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24句话1

老师的24句话,道出孩子成绩好坏的关键原因

1、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3、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4、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5、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6、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7、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8、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9、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10、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11、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12、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13、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14、“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

15、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16、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17、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18、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19、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20、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21、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

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2、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23、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24、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心理特征: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泄气,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不愿让大人管,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感到新鲜。但不久后,由于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不同,使其感到紧张。加强养成教育,注意心理辅导自我意识的教育,情绪辅导,青春期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时间分配等。还要注意不要放任不管不问,不要严管不解决问题。

年级特点:

从六年级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有些孩子会出现上课跟不上老师进度,明显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有些力不从心

总述: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对于“新”的适应速度将会对初一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年级的初一新生,对一切既陌生又好奇,心态比较放松。科目增多了,知识难度也比小学有了较大提高,已经不能再用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定要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分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沟通方法:

1. 关注适应性——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教学的方法、生活的节奏都需要适应,适应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初一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成绩,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2. 新的习惯养成——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大号学习习惯的基础,重视“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尽快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成功的养成教育史学生咋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保证!

3. 重视基础知识——课程的难度是渐进的,所以通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简单,初一不要追求“难度”和“进度”,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

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增强。

沟通方法: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重视沟通——初二的学生进入到了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导和正确观念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发展。

总述:不仅初二,连同高二也是一样,都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般重点校都会把初三或高三的知识加到初二和高二下学期进行。初二和高二的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讲到高二不再总述) 。

学科内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阶段学习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需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准备,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初二要树立提前中考的概念,把初三的内容提前学习,减轻初三的压力,轻松、自信地迎接中考。因为初三系统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并且复习压力很大,所以在初二年级应强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需协调好时间,辅导和增加薄弱学科补习频次。

心理特点:对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喜欢同老师平等的讨论问题,喜欢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初三学生的“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他们比初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心理趋于定型,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初三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开始趋向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开始相对稳定。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升学紧迫感,并重视“补差”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高中。

沟通方法:需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为中考做准备,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

初三关键词“中考”初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中考。中考是综合能力的考察,不能对单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初三既有新课的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经常抓不住重点、平均用力、手忙脚乱、效果欠佳。孩子需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突破,不放弃、不懈怠,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1. 学好化学——初三新增化学学科,化学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一册书,不管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如何,化学启蒙地好的话,很容易学得很好,新课程学好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开始不着急、不重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要花双倍甚至几倍的时间去补,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影响总体成绩。

2. 紧追不舍——初三年级,为中考复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课程讲得比较快,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出现“旧账还没补上,又欠了新账”的情况,整体忙于应付,无法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到了下学期综合复习的时候,就会是一锅粥。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3. 查缺补漏——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3,自己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堆积到中考前夕。利用开学初还不是最紧张的阶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把以前没有掌握的挑选出来,查缺补漏,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压力调节——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和家长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压力,压力不全是坏事,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给孩子帮助。

总述:初三和高三考前冲刺期,整体知识框架的综合性梳理和灵活运用,同时提高应试能力,集中力量抓紧一切时间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学科特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高一关键词——“难”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一最重要的事情

1. 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2.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李,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3.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4. 成绩波动、正确看待——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心理特点:此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2、偏科现象严重。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年级特点:

高二关键词——“分化”,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里上比较轻松; 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 另外,很多家长理解上有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一、学习方面:

1. 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导致不同心理状态。高一一年下来,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 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学习成绩进一步下跌,自信心进一步被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2. 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人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学习成败归因心理,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高二学生的当今的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客观条件。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的端正、方法的改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老师的教学水平等。学生抓住了学习活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则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调整行为模式。这正是当今学生个体主动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

3. 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高二,要说离高考很远吗? 不是,高三的一毕业就到自己了! 很近? 也不是,还有高三的没毕业呢! 这时很多学生就出一种期待和恐惧的心理现象。他们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他们感到很紧张,有的学生恨不得现在就高考,不用再这样担惊受怕,这种期待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但是,他们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学,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从而在上课和学习时容易走神和分心,在他们回过神之后又感到很内疚和后悔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恐怕这次走神和分心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同学不这样,他们在下次考试就会比自己好。他就想,“如果考不上大学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和愧对家里人”,特别是一些自责心较强的学生。这样他们显得过分紧张,又影响下面的学习,就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导致各种心理行为的出现。

二、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三、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1.“恋爱”现象剧增,但大部分学生“恋爱”动机十分荒谬恋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性心理现象,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营养也提高,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发育加快,这种身体的早熟也必然包含性机能的早熟。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熟悉环境,熟悉了老师和同学,又还不用高考; 同时,他们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教师对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关注,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想恋爱,但是没有找对象,或者是单相思; 有的学生不想恋爱,但是却有很多异性喜欢; 也有不少已经堕入爱河的。他们想恋爱,但是“大人们”不同意他们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很多已经恋爱和准备恋爱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不管是哪种现象,都可以说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这种由于在成长中出现的性机能成熟和性心理觉醒,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却跟不上性心理的过早出现。 这主要表现在其“恋爱”动机上,其原因有:

A :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

B :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认为恋爱是为了好玩,不知道要负的责任和义务;

C :把是否有男(女) 朋友作为是不是有“面子”的标准;

D :显耀心理; 攀比心理。为了说明我对异性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是优秀的; 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我也要有……等等一些我们听来很谎谬的说法却都成为了他们早恋的理由。

2. 择友有较高原则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二学生在选择朋友时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不再为了需求归属感而刻意交朋友,他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二最重要的事情

1. 均衡发展——高考可录取依据是总成绩,只要没有严重偏科,即便谁各科都成绩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在高三冲刺中海能够部分学科有所突破,就会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发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

2. 提前备考——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识。不要认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在备考,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高二尤其如此。

3. 强化基础——高一的很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发现高一的部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千万不能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解决,要尽快补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学习更加顺畅。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事,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

请告诉孩子:为什么必须上大学!

很多孩子问父母:为什么让我考大学呢?父母只是泛泛地告诉孩子:上大学能学很多东西。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有点苍白?微信号人民日报来为家长们补补课,了解一下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有句很经典的话形容大学四年: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毕业后,你就会想念大学的好处。

同学:你的大学同学及朋友,将是你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你的同学对你的重要性,仅次于你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可能获得来自同学的友情、帮助与安慰。

甚至你可能还会收获爱情,收获你的另一半。即使你大学时没收获爱情,上大学也很重要。哪个青年人找对象会不考虑对方的学历呢?

