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和费希特的自我理论之比较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2年3月

孔子的仁学思想和费希特的自我理论之比较

董金泉 李林涛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孔子反思的是确定的社会生活秩序,规范人生的制度,准则,法则,总之他反思的是一种规范性的人文文化,因而他从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之道只能是有关人,人生和人世之道,这也就是孔子的仁学的概括。而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也有一位哲学家,用抽象的思维形式述说了这种人文的文化,就是费希特。费希特通过绝对自我演化出的自我与非我的运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在人学思想中涉及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认识和自身伦理道德感的提升来反观人与自然,而这个自然也就是孔子思想中的社会、国家。孔子与费希特的这种“修己”或“非我”来达到一种平衡,即人人自身的非我限制。

关键字:自我  限制   中图分类号:B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138—01 一、相似背景下不同的出发点

想要了解一个经典,一部著作就要从它的历史背景开始。众所周知,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个战乱的年代,人心惶惶,不知生死的生活时代,以及人心的在这种乱世的计较,在孔子反映那里都有表述,因此,如何解度这种乱世中浮尘的世人之心,孔子的仁学思想从宏观和个人的两个视角作了解答。因此,孔子结合自身的体悟,形成了他的思想的建构的核心“仁”的思想,也是人的思想,人不单单是个人的自身,也不单单是个人对国家的“仁”,而是人对自身的仁出发而形成对社会国家的仁,人对他人的仁,是自我克己的人,也是共同的一种社会集体的人。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孔子思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我们要做的是继承他的优点将其历史意义复活,或重新充实,赋予现代意义并重新把握经典。

中世纪神学思想中人性的压抑束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随后,文艺复兴是的讨论点开始回归与人本身,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洛克的一切都来源于感觉,都标志着对人的认识的复归。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谈论一直延续,康德的批判哲学希望中和两者的思想,宣告两者的统一,但却欲盖弥彰,破绽百出,作为康德主义者,费希特从一个精神至高点作为一个绝对出发点,去论述世界的本源,去否定否定康德哲学的怀疑派和经验派,这一绝对出发点既是“绝对自我”,也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理论来源。

二、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在《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压制的思想自由》一文中,费希特明确指出,“现在正是使人民认识自由的时代,一旦人民认识了自由,他们就能获得自由。”费希特把自由视为人的本质。人应当被教化得认识自由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具有的崇高意义,否则人就没有人性而只有奴性。人不仅必须意识到自己自由,而且更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只有想让自己周围的一切人都自由的人,他自己才是自由的。费希特就是这样把自由当成人伦道德的根本所在,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在此体现。费希特在第三个基本原理或命题中,即“自我在自身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他认为,自我与非的可分割性已把相互对立的自我和非我综合起来。费希特指出,联系着我们的体系来说,正题为整体提供了稳定的完满性,这个整体须是一个体系,而且是唯一的体系,,直到出现绝对的统一为止。这种辩证的自身于反自身的认识一直的费希特思想中自我限制的最高境界,我也是门为人处事的前提保证,只有充分认识别人,你才认识了你自己,你也认识了别人心目中的你做为你的完整。

138

在《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也认为从自己出发,限制其自己心中想的别人认为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自己与自身的关系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的" 仁" ,就是一种统摄一切的道德观念。孔子的为己与为人相统一的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并且孔子还提出了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这些都是将自身造就伟人的必由途径,达到做人的标准,从而成为圣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他人的肯定,更不在于身处高位,而在他自省时,让自身满足的程度。这就是孔子的从个人的自我达到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实践着,似乎想要达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识。共同的对自身的限制去对待别人,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孔子以更加高的标准使人走向了圣人的阶梯,而费希特则在认识论中提出了非我与自我的不断认识而形成的新的自我与非我,最后走向不断地认识中。两位以道德为境界的哲学家,一定会给我们的思想一些启迪。

三、综述

单单从历史学书上去回顾两人在历史的重要地位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也不是他的思想和影响,更多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经典化作一种现实的力量去实行,吸取其可以为现实利用并对社会有利弊支点的作为。

我们希望的是这两位大家的思想的积极性的交集形成的认识为我们所利用(积极性的,扬弃的),那种自我与他人之间达到的自身先受制或受苦楚,而后让这种思想承继的人与人之间的观念成为精神,还有人与自身的那种价值(理性价值)为崇高点的提升过程,并且这种精神能让人们为之坚持,过程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社会积极伦理观贡献的精神实施过程,也是自我升华的过程,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形成社会的共同的积极氛围,那时国家也便是消亡之时。

参考文献:

[1] 马振铎. 《仁. 人道. 孔子的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 蔡尚思. 《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费希特著:《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张汝伦. 德国哲学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2年3月

孔子的仁学思想和费希特的自我理论之比较

董金泉 李林涛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孔子反思的是确定的社会生活秩序,规范人生的制度,准则,法则,总之他反思的是一种规范性的人文文化,因而他从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之道只能是有关人,人生和人世之道,这也就是孔子的仁学的概括。而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也有一位哲学家,用抽象的思维形式述说了这种人文的文化,就是费希特。费希特通过绝对自我演化出的自我与非我的运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在人学思想中涉及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认识和自身伦理道德感的提升来反观人与自然,而这个自然也就是孔子思想中的社会、国家。孔子与费希特的这种“修己”或“非我”来达到一种平衡,即人人自身的非我限制。

