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经典,理解异域文化

作者:王美凤张枝利

辽宁教育 2009年11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外国题材)的课文有30余篇,就数量而言,占据了小学整套教材约十二分之一的篇幅(含选读课文),可谓不少。这些作品,就体裁而论,有小说、诗歌、童话;就作者的国籍而论,有丹麦、俄国、意大利、英国、波兰、美国、保加利亚、日本以及前苏联等的著名作家、诗人;就文章而论,可谓文质兼美,其中更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

  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时代和作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各国生活的差异以及各民族语言特点的不同,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等大多难于被学生理解和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因有的教师不甚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将此类课文等同于一般课文,不能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鉴于此,本文试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整体把握,体会编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说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给予学生多方面营养。而教材中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应看作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入选课本的大部分作品(中高年级)其内容大多是描写西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如《夜莺的歌声》《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编者选入这些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在幸福中生活的中国儿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同龄人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命运,从而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自豪感,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二是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化有个初步的感知,进而激起广泛阅读的兴趣,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要适当地了解相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属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跳水》,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显克微支的《小音乐家杨科》等等。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需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来把握。众所周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欧洲十九世纪的主要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上的反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特定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相应的题材,并要求作家去表现一定的主题,这就必然形成这一时期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方面,要求作家着力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无情批判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本性,去勇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另一方面,在思想上,这些作家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靠道德的感化和自我完善挽救社会、改良社会,提倡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掌握上述特征,对教好相关教材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教师要根据上述的文学特征全面了解分析教材中此类作品的内容。纵观教材中所选作品,其内容大体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深刻典型、批判暴露较强的课文。如《穷人》《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抄写员》等,仅举两例析之。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通过善良、慈爱、极富同情心的渔家夫妇在自己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质,揭露了沙俄统治时代社会的黑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凡卡》,通过对凡卡学徒生活的叙述,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少年儿童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儿童的野蛮奴役和摧残。二是表现母爱、友情、人的尊严、肯定人的自我价值与充满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文章。如《争吵》《她是我的朋友》《卡尔纳》《小珊迪》《小抄写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方少年儿童纯真的思想、闪光的品质以及美好的心灵。如《小珊迪》中的小珊迪在临死前还叫弟弟送回欠别人的钱,还惦记着小利比的日后生活,表现了他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小抄写员》中的叙利奥为家中的生计,半夜起床为父亲抄写签条而影响学业,甘受亲人责难。这栩栩如生的形象、熠熠生辉的品质、博大至深的情怀,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三、因材施教,探索教学思路

  纵观入选的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无论时间、空间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加之有的文章篇幅又较长,有些特定的词语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学生又比较生疏。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谈三点看法:

  1.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国情不同,在时间、空间上都有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扫清障碍。

  2.因文而宜,选择恰当教法

  因文章的体裁、内容以及文章的长短不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①学好字词句,加深理解课文。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有许多生僻的字词及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扫清这方面的障碍,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些生僻的人名、地名等:桑娜、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小珊迪、莱茵河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圣经、教堂、祷告、圣诞节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穷人》)句中的“熬”字一方面说明渔夫考虑到抱回两个孩子后一家生活将更艰难:另一方面说明渔夫正下定决心,生活再苦,即使是“熬”,也得收养两个孤儿,准确地表现了渔夫舍己为人的品德。

  ②以简驭繁,以短驾长。入选的作品(以中高年级为例)有的头绪纷繁,有的篇幅较长。在教学时前者可抓住主线,弃其枝叶,用以简驭繁的教法较好,而后者则可采用突出重点、长文短教的方法。以《凡卡》一文为例。作品以凡卡晚上给爷爷写信为主线,叙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其间穿插了爷爷为富人打更守夜、雪天与爷爷上山砍圣诞树的回忆等,文章多线发展,令人难以把握主次。教学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抓住文中描写凡卡饱受折磨、惨遭毒打的词语,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再以凡卡寄出的信与结尾的美梦做一对比来体会中心,领悟写作意图。这样抓主线、弃枝叶、以简驭繁的教学,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教材中还有一部分课文篇幅较长,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等,教学中可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做到以短驾长。《穷人》描写的是邻居西蒙惨死后,渔夫夫妻毅然收养她的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从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入手,前者描写的是渔家的处境,主要突出一个“穷”字;后者描写的是西蒙死后的情景,主要突出一个“惨”字。通过这两段的学习,可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理解,既节省了时间,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引领阅读,亲近经典。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既可在与语言大师进行交流的同时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又可扩展读书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但是,一般的名著都篇幅较长,孩子们望而生畏,这就要求老师们很好地引领孩子一起跨越从“快餐式阅读”到“经典名著阅读”这道鸿沟。以略读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梗概+精彩片段”的形式出现,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编排方式可谓独具匠心。这种编排方式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品尝阅读兴趣。教学时,“梗概”部分重在“了解”,让学生在“梗概”中了解作品的全貌,获得原初的感觉和冲动;“精彩片段”部分重在“品尝”,让学生在“精彩片段”中品尝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乐趣,进而产生阅读的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一点方法,那么我们就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进而引导他们走向亲近经典的道路。

