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探索
摘要:毒品问题越来越多从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传统的医学戒毒和劳教戒毒已经逐渐显示出理论和方法的不足。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具体应用,进行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定义戒毒人员的问题为“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失衡,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而非戒毒人员本身的行为病态或品德的瑕疵。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无法适应,才导致不能彻底戒除毒瘾。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区戒毒人员的个案社会工作重在通过生态图工具分析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并通过沟通和干预协调,调整改善戒毒人员的生态系统环境,增强戒毒人员自身胜任能力,使这一弱势群体能够成功适应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实现戒毒人员与其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戒毒社会工作 个案工作 生态系统 生态图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目前,毒品问题是日益严峻的世界性难题。钻了改革开放的空子,我国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吸毒和贩毒人群猛然上升,禁毒和戒毒工作尤为艰巨。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公安机关主管的强制戒毒、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劳教戒毒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办的自愿戒毒三种模式,尽管这三种模式各有特长,但现实生活却又各自为政。此外,这三种戒毒方式分别存在有明显的误区,要么注重司法强制,要么强调医学介入,这种过于简单化思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吸毒成瘾的内在复杂性,戒毒的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结合国外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形,多种模式、多个层次、多种方法、多条渠道应该是我国目前戒毒工作的现实选择。其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国内以及国外的经验有利地证明了这一点(王瑞鸿,2006)。社会工作的引入可视为目前戒毒工作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专业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毒品成瘾性的深入认识,需要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戒毒,防止复吸的方法。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戒毒实践之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
戒毒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助人自助,相信戒毒者个人潜能—支持下,依靠专业社工者,借助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吸毒人员进行干预,从而使他们戒毒成功,并且回归社会。因此,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运用于戒毒工作。针对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不能良好适应问题,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戒毒人员的潜能,并进一步联系各种资源等,协助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避免复吸,从而实现重新走上“社会正轨”,回归社会。
本文旨在通过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即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并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会谈和追踪了解,分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的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以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身的适应和胜任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即通过更好的有效戒毒模式的探索,以帮助社区内的戒毒人员真正摆脱毒品的侵害,使其能顺利重建生活,社会功能得以恢复,重新融合于社区并走上生活的正轨。所以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通过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来研究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是具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2 研究方法
