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菌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
恶臭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
非发酵菌(Nonfermenters)大多是条件致病菌。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
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s)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Rseudomonas)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
类鼻疽假单胞菌(P.Ps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临床意义】
可引起肺炎、术后膝关节感染、脑膜炎和败血症。
嗜麦芽假单胞菌
嗜麦芽假单胞菌(P.Maltophilia)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自来水、河水、污水、牛奶和冻鱼中均可存在,在正常人的咽喉、痰和粪便中可检出。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内膜炎、结膜炎、脑膜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
斯氏假单胞菌
斯氏假单胞菌(P.Stutzeri)在水中及土壤中到处可见,在粪便、肥料、人类的呼吸道、泌尿道均可发现。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关节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洋葱假单胞菌
洋萄假单胞菌(P.Cepacia)存在于土壤中,因引起洋葱茎腐烂而得名。
【临床意义】
在医院环境中常污染自来水、体温表、输液系统。医院环境及被污染的器械常导致体弱患者感染本菌,常可引起肺炎、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败血症、脓肿和尿道感染等。
荧光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
【临床意义】
可从伤口、痰、胸水、尿和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从血库存在中分离出。可在冰箱储存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繁殖,而且自溶后释放内毒素。其内毒素的磷指部分,可导致输血后不可逆的休克。 革兰氏阳性球菌
产黑色素类杆菌
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aninogenicus)是人类口腔、大肠、阴道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本菌很少单独引起感染,常与其它厌氧菌、需氧菌混合感染,而且常是主要致病菌。在菌血症、胸腔感染和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标本中可检出本菌。
肠球菌
肠球菌(Enterococcus)是指一组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具有共同生化特征的革兰氏阳性菌。长期以来,肠球菌归属于链球菌属Lancefield血清分型D群。近年来,随着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应用,证实肠球菌不同于其它链球菌,应属于一个新的肠球菌属(genus Enterococcus)。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9版2卷(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 Bacteriology Vo12.1986),将其与链球菌分开,新设肠球菌属。
【临床意义】
肠球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但当进入血液或其他部位,可引起败血症,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和伤口感染等。
脆弱类杆菌群
脆弱类杆菌群(Bacteroides Fragilis Group)有5个种:脆弱类杆菌(B.fragilis group)、吉氏类杆菌(B.distasonis)、普通类杆菌(B.vulgatus)、多形类杆菌(B.thetaiotaomicron)、卵圆类杆菌(B.ovatus)。
【临床意义】
厌氧菌感染可遍及人体各个部位,在临床感染病例的标本中以脆弱类杆菌分离率最高,在厌氧菌菌血症病例中,本菌的分离率高达50%~90%,阑尾炎病例中占25%~90%,在肺和胸膜感染中占26%,还可引起颅内感染、阴道及盆腔感染等。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科(Steptoccaceae)链球菌属(Steptococcus),称肺炎链球菌
(S.Pneumoniae),旧称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或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临床意义】
肺炎链球菌主要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作为正常菌群存在。大部分菌株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部分菌株有致病力,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荚膜的侵袭作用。可引起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成人脑炎75%是由1、2、3、4、5、7、8、12、14和19等10型引起的。其中半数以上是1、2、3型所致。3型肺炎链球菌能产生大量荚膜,毒力强,死亡率较高。儿童肺炎多为1、6、14和19型引起,其中最常见是是14型。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Anaerobic nonsporeforming Gram-negative bacilli)包括类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细毛菌属(Leptotrichia),是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菌。主要寄生在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道中,对人类致病的类杆菌属中有10个种,梭杆菌属有4个种。
核梭杆菌
核梭杆菌(F.nucleatum)是人口咽部和牙龈沟内的寄生菌。
【临床意义】
可引起各种软组织感染,口腔及上呼吸道感染。能凝集人和动物的红血球。
坏死梭杆菌
坏死梭杆菌(F.necrophorum)是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亦是上呼吸道和小肠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本菌是人体厌氧菌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常可从肝脓肿,肠道肿瘤、副鼻窦炎和术后感染病灶及血液中分离出来。还可引起牛、羊化脓性感染。
口腔类杆菌
口腔类杆菌(B.oralis)是人类口腔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可引起口腔、上呼吸道及女性生殖道感染。
类杆菌属 Bacteroides
类杆菌属(Bacteroides)是寄生在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链球菌
链球菌(Streptoccus)是一类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空气、尘埃人及动物健康人的鼻咽部、肠道均可检出。链球菌种类很多,其中有的致病、有的则是腐物寄生菌。
【临床意义】
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极为常见,多由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所致。致病力最强,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毒性酶。其病理表现可因病原菌的种类,入侵途径和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而异。经皮肤侵入常可引起峰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等。当机体虚弱时,细菌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经呼吸道感
染可引起扁桃体炎、咽喉炎、进而扩展为中耳炎、乳突炎以致脑膜炎。产生红疹毒素的化脓性链球菌,可引起猩红热。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而且感染率还在不断增加。也可引起成人尿路感染、偶致败血症、妇女泌尿生殖道此菌带菌率高达18%~25%,是新生儿感染该菌的主要传染源。
草绿色链球菌或自正常人咽部检出,一般不致病。此类链球菌可在拔牙或切除扁桃体时,细菌侵入血流,如心脏有病变,细菌停留于损伤部位并开始增殖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D群链球菌是人、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当侵入组织、血流、脑膜、泌尿疲乏可引起疾病。多引起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胆囊炎、泌尿系感染。
F、H、K、O群链球菌可在人的呼吸道发现。M群不溶血株可从齿龈粘膜上检出。R群链球菌或以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
厌氧链球菌、微嗜氧链球菌,常可从子宫标本、盆腔脓肿、深部脓肿、鼻窦、阑尾脓液和血液中检出。这类细菌在普通培养中多被忽略,需用厌氧方法才能检出。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其排列呈葡萄状故称为葡萄球菌。
【临床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如酶,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这些物质与致病有关,可引起化脓性感染。除引起毛囊炎、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感染外,还可引起肺炎、骨髓炎、心包炎、肾盂肾炎等多种化脓性疾病。重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脓毒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某些葡萄球菌产生剥脱性毒素对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可引起剥脱性皮炎。也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这些细菌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主要在外科操作或实施插管时发生感染,也可以是血源性感染。所以,仅以凝固酶试验作为判定判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唯一标准,是不恰当的。可引起中耳炎、脓肿、亚心炎等。
气球菌属
气球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四个或成对排列,曾称为龙虾四联菌,广布自然界。无D抗原可与肠球菌鉴别.