作者:王美凤张枝利

辽宁教育 2009年11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外国题材)的课文有30余篇,就数量而言,占据了小学整套教材约十二分之一的篇幅(含选读课文),可谓不少。这些作品,就体裁而论,有小说、诗歌、童话;就作者的国籍而论,有丹麦、俄国、意大利、英国、波兰、美国、保加利亚、日本以及前苏联等的著名作家、诗人;就文章而论,可谓文质兼美,其中更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

  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时代和作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各国生活的差异以及各民族语言特点的不同,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等大多难于被学生理解和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因有的教师不甚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将此类课文等同于一般课文,不能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鉴于此,本文试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整体把握,体会编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说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给予学生多方面营养。而教材中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应看作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入选课本的大部分作品(中高年级)其内容大多是描写西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如《夜莺的歌声》《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编者选入这些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在幸福中生活的中国儿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同龄人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命运,从而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自豪感,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二是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化有个初步的感知,进而激起广泛阅读的兴趣,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要适当地了解相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属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跳水》,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显克微支的《小音乐家杨科》等等。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需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来把握。众所周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欧洲十九世纪的主要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上的反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特定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相应的题材,并要求作家去表现一定的主题,这就必然形成这一时期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方面,要求作家着力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无情批判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本性,去勇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另一方面,在思想上,这些作家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靠道德的感化和自我完善挽救社会、改良社会,提倡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掌握上述特征,对教好相关教材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教师要根据上述的文学特征全面了解分析教材中此类作品的内容。纵观教材中所选作品,其内容大体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深刻典型、批判暴露较强的课文。如《穷人》《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抄写员》等,仅举两例析之。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通过善良、慈爱、极富同情心的渔家夫妇在自己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质,揭露了沙俄统治时代社会的黑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凡卡》,通过对凡卡学徒生活的叙述,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少年儿童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儿童的野蛮奴役和摧残。二是表现母爱、友情、人的尊严、肯定人的自我价值与充满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文章。如《争吵》《她是我的朋友》《卡尔纳》《小珊迪》《小抄写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方少年儿童纯真的思想、闪光的品质以及美好的心灵。如《小珊迪》中的小珊迪在临死前还叫弟弟送回欠别人的钱,还惦记着小利比的日后生活,表现了他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小抄写员》中的叙利奥为家中的生计,半夜起床为父亲抄写签条而影响学业,甘受亲人责难。这栩栩如生的形象、熠熠生辉的品质、博大至深的情怀,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三、因材施教,探索教学思路

  纵观入选的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无论时间、空间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加之有的文章篇幅又较长,有些特定的词语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学生又比较生疏。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谈三点看法:

  1.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国情不同,在时间、空间上都有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扫清障碍。

  2.因文而宜,选择恰当教法

  因文章的体裁、内容以及文章的长短不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①学好字词句,加深理解课文。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有许多生僻的字词及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扫清这方面的障碍,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些生僻的人名、地名等:桑娜、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小珊迪、莱茵河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圣经、教堂、祷告、圣诞节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穷人》)句中的“熬”字一方面说明渔夫考虑到抱回两个孩子后一家生活将更艰难:另一方面说明渔夫正下定决心,生活再苦,即使是“熬”,也得收养两个孤儿,准确地表现了渔夫舍己为人的品德。

