铅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相关数据
姓名 刘小明 王文浩 王 迪 刘赛赛 刘宗金 李 善 王永恒 郑欣欣 张昌强 赵黔豫 孙丽华 任海艳 张晓红 刘亚蒙 牛晓盼
成绩(m) 12.09 11.58 11.38 11.06 10.42 10.40 10.30 10.20
10.19
10.06 9.80 9.75 9.50 9.40 9.30
身高(m) 1.73 1.79 1.75 1.75 1.80 1.73 1.75 1.73 1.75 1.70 1.68 1.70 1.65 1.64 1.65
体重(kg) 92 86 90 80 90 100 85 85 90 80 75 70 75 69 65
在训练中发现刘小明、王文浩两位运动员对于铅球预备姿势一直保持放松
状态导致投掷臂的肘自然下垂,使肱二头肌和胸大肌等多块和铅球成绩有紧密联系的肌肉无法充分伸展,人为的降低了肌肉的兴奋性,直接导致最后用力时不能充分发挥肌肉力量,保证不了铅球的稳定性,更不能很好的控制铅球的方向、角度发挥最大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在和王迪同学的对话中得知王文迪同学在蹬地时,髋关节用不上力量,没有将髋关节顶到投掷方向,做不到超越器械的动作,导致髋关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使用腰肌的力量,没有将腿部力量传导上去,动作不舒展,不协调,导致铅球成绩很难有再一次的提高。
刘赛赛、李善两位运动员在铅球出手时总是用力顺序总是脱节。铅球技术的出手速度是成绩的好坏关键,而初速度的形成是有几次加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青少年的练习中他们只知道推铅球,其他几项都用不上。技术本应有机结合,现在有了脱节。正确的说只是用上了上肢的力量,没有用到髋关节的传导力量,从而导致人体的整体力量没有发挥出来。
刘宗金运动员的出手过低。铅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手速度又与力量、敏捷等多方面有关,但出手角度多少多受技术因素影响。出手角度过低对铅球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说出手角度过低就不一定会有好成绩。
3.4.1错误动作的改正方法
运动员的头部应该始终保持正确的位置,在平时练习中,找好参照物进行练习;在滑步结束时,左臂向前下方自由伸直,使肩轴与投掷方向保持平行。
正确的蹬转是一个连续过程,根本没有先蹬后转或先转后蹬的区分。动作时有跪蹬连续完成的。所谓跪蹬就是膝关节在保持一定的夹角的情况下,右脚提踵转向。膝关节在转向的过程中运动轨迹是稍稍上斜的直线。转向后完成身体重心的提升和右脚的充分蹬伸。
出手时出手角应保持在38~42°之间,当滑步结束前左脚快落,使之形成强而有力的支撑;当滑步结束时,身体重心应置于右脚上方,右脚不要离开地面,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
3.4.2改进最后用力效果的途径。
3.4.2.1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推铅球技术教学训练中,通过观看技术图片录像图片等方法建立正确的技术
概念,明确最后用力的开始时机、动作的形式和用力的顺序,强调速度是推铅球技术的核心。
3.4.2.2专项技术注重动作节奏和速度节奏。
为获得最佳的出手,首先应注意正确的用力顺序。注意推铅球技术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完成整体推铅球技术的节奏,其次是加强爆发用力推球的训练和快速鞭打式的推铅球意识的培养。在训练中常采用的手段如下:
1:小阻力方法:运用轻器械或徒手练习,改进技术培养速度感,提高专项速度水平。
2:快速运动过程中进行投掷:如助跑推铅球或实心球等练习。
3:增大阻力练习放大:先负重做蹬地转髋练习,在卸去重物做同一组动作,提高动作的速度节奏。
4:信号刺激联系方法:在进行投铅球或其他投掷练习的时候,教练员的击掌声或口令指示能使运动员的动作连贯,掌握良好的节奏。 3.4.2.3专项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是指与专项比赛动作在运动形式动作结构肌肉工作方式和功能特点心脏运动心理定向等方面严格条例专项要求的力量。专项力量训练在铅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好投掷专项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安排相当比重的专项力量练习,一般来讲,推铅球运动的肌肉用力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心脏特定用力顺序上进行的,铅球运动员在教学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专项力量练习主要有:
1 、采用站立、坐立、斜板仰卧等姿势的投掷练习; 2 、推掷不用重量的铅球或其他器械; 3、 采用单、双手原地或滑步推掷重物; 4 、负重做蹬腿、转体和送髋动作; 5、牵拉胶带或弹簧向前上方推举。
3.4.3改良训练计划前后成绩对照
在认真观看前期训练及听取各运动员的情况反馈后,及时有效恰当的因材施教,在训练中安排了对各自运动员的有针对性的专项素质训练、力量训练等,以此改进加强他们最后用力技术动作训练,在进行一段时间指导后测量他们运动成绩,以此来对比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成绩变化。见表2。
表2 改良训练计划前后成绩对照表
姓名 刘小明 王文浩 王 迪 刘赛赛 刘宗金 李 善 王永恒 郑欣欣 张昌强 赵黔豫 孙丽华 任海艳 张晓红 刘亚蒙 牛晓盼
训练前成绩(m)
