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UG 课程设计
题 目: 减速箱设计
学生姓名 孙泽斌
学 号 10445222 指导老师 徐其航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102
减速箱的设计过程
1、由轴危险截面的强度核算,确定它们用阶梯轴,考虑它们之间构成定位轴肩
和非定位轴肩(倒圆是为了让应力均匀的过度,倒角是装配的需要等),尺寸如下图。最终确定第一根轴的最小直径是30毫米;第二根轴的最小直径是45毫米;第三根轴的最小直径是55毫米。齿轮一和二的模数是3.0,小齿轮的齿数是23,大齿轮的齿数是90;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折算为75毫米,大齿轮的是276毫米,齿轮齿高是6.75毫米,两齿轮中心距为171毫米。齿轮二和三的模数是4.0,小齿轮的齿数是28,大齿轮的齿数是79;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折算为120毫米,大齿轮的是324毫米,齿轮齿高是9毫米,两齿轮中心距215毫米。其它的参数如下图所示:轴
一 2
轴二
齿二
3
轴
三
齿三
2、由减速箱轴需要承受较大的径向力和轴向力,选用圆锥滚子轴承, 4
从轴颈可以确定轴承内径分别是40毫米、45毫米和70毫米,再推出它们的外径分别是80毫米、85毫米和125毫米,以及它们的厚度,其它参数如下图所示:
5
3、(1):从一、二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及齿高可以确定它们的中心距是171毫米,这样机盖和机座滚动轴承突台的中心距也是171毫米,确定两轴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确定基座内壁宽,确定轴承内端面到其座内壁的距离,推出定距环的厚度、内外直径(以减轻轴的重量为主)以及密封盖、轴承端盖。
6
轴一端盖
7
轴二端盖
(2):从二、三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及齿高可以确定它们的中心距是215毫米,这样机盖和机座滚动轴承突台的中心距也是215毫米,确定两轴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确定基座内壁宽,确定轴承内端面到其座内壁的距离,推出定距环的厚度、内外直径(以减轻轴的重量为主)以及密封盖、轴承端盖。
8
轴三端盖
4、根据中心距a ,可以确定:
(1)机座,盖壁厚 #=0.025a+1≥8
(2)机座,盖凸缘厚 b=1.5#
9
(3)机座底凸缘厚 B1=2.5#
(4)地脚螺钉直径 D=0.036#+12 数目n=6
(5)轴承旁螺钉直径 D1=0.75D
(6)机座与机盖联接螺钉直径 D2=(0.5-0.6)D
(7)轴承盖螺钉直径 D3=(0.4-0.5)D
(8)窥视孔盖螺钉直径 D4=(0.3-0.4)D
(9)定位销直径 D5=(0.7-0.8)D2
(10)大齿轮齿顶圆到箱内壁间的距离 F >1.2#
(11)齿轮端面与箱内壁间的距离 F1>#
5、机座主参数包括:内壁宽,机座底宽厚,机座上凸缘厚,减速器附件包括:游标尺、放油螺塞通气器、吊环、吊钩、轴盖(4个)、封油环、螺钉、螺母。
10
11
6、变速箱总装
12
13
设计思路及心得体会:
一、装配草图设计的准备:
1、估算最小轴径,按扭转强度进行计算,考虑键槽,适当增大轴径。
2、准备绘制装配草图,初步确定减速箱的结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箱体结构、轴及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轴的结构、轴承的类型、润滑剂密封方案、轴承盖的结构(凸缘式或嵌入式等)
二、初绘装配草图验算轴系零件:
1、箱体主要结构结构尺寸的确定(箱座壁厚、箱盖壁厚、轴承旁凸台的高度和半径、轴承盖的外径、地脚螺旋以及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内壁的距离等)。
2、箱内传动轮廓及其相对位置的确定。
3、轴的结构设计,设计时一般从高速轴开始,然后进行中间轴和低 14
速轴设计。
4、轴系零件强度校核(确定轴上力的作用点及支点跨距、轴的强度校核、轴承寿命校核计算、键联接强度校核算)。
三、设计和绘制减速器内的轴系结构:
1、传动零件的结构设计,传动零件的结构形状与所选材料、毛坯尺寸及制造方法有关。
2、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常用的固定方式有:两端固定和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3、轴承的润滑与密封设计。
4、轴承端盖的结构设计。
四、设计和绘制箱体及其附件的结构:
1、箱体结构形式,根据其毛坯制造方法和箱体剖分与否分为:铸造箱体和焊接箱体、剖分式箱体和整体式箱体。
2、箱体的结构设计,一般考虑它有足够的刚度以及结构的工艺性。
3、附件的结构,视空和视空盖、放油螺塞、起吊装置、起盖螺钉以及定位销。
五、装配草图的检查、计算、结构、及工艺方面、制图。
六、完成装配工作图,标注尺寸。
总结:
通过为期三个星期的UG 课程设计终于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二级齿轮减速器,回想起做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颇有心得,我认为做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整个计划,然后脚踏实地, 15
一步一步去设计,有错必改。其次是要多与同学互相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很感谢在这三个星期的设计过程中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之前我们学的大多数是理论,这次设计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实践离不开理论,理论运用与实践才有意义,希望以后多有一些实践机会,多多锻炼,让学到的理论充分的应用与实践中,并不断提升自己。
