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戊烷换热器

标准系列化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经验传热系数 (7)计算传热面积

(8)查换热器标准系列,获取其基本参数

(9)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给热系数的计算。假如核算的K 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若相差较大,则需重复(6)以下步骤 (10)校核有效平均温度差 (11)校核传热面积

(12)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非标准系列化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 ,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标准系列)

一、设计任务

1. 处理能力:2.376×104t/a正戊烷; 2. 设备形式:立式列管式冷凝器。 二、操作条件

1. 正戊烷:冷凝温度51.7℃,冷凝液于饱和温度下离开冷凝器; 2. 冷却介质:为井水,流量70000kg/h,入口温度32℃; 3. 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

4. 每天按330天,每天按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要求

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附: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却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本设计的工艺计算如下:

此为一侧流体为恒温的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 确定流体流动空间

冷却水走管程,正戊烷走壳程,有利于正戊烷的散热和冷凝。

2. 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正戊烷液体在定性温度(51.7℃)下的物性数据(查化工原理附录) ρ=596kg/m,μ=1. 8⨯10

3

-4

Pa ⋅s ,c p =2. 34kJ/kg⋅︒C ,λ=0. 13W/m⋅︒C ,r =357. 4kJ/kg。

井水的定性温度:

入口温度为t 1=32︒C ,出口温度为

t 2=

m s 1r m s 2c p 2

+t 1

4

3

式中m s 1=2. 376⨯10⨯10/330⨯24=3000kg/h

t 2=

3000⨯357. 470000⨯4. 174

+32=35. 67︒C

=0. 833kg/s

井水的定性温度为t m =(32+35. 67)/2=33. 84C

两流体的温差T m -t m =51. 7-33. 84=17. 86C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

3. 计算热负荷

Q =m s 1r =0. 833⨯357. 4=297. 7kW

4. 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

逆流温差Δt m , 逆=

(51. 7-32)-(51. 7-35. 67)

=17. 8C

ln [(51.7-32)/(51. 7-35. 67)]

5. 选取经验传热系数K 值

根据管程走井水,壳程走正戊烷,总传热系数K =470~815W/m

2

⋅︒C ,现暂取K =600W/m

2

⋅︒C 。

6. 估算换热面积

S =

Q K Δt m ,逆

=

297. 7⨯10500⨯17.8

3

=33. 45m

2

7. 初选换热器规格

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规格如下

公称直径D …………………………500mm 公称换热面积S ……………………40m 2 管程数N p …………………………..2

管数n ………………………………..172 管长L ………………………………..3.0m

管子直径…………………………….. Φ25⨯2. 5m m 管子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

换热器的实际换热面积S o =n πd 0(L -0. 1)=172⨯3. 14⨯0. 025(3-0. 1)=39. 16m

2

该换热器所要求的总传热系数K o =

Q S o Δt m ,逆

=

297. 7⨯10

3

39. 16⨯17. 8

=427. 1W/m

2

⋅︒C

8. 核算总传热系数K o

(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V si =m si /ρi =

700003600

/993. 7=19. 44/993. 7=0. 0196m /s

3

⎛n ⎫⎛π2⎫172

⎪ d ⎪=A i = ⨯0. 785⨯0. 020 N ⎪⎝4i ⎭2⎝p ⎭u i =

V si A i

=0. 01960. 027

=0. 726m/s

2

=0. 027m

2

Re i =

d i u i ρi

μi

=

0. 020⨯0. 726⨯993. 7

0. 000717

3

=20123>10000(湍流)

Pr i =

c pi μi λi

=

4. 174⨯10⨯0. 717⨯10

0. 627

λi

0. 8

0. 4

-3

=4. 773

故αi =0. 023

d i

Re Pr =0. 023⨯

0. 6270. 020

⨯(20123)0. 8(4. 773)0. 4

=3736W/(m

2

⋅︒C)

(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o

因为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为正戊烷饱和蒸汽冷凝为饱和液体后离开换热器,故可按蒸汽在垂直管外冷凝的计算公式计算αo

⎛g ρ2λ3r =1. 13 μL Δt

⎫⎪⎪⎭

1/4

αo

现假设管外壁温t w =40︒C ,则冷凝液膜的平均温度为0. 5(t s +t w )=0. 5(51. 7+40)=45. 85︒C ,这与其饱和温度很接近,故在平均膜温45.85℃下的物性可沿用饱和温度51.7℃下的数据,在层流下:

αo

⎛g ρ2λ3r =1. 13 μL Δt

⎫⎪⎪⎭

1/4

⎛9. 81⨯5962⨯0. 133⨯357. 4⨯103

=1. 13 0. 000717⨯3⨯(51. 7-50)⎝

⎪⎪⎭

1/4

=1051W/m

2

⋅︒C

(3)确定污垢热阻

R 2

4

so =1. 72⨯10

-4

m ⋅︒C/W(有机液体),

R si =2. 0⨯10

-m 2

⋅︒C/W(井水)

(4)总传热系数K o

1b d o K =1+R so +

o

αo λ+R d o si

+1d o w d m

d i αi d i =11051

++0. 000172+

0. 0025

2545

⨯2522. 5

+0. 0002⨯

2520

+

13736

⨯20

=0. 000951+0. 000172+0. 000062+0. 000250+0. 000335

=0. 00177K o =565W/m

2

⋅︒C >427W/m

2

⋅︒C

所选换热器的安全系数为[(565-427)/427]⨯100%=32. 3% 表明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裕度符合要求。 (5)核算壁温与冷凝液流型

核算壁温时,一般忽略管壁热阻,按以下近似计算公式计算

T -t w 1=

t -t w ⇒

51. 7-t w 1=

t w -35. 671

α+R 1so

si

o

α+R i

1051

+0. 000172

3736

+0. 0002

t w =40. 4︒C ,这与假设相差不大,可以接受。

核算流型 冷凝负荷M =

m s . 833b =

03. 14⨯0. 025⨯172

=0. 0617kg/m⋅s

Re =

4M . 0617μ

=

4⨯00. 000717

=344

9. 计算压强降

(1)计算管程压降

∑Δp

i

=(Δp 1+Δp 2)F t N p N s (F t 结垢校正系数,N p 管程数,N s 壳程数)

