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俾路支解放军恐怖活动的分析

作者:叶海林

南亚研究 2008年04期

  分析方法及分析样本的选择

  巴基斯坦是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早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巴基斯坦就已在国际反恐战线上奋斗了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逐渐成为抵御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从中亚和阿富汗向南亚和我国西部地区渗透的前线。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活动态势对我国和全球反恐斗争的成败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巴基斯坦境内活动的恐怖组织或与恐怖组织有关的极端组织数量众多,其中既包括“基地”组织等国际公认的恐怖组织,也包括恐怖主义性质存在争议的组织①。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离势力多年来在巴基斯坦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巴基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万花筒”。对在该国活动的恐怖组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恐怖主义具有普遍危害性。许多恐怖组织在思想渊源、行为模式、追求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对某一地区的恐怖组织进行综合性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该地区的恐怖主义,全面概括其根源、动态和趋势。虽然反恐是全球性的系统工程,在战略层面对恐怖主义进行宏观分析意义重大,但打击恐怖主义依然要具体到与每一个恐怖组织进行斗争的战术层面。因此,进行恐怖组织的个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数据分析是恐怖组织个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恐怖组织进行专门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研究对象的活动规律,分析其行为模式,从而揭示不同恐怖组织在根本属性相同情况下存在的重要“技术性”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性质判定,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打击不同类型的恐怖组织提供对策。

  本文选择了巴基斯坦具有代表性的恐怖组织俾路支解放军(BLA,下文基本简称为“俾解”)作为研究对象。该组织2003年底首次露面,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策划了48起袭击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近年来俾路支省乃至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负有重大责任,且其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俾解还曾策划针对中国援巴工程人员的袭击,是中国海外利益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对俾解进行个案研究,对地区反恐斗争及保卫我海外利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俾路支安全形势的恶化与俾解的兴起

  俾路支在巴基斯坦四省中人口最少,经济最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最低,但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矿产资源最丰富、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个省。俾路支省总面积将近35万平方公里,占巴基斯坦领土总面积的43%,铜、金、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该省穿越首府奎塔的“波斯走廊”自古便和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一道成为中亚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邻海的瓜达尔地区扼守波斯湾出入阿拉伯海的咽喉,海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俾路支人虽然在印巴分治时出于宗教原因加入了巴基斯坦,但一直怀有强烈的民族分离情绪。巴基斯坦建国后至齐亚·哈克将军执政前,俾路支人曾于1948年、1958年、1963年到1969年以及1973年到1977年四次武力对抗联邦政府,企图实现独立或自治,仅仅20世纪70年代阿里·布托执政时期巴政府军和俾路支部落武装的军事冲突就造成了3300名政府军士兵和超过5000名部落武装人员死亡。②齐亚·哈克执政后,军政府通过全国范围的伊斯兰化运动,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动员宗教力量对俾路支民族主义进行精神替代。此后不久,苏联—阿富汗战争爆发,俾路支成为伊斯兰世界抵御苏联威胁的前线地带。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联合作用下,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一度沉寂。

  不过,联邦政府的开发计划遭到了当地部落、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政府就拟订了雄心勃勃的俾路支开发计划,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缘安全环境恶劣,这一计划长期未能得到实施。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对巴基斯坦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将其建设为连接中亚与南亚、沟通东亚与西亚的“能源与商品走廊”的战略。早在开始对“走廊战略”进行大规模国际公关活动的前一年,巴基斯坦就于2002年3月22日在中国的援助下开始建设瓜达尔港口项目一期工程。巴基斯坦还不遗余力地推动横亘俾路支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计划。以瓜达尔港口工程和伊巴印天然气管道项目为标志的俾路支开发计划成为“能源走廊”战略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再度兴起。

  俾路支局势再度紧张的原因在于:(1)俾路支仍处于部落时代,部落势力作为传统社会的权势阶层与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传统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在俾路支实施的开发政策直接威胁部落长老(萨达尔,Sardars)对该地区的影响力,而部落势力担心经济开发、军队入驻和文化教育会唤醒部落民众的自主意识,从而对长老的传统权势构成挑战。③前俾路支首席部长阿图乌拉·门加尔(Ataullah Mengal)曾宣称,中央政府会使“我们失去自己的身份,语言和一切,这是我们不愿接受这些庞大开发计划的原因”④。

  (2)当地民众对没有从俾路支资源开发中直接受惠心怀不满。俾路支的特大工程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具体建设的过程中,俾路支人多沦为旁观者,工程承包和所需劳工也多来自外省,当地百姓缺乏就业机会。俾路支开发计划大举实施三年后的2005年,当地失业率仍高达33.48%,将近巴基斯坦平均失业率的2倍。⑤开发计划并没有使当地经济实现显著好转,使得相当一部分俾路支人形成中央政府是在掠夺当地资源的印象,担忧“外来人利用开发计划将他们的家园变成殖民地,把他们削弱成少数民族”⑥。

  (3)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大量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的俾路支青年携带武器返回家乡。他们富于作战经验,长期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他们的归来为反政府势力以武力对抗政府提供了人员和装备,也使武装分子与盘踞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

  在俾路支当地势力要求联邦政府增加资源补偿,提高本省政治地位的同时,激进的武装分子开始袭击当地政府与军方目标,炸毁铁路、输气管道和通信设施等国家财产。从2003年起,安全形势迅速恶化。在这一过程中,原本藉藉无名的俾解迅速兴起,成为俾路支反政府势力的重要代表。

  俾解首次露面是在2003年12月8日。是日,俾解在省内发动一起小型炸弹袭击,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然而此后不久,它的活动能力便大为增强。2004年8月14日,该组织在一天内连续六次发动炸弹袭击,2004年12月10日,又策划了针对人潮拥挤的奎塔市场的爆炸案,造成11人死亡,27人受伤,包括一辆军车在内的四辆汽车被炸毁。2005年11月15日,它将袭击范围扩大到省外,在卡拉奇制造了一起3死20伤的袭击事件。目前,俾解已经成为巴基斯坦活动最为频繁的恐怖组织。自2004年以来,在巴基斯坦承认责任的恐怖袭击中,俾解的袭击次数一直居于首位。⑦