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核心专业方法之一,指工作者利用专业的方法(内部观察法)帮助单个的个体或家庭,通过解决案主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增强其介入生活实际的能力,协助其人际关系。而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纯理论,同时也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个案工作的开展。生态系统理论与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戒毒康复工作中,旨在增强戒毒人员潜能发挥、能力的提高与系统资源的配合和利用程度,实现其对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好适应。
笔者作为一名准社工,先后在广州市海珠区几个街道司法所进行了接近一年的实习,与不同戒毒人员接触、沟通和交流,深入开展个案工作和研究。本文主要根据其中的观察和参与过程,以实习期间所开展的若干个戒毒人员的个案工作为切入点,并以其中两个典型个案为案例分析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的探索,以阐明戒毒康复工作
中生态系统理论适用的科学性以及社会工作相关技巧对戒毒康复工作的运用尤其是个案工作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相关研究
目前来说,戒毒社会工作还是处于探究、起步的阶段,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不多。
从相关的戒毒社会工作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实践模式:
第一,云南昆明的金碧社区模式:以“五心工程”为代表的帮戒,采取“二帮一”(即:二位工作人员负责一名戒吸人员),“三结合”(即:家庭、单位、社区结合的方式,“用真心、爱心去教育、挽救吸毒者;用耐心、信心去点燃吸毒人员的生命之火,扬起他们生活的风帆;以心换心去唤起吸毒人员的信心和良知,使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由”要我戒“到我戒”的主动转变。(钱宁,2002)可见,金碧模式基本上可归类为政府行为,缺乏专业的价值理念支撑,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缺乏专业方法技巧的介入,而主要由工作者按经验行事,基本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
第二,云南戒毒新模式:即企业+工厂+戒毒康复社区,戒毒人员自愿入住“安全岛”、“雨露社区”,进行强制戒毒或戒毒康复,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医疗费),吃穿住全免费。戒毒所的开支由财政补贴一些,更多是靠戒毒人员自身的康复劳动所得。生理脱瘾后劳动,针对戒毒人员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技术特点,为他们安排不同技能的劳动,使每一名戒毒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实现“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 戒毒人员生活、住宿、医疗条件的改善,康复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报酬的兑现,社会低保制度的引入和实施,有效提高了戒毒人员心理脱瘾疗效,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戒毒期满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暂时无力融入社会的戒毒人员。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直接为戒毒人员人为制造一个新的、接纳的社区环境,使其能够很容易适应。此模式虽不强调社会工作具体专业方法的运用,但实质已经融入“人在情境中”的思想。
第三,美国“戴托普戒毒模式”的中国实践:最先的云南戴托普戒毒康复村,后来的北京“向日葵治疗社区”,都是非政府非赢利性的机构,援引美国的TC戒毒治疗模式。它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戒毒人员集体居住,等级管理,通过各种规章、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对戒毒者进行约束和激励,使戒毒人员逐渐学
会控制和处理情绪情感,端正生活态度,矫正旧有行为。(吴鸿飞、杨茂彬,2002)这种模式强调新的信念和行为的长时间习得和巩固,强调戒毒人员自身的改变和完善,以适应融入社会,它虽然没有社工专业理论的支持,但在实践上一定程度运用了社工专业方法----面质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以及小组工作方法的开展。
已有的戒毒社会工作相关研究主要有:
1、戒毒社会工作的宏观角度研究:比较宽泛地从理论、原则来论述戒毒社会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粗略的个案、家庭、小组、社区戒毒社会工作方法介绍(王瑞鸿,2006)。此类研究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指引,缺乏具体的指导理论。
2、戒毒社会工作的微观研究:如戒毒心理辅导研究,运用主题综合疗法对戒毒患者进行个案辅导(谢爱武、郑希付,2007等)。此类研究主要重在综合精神分析,并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实现戒毒人员的认知改变,从而达到行为矫正。这就过于强调个人、心理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
3、对现有戒毒实践、模式的总结和提炼:如上海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创新---综合支持(王瑞鸿,2007)、无毒社区实践的研究和提炼(钱宁,2002)、戴托普戒毒模式的总结提炼(吴鸿飞、杨茂彬,2002)等等。其主要工作方法有:家庭治疗、团体康复方法、社区支持方法、综合增能方法,可见更多强调单方面的外部系统对戒毒人员的支持、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系统理论有相似之处,缺乏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比较忽视了另一方面戒毒人员自身系统对外部系统的作用。
