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 为展现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的成果,探讨和推进信息化教育创新,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

通过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提交论文,参赛人员将有机会获得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获奖证书,优秀获奖论文将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及教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的其他会员期刊上刊登。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者任何参赛、评审、证书和获奖论文发表的费用。

一、参赛人员范围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工作者

二、论文提交时间

截至2010年9月30日

三、论文提交方式

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注册并提交论文 (http://www.fj.10086.cn/xxt/)

四、论文投票方式

所有参赛论文均在网上集中展示,用户可随时查看论文内容。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等均可对参赛论文进行投票,每天每人对每篇文章只能投一票,不限投票总数量,投票有两种方式:

1)网络投票:投票者须先在论文大赛网站上进行注册,注册时请务必填写真实信息。

2)短信投票:投票者(限中国移动手机号码)可将要支持论文的参赛号码以短信形式发送到[1**********]21(短信投票资费同正常短信资费)

五、全国奖项设置

一等奖5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150名。

六、征文范围

此次征文活动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探讨如何应用信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如何加强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广大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3. 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http://www.cbern.gov.cn)的有效应用;

4.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6. 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7.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8.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9. 不限于以上内容,其他与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七、征文要求

1、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要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含图表)。应包含题目、作者

署名及工作单位、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

2、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评审费用。

3、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从未在任何报纸、期刊等媒体发表的原创稿件。如有剽窃或抄袭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作者需保证稿件及各种说明、引言等无任何法律纠纷。

八、大赛服务热线

(1)论文投稿咨询:010-66490924/25

(2)投稿平台技术支持:400-890-0086

九、大赛主办单位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 为展现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的成果,探讨和推进信息化教育创新,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

通过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提交论文,参赛人员将有机会获得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获奖证书,优秀获奖论文将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及教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的其他会员期刊上刊登。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者任何参赛、评审、证书和获奖论文发表的费用。

一、参赛人员范围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工作者

二、论文提交时间

截至2010年9月30日

三、论文提交方式

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注册并提交论文 (http://www.fj.10086.cn/xxt/)

四、论文投票方式

所有参赛论文均在网上集中展示,用户可随时查看论文内容。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等均可对参赛论文进行投票,每天每人对每篇文章只能投一票,不限投票总数量,投票有两种方式:

1)网络投票:投票者须先在论文大赛网站上进行注册,注册时请务必填写真实信息。

2)短信投票:投票者(限中国移动手机号码)可将要支持论文的参赛号码以短信形式发送到[1**********]21(短信投票资费同正常短信资费)

五、全国奖项设置

一等奖5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150名。

六、征文范围

此次征文活动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探讨如何应用信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如何加强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广大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3. 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http://www.cbern.gov.cn)的有效应用;

4.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6. 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7.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8.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9. 不限于以上内容,其他与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七、征文要求

1、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要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含图表)。应包含题目、作者

署名及工作单位、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

2、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评审费用。

3、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从未在任何报纸、期刊等媒体发表的原创稿件。如有剽窃或抄袭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作者需保证稿件及各种说明、引言等无任何法律纠纷。

八、大赛服务热线

(1)论文投稿咨询:010-66490924/25

(2)投稿平台技术支持:400-890-0086

九、大赛主办单位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关内容

  • 被叫停的校讯通
  • 在北京市中小学运行7年之久的校讯通,将陆续退出中小学市场.<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下发的<关于2014年北京市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幼儿园不得为校讯通办理提供便利条件.此举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代收费行为. 曾经能起到的作用 2014年10月8 ...

  • "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作用
  • [摘 要]"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能够帮助教师与家长每天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他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 ...

  • 校讯通致家长一封信
  • 致家长的一封信 关于推广"校讯通"互动教育信息平台 尊敬的家长: 您好!孩子在校时的健康.安全.学习情况.表现等时常牵挂着父母的心.尽管现在电话.手机相当普及,家校沟通较为便捷.但由于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仍难以和每一位家长实时取得顺畅联系.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移动校讯通将成为您和学 ...

  • 两小时中国传统音乐甜美民歌 此曲此景只应天上有
  • 下载头条视频,享受高清视频体验 两小时中国传统音乐甜美民歌 此曲此景只应天上有 1.7万次观看 榆林微讯通 热门评论 精彩推荐 神秘才女翻唱杨钰莹<桃花运>超好听 祝大家2017走桃花运下载头条观看看一下呀4小时前03:53<歌手>袁娅维再次挑战自我<蒙娜丽莎的眼泪&g ...

  • 咸阳市第八届"校讯通"杯少儿书信文化活动
  • 咸阳市"移动校讯通杯" 第八届少儿文化动方案策划书 咸阳市邮政局 二0一二年四月 活动背景 为促进全市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社会的沟通理解.弘扬书信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咸阳市文明办.咸阳市教育局.咸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青团咸阳市委.咸阳市邮政局,五家单位自200 ...

  • 校讯通论文
  • 架起心与心之间的长虹 --校讯通连着你和我 内容提要:校讯通成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成为老师和家长心与心之间的长虹.它发挥了以下作用: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安排:有利于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渗透:老师与家长的连心桥:促进学生进步的基石:学生身边的交通警等.它不仅可以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 ...

  • 学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 学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项 目 方 案 书 南宁创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八月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3 1.1. 学校信息化管理建设需求 „„„„„„„„„„„„„„„„„„„„„„ 3 1.2. 中国移动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业务切入点分 ...

  • 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
  • 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简介 发布日期:2014-03-11 08:00:00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 ...

  • 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简介
  • 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简介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