【临床意义】
有时可从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的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与从龙虾和肉中分离的龙虾加夫基氏菌相似。
死亡梭杆菌
死亡梭杆菌(F.mortiferum)本菌是人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常见于这些部位的有关软组织感染。
梭杆菌属
梭形菌属(Fusobactcrium)现有10个种,许多种是人和动物的专性寄生菌,寄居于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口腔中最多见。一些种对人有致病性。
微球菌 M
微球菌属(Micrococcus)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及人类的皮肤和呼吸道。
【临床意义】
微球菌一般不致病,但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偶可引起软组织脓肿、关节炎、脑膜炎、肺炎和脓胸、甚至败血症。
微球菌也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污染菌。
厌氧菌
根据细菌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能量代谢的类型,大体可分两大类:需氧菌和厌氧菌。厌氧菌又分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ly anaerobic bacteria)、氧耐受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专性厌氧菌(obligately anaerobic bacteria)。
兼性厌氧菌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的细菌。
氧耐受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好,在需氧条件下不生长(表16-3)。
表16-3 人体各部位正常厌氧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注:++:大量存在;+:常见;±:无规律性;○:无或很少
专性厌氧菌要求在排除厌氧系统中的氧和降低培养基中的氧化还原电势(Eh)的条件下才能生长,不能在含10%CO2的大气中生长。
厌氧菌种类繁多,且分布很广,河流沉渣、湖泊、污水、海洋、沼泽、土壤、食物、人和动物体内都存在。正常人的肠道、口腔、阴道等处均有大量厌氧菌寄居,有些部位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
正常情况下,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寄居的正常菌群发生变化,厌氧菌离开寄居部位转移到组织内,导致内源性感染。
革兰氏阴性球菌
卡他布兰汉氏菌
卡他布兰汉氏菌(Branhamella)以前归奈瑟氏菌(N.catarrhalis)。
【临床意义】
本菌存在于人类的鼻咽部,通常并不致病,现证实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败血病、中耳炎、上颌窦炎和泌尿生殖系感染等。
淋病奈瑟氏菌
淋病奈瑟氏菌(N.Gonorrhoeae)属于奈瑟氏菌(Neisseria), 是淋病的病原菌。
【临床意义】
通常只寄于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男性的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关节炎及女性的尿道炎、阴道炎和子宫颈炎。新生儿经产道时可被感染,引起淋病性眼结膜炎。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侵入血流经血循环造成机体其它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如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
涂片检查 涂片检查各种细菌其主要目的在于观察病变部位的细菌形态和结构。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潜伏期为4~8天。涂片检查此菌取泌尿生殖道浓稠黄色脓液,制成较薄的涂片,火焰固定后革兰氏染色,然后镜检,其特征为:1.革兰氏阴性;2.椭圆或球形,0.6×0.8μm,常成双排列;3.在白细胞内,多时细胞外可见;4.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标本采集 1.男性患者先用无菌盐水洗净尿道口,取脓性分泌物,或用接种环或棉拭子取脓液轻轻涂布于玻片;2.女性要由医生从病人宫颈内采取分泌物;3.新生儿眼结膜炎取结膜分泌物。涂片时要轻轻在玻片上滚动,厚薄适宜,如涂擦过劲,细胞变形,难于见到诊断标准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临床意义 涂片检查淋病奈瑟氏菌,简便有效且价格低廉。急性男性病人的尿道标本阳性率高,可见典型球菌,有诊断意义。女性宫颈内标本杂菌多,少数患者或慢性非典型者因涂片检查方法不够敏感而有不少患者漏诊。
培养特性 培养为淋病细菌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本菌为需养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5%~10%二氧化碳。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适量血液、血清等营养物质才能生长。标本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需用培养的方法完成。
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N.Meningitdis)属于奈瑟氏菌(Neisseria),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球菌,主要引起人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意义】
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寄居在鼻咽部,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这种带菌状态可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当机体抑制力降低时,导致感染,进而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随着发生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军团病杆菌
1976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费城召开第58届年会,会议期间,爆发了原因不明的流行病,与会人员连同家属4400余人中221人发病,其中34人死亡。临床表现相同其特征为发热、咳嗽和肺炎。1977年美国疾病中心(CDC)将病死者的肺组织接种豚鼠,死亡后,取其脾组织制成悬液,再接种鸡胚,用受染的鸡胚卵黄囊膜制成抗原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证实,引起豚鼠与鸡胚感染的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即为费城流行的病原菌。1978年11月WHO和美国CDC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第一届国际军团病会议,命名本菌为军团病杆菌(LDB),由本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分为肺炎型和非肺炎型)称为军团杆菌病(Leginoella)。
【临床意义】
LDB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水中可长期存活,自来水中可存活1年以上,蒸馏水中能生存69~139年,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军团杆菌病几乎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可集团爆发,也可散发,潜伏期为2~10天,除引起肺炎外,还伴有腹泻、休克、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症状,高热、病死率很高。
立克次体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考克斯体属
本属微生物与立克次体属微生物相似。代表株为贝钠氏考克期体(Coxiella burnetii)。
【临床意义】
是人类Q热的病原体,不经昆虫传播,而由蜱将病原体传递给牛、羊等家畜,人接触了病畜组织、乳汁、皮毛或感染地区的尘土而感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eae)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献身的美国科学家H.T.Ricketts而命名的。分3个属,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罗克利马体属(Rochalimaea)、考克斯体属(Coxiella)。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微生物的种类 很多,大多数对人无害,少数可经节肢动物(蚤、蜱、虱、恙螨、革螨)传播后使人和动物感染。
【临床意义】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可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或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可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立氏立克次体(R.ridkettsii)可引起洛矶山斑点热。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可引起北亚斑点热。
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可引起马塞热。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R.australis)引进昆士兰热。
螨立克次体(R.akari)引起立克次体痘。
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可引起加拿大斑疹伤寒。
恙虫热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引起恙虫热。
罗克利马体属
罗克利马体属(Rochalimaea)与立克次体属微生物相似。代表株为五日热罗克利马体(Rochalimaea quintana)。
【临床意义】
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是战壕热的病原体。
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1975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我国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报告。
【临床意义】
可引起多器官受累的蜱媒传染病,称莱姆(Lyme)病。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分两大类:寄生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与腐生性(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已知有18个血清群:黄疸出血群(Icterohaemorrhagiae)、爪哇群(Javanica)、塞尔东尼群(Celledoni)、犬群(Canicila)、拜伦群(Ballum)、致热群(Pyrogenes)、蝙蝠群(Cynopteri)、秋季热群(Autumnalis)、澳洲群(Australis)、波摩那群(Pomona)、流感伤寒群(Grippotyphosa)、七日热群(Hebdomadis)、巴达维亚群(Bataviae)、塔拉索夫群(Tarassovi)、巴拿马群(Panama)、巴福奈斯群(Bufonis),共160个血清型。
我国发现的已有15个血清群59个血清型。并暂定13个群、15个血清型为我国标准的钩端螺旋体株。
【临床意义】
人主要因接触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感染可致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有两类:一是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 recurrentis),以虱为传播媒介,为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流行性回归热的病原体;另一个是杜通氏螺旋体(B.duttoni),以蜱为传播媒介,为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地方性回归热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回归热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3~10天潜伏期,病人突然高热、头痛、肝脾大、反复周期性发作,引起回归热。也可经结膜,胎盘或输血而传染。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etes)是一群细长而柔软、波状或螺旋状、运动活泼、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在自然界及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种类很多,其中有的是腐生性的,对人和低等动物有致病性的有3个属。疏螺旋体属(Borrelia),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是加归热疏螺旋体(B.recurrentis)、奋森氏疏螺旋体(B.vincenti)、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官螺旋体属(Treponema)对人有致病性的如梅毒螺旋体(T.pallidum)、雅司螺旋体(T.pertenue)。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对人有致病性的如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L.icterohaemorrhagiae)等。