你自己:大学四年,和一帮与你差不多优秀的、比你更优秀的或是不如你优秀的人在一起,使你加深了对自己的真正了解。

你了解到,你其实并不是那么牛,因为有人比你更牛。当然你也可能了解到你并不是那么无能,因为有人比你更无能

由于大学环境的宽松,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了解了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你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你对自己的了解逐渐接近真实。你不再狂妄自大,也不再妄自菲薄。这就是成熟。

修养:大学四年,你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看音乐会,看画展,参加社团,读各种书籍,你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都在不断地加深。在人文素养方面,你要大大超过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 如果你有了钱,你可能会选择艺术享受,比如听音乐会、看话剧甚至是艺术收藏,这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缺乏人文修养的人可能会去大吃大喝、购买奢侈品,这是低层次的感官享受。

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锻炼了你的独立性。这种锻炼是必要的,因为你早晚要独立生活。一开始你可能不适应,你会无所事事、浪费光阴,但这是提高独立能力的必经之路和代价,你由此认识到了光阴的可贵。

你有了思考自己、思考社会的时间,你可以对各种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会自己去判断对与错。你明白了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你更加理性了。

知识:虽然你可能经常逃课,也可能多次挂科,但实际上,你仍然获得了很多知识。你对你的专业,总会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了解更多。如果你很认真,那么你会收获颇丰,虽然你可能没有感觉到。

现在,挣大钱越来越需要知识。没有知识,可以做小生意,做不成大生意。

学历、文凭

虽说,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但在初次就业的时候,你的学历决定了你大致能从事哪个范围内和层次内的工作。

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你自己来处理。学校虽然比社会单纯,但已经是相当复杂。 你在学校处理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会对你走上社会带来帮助。

见识:通过上大学,你增长了很多见识,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调的同学。你从他们身上会学到很多。这使你的眼界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未来之路也开阔了。

孩子:孩子看起来离你很远,其实不远,你毕业后也许不用四年,你的孩子就出世了。你上不上大学,会影响你的子孙后代。

你的文化水平将影响你的教育水平,同时对你的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美好的回忆:相信我,离开学校不久,你就会无比地怀念你的大学时光。你会发现,曾经无聊的大学生活回忆起来是那样美好,你会后悔没有好好地利用你的大学年代。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你只有上了大学,才有资格思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告诉孩子:太强很累, 其实不强更累!

(本文来源于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强,让我们只能抓住手上现有的,不敢冒险,不敢放弃,让我们丧失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做着十年如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要太强,过得真的就比较好一些吗?

强大,意味着你在一个团队里有优先的选择权,在职业生涯里,你可以尽可能的走那些有效的路,而那些暂时看上去不累的工作,到最后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选择的权力。

不要太强真的过得比较好吗?

在大学里,是敷衍度日勉强毕业,还是争分夺秒,专业,社交,哪项都不能落下?

临近毕业,是选择考研,赌一个也许更好,但却不确定的未来,还是随便找一份工作,平淡安稳?

工作两三年,新鲜劲散去,是接着奋勇向上,还是调到一个清闲的岗位,岁月静好?

如果提出以上问题的是一个女生,那么大部分的七大姑八大姨加上路人都会说,姑娘不要太辛苦了,姑娘不要太强。

因为太强很累。

好像有那么点道理。在这个我们连跑步都跑不过男生的世界里,好像让姑娘不要太累,天经地义。因为本来就

不在一个起跑线,从小到大,我们体育的及格线都并不一样啊。

可是不要太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要太强,过得就真的比较好一些吗?

其实不强更累

Paloma 是巴西旗帜电视台的一个女记者。

08年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当时,北京奥运会,我给巴西旗帜电视台的奥运报道团当翻译,她是那个报道团最年轻,且是唯一的女记者。

那一年,是大二的暑假,我看着全天候24小时连轴转的记者报道团,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行业绝大多数都是男生,且做得出色的也都是男生。

很简单。因为电视行业太累了啊。且不说能不能熬夜,就是同样需要帮摄像拿三脚架,坐在任何地上都能开始编片的能力,女生确实天然弱势。

Paloma 是体育记者。我问她,巴西是不是也和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成为著名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特别特别困难,女生做电视,是不是特别累。

当时,我记得已经一个通宵没睡觉的巴西姑娘,寥寥数语。她说,做电视确实太累了,这个行业你要做得强就很累啊。我以为她敷衍我,没认真回答,但是还有下半句。

“可是,其实不强更累啊。”

开始选择Easy 模式,后来只会更累

后来的很多个时刻,我都深深感受着这句话的力量。

毕业季,大家都说找工作难,可是总有那些大神们,手里握着一把的offer ,挑挑拣拣,羡煞旁人。

我们却忘记了大神们的大学是怎么过的,大神们有漂亮的成绩单,出色的社会活动表现,500强的实习经历。 而他们在拼命为这一切努力的时候,我们在一旁看着,撇撇嘴说,女生不要太强了,你看她们多累。

但是最难就业季这个词语对于大神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好像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 当她们轻松在一众offer 里挑挑拣拣的时候,其实轮到我们累的时候到来了。

跑了n 场宣讲会,却连能去面试的机会都很难得到,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找了大半年工作,依然没有一个满意的offer ,即使有了offer ,我们又嫌起薪太低,上升空间有限。

不强,是不是更累?

不强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这个节点开始,我们做着味同嚼蜡的工作,想说要不然还是随便混混吧,反正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要那么辛苦干嘛。

于是我们再一次选择了easy 模式,上班淘宝,下班收快递,就这么过了几年,觉得居然也还不错。

然后,等到五年分水岭出来的时候。我们望着再次出国深造的费用,望着直线上升的房价,望着手头上鸡肋般的工作,无力感是不是难以阻挡。

不强,是不是更累?

然后我们在父母的支持下买了房子,成了家,面对每个月必须要还的房贷,你还敢放弃手头上鸡肋但却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吗?

这是一个不强的恶性循环。不强,让我们只能抓住手上现有的,不敢冒险,不敢放弃,让我们丧失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做着十年如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要太强,过得真的就比较好一些吗?

强大意味着优先选择权

14年的时候,我在世界杯赛场上再次遇到了Paloma ,在媒体中心里,遇见六年没有见过,也鲜有问候的故人,激动之心难表。

她惊讶于,我也成为了一名记者,并且在她的国家做了一名驻外记者。而我惊讶于,这个告诉我”可是,其实

不强更累”的姑娘,已经成为了旗帜电视台的当家花旦。

她不再需要坐在地上剪片子,不再需要做那些大牌记者做剩下的选题,不再需要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强颜欢笑。

她在一个视足球为生命的过度里,成为了当家足球记者。

太强辛苦吗?其实答案是肯定的。

一定辛苦。

最开始,她从球队到来接机送机的记者做起,小个子的Paloma 淹没在那些人高马大的男记者中,一点一点,她争取到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她成为了报道团唯一的女记者。

而再后来,万众瞩目的世界杯,她是当家一姐,全程有最好的机位,最热的话题,最优先的连线时间。 她可以选择她想做的内容,拍她想拍的故事,做她想做的采访。

强大,意味着你在一个团队里有优先的选择权,在职业生涯里,你可以尽可能的走那些有效的路,而那些暂时看上去不累的工作,到最后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选择的权力。

自由的人生是每一刻都有选择权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问我,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最好。

我仔细想过以后,成为了我一直到现在的答案。

我觉得自由最重要。我想要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不是要随时随地可以出去旅游,不是要上班不受领导约束,而是在每一个我想要改变,想要尝试一种不同的生活,想要再往前走一步的时候,我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每一个时刻,我都还想要有选择,有条件有勇气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等风来。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

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是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投影,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必须先完善自己,同样在你完善自己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完善他自己。行为受到心灵的约束,心灵美行为才会更加的美好。少林武校

我们队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你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生活当中就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证明你自身存在问题,你的心还不能完美的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当感觉生活圆满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圆满了,接纳的过程就是见证自己心的圆满。

如果在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焦虑、困惑、担心甚至要求的时候,那证明心里存在着恐惧、迷茫、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各种心理因素。当我心里存在问题时,一定是因为我只是去想没有去做没有去改的原因,当你不仅去想,而且去做去改,你会发现问题总会消失不存在,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困惑着你。