取碳钢的管壁粗糙度为0.1mm ,则ε/d =0. 005,而Re i =20123,于是

0. 23

0. 23

λ=0. 1⎛ e

+68⎫=0. 1⎛ 0. 1+68⎫

=0. 033

⎝d

Re ⎪

⎭⎝20

Re ⎪

⎭2

Δp i 1=λ

L ρu d . 033⨯

3⨯

993. 7⨯0. 726

2

i

2

=00. 020

2

=1296Pa 2

Δp ρu 2

i 2=3⨯

2

=3⨯

993. 7⨯0. 726

2

=786Pa

对φ25⨯2. 5mm 的管子有F t =1. 4, 且N

p

=2,

N s =1

∑Δp

i

=(Δp 1+Δp 2)F t N p N s =(1296+786)⨯1. 4⨯2⨯1=5830Pa

(2)计算壳程压力降

壳程为恒温恒压蒸汽冷凝,可忽略压降。 由此可知,所选换热器是合适的。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应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现在,它被当作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很多工业部门中大量使用,尤其在化工、石油、能源设备等部门所使用的换热设备中,列管式换热器仍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板式换热器也已成为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为此本章对这两类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进行介绍。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资料较完善,已有系列化标准。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验收按“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 换热器”(GB151)标准执行。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不仅在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时需要进行热力设计,而且对于已生产出来的,甚至已投人使用的换热器在检验它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对,均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热力设计指的是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合理地选择运行参数,并根据传热学的知识进行传热计算。

流动设计主要是计算压降,其目的就是为换热器的辅助设备——例如泵的选择做准备。当然,热力设计和流动设计两者是密切关联的,特别是进行热力计算时常需从流动设计中获取某些参数。

结构设计指的是根据传热面积的大小计算其主要零部件的尺寸,例如管子的直径、长度、根数、壳体的直径、折流板的长度和数目、隔板的数目及布置以及连接管的尺寸,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对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特别是受压部件做应力计算,并校核其强度。对于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换热器,更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工作。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在做强度计算时,应尽量采用国产的标准材料和部件,根据我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定进行计算或校核(该部分内容属设备计算,此处从略) 。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1.1.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浮头式换热器

(3)填料函式换热器 (4)U 型管换热器

1.1.2 流动空间的选择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计算中,首先需决定何种流体走管程,何种流体走壳程,这需遵循一些一般原则。 ①应尽量提高两侧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个,使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接近。

②在运行温度较高的换热器中,应尽量减少热量损失,而对于一些制冷装置,应尽量减少其冷量损失。

③管、壳程的决定应做到便于清洗除垢和修理,以保证运行的可靠性。

④应减小管子和壳体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顺流式就优于逆流式,因为顺流式进出口端的温度比较平均,不像逆流式那样,热、冷流体的高温部分均集中于一端,低温部分集中于另一端,易于因两端胀缩不同而产生热应力。

⑤对于有毒的介质或气相介质,必使其不泄漏,应特别注意其密封,密封不仅要可靠,而且还应要求方便及简单。

⑥应尽量避免采用贵金属,以降低成本。

以上这些原则有些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决定哪一种流体走管程,哪一种流体走壳程。

(1)宜于通入管内空间的流体

①不清洁的流体 因为在管内空间得到较高的流速并不困难,而流速高,悬浮物不易沉积,且管内空间也便于清洗。

②体积小的流体 因为管内空间的流动截面往往比管外空间的截面小,流体易于获得必要的理想流速,而且也便于做成多程流动。

③有压力的流体 因为管子承压能力强,而且还简化了壳体密封的要求。

④腐蚀性强的流体 因为只有管子及管箱才需用耐腐蚀材料,而壳体及管外空间的所有零件均可用普通材料制造,所以造价可以降低。此外,在管内空间装设保护用的衬里或覆盖层也比较方便,并容易检查。

⑤与外界温差大的流体 因为可以减少热量的逸散。 (2)宜于通入管间空间的流体

①当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时,α值大的流体走管间,这样可以减少管壁与壳壁间的温度差,因而也减少了管束与壳体间的相对伸长,故温差应力可以降低。

②若两流体给热性能相差较大时,α值小的流体走管间,此时可以用翅片管来平衡传热面两侧的给热条件,使之相互接近。

③和蒸汽 对流速和清理无甚要求,并易于排除冷凝液。

④粘度大的流体 管间的流动截面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在低雷诺数下,管外给热系数比管内的大。

⑤泄漏后危险性大的流体 可以减少泄漏机会,以保安全。

此外,易析出结晶、沉渣、淤泥以及其他沉淀物的流体,最好通入比较更容易进行机械清洗的空间。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一般易清洗的是管内空间。但在U 形管、浮头式换热器中易清洗的都是管外空间。

1.1.3 流速的确定

当流体不发生相变时,介质的流速高,换热强度大,从而可使换热面积减少、结构紧凑。成本降低,一般也可抑止污垢的产生。但流速大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诸如压降ΔP 增加,泵功率增大,且加剧了对传热面的冲刷。

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见表2-2和表2-3。

表2-3 列管式换热器易燃、易爆液体和气体允许的安全流速

1.1.4 加热剂、冷却剂的选择

工业上常用的载热体及其适用场合列于表2-4,供选用时参考。 1.1.5 流体出口温度的确定

换热终温有时是由工艺过程的需要决定的。当换热终温可以选择时,由于该温度影响到热强度和换热效率,因此对换热器操作的经济合理性由影响。在冷流体的出口温度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相等的极限情况下,换热效率虽然很大,但热强度很小,需要的传热面积为最大。另外在决定换热终温时,一般不希望冷流体的出口温度高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否则会出现反传热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几个换热器串联的方法解决。为了合理地规定换热终温,可参考下述数据。

(1)热端的温差≤20℃。

(2)冷端的温差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在一般情况下,冷端温差≥20℃;

②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若热流体尚需进一步加热,则冷端温差≥15℃; 表2-4? 载热体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③采用水或其他冷却剂冷却时,冷端温差≥5℃。如果超出上述数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决定换热终温。

(3)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加快水垢的生成。对于经过良好净化的新鲜水,出口温度可达到45℃或稍高一些;对于净化较差的冷却水,出口温度建议不要超过40℃。

1.1.6 材质的选择

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换热器各种零、部件的材料,应根据设备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流体的腐蚀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等的要求来选取。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合理性。一般为了满足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即从设备的强度或刚度的角度来考虑,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时往往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考虑不周,选材不妥,不仅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大大提高设备的成本。至于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是与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换热器常用的材料,有碳钢和不锈钢。 (1)碳钢

价格低,强度较高,对碱性介质的化学腐蚀比较稳定,很容易被酸腐蚀,在无耐腐蚀性要求的环境中应用是合理的。如一般换热器用的普通无缝钢管,其常用的材料为10号和20号碳钢。

(2)不锈钢

奥氏体系不锈钢以1Crl8Ni9Ti 为代表,它是标准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冷加工性能。