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学名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o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获得性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胎传梅毒由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从脐带血循环传给胎儿,可引起胎儿全身感染。螺旋体在胎儿内脏及组织中大量繁殖,可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
获得性梅毒分三期。第一期(初期)梅毒,下疳分泌物中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第二期梅毒,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螺旋体。第三期(晚期)梅毒,病灶中螺旋体数量很少。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梅毒的病原体形态细长,两端尖锐,螺旋均匀规则,有8~14个弯曲,原浆均匀,运动缓慢,沿长轴旋转进退或弯曲摆动,不易着色。
标本采集 主要采自下疳的渗出液,用无菌盐水棉球擦净病变部位,用钝刀刮破病损处表面组织,再用棉球擦干挤压周围组织使组织液渗出。用毛细管吸取,立即送检。如取自皮疹、淋巴结或组织穿刺液等也可用于检查,但阳性率较低。
临床意义 本方法是诊断早期梅毒的重要、简便、快速而可靠的方法。如在暗视野中发现有螺旋体,具有苍白螺旋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时,即可作出梅毒诊断。
文森氏螺旋体
文森氏螺旋体(Borrelia vincenti)为人类口腔中主要致病体。
【临床意义】
文森氏螺旋体与梭形杆菌协同引起溃疡性齿龈炎、咽峡炎,在幼儿可引起肺炎及支气管炎。
雅司螺旋体 T
雅司螺旋体学名为纤细密螺旋体(Treponema pertenue)是引起雅司(Yaws)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雅司不是性病。蝇类可作为传染媒介。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由损伤皮肤侵入体内,多侵犯儿童。
诺卡氏菌属细菌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大多数为腐生菌。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星形诺卡氏菌(N.asteroides)和巴西诺卡氏菌(N.brasiliensis)。
【临床意义】
诺卡氏菌病多为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氏菌最常见、致病力最强。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出现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临床上可引起人类皮肤、呼吸道、肾脏、脾脏、心脏、脑、眼部及肾上腺等感染。巴西诺卡氏菌感染的组织可形成“肿瘤样”肿物。诺卡氏菌病死亡率可高达100%,经过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也有30%~50%。
乳杆菌属
双歧乳杆菌
双歧乳杆菌(L.Bifkdus),本属细菌 有10多种,多为婴儿、成人及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
【临床意义】
一般认为本菌无致病性,偶可在肺部感染、皮下脓肿及肠道感染中查出。
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具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和严格的寄生性、必需在活的宿主细胞(如细菌)内繁殖,寄生的宿主细胞表现出高度特异性,通常能将宿主细胞裂解为一类属于病毒的微小生物。
【临床意义】
可用于细菌鉴定,亦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时的细菌分型。
近年来,有人主张采用流行时新分离的噬菌体来治疗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与磺胺药、抗生素合并使用,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噬菌株。外科也有用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气性坏疽病原菌的噬菌体洗涤伤口,湿润敷料,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疗效。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于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避免滥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细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敏感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为Kirby-Bauer纸片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重视性好的优点,本法是将含药纸片贴敷在接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利用含药纸片在琼脂上的扩散作用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K-B纸片法的原理是建立在抗菌药物抑菌环直径大小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呈负相关的基础上,即抑菌环直径越大,则MIC越小。
结果判定:按抑菌环直径大小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种抗菌药物治疗。
中度敏感:是指通过提高种抗菌药物的剂量或在该药浓集的部位,细菌生长可被抑制,感染可被治愈。这类药物毒性较小,剂量可以加大。β-内酰胺类药物可出现中度敏感。
耐药: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不能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所治愈。
中介度:这一范围是“缓冲域”是由试验的误差造成的不作为报告形式。如确需明确的敏感度,应重复实验或做稀释法,抑菌环为中介度的药物不可提高剂量。
最低抑菌浓度(MID):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以针形接种器沾取菌液加至药盒各孔,35℃培养过夜,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
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经48小时35℃培养后,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BC。
由于纸片法影响因素多,很难控制精度,现大多数医院采用MIC测定盒。
MIC由经典二倍肉汤稀释演化而来,具有终点判断精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此方法采用病美国DYNATECH接种器,更具科学性。
使用国产“华士达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所做的定量药敏(MIC)试验,报告自动由打印机印出,附印出抗菌素对受试菌的MIC外,还可提供各种药物的用
量,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滴)及血和尿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一览表,供临床医师参考。
纸片法抑菌环直径及其相当的MIC(表16-4)。
表16-4 抑菌环直径标准及其相当的MIC(不包括嗜血杆菌和淋球
菌) 1990.4.NCCLS
▲中介度:含意为模棱两可或不定。
表16-5 嗜血杆菌抑菌环解释标准及相应MIC分界点
a.此值为与抑菌环相应的MIC近似值。
b.“中介度”如予报告,其含意为模棱两可,不定或接近轻敏,如药物能在感染部位浓集可用于治疗。
表16-6 淋球菌抑菌环解释标准及相应的MIC 1990.4.NCCLS
需氧芽孢杆菌属细菌
蜡样杆菌
蜡样杆菌(B.Cereu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土壤、污水及尘埃中。本菌污染乳制品、奶及淀粉制品,并在其中繁殖。
【临床意义】
由于本菌经常污染食品,故可引起食物中毒。还可引起人眼部感染,如角膜炎、结肠炎、眼眶脓肿等。还可以引起伤口感染、肺炎、菌血症等。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引起人、畜共患的炭疽病的病原菌,传染性强,此病的死亡率高。
【临床意义】
本病原菌引起的炭疽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根据人类感染后原发病灶部位不同,临床上将本病分三型:
1.皮肤炭疽 多发生于颜面、颈部、手、足等暴露部位,潜伏期3~7天。病灶中心发生出血性坏死。
2.肺、纵隔炭疽 当病原体随尘埃吸入支气管和肺泡时,可引起出血性肺炎。到达纵隔可引起纵隔障炎。
3.肠炭疽 由消化道侵入。病变多在回肠和盲肠。表现为肠壁粘膜坏死和水肿、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三型均可并发脑膜炎和败血症。
需氧芽胞杆菌属
需氧芽胞杆菌属属于芽胞杆菌科,为一群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其中有对人致病的炭疽杆菌,条件致病的蜡样杆菌,以及不致病的枯草杆菌等。
【临床意义】
主要传染于草食动物间,牛、羊、马、骆驼等摄入含芽胞的饲料、饮水而引起肠炭疽;或接触污染的土壤、物品等而引起皮肤炭疽。人受染后多引起皮肤炭疸、肺炭疽、肠炭疽则少见。病死率甚高。
厌氧菌
败毒芽胞梭菌
败毒芽胞梭菌(C.septicum)主要存在于土壤及动物肠道中。
【临床意义】
本菌是外伤性感染的病原菌。能产生4种强烈的外毒素和酶,引起组织水肿性坏死,是气性坏疽病原菌之一。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
产气英膜梭菌
产气英膜梭菌(C.perfringens)又称魏氏梭菌(C.welchii),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水、阴沟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都有存在。
【临床意义】
本菌可引起气性坏疽、食物中毒、急性坏死性肠炎及全身和局部感染。
迟缓真杆菌 E.lentum
【临床意义】
本菌是肠道和口腔的正常菌群,常与其它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很少单独引起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P.acens)广泛分布在人体的皮肤、头发、口咽等处。
【临床意义】
据调查正常皮肤每平方时有10个本菌,在临床标本中常可检出,本菌能使皮酯中的类脂形成长链脂肪酸,刺激局部并引起皮脂管梗阻。本菌也是最常见的污染菌。
4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Actinomyces)现有12个种,临床标本中多数不常见。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Anaerobic nonsporeforming Gram-positive Bacilli)有6个菌属包括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真杆菌属(Eu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蛛网菌属(Arachnia)。在临床厌氧菌感染的标本中,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的分离率约占20%。
艰难芽胞梭菌
艰难芽胞梭菌(C.difficile)又称难辨梭菌,由Hall等(1935)首先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后来发现成人粪便中也存在,故认为是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1978年,英国的George和美国的Bartlett同时发现本菌能产生毒素,是引起伪膜性肠炎的病原菌之一。本菌能产生两种毒素,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
【临床意义】