孩子是一个纯净无暇的镜子,总会反映出你的各种声音和各种行为。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心转移到教育自己的身上,先进行自我教育,使自己完美起来。当你自己完善了起来,孩子就会反映了你的各种美好,他自己也就会变好起来。世间最重要的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的教育,教育好自己就是教育好了孩子。

在孩子身上所看到的问题,很多是父母自己存在的问题。父母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花朵,而父母就是花朵的根茎,花朵开放的不美丽,多半是因为根茎没有给花朵提供好的养分,养分好了花朵自然也就开的美丽鲜艳。父母在孩子身上所看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本来就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只是因为父母有了问题所以映射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一块完美无暇的玉石,需要父母去进行精心的雕琢,当你出现疑虑、困惑时都把这些雕刻在了玉石上。如果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判定孩子,从孩子自身去看,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少林文武学校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心中越恐惧,越困惑,那么证明你肯定有一个令你感到恐惧感觉困惑的孩子,你恐惧越大,证明在你眼中你的孩子问题就越多。恐惧导致了你要去掌控,越恐惧越想去掌握它,让自己有安全感。但是孩子总是好奇的,他总会去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很难去掌控,这就会使你更想去掌控,最后越演越烈。

所以我们应该从自身的问题开始,先改善自己的问题,在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过当你没问题了,孩子还会有问题吗?

孩子的叛逆性格往往由父母的教育态度造成

家长们常常抱怨孩子的不听话,孩子的叛逆。其实,当孩子出现叛逆时,父母们一方面要了解这时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刻的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教育态度是否得当。对于叛逆时期的孩子,父母不要与之正面冲突,而要巧妙地采取一些小小策略,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孩子在三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开始出现了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此时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说明你的宝宝正在顺利成长呢。除了心理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勿把孩子当小宝宝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 ”“碎片刺破手怎么办? ”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身不正而言无力言传身教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 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 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所以当孩子出现叛逆时,一方面要了解这时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一方面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教育态度是否得当。对于叛逆时期的孩子,父母不要与之正面冲突,而要巧妙地采取一些小小策略,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一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不仅买

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二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三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四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五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父母的潜教育化进孩子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人物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天呐!这句话能毁孩子一生,可惜90%的父母都说过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或家长这样评价孩子:“挺聪明,就是粗心”,意思是说这孩子智力水平还是很棒的,只要不粗心,便能考个好成绩。

可粗心,真的是这么好克服的吗?孩子成绩不好,也都仅仅因为粗心吗?

什么原因

其实粗心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在心里埋下的那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在作怪。孩子有了这种思想,便不再去仔细研究每一道试题、每一个问题,当成绩不理想或出错后又以一个简单的“粗心”为自己开脱,从而一犯再犯。

“可老师也说我家孩子听聪明啊,如果能改了粗心的毛病,成绩应该不会差!老师难道骗我们吗?其实家长听到这句话时,往往不要太当真,因为老师大多是一种客套,一种对孩子的鼓励。但许多家长却因此觉得自己孩子智力超群,只要认真起来,学习自然好转,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就像“调皮的孩子都聪明”一样,让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孩子的聪明是必然,粗心只是偶然,只要不粗心便能迎头赶上。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是在为孩子的不认真、不努力开脱。其实,孩子的智力并没有太大区别,除了极少数的天才或弱智,大部分都在伯仲之间,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个不错的效果。而一句“挺聪明,就是粗心”则为你和孩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好似稍做改变既能成功,其实还差的很远。 粗心的根本原因

其实粗心有很多原因,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某些时候看错了。但如果孩子总是粗心,则多半是对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变个方式就不是那么确定了。

而“你挺聪明”的评价又让他不想面对“自己不太懂”这个事实,便这样不懂装懂下去,也许在平时作业还能糊弄过去,但一到了考试这样高度紧张的场合,他们很难平静下来,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何帮孩子克服

1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环境,这样才能养成孩子不急不躁的性格,沉得住气,不随意,不敷衍。还可以与他一起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表,让他的学习生活变得有计划,有顺序。

2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要认真给孩子分析他过去粗心的实例,让他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可以特意挖掘一些隐蔽、细小的问题对孩

子进行提问,提高审题的准确率。一定要让他体会到在小事情、小问题上的付出是值得的,是他成长的催化剂,是克服粗心的最佳“良药”。

3摒弃自己的虚荣心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轻易褒贬孩子,沉下身子,多点耐心,千万别总把“孩子聪明”挂在嘴边,在孩子浮躁时给他一些安慰,让他能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多多钻研

家长们注意了,不要让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毁了孩子一生!

2016-03-02 家长慧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

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如果一个女孩子,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绝粉色因为要拒绝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现自己再走向个性独立,走向成熟。 这时,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出奇地不听话。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回来对家长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 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我们的社会水平在提高,家长也有攀比心理,装饰家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们打扮漂亮,给他们兜里揣上钱。

试想,当孩子兜里装着钱的时候,他们上课总是在想如何花钱,势必影响学习。家长要防范孩子物质需求膨胀造成的恶果,但又不能不给予物质的满足,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 孩子正常需求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另一个标准是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如果您家里的经济状况中等或比较好,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较好。

如果您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您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得变本加厉。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

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

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走出家庭,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社会的面广了,再不是家、学校两点连成一线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出现在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

这时,朋友是最直接的帮助者,可以取代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孩子们思想不再单纯,这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得到,他们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

这些感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因为家长马上会紧张和忧虑,批评教育必不可少,跟踪监视接踵而至,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

那么,孩子们心里需要家长吗?从心底里孩子们需要,而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是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们因为担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再有,家长片面听从老师和他人的意见,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学坏,影响学习,浪费时间。

有的家长给孩子制订允许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们绝对不接受,自然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与家长交流。

家长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正。听孩子诉说,也是给孩子宣泄的机会,减轻了心理的负担。

家长听后,找机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成为最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

家长支持孩子交友,同时提出具体而简单的底线要求。比如,带你做坏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另外,孩子们往往认为朋友是永恒的,要告诉孩子不一定是这样,朋友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会断交,要有心理准备。

总之,您要成为孩子需要的朋友。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 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

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确实也有孩子谈恋爱,这些“爱情”往往以误会开始,以压力开始,以亲情的失落开始。

小爱是一个胖胖的初二女孩。最近小爱有点变了,大家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端倪,小爱身边多了一个男孩子,他就是峰峰。下课时峰峰就会坐到小爱的前边,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他们吃饭也要约在一起吃,放学也在一起走。于是班里传出了有关他们两个的“桃色新闻”,终于有一天惊动了班主任张老师,老师把这件事通知了两个孩子的家长。其实,家长也发现了。

天天晚上小爱和峰峰都要电话联系,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节假日的时候一天还要联系个三四次。开始的时候家长都没当回事,但是时间长了哪个家长能不起疑心。小爱的父母问小爱, 小爱说:“你们别想得那么复杂,我们就是好朋友。”

青春期,是恋爱的前奏,是步入爱情的序曲,孩子们恋爱是必然,而我们家长希望孩子们晚一些,再晚一些,怎么才能做到呢?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首先,我们家长不要促成孩子将错就错地从误会、误解开始“爱情”。家长捕风捉影的批评、不信任的盘查、偷偷地窥探孩子的隐私、忧心忡忡地唠叨提醒,让孩子烦躁,加重其逆反心理。

