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
南召二中 高二(2)班 马存
辅 导 老 师 刘杰
每个朝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制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诸因素的影响,丧葬礼仪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而民间丧葬风俗,变化较小,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民间丧葬风俗的传承与变革,与时代社会文化变迁转型的广度及深度之关联性不大,民间对官方所制定的新式丧礼遵行甚少,即使有所改革,旋即回复旧俗,仍然广泛地实行着传统丧俗。
南召县地处南阳盆地北部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小县,境内聚居汉、回、满、蒙古等23民族的居民,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加之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现在南召汉族民间的丧礼更加趋于传统丧葬习俗。
南召汉族民间素行土葬,且崇尚厚葬之风,繁文缛节,十分复杂。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俗一般有如下程序:换衣,招魂,报丧,设灵,守灵,选墓、打墓,入殓,出殡,行葬,撒五谷种,圆坟,守孝,五七等。
换衣。 经验证亡者真正气绝之后,由亡者亲人,一般是子女或直系亲属在年长者的指导下,拿出为亡者准备好的寿衣,为亡者换上。“赤裸裸的来,崭新新的走”是换衣的原则,亡者亡时身上穿的所有衣服都要换掉。换衣要及时,否则时间长了,亡者身体僵硬,寿衣穿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招魂。 换完衣服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但泪水不能落在亡者身上,否则将不吉利,影响亡者转世投生。然后进行招魂,以期亡者复活。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具体做法是由亡者亲属将亡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亡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亡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
报丧。上面一系列工作完毕后,派人告诉亲友,俗称报丧。旧时通信条件有限,报丧者则由亡者亲人头裹白布,手上拿一条白布巾,前往亲戚家哭报丧事。亡者如是男人,则由亡者侄子到亲戚家报丧,亡者如系女性,必须由儿子或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者跪在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现在通信发达,一般由电话通知。前来奔丧的亲人如是女性,走到村头就要放声痛哭,表达悲痛之情,孝子孝女须跪在路口哭迎,哭述丧亲之悲痛。
设灵。民间传统认为,亡人在床为尸,亡人入棺为柩。设灵,就是为亡者整容、穿衣,然后移尸正堂中间,等待亲友吊祭。南召丧俗的灵床俗称灵箔,用高粱秆和白麻绳编织而成,放到铺板上,亡者头朝门口,脚朝屋内平躺在上面。亡者脸上要盖一张草纸,以免遗容难看,吓着生者。同时要在正堂挂上白布,设牌位,挂上死者的遗像,摆设香案,专门供拜祭者祭拜和哭诉。亡者的脚下面要放脚尾灯,意思就是照亮亡者通往阴间的道路,以免亡者迷失道路,方便亡者在阴府通行。灵床前边放一个旧的面盆或火盆,以便烧买路钱,纸钱要一张一张的慢慢烧,不停的烧,一直烧到出殡为止。传说亡者通往地府的途中有许多关卡,没有买路钱,道路是比较难行的,因此阳间的子孙怕亡灵在通往地府的途中受到为难,所以要尽量多的烧纸钱供他在地府使用。
守灵。守灵就是亡者子女亲属守在灵床两旁陪伴亡灵之意。南召传统守,男性灵者头戴白色孝布,跪在灵床两旁,女儿、儿媳等女性亲属则是头披白色孝布,遮蔽大半个脸。灵床
前须有人不停的烧买路钱。传统丧制一般要停灵三天或一周,之后移尸入棺。如条件不允许,停灵一天、半天即入殓、出殡者也不为丑。
