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

浅谈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

摘要: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琉球群岛也有此葬俗,甚至在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中的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也有悬棺葬的发现。悬棺葬最大的特点是,人死以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把险尸棺木高置于峭崖绝壁之上。丧葬习俗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悬棺葬的研究,更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悬棺葬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方面来探讨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的民族历史及其民族关系史。研究这种葬俗的起源及其流传,对于探讨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来源、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对于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悬棺葬的研究既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考古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悬棺葬 起源 发展 含义

综述:

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一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6年,著名民族学家茵逸夫先生等赴川南考察,1948年苗逸夫在《僚为讫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中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关于悬棺葬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挂在峭壁岩洞中安

葬。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发现,我国悬棺葬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等地分布较多。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还各不相同。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而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不仅分布广泛,并且具有地方特色和年代特色。

本文着重梳理南方地区有关悬棺葬的主要信息。

1.置棺形式

(1)木桩架壑式。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架于绝壁的木桩上或者将棺木架置于陡峭的岩石裂隙中所打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巾、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沉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2)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3)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兔奋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拾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黔东北等地,

(4)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5)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主要见于川南等地。

(6)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在其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2.葬具形制

据目前所掌握的科学资料,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具绝大多数为整木剖空而成,按棺木的外形大体上可区分为如下几种:

(1)船形棺。这棺种头尾上翘,形状同于现今江河滨海所使用的小木船,主要见于福建武夷山地区。据实地考察,川东长江三峡地区至今未发现船形棺。

(2)圆筒形棺和方形棺。这两种棺木在我国悬棺葬葬具中最为普遍,它们分圆筒形和长方体形,而且绝大多数棺的棺盖,棺身系同一段整木剖开,挖空而成,子母口闭合。

(3)木板拼合式棺。迄今为止木板拼合式棺在我国悬棺葬中极为罕见。根据川东长江三峡所见某些残价板推测,可能有木板拼合式棺。

3.葬制和葬式

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

福建武夷山、江西贵澳仙岩、四川珙县和长江三峡等地的悬棺葬均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

二次葬在我国悬棺葬中牛常普遍,如湘西、鄂西、川东南、黔东北、广西左右江流域等地的悬棺葬均为二次葬。

4.随葬品

在目前所留存下来的悬棺葬遗迹中,随葬品保留下来的很少,研究发现多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比较少见。

5.悬棺葬的族属

关于悬棺葬的族属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百越说和苗瑶说。

(1)凌纯声、苗逸夫、石钟健等先生根据悬棺葬的地理分布与古代越、僚及其后商的分布地域基木一致,从悬棺葬起源于滨水居民之中等方面论证了我国悬棺葬为古代越、僚及其后裔的葬俗。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中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古代越人的经济生活“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短褚不

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上述记载表明中国古代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根据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因此许多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基于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古代越人便将悬棺葬地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例如这样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等科学资料表明,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大多与古代越、潦有关。

(2)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悬棺葬为苗瑶族中一些部落的葬俗。其根据之一是,这种葬俗用整木挖凿的葬具起源于船形春塘,此乃南方苗瑶族习用的碓米的工具,先把春塘悬放在崖上,后来才理入土中。有的人认为武夷山悬棺葬的先民乃苗瑶集团中的一支,苗瑶与百濮有关。

(3)悬棺葬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或嫡系的民族集团及其后裔的葬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是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或者有文化传播关系。

6.悬棺葬与宗教观念

很多学者认为,悬棺葬与宗教观念息息相关,且这种宗教观念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家庭、私有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卑魂是人们恐俱的对象,几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

唐张鹜《朝野佥载》记载到“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人们相信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加吉利死者的灵魂就越容易步人另一个世界子孙后代便会受到祖先灵魂的长久佑护。于是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不仅将殓尸棺木悬葬在险峻的峭壁之上而且争相放置得越高越好。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家庭、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鬼魂是人们恐惧的对象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

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尸骸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毁坏尸骸会使祖先的灵魂失去依托。为使祖先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因此在葬法上要尽量避免野兽和其他人为等因素的伤害。悬棺葬的宗教目的盖源于此。一方面悬棺葬滨水而葬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仍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棺木悬棺葬于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人迹罕至野兽亦难侵害正符合人们的期望。所以悬棺葬的风俗与祖先崇拜的思想密切相关。