有异性朋友接触的孩子,会很小心,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感情,避免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纸条、一次不期而遇的单独接触被家长发现,使得对方受到伤害,会加紧通风报信和联络,结果,两个人越走越近,越来越相互支持和信任,终于弄假成真。家长在这里起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其次,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孩子需要有人分担,而家长只会施压,不会减压,孩子就会对家长逆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宽容,无休止的批评唠叨,使得孩子去寻求理解和同情,也是孩子谈恋爱的缘由。

再有,亲情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亲情,孩子很容易到异性身上寻找亲情。夫妻常年不和,打架、闹离婚,孩子最不容易接受,心里缺乏安全感。家长常年奔波在外,无力管孩子,孩子看着别人,再看自己,倍感孤独,也会容易去找安慰。

青春期的孩子,关注异性之初,会在家长面前提到某个异性。您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责备孩子心思不放在学习上,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然后询问一下情况,再想办法引导孩子,等想好了,有了办法再说不迟。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孩子知道此类事是可以和家长讲的,家长不会批评,以后遇到这方面的困惑,他就会向家长寻求帮助,这样家长就对孩子有了了解和帮助的机会。二、孩子明白,从家长那里讨来的主意,总比向同学或者自己琢磨出来的办法要好一些,只有家长不把孩子吓跑,孩子还会来求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使上劲,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的好事情。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

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让他们觉得难办。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学时常发生冲突;被批评了,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和老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

孩子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会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事情就突然发生了,然后就那样结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恼、不平、羞辱,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去,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

比如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和同学分出高低胜负来。很多时候,他们要接受大人的批评,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如何提高成绩呢?他们需要帮助。

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要面对现在的一切?我生活不如意怎么办?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幸福?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揭开谜团。他们仍然需要帮助。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应该说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是从物质上更多的满足到精神上的引领,他们都需要。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步摆脱幼稚,建立现实的、客观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充满幻想、无拘束、无责任、无忧虑、超现实的青少年时代,步入青年和成年。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认为关心照顾孩子就是帮助,而不知道过度的关心、照顾,使得孩子动手能力差,在同学间显得很笨拙。

很多家长认为批评就是帮助,结果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速了孩子逆反心理的成长。

家长很愿意帮助孩子。孩子却不是什么人的帮助都接受,这里包括家长。孩子获得帮助有前提条件,必须是他

信任的人。在学习上,孩子们需要懂得自己学科知识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帮助。

在人生观上,他们需要有才华、信服的人的帮助。在需要鼓励支持的时候,他们也要是自己喜欢、需要的人。 获得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是,据我们了解,孩子的年龄越大,拒绝家长帮助的越多。经验告诉他们,成人是不可靠的。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在长大,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

家长要选择时机。当您不能够给孩子帮助的时候,请您请教老师,或者求助于专家,这样孩子容易接受。

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只会向父母索取,却不知道感恩和回报。曾经有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母亲从来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也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身体不适,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竟是儿子惊奇的眼神,甚至加杂着不满和愤怒。看到孩子如此表情,可想而知作为母亲的有多心寒。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只能怪自己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恩。

那么,父母该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关心,又如何让孩子去孝敬你、关心你呢?

二、让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要让他们学会回报,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别人,比如父母生病后,孩子不知怎么做,你可告诉他,他生病时你们是怎么做的,让孩子像你们照顾他那样来照顾你们。

三、父母应给予孩子爱,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如经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做家务,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爱应是有理智的,不可过度,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应爱父母。

四、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平时可要求孩子问候上下班的父母,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总之要从小,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在家里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关心他人为祖国做出贡献

梁实秋:习惯养成之后,便顺理成章

2016-02-28 清华教育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

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

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

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Marcus Aurelius ,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

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fu 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许多中国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别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 。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

文化敏感期(6~10岁) :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4岁)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 :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父亲的建议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是一门艺术,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一般来说,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则从12-14岁才开始。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言不讳。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10—14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阅读,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做父母,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当朋友。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独立,就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也尊重父母。

我要强调灵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灵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甚至视为一个实施自己的庸俗抱负的工具,其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成为灵魂萎缩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独立的灵魂,彼此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之时,家庭的事务,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据情况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有参与感和被信任感。

另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

真正爱孩子,让孩子现在就快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是要有品格的,并不是说你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的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真正爱孩子的话,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快乐,而且让他一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如果孩子现在就不快乐,人性是扭曲的,将来有的是苦吃了。父母没有警惕到这一点的话,那这个爱品格太低,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关爱,或者是一些具体处境上的关爱,譬如为他上一个好学校,为他买车买房,安排人生,甚至为他出国,都做好准备,这就算尽到责任了?不是这样的,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关爱。

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却不知星星也有恒星与流星之分。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够用心守护,最终捧出的却将是珍珠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附:六句家庭教育箴言 家长必须知道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第三句: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地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第四句: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第五句: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教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关于家庭教育的5个忠告,极其发人深省!

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重要,利用这次机会,我们要告诉广大家长一些重要的经验和事实,这些经验和事实是我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始于家庭。孩子从家庭学校“毕业”后才进入我们的学校——小学和中学。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是父母,最重要的课程是培养习惯和态度,最重要的教材是父母的言行。这里所说的态度,是指孩子最初形成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乐于和能够与朋友相处,对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乐于接受知识,渴望学习,等等,至于在学前认识了多少汉字和外文单词,背了多少唐诗宋词,做了多少算术题,学过多少门艺术,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在后续的学校学习中甚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习得,只要他或她有学习的主观愿望。

习惯和态度是孩子初期人格的外在表现。习惯和态度如何,也就是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毕业成绩如何,对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决定孩子在学校是否优秀,孩子在学校所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出了前期家庭教育的成果,甚至成败。

第二,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父母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是家族文化基因复制和传递的结果,复制和传递的过程就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我们通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意思是说,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家长或者说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家族的文化基因。

在北京四中,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决定于家长的影响,70%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点和看法来自于家长的影响,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文化修养、性格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对他们影响甚大,只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他们很重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通过家庭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老师的24句话,道出孩子成绩好坏的关键原因

1、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3、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4、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5、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6、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7、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8、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9、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10、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11、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12、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13、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14、“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

15、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16、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17、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18、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19、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20、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21、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

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2、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23、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24、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心理特征: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泄气,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不愿让大人管,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感到新鲜。但不久后,由于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不同,使其感到紧张。加强养成教育,注意心理辅导自我意识的教育,情绪辅导,青春期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时间分配等。还要注意不要放任不管不问,不要严管不解决问题。

年级特点:

从六年级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有些孩子会出现上课跟不上老师进度,明显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有些力不从心

总述: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对于“新”的适应速度将会对初一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年级的初一新生,对一切既陌生又好奇,心态比较放松。科目增多了,知识难度也比小学有了较大提高,已经不能再用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定要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分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沟通方法:

1. 关注适应性——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教学的方法、生活的节奏都需要适应,适应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初一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成绩,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2. 新的习惯养成——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大号学习习惯的基础,重视“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尽快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成功的养成教育史学生咋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保证!