12.09 11.58 11.38 11.06 10.42 10.40 10.30 10.20 10.19
10.06 9.80 9.75 9.50 9.40 9.30
训练后成绩(m)
12.58 12.34 11.84 11.52 11.27 11.40 11.30 11.00 10.90 10.85 10.80 10.50 10.30 10.20 10.00
身高(m) 1.73 1.79 1.75 1.75 1.80 1.73 1.75 1.73 1.75 1.70 1.68 1.70 1.65 1.64 1.65
体重(kg) 92 86 90 80 90 100 85 85 90 80 75 70 75 69 6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推铅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外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训练,应该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训练,
对于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协调能力,增加要、膝、肩、肘、腕等铅球主要输出力量。专项身体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动作速率和快速推球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要紧密结合,适当安排。
掌握正确推铅球技术是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训练的主要任务,基础训练阶段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重点是最后用力顺序、滑步过程中两腿的协调配合、滑步
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初级专项训练阶段掌握和巩固完整技术,重点是最后用力效果、滑步的速度、完整技术节奏和逐步提高比赛能力。
4.2建议
4.2.1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完整技术的节奏训练,尤其要加强训练各环节的速度和出手速度。
4.2.2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最后出手用力动作与滑步结束衔接不连贯,导致最后出手用力的不规范,导致铅球运动员的成绩不稳定。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连贯性。
4.2.3要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对于最后用力加速阶段的动作,把爆发姿势和爆发用力作为训练的突破口。能更好地加强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伟.投掷技术训练中的“顺势投”.体育函授通讯,2001,(2)
[2] 刘桂明. 试析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左腿动作过程及作用原理[ J]1 山东体育科技, 1995, ( 4) : 19- 21
[3] 王保成. 再谈推铅球的最后用力. 中国体育科技, 2000. 5
[4] 崔喜灿,柳方祥,推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阶段的主要技术要求[M]: 徐州师范大学 [5] 李大.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4(1)101-102
[6] 封平昌,李龙.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基础及专项力量训练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135-137
[7] 郭飙,姜静.浅析背向滑步学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内江科技, 2009 (02) [8] 赵建党.浅析青少年推铅球常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科学大众,2009(06)
山东体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系 别: 运动系 专 业: 运动训练 班 级: 09级10班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3年1月
浅谈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
摘要:近些来我国推铅球技术和运动成绩提高很快。但与国外比在运动成绩上和一般身
体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得发挥中国人自己的特点,要在技术上下工夫。于国外比最滑步差异不大。但最后用力技术却存在差异。最后用力是投掷铅球整个技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滑步所获得的预先速度和形成超越器械形成的有利姿势而获取较大的最后用力力量。可以通过将人体各部分的力量集中作用于铅球上,以获得最后出手速度适宜的出手角度来实现。
关键词:青少年 推铅球 最后用力
On the final push technology for juvenile Shot
Putter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hot put technique and motion performance very quickly.
