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辉煌的唐朝服饰
作者:教育技术系 07级1班 金鑫
摘要: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封建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文化的繁荣昌盛,生产力极大发展,对外贸易前所未有的发达,使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唐朝的服饰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美华丽、奇异纷繁,尤其的当时的襦裙服、男装、胡服、冠服等服饰文化更是对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服饰文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关键字:唐朝,服饰,儒裙,男装,胡服,冠服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丰美华丽的。大唐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①、胡服等几配套服饰。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②,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因为在当时女子着男装,会被认为不守妇道。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部分原因是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大多数是马上民族③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胡服文化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胡服热席卷大唐,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四、冠服制度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④。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唐代冠服制度在不断修改完善后在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代大袖衫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⑤",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① 男装:即指下面介绍的唐朝女着男装的穿衣风格
② 披帛: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③ 马上民族:指唐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当时中原人对其鄙称为“胡人”。因为这些游牧民族极善骑射,因此又称他们为“马上民族”。
④ 双轨制: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⑤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开元以后, 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
论述辉煌的唐朝服饰
作者:教育技术系 07级1班 金鑫
摘要: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封建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文化的繁荣昌盛,生产力极大发展,对外贸易前所未有的发达,使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唐朝的服饰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美华丽、奇异纷繁,尤其的当时的襦裙服、男装、胡服、冠服等服饰文化更是对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服饰文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关键字:唐朝,服饰,儒裙,男装,胡服,冠服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丰美华丽的。大唐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①、胡服等几配套服饰。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②,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因为在当时女子着男装,会被认为不守妇道。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部分原因是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大多数是马上民族③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胡服文化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胡服热席卷大唐,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四、冠服制度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④。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唐代冠服制度在不断修改完善后在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代大袖衫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⑤",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① 男装:即指下面介绍的唐朝女着男装的穿衣风格
② 披帛: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③ 马上民族:指唐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当时中原人对其鄙称为“胡人”。因为这些游牧民族极善骑射,因此又称他们为“马上民族”。
④ 双轨制: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⑤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开元以后, 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