  俾解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向巴基斯坦政府争取权利,要求在俾路支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占有更大份额,结束在政府招工当中的歧视性做法,地方势力在瓜达尔建设工程中发挥更大实质性作用等。

  俾解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数目现在还不为人所知。一般认为,它的结构松散,按照“基地”组织的细胞结构进行组织,为数众多的各自为政的小组无需上级指令即可独立行动。

  俾解的活动特征、规律和性质

  本文在分析俾解的活动特征,总结其规律时,主要考察该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时间选择、袭击手段、袭击对象、伤亡情况等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这是因为:

  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恐怖组织与其他政治组织相比,其公开宣称的目标与其实际需求的一致性要强得多,因为任何政治组织都不会运用极其危险的手段去追求一个并不渴望得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与公开宣示的意识形态总是一致或吻合的。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活动的政党,可能出于选举需要而宣称支持或反对某些政策,但在赢得选举后并不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这在政党政治中屡见不鲜。恐怖组织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例如奥萨玛·宾·拉登建立的“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the International Islamic Front for Jihad against Jews and Crusaders)虽然以反以色列和反美国为行动纲领,却从未针对以色列发动任何袭击。毫无疑问,拉登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这可以从他大量的言论中得到证实。但是,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包括“基地”在内)的行动,却只能证实他的反西方观点。

  其次,袭击行动是恐怖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行动的核心手段,甚至是赖以存在的基础。袭击后或平时通过各种手段宣扬其意识形态虽然是恐怖组织的重要活动内容,但仍仅居于从属地位。按照恐怖主义的定义之一,“系统地使用暗杀、伤害和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气氛,宣传某种事业,以及强迫更多的人服从它的目标⑧”,仅仅对公众威胁使用暴力手段,就足以被认定为恐怖组织。此类只具有心理危害性的团伙在恐怖组织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高。然而,这类从不发动恐怖袭击的团伙能否长久保持其恐怖组织“身份”并持续受到关注是存在疑问的。

  最后,任何未被摧毁的恐怖组织总是尽可能地保持其神秘性,准确地掌握恐怖组织的决策者及骨干人员的个人信息往往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无从对恐怖组织人员的意识形态进行严密的追踪,但其恐怖行动却是有迹可寻的,因而,恐怖组织目标的选择、政策的改变往往只能通过其行动来揭示。至少本文的研究对象俾解,其领导层及普通成员的基本情况现仍不为人所知,而在不了解组成成员的情况下研究某个组织的意识形态,即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难。

  鉴于恐怖组织的目标并不总是与其口头宣示的内容相一致,而对恐怖组织而言,袭击行动要比口头宣示更重要,因此,对恐怖组织的行动进行量化研究也许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其目标,从而界定其性质。

  一、数据所反映的俾解活动特征及规律⑨

  1、活动时间及频率

  俾解自公开对袭击承认责任以来发动了48起恐怖袭击,其中,2003年1起,2004年9起,2005年19起,2006年17起,2007年1月至5月为2起。2005年和2006年是其发动袭击的高峰年。

  俾解恐怖袭击在时间分布和频率上有两个特点:

  (1)袭击的相对集中性:在2004年到2006年的可比数据中,俾解发动袭击的次数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其中2004年全部9起袭击中的6起发生在同一天。2005年19起袭击中7起发生在春季1、2月份,占该年袭击总数的36%,夏季6、7月份发生了5起,占26%;2006年春季1、2月份发生了8起,占该年全部袭击的47%,2007年到目前为止的2起袭击全部发生在1月1日。发动袭击时间上相对集中意味着:其一,俾解拥有在相对短暂的时间段内连续发动袭击的能力;其二,俾解在袭击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一定的主动性。这两点能够从一个角度证明俾解组织上的周密性和灵活性。这一数据可以作为衡量恐怖组织能力的一个参考数值。

  (2)与反政府武装军事行动的同步性。结合俾路支部落反政府武装对巴安全部队采取军事行动的时间数据衡量,可以发现,俾解的行动高峰一般都与俾路支部落武装与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时间保持同步。2005、2006两年的第一季度,巴安全部队与俾路支部落武装分别爆发了19起和40起军事冲突,均为本年度的最高峰。俾解和俾路支部落武装行动上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同步性。这一数据即使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组织和人员上的协作关系,也至少可以表明二者之间的行动具有战术协作的结果。

  2、袭击手段

  俾解自2003年以来的恐怖活动绝大多数为炸弹袭击,在总共48起袭击中占了46起,比例高达95.8%。

  恐怖组织与部落反政府武装不同。大多数恐怖组织人员较少,无力同政府军进行大规模对抗。在巴基斯坦活动的恐怖组织中,只有塔利班武装既向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发动军事进攻,也采取暗杀、爆炸等恐怖袭击手段。俾解显然不具备类似塔利班或者部落武装向安全部队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其选择的爆炸方式表明这一组织是一个典型的恐怖组织。

  但是,俾解的这一数据与在巴活动的其他恐怖组织仍有显著不同。它的恐怖袭击手段非常单一,全部两起使用了枪械的袭击中,一起(2006年5月26日袭击苏伊的1号油田)的袭击者仅有1人,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实际上成功的袭击只有一起(2006年2月15日袭击胡布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造成4人死亡。