1.2 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1.2.1 管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内的通道部分称为管程。 (1) 换热管布置和排列问距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ф19×2 mm、ф25×2 mm(1Crl8Ni9Ti)、ф25×2.5 mm(碳钢10) 。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ф19mm×2mm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常用较大直径的管子,有时采用ф38mm×2.5mm或更大直径的管子。

标准管子的长度常用的有1500mm ,2000mm ,3000mm ,6000mm 等。当选用其他尺寸的管长时,应根据管长的规格,合理裁用,避免材料的浪费。

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同心圆排列,如图2-2所示。

(a) 正方形直列 (b )正方形错列 (c) 三角形直列 (d )三角形错列 ( e)同心圆排列

图2-2>管子布置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常采用组合排列方式。每程内都采用正三角形排列,而在各程之间为了便于安装隔板,采用正方形排列方式。

管板上两管子中心的距离a 称为管心距(或管间距)。管心距取决于管板的强度、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的空隙、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等。当管子采用焊接方法固定时,相邻两根管的焊缝太近,会相互受到影响,使焊接质量不易保证。而常用胀接法固定时,过小的管心距会造成管板在胀接时由于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变形,失去管子与管板之间的连接力。

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当管子外径为d 0时,管心距a 一般采用: 焊接法? a = 1.25 do ;

胀接法? a = (1.30~1.50)d o ; 小直径的管子? a ≥ do+10mm;

最外层管中心至壳体内表面的距离≥

d 0+10mm;

管子材料常用的为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等。应根据工作压力。温度和介质腐蚀性等条件决定。此外还有一些非金属材料,如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等亦有采用。在设计和制造换热器时,正确选用材料很重要。既要满足工艺条件的要求,又要经济。对化工设备而言,由于各部分可采用不同材料,应注意由于不同种类的金属接触而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作用。

(2) 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350℃的场合。

焊接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更能保证接头的严密性。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有可拆连接和不可拆连接两种。固定管板常采用不可拆连接。两端管板直接焊在外壳上并兼作法兰,拆下顶盖可检修胀口或清洗管内。浮头式、U 型管式等为使壳体清洗方便,常将管板夹在壳体法兰和顶盖法兰之间构成可拆连接。

(3) 封头和管箱

1.2.2 壳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外面的通道部分称为壳程。

壳程内的结构,主要由折流板、支承板、纵向隔板、旁路挡板及缓冲板等元件组成。由于各种换热器的工艺性能、使用的场合不同,壳程内对各种元件的设置形式亦不同,以此来满足设计的要求。各元件在壳程的设置,按其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壳侧介质对传热管最有效的流动,来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而设置的各种挡板,如折流板、纵向挡板。旁路挡板等;另一类是为了管束的安装及保护列管而设置的支承板、管束的导轨以及缓冲板等。

(1)壳体

壳体是一个圆筒形的容器,壳壁上焊有接管,供壳程流体进人和排出之用。直径小于400mm 的壳体通常用钢管制成,大于400mrn 的可用钢板卷焊而成。壳体材料根据工作温度选择,有防腐要求时,大多考虑使用复合金属板。

介质在壳程的流动方式有多种型式,单壳程型式应用最为普遍。如壳侧传热膜系数远小于管侧,则可用纵向挡板分隔成双壳程型式。用两个换热器串联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为降低壳程压降,可采用分流或错流等型式。

壳体内径D 取决于传热管数N 、排列方式和管心距t 。计算式如下:

单管程

D =t (n c-1)+(2~3)d 0(2-1) 式中 t ——管心距,mm ;

d 0——换热管外径,mm ;

n 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该值与管子排列方式有关。

正三角形排列:

正方形排列:

多管程

(2-4)

式中 N ——排列管子数目; η——管板利用率。

正角形排列:2管程 η=0.7~0.85 >4管程? η=0.6~0.8

正方形排列:2管程 η=0.55~0.7

>4管程? η=0.45~0.65

壳体内径D 的计算值最终应圆整到标准值。 (2)折流板

在壳程管束中,一般都装有横向折流板,用以引导流体横向流过管束,增加流体速度,以增强传热;同时起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管子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的型式有圆缺型、环盘型和孔流型等。

圆缺形折流板又称弓形折流板,是常用的折流板,有水平圆缺和垂直圆缺两种,如图2-4(a)、(b)所示。切缺率(切掉圆弧的高度与壳内径之比) 通常为20%~50%。垂直圆缺用于水平冷凝器、水平再沸器和含有悬浮固体粒子流体用的水平热交换器等。垂直圆缺时,不凝气不能在折流板顶部积存,而在冷凝器中,排水也不能在折流板底部积存。弓形折流板有单弓形和双弓形,如图2-5,双弓形折流板多用于大直径的换热器中。

环盘型折流板如图2-4(C)所示,是由圆板和环形板组成的,压降较小,但传热也差些。在环形板背后有堆积不凝气或污垢,所以不多用。

孔流型折流板使流体穿过折流板孔和管子之间的缝隙流动,压降大,仅适用于清洁流体,其应用更少。 折流板的间隔,在允许的压力损失范围内希望尽可能小。一般推荐折流板间隔最小值为壳内径的1/5或者不小于50 mm,最大值决定于支持管所必要的最大间隔。

(3)缓冲板

(5)壳程接管

1.3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3.1 设计步骤

目前,我国已制订了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系列化的标准产品,这样可简化设计和加工。但是实际生产条件千变万化,当系列化产品不能满足需要时,仍应根据生产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非系列标准的换热器。此处将扼要介绍这两者的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

(1)非系列标准换热器的一般设计步骤

①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②由热平衡计算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③决定流体通入的空间。

2-2) 2-3)

④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以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⑤初算有效平均温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⑥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⑦计算传热系数K 值,包括管程对流传热系数和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以计算K 值,然后再作校核。

⑧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系数和初估性质,常取实际传热面积是计算值的1.15~1.25倍。 ⑨选择管长L 。 ⑩计算管数N 。

⑾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⑿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D 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⒀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⒁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⒂校核传热面积,应有一定安全系数,否则需重新设计。

⒃计算流体流动阻力。如阻力超过允许范围,需调整设计,直至满意为止。 (2)系列标准换热器选用的设计步骤 ①至⑤步与(1)相同。

⑥选取经验的传热系数K 值。 ⑦计算传热面积。

⑧由系列标准选取换热器的基本参数。

⑨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假如核算的K 值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如果相差较大,则需重新假设K 值并重复上述③以下步骤。

⑩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⑾校核传热面积,使其有一定安全系数,一般安全系数取1.1 ~1.25,否则需重行设计。 ⑿计算流体流动阻力,如超过允许范围,需重选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再行计算。