3. 重视基础知识——课程的难度是渐进的,所以通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简单,初一不要追求“难度”和“进度”,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

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增强。

沟通方法: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重视沟通——初二的学生进入到了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导和正确观念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发展。

总述:不仅初二,连同高二也是一样,都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般重点校都会把初三或高三的知识加到初二和高二下学期进行。初二和高二的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讲到高二不再总述) 。

学科内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阶段学习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需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准备,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初二要树立提前中考的概念,把初三的内容提前学习,减轻初三的压力,轻松、自信地迎接中考。因为初三系统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并且复习压力很大,所以在初二年级应强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需协调好时间,辅导和增加薄弱学科补习频次。

心理特点:对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喜欢同老师平等的讨论问题,喜欢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初三学生的“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他们比初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心理趋于定型,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初三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开始趋向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开始相对稳定。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升学紧迫感,并重视“补差”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高中。

沟通方法:需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为中考做准备,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

初三关键词“中考”初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中考。中考是综合能力的考察,不能对单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初三既有新课的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经常抓不住重点、平均用力、手忙脚乱、效果欠佳。孩子需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突破,不放弃、不懈怠,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1. 学好化学——初三新增化学学科,化学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一册书,不管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如何,化学启蒙地好的话,很容易学得很好,新课程学好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开始不着急、不重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要花双倍甚至几倍的时间去补,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影响总体成绩。

2. 紧追不舍——初三年级,为中考复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课程讲得比较快,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出现“旧账还没补上,又欠了新账”的情况,整体忙于应付,无法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到了下学期综合复习的时候,就会是一锅粥。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3. 查缺补漏——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3,自己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堆积到中考前夕。利用开学初还不是最紧张的阶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把以前没有掌握的挑选出来,查缺补漏,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压力调节——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和家长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压力,压力不全是坏事,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给孩子帮助。

总述:初三和高三考前冲刺期,整体知识框架的综合性梳理和灵活运用,同时提高应试能力,集中力量抓紧一切时间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学科特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高一关键词——“难”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一最重要的事情

1. 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2.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李,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3.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4. 成绩波动、正确看待——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心理特点:此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2、偏科现象严重。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年级特点:

高二关键词——“分化”,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里上比较轻松; 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 另外,很多家长理解上有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一、学习方面:

1. 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导致不同心理状态。高一一年下来,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 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学习成绩进一步下跌,自信心进一步被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2. 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人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学习成败归因心理,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高二学生的当今的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客观条件。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的端正、方法的改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老师的教学水平等。学生抓住了学习活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则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调整行为模式。这正是当今学生个体主动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

3. 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高二,要说离高考很远吗? 不是,高三的一毕业就到自己了! 很近? 也不是,还有高三的没毕业呢! 这时很多学生就出一种期待和恐惧的心理现象。他们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他们感到很紧张,有的学生恨不得现在就高考,不用再这样担惊受怕,这种期待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但是,他们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学,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从而在上课和学习时容易走神和分心,在他们回过神之后又感到很内疚和后悔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恐怕这次走神和分心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同学不这样,他们在下次考试就会比自己好。他就想,“如果考不上大学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和愧对家里人”,特别是一些自责心较强的学生。这样他们显得过分紧张,又影响下面的学习,就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导致各种心理行为的出现。

二、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三、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1.“恋爱”现象剧增,但大部分学生“恋爱”动机十分荒谬恋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性心理现象,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营养也提高,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发育加快,这种身体的早熟也必然包含性机能的早熟。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熟悉环境,熟悉了老师和同学,又还不用高考; 同时,他们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教师对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关注,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想恋爱,但是没有找对象,或者是单相思; 有的学生不想恋爱,但是却有很多异性喜欢; 也有不少已经堕入爱河的。他们想恋爱,但是“大人们”不同意他们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很多已经恋爱和准备恋爱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不管是哪种现象,都可以说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这种由于在成长中出现的性机能成熟和性心理觉醒,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却跟不上性心理的过早出现。 这主要表现在其“恋爱”动机上,其原因有:

A :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

B :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认为恋爱是为了好玩,不知道要负的责任和义务;

C :把是否有男(女) 朋友作为是不是有“面子”的标准;

D :显耀心理; 攀比心理。为了说明我对异性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是优秀的; 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我也要有……等等一些我们听来很谎谬的说法却都成为了他们早恋的理由。

2. 择友有较高原则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二学生在选择朋友时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不再为了需求归属感而刻意交朋友,他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二最重要的事情

1. 均衡发展——高考可录取依据是总成绩,只要没有严重偏科,即便谁各科都成绩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在高三冲刺中海能够部分学科有所突破,就会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发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

2. 提前备考——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识。不要认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在备考,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高二尤其如此。

3. 强化基础——高一的很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发现高一的部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千万不能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解决,要尽快补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学习更加顺畅。

心理特点: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事,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

请告诉孩子:为什么必须上大学!

很多孩子问父母:为什么让我考大学呢?父母只是泛泛地告诉孩子:上大学能学很多东西。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有点苍白?微信号人民日报来为家长们补补课,了解一下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有句很经典的话形容大学四年: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毕业后,你就会想念大学的好处。

同学:你的大学同学及朋友,将是你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你的同学对你的重要性,仅次于你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可能获得来自同学的友情、帮助与安慰。

甚至你可能还会收获爱情,收获你的另一半。即使你大学时没收获爱情,上大学也很重要。哪个青年人找对象会不考虑对方的学历呢?

你自己:大学四年,和一帮与你差不多优秀的、比你更优秀的或是不如你优秀的人在一起,使你加深了对自己的真正了解。

你了解到,你其实并不是那么牛,因为有人比你更牛。当然你也可能了解到你并不是那么无能,因为有人比你更无能

由于大学环境的宽松,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了解了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你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你对自己的了解逐渐接近真实。你不再狂妄自大,也不再妄自菲薄。这就是成熟。

修养:大学四年,你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看音乐会,看画展,参加社团,读各种书籍,你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都在不断地加深。在人文素养方面,你要大大超过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 如果你有了钱,你可能会选择艺术享受,比如听音乐会、看话剧甚至是艺术收藏,这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缺乏人文修养的人可能会去大吃大喝、购买奢侈品,这是低层次的感官享受。

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锻炼了你的独立性。这种锻炼是必要的,因为你早晚要独立生活。一开始你可能不适应,你会无所事事、浪费光阴,但这是提高独立能力的必经之路和代价,你由此认识到了光阴的可贵。

你有了思考自己、思考社会的时间,你可以对各种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会自己去判断对与错。你明白了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你更加理性了。

知识:虽然你可能经常逃课,也可能多次挂科,但实际上,你仍然获得了很多知识。你对你的专业,总会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了解更多。如果你很认真,那么你会收获颇丰,虽然你可能没有感觉到。

现在,挣大钱越来越需要知识。没有知识,可以做小生意,做不成大生意。

学历、文凭

虽说,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但在初次就业的时候,你的学历决定了你大致能从事哪个范围内和层次内的工作。

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你自己来处理。学校虽然比社会单纯,但已经是相当复杂。 你在学校处理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会对你走上社会带来帮助。

见识:通过上大学,你增长了很多见识,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调的同学。你从他们身上会学到很多。这使你的眼界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未来之路也开阔了。

孩子:孩子看起来离你很远,其实不远,你毕业后也许不用四年,你的孩子就出世了。你上不上大学,会影响你的子孙后代。

你的文化水平将影响你的教育水平,同时对你的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美好的回忆:相信我,离开学校不久,你就会无比地怀念你的大学时光。你会发现,曾经无聊的大学生活回忆起来是那样美好,你会后悔没有好好地利用你的大学年代。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你只有上了大学,才有资格思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告诉孩子:太强很累, 其实不强更累!

(本文来源于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强,让我们只能抓住手上现有的,不敢冒险,不敢放弃,让我们丧失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做着十年如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要太强,过得真的就比较好一些吗?