  俾解全部炸弹袭击中,没有一起是自杀式袭击。它也没有任何绑架并杀害人质或巴基斯坦部落和教派冲突中常见的斩首等方面的记录。

  俾解袭击手法的特点,可能意味着:(1)它的行动人员有限,拥有的袭击手段不多。(2)它对卷入教派冲突没有兴趣,这一点可从它的袭击对象得到佐证。

  3、袭击对象

  俾解袭击对象的选择是这一组织性质的最有力证明。它的首选袭击目标是公共设施,占很大比重的“综合性建筑”多数都是和俾路支开发工程相关的油田、铁路的附属建筑,将这类建筑物与商业、电讯、交通设施等合并计算,公共设施占了俾解全部袭击目标的60%。这就表明,该组织的袭击具有明显的制造公共恐慌的意图和阻挠、迟滞政府对俾路支的开发。例如,中国援巴技术人员曾遭到俾路支恐怖分子的袭击⑩,其目的是,以中国工程人员和工程本身为“高价值目标”,要挟政府做出让步。这类袭击与袭击公共设施虽然在效果上存在巨大差异,但目的是一致的。(11)

  俾解极少对平民发动袭击。它只在2004年对平民和私人财产发动过5次袭击,其中4次都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4、袭击和造成伤亡的地理分布情况

  俾解是一个地方性极强的恐怖组织,缺乏在俾路支以外开展活动的能力或意图。在俾路支境内,该组织主要在政治经济中心奎塔、开发项目集中的郭赫鲁和胡布进行袭击活动,这符合该组织破坏中央政府开发计划的行动意图。

  作为例外,布格蒂部落区也是俾解的重要活动区域。这一地区开发项目并不多,但布格蒂部落武装是俾路支反政府势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俾解在布格蒂地区的频繁活动似乎能表明该组织在人员上可能与布格蒂部落关系比较密切。

  人员伤亡情况也可以证明俾解的地方性质。该组织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首府奎塔以及俾路支省外地区。奎塔作为俾路支的首府,居民的主要成分却不是俾路支人,而是来自国内其他省份,而且这个城市自成为首府以来就是中央政府在俾路支省的控制中心。俾解发动的袭击总计造成了30人死亡,其中17人在奎塔,10人在俾路支省内其他地区,在省外,俾解只造成3人死亡;受伤人员方面,上述数据分别是82、45、17和20。“外省人”或者俾解观念中的“外省人”,占了该组织袭击伤亡人员的75%以上。这成为对俾解进行性质界定的一个依据。

  二、俾解性质认定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认定俾解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分离主义恐怖组织。它具有如下特点:1、组织严密、行动灵活,在组织活动的核心地域具有较强行动能力;2、宗旨清楚而明确,没有多重目标,行动集中体现了反对中央政府开发计划的世俗性目的,宗教在组织的活动中地位次要;3、战术简单,以通过爆炸制造公共恐慌为主要手段;4、地方性,该组织很少在俾路支省以外开展行动,与俾路支省内的部落武装存在联系。

  从俾解与塔利班对比看不同恐怖组织行为模式差异

  俾解不但公开宣扬其民族分离主义主张,而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分离组织特点。以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为例,通过与普遍认定的宗教极端组织塔利班进行对比,可以反映出作为民族分离组织与宗教极端组织在数据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对于借助数据建立不同的恐怖组织的行为模型可能有意义。

  塔利班在巴基斯坦活动的有关数据与俾解的数据,(12)存在如下明显差异:

  (1)两者针对非军事目标的袭击均占绝对多数,证明了它们的恐怖主义本质。但俾解主要选择对具有经济意义的公共设施和政府目标发动袭击,分别为29起和11起,合计占全部袭击次数的83.3%,显示该组织具有明显地通过制造公共恐慌阻挠政府开发计划的动机,而塔利班则以私人目标为主,以对教派异己的仇杀为主要目的,为11起,占全部袭击次数的42%,少数几起针对公共设施的袭击,也主要是针对“非伊斯兰”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凸显了它的宗教极端主义色彩。

  (2)在人员伤亡方面,俾解的大多数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造成伤亡的袭击次数仅占全部袭击的20%。塔利班的袭击多数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主要是死亡。造成伤亡的袭击占全部袭击的69%。这就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两个组织行动目的的不同:俾解作为俾路支省的民族分离组织,主要在本地活动,对采取杀伤性行动比较谨慎,造成大量伤亡的袭击相对次数较少,而塔利班作为外来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更倾向于使用类似“定点清除”的战术,置选定的单个目标于死地。塔利班造成伤亡的袭击中定点清除一个目标的案例比例极高,占42%。

  (3)在袭击手段方面,俾解主要选择炸弹袭击,战术上追求轰动效应,从不采用教派仇杀的重要手段——绑架及斩首。塔利班则截然相反,袭击以斩首为主要形式,具有明显的恐吓意味。全部针对私人目标的11起袭击都是绑架后处决所谓“叛徒”和“间谍”,除1起为枪击外,均为斩首后将尸体示众,以阻止一些部落领袖与巴基斯坦政府开展合作。

  上述差异虽仅是两个组织在本质属性一致的前提下的技术性区别,但仍表明不同类型的恐怖组织之间的区别是很显著的。这种区别,在反恐实践和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两方面都值得关注。

  结论

  应该承认,并不能仅仅依据俾解和塔利班之间的数据差异便试图建立起恐怖组织的民族分离主义类型和宗教极端主义类型的行为模型来。只以两个组织为样本进行比对所得出的数据只能证明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如要证明两种类型的恐怖组织之间的行为模式差异——假定这种差异的确存在——还需进行大量样本的数据比对。但即使是对这两个组织进行的个案对比,也应该引起人们对如下问题的重视。

  1、恐怖主义的定义问题

  恐怖主义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处于争议中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往往侧重于行为描述。这类定义固然因其排除了组织的目标和动机因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争议,但同时也忽视了不同的恐怖组织产生的思想根源、行动的目的等重要差异。实际上,恐怖势力与民族分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并非同一逻辑范畴内的概念。恐怖主义是一种手段,而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则是特定组织决心使用这一手段的思想渊源。

  民族分离主义主要追求世俗性目标。虽然许多民族分离组织使用宗教为动员武器,如“虔诚军”(Lashkar-e-Taiba,LeT)等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分离武装,但即使在巴基斯坦这样宗教极端主义盛行的国家,也是存在单纯的民族分离组织的。