从上述步骤来看,换热器的传热设计是一个反复试算的过程,有时要反复试算2~3次。所以,换热器设计计算实际上带有试差的性质。

2.3.2 传热计算主要公式 传热速率方程式

Q =KS Δt m (2-5)

式中? Q ——传热速率(热负荷) ,W ; K ——总传热系数,W/(m2·℃); S ——与K 值对应的传热面积,m 2; Δt m ——平均温度差,℃。 (1)传热速率(热负荷) Q

①传热的冷热流体均没有相变化,且忽略热损失,则

Q =W h c ph(T 1-T 2)=W c c pc(t 2-t 1) (2-6) 式中? W ——流体的质量流量,kg/h或kg/s; c p ——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kJ/(kg·℃); T ——热流体的温度,℃; ?t ——冷流体的温度,℃。

下标h 和c 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 ②流体有相变化,如饱和蒸汽冷凝,且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则 Q =W h r =W c c pc(t 2-t l) (2-7)

式中? W ——饱和蒸汽的冷凝速率,kg/h或kg/s; r ——饱和蒸汽的气化热,kJ/kg。

(2)平均温度差Δt m

①恒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Δt m=T -t (2-8) ②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逆流和并流

2-9)

(2-10)

式中 Δt 1、Δt 2——分别为换热器两端热、冷流体的温差,℃。 错流和折流

2-11)

式中?

——按逆流计算的平均温差,℃;

——温差校正系数,无量纲,

(2-12)

(2-13)

温差校正系数

根据比值P 和R ,通过图2-10~图2-13查出。该值实际上表示特定流动形式在给定

,如果达不到上

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在设计中,除非出于必须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总要求

述要求,则应改选其他流动形式。

(4) 总传热系数K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5) 注意在通常的操作过程中,传热系数是个变量,由于污垢热阻是变化的,因此设计中选择污垢热阻时,应结合清洗周期来考虑。若污垢热阻选得太小,清洗周期会很短,所需传热面积会较小;反之,所需传热面积会较大,所以应该全面衡量,做出选择。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图2-10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2-11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图2-12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图2-13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2-14)

式中 K ——总传热系数,W/(m·℃);

2

αi ,αo ——传热管内、外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W/(m·℃);

2

R si ,R so ——传热管内、外侧表面上的污垢热阻,m 2·℃/W; d i ,d o ,d m ——传热管内径、外径及平均直径,m ;

λ——传热管壁导热系数,W/(m·℃); b ——传热管壁厚,m 。

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见表2-6,有关手册中也列有其他情况下的总传热系数经验值,可供设计时参考。选择时,除要考虑流体物性和操作条件外,还应考虑换热器的类型。

表2-6 总传热系数的选择

(4)对流传热系数

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与传热过程是否存在相变、换热器的结构及流动状态等因素有关。关于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很多,在选用时应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具体形式见表2-7及表2-8。

表2-7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6) 污垢热阻

(7) 在设计换热器时,必须采用正确的污垢系数,否则热交换器的设计误差很大。因此污垢系数是换热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污垢热阻因流体种类、操作温度和流速等不同而各异。常见流体的污垢热阻参见表2-9和表2-10。

(8) 表2-9 流体的污垢热阻

流体流经列管式换热器时由于流动阻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降,所以换热器的设计必须满足工艺要求的压力降。一般合理压力降的范围见表2-11。

表2-11合理压力降的选取

(1) (2) (3) (4)

管程压力降

多管程列管换热器,管程压力降∑ΔP i : ΔP i=(ΔP 1+ΔP 2) F t N s N p (2-15)

式中ΔP 1——直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 ;

ΔP 2—— 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 ;可由经验公式估算;

F t —— 结垢校正系数,无因次,ф25×2.5mm的换热管取1.4;ф19×2mm的换热管取

1.5;

N s —— 串联的壳程数; N p —— 管程数。 (2)壳程压力降

①壳程无折流挡板 壳程压力降按流体沿直管流动的压力降计算,以壳方的当量直径d e 代替直管内径d i 。

②壳程有折流挡板 计算方法有Bell 法、Kern 法、Esso 法等。Bell 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一致性较好,但计算比较麻烦,而且对换热器的结构尺寸要求较详细。工程计算中常采用Esso 法,该法计算公式如下:

∑ΔP o=(ΔP ′1+ΔP ′2)F t N s (2-16) 式中 ΔP ′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 ;

ΔP ′2——流体流过折流挡板缺口的压力降,Pa ;

F t ——结垢校正系数,无因次,对液体F t=0.15;对气体F t=1.0;

(2-17)

(2-18)

式中 F ——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力降的校正系数:三角形排列F =0.5,正方形直列F =0.3,正方形错列F =0.4;

f O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f O=5.0×Re o-0.228(Re >500) ; n 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可按式3-2及式3-3计算; B ——折流板间距,m ; D ——壳体直径,m ; N B ——折流板数目;

u O ——按壳程流通截面积S O(S O=h (D -n c d O)) 计算的流速,m/s。 2.2.3.4 壳体直径及厚度的计算

标准系列化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经验传热系数 (7)计算传热面积

(8)查换热器标准系列,获取其基本参数

(9)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给热系数的计算。假如核算的K 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若相差较大,则需重复(6)以下步骤 (10)校核有效平均温度差 (11)校核传热面积

(12)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非标准系列化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 ,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标准系列)

一、设计任务

1. 处理能力:2.376×104t/a正戊烷; 2. 设备形式:立式列管式冷凝器。 二、操作条件

1. 正戊烷:冷凝温度51.7℃,冷凝液于饱和温度下离开冷凝器; 2. 冷却介质:为井水,流量70000kg/h,入口温度32℃; 3. 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

4. 每天按330天,每天按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要求

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附: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却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本设计的工艺计算如下:

此为一侧流体为恒温的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 确定流体流动空间

冷却水走管程,正戊烷走壳程,有利于正戊烷的散热和冷凝。

2. 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正戊烷液体在定性温度(51.7℃)下的物性数据(查化工原理附录) ρ=596kg/m,μ=1. 8⨯10

3

-4

Pa ⋅s ,c p =2. 34kJ/kg⋅︒C ,λ=0. 13W/m⋅︒C ,r =357. 4kJ/kg。

井水的定性温度:

入口温度为t 1=32︒C ,出口温度为

t 2=

m s 1r m s 2c p 2

+t 1

4

3

式中m s 1=2. 376⨯10⨯10/330⨯24=3000kg/h

t 2=

3000⨯357. 470000⨯4. 174

+32=35. 67︒C

=0. 833kg/s

井水的定性温度为t m =(32+35. 67)/2=33. 84C

两流体的温差T m -t m =51. 7-33. 84=17. 86C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