7.总结:

悬棺葬研究是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并且研究内容丰富,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尽管分布地域很广,但不论东南地区,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葬,它们在地理分布、葬地选择、文化内涵、族属、反映的宗教观念等各方面均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这些共同的因素便可说明这两大地区的悬棺葬之间的渊源和传承关系。但不可否认它们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具有相同性质,应属同一类型文化,硬将它们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恰当的;另外还有很多例如族属、阶级、如何安放棺木等等很多问题亟待得到科学的解释,对于悬棺葬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了解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人文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宗教信仰问题,所以对于悬棺葬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需要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解决一系列“未解之谜”。

参考文献:

石钟健,《悬棺葬研究》,《民族论丛》,1981

石钟健,《四川悬棺葬》,《民族学研究》,第四辑

林向,《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纪要》

④陈明芳,《我国南方地区悬棺葬与崖洞葬之比较研究》,《中央名族学院学报》,1986

浅谈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

摘要: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琉球群岛也有此葬俗,甚至在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中的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也有悬棺葬的发现。悬棺葬最大的特点是,人死以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把险尸棺木高置于峭崖绝壁之上。丧葬习俗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悬棺葬的研究,更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悬棺葬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方面来探讨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的民族历史及其民族关系史。研究这种葬俗的起源及其流传,对于探讨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来源、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对于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悬棺葬的研究既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考古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悬棺葬 起源 发展 含义

综述:

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一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6年,著名民族学家茵逸夫先生等赴川南考察,1948年苗逸夫在《僚为讫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中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关于悬棺葬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挂在峭壁岩洞中安

葬。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发现,我国悬棺葬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等地分布较多。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还各不相同。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而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不仅分布广泛,并且具有地方特色和年代特色。

本文着重梳理南方地区有关悬棺葬的主要信息。

1.置棺形式

(1)木桩架壑式。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架于绝壁的木桩上或者将棺木架置于陡峭的岩石裂隙中所打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巾、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沉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2)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3)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兔奋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拾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黔东北等地,

(4)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5)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主要见于川南等地。

(6)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在其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2.葬具形制

据目前所掌握的科学资料,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具绝大多数为整木剖空而成,按棺木的外形大体上可区分为如下几种:

(1)船形棺。这棺种头尾上翘,形状同于现今江河滨海所使用的小木船,主要见于福建武夷山地区。据实地考察,川东长江三峡地区至今未发现船形棺。

(2)圆筒形棺和方形棺。这两种棺木在我国悬棺葬葬具中最为普遍,它们分圆筒形和长方体形,而且绝大多数棺的棺盖,棺身系同一段整木剖开,挖空而成,子母口闭合。

(3)木板拼合式棺。迄今为止木板拼合式棺在我国悬棺葬中极为罕见。根据川东长江三峡所见某些残价板推测,可能有木板拼合式棺。

3.葬制和葬式

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

福建武夷山、江西贵澳仙岩、四川珙县和长江三峡等地的悬棺葬均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

二次葬在我国悬棺葬中牛常普遍,如湘西、鄂西、川东南、黔东北、广西左右江流域等地的悬棺葬均为二次葬。

4.随葬品

在目前所留存下来的悬棺葬遗迹中,随葬品保留下来的很少,研究发现多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比较少见。

5.悬棺葬的族属

关于悬棺葬的族属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百越说和苗瑶说。

(1)凌纯声、苗逸夫、石钟健等先生根据悬棺葬的地理分布与古代越、僚及其后商的分布地域基木一致,从悬棺葬起源于滨水居民之中等方面论证了我国悬棺葬为古代越、僚及其后裔的葬俗。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中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古代越人的经济生活“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短褚不

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上述记载表明中国古代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根据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因此许多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基于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古代越人便将悬棺葬地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例如这样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等科学资料表明,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大多与古代越、潦有关。

(2)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悬棺葬为苗瑶族中一些部落的葬俗。其根据之一是,这种葬俗用整木挖凿的葬具起源于船形春塘,此乃南方苗瑶族习用的碓米的工具,先把春塘悬放在崖上,后来才理入土中。有的人认为武夷山悬棺葬的先民乃苗瑶集团中的一支,苗瑶与百濮有关。

