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喜死人

秋风秋雨喜死人

旷新年

当90年代金钱狂潮刚刚到来的时候,上海传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的声音。正在这个当口,正如壮壮所说的--“请上帝和书商留一点空间:上海人余秋雨义不容辞地站了进来!”正如余秋雨先生自己所说的:“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就像打开了自来水的开关一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白花花流遍了中华大地。当人文精神失落的时候,余秋雨应运而生地崛起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让中国的转型具有更多的文化气息”。

余秋雨先生是90年代中国的文化名牌,即使我们仅仅从余秋雨先生自己的叙述里就可以明白余秋雨先生的崇高价值:他的“没有书名的书,订购量为全国文艺书籍之冠”;余秋雨之流行可以以台湾岛上《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一书为证,甚至于“骂余秋雨,是当今文坛一大时髦”。不管是捧是骂,总而言之,余秋雨先生是90年代的弄潮儿,他为我们创造了重要的文化时尚。

许多人像苍蝇一样追着余秋雨先生,对他的“硬伤”纠缠不休,有的甚至揪住“余秋雨的‘文革写作’”不放。只有“有眼光的出版人”安波舜先生才发现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伟大意义:“假如我们这个民族人人手捧一本莱蒙托夫诗集,个个都读《文明的碎片》,那么会发生四个年轻的杀人犯面对一船人求生的呼号而毫不心软的‘千岛湖事件’吗?会发生因蒙昧、野蛮‘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恶性案件和劣顽民风吗?也许某些‘硬伤’在某些学者看来不能原囿宽恕,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一个作家一部有益作品如果能传播到、或者最大程度地播散到荒芜蒙昧的角落,他就应该像布道的牧师一样得到尊重。哪怕是一部书只赎回了一个罪恶的灵魂,打消了几个人不洁的念头,那也是功德无量!”只有安先生才真正发掘出来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光辉,使我们这些蒙昧、野蛮的心灵为余秋雨先生的救世主形象“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唱叹”。如果说余秋雨先生使我们在千禧之年想起基督重临,那么安波舜先生的伟大使命也就相当于那个施洗的圣约翰。“作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我们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权、文化知情权”。除了那些自甘无知的愚民,这说得是多么的好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读余秋雨,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会是怎样呢?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有道义、有良心的人。余秋雨先生说,山西的商人赚的钱甚至超过了国库,“可是在那个时期,翻遍所有书籍,竟然没有文化人为他们说话。”接着,余秋雨先生提高了声调--“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到哪里去了?”“文人们每天在都在宣称自己是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天下已经给予了让百姓黎民过上好日子的信息,可是我们文人却不闻不问,还在那里钻在先秦诸子之中,既安静又安全地做着自己的学问,这在我看来,有缺少道义的一面。”文人们的沉默衬托出来了余秋雨先生的良心的价值。余秋雨先生是有良心有道义的,市场也是最公平、最公道的,出卖多少,也就会得到多少,所以余秋雨先生也在市场上卖出了最好的价钱。

何满子先生《盗版与批评》中所引的《黠妓斥盗》的故事,实在是精彩。我以为《秋风秋雨愁杀人》一书别的无谓的所谓“批评”堆在一起,也顶不上这二百来字的描写,甚至许多无聊的打秋风的“批评” 反而会把这一段文字的精彩给湮没,因此,我不得不再次把它从书里发掘出来:

昔有一娼,姿质平常。性擅魅惑,艳帜高张。雅善辞令,风流名扬。颠倒众生,蝶浪蜂狂。收敛夜度,缠头盈筐。子弟沉迷,父兄怨怅。邻舍侧目,视为祸殃。群起咒责,惊动街坊。此娼积怨,强自包荒。爱侬恋侬,是彼儿郎。尔辈詈骂,于侬何伤。乃甚矜持,得意扬扬。忽有一日,遭逢强梁,细软被劫,痛彻肝肠。怒火填膺,怨忿盈腔。兼怀夙嫌,骂槐指桑。痛诟盗贼,又诬善良。谓鄙己者,与盗同行。里应外合,谋害娇娘。意在为己,构一屏障。义形于色,冠冕堂皇。从此天下,孰敢平章。如此黠妓,举世无双。