关键字:自我  限制   中图分类号:B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138—01 一、相似背景下不同的出发点

想要了解一个经典,一部著作就要从它的历史背景开始。众所周知,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个战乱的年代,人心惶惶,不知生死的生活时代,以及人心的在这种乱世的计较,在孔子反映那里都有表述,因此,如何解度这种乱世中浮尘的世人之心,孔子的仁学思想从宏观和个人的两个视角作了解答。因此,孔子结合自身的体悟,形成了他的思想的建构的核心“仁”的思想,也是人的思想,人不单单是个人的自身,也不单单是个人对国家的“仁”,而是人对自身的仁出发而形成对社会国家的仁,人对他人的仁,是自我克己的人,也是共同的一种社会集体的人。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孔子思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我们要做的是继承他的优点将其历史意义复活,或重新充实,赋予现代意义并重新把握经典。

中世纪神学思想中人性的压抑束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随后,文艺复兴是的讨论点开始回归与人本身,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洛克的一切都来源于感觉,都标志着对人的认识的复归。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谈论一直延续,康德的批判哲学希望中和两者的思想,宣告两者的统一,但却欲盖弥彰,破绽百出,作为康德主义者,费希特从一个精神至高点作为一个绝对出发点,去论述世界的本源,去否定否定康德哲学的怀疑派和经验派,这一绝对出发点既是“绝对自我”,也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理论来源。

二、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在《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压制的思想自由》一文中,费希特明确指出,“现在正是使人民认识自由的时代,一旦人民认识了自由,他们就能获得自由。”费希特把自由视为人的本质。人应当被教化得认识自由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具有的崇高意义,否则人就没有人性而只有奴性。人不仅必须意识到自己自由,而且更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只有想让自己周围的一切人都自由的人,他自己才是自由的。费希特就是这样把自由当成人伦道德的根本所在,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在此体现。费希特在第三个基本原理或命题中,即“自我在自身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他认为,自我与非的可分割性已把相互对立的自我和非我综合起来。费希特指出,联系着我们的体系来说,正题为整体提供了稳定的完满性,这个整体须是一个体系,而且是唯一的体系,,直到出现绝对的统一为止。这种辩证的自身于反自身的认识一直的费希特思想中自我限制的最高境界,我也是门为人处事的前提保证,只有充分认识别人,你才认识了你自己,你也认识了别人心目中的你做为你的完整。

138

在《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也认为从自己出发,限制其自己心中想的别人认为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自己与自身的关系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的" 仁" ,就是一种统摄一切的道德观念。孔子的为己与为人相统一的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并且孔子还提出了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这些都是将自身造就伟人的必由途径,达到做人的标准,从而成为圣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他人的肯定,更不在于身处高位,而在他自省时,让自身满足的程度。这就是孔子的从个人的自我达到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实践着,似乎想要达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识。共同的对自身的限制去对待别人,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孔子以更加高的标准使人走向了圣人的阶梯,而费希特则在认识论中提出了非我与自我的不断认识而形成的新的自我与非我,最后走向不断地认识中。两位以道德为境界的哲学家,一定会给我们的思想一些启迪。

三、综述

单单从历史学书上去回顾两人在历史的重要地位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也不是他的思想和影响,更多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经典化作一种现实的力量去实行,吸取其可以为现实利用并对社会有利弊支点的作为。

我们希望的是这两位大家的思想的积极性的交集形成的认识为我们所利用(积极性的,扬弃的),那种自我与他人之间达到的自身先受制或受苦楚,而后让这种思想承继的人与人之间的观念成为精神,还有人与自身的那种价值(理性价值)为崇高点的提升过程,并且这种精神能让人们为之坚持,过程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社会积极伦理观贡献的精神实施过程,也是自我升华的过程,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形成社会的共同的积极氛围,那时国家也便是消亡之时。

参考文献:

[1] 马振铎. 《仁. 人道. 孔子的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 蔡尚思. 《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费希特著:《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张汝伦. 德国哲学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内容

  •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讲稿
  •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 一."仁"的基本内涵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仁学又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孔子之前,"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中心的,孔子却为第一人. 那么,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 ...

  • 从孔子到孟子
  • 从孔子到孟子 牟钟鉴 2013-5-6 5:43:28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15 版) 一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大成的基础上,创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即已著名于世.孟子之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 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伦理体系层次的剖析和认识.分别从孔子的"仁学"."仁人".中西方仁爱和博爱对比.古今道德伦理道德对比,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滋生新的枝叶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 仁学 博爱古今 ...

  •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蕴意.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 ...

  • 读[孔子再评价]
  • 读<孔子再评价> 李泽厚先生的<孔子再评价>一文,通过分析孔子生活年代背景.孔子思想内容及特点,对孔子思想做出了较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根据当时社会情势,分析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礼"的特征 作者首先介绍了周礼的特征.意义和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背景. ...

  • 郑州京翰2015高考模拟卷语文
  • 2015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 ...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法律史论文)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时孔子已经去世有一百多年.由于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派林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孔子的四传弟子和崇拜者,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以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学说特别是孔子仁学为己任,践 ...

  •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直到现在都是我们所传诵和崇拜的精神,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将小谈孔子的"仁学"思想,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