3. 计算热负荷

Q =m s 1r =0. 833⨯357. 4=297. 7kW

4. 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

逆流温差Δt m , 逆=

(51. 7-32)-(51. 7-35. 67)

=17. 8C

ln [(51.7-32)/(51. 7-35. 67)]

5. 选取经验传热系数K 值

根据管程走井水,壳程走正戊烷,总传热系数K =470~815W/m

2

⋅︒C ,现暂取K =600W/m

2

⋅︒C 。

6. 估算换热面积

S =

Q K Δt m ,逆

=

297. 7⨯10500⨯17.8

3

=33. 45m

2

7. 初选换热器规格

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规格如下

公称直径D …………………………500mm 公称换热面积S ……………………40m 2 管程数N p …………………………..2

管数n ………………………………..172 管长L ………………………………..3.0m

管子直径…………………………….. Φ25⨯2. 5m m 管子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

换热器的实际换热面积S o =n πd 0(L -0. 1)=172⨯3. 14⨯0. 025(3-0. 1)=39. 16m

2

该换热器所要求的总传热系数K o =

Q S o Δt m ,逆

=

297. 7⨯10

3

39. 16⨯17. 8

=427. 1W/m

2

⋅︒C

8. 核算总传热系数K o

(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V si =m si /ρi =

700003600

/993. 7=19. 44/993. 7=0. 0196m /s

3

⎛n ⎫⎛π2⎫172

⎪ d ⎪=A i = ⨯0. 785⨯0. 020 N ⎪⎝4i ⎭2⎝p ⎭u i =

V si A i

=0. 01960. 027

=0. 726m/s

2

=0. 027m

2

Re i =

d i u i ρi

μi

=

0. 020⨯0. 726⨯993. 7

0. 000717

3

=20123>10000(湍流)

Pr i =

c pi μi λi

=

4. 174⨯10⨯0. 717⨯10

0. 627

λi

0. 8

0. 4

-3

=4. 773

故αi =0. 023

d i

Re Pr =0. 023⨯

0. 6270. 020

⨯(20123)0. 8(4. 773)0. 4

=3736W/(m

2

⋅︒C)

(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o

因为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为正戊烷饱和蒸汽冷凝为饱和液体后离开换热器,故可按蒸汽在垂直管外冷凝的计算公式计算αo

⎛g ρ2λ3r =1. 13 μL Δt

⎫⎪⎪⎭

1/4

αo

现假设管外壁温t w =40︒C ,则冷凝液膜的平均温度为0. 5(t s +t w )=0. 5(51. 7+40)=45. 85︒C ,这与其饱和温度很接近,故在平均膜温45.85℃下的物性可沿用饱和温度51.7℃下的数据,在层流下:

αo

⎛g ρ2λ3r =1. 13 μL Δt

⎫⎪⎪⎭

1/4

⎛9. 81⨯5962⨯0. 133⨯357. 4⨯103

=1. 13 0. 000717⨯3⨯(51. 7-50)⎝

⎪⎪⎭

1/4

=1051W/m

2

⋅︒C

(3)确定污垢热阻

R 2

4

so =1. 72⨯10

-4

m ⋅︒C/W(有机液体),

R si =2. 0⨯10

-m 2

⋅︒C/W(井水)

(4)总传热系数K o

1b d o K =1+R so +

o

αo λ+R d o si

+1d o w d m

d i αi d i =11051

++0. 000172+

0. 0025

2545

⨯2522. 5

+0. 0002⨯

2520

+

13736

⨯20

=0. 000951+0. 000172+0. 000062+0. 000250+0. 000335

=0. 00177K o =565W/m

2

⋅︒C >427W/m

2

⋅︒C

所选换热器的安全系数为[(565-427)/427]⨯100%=32. 3% 表明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裕度符合要求。 (5)核算壁温与冷凝液流型

核算壁温时,一般忽略管壁热阻,按以下近似计算公式计算

T -t w 1=

t -t w ⇒

51. 7-t w 1=

t w -35. 671

α+R 1so

si

o

α+R i

1051

+0. 000172

3736

+0. 0002

t w =40. 4︒C ,这与假设相差不大,可以接受。

核算流型 冷凝负荷M =

m s . 833b =

03. 14⨯0. 025⨯172

=0. 0617kg/m⋅s

Re =

4M . 0617μ

=

4⨯00. 000717

=344

9. 计算压强降

(1)计算管程压降

∑Δp

i

=(Δp 1+Δp 2)F t N p N s (F t 结垢校正系数,N p 管程数,N s 壳程数)

取碳钢的管壁粗糙度为0.1mm ,则ε/d =0. 005,而Re i =20123,于是

0. 23

0. 23

λ=0. 1⎛ e

+68⎫=0. 1⎛ 0. 1+68⎫

=0. 033

⎝d

Re ⎪

⎭⎝20

Re ⎪

⎭2

Δp i 1=λ

L ρu d . 033⨯

3⨯

993. 7⨯0. 726

2

i

2

=00. 020

2

=1296Pa 2

Δp ρu 2

i 2=3⨯

2

=3⨯

993. 7⨯0. 726

2

=786Pa

对φ25⨯2. 5mm 的管子有F t =1. 4, 且N

p

=2,

N s =1

∑Δp

i

=(Δp 1+Δp 2)F t N p N s =(1296+786)⨯1. 4⨯2⨯1=5830Pa

(2)计算壳程压力降

壳程为恒温恒压蒸汽冷凝,可忽略压降。 由此可知,所选换热器是合适的。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应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现在,它被当作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很多工业部门中大量使用,尤其在化工、石油、能源设备等部门所使用的换热设备中,列管式换热器仍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板式换热器也已成为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为此本章对这两类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进行介绍。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资料较完善,已有系列化标准。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验收按“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 换热器”(GB151)标准执行。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不仅在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时需要进行热力设计,而且对于已生产出来的,甚至已投人使用的换热器在检验它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对,均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热力设计指的是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合理地选择运行参数,并根据传热学的知识进行传热计算。

流动设计主要是计算压降,其目的就是为换热器的辅助设备——例如泵的选择做准备。当然,热力设计和流动设计两者是密切关联的,特别是进行热力计算时常需从流动设计中获取某些参数。

