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 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 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应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寻求启迪。

关键词:仁爱 忠恕 人际交往 和谐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

(一)仁

《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是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

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灵光,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二)孝

“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蔡元培:《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

心的真诚。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四)信

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二、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与个人修身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所提倡的修身养德是以仁爱为核心仁爱思想的根本为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表明,孔子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只有通过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人自身的和谐。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道德

修养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礼仪水平;只有人人重修养、人人讲道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和谐稳定蓄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就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个人道德完善为基础的道德社会。

(二)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

仁爱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从“仁”字面来看,就是从人从二,即二人亲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忠恕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具体说来就是在为人处事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看成是和他人一样的,自己想要的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人与人关系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现阶段,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要协调不融洽的关系就应该推行忠恕之道,理解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己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时刻以仁爱之心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彼此支持鼓励如果每个人都能扩充仁爱之心,宽以待人,社会就会洋溢着博大的爱,这必然会使得人际祥和、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

诚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国际著名伦理学家孔汉思教授大力倡导的全球化伦理,一直环绕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这一原则看成是普世伦理的道德金律。

三、仁爱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

孔子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主导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要求人类不但要利用自然而且要热爱和尊敬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即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的发展。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遭到破坏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结果,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领域由人际关系扩展到自然界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把仁爱之心延续到自然万物,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仁爱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都有借鉴价值。

和谐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和谐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只有各种关系都配合一致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孔子的仁爱思想蕴含着和谐因素不仅适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且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价值。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古代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态度,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着积极的

调节、启导、借鉴和教育作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应该坚持“古为今用”和批判继承的原则,从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努力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兆伟 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M]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钱逊 论语读本[M] 中华书局,2007

4、蒋国保 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M] 韶关学院学报,2006

5、马永庆 赵卫东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6、杨伯峻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1980

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 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 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应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寻求启迪。

关键词:仁爱 忠恕 人际交往 和谐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

(一)仁

《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是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

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灵光,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二)孝

“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蔡元培:《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

心的真诚。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四)信

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二、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与个人修身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所提倡的修身养德是以仁爱为核心仁爱思想的根本为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表明,孔子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只有通过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人自身的和谐。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道德

修养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礼仪水平;只有人人重修养、人人讲道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和谐稳定蓄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就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个人道德完善为基础的道德社会。

(二)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

仁爱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从“仁”字面来看,就是从人从二,即二人亲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忠恕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具体说来就是在为人处事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看成是和他人一样的,自己想要的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人与人关系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现阶段,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要协调不融洽的关系就应该推行忠恕之道,理解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己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时刻以仁爱之心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彼此支持鼓励如果每个人都能扩充仁爱之心,宽以待人,社会就会洋溢着博大的爱,这必然会使得人际祥和、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

诚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国际著名伦理学家孔汉思教授大力倡导的全球化伦理,一直环绕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这一原则看成是普世伦理的道德金律。

三、仁爱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

孔子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主导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要求人类不但要利用自然而且要热爱和尊敬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即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的发展。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遭到破坏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结果,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领域由人际关系扩展到自然界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把仁爱之心延续到自然万物,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仁爱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都有借鉴价值。

和谐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和谐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只有各种关系都配合一致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孔子的仁爱思想蕴含着和谐因素不仅适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且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价值。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古代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态度,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着积极的

调节、启导、借鉴和教育作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应该坚持“古为今用”和批判继承的原则,从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努力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兆伟 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M]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钱逊 论语读本[M] 中华书局,2007

4、蒋国保 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M] 韶关学院学报,2006

5、马永庆 赵卫东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6、杨伯峻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1980


相关内容

  •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 ...

  •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 摘要: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Abstract:Kong Zi &quo ...

  • 儒学是君子之学
  • 儒学是君子之学 作者:孔德立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2日 16版)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开创了以文化教养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之路.这种文明之路的内核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和平之路.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好坏取决于人们的文化教养程度.文化教养的表现就是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的统一, ...

  •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孔子的仁爱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陈坤 4160603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仁爱"得精神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恭.宽.信.敏.惠"为基本内涵的"仁爱"思想 ...

  • 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 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 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 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 ...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 目 录 1引言 .............................................................. 3 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 .......................................... 3 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 ...

  •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6 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 ...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 作者简介:秦姗姗(1988-),女,河北保定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孙怡(1987-),男,湖北黄冈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摘要: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尤以"兼爱"著称.对 ...

  • 志愿服务论文(已修改)
  • 仁者爱人 奉献社会 儒家传统仁爱思想与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结合 (孟祥明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志愿者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 "兼济天下"."仁爱文本&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