强大,意味着你在一个团队里有优先的选择权,在职业生涯里,你可以尽可能的走那些有效的路,而那些暂时看上去不累的工作,到最后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选择的权力。

不要太强真的过得比较好吗?

在大学里,是敷衍度日勉强毕业,还是争分夺秒,专业,社交,哪项都不能落下?

临近毕业,是选择考研,赌一个也许更好,但却不确定的未来,还是随便找一份工作,平淡安稳?

工作两三年,新鲜劲散去,是接着奋勇向上,还是调到一个清闲的岗位,岁月静好?

如果提出以上问题的是一个女生,那么大部分的七大姑八大姨加上路人都会说,姑娘不要太辛苦了,姑娘不要太强。

因为太强很累。

好像有那么点道理。在这个我们连跑步都跑不过男生的世界里,好像让姑娘不要太累,天经地义。因为本来就

不在一个起跑线,从小到大,我们体育的及格线都并不一样啊。

可是不要太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要太强,过得就真的比较好一些吗?

其实不强更累

Paloma 是巴西旗帜电视台的一个女记者。

08年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当时,北京奥运会,我给巴西旗帜电视台的奥运报道团当翻译,她是那个报道团最年轻,且是唯一的女记者。

那一年,是大二的暑假,我看着全天候24小时连轴转的记者报道团,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行业绝大多数都是男生,且做得出色的也都是男生。

很简单。因为电视行业太累了啊。且不说能不能熬夜,就是同样需要帮摄像拿三脚架,坐在任何地上都能开始编片的能力,女生确实天然弱势。

Paloma 是体育记者。我问她,巴西是不是也和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成为著名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特别特别困难,女生做电视,是不是特别累。

当时,我记得已经一个通宵没睡觉的巴西姑娘,寥寥数语。她说,做电视确实太累了,这个行业你要做得强就很累啊。我以为她敷衍我,没认真回答,但是还有下半句。

“可是,其实不强更累啊。”

开始选择Easy 模式,后来只会更累

后来的很多个时刻,我都深深感受着这句话的力量。

毕业季,大家都说找工作难,可是总有那些大神们,手里握着一把的offer ,挑挑拣拣,羡煞旁人。

我们却忘记了大神们的大学是怎么过的,大神们有漂亮的成绩单,出色的社会活动表现,500强的实习经历。 而他们在拼命为这一切努力的时候,我们在一旁看着,撇撇嘴说,女生不要太强了,你看她们多累。

但是最难就业季这个词语对于大神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好像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 当她们轻松在一众offer 里挑挑拣拣的时候,其实轮到我们累的时候到来了。

跑了n 场宣讲会,却连能去面试的机会都很难得到,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找了大半年工作,依然没有一个满意的offer ,即使有了offer ,我们又嫌起薪太低,上升空间有限。

不强,是不是更累?

不强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这个节点开始,我们做着味同嚼蜡的工作,想说要不然还是随便混混吧,反正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要那么辛苦干嘛。

于是我们再一次选择了easy 模式,上班淘宝,下班收快递,就这么过了几年,觉得居然也还不错。

然后,等到五年分水岭出来的时候。我们望着再次出国深造的费用,望着直线上升的房价,望着手头上鸡肋般的工作,无力感是不是难以阻挡。

不强,是不是更累?

然后我们在父母的支持下买了房子,成了家,面对每个月必须要还的房贷,你还敢放弃手头上鸡肋但却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吗?

这是一个不强的恶性循环。不强,让我们只能抓住手上现有的,不敢冒险,不敢放弃,让我们丧失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做着十年如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要太强,过得真的就比较好一些吗?

强大意味着优先选择权

14年的时候,我在世界杯赛场上再次遇到了Paloma ,在媒体中心里,遇见六年没有见过,也鲜有问候的故人,激动之心难表。

她惊讶于,我也成为了一名记者,并且在她的国家做了一名驻外记者。而我惊讶于,这个告诉我”可是,其实

不强更累”的姑娘,已经成为了旗帜电视台的当家花旦。

她不再需要坐在地上剪片子,不再需要做那些大牌记者做剩下的选题,不再需要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强颜欢笑。

她在一个视足球为生命的过度里,成为了当家足球记者。

太强辛苦吗?其实答案是肯定的。

一定辛苦。

最开始,她从球队到来接机送机的记者做起,小个子的Paloma 淹没在那些人高马大的男记者中,一点一点,她争取到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她成为了报道团唯一的女记者。

而再后来,万众瞩目的世界杯,她是当家一姐,全程有最好的机位,最热的话题,最优先的连线时间。 她可以选择她想做的内容,拍她想拍的故事,做她想做的采访。

强大,意味着你在一个团队里有优先的选择权,在职业生涯里,你可以尽可能的走那些有效的路,而那些暂时看上去不累的工作,到最后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选择的权力。

自由的人生是每一刻都有选择权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问我,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最好。

我仔细想过以后,成为了我一直到现在的答案。

我觉得自由最重要。我想要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不是要随时随地可以出去旅游,不是要上班不受领导约束,而是在每一个我想要改变,想要尝试一种不同的生活,想要再往前走一步的时候,我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每一个时刻,我都还想要有选择,有条件有勇气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等风来。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

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是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投影,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必须先完善自己,同样在你完善自己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完善他自己。行为受到心灵的约束,心灵美行为才会更加的美好。少林武校

我们队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你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生活当中就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证明你自身存在问题,你的心还不能完美的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当感觉生活圆满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圆满了,接纳的过程就是见证自己心的圆满。

如果在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焦虑、困惑、担心甚至要求的时候,那证明心里存在着恐惧、迷茫、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各种心理因素。当我心里存在问题时,一定是因为我只是去想没有去做没有去改的原因,当你不仅去想,而且去做去改,你会发现问题总会消失不存在,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困惑着你。

孩子是一个纯净无暇的镜子,总会反映出你的各种声音和各种行为。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心转移到教育自己的身上,先进行自我教育,使自己完美起来。当你自己完善了起来,孩子就会反映了你的各种美好,他自己也就会变好起来。世间最重要的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的教育,教育好自己就是教育好了孩子。

在孩子身上所看到的问题,很多是父母自己存在的问题。父母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花朵,而父母就是花朵的根茎,花朵开放的不美丽,多半是因为根茎没有给花朵提供好的养分,养分好了花朵自然也就开的美丽鲜艳。父母在孩子身上所看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本来就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只是因为父母有了问题所以映射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一块完美无暇的玉石,需要父母去进行精心的雕琢,当你出现疑虑、困惑时都把这些雕刻在了玉石上。如果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判定孩子,从孩子自身去看,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少林文武学校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心中越恐惧,越困惑,那么证明你肯定有一个令你感到恐惧感觉困惑的孩子,你恐惧越大,证明在你眼中你的孩子问题就越多。恐惧导致了你要去掌控,越恐惧越想去掌握它,让自己有安全感。但是孩子总是好奇的,他总会去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很难去掌控,这就会使你更想去掌控,最后越演越烈。

所以我们应该从自身的问题开始,先改善自己的问题,在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过当你没问题了,孩子还会有问题吗?