16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UG 课程设计
题 目: 减速箱设计
学生姓名 孙泽斌
学 号 10445222 指导老师 徐其航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102
减速箱的设计过程
1、由轴危险截面的强度核算,确定它们用阶梯轴,考虑它们之间构成定位轴肩
和非定位轴肩(倒圆是为了让应力均匀的过度,倒角是装配的需要等),尺寸如下图。最终确定第一根轴的最小直径是30毫米;第二根轴的最小直径是45毫米;第三根轴的最小直径是55毫米。齿轮一和二的模数是3.0,小齿轮的齿数是23,大齿轮的齿数是90;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折算为75毫米,大齿轮的是276毫米,齿轮齿高是6.75毫米,两齿轮中心距为171毫米。齿轮二和三的模数是4.0,小齿轮的齿数是28,大齿轮的齿数是79;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折算为120毫米,大齿轮的是324毫米,齿轮齿高是9毫米,两齿轮中心距215毫米。其它的参数如下图所示:轴
一 2
轴二
齿二
3
轴
三
齿三
2、由减速箱轴需要承受较大的径向力和轴向力,选用圆锥滚子轴承, 4
从轴颈可以确定轴承内径分别是40毫米、45毫米和70毫米,再推出它们的外径分别是80毫米、85毫米和125毫米,以及它们的厚度,其它参数如下图所示:
5
3、(1):从一、二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及齿高可以确定它们的中心距是171毫米,这样机盖和机座滚动轴承突台的中心距也是171毫米,确定两轴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确定基座内壁宽,确定轴承内端面到其座内壁的距离,推出定距环的厚度、内外直径(以减轻轴的重量为主)以及密封盖、轴承端盖。
6
轴一端盖
7
轴二端盖
(2):从二、三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及齿高可以确定它们的中心距是215毫米,这样机盖和机座滚动轴承突台的中心距也是215毫米,确定两轴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确定基座内壁宽,确定轴承内端面到其座内壁的距离,推出定距环的厚度、内外直径(以减轻轴的重量为主)以及密封盖、轴承端盖。
8
轴三端盖
4、根据中心距a ,可以确定:
(1)机座,盖壁厚 #=0.025a+1≥8
(2)机座,盖凸缘厚 b=1.5#
9
(3)机座底凸缘厚 B1=2.5#
(4)地脚螺钉直径 D=0.036#+12 数目n=6
(5)轴承旁螺钉直径 D1=0.75D
(6)机座与机盖联接螺钉直径 D2=(0.5-0.6)D
(7)轴承盖螺钉直径 D3=(0.4-0.5)D
(8)窥视孔盖螺钉直径 D4=(0.3-0.4)D
(9)定位销直径 D5=(0.7-0.8)D2
(10)大齿轮齿顶圆到箱内壁间的距离 F >1.2#
(11)齿轮端面与箱内壁间的距离 F1>#
5、机座主参数包括:内壁宽,机座底宽厚,机座上凸缘厚,减速器附件包括:游标尺、放油螺塞通气器、吊环、吊钩、轴盖(4个)、封油环、螺钉、螺母。
10
11
6、变速箱总装
12
13
设计思路及心得体会:
一、装配草图设计的准备:
1、估算最小轴径,按扭转强度进行计算,考虑键槽,适当增大轴径。
2、准备绘制装配草图,初步确定减速箱的结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箱体结构、轴及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轴的结构、轴承的类型、润滑剂密封方案、轴承盖的结构(凸缘式或嵌入式等)
二、初绘装配草图验算轴系零件:
1、箱体主要结构结构尺寸的确定(箱座壁厚、箱盖壁厚、轴承旁凸台的高度和半径、轴承盖的外径、地脚螺旋以及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内壁的距离等)。
2、箱内传动轮廓及其相对位置的确定。
3、轴的结构设计,设计时一般从高速轴开始,然后进行中间轴和低 14
速轴设计。
4、轴系零件强度校核(确定轴上力的作用点及支点跨距、轴的强度校核、轴承寿命校核计算、键联接强度校核算)。
三、设计和绘制减速器内的轴系结构:
1、传动零件的结构设计,传动零件的结构形状与所选材料、毛坯尺寸及制造方法有关。
2、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常用的固定方式有:两端固定和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3、轴承的润滑与密封设计。
4、轴承端盖的结构设计。
四、设计和绘制箱体及其附件的结构:
1、箱体结构形式,根据其毛坯制造方法和箱体剖分与否分为:铸造箱体和焊接箱体、剖分式箱体和整体式箱体。
2、箱体的结构设计,一般考虑它有足够的刚度以及结构的工艺性。
3、附件的结构,视空和视空盖、放油螺塞、起吊装置、起盖螺钉以及定位销。
五、装配草图的检查、计算、结构、及工艺方面、制图。
六、完成装配工作图,标注尺寸。
总结:
通过为期三个星期的UG 课程设计终于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二级齿轮减速器,回想起做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颇有心得,我认为做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整个计划,然后脚踏实地, 15
一步一步去设计,有错必改。其次是要多与同学互相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很感谢在这三个星期的设计过程中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之前我们学的大多数是理论,这次设计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实践离不开理论,理论运用与实践才有意义,希望以后多有一些实践机会,多多锻炼,让学到的理论充分的应用与实践中,并不断提升自己。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