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2009-04-08 10:59:00)

转载

标签: 水龙吟

吴钩

建康

赏心亭

辛弃疾

分类: 古风雅韵

水 龙 吟[1]

登建康赏心亭[2]

楚天千里清秋[3],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4],献愁供恨,玉簪螺髻[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6],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9]。倩何人[10]、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金统治区,受祖父辛赞影响不忘光复故国,1161年聚众二千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次年渡江南归宋廷。一生主张北伐,但始终不受重用,辗转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任职,多方招集流亡,奖励耕战,安抚民生,并屡次上书陈述收复大计,惜未被采纳,中年因遭弹劾退居江西上饶几近二十年。晚年复被起用,积极筹划北伐,因与丞相韩侂胄在战略上意见不合而落职,不久即郁郁而终。是南宋杰出词人,存词六百余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将爱国之心、恢复之志与满腔忠愤熔铸词中,气势纵横,声韵铿锵;长于用典,以为诗为文之法为词,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内容与意境。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鼓笛慢》、《小楼连苑》等,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本篇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

[2]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3]楚天: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部分土地属于楚国,故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4]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

[5]玉簪螺髻:形容远山的形状。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有诗句“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蜂》:“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6]吴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刃弯,产于吴地。

[7]休说三句: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这里是说自己当此国难之际,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脍:细切的鱼肉,此处作动词。

[8]求田三句:《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意谓自己胸怀大志,不愿学许汜买田置地,只顾个人私利。

[9]可惜三句:自伤年华在国势飘摇的忧愁中流逝。“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

[10]倩:请。

[11]揾(wèn):擦拭。

【简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曾亲自集结两千余人起义以抗金,后投入北方最强大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南归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亲率军队讨金,只是作了几任小官,空有满腔救国的热忱但不被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是这一心境下的创作。

寓情于景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全词上片大段写景。景无情而人有情,由纯粹写景而至寓情,“遥岑”三句使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从“落日楼头”至“登临意”数句,表现了作者南归数年,空怀收复失地的宏大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恨、幽怨、悲愤,焦虑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及至忧心如焚的精神状态。尤其“无人会,登临意”更使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下片则直抒其志,作者表示,既不做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做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做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竹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本词多用散文化句式,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代表,语气时而舒缓深沉,时而激烈高亢,间用女子形象牵出柔情,将豪放、柔媚、清新等风格揉于一体,虽写抑塞不平之气,却无叫嚣之感。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2009-04-08 10:59:00)

转载

标签: 水龙吟

吴钩

建康

赏心亭

辛弃疾

分类: 古风雅韵

水 龙 吟[1]

登建康赏心亭[2]

楚天千里清秋[3],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4],献愁供恨,玉簪螺髻[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6],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9]。倩何人[10]、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金统治区,受祖父辛赞影响不忘光复故国,1161年聚众二千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次年渡江南归宋廷。一生主张北伐,但始终不受重用,辗转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任职,多方招集流亡,奖励耕战,安抚民生,并屡次上书陈述收复大计,惜未被采纳,中年因遭弹劾退居江西上饶几近二十年。晚年复被起用,积极筹划北伐,因与丞相韩侂胄在战略上意见不合而落职,不久即郁郁而终。是南宋杰出词人,存词六百余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将爱国之心、恢复之志与满腔忠愤熔铸词中,气势纵横,声韵铿锵;长于用典,以为诗为文之法为词,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内容与意境。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鼓笛慢》、《小楼连苑》等,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本篇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

[2]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3]楚天: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部分土地属于楚国,故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4]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

[5]玉簪螺髻:形容远山的形状。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有诗句“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蜂》:“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6]吴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刃弯,产于吴地。

[7]休说三句: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这里是说自己当此国难之际,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脍:细切的鱼肉,此处作动词。

[8]求田三句:《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意谓自己胸怀大志,不愿学许汜买田置地,只顾个人私利。

[9]可惜三句:自伤年华在国势飘摇的忧愁中流逝。“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

[10]倩:请。

[11]揾(wèn):擦拭。

【简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曾亲自集结两千余人起义以抗金,后投入北方最强大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南归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亲率军队讨金,只是作了几任小官,空有满腔救国的热忱但不被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是这一心境下的创作。

寓情于景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全词上片大段写景。景无情而人有情,由纯粹写景而至寓情,“遥岑”三句使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从“落日楼头”至“登临意”数句,表现了作者南归数年,空怀收复失地的宏大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恨、幽怨、悲愤,焦虑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及至忧心如焚的精神状态。尤其“无人会,登临意”更使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下片则直抒其志,作者表示,既不做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做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做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竹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本词多用散文化句式,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代表,语气时而舒缓深沉,时而激烈高亢,间用女子形象牵出柔情,将豪放、柔媚、清新等风格揉于一体,虽写抑塞不平之气,却无叫嚣之感。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相关内容

  • 登临怀古释恨抒情_辛弃疾_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_赏析
  • 第 卷 年 月第 期日 河 北 广 电视 播大学 学 报 登 临 古怀 恨释抒 情 ・ 辛- 疾弃 水<龙 吟 登 康建 赏 亭心> 赏 析 同万 乐王 理 保以 从定富丰现 的 评 论了辛 弃 疾 的 著名 词 作水 < 龙吟・ 河北 保 定 广播 电 视 学 大要 本摘文 结 ...

  • 水龙吟说课稿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 ...

  • (学生用)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 6.<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 1. ...

  • 辛弃疾22222
  •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2.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 2 课 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 ...

  •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

  • 上海高考默写.古诗鉴赏
  • 09--13上海高考默写.古诗鉴赏 09年:(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则>) ⑵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

  • 提升古诗词解读能力关键
  • 提升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关键 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很多的诗词.可是面对古诗词时还是觉得陌生,学生们考试时,看到陌生的诗歌,看来看去,总有一种读不透甚至读不懂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大家接触了这么多的古诗词,还会觉得是雾里看花呢?我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了一种能力--"裸读". 裸读,就是在没有 ...

  • 辛弃疾词两首1
  • 备课资料 关于作者 1.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说课稿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说课人:陈丽琴 一.说教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里的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