选墓、打墓。设灵后,即有亡者家人请来风水先生为亡者选择墓址,即选择能对下辈有利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选定墓址,定好方向,做好标记后,则由事先选好的青壮劳力开始打造墓穴。南召办理丧事所请来帮忙的都必须给封子(也就是给一点赏钱),所借用的工具,也必须给主家封子,俗称利市(办事顺利的预兆)。
入殓。入殓是指把亡者遗体装入棺材。首先将灵床移至房屋的一侧,将棺材抬入正堂,稳放在两条条凳上,由一老者用筛子端少许木柴灰在棺材内筛三下,然后铺上草纸,再铺上褥子,在褥子下藏硬币若干,再将亡者遗体装棺(装棺时孝子们要守在棺旁大哭,做最后的告别),由亡者子女、儿媳背身摸硬币,每个子女摸出一枚即可,摸出越多,表明此人与亡者越亲近。此时把用草纸包好的柏树枝拿来,放入遗体和棺材的空隙处,一则预示亡者万古长青,再则防止出殡时遗体在棺材内来回移动,影响抬棺。之后方可放随葬品(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常用之物),以表示对死者的关心,但忌放针、锥等金属(钱币除外)物品,否则将影响亡者转世投生。放完随葬品,所有亲人围棺与亡者见最后一面,然后盖棺,钉棺,随着木匠师傅“噹噹”的锤声,入殓工作完全结束,下边就要出殡了。
出殡。出殡也就是将灵柩送至墓地。出殡时还没有依照各人身份披麻戴孝的孝子和亲人必须披戴好。先由青壮劳力把灵柩从堂屋抬出来,孝子和亡者亲人帮扶着灵柩出门,长子(有的地方是长女婿)头顶老盆(小瓦盆)在灵柩前引路,等灵柩出了大门,放在空地的条凳上,顶老盆者跪在灵前,亲人在灵柩前烧一次纸,此时由主事人安排送殡人员的行走次序和送殡途中的细节,一切安排结束,主事人大喊“上路啦”,送殡队伍开始行动,一般拿花圈的走在最前面,背着幡在亲人的挽扶之下的长子紧跟其后,接着是八人抬着的灵柩,后边是手持挨杖儿(哭丧棒)的孝子女和亲人。送殡队伍每过一次桥,每过一次墓地,都要放一次鞭炮,每走一段距离都要停下来休息一阵,亲人烧次纸钱,主事人放挂鞭炮,然后继续前行,直到墓地。
行葬。灵柩送到墓地,停放在先前已打好的墓穴旁,等时辰已到,青壮劳力用绳子将灵柩系入墓穴,按事先定好的方向放好,经风水先生下盘子断定方向无误,就开始封土堆坟。一般当天坟头不堆埋完整,等第三天上午再由孝子亲人亲自将坟头堆大修圆,即俗称的三天圆坟。封土堆坟之后,主事人在坟头上种上大葱,寓意下代人聪明。亲人在坟前摆好祭墓石,在祭墓石上摆好供品,上香,烧纸,送殡人员依次在坟前行三拜九叩大礼,以表示对亡者的尊敬。
撒五谷种。 行葬工作完成后,男女子孙要回家时,先从青龙边往白虎边绕一圈,然后请人撒五谷种,其口诀是:奉请九天玄女赐五谷!子孙得寿,得福,得禄。一把五谷散大地,代代子孙发大财。一把五谷散高高,房房子孙福寿全。亡者子女拉着衣襟接五谷种 ,接到的收好,不要往后看,直接回家,放入粮仓,将带来好运。
葬后的前三天傍晚,孝子要到亡者坟前烧火,南召民间称“怕火”,就是怕亡者新入土孤单或受别鬼欺负,亲人点火与亡魂作伴之意。子女为亡者戴孝到五七(三十五天),代替旧时的守孝。亡者下葬三十五天叫五七,五七时要将直系亲人请回家,再到亡者坟前祭拜一次,以表哀悼、思念之情,俗称做五七。做五七后,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礼仪全部完毕,家人开始正常生活。
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虽繁杂、古老,但无不蕴含对亡者的深深哀悼之情,散发着古朴、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礼仪也许会随之变化,但我深信这其中蕴含的对亲人亡失的哀悼和思念之情是不会有丝毫的减弱,只会更加深沉、厚重。
教师点评:
马存同学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认真、细致,对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研究得深入、全面、仔细。该同学用质朴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的流程,真实、全面、精细。此文闪烁着耀眼的文学风采,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是一篇传承民间文化的佳作。
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