But the great and abroad than in sports scores and general physical condition has the difference. To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advanced level, must 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wn, in the technology to work on. From abroad than the sliding difference. But the final push technology are different. The force is a key lin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rowing shot put technique. Athletes is to obtain a larger final force strength through a sliding speed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favorable position instru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 human body each part of power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t, to achiev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final shot speed suitable angle.
Key word: adolescents;shot put;final explosion
前言
在铅球运动中,最后用力技术影响了成绩的重要因素。其完整技术主要由滑步阶段、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构成。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最佳用力姿势,保持或提高滑步阶段获得的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最后用力阶段是获得推铅球出手的主要环节,所以本文研究最后用力技术,在训练中提高最后出手为成绩提高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训练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
郯城六中初三投掷队铅球运动员15名
2研究方法
2.1访谈法
对专业的投掷运动员进行访谈并观看其训练,询问相关问题,作好记录。
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体育期刊等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3 结论与分析
3.1铅球运动的物理学分析
铅球的最后用力不是某一点瞬间用力,而是一个快速短暂的用力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投掷技术动作是连续的过程,人体和器械运动与实践成函数关系。为了有利于投掷过程的理论分析,人为地把投掷过程划分为几个过程。划分为最后用力距离阶段和用力时间阶段。
最后用力距离和用力时间是相辅相成的,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获得冲量的大小才是最重要的,根据物理公式:
F t= mv2 - mv 1
物体动量的改变量等于歪理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如果动量变化量一定,力的作用越短、作用距离越长,物体动量的就越大。同样,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它所受的冲量就越大。
即使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到开始运动的困难的,而一个物体当它获得速度后要保持或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速度则比较容易。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滑步阶段中身体和器械的惯性,做到滑步动作的结束,就是最后用力的开始,使滑步和最后用力动作协调的连贯起来,中间不能停顿,所以就是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
3.2铅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原理
铅球运动在诸多田径项目中是最为枯燥和单调的,同时铅球的投掷技术也比较复杂,先后经历了原地推技术,侧向滑步技术,背向滑步式技术以及后来的旋转式技术,以右手为例:两足着地支撑结束滑步动作,形成合理的超越器械动作后,立即进入最后用力阶段,合理地利用滑步获得的速度和超越器械动作的姿势,形成有效的最后用力动作。该阶段包括转蹬送髋、挺身推伸拨等协调
的连贯动作。见图
1。
图1 铅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原理
3.3运动员投掷铅球最后出手动作技术的错误和原因
许多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认为,铅球出手前的身体姿势应该是怎么放松就怎么做。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他们投掷臂的肘会自然下垂,下垂后的肘部使认得胸大肌、肱二头肌等多块和铅球成绩有紧密联系的肌肉无法充分伸展,人为地缩短了肌肉的初长度降低了肌肉的兴奋性,直接导致最后用力时不能 充分发挥肌肉力量,保证不了铅球的稳定性,更不能很好的控制铅球的方向、角度发挥最大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到铅球的成绩和动作的协调性。