孩子的叛逆性格往往由父母的教育态度造成

家长们常常抱怨孩子的不听话,孩子的叛逆。其实,当孩子出现叛逆时,父母们一方面要了解这时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刻的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教育态度是否得当。对于叛逆时期的孩子,父母不要与之正面冲突,而要巧妙地采取一些小小策略,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孩子在三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开始出现了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此时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说明你的宝宝正在顺利成长呢。除了心理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勿把孩子当小宝宝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 ”“碎片刺破手怎么办? ”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身不正而言无力言传身教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 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 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所以当孩子出现叛逆时,一方面要了解这时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一方面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教育态度是否得当。对于叛逆时期的孩子,父母不要与之正面冲突,而要巧妙地采取一些小小策略,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一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不仅买

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二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三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四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五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父母的潜教育化进孩子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人物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天呐!这句话能毁孩子一生,可惜90%的父母都说过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或家长这样评价孩子:“挺聪明,就是粗心”,意思是说这孩子智力水平还是很棒的,只要不粗心,便能考个好成绩。

可粗心,真的是这么好克服的吗?孩子成绩不好,也都仅仅因为粗心吗?

什么原因

其实粗心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在心里埋下的那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在作怪。孩子有了这种思想,便不再去仔细研究每一道试题、每一个问题,当成绩不理想或出错后又以一个简单的“粗心”为自己开脱,从而一犯再犯。

“可老师也说我家孩子听聪明啊,如果能改了粗心的毛病,成绩应该不会差!老师难道骗我们吗?其实家长听到这句话时,往往不要太当真,因为老师大多是一种客套,一种对孩子的鼓励。但许多家长却因此觉得自己孩子智力超群,只要认真起来,学习自然好转,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就像“调皮的孩子都聪明”一样,让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孩子的聪明是必然,粗心只是偶然,只要不粗心便能迎头赶上。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是在为孩子的不认真、不努力开脱。其实,孩子的智力并没有太大区别,除了极少数的天才或弱智,大部分都在伯仲之间,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个不错的效果。而一句“挺聪明,就是粗心”则为你和孩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好似稍做改变既能成功,其实还差的很远。 粗心的根本原因

其实粗心有很多原因,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某些时候看错了。但如果孩子总是粗心,则多半是对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变个方式就不是那么确定了。

而“你挺聪明”的评价又让他不想面对“自己不太懂”这个事实,便这样不懂装懂下去,也许在平时作业还能糊弄过去,但一到了考试这样高度紧张的场合,他们很难平静下来,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何帮孩子克服

1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环境,这样才能养成孩子不急不躁的性格,沉得住气,不随意,不敷衍。还可以与他一起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表,让他的学习生活变得有计划,有顺序。

2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要认真给孩子分析他过去粗心的实例,让他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可以特意挖掘一些隐蔽、细小的问题对孩

子进行提问,提高审题的准确率。一定要让他体会到在小事情、小问题上的付出是值得的,是他成长的催化剂,是克服粗心的最佳“良药”。

3摒弃自己的虚荣心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轻易褒贬孩子,沉下身子,多点耐心,千万别总把“孩子聪明”挂在嘴边,在孩子浮躁时给他一些安慰,让他能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多多钻研

家长们注意了,不要让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毁了孩子一生!

2016-03-02 家长慧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

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如果一个女孩子,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绝粉色因为要拒绝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现自己再走向个性独立,走向成熟。 这时,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出奇地不听话。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回来对家长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 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我们的社会水平在提高,家长也有攀比心理,装饰家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们打扮漂亮,给他们兜里揣上钱。

试想,当孩子兜里装着钱的时候,他们上课总是在想如何花钱,势必影响学习。家长要防范孩子物质需求膨胀造成的恶果,但又不能不给予物质的满足,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 孩子正常需求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另一个标准是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如果您家里的经济状况中等或比较好,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较好。

如果您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您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得变本加厉。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

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

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走出家庭,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社会的面广了,再不是家、学校两点连成一线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出现在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

这时,朋友是最直接的帮助者,可以取代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孩子们思想不再单纯,这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得到,他们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

这些感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因为家长马上会紧张和忧虑,批评教育必不可少,跟踪监视接踵而至,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

那么,孩子们心里需要家长吗?从心底里孩子们需要,而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是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们因为担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再有,家长片面听从老师和他人的意见,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学坏,影响学习,浪费时间。

有的家长给孩子制订允许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们绝对不接受,自然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与家长交流。

家长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正。听孩子诉说,也是给孩子宣泄的机会,减轻了心理的负担。

家长听后,找机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成为最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

家长支持孩子交友,同时提出具体而简单的底线要求。比如,带你做坏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另外,孩子们往往认为朋友是永恒的,要告诉孩子不一定是这样,朋友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会断交,要有心理准备。

总之,您要成为孩子需要的朋友。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 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

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确实也有孩子谈恋爱,这些“爱情”往往以误会开始,以压力开始,以亲情的失落开始。

小爱是一个胖胖的初二女孩。最近小爱有点变了,大家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端倪,小爱身边多了一个男孩子,他就是峰峰。下课时峰峰就会坐到小爱的前边,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他们吃饭也要约在一起吃,放学也在一起走。于是班里传出了有关他们两个的“桃色新闻”,终于有一天惊动了班主任张老师,老师把这件事通知了两个孩子的家长。其实,家长也发现了。

天天晚上小爱和峰峰都要电话联系,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节假日的时候一天还要联系个三四次。开始的时候家长都没当回事,但是时间长了哪个家长能不起疑心。小爱的父母问小爱, 小爱说:“你们别想得那么复杂,我们就是好朋友。”

青春期,是恋爱的前奏,是步入爱情的序曲,孩子们恋爱是必然,而我们家长希望孩子们晚一些,再晚一些,怎么才能做到呢?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首先,我们家长不要促成孩子将错就错地从误会、误解开始“爱情”。家长捕风捉影的批评、不信任的盘查、偷偷地窥探孩子的隐私、忧心忡忡地唠叨提醒,让孩子烦躁,加重其逆反心理。

有异性朋友接触的孩子,会很小心,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感情,避免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纸条、一次不期而遇的单独接触被家长发现,使得对方受到伤害,会加紧通风报信和联络,结果,两个人越走越近,越来越相互支持和信任,终于弄假成真。家长在这里起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其次,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孩子需要有人分担,而家长只会施压,不会减压,孩子就会对家长逆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宽容,无休止的批评唠叨,使得孩子去寻求理解和同情,也是孩子谈恋爱的缘由。

再有,亲情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亲情,孩子很容易到异性身上寻找亲情。夫妻常年不和,打架、闹离婚,孩子最不容易接受,心里缺乏安全感。家长常年奔波在外,无力管孩子,孩子看着别人,再看自己,倍感孤独,也会容易去找安慰。

青春期的孩子,关注异性之初,会在家长面前提到某个异性。您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责备孩子心思不放在学习上,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然后询问一下情况,再想办法引导孩子,等想好了,有了办法再说不迟。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孩子知道此类事是可以和家长讲的,家长不会批评,以后遇到这方面的困惑,他就会向家长寻求帮助,这样家长就对孩子有了了解和帮助的机会。二、孩子明白,从家长那里讨来的主意,总比向同学或者自己琢磨出来的办法要好一些,只有家长不把孩子吓跑,孩子还会来求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使上劲,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的好事情。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

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让他们觉得难办。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学时常发生冲突;被批评了,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和老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

孩子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会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事情就突然发生了,然后就那样结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恼、不平、羞辱,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去,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

比如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和同学分出高低胜负来。很多时候,他们要接受大人的批评,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如何提高成绩呢?他们需要帮助。