  如同本文所证明的,恐怖组织的思想渊源差异对其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性质的恐怖组织的行动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将各种类型的恐怖组织囊括在一个概念下,固然有着政治上的种种便利,但也容易出现混淆,并不一定真正有利于国际反恐斗争的进行(13),因此有必要对恐怖主义进行更为详细和确切的分类。

  2、打击恐怖主义的策略问题

  由于不同的恐怖组织的行动模式并不相同,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恐怖组织采用不同的措施。

  首先,“基地”组织或其他任何恐怖组织都不是全球恐怖势力的指挥中心。实际上,这样的指挥中心根本不存在。各国甚至一国内部的恐怖组织,并不按照统一的战略行动,其目的和要求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其次,尽管任何国家的反恐策略都建立在一整套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但消除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土壤,才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最有效手段。然而,不同的恐怖组织所依托的“土壤”并不相同,因而即使是“综合性”的治理方案,也必然不尽相同。

  具体到俾解和塔利班这两个组织上,在巴基斯坦目前执行的全国反恐方案中,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穆沙拉夫执政后,在西北边省和联邦部落直辖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在俾路支省把大部分自治的部落区改为政府直接管理,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但结果完全不同。在西北边省等地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对于阻隔外国武装分子向巴基斯坦腹地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俾路支的同样做法却导致许多部落加入反政府武装行列,使得该地治安形势不断恶化。

  3、恐怖主义与中国海外利益

  俾路支省目前是中国海外利益受恐怖主义影响最严重的区域,而俾解是这一地区中国海外利益的主要威胁。与“东突”组织及与“东突”组织相联系的宗教极端组织敌视中国不同,俾解袭击中国目标是间接路线战略的产物,即通过袭击中国目标来要挟中央政府作出让步。该组织袭击中国目标战略的间接性及其与当地部落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海外利益规避危险提供了可能。

  由于俾解与部落势力存在联系,由于俾解袭击中国目标只是手段,而非直接目的,由于俾路支部落势力与塔利班等宗教极端势力不同,是中国在当地的企业可以并能够接触的,所以中国当地企业可以通过部落势力向俾解施加影响。中国海外利益应该对这些条件善加利用,使部落成为恐怖组织与袭击目标之间的缓冲地带。中国企业应在平时加大与当地部落的联系密度,争取使其不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做到损害控制,也能在危机发生前发挥预警作用。

  注释:

  ①如“巴基斯坦先知之友”(Sipah-e-Sahaba Pakistan,SSP),英国将其列入了“取缔组织名单”(UK Proscribed Group),http://www.homeoffice.gov.uk/security/terrorism-and-the-law/terrorism-act/proscribed-groups,而巴基斯坦则将其定性为“宗教极端组织”,并未承认其为恐怖组织。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pakistan/terroristoutfits/Ssp.htm

  ②Alok Bansal,"Balochistan:Continuing Viol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Strategic Analysis,vol.30,no.1,2006.

  ③有关俾路支“萨达尔制度”,可参阅[巴]阿卜杜拉·江·贾玛尔迪尼著,陆水林译:《俾路支斯坦萨达尔制度的历史背景》,载《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④Alok Bansal前引文。

  ⑤"Balochistan needs more jobs,Centre told",International News,2005年1月21日.

  ⑥Alok Bansal,"Balochistan:Still in Flames",SAPRA India Bulletin,November,2005.

  ⑦根据National Memorial Institu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TKB数据库资料统计。http://www.tkb.org

  ⑧[英]《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页。实际上,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共识,不过,针对平民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暴力,在任何恐怖主义定义中都是要件之一,而且几乎是惟一不引起争议的要件。有关恐怖主义的定义问题,可参看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的概念、特征及反恐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

  ⑨本节出现的数据系根据SATP数据库资料及TKP数据库资料统计。

  ⑩2004年5月,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建设工地,12名中国监理工程师遭到遥控汽车炸弹袭击,3人遇难,9人受伤。2006年俾路支省的恐怖分子袭击并杀害了1名中国援巴工程技术人员。这两起恐怖袭击中没有组织宣称承担责任,袭击与俾解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

  (11)有关俾路支恐怖分子袭击中国援建人员目的的分析,可参阅拙文《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

  (12)根据SATP数据库资料及TKP数据库资料统计。

  (13)联合国至今仍然没能通过《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等西方世界在恐怖主义认知上的重大分歧集中体现在该公约的“排除条款”上。这一问题体现了有关国家在恐怖主义行为的思想动机方面存在的争议。中国与美国在一些“东突”组织性质认定上的矛盾实际上也和这个问题有关。

作者介绍: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叶海林

南亚研究 2008年04期

  分析方法及分析样本的选择

  巴基斯坦是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早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巴基斯坦就已在国际反恐战线上奋斗了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逐渐成为抵御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从中亚和阿富汗向南亚和我国西部地区渗透的前线。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活动态势对我国和全球反恐斗争的成败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巴基斯坦境内活动的恐怖组织或与恐怖组织有关的极端组织数量众多,其中既包括“基地”组织等国际公认的恐怖组织,也包括恐怖主义性质存在争议的组织①。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离势力多年来在巴基斯坦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巴基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万花筒”。对在该国活动的恐怖组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恐怖主义具有普遍危害性。许多恐怖组织在思想渊源、行为模式、追求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对某一地区的恐怖组织进行综合性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该地区的恐怖主义,全面概括其根源、动态和趋势。虽然反恐是全球性的系统工程,在战略层面对恐怖主义进行宏观分析意义重大,但打击恐怖主义依然要具体到与每一个恐怖组织进行斗争的战术层面。因此,进行恐怖组织的个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数据分析是恐怖组织个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恐怖组织进行专门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研究对象的活动规律,分析其行为模式,从而揭示不同恐怖组织在根本属性相同情况下存在的重要“技术性”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性质判定,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打击不同类型的恐怖组织提供对策。