决定铅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手速度又与力量、灵敏等多方面有关,但出手角度多受技术因素影响。在平时训练中发现在因出手角度不适而导致成绩不佳的青少年运动员中,多数是因出手角度过低而不是过高,出手角度过低对铅球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说出手角度低就一点不会有好成绩。
当滑步完成到右脚蹬地转髋时,多数青少年无从下手,他们不知道蹬地的正确用力顺序和方法;与此同时,由滑步到预备姿态过渡到原地推铅球的动作
时,右脚没有与身体成垂直角,脚尖没有转动,右膝没有内扣;右脚离地过早没有形成跪瞪动作,造成右腿蹬地不充分。蹬地动作过程模糊直接导致动作完成的不完整和不协调。
在蹬地的同时,有很多青少年运动员不会用髋关节的力量;没有将髋关节顶到投掷方向,髋关节没有领先于膝关节,没有做到超越器械的动作,导致髋关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使用髂腰肌的力量;没有将腿部力量传导上去,动作不舒展,不协调;是得成绩很难再提高。
3.4案例分析
以参加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六中学校运动会的前15名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投掷铅球中最后出手动作技术的错误和原因。15名运动员比赛成绩见表1。
表1 6名铅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相关数据
姓名 刘小明 王文浩 王 迪 刘赛赛 刘宗金 李 善 王永恒 郑欣欣 张昌强 赵黔豫 孙丽华 任海艳 张晓红 刘亚蒙 牛晓盼
成绩(m) 12.09 11.58 11.38 11.06 10.42 10.40 10.30 10.20
10.19
10.06 9.80 9.75 9.50 9.40 9.30
身高(m) 1.73 1.79 1.75 1.75 1.80 1.73 1.75 1.73 1.75 1.70 1.68 1.70 1.65 1.64 1.65
体重(kg) 92 86 90 80 90 100 85 85 90 80 75 70 75 69 65
在训练中发现刘小明、王文浩两位运动员对于铅球预备姿势一直保持放松
状态导致投掷臂的肘自然下垂,使肱二头肌和胸大肌等多块和铅球成绩有紧密联系的肌肉无法充分伸展,人为的降低了肌肉的兴奋性,直接导致最后用力时不能充分发挥肌肉力量,保证不了铅球的稳定性,更不能很好的控制铅球的方向、角度发挥最大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在和王迪同学的对话中得知王文迪同学在蹬地时,髋关节用不上力量,没有将髋关节顶到投掷方向,做不到超越器械的动作,导致髋关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使用腰肌的力量,没有将腿部力量传导上去,动作不舒展,不协调,导致铅球成绩很难有再一次的提高。
刘赛赛、李善两位运动员在铅球出手时总是用力顺序总是脱节。铅球技术的出手速度是成绩的好坏关键,而初速度的形成是有几次加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青少年的练习中他们只知道推铅球,其他几项都用不上。技术本应有机结合,现在有了脱节。正确的说只是用上了上肢的力量,没有用到髋关节的传导力量,从而导致人体的整体力量没有发挥出来。
刘宗金运动员的出手过低。铅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手速度又与力量、敏捷等多方面有关,但出手角度多少多受技术因素影响。出手角度过低对铅球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说出手角度过低就不一定会有好成绩。
3.4.1错误动作的改正方法
运动员的头部应该始终保持正确的位置,在平时练习中,找好参照物进行练习;在滑步结束时,左臂向前下方自由伸直,使肩轴与投掷方向保持平行。
正确的蹬转是一个连续过程,根本没有先蹬后转或先转后蹬的区分。动作时有跪蹬连续完成的。所谓跪蹬就是膝关节在保持一定的夹角的情况下,右脚提踵转向。膝关节在转向的过程中运动轨迹是稍稍上斜的直线。转向后完成身体重心的提升和右脚的充分蹬伸。
出手时出手角应保持在38~42°之间,当滑步结束前左脚快落,使之形成强而有力的支撑;当滑步结束时,身体重心应置于右脚上方,右脚不要离开地面,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
3.4.2改进最后用力效果的途径。
3.4.2.1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推铅球技术教学训练中,通过观看技术图片录像图片等方法建立正确的技术
概念,明确最后用力的开始时机、动作的形式和用力的顺序,强调速度是推铅球技术的核心。
3.4.2.2专项技术注重动作节奏和速度节奏。
为获得最佳的出手,首先应注意正确的用力顺序。注意推铅球技术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完成整体推铅球技术的节奏,其次是加强爆发用力推球的训练和快速鞭打式的推铅球意识的培养。在训练中常采用的手段如下:
1:小阻力方法:运用轻器械或徒手练习,改进技术培养速度感,提高专项速度水平。
2:快速运动过程中进行投掷:如助跑推铅球或实心球等练习。
3:增大阻力练习放大:先负重做蹬地转髋练习,在卸去重物做同一组动作,提高动作的速度节奏。