纵观以上戒毒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和研究,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社会缺乏戒毒社会工作的制度平台,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范围和程度都很小,方法介入初露头角,还有待发展;2、有较少的本土化实践创新与研究,但仍不成熟;3、介入强调戒毒人员个人的生理、心理问题,或者偏重于外部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和影响,或者在两方面都关注的同时却缺乏生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针对具体个案的综合协调干预。而生态系统模式下社工关注案主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旨在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
3 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3.1 理论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的根源最早可以上溯至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其提出的“适者生存”生态法则。就社会工作而言, 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 年代相当引起注意的实务理论模型, 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工实务的理论, 是少数具有综融性与折中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宋丽玉、曾华源等, 2000)。二十世纪初,Ma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运动中,建构“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强调“社会处遇”的重要性。随后,社会工作实务逐步融合了人类学家主张的角色理论,社会学家Blumer的象征互动理论等,强调个人行为是个人与其文化环境相互流动、社会化、角色期待的结果。接着,在1950年代左右,W.E.Gordon和H.M.Bartlett两位社工学者呼吁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必须是同时注重个人与环境间相互配搭的双焦点干预。在1960年代,全球推动“地球日”运动,西方科学与社会思潮从过去倾向于自然法则定律与单一因果联系推论的知识典范,转变为强调人与环境间的互动论或多元体系的观点架构。最后,生态系统观点于1970年代再纳入了增加权能取向的理论观点,强调社会工作员与案主应建立互惠性的权利关系。并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正式提出,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它强调社工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场域,重视个人与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案主与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各层次社会系统的调和、适应程度来导引社会工作的实施。
3.2 理论基本观点与概念
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它把人类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 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 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 强调生态环境( 人的生存系统) 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师海玲、范燕宁, 2005) 。生态系统观点的建构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维系生存的需要。
生态系统:指的是个人与之相互“交流”、相互“调适”的周围环境,使个人赖以生存并满足需要的社会系统。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 (Micro system ) 、中观系统 (Mezzo system) 、宏观系统(Macro system)
(师海玲、范燕宁,2005)。针对戒毒人员来分析,微观系统是指处在戒毒人员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如对其影响很大的父母或子女、居委工作人员等重要他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如戒毒人员的家庭、工作群体等。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 ,如戒毒人员所在的社区、机构、组织和文化等。
3.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有学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心理治疗和发展(管健,2002),也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范燕宁,2005),更具体的如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尹弘飚、张莉,2002)。也有进行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的构建研究(耿小梅,2002)。它们都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特点,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通过人对社会生态环境中能否适应来阐明社会中人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目前,还没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具体指导戒毒社会工作。
4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个案工作