  ②以简驭繁,以短驾长。入选的作品(以中高年级为例)有的头绪纷繁,有的篇幅较长。在教学时前者可抓住主线,弃其枝叶,用以简驭繁的教法较好,而后者则可采用突出重点、长文短教的方法。以《凡卡》一文为例。作品以凡卡晚上给爷爷写信为主线,叙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其间穿插了爷爷为富人打更守夜、雪天与爷爷上山砍圣诞树的回忆等,文章多线发展,令人难以把握主次。教学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抓住文中描写凡卡饱受折磨、惨遭毒打的词语,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再以凡卡寄出的信与结尾的美梦做一对比来体会中心,领悟写作意图。这样抓主线、弃枝叶、以简驭繁的教学,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教材中还有一部分课文篇幅较长,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等,教学中可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做到以短驾长。《穷人》描写的是邻居西蒙惨死后,渔夫夫妻毅然收养她的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从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入手,前者描写的是渔家的处境,主要突出一个“穷”字;后者描写的是西蒙死后的情景,主要突出一个“惨”字。通过这两段的学习,可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理解,既节省了时间,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引领阅读,亲近经典。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既可在与语言大师进行交流的同时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又可扩展读书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但是,一般的名著都篇幅较长,孩子们望而生畏,这就要求老师们很好地引领孩子一起跨越从“快餐式阅读”到“经典名著阅读”这道鸿沟。以略读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梗概+精彩片段”的形式出现,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编排方式可谓独具匠心。这种编排方式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品尝阅读兴趣。教学时,“梗概”部分重在“了解”,让学生在“梗概”中了解作品的全貌,获得原初的感觉和冲动;“精彩片段”部分重在“品尝”,让学生在“精彩片段”中品尝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乐趣,进而产生阅读的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一点方法,那么我们就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进而引导他们走向亲近经典的道路。


相关内容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马明良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问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 ...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发表时间:2011-5-6 13:19:19 "在主题阅读中生成 ...

  •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总结版)
  •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前言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学习.基础要靠阅读来奠定,阅读经典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和考验的电子书籍,网络文学等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成为社会干性文化形态 ...

  • 异域风情"异域英语酒吧"
  • 一. 开店背景 英语对升学.求职.晋升等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学的都是"哑巴英语"缺乏实际操练机会,开个"英语酒吧"可以使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将所学英语用于实践.目前,很多城市有"书吧"."陶吧"."音 ...

  • 不出国门"俄国"游--伏尔加庄园
  • 1 这里处处是异域风情,满眼的俄罗斯田园风光,她的名字朗朗上口--伏尔加庄园. 蜿蜒曲折的阿什河流过庄园,水连水.桥连桥,这里蕴含天然质醇的自然气息,是一个绝佳的避暑圣地.冰雪乐园. 河流纵横和绿树成荫让这里成为最纯净的天然大氧吧,丝毫不掺假的环境清幽,鸟语花香. 这里尤为特别的是,你无需办理护照和 ...

  • 小学春节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及总结
  • **小学"我们的节日--春节"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学校鼓励学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

  • 新历史主义与翻译研究
  • 摘要:翻译与历史之间有许多共性.新历史主义翻译观强调以权力话语为核心,通过"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之间相互参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它揭露了结构主义翻译观的非历史倾向,并给解构主义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阐释学翻译观等赋予了一 ...

  • 经典家居文案精华
  • 比喻--明喻:曲美家具 如春风般柔顺,细雨般滋润,怀抱休憩于家的那份宁静与惬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如出水芙蓉仍滴挂露珠,用晶萤的心情洗洗去疲惫的倦意. 在雨后彩虹中蜿蜒.在丽日碧空中飞翔,放射春光无限. 流动的音苻,尽情在描绘如诗的旋律,轻歌漫舞,无尽的体味如梦的意境. 在对称与平衡中, ...

  • 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想象
  • 作者:张鸿声 学术论坛 2008年04期 早期海派,特别是新感觉派表达上海的全部基础,是力图突出上海在物质与消费意义上趋近欧美的最新动态.由于其叙事策略取决于对上海巨大的物质与消费生活的想象力,它抛弃了传统/现代的时间线索,而在共时性的空间结构中架构起西方/中国图影,把上海城市中的中国式成分,如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