本菌除能引起伪膜性肠炎外,也能引起气性坏疽、脑膜炎、肾盂肾炎及菌血症。
奈氏放线菌
奈氏放线菌(A.naeslundii)为人口腔中专性寄生菌。
【临床意义】
偶可引起人感染,可从脓、血、胆囊积脓中分离。对小鼠有致病性,腹腔注射后可致肝、脾脓肿。
诺维氏芽胞梭菌
诺维氏芽胞梭菌(C.novyi)又称水肿芽胞梭菌(C.oedematoides),广泛分布于土壤中。根据其产生毒素种类,将本菌分为A、B、C、D4个血清型。
【临床意义】
本菌是引起气性坏疽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除C型外其它3型都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和毒性酶。
破伤风芽胞梭菌
破伤风芽胞梭菌(C.tetani)广泛分布于土壤及人、动物的粪便中。传染途径主要是外伤污染。
【临床意义】
对人致病的因素主要是它产生的外毒素,又称神经痉挛毒素,可导致病人出现全身肌肉痉挛和强直,最后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婴幼儿的患病死亡率高达85%。
龋齿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为人口腔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常可从龋齿中分离出,对小鼠有轻微致病性,对人的致病性未明。
溶组织芽胞梭菌
溶组织芽胞梭菌(C.histolyticum)广泛分布于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寄生菌。
【临床意义】
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可产生5种毒素和酶,是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之一,但很少单独引起感染。
肉毒芽胞梭菌
肉毒芽胞梭菌 (C.botulinum)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本菌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人类如食用了该毒素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严重的内毒中毒,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占70%。
【临床意义】
本菌的A、B、E和F型可引起人类肉食中毒。本菌为腐生菌,对人类不引起感染。一般是因为细菌污染食物后,在厌氧条件下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当人食入含毒素的食品可引起中毒。目前已知肉毒素是毒物中最强者,它的毒素比氰化钾强1万倍,对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g。
-7
双歧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是人和某些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
【临床意义】
本菌属除齿双歧杆菌偶可致病外,其余对人体有益而无明显的害处。据研究:本属细菌在肠道中能合成多种维生素,能将肠道内的亚硝胺降解为无毒物质有抑癌作用,且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经试验,菌体和菌体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贪婪丙酸杆菌
贪婪丙酸杆菌(P.avidum)在人体的分布类似痤疮丙酸杆菌。
【临床意义】
常可从脑脓肿、软组织脓肿、血及粪便中分离到,也经常从各种窦道感染中分离出。
韦荣氏球菌属
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为纪念法国细菌学家韦荣氏(Veillon)首次分离并描述而得名。本菌包括7个菌种:小韦荣氏球菌(V.Parvula)、不典型韦荣氏球菌(V.criceti)、啮齿韦荣氏球菌
(V.rodentium)、殊异韦荣氏球菌(V.dispar)、拉氏韦荣氏球菌(V.ratti)。克氏韦荣氏球菌(V.criceti)和豚鼠韦荣氏球菌(V.caviae)。除小韦荣氏球菌外,对人没有明显的致病性。
细毛菌属
细毛菌属(Leptotrichia)仅1个种即口腔细毛菌(L.buccalis)又名文氏梭菌、普文二氏梭菌或梭形梭菌。
【临床意义】
主要寄居在人口腔,偶可从女性生殖道和尿道中分离出,可引起牙齿和牙周疾病。也曾有引起败血症的报道。
消化链球菌属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是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本属细菌包括: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us)、大消化链球菌(P.magnus)、微小消化链球菌(P.micros)、不解糖消化链球菌(P.asaccharolyticus)、普氏消化链球菌(P.prevotii)、四链消化链球菌(P.tetradius)及延展消化链球菌(P.productus)。
【临床意义】
临床标本中以厌氧消化链球菌和大消化链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微小消化链球菌。可引起人体各部组织和器官感染,混合感染为多见,如腹腔、盆腔、阴道感染、肝脓肿、肺部、胸膜感染、颅内感染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厌氧消化链球菌常可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即厌氧链球菌肌炎。
消化球菌属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现只有黑色消化球菌(Pc.niger)1个种。为人体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和皮肤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临床较少见,曾从尿液中分离出,也可从女性泌尿生殖道、人体肠道、呼吸道分离出,阑尾炎、膀胱炎、胸膜炎、产后败血症也可分离到,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其致病性不明。
小韦荣氏球菌
小韦荣氏球菌(V.Parvula)可产生内毒素,为脂多糖,有抗原性。
可从软组织脓肿及血液中分离到,大多见于混合感染。常从呼吸道感染中分离出。
芽胞梭菌属
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也称梭状芽胞杆菌属。本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污水、海产品及腐烂的动植物中也存在。有些菌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少数菌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致病,如肉毒中毒、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是常见的三大梭菌疾病。
厌氧性球菌
厌氧性球菌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两大类。革兰氏阳性包括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coccus)。革兰氏阴性有3个属,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巨球菌属(Megasphaera)。后两个属临床极少见,对人无明显致病性。
衣氏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A.israelii)是人口腔和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大多为内源性感染,引起放线菌病,多发生于颜面部。放线菌侵入组织后,先形成硬肿块,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中常含有“硫磺颗粒”。还可进入肺部,引起肺和胸部放线菌病,也可侵入肠粘膜,引起腹部放线菌病。
粘液真杆菌
为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多种临床标本中能分离出本菌。
真杆菌属
真杆菌属(Eubacterium)有34个种,其中有十几个种可从人体分离出,人体最常见的只有两个种:迟缓真杆菌(E.lentum)、粘液真杆菌(E.limosum)。
蛛网菌属
蛛网菌属(Arachnia)仅有1个种:丙酸蛛网菌(Arachnia propionia),是人口腔中正常菌群之一,从妇女子宫颈中也可分离出。
【临床意义】
主要是内源性感染,引起人类典型放线菌病,病理材料也可查到“硫磺颗粒”。对小白鼠有致病性。
其他杆菌
艾肯氏菌属
艾肯氏菌属(Eikenella)只有1个种即:侵蚀艾表肯氏菌(E.corrodenella),为人类粘膜表面的常居菌之一。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脓性关节炎及术后软组织脓肿等。
百日咳鲍特氏菌
百日咳鲍特氏菌(B.Pertussis)通称 百日咳杆菌。
【临床意义】
为百日咳病原菌,主要引起儿童百日咳。
鲍特氏菌属
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有3个种即:百日咳鲍特氏菌(B.pertussis)、副百日咳鲍特氏菌
(B.parapertussis)、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B.bronchiseptica)。
不动杆菌属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主要是水和土壤中,亦常存在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
不动杆菌分类及命名经过了许多变迁。伯杰氏手册(1984)把不动杆菌属归于奈瑟氏菌科,仅有醋酸钙不动杆菌一个种。1986年巴斯德研究所的Bouvet通过DNA杂交将该菌属分为6个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A.calcoaceticus)、溶血不动杆菌(A.haemolyticus)、鲍曼氏不动杆菌(A.baumanii)、琼氏不动杆菌(A.junii)、约翰逊氏不动杆菌(A.johnsonii)、洛菲氏不动杆菌(A.lwoffii)。醋酸钙不动杆菌又分4个生物型:硝阴生物型、溶血生物型、产碱生物型和洛菲氏生物型。
【临床意义】
本菌属均为条件致病菌,要引起中耳炎、脑膜炎、烧伤感染、败血症和泌尿系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菌之一。
产碱杆菌属
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在伯杰氏手册(1984)中,正式定名的有两个种,即粪产碱杆菌
(A.facalis)和去硝化产碱杆菌(A.denitrificans),后者又分两个亚种,即去硝化亚种
(A.subsp.denitrfuans)和木糖氧化亚种(A.subsp.xylosoxydans)。1986年Piechaud通过DNA杂交技术,又命名一个新菌种为皮埃查德产碱杆菌(A.piechaud)。
本属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是肠道中正常菌丛。
【临床意义】
在医院内,呼吸器、血液透析系统等器械内均可发现粪产碱杆菌,可引起医源性感染如心内膜炎和败血症。临床标本以粪产碱杆菌最多见。
产吲哚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可引起人类的眼部感染。
副百日咳鲍特氏菌
副百日咳鲍特氏菌(B.Parapertussis)通称副百日咳杆菌。
【临床意义】
引起百日咳的症状较轻,大多出现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病程也较短。
弗朗西斯氏菌属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为条件致病菌。现有7个菌种,与临床有关的仅3个种,即脑膜败血性黄杆菌(F.meningosepticum)、芳香黄杆菌(F.odoratum)、及短小黄杆菌(F.breve)。
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为人类口咽部正常菌群之一,是条件致病菌。可从血液、骨和关节结合部及咽喉处分离出。本菌对抗生素较敏感。因此,感染本菌后易治疗。
金氏杆菌属
金氏杆菌属(Kingella)是1976年才设立的奈瑟氏菌科中的新菌属。有3个种:金氏金氏杆菌(K.kingae)、产吲哚金氏杆菌(K.indologenes)、去硝化金氏杆菌(K.denitricans)。
莫拉氏菌属
莫拉氏菌属(Moraxella)被公认的有7个种,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只有6个种,即腔隙莫拉氏菌(M.(M)lacunata)、非液化莫拉氏菌(M.(M)nonliquefaciens)、奥斯陆莫拉氏菌(M.(M)osloensis)、亚特兰大莫拉氏菌(M.(M)atlantae)、苯丙铜酸莫拉氏菌(M.(M)phenylpyruvica)、尿道莫拉氏菌(M.(M)urethralis)。牛莫拉氏菌(M.(M)bovis)与人类疾病无关。本菌属为条件致病菌。
【临床意义】
腔隙莫拉氏菌可引起眼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非液化莫拉氏菌可引起败血症、肺炎、肺脓肿等。
奥斯陆莫拉氏菌可从脑脊液、血液、关节液、尿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
苯丙酮酸莫拉氏菌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及泌尿道感染。
亚特兰大莫拉氏菌可引起脑脑炎和菌血症。
尿道莫拉氏菌可引起泌尿生殖感染。