南召二中 高二(2)班 马存
辅 导 老 师 刘杰
每个朝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制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诸因素的影响,丧葬礼仪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而民间丧葬风俗,变化较小,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民间丧葬风俗的传承与变革,与时代社会文化变迁转型的广度及深度之关联性不大,民间对官方所制定的新式丧礼遵行甚少,即使有所改革,旋即回复旧俗,仍然广泛地实行着传统丧俗。
南召县地处南阳盆地北部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小县,境内聚居汉、回、满、蒙古等23民族的居民,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加之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现在南召汉族民间的丧礼更加趋于传统丧葬习俗。
南召汉族民间素行土葬,且崇尚厚葬之风,繁文缛节,十分复杂。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俗一般有如下程序:换衣,招魂,报丧,设灵,守灵,选墓、打墓,入殓,出殡,行葬,撒五谷种,圆坟,守孝,五七等。
换衣。 经验证亡者真正气绝之后,由亡者亲人,一般是子女或直系亲属在年长者的指导下,拿出为亡者准备好的寿衣,为亡者换上。“赤裸裸的来,崭新新的走”是换衣的原则,亡者亡时身上穿的所有衣服都要换掉。换衣要及时,否则时间长了,亡者身体僵硬,寿衣穿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招魂。 换完衣服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但泪水不能落在亡者身上,否则将不吉利,影响亡者转世投生。然后进行招魂,以期亡者复活。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具体做法是由亡者亲属将亡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亡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亡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
报丧。上面一系列工作完毕后,派人告诉亲友,俗称报丧。旧时通信条件有限,报丧者则由亡者亲人头裹白布,手上拿一条白布巾,前往亲戚家哭报丧事。亡者如是男人,则由亡者侄子到亲戚家报丧,亡者如系女性,必须由儿子或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者跪在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现在通信发达,一般由电话通知。前来奔丧的亲人如是女性,走到村头就要放声痛哭,表达悲痛之情,孝子孝女须跪在路口哭迎,哭述丧亲之悲痛。
设灵。民间传统认为,亡人在床为尸,亡人入棺为柩。设灵,就是为亡者整容、穿衣,然后移尸正堂中间,等待亲友吊祭。南召丧俗的灵床俗称灵箔,用高粱秆和白麻绳编织而成,放到铺板上,亡者头朝门口,脚朝屋内平躺在上面。亡者脸上要盖一张草纸,以免遗容难看,吓着生者。同时要在正堂挂上白布,设牌位,挂上死者的遗像,摆设香案,专门供拜祭者祭拜和哭诉。亡者的脚下面要放脚尾灯,意思就是照亮亡者通往阴间的道路,以免亡者迷失道路,方便亡者在阴府通行。灵床前边放一个旧的面盆或火盆,以便烧买路钱,纸钱要一张一张的慢慢烧,不停的烧,一直烧到出殡为止。传说亡者通往地府的途中有许多关卡,没有买路钱,道路是比较难行的,因此阳间的子孙怕亡灵在通往地府的途中受到为难,所以要尽量多的烧纸钱供他在地府使用。
守灵。守灵就是亡者子女亲属守在灵床两旁陪伴亡灵之意。南召传统守,男性灵者头戴白色孝布,跪在灵床两旁,女儿、儿媳等女性亲属则是头披白色孝布,遮蔽大半个脸。灵床
前须有人不停的烧买路钱。传统丧制一般要停灵三天或一周,之后移尸入棺。如条件不允许,停灵一天、半天即入殓、出殡者也不为丑。