何满子先生在这里是把余秋雨先生看作是“黠妓”的。然而,我却认为这种类比看起来是远不合适的。娼妓是自知下贱的,然而余秋雨先生却是扮演着高贵的角色,他站在“文明结构的最高层次”:“我追求一种健全、完整的人格,即使自己成为文明的、高贵的社会形象。文明的播种者。文明的播种者首先自己是文明者。文化人自己要力求高贵。贵,不是贵族,不是金钱,是文明结构的最高层次。由于你的存在,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余秋雨先生不仅创造了“文化散文”,而且余秋雨先生本身就是90年代的文化精品、文化模特。余秋雨先生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我们怎么能够这样忘恩负义地把他比作娼妓呢?而从维熙先生的《“炸炒”新析》更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强求别人。从维熙先生说:“如果一个作家、学者一时难耐‘文章乃寂寞之道’,一时之间充当一下传媒中‘牛市股票’,以解脱一时的寂寞,似也可以自成方圆;但最为可卑的是,在历史黑潮中,曾经充当过乘风而起的‘风筝人物’,不去对照镜子,看看自己当年的劣迹污垢,摇身一变,再次在‘炸炒’中招摇过市,故伎重演。”这完全是强人所难。如果按从维熙先生这样来要求,就等于要扼杀了余秋雨先生的天才。更上升一步说,如果真是这样,甚至90年代的文化喜剧就会从舞台上消失。

秋风秋雨喜死人

旷新年

当90年代金钱狂潮刚刚到来的时候,上海传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的声音。正在这个当口,正如壮壮所说的--“请上帝和书商留一点空间:上海人余秋雨义不容辞地站了进来!”正如余秋雨先生自己所说的:“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就像打开了自来水的开关一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白花花流遍了中华大地。当人文精神失落的时候,余秋雨应运而生地崛起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让中国的转型具有更多的文化气息”。

余秋雨先生是90年代中国的文化名牌,即使我们仅仅从余秋雨先生自己的叙述里就可以明白余秋雨先生的崇高价值:他的“没有书名的书,订购量为全国文艺书籍之冠”;余秋雨之流行可以以台湾岛上《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一书为证,甚至于“骂余秋雨,是当今文坛一大时髦”。不管是捧是骂,总而言之,余秋雨先生是90年代的弄潮儿,他为我们创造了重要的文化时尚。

许多人像苍蝇一样追着余秋雨先生,对他的“硬伤”纠缠不休,有的甚至揪住“余秋雨的‘文革写作’”不放。只有“有眼光的出版人”安波舜先生才发现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伟大意义:“假如我们这个民族人人手捧一本莱蒙托夫诗集,个个都读《文明的碎片》,那么会发生四个年轻的杀人犯面对一船人求生的呼号而毫不心软的‘千岛湖事件’吗?会发生因蒙昧、野蛮‘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恶性案件和劣顽民风吗?也许某些‘硬伤’在某些学者看来不能原囿宽恕,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一个作家一部有益作品如果能传播到、或者最大程度地播散到荒芜蒙昧的角落,他就应该像布道的牧师一样得到尊重。哪怕是一部书只赎回了一个罪恶的灵魂,打消了几个人不洁的念头,那也是功德无量!”只有安先生才真正发掘出来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光辉,使我们这些蒙昧、野蛮的心灵为余秋雨先生的救世主形象“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唱叹”。如果说余秋雨先生使我们在千禧之年想起基督重临,那么安波舜先生的伟大使命也就相当于那个施洗的圣约翰。“作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我们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权、文化知情权”。除了那些自甘无知的愚民,这说得是多么的好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读余秋雨,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会是怎样呢?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有道义、有良心的人。余秋雨先生说,山西的商人赚的钱甚至超过了国库,“可是在那个时期,翻遍所有书籍,竟然没有文化人为他们说话。”接着,余秋雨先生提高了声调--“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到哪里去了?”“文人们每天在都在宣称自己是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天下已经给予了让百姓黎民过上好日子的信息,可是我们文人却不闻不问,还在那里钻在先秦诸子之中,既安静又安全地做着自己的学问,这在我看来,有缺少道义的一面。”文人们的沉默衬托出来了余秋雨先生的良心的价值。余秋雨先生是有良心有道义的,市场也是最公平、最公道的,出卖多少,也就会得到多少,所以余秋雨先生也在市场上卖出了最好的价钱。

何满子先生《盗版与批评》中所引的《黠妓斥盗》的故事,实在是精彩。我以为《秋风秋雨愁杀人》一书别的无谓的所谓“批评”堆在一起,也顶不上这二百来字的描写,甚至许多无聊的打秋风的“批评” 反而会把这一段文字的精彩给湮没,因此,我不得不再次把它从书里发掘出来:

昔有一娼,姿质平常。性擅魅惑,艳帜高张。雅善辞令,风流名扬。颠倒众生,蝶浪蜂狂。收敛夜度,缠头盈筐。子弟沉迷,父兄怨怅。邻舍侧目,视为祸殃。群起咒责,惊动街坊。此娼积怨,强自包荒。爱侬恋侬,是彼儿郎。尔辈詈骂,于侬何伤。乃甚矜持,得意扬扬。忽有一日,遭逢强梁,细软被劫,痛彻肝肠。怒火填膺,怨忿盈腔。兼怀夙嫌,骂槐指桑。痛诟盗贼,又诬善良。谓鄙己者,与盗同行。里应外合,谋害娇娘。意在为己,构一屏障。义形于色,冠冕堂皇。从此天下,孰敢平章。如此黠妓,举世无双。