脑膜败血性黄杆菌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常可引起术后菌血症、肺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脑膜败血性黄杆菌为本细菌的代表种。
去硝化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本菌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及菌血症等。
色杆菌属
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包括两个种,即紫色色杆菌(C.violaceum)、河流色杆菌
(C.fluviatile)。
土壤杆菌属
土壤杆菌属(Agro Bacterium)有4个种,仅放射形土壤杆菌(A.radiobacter)偶尔可自人类的尿液、血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其致病性尚有争论。
无色杆菌属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为大肠中常居菌群之一,存在于水和土壤中。
【临床意义】
可引起化脑性脑膜炎、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和菌血症。
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
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B.Bronchiseptica)通称支气管败血杆菌。
【临床意义】
主要是动物的致病菌。常可从动物的呼吸道分离到。经常与动物如猫、狗、兔等接触的人,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紫色色杆菌
紫色色杆菌(C.Violaceum)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泌尿系感染、腹泻、局部红肿、多种器官感染和败血症。
非发酵菌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
恶臭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
非发酵菌(Nonfermenters)大多是条件致病菌。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
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s)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Rseudomonas)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
类鼻疽假单胞菌(P.Ps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临床意义】
可引起肺炎、术后膝关节感染、脑膜炎和败血症。
嗜麦芽假单胞菌
嗜麦芽假单胞菌(P.Maltophilia)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自来水、河水、污水、牛奶和冻鱼中均可存在,在正常人的咽喉、痰和粪便中可检出。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内膜炎、结膜炎、脑膜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
斯氏假单胞菌
斯氏假单胞菌(P.Stutzeri)在水中及土壤中到处可见,在粪便、肥料、人类的呼吸道、泌尿道均可发现。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关节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洋葱假单胞菌
洋萄假单胞菌(P.Cepacia)存在于土壤中,因引起洋葱茎腐烂而得名。
【临床意义】
在医院环境中常污染自来水、体温表、输液系统。医院环境及被污染的器械常导致体弱患者感染本菌,常可引起肺炎、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败血症、脓肿和尿道感染等。
荧光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
【临床意义】
可从伤口、痰、胸水、尿和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从血库存在中分离出。可在冰箱储存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繁殖,而且自溶后释放内毒素。其内毒素的磷指部分,可导致输血后不可逆的休克。 革兰氏阳性球菌
产黑色素类杆菌
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aninogenicus)是人类口腔、大肠、阴道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本菌很少单独引起感染,常与其它厌氧菌、需氧菌混合感染,而且常是主要致病菌。在菌血症、胸腔感染和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标本中可检出本菌。
肠球菌
肠球菌(Enterococcus)是指一组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具有共同生化特征的革兰氏阳性菌。长期以来,肠球菌归属于链球菌属Lancefield血清分型D群。近年来,随着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应用,证实肠球菌不同于其它链球菌,应属于一个新的肠球菌属(genus Enterococcus)。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9版2卷(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 Bacteriology Vo12.1986),将其与链球菌分开,新设肠球菌属。
【临床意义】
肠球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但当进入血液或其他部位,可引起败血症,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和伤口感染等。
脆弱类杆菌群
脆弱类杆菌群(Bacteroides Fragilis Group)有5个种:脆弱类杆菌(B.fragilis group)、吉氏类杆菌(B.distasonis)、普通类杆菌(B.vulgatus)、多形类杆菌(B.thetaiotaomicron)、卵圆类杆菌(B.ovatus)。
【临床意义】
厌氧菌感染可遍及人体各个部位,在临床感染病例的标本中以脆弱类杆菌分离率最高,在厌氧菌菌血症病例中,本菌的分离率高达50%~90%,阑尾炎病例中占25%~90%,在肺和胸膜感染中占26%,还可引起颅内感染、阴道及盆腔感染等。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科(Steptoccaceae)链球菌属(Steptococcus),称肺炎链球菌
(S.Pneumoniae),旧称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或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临床意义】
肺炎链球菌主要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作为正常菌群存在。大部分菌株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部分菌株有致病力,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荚膜的侵袭作用。可引起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成人脑炎75%是由1、2、3、4、5、7、8、12、14和19等10型引起的。其中半数以上是1、2、3型所致。3型肺炎链球菌能产生大量荚膜,毒力强,死亡率较高。儿童肺炎多为1、6、14和19型引起,其中最常见是是14型。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Anaerobic nonsporeforming Gram-negative bacilli)包括类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细毛菌属(Leptotrichia),是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菌。主要寄生在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道中,对人类致病的类杆菌属中有10个种,梭杆菌属有4个种。
核梭杆菌
核梭杆菌(F.nucleatum)是人口咽部和牙龈沟内的寄生菌。
【临床意义】
可引起各种软组织感染,口腔及上呼吸道感染。能凝集人和动物的红血球。
坏死梭杆菌
坏死梭杆菌(F.necrophorum)是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亦是上呼吸道和小肠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本菌是人体厌氧菌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常可从肝脓肿,肠道肿瘤、副鼻窦炎和术后感染病灶及血液中分离出来。还可引起牛、羊化脓性感染。
口腔类杆菌
口腔类杆菌(B.oralis)是人类口腔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可引起口腔、上呼吸道及女性生殖道感染。
类杆菌属 Bacteroides
类杆菌属(Bacteroides)是寄生在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链球菌
链球菌(Streptoccus)是一类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空气、尘埃人及动物健康人的鼻咽部、肠道均可检出。链球菌种类很多,其中有的致病、有的则是腐物寄生菌。
【临床意义】
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极为常见,多由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所致。致病力最强,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毒性酶。其病理表现可因病原菌的种类,入侵途径和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而异。经皮肤侵入常可引起峰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等。当机体虚弱时,细菌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经呼吸道感
染可引起扁桃体炎、咽喉炎、进而扩展为中耳炎、乳突炎以致脑膜炎。产生红疹毒素的化脓性链球菌,可引起猩红热。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而且感染率还在不断增加。也可引起成人尿路感染、偶致败血症、妇女泌尿生殖道此菌带菌率高达18%~25%,是新生儿感染该菌的主要传染源。
草绿色链球菌或自正常人咽部检出,一般不致病。此类链球菌可在拔牙或切除扁桃体时,细菌侵入血流,如心脏有病变,细菌停留于损伤部位并开始增殖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D群链球菌是人、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当侵入组织、血流、脑膜、泌尿疲乏可引起疾病。多引起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胆囊炎、泌尿系感染。
F、H、K、O群链球菌可在人的呼吸道发现。M群不溶血株可从齿龈粘膜上检出。R群链球菌或以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
厌氧链球菌、微嗜氧链球菌,常可从子宫标本、盆腔脓肿、深部脓肿、鼻窦、阑尾脓液和血液中检出。这类细菌在普通培养中多被忽略,需用厌氧方法才能检出。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其排列呈葡萄状故称为葡萄球菌。
【临床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如酶,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这些物质与致病有关,可引起化脓性感染。除引起毛囊炎、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感染外,还可引起肺炎、骨髓炎、心包炎、肾盂肾炎等多种化脓性疾病。重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脓毒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某些葡萄球菌产生剥脱性毒素对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可引起剥脱性皮炎。也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这些细菌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主要在外科操作或实施插管时发生感染,也可以是血源性感染。所以,仅以凝固酶试验作为判定判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唯一标准,是不恰当的。可引起中耳炎、脓肿、亚心炎等。
气球菌属
气球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四个或成对排列,曾称为龙虾四联菌,广布自然界。无D抗原可与肠球菌鉴别.