选墓、打墓。设灵后,即有亡者家人请来风水先生为亡者选择墓址,即选择能对下辈有利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选定墓址,定好方向,做好标记后,则由事先选好的青壮劳力开始打造墓穴。南召办理丧事所请来帮忙的都必须给封子(也就是给一点赏钱),所借用的工具,也必须给主家封子,俗称利市(办事顺利的预兆)。
入殓。入殓是指把亡者遗体装入棺材。首先将灵床移至房屋的一侧,将棺材抬入正堂,稳放在两条条凳上,由一老者用筛子端少许木柴灰在棺材内筛三下,然后铺上草纸,再铺上褥子,在褥子下藏硬币若干,再将亡者遗体装棺(装棺时孝子们要守在棺旁大哭,做最后的告别),由亡者子女、儿媳背身摸硬币,每个子女摸出一枚即可,摸出越多,表明此人与亡者越亲近。此时把用草纸包好的柏树枝拿来,放入遗体和棺材的空隙处,一则预示亡者万古长青,再则防止出殡时遗体在棺材内来回移动,影响抬棺。之后方可放随葬品(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常用之物),以表示对死者的关心,但忌放针、锥等金属(钱币除外)物品,否则将影响亡者转世投生。放完随葬品,所有亲人围棺与亡者见最后一面,然后盖棺,钉棺,随着木匠师傅“噹噹”的锤声,入殓工作完全结束,下边就要出殡了。
出殡。出殡也就是将灵柩送至墓地。出殡时还没有依照各人身份披麻戴孝的孝子和亲人必须披戴好。先由青壮劳力把灵柩从堂屋抬出来,孝子和亡者亲人帮扶着灵柩出门,长子(有的地方是长女婿)头顶老盆(小瓦盆)在灵柩前引路,等灵柩出了大门,放在空地的条凳上,顶老盆者跪在灵前,亲人在灵柩前烧一次纸,此时由主事人安排送殡人员的行走次序和送殡途中的细节,一切安排结束,主事人大喊“上路啦”,送殡队伍开始行动,一般拿花圈的走在最前面,背着幡在亲人的挽扶之下的长子紧跟其后,接着是八人抬着的灵柩,后边是手持挨杖儿(哭丧棒)的孝子女和亲人。送殡队伍每过一次桥,每过一次墓地,都要放一次鞭炮,每走一段距离都要停下来休息一阵,亲人烧次纸钱,主事人放挂鞭炮,然后继续前行,直到墓地。
行葬。灵柩送到墓地,停放在先前已打好的墓穴旁,等时辰已到,青壮劳力用绳子将灵柩系入墓穴,按事先定好的方向放好,经风水先生下盘子断定方向无误,就开始封土堆坟。一般当天坟头不堆埋完整,等第三天上午再由孝子亲人亲自将坟头堆大修圆,即俗称的三天圆坟。封土堆坟之后,主事人在坟头上种上大葱,寓意下代人聪明。亲人在坟前摆好祭墓石,在祭墓石上摆好供品,上香,烧纸,送殡人员依次在坟前行三拜九叩大礼,以表示对亡者的尊敬。
撒五谷种。 行葬工作完成后,男女子孙要回家时,先从青龙边往白虎边绕一圈,然后请人撒五谷种,其口诀是:奉请九天玄女赐五谷!子孙得寿,得福,得禄。一把五谷散大地,代代子孙发大财。一把五谷散高高,房房子孙福寿全。亡者子女拉着衣襟接五谷种 ,接到的收好,不要往后看,直接回家,放入粮仓,将带来好运。
葬后的前三天傍晚,孝子要到亡者坟前烧火,南召民间称“怕火”,就是怕亡者新入土孤单或受别鬼欺负,亲人点火与亡魂作伴之意。子女为亡者戴孝到五七(三十五天),代替旧时的守孝。亡者下葬三十五天叫五七,五七时要将直系亲人请回家,再到亡者坟前祭拜一次,以表哀悼、思念之情,俗称做五七。做五七后,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礼仪全部完毕,家人开始正常生活。
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虽繁杂、古老,但无不蕴含对亡者的深深哀悼之情,散发着古朴、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礼仪也许会随之变化,但我深信这其中蕴含的对亲人亡失的哀悼和思念之情是不会有丝毫的减弱,只会更加深沉、厚重。
教师点评:
马存同学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认真、细致,对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习俗研究得深入、全面、仔细。该同学用质朴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现在南召汉族民间丧葬的流程,真实、全面、精细。此文闪烁着耀眼的文学风采,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是一篇传承民间文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