4.1 社区戒毒人员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受毒品侵害后的戒毒人员,他们在社区中的康复可能面临着如身体心理健康、就业、住房、与家庭关系僵化、社区不接纳、社会歧视,以前毒友的诱惑等一系列问题,而戒毒人员自身的胜任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调适和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戒毒人员与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很多的不调和之处,与其家庭、社区、机构等系统的协调和运行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微观系统看:
戒毒人员自身生物系统限制了其胜任能力,不利于其对生态系统的调试。由于毒品的危害性,戒毒者自身可能面临着生理系统的身体健康、心理系统的精神空虚缺乏寄托等问题。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33.4%的戒毒人员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且有29.1%的戒毒人员处于精神状况不佳、心情郁闷状态。这不利于戒毒人员与所处生态系统的成功交流,不利于其对生态系统的适应。
第二,从中观系统看:
家庭系统可能给戒毒人员调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危机,如住房、经济收入、
与家人的关系、家庭责任等。调查显示20%左右的戒毒人员觉得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恶劣,且超过15%的人主要因此复吸。由此看来,戒毒人员在家庭系统中难以很好地展现胜任能力,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威胁着案主对它的调试和胜任,即戒毒人员在家庭系统中存在着压力和复吸危机。
戒毒人员工作群体系统带来压力和危机。戒毒人员很难找到工作,更不用说满意的工作,41%的戒毒人员主要因为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精神没有寄托而走上复吸道路。戒毒人员因没有工作而引起的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另外也间接对戒毒人员的胜任能力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其掌控环境的能力。
第三,从宏观系统看:
现实中的外部帮戒机构系统,如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所会等能够为戒毒人员提供的资源不多,且机构之间存在着不协同的现象,不能在协助戒毒工作上发挥最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戒毒人员对社会系统适应所依赖的资源等需求难以获取,不利于实现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调适。
戒毒人员容易受社会歧视,不被接纳。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50%的戒毒人员感到受别人歧视的苦恼,且有28.6%主要因此而复吸。因此处在社区系统中的戒毒人员很难独自调适来适应其所处各层次生态系统,这需要多方互动、理解和配合才能以实现。
4.2 生态系统理论对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适用性
经过戒毒人员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生态系统对戒毒人员关键作用所在。戒毒人员要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生存,则必须要适应。而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存在多种不协调之处,所以他们一方面需要胜任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外部系统的调整配合,促进戒毒人员的成功适应。
所以,聚焦于戒毒人员“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干预,对戒毒人员个人、家庭、机构、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综合各种社会工作取向的方法,对戒毒人员的多元系统进行多元面向的干预,以协助戒毒人员获取多种资源,提高自身的胜任能力,促进其与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
因此,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是戒毒研究的一个有利探索和新的视角。并且,生态系统理论也应该为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所借重,以更好地协助戒毒人员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4.3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要点
第一,对案主问题进行界定。依据生态系统观点,个人与其周围环境交流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会使其产生压力或危机,即由于不能调适而产生的“生活中的问题”。戒毒人员的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描述:第一,戒毒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精神心理等产生的掌控周围系统环境的障碍。即戒毒人员胜任能力受限,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环境或改变自己来实现两者的协调,以使自己最佳适应社会系统环境。第二,戒毒人员在与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不配合与不协调。如戒毒人员曾经给其所处系统带来的危害导致系统的不信任与不配合;歧视的压力带来戒毒信心的破灭导致调适失败;有偏见的角色定位或生活变化致使戒毒人员及其生态系统的不妥协与不协调;旧毒友或其他诱惑致使戒毒人员放弃调适而宁愿让自己作为病态处于系统当中;等等。
第二,运用生态图工具,描绘和表述出吸毒个人自身及其与所在系统环境交流的互动和关系情况,并针对两者交流的调和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决策。在评估过程中,一方面要评估戒毒人员的现状和需求,另一方面要确定生态系统环境满足戒毒人员需求资源的提供状况,而最重要的在于找出调适不能成功的关键点,找出戒毒人员个人需求和资源之间的失衡或障碍,再进一步寻求有效调适的资源连接、协调沟通行动策略,促进案主戒毒问题的解决。