【临床意义】
有时可从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的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与从龙虾和肉中分离的龙虾加夫基氏菌相似。
死亡梭杆菌
死亡梭杆菌(F.mortiferum)本菌是人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常见于这些部位的有关软组织感染。
梭杆菌属
梭形菌属(Fusobactcrium)现有10个种,许多种是人和动物的专性寄生菌,寄居于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口腔中最多见。一些种对人有致病性。
微球菌 M
微球菌属(Micrococcus)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及人类的皮肤和呼吸道。
【临床意义】
微球菌一般不致病,但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偶可引起软组织脓肿、关节炎、脑膜炎、肺炎和脓胸、甚至败血症。
微球菌也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污染菌。
厌氧菌
根据细菌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能量代谢的类型,大体可分两大类:需氧菌和厌氧菌。厌氧菌又分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ly anaerobic bacteria)、氧耐受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专性厌氧菌(obligately anaerobic bacteria)。
兼性厌氧菌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的细菌。
氧耐受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好,在需氧条件下不生长(表16-3)。
表16-3 人体各部位正常厌氧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注:++:大量存在;+:常见;±:无规律性;○:无或很少
专性厌氧菌要求在排除厌氧系统中的氧和降低培养基中的氧化还原电势(Eh)的条件下才能生长,不能在含10%CO2的大气中生长。
厌氧菌种类繁多,且分布很广,河流沉渣、湖泊、污水、海洋、沼泽、土壤、食物、人和动物体内都存在。正常人的肠道、口腔、阴道等处均有大量厌氧菌寄居,有些部位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
正常情况下,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寄居的正常菌群发生变化,厌氧菌离开寄居部位转移到组织内,导致内源性感染。
革兰氏阴性球菌
卡他布兰汉氏菌
卡他布兰汉氏菌(Branhamella)以前归奈瑟氏菌(N.catarrhalis)。
【临床意义】
本菌存在于人类的鼻咽部,通常并不致病,现证实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败血病、中耳炎、上颌窦炎和泌尿生殖系感染等。
淋病奈瑟氏菌
淋病奈瑟氏菌(N.Gonorrhoeae)属于奈瑟氏菌(Neisseria), 是淋病的病原菌。
【临床意义】
通常只寄于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男性的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关节炎及女性的尿道炎、阴道炎和子宫颈炎。新生儿经产道时可被感染,引起淋病性眼结膜炎。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侵入血流经血循环造成机体其它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如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
涂片检查 涂片检查各种细菌其主要目的在于观察病变部位的细菌形态和结构。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潜伏期为4~8天。涂片检查此菌取泌尿生殖道浓稠黄色脓液,制成较薄的涂片,火焰固定后革兰氏染色,然后镜检,其特征为:1.革兰氏阴性;2.椭圆或球形,0.6×0.8μm,常成双排列;3.在白细胞内,多时细胞外可见;4.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标本采集 1.男性患者先用无菌盐水洗净尿道口,取脓性分泌物,或用接种环或棉拭子取脓液轻轻涂布于玻片;2.女性要由医生从病人宫颈内采取分泌物;3.新生儿眼结膜炎取结膜分泌物。涂片时要轻轻在玻片上滚动,厚薄适宜,如涂擦过劲,细胞变形,难于见到诊断标准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临床意义 涂片检查淋病奈瑟氏菌,简便有效且价格低廉。急性男性病人的尿道标本阳性率高,可见典型球菌,有诊断意义。女性宫颈内标本杂菌多,少数患者或慢性非典型者因涂片检查方法不够敏感而有不少患者漏诊。
培养特性 培养为淋病细菌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本菌为需养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5%~10%二氧化碳。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适量血液、血清等营养物质才能生长。标本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需用培养的方法完成。
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N.Meningitdis)属于奈瑟氏菌(Neisseria),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球菌,主要引起人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意义】
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寄居在鼻咽部,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这种带菌状态可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当机体抑制力降低时,导致感染,进而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随着发生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军团病杆菌
1976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费城召开第58届年会,会议期间,爆发了原因不明的流行病,与会人员连同家属4400余人中221人发病,其中34人死亡。临床表现相同其特征为发热、咳嗽和肺炎。1977年美国疾病中心(CDC)将病死者的肺组织接种豚鼠,死亡后,取其脾组织制成悬液,再接种鸡胚,用受染的鸡胚卵黄囊膜制成抗原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证实,引起豚鼠与鸡胚感染的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即为费城流行的病原菌。1978年11月WHO和美国CDC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第一届国际军团病会议,命名本菌为军团病杆菌(LDB),由本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分为肺炎型和非肺炎型)称为军团杆菌病(Leginoella)。
【临床意义】
LDB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水中可长期存活,自来水中可存活1年以上,蒸馏水中能生存69~139年,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军团杆菌病几乎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可集团爆发,也可散发,潜伏期为2~10天,除引起肺炎外,还伴有腹泻、休克、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症状,高热、病死率很高。
立克次体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鼻疽假单胞菌
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
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考克斯体属
本属微生物与立克次体属微生物相似。代表株为贝钠氏考克期体(Coxiella burnetii)。
【临床意义】
是人类Q热的病原体,不经昆虫传播,而由蜱将病原体传递给牛、羊等家畜,人接触了病畜组织、乳汁、皮毛或感染地区的尘土而感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eae)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献身的美国科学家H.T.Ricketts而命名的。分3个属,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罗克利马体属(Rochalimaea)、考克斯体属(Coxiella)。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微生物的种类 很多,大多数对人无害,少数可经节肢动物(蚤、蜱、虱、恙螨、革螨)传播后使人和动物感染。
【临床意义】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可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或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可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立氏立克次体(R.ridkettsii)可引起洛矶山斑点热。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可引起北亚斑点热。
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可引起马塞热。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R.australis)引进昆士兰热。
螨立克次体(R.akari)引起立克次体痘。
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可引起加拿大斑疹伤寒。
恙虫热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引起恙虫热。
罗克利马体属
罗克利马体属(Rochalimaea)与立克次体属微生物相似。代表株为五日热罗克利马体(Rochalimaea quintana)。
【临床意义】
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是战壕热的病原体。
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1975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我国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报告。
【临床意义】
可引起多器官受累的蜱媒传染病,称莱姆(Lyme)病。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分两大类:寄生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与腐生性(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已知有18个血清群:黄疸出血群(Icterohaemorrhagiae)、爪哇群(Javanica)、塞尔东尼群(Celledoni)、犬群(Canicila)、拜伦群(Ballum)、致热群(Pyrogenes)、蝙蝠群(Cynopteri)、秋季热群(Autumnalis)、澳洲群(Australis)、波摩那群(Pomona)、流感伤寒群(Grippotyphosa)、七日热群(Hebdomadis)、巴达维亚群(Bataviae)、塔拉索夫群(Tarassovi)、巴拿马群(Panama)、巴福奈斯群(Bufonis),共160个血清型。
我国发现的已有15个血清群59个血清型。并暂定13个群、15个血清型为我国标准的钩端螺旋体株。
【临床意义】
人主要因接触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感染可致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有两类:一是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 recurrentis),以虱为传播媒介,为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流行性回归热的病原体;另一个是杜通氏螺旋体(B.duttoni),以蜱为传播媒介,为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地方性回归热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回归热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3~10天潜伏期,病人突然高热、头痛、肝脾大、反复周期性发作,引起回归热。也可经结膜,胎盘或输血而传染。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etes)是一群细长而柔软、波状或螺旋状、运动活泼、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在自然界及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种类很多,其中有的是腐生性的,对人和低等动物有致病性的有3个属。疏螺旋体属(Borrelia),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是加归热疏螺旋体(B.recurrentis)、奋森氏疏螺旋体(B.vincenti)、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官螺旋体属(Treponema)对人有致病性的如梅毒螺旋体(T.pallidum)、雅司螺旋体(T.pertenue)。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对人有致病性的如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L.icterohaemorrhagiae)等。
