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中 华 书 局 版 历 史 八 年 级 下 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决议: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名、国家性质。 ②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近代以来的革命先烈。

(3)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

注意: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总司令是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2. 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新中国正式成立)。

(2)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世界意义: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 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2)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解放(除台湾等少数岛屿),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 抗美援朝:(1)时间:1950~1953年。(2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结果:把敌人赶回“三八线”以南,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5)意义:①国内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世界意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5. 土地改革:(1)。

(2)内容: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南昌飞机制造厂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长春一汽成立,青藏和川藏公路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

(4)意义:中国基础工业大大增强,改变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顺利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是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综合平衡发展。 4. 大跃进:(1 (2)问题: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各部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人力物力极大浪费。 5. 人民公社化:(1)特点: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 (2)问题: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补充:1958年先后出现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十年出现的严重失误,被称为“三面红旗”,是导致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 6.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的先进模范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 ②“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28年)。 ③“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治理兰考县的风沙、盐碱,鞠躬尽瘁)。 ④“学习的好榜样”雷锋。 7.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的重要成就: ①大庆油田建成投产(改变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8. “文化大革命”:(1)时间:1966~1976年。(2)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一场动乱。(3)文革中的抗争和恢复:“二月抗争”、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工作的调整。 (4)结果: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引发: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 (2)内容:①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1包产到户,土地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背景:农民对人民公社化制度的不满,酝酿改革) (2)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4. 1984年全面展开(起步比农村的改革晚);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5. 经济特区:(1)内容: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②1988年海南岛。 (2)作用:加强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6. 民主法制建设:新中国注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80年代以来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村委会和居委会的选举)。 ③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6年颁发《民法通则》,不断健全法律法规。 ④开展普法教育,为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奠定了基础。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到党的“十五大”完全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思想、政治、组织三个方面内容) ②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中共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 邓小平南巡(:

(1)时间:1992年初(注意“十四大”是1992年10举行的)

(2)观点:坚持党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3)作用和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区域自治: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自治地方主要负责人由少数民族担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机构)

(2)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正式提出,促进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义包括:东部支援西部建设、新藏、川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成)

3. “一国两制”方针:

(1)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目前通过“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部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高度自治权。(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

4. 台湾问题:(1)问题由来:1949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造成今天的两岸分离局面。

(2)解决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力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3)有利条件:“一国两制”方针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丰富了“一国两制”方针;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为推进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4)阻碍因素:台湾台独势力和外国的干涉。(不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台独势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

(5)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学过的史实证明) ②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外来的和内部分裂中国的阴谋都注定要失败。

③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不可动摇的意志。 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 国防建设的成就: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

②1949年11月人民空军正式建立。(海军和空军两大新军种担负起保卫祖国领空和海疆的重任)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注重加强人民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建设。实现科技强军和国防现代化。 ④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成立(“第二炮兵”),展示高科技部队的威力。

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先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也是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①史实: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历史意义:周恩来在会议中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技术;打开了新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3)新中国重返联合国:①时间:1971年10月(同时台湾国民党集团被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除)。 ②意义: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成就的一项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的友好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中美建交:①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②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是迄今在中国举行的最大规模会议。 记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是5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是70年代外交成就,上海合作组织和APEC 会议是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0年第一颗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补充:其中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航天技术的发展: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我国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 (3)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使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5)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行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改变了人民的学习、生活方式。 2.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九年义务教育:①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国家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②1989年“希望工程”事业起步,帮助大量失学或者家庭困难孩子重返校园。 ③21世纪初,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文盲率大大下降,推动了我国基本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的恢复:①1977年冬全国恢复在“文革”中被废除的高考制度。 ②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3)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 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1)1956年,“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2)1959年,容国团夺得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3)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申奥成功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 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总类多,从吃饱到吃好、住楼房、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 ②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到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打破了“铁饭碗”,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 5. 行城市居民最低保障(“低保”),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表现。

中 华 书 局 版 历 史 八 年 级 下 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决议: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名、国家性质。 ②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近代以来的革命先烈。

(3)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

注意: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总司令是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2. 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新中国正式成立)。

(2)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世界意义: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 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2)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解放(除台湾等少数岛屿),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 抗美援朝:(1)时间:1950~1953年。(2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结果:把敌人赶回“三八线”以南,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5)意义:①国内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世界意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5. 土地改革:(1)。

