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李娟 35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

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

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3页,快速浏览一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找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意义。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呢,我们为您知道冷热不均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对吧?那么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对,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理想状态下赤

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看着33页的活动题。

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答: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我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标出大气运动的箭头。其他同学在下面把它画在书上。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

这位同学画得对吗?(对),很不错啊。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二)、单圈环流

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生答) 不能,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来讲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此时我们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下面我们就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多,所以近地面的空气就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就减少,

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0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 低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压。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

2、 中纬环流

3、 高纬环流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补充) 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

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四)、气压带和风带

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草稿纸上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

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

风带。

这七个气压带分别是?风带呢?

1、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2、6个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

地东风带。如图

3、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低压或高压,我们在前面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知道由于近地面的受热不均引起的气流上升或下沉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上升和下沉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都是热力原因引起的。

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纬暖气流和高纬冷气流在北纬

60。近地面相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由于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会带来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高,一个维度低,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而副极低低气压带气温凉爽。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极低高气压带维度高寒冷,副热带高气压带维度低,气温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2)、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高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具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

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概念:

2、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物理性质

5、分布规律

小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李娟 35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

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

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3页,快速浏览一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找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意义。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呢,我们为您知道冷热不均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对吧?那么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对,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理想状态下赤

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看着33页的活动题。

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答: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我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标出大气运动的箭头。其他同学在下面把它画在书上。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

这位同学画得对吗?(对),很不错啊。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二)、单圈环流

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生答) 不能,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来讲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此时我们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下面我们就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多,所以近地面的空气就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就减少,

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0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 低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压。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

2、 中纬环流

3、 高纬环流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补充) 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

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四)、气压带和风带

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草稿纸上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

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

风带。

这七个气压带分别是?风带呢?

1、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2、6个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

地东风带。如图

3、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低压或高压,我们在前面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知道由于近地面的受热不均引起的气流上升或下沉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上升和下沉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都是热力原因引起的。

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纬暖气流和高纬冷气流在北纬

60。近地面相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由于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会带来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高,一个维度低,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而副极低低气压带气温凉爽。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极低高气压带维度高寒冷,副热带高气压带维度低,气温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2)、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高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具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

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概念:

2、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物理性质

5、分布规律

小结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 ...

  •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 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 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本节 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学生对于本节内容 ...

  •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

  •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自转偏向力对大气环 ...

  •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绥德中学 高贝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绥德中学 高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析 ...

  •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学习的分析和辅导 二.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原因与规律分析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1.地球公转是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 ...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 ...

  •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完整版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完整版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 时安排. 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③说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