  本文选择了巴基斯坦具有代表性的恐怖组织俾路支解放军(BLA,下文基本简称为“俾解”)作为研究对象。该组织2003年底首次露面,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策划了48起袭击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近年来俾路支省乃至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负有重大责任,且其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俾解还曾策划针对中国援巴工程人员的袭击,是中国海外利益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对俾解进行个案研究,对地区反恐斗争及保卫我海外利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俾路支安全形势的恶化与俾解的兴起

  俾路支在巴基斯坦四省中人口最少,经济最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最低,但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矿产资源最丰富、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个省。俾路支省总面积将近35万平方公里,占巴基斯坦领土总面积的43%,铜、金、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该省穿越首府奎塔的“波斯走廊”自古便和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一道成为中亚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邻海的瓜达尔地区扼守波斯湾出入阿拉伯海的咽喉,海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俾路支人虽然在印巴分治时出于宗教原因加入了巴基斯坦,但一直怀有强烈的民族分离情绪。巴基斯坦建国后至齐亚·哈克将军执政前,俾路支人曾于1948年、1958年、1963年到1969年以及1973年到1977年四次武力对抗联邦政府,企图实现独立或自治,仅仅20世纪70年代阿里·布托执政时期巴政府军和俾路支部落武装的军事冲突就造成了3300名政府军士兵和超过5000名部落武装人员死亡。②齐亚·哈克执政后,军政府通过全国范围的伊斯兰化运动,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动员宗教力量对俾路支民族主义进行精神替代。此后不久,苏联—阿富汗战争爆发,俾路支成为伊斯兰世界抵御苏联威胁的前线地带。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联合作用下,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一度沉寂。

  不过,联邦政府的开发计划遭到了当地部落、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政府就拟订了雄心勃勃的俾路支开发计划,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缘安全环境恶劣,这一计划长期未能得到实施。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对巴基斯坦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将其建设为连接中亚与南亚、沟通东亚与西亚的“能源与商品走廊”的战略。早在开始对“走廊战略”进行大规模国际公关活动的前一年,巴基斯坦就于2002年3月22日在中国的援助下开始建设瓜达尔港口项目一期工程。巴基斯坦还不遗余力地推动横亘俾路支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计划。以瓜达尔港口工程和伊巴印天然气管道项目为标志的俾路支开发计划成为“能源走廊”战略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再度兴起。

  俾路支局势再度紧张的原因在于:(1)俾路支仍处于部落时代,部落势力作为传统社会的权势阶层与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传统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在俾路支实施的开发政策直接威胁部落长老(萨达尔,Sardars)对该地区的影响力,而部落势力担心经济开发、军队入驻和文化教育会唤醒部落民众的自主意识,从而对长老的传统权势构成挑战。③前俾路支首席部长阿图乌拉·门加尔(Ataullah Mengal)曾宣称,中央政府会使“我们失去自己的身份,语言和一切,这是我们不愿接受这些庞大开发计划的原因”④。

  (2)当地民众对没有从俾路支资源开发中直接受惠心怀不满。俾路支的特大工程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具体建设的过程中,俾路支人多沦为旁观者,工程承包和所需劳工也多来自外省,当地百姓缺乏就业机会。俾路支开发计划大举实施三年后的2005年,当地失业率仍高达33.48%,将近巴基斯坦平均失业率的2倍。⑤开发计划并没有使当地经济实现显著好转,使得相当一部分俾路支人形成中央政府是在掠夺当地资源的印象,担忧“外来人利用开发计划将他们的家园变成殖民地,把他们削弱成少数民族”⑥。

  (3)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大量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的俾路支青年携带武器返回家乡。他们富于作战经验,长期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他们的归来为反政府势力以武力对抗政府提供了人员和装备,也使武装分子与盘踞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

  在俾路支当地势力要求联邦政府增加资源补偿,提高本省政治地位的同时,激进的武装分子开始袭击当地政府与军方目标,炸毁铁路、输气管道和通信设施等国家财产。从2003年起,安全形势迅速恶化。在这一过程中,原本藉藉无名的俾解迅速兴起,成为俾路支反政府势力的重要代表。

  俾解首次露面是在2003年12月8日。是日,俾解在省内发动一起小型炸弹袭击,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然而此后不久,它的活动能力便大为增强。2004年8月14日,该组织在一天内连续六次发动炸弹袭击,2004年12月10日,又策划了针对人潮拥挤的奎塔市场的爆炸案,造成11人死亡,27人受伤,包括一辆军车在内的四辆汽车被炸毁。2005年11月15日,它将袭击范围扩大到省外,在卡拉奇制造了一起3死20伤的袭击事件。目前,俾解已经成为巴基斯坦活动最为频繁的恐怖组织。自2004年以来,在巴基斯坦承认责任的恐怖袭击中,俾解的袭击次数一直居于首位。⑦

  俾解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向巴基斯坦政府争取权利,要求在俾路支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占有更大份额,结束在政府招工当中的歧视性做法,地方势力在瓜达尔建设工程中发挥更大实质性作用等。

  俾解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数目现在还不为人所知。一般认为,它的结构松散,按照“基地”组织的细胞结构进行组织,为数众多的各自为政的小组无需上级指令即可独立行动。

  俾解的活动特征、规律和性质

  本文在分析俾解的活动特征,总结其规律时,主要考察该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时间选择、袭击手段、袭击对象、伤亡情况等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这是因为:

  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恐怖组织与其他政治组织相比,其公开宣称的目标与其实际需求的一致性要强得多,因为任何政治组织都不会运用极其危险的手段去追求一个并不渴望得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与公开宣示的意识形态总是一致或吻合的。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活动的政党,可能出于选举需要而宣称支持或反对某些政策,但在赢得选举后并不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这在政党政治中屡见不鲜。恐怖组织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例如奥萨玛·宾·拉登建立的“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the International Islamic Front for Jihad against Jews and Crusaders)虽然以反以色列和反美国为行动纲领,却从未针对以色列发动任何袭击。毫无疑问,拉登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这可以从他大量的言论中得到证实。但是,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包括“基地”在内)的行动,却只能证实他的反西方观点。