(2)内容: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南昌飞机制造厂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长春一汽成立,青藏和川藏公路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

(4)意义:中国基础工业大大增强,改变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顺利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是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综合平衡发展。 4. 大跃进:(1 (2)问题: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各部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人力物力极大浪费。 5. 人民公社化:(1)特点: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 (2)问题: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补充:1958年先后出现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十年出现的严重失误,被称为“三面红旗”,是导致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 6.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的先进模范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 ②“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28年)。 ③“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治理兰考县的风沙、盐碱,鞠躬尽瘁)。 ④“学习的好榜样”雷锋。 7.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的重要成就: ①大庆油田建成投产(改变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8. “文化大革命”:(1)时间:1966~1976年。(2)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一场动乱。(3)文革中的抗争和恢复:“二月抗争”、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工作的调整。 (4)结果: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引发: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 (2)内容:①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1包产到户,土地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背景:农民对人民公社化制度的不满,酝酿改革) (2)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4. 1984年全面展开(起步比农村的改革晚);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5. 经济特区:(1)内容: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②1988年海南岛。 (2)作用:加强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6. 民主法制建设:新中国注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80年代以来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村委会和居委会的选举)。 ③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6年颁发《民法通则》,不断健全法律法规。 ④开展普法教育,为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奠定了基础。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到党的“十五大”完全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思想、政治、组织三个方面内容) ②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中共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 邓小平南巡(:

(1)时间:1992年初(注意“十四大”是1992年10举行的)

(2)观点:坚持党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3)作用和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区域自治: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自治地方主要负责人由少数民族担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机构)

(2)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正式提出,促进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义包括:东部支援西部建设、新藏、川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成)

3. “一国两制”方针:

(1)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目前通过“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部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高度自治权。(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

4. 台湾问题:(1)问题由来:1949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造成今天的两岸分离局面。

(2)解决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力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3)有利条件:“一国两制”方针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丰富了“一国两制”方针;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为推进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4)阻碍因素:台湾台独势力和外国的干涉。(不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台独势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

(5)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学过的史实证明) ②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外来的和内部分裂中国的阴谋都注定要失败。

③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不可动摇的意志。 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 国防建设的成就: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

②1949年11月人民空军正式建立。(海军和空军两大新军种担负起保卫祖国领空和海疆的重任)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注重加强人民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建设。实现科技强军和国防现代化。 ④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成立(“第二炮兵”),展示高科技部队的威力。

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先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也是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①史实: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历史意义:周恩来在会议中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技术;打开了新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3)新中国重返联合国:①时间:1971年10月(同时台湾国民党集团被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除)。 ②意义: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成就的一项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的友好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中美建交:①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②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是迄今在中国举行的最大规模会议。 记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是5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是70年代外交成就,上海合作组织和APEC 会议是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0年第一颗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补充:其中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航天技术的发展: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我国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 (3)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使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5)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行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改变了人民的学习、生活方式。 2.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九年义务教育:①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国家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②1989年“希望工程”事业起步,帮助大量失学或者家庭困难孩子重返校园。 ③21世纪初,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文盲率大大下降,推动了我国基本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的恢复:①1977年冬全国恢复在“文革”中被废除的高考制度。 ②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3)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 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1)1956年,“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2)1959年,容国团夺得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3)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申奥成功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 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总类多,从吃饱到吃好、住楼房、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 ②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到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打破了“铁饭碗”,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 5. 行城市居民最低保障(“低保”),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表现。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234 6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89.我国东西部差异 12345.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历史悠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检测复习资料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内容有: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 ...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1.<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曲.作品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 . ,表现出 . 2.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写出完整的两句,并注明出处及作者) 3.注音: 巅( )澎湃( )( )狂澜( )哺育( )屏障( )( ) ....... 气魄( )一泻万丈( )浊 ...

  •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北师大版1-5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P1)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2015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在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 ...

  •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二月革命:①原因:第一次世 界大战使俄国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反战情绪高涨.② 时间: : ③ 结 果:推翻了 : ④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 和 .⑤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2.十月革命的胜利:① 时间:191 ...

  •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2
  • 初二历史(下)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

  •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最新免费
  •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星球版) 第五单元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 四大地理区域:(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2)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3)四大地 ...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 6.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把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 7. 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先民.8世纪初,蒙舍诏统一个诏,建立了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1.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以长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