4:信号刺激联系方法:在进行投铅球或其他投掷练习的时候,教练员的击掌声或口令指示能使运动员的动作连贯,掌握良好的节奏。 3.4.2.3专项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是指与专项比赛动作在运动形式动作结构肌肉工作方式和功能特点心脏运动心理定向等方面严格条例专项要求的力量。专项力量训练在铅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好投掷专项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安排相当比重的专项力量练习,一般来讲,推铅球运动的肌肉用力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心脏特定用力顺序上进行的,铅球运动员在教学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专项力量练习主要有:
1 、采用站立、坐立、斜板仰卧等姿势的投掷练习; 2 、推掷不用重量的铅球或其他器械; 3、 采用单、双手原地或滑步推掷重物; 4 、负重做蹬腿、转体和送髋动作; 5、牵拉胶带或弹簧向前上方推举。
3.4.3改良训练计划前后成绩对照
在认真观看前期训练及听取各运动员的情况反馈后,及时有效恰当的因材施教,在训练中安排了对各自运动员的有针对性的专项素质训练、力量训练等,以此改进加强他们最后用力技术动作训练,在进行一段时间指导后测量他们运动成绩,以此来对比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成绩变化。见表2。
表2 改良训练计划前后成绩对照表
姓名 刘小明 王文浩 王 迪 刘赛赛 刘宗金 李 善 王永恒 郑欣欣 张昌强 赵黔豫 孙丽华 任海艳 张晓红 刘亚蒙 牛晓盼
训练前成绩(m)
12.09 11.58 11.38 11.06 10.42 10.40 10.30 10.20 10.19
10.06 9.80 9.75 9.50 9.40 9.30
训练后成绩(m)
12.58 12.34 11.84 11.52 11.27 11.40 11.30 11.00 10.90 10.85 10.80 10.50 10.30 10.20 10.00
身高(m) 1.73 1.79 1.75 1.75 1.80 1.73 1.75 1.73 1.75 1.70 1.68 1.70 1.65 1.64 1.65
体重(kg) 92 86 90 80 90 100 85 85 90 80 75 70 75 69 6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推铅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外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训练,应该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训练,
对于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协调能力,增加要、膝、肩、肘、腕等铅球主要输出力量。专项身体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动作速率和快速推球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要紧密结合,适当安排。
掌握正确推铅球技术是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训练的主要任务,基础训练阶段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重点是最后用力顺序、滑步过程中两腿的协调配合、滑步
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初级专项训练阶段掌握和巩固完整技术,重点是最后用力效果、滑步的速度、完整技术节奏和逐步提高比赛能力。
4.2建议
4.2.1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完整技术的节奏训练,尤其要加强训练各环节的速度和出手速度。
4.2.2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最后出手用力动作与滑步结束衔接不连贯,导致最后出手用力的不规范,导致铅球运动员的成绩不稳定。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连贯性。
4.2.3要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对于最后用力加速阶段的动作,把爆发姿势和爆发用力作为训练的突破口。能更好地加强我国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伟.投掷技术训练中的“顺势投”.体育函授通讯,2001,(2)
[2] 刘桂明. 试析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左腿动作过程及作用原理[ J]1 山东体育科技, 1995, ( 4) : 19- 21
[3] 王保成. 再谈推铅球的最后用力. 中国体育科技, 2000. 5
[4] 崔喜灿,柳方祥,推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阶段的主要技术要求[M]: 徐州师范大学 [5] 李大.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4(1)101-102
[6] 封平昌,李龙.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基础及专项力量训练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135-137
[7] 郭飙,姜静.浅析背向滑步学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内江科技, 2009 (02) [8] 赵建党.浅析青少年推铅球常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科学大众,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