何满子先生在这里是把余秋雨先生看作是“黠妓”的。然而,我却认为这种类比看起来是远不合适的。娼妓是自知下贱的,然而余秋雨先生却是扮演着高贵的角色,他站在“文明结构的最高层次”:“我追求一种健全、完整的人格,即使自己成为文明的、高贵的社会形象。文明的播种者。文明的播种者首先自己是文明者。文化人自己要力求高贵。贵,不是贵族,不是金钱,是文明结构的最高层次。由于你的存在,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余秋雨先生不仅创造了“文化散文”,而且余秋雨先生本身就是90年代的文化精品、文化模特。余秋雨先生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我们怎么能够这样忘恩负义地把他比作娼妓呢?而从维熙先生的《“炸炒”新析》更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强求别人。从维熙先生说:“如果一个作家、学者一时难耐‘文章乃寂寞之道’,一时之间充当一下传媒中‘牛市股票’,以解脱一时的寂寞,似也可以自成方圆;但最为可卑的是,在历史黑潮中,曾经充当过乘风而起的‘风筝人物’,不去对照镜子,看看自己当年的劣迹污垢,摇身一变,再次在‘炸炒’中招摇过市,故伎重演。”这完全是强人所难。如果按从维熙先生这样来要求,就等于要扼杀了余秋雨先生的天才。更上升一步说,如果真是这样,甚至90年代的文化喜剧就会从舞台上消失。


相关内容

  •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
  •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 描写秋天的成语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 ...

  • 秋风 秋雨
  • 秋风 秋雨 一层秋雨一层凉. 家乡的秋是多雨的季节.可秋的雨,不像春雨那样伴着隆隆的雷声而来,显得张扬和显摆.一夜东风,花开欲燃,轰轰烈烈地开了:一宵冷雨,残红满地,又轰轰烈烈的谢了.刹那芳华,教人顿生伤感.人们总是感觉春天过于喧嚣浮躁,多情的诗人则报怨春天是一则谎言.夏天的雨又太善变,刚刚还烈日当 ...

  • 秋风秋雨愁煞人诗句
  • "秋风秋雨愁煞人"该句出于陶澹人<沧江红雨楼诗集>的<秋暮遣怀>,全文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 ...

  • 秋风秋雨秋喜人
  • 秋风秋雨秋喜人 在阵阵略带寒意的秋风里,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像烟,似雾,如帘,随着秋风,穿行在秋的国度里. "天凉好个秋","一叶而知秋",对于秋,历代的文人墨客因人,因事,因境遇,因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杜 ...

  • 描写秋天景色的优美句子
  • 描写秋天景色的优美句子_段落1.秋风,她像一位少女,穿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你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洁白如雪,玉米见了秋姑娘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久别的秋姑娘;高粱 ...

  • 秋风秋雨惹人愁
  • <秋风秋雨惹人愁> 这几天雨一直下着,寂寞的下着,没有闪电的陪伴也没有雷声的 助威,就这样如丝如缕的下着,捆住了行人的双脚.呆在屋里躺在床 上,任岁月腐蚀我那没有灵魂的躯体.在秋雨的湿润下,烦恼终于萌 芽了.我终究是坐不住了,拿起雨伞决定出门去游行,去欣赏雨的世 界,释怀心中的烦闷. 雨 ...

  • 中学生 写景美文摘抄
  • 中学生 写景美文摘抄 秋(15篇)秋不知不觉来到我的身边,秋风也慢慢走来,它悄悄地吹拂灭我的面颊,仿佛更能理解我的心.我正在秋风外飘荡灭,正在秋风里沉醒.享受灭秋的赠礼,它悄悄地给小树叶穿上金的毛衣,给夺任何一个生命体温暖,所以正在我心外秋风是那么温暖,包容了世界的一切夸姣.她能使人忘记懊末路,能给 ...

  • 描写秋风的好句
  • 描写秋风的好句 1.这时,我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红的那样光亮,红的那样热烈.我走进枫树林,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这片枫叶好象一个美丽的红五星,又像是一只张开的小手掌.叶脉在叶间肆意伸展,仿佛自己是这里最漂亮的,可却又悄悄的为枫叶添上了一丝美丽.我又瞧了瞧枫叶,这片枫叶 ...

  • 描写秋天的段落
  • 1.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2.一阵乌云飘过,雨水滴落下来,叮叮咚咚,随秋风落在树枝头,随秋风落在湖水中.很美.你看湖水中的水滴的水圈,一圈一圈,红彤彤的鱼儿成群结队,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