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学名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o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获得性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胎传梅毒由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从脐带血循环传给胎儿,可引起胎儿全身感染。螺旋体在胎儿内脏及组织中大量繁殖,可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
获得性梅毒分三期。第一期(初期)梅毒,下疳分泌物中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第二期梅毒,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螺旋体。第三期(晚期)梅毒,病灶中螺旋体数量很少。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梅毒的病原体形态细长,两端尖锐,螺旋均匀规则,有8~14个弯曲,原浆均匀,运动缓慢,沿长轴旋转进退或弯曲摆动,不易着色。
标本采集 主要采自下疳的渗出液,用无菌盐水棉球擦净病变部位,用钝刀刮破病损处表面组织,再用棉球擦干挤压周围组织使组织液渗出。用毛细管吸取,立即送检。如取自皮疹、淋巴结或组织穿刺液等也可用于检查,但阳性率较低。
临床意义 本方法是诊断早期梅毒的重要、简便、快速而可靠的方法。如在暗视野中发现有螺旋体,具有苍白螺旋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时,即可作出梅毒诊断。
文森氏螺旋体
文森氏螺旋体(Borrelia vincenti)为人类口腔中主要致病体。
【临床意义】
文森氏螺旋体与梭形杆菌协同引起溃疡性齿龈炎、咽峡炎,在幼儿可引起肺炎及支气管炎。
雅司螺旋体 T
雅司螺旋体学名为纤细密螺旋体(Treponema pertenue)是引起雅司(Yaws)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雅司不是性病。蝇类可作为传染媒介。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由损伤皮肤侵入体内,多侵犯儿童。
诺卡氏菌属细菌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大多数为腐生菌。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星形诺卡氏菌(N.asteroides)和巴西诺卡氏菌(N.brasiliensis)。
【临床意义】
诺卡氏菌病多为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氏菌最常见、致病力最强。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出现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临床上可引起人类皮肤、呼吸道、肾脏、脾脏、心脏、脑、眼部及肾上腺等感染。巴西诺卡氏菌感染的组织可形成“肿瘤样”肿物。诺卡氏菌病死亡率可高达100%,经过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也有30%~50%。
乳杆菌属
双歧乳杆菌
双歧乳杆菌(L.Bifkdus),本属细菌 有10多种,多为婴儿、成人及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
【临床意义】
一般认为本菌无致病性,偶可在肺部感染、皮下脓肿及肠道感染中查出。
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具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和严格的寄生性、必需在活的宿主细胞(如细菌)内繁殖,寄生的宿主细胞表现出高度特异性,通常能将宿主细胞裂解为一类属于病毒的微小生物。
【临床意义】
可用于细菌鉴定,亦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时的细菌分型。
近年来,有人主张采用流行时新分离的噬菌体来治疗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与磺胺药、抗生素合并使用,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噬菌株。外科也有用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气性坏疽病原菌的噬菌体洗涤伤口,湿润敷料,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疗效。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于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避免滥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细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敏感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为Kirby-Bauer纸片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重视性好的优点,本法是将含药纸片贴敷在接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利用含药纸片在琼脂上的扩散作用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K-B纸片法的原理是建立在抗菌药物抑菌环直径大小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呈负相关的基础上,即抑菌环直径越大,则MIC越小。
结果判定:按抑菌环直径大小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种抗菌药物治疗。
中度敏感:是指通过提高种抗菌药物的剂量或在该药浓集的部位,细菌生长可被抑制,感染可被治愈。这类药物毒性较小,剂量可以加大。β-内酰胺类药物可出现中度敏感。
耐药: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不能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所治愈。
中介度:这一范围是“缓冲域”是由试验的误差造成的不作为报告形式。如确需明确的敏感度,应重复实验或做稀释法,抑菌环为中介度的药物不可提高剂量。
最低抑菌浓度(MID):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以针形接种器沾取菌液加至药盒各孔,35℃培养过夜,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
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经48小时35℃培养后,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BC。
由于纸片法影响因素多,很难控制精度,现大多数医院采用MIC测定盒。
MIC由经典二倍肉汤稀释演化而来,具有终点判断精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此方法采用病美国DYNATECH接种器,更具科学性。
使用国产“华士达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所做的定量药敏(MIC)试验,报告自动由打印机印出,附印出抗菌素对受试菌的MIC外,还可提供各种药物的用
量,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滴)及血和尿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一览表,供临床医师参考。
纸片法抑菌环直径及其相当的MIC(表16-4)。
表16-4 抑菌环直径标准及其相当的MIC(不包括嗜血杆菌和淋球
菌) 1990.4.NCCLS
▲中介度:含意为模棱两可或不定。
表16-5 嗜血杆菌抑菌环解释标准及相应MIC分界点
a.此值为与抑菌环相应的MIC近似值。
b.“中介度”如予报告,其含意为模棱两可,不定或接近轻敏,如药物能在感染部位浓集可用于治疗。
表16-6 淋球菌抑菌环解释标准及相应的MIC 1990.4.NCCLS
需氧芽孢杆菌属细菌
蜡样杆菌
蜡样杆菌(B.Cereu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土壤、污水及尘埃中。本菌污染乳制品、奶及淀粉制品,并在其中繁殖。
【临床意义】
由于本菌经常污染食品,故可引起食物中毒。还可引起人眼部感染,如角膜炎、结肠炎、眼眶脓肿等。还可以引起伤口感染、肺炎、菌血症等。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引起人、畜共患的炭疽病的病原菌,传染性强,此病的死亡率高。
【临床意义】
本病原菌引起的炭疽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根据人类感染后原发病灶部位不同,临床上将本病分三型:
1.皮肤炭疽 多发生于颜面、颈部、手、足等暴露部位,潜伏期3~7天。病灶中心发生出血性坏死。
2.肺、纵隔炭疽 当病原体随尘埃吸入支气管和肺泡时,可引起出血性肺炎。到达纵隔可引起纵隔障炎。
3.肠炭疽 由消化道侵入。病变多在回肠和盲肠。表现为肠壁粘膜坏死和水肿、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三型均可并发脑膜炎和败血症。
需氧芽胞杆菌属
需氧芽胞杆菌属属于芽胞杆菌科,为一群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其中有对人致病的炭疽杆菌,条件致病的蜡样杆菌,以及不致病的枯草杆菌等。
【临床意义】
主要传染于草食动物间,牛、羊、马、骆驼等摄入含芽胞的饲料、饮水而引起肠炭疽;或接触污染的土壤、物品等而引起皮肤炭疽。人受染后多引起皮肤炭疸、肺炭疽、肠炭疽则少见。病死率甚高。
厌氧菌
败毒芽胞梭菌
败毒芽胞梭菌(C.septicum)主要存在于土壤及动物肠道中。
【临床意义】
本菌是外伤性感染的病原菌。能产生4种强烈的外毒素和酶,引起组织水肿性坏死,是气性坏疽病原菌之一。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
产气英膜梭菌
产气英膜梭菌(C.perfringens)又称魏氏梭菌(C.welchii),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水、阴沟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都有存在。
【临床意义】
本菌可引起气性坏疽、食物中毒、急性坏死性肠炎及全身和局部感染。
迟缓真杆菌 E.lentum
【临床意义】
本菌是肠道和口腔的正常菌群,常与其它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很少单独引起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P.acens)广泛分布在人体的皮肤、头发、口咽等处。
【临床意义】
据调查正常皮肤每平方时有10个本菌,在临床标本中常可检出,本菌能使皮酯中的类脂形成长链脂肪酸,刺激局部并引起皮脂管梗阻。本菌也是最常见的污染菌。
4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Actinomyces)现有12个种,临床标本中多数不常见。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Anaerobic nonsporeforming Gram-positive Bacilli)有6个菌属包括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真杆菌属(Eu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蛛网菌属(Arachnia)。在临床厌氧菌感染的标本中,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的分离率约占20%。
艰难芽胞梭菌
艰难芽胞梭菌(C.difficile)又称难辨梭菌,由Hall等(1935)首先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后来发现成人粪便中也存在,故认为是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1978年,英国的George和美国的Bartlett同时发现本菌能产生毒素,是引起伪膜性肠炎的病原菌之一。本菌能产生两种毒素,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
【临床意义】
本菌除能引起伪膜性肠炎外,也能引起气性坏疽、脑膜炎、肾盂肾炎及菌血症。
奈氏放线菌
奈氏放线菌(A.naeslundii)为人口腔中专性寄生菌。
【临床意义】
偶可引起人感染,可从脓、血、胆囊积脓中分离。对小鼠有致病性,腹腔注射后可致肝、脾脓肿。
诺维氏芽胞梭菌
诺维氏芽胞梭菌(C.novyi)又称水肿芽胞梭菌(C.oedematoides),广泛分布于土壤中。根据其产生毒素种类,将本菌分为A、B、C、D4个血清型。
【临床意义】
本菌是引起气性坏疽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除C型外其它3型都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和毒性酶。
破伤风芽胞梭菌
破伤风芽胞梭菌(C.tetani)广泛分布于土壤及人、动物的粪便中。传染途径主要是外伤污染。
【临床意义】
对人致病的因素主要是它产生的外毒素,又称神经痉挛毒素,可导致病人出现全身肌肉痉挛和强直,最后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婴幼儿的患病死亡率高达85%。
龋齿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为人口腔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常可从龋齿中分离出,对小鼠有轻微致病性,对人的致病性未明。