  其次,袭击行动是恐怖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行动的核心手段,甚至是赖以存在的基础。袭击后或平时通过各种手段宣扬其意识形态虽然是恐怖组织的重要活动内容,但仍仅居于从属地位。按照恐怖主义的定义之一,“系统地使用暗杀、伤害和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气氛,宣传某种事业,以及强迫更多的人服从它的目标⑧”,仅仅对公众威胁使用暴力手段,就足以被认定为恐怖组织。此类只具有心理危害性的团伙在恐怖组织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高。然而,这类从不发动恐怖袭击的团伙能否长久保持其恐怖组织“身份”并持续受到关注是存在疑问的。

  最后,任何未被摧毁的恐怖组织总是尽可能地保持其神秘性,准确地掌握恐怖组织的决策者及骨干人员的个人信息往往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无从对恐怖组织人员的意识形态进行严密的追踪,但其恐怖行动却是有迹可寻的,因而,恐怖组织目标的选择、政策的改变往往只能通过其行动来揭示。至少本文的研究对象俾解,其领导层及普通成员的基本情况现仍不为人所知,而在不了解组成成员的情况下研究某个组织的意识形态,即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难。

  鉴于恐怖组织的目标并不总是与其口头宣示的内容相一致,而对恐怖组织而言,袭击行动要比口头宣示更重要,因此,对恐怖组织的行动进行量化研究也许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其目标,从而界定其性质。

  一、数据所反映的俾解活动特征及规律⑨

  1、活动时间及频率

  俾解自公开对袭击承认责任以来发动了48起恐怖袭击,其中,2003年1起,2004年9起,2005年19起,2006年17起,2007年1月至5月为2起。2005年和2006年是其发动袭击的高峰年。

  俾解恐怖袭击在时间分布和频率上有两个特点:

  (1)袭击的相对集中性:在2004年到2006年的可比数据中,俾解发动袭击的次数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其中2004年全部9起袭击中的6起发生在同一天。2005年19起袭击中7起发生在春季1、2月份,占该年袭击总数的36%,夏季6、7月份发生了5起,占26%;2006年春季1、2月份发生了8起,占该年全部袭击的47%,2007年到目前为止的2起袭击全部发生在1月1日。发动袭击时间上相对集中意味着:其一,俾解拥有在相对短暂的时间段内连续发动袭击的能力;其二,俾解在袭击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一定的主动性。这两点能够从一个角度证明俾解组织上的周密性和灵活性。这一数据可以作为衡量恐怖组织能力的一个参考数值。

  (2)与反政府武装军事行动的同步性。结合俾路支部落反政府武装对巴安全部队采取军事行动的时间数据衡量,可以发现,俾解的行动高峰一般都与俾路支部落武装与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时间保持同步。2005、2006两年的第一季度,巴安全部队与俾路支部落武装分别爆发了19起和40起军事冲突,均为本年度的最高峰。俾解和俾路支部落武装行动上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同步性。这一数据即使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组织和人员上的协作关系,也至少可以表明二者之间的行动具有战术协作的结果。

  2、袭击手段

  俾解自2003年以来的恐怖活动绝大多数为炸弹袭击,在总共48起袭击中占了46起,比例高达95.8%。

  恐怖组织与部落反政府武装不同。大多数恐怖组织人员较少,无力同政府军进行大规模对抗。在巴基斯坦活动的恐怖组织中,只有塔利班武装既向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发动军事进攻,也采取暗杀、爆炸等恐怖袭击手段。俾解显然不具备类似塔利班或者部落武装向安全部队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其选择的爆炸方式表明这一组织是一个典型的恐怖组织。

  但是,俾解的这一数据与在巴活动的其他恐怖组织仍有显著不同。它的恐怖袭击手段非常单一,全部两起使用了枪械的袭击中,一起(2006年5月26日袭击苏伊的1号油田)的袭击者仅有1人,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实际上成功的袭击只有一起(2006年2月15日袭击胡布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造成4人死亡。

  俾解全部炸弹袭击中,没有一起是自杀式袭击。它也没有任何绑架并杀害人质或巴基斯坦部落和教派冲突中常见的斩首等方面的记录。

  俾解袭击手法的特点,可能意味着:(1)它的行动人员有限,拥有的袭击手段不多。(2)它对卷入教派冲突没有兴趣,这一点可从它的袭击对象得到佐证。

  3、袭击对象

  俾解袭击对象的选择是这一组织性质的最有力证明。它的首选袭击目标是公共设施,占很大比重的“综合性建筑”多数都是和俾路支开发工程相关的油田、铁路的附属建筑,将这类建筑物与商业、电讯、交通设施等合并计算,公共设施占了俾解全部袭击目标的60%。这就表明,该组织的袭击具有明显的制造公共恐慌的意图和阻挠、迟滞政府对俾路支的开发。例如,中国援巴技术人员曾遭到俾路支恐怖分子的袭击⑩,其目的是,以中国工程人员和工程本身为“高价值目标”,要挟政府做出让步。这类袭击与袭击公共设施虽然在效果上存在巨大差异,但目的是一致的。(11)

  俾解极少对平民发动袭击。它只在2004年对平民和私人财产发动过5次袭击,其中4次都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4、袭击和造成伤亡的地理分布情况

  俾解是一个地方性极强的恐怖组织,缺乏在俾路支以外开展活动的能力或意图。在俾路支境内,该组织主要在政治经济中心奎塔、开发项目集中的郭赫鲁和胡布进行袭击活动,这符合该组织破坏中央政府开发计划的行动意图。

  作为例外,布格蒂部落区也是俾解的重要活动区域。这一地区开发项目并不多,但布格蒂部落武装是俾路支反政府势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俾解在布格蒂地区的频繁活动似乎能表明该组织在人员上可能与布格蒂部落关系比较密切。

