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 中国现代史)
第一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
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
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
《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
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
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2分 )
② “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 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
③ 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
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 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
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
第二题: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
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英
国政体结构
示意图 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人认为“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4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主要不同。(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8分)
第三题:
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就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很多领域都巨大的变化。请回答相关问题。
(1)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的? ( 3分 )
(2)城市经济改革的举措有哪些? 目标是什么? ( 3分 )
第四题:
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决策。(3分)
(2) 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
(2分)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
么? (5分)
第五题: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下列图片,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中国和各国代表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2) 分别指出新中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国际背景。(6分)
(4) 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2分)
第六题:
材料一、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
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与来华访问
的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第二、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第三、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加强两国在反恐、防扩散、防控禽流感问题上的合作。第五、扩大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2) 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3) 结合材料三,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4)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你怎样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中新社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
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所谓将统治者关进笼子,当然包括民众有权对官员进行大胆的质疑与强有力的监督。
请回答:
(1) 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那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
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3分)
(2) 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6
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的?起
了怎样的作用?(6分)
(4) 综上分析中美两国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2分)
第八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
—
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
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三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 从《乡愁》这首诗
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
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分)
(2)
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
(3)
根据材料二,谈谈
为实现海峡两岸的
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3分)
(4) 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
第十题: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上左图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
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 (3分)
(2) 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
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4分)
第九题: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大事记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
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城自治政策,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我入宪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66-1976年,十年动乱。造反派夺取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多年停开,公检
法陷入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法》。 1986年,制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
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全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后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
进宪法。
回答: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三个阶段的基本内容、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实质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现代史答案)
第一题:
(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 一五" 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2分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
义:八大提出的许多 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4分
(3) 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4分
(4)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2分 第二题:
⑴ 影响: 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分)证据: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2分) ⑵ 不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分) ⑶ 原则:民主集中制。(2分)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6分) 第三题:
(1)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纠正左倾错误,中共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分)
(2) 城市经济改革的举措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1分) 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确定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分)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第四题:
(1)①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
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②八大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分
(2)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
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分 (3)举措:
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
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中共实事求是地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外交上的成功营造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④重视科技教育。⑤中国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分
第五题:
(1) 图一: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
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分)
图二: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2分)
图三: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积极参加多边经济活动,参与
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2分)
(2)图一: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敌视、封锁。(2分)
图二:两极争霸对峙,美国霸权地位面临挑战,中苏关系恶化。(2分) 图三: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3)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户世界。 (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得满分。)
第六题:
(1)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
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调整对外战略,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4分
(2)中国:是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此后,建交国家增多,包括日本;
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美国:这是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调整的一个重大步骤。 3分 (3)中美由对抗到对话,由敌人变成朋友。 2分
(4)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友好交往是主流。但两国
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最大的障碍。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总会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双方应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来发展两国关系。 4分 第七题:
(1)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民族区域自制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特征: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基层民主。目的:维护人民的利益。 (3) 通过1787年宪法,实现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
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第八题:
(1) 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对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4分) (2)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分) (3)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3分)
(4) 认识:台湾自古就是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
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任答
3点即可,共3分)
第九题: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内容:制订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初创.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
阶段特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遇到严重挫折。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内容: 完善宪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
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提出依法治
国。
阶段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
实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迈进。
第十题:
(1)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的支持)(2分)
(2) 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其他答案有理即可)。(1分) 1972年美国
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 建国以来外交重大成就有:1949年与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4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存同求异”方针;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写出4个以上得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 中国现代史)
第一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
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
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
《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
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
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2分 )
② “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 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
③ 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
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 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
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
第二题: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
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英
国政体结构
示意图 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人认为“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4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主要不同。(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8分)
第三题:
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就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很多领域都巨大的变化。请回答相关问题。
(1)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的? ( 3分 )
(2)城市经济改革的举措有哪些? 目标是什么? ( 3分 )
第四题:
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决策。(3分)
(2) 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
(2分)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
么? (5分)
第五题: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下列图片,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中国和各国代表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2) 分别指出新中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国际背景。(6分)
(4) 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2分)
第六题:
材料一、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
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与来华访问
的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第二、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第三、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加强两国在反恐、防扩散、防控禽流感问题上的合作。第五、扩大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2) 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3) 结合材料三,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4)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你怎样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中新社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
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所谓将统治者关进笼子,当然包括民众有权对官员进行大胆的质疑与强有力的监督。
请回答:
(1) 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那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
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3分)
(2) 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6
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的?起
了怎样的作用?(6分)
(4) 综上分析中美两国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2分)
第八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
—
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
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三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 从《乡愁》这首诗
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
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分)
(2)
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
(3)
根据材料二,谈谈
为实现海峡两岸的
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3分)
(4) 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
第十题: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上左图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
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 (3分)
(2) 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
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4分)
第九题: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大事记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
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城自治政策,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我入宪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66-1976年,十年动乱。造反派夺取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多年停开,公检
法陷入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法》。 1986年,制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
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全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后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
进宪法。
回答: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三个阶段的基本内容、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实质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现代史答案)
第一题:
(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 一五" 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2分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
义:八大提出的许多 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4分
(3) 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4分
(4)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2分 第二题:
⑴ 影响: 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分)证据: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2分) ⑵ 不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分) ⑶ 原则:民主集中制。(2分)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6分) 第三题:
(1)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纠正左倾错误,中共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分)
(2) 城市经济改革的举措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1分) 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确定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分)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第四题:
(1)①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
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②八大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分
(2)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
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分 (3)举措:
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
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中共实事求是地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外交上的成功营造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④重视科技教育。⑤中国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分
第五题:
(1) 图一: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
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分)
图二: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2分)
图三: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积极参加多边经济活动,参与
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2分)
(2)图一: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敌视、封锁。(2分)
图二:两极争霸对峙,美国霸权地位面临挑战,中苏关系恶化。(2分) 图三: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3)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户世界。 (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得满分。)
第六题:
(1)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
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调整对外战略,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4分
(2)中国:是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此后,建交国家增多,包括日本;
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美国:这是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调整的一个重大步骤。 3分 (3)中美由对抗到对话,由敌人变成朋友。 2分
(4)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友好交往是主流。但两国
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最大的障碍。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总会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双方应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来发展两国关系。 4分 第七题:
(1)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民族区域自制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特征: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基层民主。目的:维护人民的利益。 (3) 通过1787年宪法,实现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
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第八题:
(1) 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对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4分) (2)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分) (3)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3分)
(4) 认识:台湾自古就是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
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任答
3点即可,共3分)
第九题: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内容:制订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初创.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
阶段特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遇到严重挫折。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内容: 完善宪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
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提出依法治
国。
阶段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
实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迈进。
第十题:
(1)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的支持)(2分)
(2) 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其他答案有理即可)。(1分) 1972年美国
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 建国以来外交重大成就有:1949年与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4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存同求异”方针;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写出4个以上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