溶组织芽胞梭菌
溶组织芽胞梭菌(C.histolyticum)广泛分布于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寄生菌。
【临床意义】
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可产生5种毒素和酶,是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之一,但很少单独引起感染。
肉毒芽胞梭菌
肉毒芽胞梭菌 (C.botulinum)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本菌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人类如食用了该毒素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严重的内毒中毒,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占70%。
【临床意义】
本菌的A、B、E和F型可引起人类肉食中毒。本菌为腐生菌,对人类不引起感染。一般是因为细菌污染食物后,在厌氧条件下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当人食入含毒素的食品可引起中毒。目前已知肉毒素是毒物中最强者,它的毒素比氰化钾强1万倍,对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g。
-7
双歧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是人和某些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
【临床意义】
本菌属除齿双歧杆菌偶可致病外,其余对人体有益而无明显的害处。据研究:本属细菌在肠道中能合成多种维生素,能将肠道内的亚硝胺降解为无毒物质有抑癌作用,且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经试验,菌体和菌体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贪婪丙酸杆菌
贪婪丙酸杆菌(P.avidum)在人体的分布类似痤疮丙酸杆菌。
【临床意义】
常可从脑脓肿、软组织脓肿、血及粪便中分离到,也经常从各种窦道感染中分离出。
韦荣氏球菌属
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为纪念法国细菌学家韦荣氏(Veillon)首次分离并描述而得名。本菌包括7个菌种:小韦荣氏球菌(V.Parvula)、不典型韦荣氏球菌(V.criceti)、啮齿韦荣氏球菌
(V.rodentium)、殊异韦荣氏球菌(V.dispar)、拉氏韦荣氏球菌(V.ratti)。克氏韦荣氏球菌(V.criceti)和豚鼠韦荣氏球菌(V.caviae)。除小韦荣氏球菌外,对人没有明显的致病性。
细毛菌属
细毛菌属(Leptotrichia)仅1个种即口腔细毛菌(L.buccalis)又名文氏梭菌、普文二氏梭菌或梭形梭菌。
【临床意义】
主要寄居在人口腔,偶可从女性生殖道和尿道中分离出,可引起牙齿和牙周疾病。也曾有引起败血症的报道。
消化链球菌属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是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本属细菌包括: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us)、大消化链球菌(P.magnus)、微小消化链球菌(P.micros)、不解糖消化链球菌(P.asaccharolyticus)、普氏消化链球菌(P.prevotii)、四链消化链球菌(P.tetradius)及延展消化链球菌(P.productus)。
【临床意义】
临床标本中以厌氧消化链球菌和大消化链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微小消化链球菌。可引起人体各部组织和器官感染,混合感染为多见,如腹腔、盆腔、阴道感染、肝脓肿、肺部、胸膜感染、颅内感染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厌氧消化链球菌常可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即厌氧链球菌肌炎。
消化球菌属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现只有黑色消化球菌(Pc.niger)1个种。为人体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和皮肤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临床较少见,曾从尿液中分离出,也可从女性泌尿生殖道、人体肠道、呼吸道分离出,阑尾炎、膀胱炎、胸膜炎、产后败血症也可分离到,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其致病性不明。
小韦荣氏球菌
小韦荣氏球菌(V.Parvula)可产生内毒素,为脂多糖,有抗原性。
可从软组织脓肿及血液中分离到,大多见于混合感染。常从呼吸道感染中分离出。
芽胞梭菌属
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也称梭状芽胞杆菌属。本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污水、海产品及腐烂的动植物中也存在。有些菌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少数菌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致病,如肉毒中毒、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是常见的三大梭菌疾病。
厌氧性球菌
厌氧性球菌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两大类。革兰氏阳性包括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coccus)。革兰氏阴性有3个属,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巨球菌属(Megasphaera)。后两个属临床极少见,对人无明显致病性。
衣氏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A.israelii)是人口腔和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
大多为内源性感染,引起放线菌病,多发生于颜面部。放线菌侵入组织后,先形成硬肿块,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中常含有“硫磺颗粒”。还可进入肺部,引起肺和胸部放线菌病,也可侵入肠粘膜,引起腹部放线菌病。
粘液真杆菌
为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多种临床标本中能分离出本菌。
真杆菌属
真杆菌属(Eubacterium)有34个种,其中有十几个种可从人体分离出,人体最常见的只有两个种:迟缓真杆菌(E.lentum)、粘液真杆菌(E.limosum)。
蛛网菌属
蛛网菌属(Arachnia)仅有1个种:丙酸蛛网菌(Arachnia propionia),是人口腔中正常菌群之一,从妇女子宫颈中也可分离出。
【临床意义】
主要是内源性感染,引起人类典型放线菌病,病理材料也可查到“硫磺颗粒”。对小白鼠有致病性。
其他杆菌
艾肯氏菌属
艾肯氏菌属(Eikenella)只有1个种即:侵蚀艾表肯氏菌(E.corrodenella),为人类粘膜表面的常居菌之一。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脓性关节炎及术后软组织脓肿等。
百日咳鲍特氏菌
百日咳鲍特氏菌(B.Pertussis)通称 百日咳杆菌。
【临床意义】
为百日咳病原菌,主要引起儿童百日咳。
鲍特氏菌属
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有3个种即:百日咳鲍特氏菌(B.pertussis)、副百日咳鲍特氏菌
(B.parapertussis)、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B.bronchiseptica)。
不动杆菌属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主要是水和土壤中,亦常存在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
不动杆菌分类及命名经过了许多变迁。伯杰氏手册(1984)把不动杆菌属归于奈瑟氏菌科,仅有醋酸钙不动杆菌一个种。1986年巴斯德研究所的Bouvet通过DNA杂交将该菌属分为6个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A.calcoaceticus)、溶血不动杆菌(A.haemolyticus)、鲍曼氏不动杆菌(A.baumanii)、琼氏不动杆菌(A.junii)、约翰逊氏不动杆菌(A.johnsonii)、洛菲氏不动杆菌(A.lwoffii)。醋酸钙不动杆菌又分4个生物型:硝阴生物型、溶血生物型、产碱生物型和洛菲氏生物型。
【临床意义】
本菌属均为条件致病菌,要引起中耳炎、脑膜炎、烧伤感染、败血症和泌尿系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菌之一。
产碱杆菌属
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在伯杰氏手册(1984)中,正式定名的有两个种,即粪产碱杆菌
(A.facalis)和去硝化产碱杆菌(A.denitrificans),后者又分两个亚种,即去硝化亚种
(A.subsp.denitrfuans)和木糖氧化亚种(A.subsp.xylosoxydans)。1986年Piechaud通过DNA杂交技术,又命名一个新菌种为皮埃查德产碱杆菌(A.piechaud)。
本属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是肠道中正常菌丛。
【临床意义】
在医院内,呼吸器、血液透析系统等器械内均可发现粪产碱杆菌,可引起医源性感染如心内膜炎和败血症。临床标本以粪产碱杆菌最多见。
产吲哚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可引起人类的眼部感染。
副百日咳鲍特氏菌
副百日咳鲍特氏菌(B.Parapertussis)通称副百日咳杆菌。
【临床意义】
引起百日咳的症状较轻,大多出现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病程也较短。
弗朗西斯氏菌属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为条件致病菌。现有7个菌种,与临床有关的仅3个种,即脑膜败血性黄杆菌(F.meningosepticum)、芳香黄杆菌(F.odoratum)、及短小黄杆菌(F.breve)。
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为人类口咽部正常菌群之一,是条件致病菌。可从血液、骨和关节结合部及咽喉处分离出。本菌对抗生素较敏感。因此,感染本菌后易治疗。
金氏杆菌属
金氏杆菌属(Kingella)是1976年才设立的奈瑟氏菌科中的新菌属。有3个种:金氏金氏杆菌(K.kingae)、产吲哚金氏杆菌(K.indologenes)、去硝化金氏杆菌(K.denitricans)。
莫拉氏菌属
莫拉氏菌属(Moraxella)被公认的有7个种,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只有6个种,即腔隙莫拉氏菌(M.(M)lacunata)、非液化莫拉氏菌(M.(M)nonliquefaciens)、奥斯陆莫拉氏菌(M.(M)osloensis)、亚特兰大莫拉氏菌(M.(M)atlantae)、苯丙铜酸莫拉氏菌(M.(M)phenylpyruvica)、尿道莫拉氏菌(M.(M)urethralis)。牛莫拉氏菌(M.(M)bovis)与人类疾病无关。本菌属为条件致病菌。
【临床意义】
腔隙莫拉氏菌可引起眼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非液化莫拉氏菌可引起败血症、肺炎、肺脓肿等。
奥斯陆莫拉氏菌可从脑脊液、血液、关节液、尿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
苯丙酮酸莫拉氏菌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及泌尿道感染。
亚特兰大莫拉氏菌可引起脑脑炎和菌血症。
尿道莫拉氏菌可引起泌尿生殖感染。
脑膜败血性黄杆菌
【临床意义】
为条件致病菌,常可引起术后菌血症、肺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脑膜败血性黄杆菌为本细菌的代表种。
去硝化金氏杆菌
【临床意义】
本菌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及菌血症等。
色杆菌属
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包括两个种,即紫色色杆菌(C.violaceum)、河流色杆菌
(C.fluviatile)。
土壤杆菌属
土壤杆菌属(Agro Bacterium)有4个种,仅放射形土壤杆菌(A.radiobacter)偶尔可自人类的尿液、血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其致病性尚有争论。
无色杆菌属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为大肠中常居菌群之一,存在于水和土壤中。
【临床意义】
可引起化脑性脑膜炎、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和菌血症。
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
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B.Bronchiseptica)通称支气管败血杆菌。
【临床意义】
主要是动物的致病菌。常可从动物的呼吸道分离到。经常与动物如猫、狗、兔等接触的人,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紫色色杆菌
紫色色杆菌(C.Violaceum)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
【临床意义】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泌尿系感染、腹泻、局部红肿、多种器官感染和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