结构设计指的是根据传热面积的大小计算其主要零部件的尺寸,例如管子的直径、长度、根数、壳体的直径、折流板的长度和数目、隔板的数目及布置以及连接管的尺寸,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对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特别是受压部件做应力计算,并校核其强度。对于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换热器,更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工作。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在做强度计算时,应尽量采用国产的标准材料和部件,根据我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定进行计算或校核(该部分内容属设备计算,此处从略) 。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1.1.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浮头式换热器

(3)填料函式换热器 (4)U 型管换热器

1.1.2 流动空间的选择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计算中,首先需决定何种流体走管程,何种流体走壳程,这需遵循一些一般原则。 ①应尽量提高两侧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个,使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接近。

②在运行温度较高的换热器中,应尽量减少热量损失,而对于一些制冷装置,应尽量减少其冷量损失。

③管、壳程的决定应做到便于清洗除垢和修理,以保证运行的可靠性。

④应减小管子和壳体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顺流式就优于逆流式,因为顺流式进出口端的温度比较平均,不像逆流式那样,热、冷流体的高温部分均集中于一端,低温部分集中于另一端,易于因两端胀缩不同而产生热应力。

⑤对于有毒的介质或气相介质,必使其不泄漏,应特别注意其密封,密封不仅要可靠,而且还应要求方便及简单。

⑥应尽量避免采用贵金属,以降低成本。

以上这些原则有些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决定哪一种流体走管程,哪一种流体走壳程。

(1)宜于通入管内空间的流体

①不清洁的流体 因为在管内空间得到较高的流速并不困难,而流速高,悬浮物不易沉积,且管内空间也便于清洗。

②体积小的流体 因为管内空间的流动截面往往比管外空间的截面小,流体易于获得必要的理想流速,而且也便于做成多程流动。

③有压力的流体 因为管子承压能力强,而且还简化了壳体密封的要求。

④腐蚀性强的流体 因为只有管子及管箱才需用耐腐蚀材料,而壳体及管外空间的所有零件均可用普通材料制造,所以造价可以降低。此外,在管内空间装设保护用的衬里或覆盖层也比较方便,并容易检查。

⑤与外界温差大的流体 因为可以减少热量的逸散。 (2)宜于通入管间空间的流体

①当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时,α值大的流体走管间,这样可以减少管壁与壳壁间的温度差,因而也减少了管束与壳体间的相对伸长,故温差应力可以降低。

②若两流体给热性能相差较大时,α值小的流体走管间,此时可以用翅片管来平衡传热面两侧的给热条件,使之相互接近。

③和蒸汽 对流速和清理无甚要求,并易于排除冷凝液。

④粘度大的流体 管间的流动截面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在低雷诺数下,管外给热系数比管内的大。

⑤泄漏后危险性大的流体 可以减少泄漏机会,以保安全。

此外,易析出结晶、沉渣、淤泥以及其他沉淀物的流体,最好通入比较更容易进行机械清洗的空间。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一般易清洗的是管内空间。但在U 形管、浮头式换热器中易清洗的都是管外空间。

1.1.3 流速的确定

当流体不发生相变时,介质的流速高,换热强度大,从而可使换热面积减少、结构紧凑。成本降低,一般也可抑止污垢的产生。但流速大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诸如压降ΔP 增加,泵功率增大,且加剧了对传热面的冲刷。

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见表2-2和表2-3。

表2-3 列管式换热器易燃、易爆液体和气体允许的安全流速

1.1.4 加热剂、冷却剂的选择

工业上常用的载热体及其适用场合列于表2-4,供选用时参考。 1.1.5 流体出口温度的确定

换热终温有时是由工艺过程的需要决定的。当换热终温可以选择时,由于该温度影响到热强度和换热效率,因此对换热器操作的经济合理性由影响。在冷流体的出口温度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相等的极限情况下,换热效率虽然很大,但热强度很小,需要的传热面积为最大。另外在决定换热终温时,一般不希望冷流体的出口温度高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否则会出现反传热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几个换热器串联的方法解决。为了合理地规定换热终温,可参考下述数据。

(1)热端的温差≤20℃。

(2)冷端的温差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在一般情况下,冷端温差≥20℃;

②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若热流体尚需进一步加热,则冷端温差≥15℃; 表2-4? 载热体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③采用水或其他冷却剂冷却时,冷端温差≥5℃。如果超出上述数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决定换热终温。

(3)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加快水垢的生成。对于经过良好净化的新鲜水,出口温度可达到45℃或稍高一些;对于净化较差的冷却水,出口温度建议不要超过40℃。

1.1.6 材质的选择

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换热器各种零、部件的材料,应根据设备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流体的腐蚀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等的要求来选取。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合理性。一般为了满足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即从设备的强度或刚度的角度来考虑,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时往往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考虑不周,选材不妥,不仅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大大提高设备的成本。至于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是与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换热器常用的材料,有碳钢和不锈钢。 (1)碳钢

价格低,强度较高,对碱性介质的化学腐蚀比较稳定,很容易被酸腐蚀,在无耐腐蚀性要求的环境中应用是合理的。如一般换热器用的普通无缝钢管,其常用的材料为10号和20号碳钢。

(2)不锈钢

奥氏体系不锈钢以1Crl8Ni9Ti 为代表,它是标准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冷加工性能。

1.2 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1.2.1 管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内的通道部分称为管程。 (1) 换热管布置和排列问距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ф19×2 mm、ф25×2 mm(1Crl8Ni9Ti)、ф25×2.5 mm(碳钢10) 。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ф19mm×2mm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常用较大直径的管子,有时采用ф38mm×2.5mm或更大直径的管子。

标准管子的长度常用的有1500mm ,2000mm ,3000mm ,6000mm 等。当选用其他尺寸的管长时,应根据管长的规格,合理裁用,避免材料的浪费。

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同心圆排列,如图2-2所示。

(a) 正方形直列 (b )正方形错列 (c) 三角形直列 (d )三角形错列 ( e)同心圆排列

图2-2>管子布置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常采用组合排列方式。每程内都采用正三角形排列,而在各程之间为了便于安装隔板,采用正方形排列方式。

管板上两管子中心的距离a 称为管心距(或管间距)。管心距取决于管板的强度、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的空隙、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等。当管子采用焊接方法固定时,相邻两根管的焊缝太近,会相互受到影响,使焊接质量不易保证。而常用胀接法固定时,过小的管心距会造成管板在胀接时由于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变形,失去管子与管板之间的连接力。

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当管子外径为d 0时,管心距a 一般采用: 焊接法? a = 1.25 do ;

胀接法? a = (1.30~1.50)d o ; 小直径的管子? a ≥ do+10mm;

最外层管中心至壳体内表面的距离≥

d 0+10mm;