  人员伤亡情况也可以证明俾解的地方性质。该组织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首府奎塔以及俾路支省外地区。奎塔作为俾路支的首府,居民的主要成分却不是俾路支人,而是来自国内其他省份,而且这个城市自成为首府以来就是中央政府在俾路支省的控制中心。俾解发动的袭击总计造成了30人死亡,其中17人在奎塔,10人在俾路支省内其他地区,在省外,俾解只造成3人死亡;受伤人员方面,上述数据分别是82、45、17和20。“外省人”或者俾解观念中的“外省人”,占了该组织袭击伤亡人员的75%以上。这成为对俾解进行性质界定的一个依据。

  二、俾解性质认定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认定俾解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分离主义恐怖组织。它具有如下特点:1、组织严密、行动灵活,在组织活动的核心地域具有较强行动能力;2、宗旨清楚而明确,没有多重目标,行动集中体现了反对中央政府开发计划的世俗性目的,宗教在组织的活动中地位次要;3、战术简单,以通过爆炸制造公共恐慌为主要手段;4、地方性,该组织很少在俾路支省以外开展行动,与俾路支省内的部落武装存在联系。

  从俾解与塔利班对比看不同恐怖组织行为模式差异

  俾解不但公开宣扬其民族分离主义主张,而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分离组织特点。以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为例,通过与普遍认定的宗教极端组织塔利班进行对比,可以反映出作为民族分离组织与宗教极端组织在数据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对于借助数据建立不同的恐怖组织的行为模型可能有意义。

  塔利班在巴基斯坦活动的有关数据与俾解的数据,(12)存在如下明显差异:

  (1)两者针对非军事目标的袭击均占绝对多数,证明了它们的恐怖主义本质。但俾解主要选择对具有经济意义的公共设施和政府目标发动袭击,分别为29起和11起,合计占全部袭击次数的83.3%,显示该组织具有明显地通过制造公共恐慌阻挠政府开发计划的动机,而塔利班则以私人目标为主,以对教派异己的仇杀为主要目的,为11起,占全部袭击次数的42%,少数几起针对公共设施的袭击,也主要是针对“非伊斯兰”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凸显了它的宗教极端主义色彩。

  (2)在人员伤亡方面,俾解的大多数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造成伤亡的袭击次数仅占全部袭击的20%。塔利班的袭击多数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主要是死亡。造成伤亡的袭击占全部袭击的69%。这就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两个组织行动目的的不同:俾解作为俾路支省的民族分离组织,主要在本地活动,对采取杀伤性行动比较谨慎,造成大量伤亡的袭击相对次数较少,而塔利班作为外来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更倾向于使用类似“定点清除”的战术,置选定的单个目标于死地。塔利班造成伤亡的袭击中定点清除一个目标的案例比例极高,占42%。

  (3)在袭击手段方面,俾解主要选择炸弹袭击,战术上追求轰动效应,从不采用教派仇杀的重要手段——绑架及斩首。塔利班则截然相反,袭击以斩首为主要形式,具有明显的恐吓意味。全部针对私人目标的11起袭击都是绑架后处决所谓“叛徒”和“间谍”,除1起为枪击外,均为斩首后将尸体示众,以阻止一些部落领袖与巴基斯坦政府开展合作。

  上述差异虽仅是两个组织在本质属性一致的前提下的技术性区别,但仍表明不同类型的恐怖组织之间的区别是很显著的。这种区别,在反恐实践和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两方面都值得关注。

  结论

  应该承认,并不能仅仅依据俾解和塔利班之间的数据差异便试图建立起恐怖组织的民族分离主义类型和宗教极端主义类型的行为模型来。只以两个组织为样本进行比对所得出的数据只能证明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如要证明两种类型的恐怖组织之间的行为模式差异——假定这种差异的确存在——还需进行大量样本的数据比对。但即使是对这两个组织进行的个案对比,也应该引起人们对如下问题的重视。

  1、恐怖主义的定义问题

  恐怖主义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处于争议中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往往侧重于行为描述。这类定义固然因其排除了组织的目标和动机因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争议,但同时也忽视了不同的恐怖组织产生的思想根源、行动的目的等重要差异。实际上,恐怖势力与民族分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并非同一逻辑范畴内的概念。恐怖主义是一种手段,而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则是特定组织决心使用这一手段的思想渊源。

  民族分离主义主要追求世俗性目标。虽然许多民族分离组织使用宗教为动员武器,如“虔诚军”(Lashkar-e-Taiba,LeT)等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分离武装,但即使在巴基斯坦这样宗教极端主义盛行的国家,也是存在单纯的民族分离组织的。

  如同本文所证明的,恐怖组织的思想渊源差异对其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性质的恐怖组织的行动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将各种类型的恐怖组织囊括在一个概念下,固然有着政治上的种种便利,但也容易出现混淆,并不一定真正有利于国际反恐斗争的进行(13),因此有必要对恐怖主义进行更为详细和确切的分类。

  2、打击恐怖主义的策略问题

  由于不同的恐怖组织的行动模式并不相同,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恐怖组织采用不同的措施。

  首先,“基地”组织或其他任何恐怖组织都不是全球恐怖势力的指挥中心。实际上,这样的指挥中心根本不存在。各国甚至一国内部的恐怖组织,并不按照统一的战略行动,其目的和要求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其次,尽管任何国家的反恐策略都建立在一整套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但消除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土壤,才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最有效手段。然而,不同的恐怖组织所依托的“土壤”并不相同,因而即使是“综合性”的治理方案,也必然不尽相同。

  具体到俾解和塔利班这两个组织上,在巴基斯坦目前执行的全国反恐方案中,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穆沙拉夫执政后,在西北边省和联邦部落直辖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在俾路支省把大部分自治的部落区改为政府直接管理,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但结果完全不同。在西北边省等地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对于阻隔外国武装分子向巴基斯坦腹地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俾路支的同样做法却导致许多部落加入反政府武装行列,使得该地治安形势不断恶化。