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要面对现在的一切?我生活不如意怎么办?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幸福?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揭开谜团。他们仍然需要帮助。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应该说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是从物质上更多的满足到精神上的引领,他们都需要。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步摆脱幼稚,建立现实的、客观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充满幻想、无拘束、无责任、无忧虑、超现实的青少年时代,步入青年和成年。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认为关心照顾孩子就是帮助,而不知道过度的关心、照顾,使得孩子动手能力差,在同学间显得很笨拙。

很多家长认为批评就是帮助,结果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速了孩子逆反心理的成长。

家长很愿意帮助孩子。孩子却不是什么人的帮助都接受,这里包括家长。孩子获得帮助有前提条件,必须是他

信任的人。在学习上,孩子们需要懂得自己学科知识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帮助。

在人生观上,他们需要有才华、信服的人的帮助。在需要鼓励支持的时候,他们也要是自己喜欢、需要的人。 获得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是,据我们了解,孩子的年龄越大,拒绝家长帮助的越多。经验告诉他们,成人是不可靠的。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在长大,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

家长要选择时机。当您不能够给孩子帮助的时候,请您请教老师,或者求助于专家,这样孩子容易接受。

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只会向父母索取,却不知道感恩和回报。曾经有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母亲从来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也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身体不适,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竟是儿子惊奇的眼神,甚至加杂着不满和愤怒。看到孩子如此表情,可想而知作为母亲的有多心寒。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只能怪自己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恩。

那么,父母该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关心,又如何让孩子去孝敬你、关心你呢?

二、让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要让他们学会回报,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别人,比如父母生病后,孩子不知怎么做,你可告诉他,他生病时你们是怎么做的,让孩子像你们照顾他那样来照顾你们。

三、父母应给予孩子爱,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如经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做家务,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爱应是有理智的,不可过度,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应爱父母。

四、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平时可要求孩子问候上下班的父母,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总之要从小,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在家里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关心他人为祖国做出贡献

梁实秋:习惯养成之后,便顺理成章

2016-02-28 清华教育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

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

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

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Marcus Aurelius ,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

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fu 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许多中国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别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 。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

文化敏感期(6~10岁) :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4岁)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 :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父亲的建议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是一门艺术,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一般来说,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则从12-14岁才开始。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言不讳。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10—14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阅读,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做父母,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当朋友。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独立,就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也尊重父母。

我要强调灵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灵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甚至视为一个实施自己的庸俗抱负的工具,其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成为灵魂萎缩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独立的灵魂,彼此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之时,家庭的事务,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据情况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有参与感和被信任感。

另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

真正爱孩子,让孩子现在就快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是要有品格的,并不是说你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的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真正爱孩子的话,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快乐,而且让他一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如果孩子现在就不快乐,人性是扭曲的,将来有的是苦吃了。父母没有警惕到这一点的话,那这个爱品格太低,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关爱,或者是一些具体处境上的关爱,譬如为他上一个好学校,为他买车买房,安排人生,甚至为他出国,都做好准备,这就算尽到责任了?不是这样的,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关爱。

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却不知星星也有恒星与流星之分。有的父母认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够用心守护,最终捧出的却将是珍珠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附:六句家庭教育箴言 家长必须知道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第三句: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地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第四句: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第五句: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教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关于家庭教育的5个忠告,极其发人深省!

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重要,利用这次机会,我们要告诉广大家长一些重要的经验和事实,这些经验和事实是我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始于家庭。孩子从家庭学校“毕业”后才进入我们的学校——小学和中学。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是父母,最重要的课程是培养习惯和态度,最重要的教材是父母的言行。这里所说的态度,是指孩子最初形成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乐于和能够与朋友相处,对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乐于接受知识,渴望学习,等等,至于在学前认识了多少汉字和外文单词,背了多少唐诗宋词,做了多少算术题,学过多少门艺术,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在后续的学校学习中甚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习得,只要他或她有学习的主观愿望。

习惯和态度是孩子初期人格的外在表现。习惯和态度如何,也就是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毕业成绩如何,对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决定孩子在学校是否优秀,孩子在学校所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出了前期家庭教育的成果,甚至成败。

第二,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父母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是家族文化基因复制和传递的结果,复制和传递的过程就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我们通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意思是说,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家长或者说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家族的文化基因。

在北京四中,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决定于家长的影响,70%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点和看法来自于家长的影响,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文化修养、性格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对他们影响甚大,只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他们很重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通过家庭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相关内容

  • 我喜欢老师
  • 我喜欢老师 我喜欢我的班主任老师.为什么?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老师带着我们去跑步,当我们正要跑时,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没穿外套,老师急忙说:"快回班穿衣服吧."那个同学说:"衣服被妈妈拿走了."老师让一个同学紧挨着一个同学,防止没穿外套的同学冷.然后老师 ...

  • 第三课走近老师
  • 第三课 走近老师 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备课人:钟学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师生关系是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个性.工作,改善师生关系,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同时,学生也应该理性地理解对老师的尊重,不要把尊重理解为惟命是从,要敢于和善于指出老师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使师生在 ...

  • 教师节搞笑祝福短信
  • 教师节搞笑祝福短信 1.尊敬的老师,你是春蚕,一辈子无私贡献,到死丝都不尽:老师,你是蜡烛,变成灰了泪才干:老师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有你了,才有桃李满天下的说法:老师,祝福你节日快乐! 2.眨眼间,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老师你是否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让自己好好休息呢?你的桃,你的李,早也名满 ...

  • 新老生交流会[监考风云]剧本
  • 新老生交流会<监考>剧本 (演员 : 志超 ,玉树,小胖,超敏,女.家长.老师) (学生依次进来) 玉树问女:你昨晚上看书没? 女:我没看 玉树:怎么办,,志超会不会? 女:你问他? 真是... 玉树:全死了这回. 女:(对超敏说).哎一会你要会了··· 玉树:嘘,,老师来了. (发卷) ...

  •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
  •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 1.<赞美老师的诗> 金风送欢笑, 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 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 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 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 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 ...

  • [老师,亲爱的老师]
  • <老师,亲爱的老师> 教学目标: 1.知道孔子.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2.感受老师工作的辛劳,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 3.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及老师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深化对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老师的工作,初步感受老师工作的辛劳,深化对老师的情感. 教学活 ...

  • 家长该如何和老师沟通
  • 家长该如何和老师沟通 近年来,家长们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财力最大的莫过于教育.不仅如此,家长还面临着如何和各种老师进行沟通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兴趣班.培训班等课外教育的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一般问题不大,其中最为需要"技巧"的莫过于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今天,身为人母的老师张小瑜就与我 ...

  •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 第十届"语文报杯"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国家级一等 1 任君杰 递铺小学 604 班 生命捍卫的诚信 指导老师:王艳艳 国家级二等 1 2 3 4 王烁怡 詹逸山 傅忆鑫 应钦霖 安吉实验小学 605 班 递铺小学 603 班 递铺三 ...

  • 我们敬爱的老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 <我们敬爱的老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的学校生活>的第二课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知道老师爱学生,为学生成长辛勤工作着,激发学生热爱老师之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尊敬老师,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的劳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 ...

  • 13首赞美老师的诗歌
  • 13首赞美老师的诗歌, 献上对老师的敬仰和祝福! 1. 送您一束鲜花 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 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 给您带来一丝甜蜜. 老师--您辛苦了, 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 是您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 却从来不求回报与索取. 是您给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 是您告诉我们: 遇到困难时, 不要轻易说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