管子材料常用的为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等。应根据工作压力。温度和介质腐蚀性等条件决定。此外还有一些非金属材料,如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等亦有采用。在设计和制造换热器时,正确选用材料很重要。既要满足工艺条件的要求,又要经济。对化工设备而言,由于各部分可采用不同材料,应注意由于不同种类的金属接触而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作用。

(2) 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350℃的场合。

焊接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更能保证接头的严密性。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有可拆连接和不可拆连接两种。固定管板常采用不可拆连接。两端管板直接焊在外壳上并兼作法兰,拆下顶盖可检修胀口或清洗管内。浮头式、U 型管式等为使壳体清洗方便,常将管板夹在壳体法兰和顶盖法兰之间构成可拆连接。

(3) 封头和管箱

1.2.2 壳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外面的通道部分称为壳程。

壳程内的结构,主要由折流板、支承板、纵向隔板、旁路挡板及缓冲板等元件组成。由于各种换热器的工艺性能、使用的场合不同,壳程内对各种元件的设置形式亦不同,以此来满足设计的要求。各元件在壳程的设置,按其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壳侧介质对传热管最有效的流动,来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而设置的各种挡板,如折流板、纵向挡板。旁路挡板等;另一类是为了管束的安装及保护列管而设置的支承板、管束的导轨以及缓冲板等。

(1)壳体

壳体是一个圆筒形的容器,壳壁上焊有接管,供壳程流体进人和排出之用。直径小于400mm 的壳体通常用钢管制成,大于400mrn 的可用钢板卷焊而成。壳体材料根据工作温度选择,有防腐要求时,大多考虑使用复合金属板。

介质在壳程的流动方式有多种型式,单壳程型式应用最为普遍。如壳侧传热膜系数远小于管侧,则可用纵向挡板分隔成双壳程型式。用两个换热器串联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为降低壳程压降,可采用分流或错流等型式。

壳体内径D 取决于传热管数N 、排列方式和管心距t 。计算式如下:

单管程

D =t (n c-1)+(2~3)d 0(2-1) 式中 t ——管心距,mm ;

d 0——换热管外径,mm ;

n 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该值与管子排列方式有关。

正三角形排列:

正方形排列:

多管程

(2-4)

式中 N ——排列管子数目; η——管板利用率。

正角形排列:2管程 η=0.7~0.85 >4管程? η=0.6~0.8

正方形排列:2管程 η=0.55~0.7

>4管程? η=0.45~0.65

壳体内径D 的计算值最终应圆整到标准值。 (2)折流板

在壳程管束中,一般都装有横向折流板,用以引导流体横向流过管束,增加流体速度,以增强传热;同时起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管子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的型式有圆缺型、环盘型和孔流型等。

圆缺形折流板又称弓形折流板,是常用的折流板,有水平圆缺和垂直圆缺两种,如图2-4(a)、(b)所示。切缺率(切掉圆弧的高度与壳内径之比) 通常为20%~50%。垂直圆缺用于水平冷凝器、水平再沸器和含有悬浮固体粒子流体用的水平热交换器等。垂直圆缺时,不凝气不能在折流板顶部积存,而在冷凝器中,排水也不能在折流板底部积存。弓形折流板有单弓形和双弓形,如图2-5,双弓形折流板多用于大直径的换热器中。

环盘型折流板如图2-4(C)所示,是由圆板和环形板组成的,压降较小,但传热也差些。在环形板背后有堆积不凝气或污垢,所以不多用。

孔流型折流板使流体穿过折流板孔和管子之间的缝隙流动,压降大,仅适用于清洁流体,其应用更少。 折流板的间隔,在允许的压力损失范围内希望尽可能小。一般推荐折流板间隔最小值为壳内径的1/5或者不小于50 mm,最大值决定于支持管所必要的最大间隔。

(3)缓冲板

(5)壳程接管

1.3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3.1 设计步骤

目前,我国已制订了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系列化的标准产品,这样可简化设计和加工。但是实际生产条件千变万化,当系列化产品不能满足需要时,仍应根据生产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非系列标准的换热器。此处将扼要介绍这两者的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

(1)非系列标准换热器的一般设计步骤

①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②由热平衡计算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③决定流体通入的空间。

2-2) 2-3)

④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以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⑤初算有效平均温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⑥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⑦计算传热系数K 值,包括管程对流传热系数和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以计算K 值,然后再作校核。

⑧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系数和初估性质,常取实际传热面积是计算值的1.15~1.25倍。 ⑨选择管长L 。 ⑩计算管数N 。

⑾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⑿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D 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⒀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⒁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⒂校核传热面积,应有一定安全系数,否则需重新设计。

⒃计算流体流动阻力。如阻力超过允许范围,需调整设计,直至满意为止。 (2)系列标准换热器选用的设计步骤 ①至⑤步与(1)相同。

⑥选取经验的传热系数K 值。 ⑦计算传热面积。

⑧由系列标准选取换热器的基本参数。

⑨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假如核算的K 值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如果相差较大,则需重新假设K 值并重复上述③以下步骤。

⑩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⑾校核传热面积,使其有一定安全系数,一般安全系数取1.1 ~1.25,否则需重行设计。 ⑿计算流体流动阻力,如超过允许范围,需重选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再行计算。

从上述步骤来看,换热器的传热设计是一个反复试算的过程,有时要反复试算2~3次。所以,换热器设计计算实际上带有试差的性质。

2.3.2 传热计算主要公式 传热速率方程式

Q =KS Δt m (2-5)

式中? Q ——传热速率(热负荷) ,W ; K ——总传热系数,W/(m2·℃); S ——与K 值对应的传热面积,m 2; Δt m ——平均温度差,℃。 (1)传热速率(热负荷) Q

①传热的冷热流体均没有相变化,且忽略热损失,则

Q =W h c ph(T 1-T 2)=W c c pc(t 2-t 1) (2-6) 式中? W ——流体的质量流量,kg/h或kg/s; c p ——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kJ/(kg·℃); T ——热流体的温度,℃; ?t ——冷流体的温度,℃。

下标h 和c 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 ②流体有相变化,如饱和蒸汽冷凝,且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则 Q =W h r =W c c pc(t 2-t l) (2-7)

式中? W ——饱和蒸汽的冷凝速率,kg/h或kg/s; r ——饱和蒸汽的气化热,kJ/kg。

(2)平均温度差Δt m

①恒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Δt m=T -t (2-8) ②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逆流和并流

2-9)

(2-10)

式中 Δt 1、Δt 2——分别为换热器两端热、冷流体的温差,℃。 错流和折流

2-11)

式中?