  3、恐怖主义与中国海外利益

  俾路支省目前是中国海外利益受恐怖主义影响最严重的区域,而俾解是这一地区中国海外利益的主要威胁。与“东突”组织及与“东突”组织相联系的宗教极端组织敌视中国不同,俾解袭击中国目标是间接路线战略的产物,即通过袭击中国目标来要挟中央政府作出让步。该组织袭击中国目标战略的间接性及其与当地部落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海外利益规避危险提供了可能。

  由于俾解与部落势力存在联系,由于俾解袭击中国目标只是手段,而非直接目的,由于俾路支部落势力与塔利班等宗教极端势力不同,是中国在当地的企业可以并能够接触的,所以中国当地企业可以通过部落势力向俾解施加影响。中国海外利益应该对这些条件善加利用,使部落成为恐怖组织与袭击目标之间的缓冲地带。中国企业应在平时加大与当地部落的联系密度,争取使其不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做到损害控制,也能在危机发生前发挥预警作用。

  注释:

  ①如“巴基斯坦先知之友”(Sipah-e-Sahaba Pakistan,SSP),英国将其列入了“取缔组织名单”(UK Proscribed Group),http://www.homeoffice.gov.uk/security/terrorism-and-the-law/terrorism-act/proscribed-groups,而巴基斯坦则将其定性为“宗教极端组织”,并未承认其为恐怖组织。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pakistan/terroristoutfits/Ssp.htm

  ②Alok Bansal,"Balochistan:Continuing Viol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Strategic Analysis,vol.30,no.1,2006.

  ③有关俾路支“萨达尔制度”,可参阅[巴]阿卜杜拉·江·贾玛尔迪尼著,陆水林译:《俾路支斯坦萨达尔制度的历史背景》,载《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④Alok Bansal前引文。

  ⑤"Balochistan needs more jobs,Centre told",International News,2005年1月21日.

  ⑥Alok Bansal,"Balochistan:Still in Flames",SAPRA India Bulletin,November,2005.

  ⑦根据National Memorial Institu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TKB数据库资料统计。http://www.tkb.org

  ⑧[英]《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页。实际上,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共识,不过,针对平民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暴力,在任何恐怖主义定义中都是要件之一,而且几乎是惟一不引起争议的要件。有关恐怖主义的定义问题,可参看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的概念、特征及反恐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

  ⑨本节出现的数据系根据SATP数据库资料及TKP数据库资料统计。

  ⑩2004年5月,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建设工地,12名中国监理工程师遭到遥控汽车炸弹袭击,3人遇难,9人受伤。2006年俾路支省的恐怖分子袭击并杀害了1名中国援巴工程技术人员。这两起恐怖袭击中没有组织宣称承担责任,袭击与俾解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

  (11)有关俾路支恐怖分子袭击中国援建人员目的的分析,可参阅拙文《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

  (12)根据SATP数据库资料及TKP数据库资料统计。

  (13)联合国至今仍然没能通过《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等西方世界在恐怖主义认知上的重大分歧集中体现在该公约的“排除条款”上。这一问题体现了有关国家在恐怖主义行为的思想动机方面存在的争议。中国与美国在一些“东突”组织性质认定上的矛盾实际上也和这个问题有关。

作者介绍: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内容

  •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_胡志勇
  • ◎ 专家论坛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 胡志勇 内容提要: 本文详细探究和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宗教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泛滥背景下 的特征,指出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成为南亚恐怖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并分析了南亚恐怖组 织的宗教背景,强调恐怖主义对南亚造成了巨大危害,加深了不同宗教间的仇视.最 后 ...

  • 投奔"伊斯兰国"的人们
  • 14岁少女出走叙利亚,背后竟牵连出"伊斯兰国"在拉合尔地区的隐形招募网络.走家串户的"伊斯兰国"女性崇拜者,给她们的闺蜜.家人.学生洗脑,最后,抛家弃子,走上通向拉卡的不归路. 汉萨不见了. 汉萨的母亲吉兰说,去年9月,14岁的汉萨被奶奶执意接走,但三天之后, ...

  • 探访中巴经济走廊尽头的俾路支
  • 探访中巴经济走廊尽头的俾路支 --俾路支采访日记摘编 [4月20日-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展开正式访问,外界预测"中巴经济走廊"将是此行的重点. 巴基斯坦的稳定与繁荣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至关重要.该国俾路支地区资源丰富,位于中巴经济走廊上,瓜达 ...

  •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 巴基斯坦恐怖 主义 的 新特点及 其影 响 口 正 涛 /文 日 . ,巴基斯 坦 接连 发生 一 系列 恐 怖 袭击 事 件 .与 以 近 多 为 教 派 冲 突 ,政 治 色 彩 不 明显 . 巴基 斯 坦 安 全 部 队在 美 国 压力 下 进 军 部 落 区 打 恐 ,此 后 针 对 当地 ...

  • 高柏:新陆权时代的中国高铁大战略
  • 从东南亚的泰国到中欧的德国,从正在快速发展的非洲到同样发展迅速的南亚巨头印度,中国国家领导人近几个月在全球为中国高铁频频代言.推介,堪称中国高铁的"首席推销员".最新站点则是铁路的发源地英国,6月17日李克强访英时洽谈高铁合作等事宜. 是什么原因让习李甘当高铁的"首席推 ...

  • 巴基斯坦风情录
  • 旁遮普省:王者必争之地 "得旁遮普者得天下."巴基斯坦这句著名的谚语形象地道出了旁遮普省在这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旁遮普(Punjab)得名于乌尔都语"Panj Nad",意为"五河之地".这五条河分属于印度河的支流.河流湍急,汹涌澎湃. ...

  • 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波斯地毯的文明
  • 自古以来,波斯就是具有艺术灵感的杰出工匠辈出的地方. 波斯手织地毯编织技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已具有一流的图案设计与制作水平,波斯编织地毯的精湛技艺和中国的地毯工艺一直都是举世闻名的,所以波斯手织地毯在伊朗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民对波斯手织地毯并不陌 ...

  •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练习 选修讲义
  • 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课标要求] 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分立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进行独立斗争. (2)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3)印度存在两大教派(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和两大政党 ...

  •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