(3)悬棺葬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或嫡系的民族集团及其后裔的葬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是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或者有文化传播关系。

6.悬棺葬与宗教观念

很多学者认为,悬棺葬与宗教观念息息相关,且这种宗教观念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家庭、私有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卑魂是人们恐俱的对象,几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

唐张鹜《朝野佥载》记载到“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人们相信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加吉利死者的灵魂就越容易步人另一个世界子孙后代便会受到祖先灵魂的长久佑护。于是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不仅将殓尸棺木悬葬在险峻的峭壁之上而且争相放置得越高越好。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家庭、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鬼魂是人们恐惧的对象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

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尸骸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毁坏尸骸会使祖先的灵魂失去依托。为使祖先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因此在葬法上要尽量避免野兽和其他人为等因素的伤害。悬棺葬的宗教目的盖源于此。一方面悬棺葬滨水而葬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仍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棺木悬棺葬于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人迹罕至野兽亦难侵害正符合人们的期望。所以悬棺葬的风俗与祖先崇拜的思想密切相关。

7.总结:

悬棺葬研究是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并且研究内容丰富,我国南方地区的悬棺葬尽管分布地域很广,但不论东南地区,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葬,它们在地理分布、葬地选择、文化内涵、族属、反映的宗教观念等各方面均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这些共同的因素便可说明这两大地区的悬棺葬之间的渊源和传承关系。但不可否认它们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具有相同性质,应属同一类型文化,硬将它们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恰当的;另外还有很多例如族属、阶级、如何安放棺木等等很多问题亟待得到科学的解释,对于悬棺葬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了解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人文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宗教信仰问题,所以对于悬棺葬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需要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解决一系列“未解之谜”。

参考文献:

石钟健,《悬棺葬研究》,《民族论丛》,1981

石钟健,《四川悬棺葬》,《民族学研究》,第四辑

林向,《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纪要》

④陈明芳,《我国南方地区悬棺葬与崖洞葬之比较研究》,《中央名族学院学报》,1986


相关内容

  • 四川景点资料
  • 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工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 ...

  • "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峭壁的?
  • "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峭壁的? 众人所知,悬棺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奇特的葬俗,利用木桩.天然岩缝将棺木放在"人踪灭.鸟飞绝"的万仞绝壁上,或是深藏洞内,微露穴外.因此,成为现在某风景区的独特景观! 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峭壁上的呢?古 ...

  • 古悬棺发源地探秘 破解龙虎山千古崖墓之谜
  • 佚名 一支由中国社科院.中科院.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韩国文化财研究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多位专家组成的江西鹰潭龙虎山崖墓文化科考队,日前深入到龙虎山核心景区,对古越悬棺洞穴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古悬棺科考,吸引了众多传媒的关注. 在距今26 ...

  • 僰人悬棺之谜
  • 僰人悬棺之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珙县僰(音bó)人悬棺维修工程,经过两个 多月的精心施工,已经于2002年年底完成.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悬棺加 固维修,共修复悬棺43具.新发现悬棺16具.在对悬棺的清淤过程中,还有新的 发现,揭开了僰人悬棺之谜. 留住僰人文明 珙县僰人悬棺维护工程,由 ...

  •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 ...

  • 三峡古遗址
  • 三峡古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 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属于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 ...

  • 三峡考古琐记
  • 三峡考古琐记 林向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容提要] 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就参加了长江三峡考古.本文重点回顾了1958年三峡水库考古调 查.大溪遗址发现始末.三峡地区的崖墓调查等重要考古工作. [关 键 词]三峡考古调查 大溪文化 三峡崖墓 今年起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就要开始蓄 ...

  • 巴蜀僰人今安在?
  • 巴蜀僰人今安在? 400多年前,在四川宜宾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之后,僰人,这个曾经长期生存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神秘地消失了.如今,唯有留在山崖上的悬棺依稀中诉说着僰人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本文作者追根溯源,试图寻找这个已被史学家认定消亡的民族. 战地寻踪 2006年初夏的一个阴雨天,我来到 ...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全完美版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一章 简论 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