——按逆流计算的平均温差,℃;

——温差校正系数,无量纲,

(2-12)

(2-13)

温差校正系数

根据比值P 和R ,通过图2-10~图2-13查出。该值实际上表示特定流动形式在给定

,如果达不到上

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在设计中,除非出于必须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总要求

述要求,则应改选其他流动形式。

(4) 总传热系数K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5) 注意在通常的操作过程中,传热系数是个变量,由于污垢热阻是变化的,因此设计中选择污垢热阻时,应结合清洗周期来考虑。若污垢热阻选得太小,清洗周期会很短,所需传热面积会较小;反之,所需传热面积会较大,所以应该全面衡量,做出选择。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图2-10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2-11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图2-12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图2-13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φΔt

(2-14)

式中 K ——总传热系数,W/(m·℃);

2

αi ,αo ——传热管内、外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W/(m·℃);

2

R si ,R so ——传热管内、外侧表面上的污垢热阻,m 2·℃/W; d i ,d o ,d m ——传热管内径、外径及平均直径,m ;

λ——传热管壁导热系数,W/(m·℃); b ——传热管壁厚,m 。

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见表2-6,有关手册中也列有其他情况下的总传热系数经验值,可供设计时参考。选择时,除要考虑流体物性和操作条件外,还应考虑换热器的类型。

表2-6 总传热系数的选择

(4)对流传热系数

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与传热过程是否存在相变、换热器的结构及流动状态等因素有关。关于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很多,在选用时应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具体形式见表2-7及表2-8。

表2-7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6) 污垢热阻

(7) 在设计换热器时,必须采用正确的污垢系数,否则热交换器的设计误差很大。因此污垢系数是换热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污垢热阻因流体种类、操作温度和流速等不同而各异。常见流体的污垢热阻参见表2-9和表2-10。

(8) 表2-9 流体的污垢热阻

流体流经列管式换热器时由于流动阻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降,所以换热器的设计必须满足工艺要求的压力降。一般合理压力降的范围见表2-11。

表2-11合理压力降的选取

(1) (2) (3) (4)

管程压力降

多管程列管换热器,管程压力降∑ΔP i : ΔP i=(ΔP 1+ΔP 2) F t N s N p (2-15)

式中ΔP 1——直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 ;

ΔP 2—— 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 ;可由经验公式估算;

F t —— 结垢校正系数,无因次,ф25×2.5mm的换热管取1.4;ф19×2mm的换热管取

1.5;

N s —— 串联的壳程数; N p —— 管程数。 (2)壳程压力降

①壳程无折流挡板 壳程压力降按流体沿直管流动的压力降计算,以壳方的当量直径d e 代替直管内径d i 。

②壳程有折流挡板 计算方法有Bell 法、Kern 法、Esso 法等。Bell 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一致性较好,但计算比较麻烦,而且对换热器的结构尺寸要求较详细。工程计算中常采用Esso 法,该法计算公式如下:

∑ΔP o=(ΔP ′1+ΔP ′2)F t N s (2-16) 式中 ΔP ′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 ;

ΔP ′2——流体流过折流挡板缺口的压力降,Pa ;

F t ——结垢校正系数,无因次,对液体F t=0.15;对气体F t=1.0;

(2-17)

(2-18)

式中 F ——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力降的校正系数:三角形排列F =0.5,正方形直列F =0.3,正方形错列F =0.4;

f O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f O=5.0×Re o-0.228(Re >500) ; n 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可按式3-2及式3-3计算; B ——折流板间距,m ; D ——壳体直径,m ; N B ——折流板数目;

u O ——按壳程流通截面积S O(S O=h (D -n c d O)) 计算的流速,m/s。 2.2.3.4 壳体直径及厚度的计算


相关内容

  •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新月版)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正戊烷冷凝器的设计 目录 1.1概述·····························2 1.2任务安排···························4 1.3确定物性数据····································· ...

  • 化工热力学习题
  • 2-1 使用下述三种方法计算1kmol 的甲烷贮存在容积为0.1246m 3.温度为50℃的容器中所产生的压力是多少? (1)理想气体方程: (2)Redlich-Kwong 方程: (3)普遍化关系式. 2-2 欲将25kg ,289K 的乙烯装入0.1m 3的刚性容器中,试问需加多大压力? 2- ...

  • 焦炉煤气制LNG工艺流程简述
  • 徐州东兴能源有限公司 焦 炉 煤 气 制 L N G 流 程 简 述 焦炉煤气制 LNG流程简述 焦化厂送来的焦炉煤气经过二期煤气管道CG0000-1200- BIF4然后通过偏心紧急切断阀XV11101和紧急停车疏散阀XSV11101及XV11102,(阀前设有氧含量自动分析仪AT11101.温度 ...

  • 化工原理试卷.习题及答案
  • 一.填空 1. 离心泵与往复泵在启动与流量调节的不同之处是离心泵启动前 启动后通过 调节流量:住复泵 启动前_ _. 启动后通过_____ 调节流量. 2.用管子从高位槽放水,当管径增大一倍时,则水的流量为原来流量的_______倍,假定液面 高度.管长.局部阻力及摩擦系数均不变. 3.流体在管路中 ...

  • 铂系与镍系苯加氢催化剂催化性能对比
  • 生产技术 化工科技,2007,15(6) :42-45 SCIENCE &TECHNOLO GY IN CH EMICAL INDUSTR Y 铂系与镍系苯加氢催化剂催化性能对比 吴永忠1, 张英辉2 (1.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化系, 江苏南京210048;2. 中国石油吉林吉化建修有限 ...

  • 燕山石化化工七场实习报告
  •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生产实习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成 绩: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北京燕化化工七厂(制苯厂) 1.车间概况 1.1.车间概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地处京广线旁边,具有十分便利的陆路.铁路运输条件.公司于2000年4月 ...

  • 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 课程设计 苯加氢合成环己烷过程设计
  • ****** 华南理工大学2000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 <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 课程设计 目 录 1 概述 ------------------------------------3 1.1 设计任务 ---------------------------------3 1 ...

  • 深度好文|异戊烯联合装置C5资源综合利用!
  • 在石油烃类裂解制取乙烯的过程中,有大量的C5馏分产生.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随着各乙烯装置的进一步扩容改造,C5馏分产量将明显增加.而C5馏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生产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此,对C5系列的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将降低乙烯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石化上海石 ...

  • 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的配套题库
  • 一.填空题: 1.基本有机化学工业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它的任务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煤.石油( 天然气 )和生 物质等资源,通过各种化学加工的方法,制成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2.( 乙烯 )的产量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 3.天然气主要由( 甲烷 ).乙烷.丙烷和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