第三,运用各种方法策略进行阶段性干预。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干预技巧实际上融合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它可以综融社会工作的多种技巧方法,很注重干预的阶段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初始期的关系建立、资料收集等;行动持续进行期的协助案主提高胜任能力和调适技巧,以及案主正向社会网络系统的建立等;结束期的结案相关的案主的情况以及助人过程的有效性评估。而更加具体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干预过程则可以细分为七个步骤:1、进入系统;2、绘制生态图;3、评量生态;4、创造改变的观点;5、协调与沟通;6、再评量;7、评估。
4.4 案例分析
4.4.1 个案一:
4.4.1.1 案主背景资料情况说明
案主王某,男,43岁,小学毕业,离婚,首次吸毒是在1995年。2004年因吸毒在偷买毒品的时候而被抓,进行强制戒毒。随后被送进劳教所劳教。于2006年7月8日被释放出来,回归社会。
王某身体情况相对比较好,因吸毒而带来的躯体上的危害并没有很明显地体现。但最近在工作归途中扭伤了脚。在精神状态上,工作是唯一的寄托,对母亲、儿子责任压力重。与社工一共进行了四次正式辅导会谈。
4.4.1.2 进入案主系统
案主母亲退休在家且非常关心案主,所以案主及其母亲成为社工进入案主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同时,社工也通过社区民警以及司法所工作人员等重要他人进入案主系统。
① 生态图解读说明:
正向关系,线条长短、粗细表关系远近、强弱;
微弱、疏离及不明确关系,线条粗细表疏离程度大小;
有压力的关系,曲峰多寡表压力大小;
关系的断绝;
(5)关系线箭头代表给与取的关系,起端为给与者
② 王某自身与家庭系统生态图
图1 王某自身与家庭系统生态图
③ 王某及其家庭与其他外部系统生态图
图2 王某及家庭与其他外部系统生态图
4.4.1.4 生态评量
① 微观至中观系统----案主个人与家庭生态系统分析
首先,案主个人生物系统对其适应存在压力和危机。案主精神比较空虚,除工作外无以寄托。生理上,最近案主的脚扭伤而无法正常上班,这对案主及其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即案主的胜任能力因生理心理而受到限制,不利于成功适应系统环境。
其次,案主家庭系统内部,母亲与儿子是案主戒毒非常大的动力。一方面,案主深爱母亲,但吸毒给母亲和家庭带来危害,觉得愧疚。另一方面,案主很关心儿子,忧虑儿子的学习、未来,害怕自己的吸毒及相关经历对儿子产生负面影响。这两方面因素都坚定了案主的戒毒信念,增强了戒毒调试的决心和勇气。由此看来,案主的核心家庭系统配合和支持案主对系统环境进行戒毒调适,有利于成功摆脱毒瘾。但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巨大的家庭责任和压力也存在着促使案主转向毒品寻求减压和慰藉的危机。另外,前妻、其他亲人与案主联系较少,如果能够调动他们对案主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案主进行调适的良好资源。 ② 中观至宏观系统----案主及其家庭的外部生态系统分析
第一,工作对戒毒案主调适并适应社会大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案主工作早出晚归很辛苦,但却是“麻醉”自己的最好方法,即为了应对工作压力而无暇去想或接触毒品。这对于戒毒案主进行成功调适是一个有利因素。然而工作的压力程度究竟多大才是最佳的?过度的工作压力,有可能导致负面调适效果。那么怎样在现实中寻找缓解压力的办法,把工作压力程度控制在一定最佳范围,以防压力的宣泄转向毒品,这是必须谨慎斟酌和把握好的。
第二,住房透过案主家庭系统加大案主的压力。案主租的是廉租房,本身压力还是比较小的,但透过家庭系统,即案主作为一家之主要承担整个家庭的住房问题,则加重了住房问题的压力。
第三,案主现有的朋友是非常好的支持和帮助团体。现在王某与以前的道友疏离,以前道友来到家里找案主,案主母亲起了很大的阻隔作用,更减轻了案主道友引诱的压力。据了解,案主现在的朋友主要是开始吸毒以前的朋友(不吸毒),一直以来都与案主有联系,且曾多次帮助过案主。由此看来,现有朋友圈子接纳案主,帮助案主对其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戒毒调适。
第四,案主与邻居联系并不密切,但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压力关系。社区邻居知道案主曾经吸毒,所以即使不歧视也会有顾忌心理。案主面对这种压力,通常采取回避方式,即尽量少与邻居发生联系。由此看来,需要与邻居沟通协调,使其成为案主适应其生态系统的有利支持资源。
4.4.1.5 创造改变的观点与协调沟通
第一,微观角度:
干预案主自身系统,增强其胜任能力。我们邀请案主在休息日参加社区戒毒人员的小组活动,一方面有助案主身心娱乐与精神放松,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专业指导下通过相关技巧和方法的习得,更好地协助案主戒毒。
第二,中观角度:
干预案主家庭系统。与案主及其儿子共同探讨改善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鼓励案主通过一起打球,谈心等方式与儿子更多交流,共同协商解决儿子学习与成长的问题;积极肯定案主母亲帮助案主戒毒作用效果,探讨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方式;鼓励一家三口进行多种休闲娱乐活动等。这样通过案主与其家庭系统的沟通协调,调动家庭系统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帮助案主实现父亲、儿子角色的正增强与对适应家庭的胜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案主在工作外寻求其它正常娱
乐活动与精神寄托。
第三,宏观角度:
干预案主与朋友、道友、邻居等系统的关系。与案主一起探讨“朋友”的概念,协助案主充分运用真正的朋友资源加强戒毒成果,远离毒友而摆脱吸毒道友带来的负面调适后果;倡导鼓励社区邻居对案主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案主以实际行动证明戒毒决心和成果,而非回避社区邻居的顾虑。这样通过真正的朋友、社区邻居等优势人际关联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案主成功调试而摆脱毒品的侵害回归正轨社会。
干预司法所、民警、社区居委会等外部机构系统。针对案主的脚伤,与司法所、居委会等机构工作人员一起到案主家里探访,并买一些食品、药品慰问和关心案主等,实现案主与机构的互惠性关系的正面增强;充分利用司法所与案主良好紧密的关系,支持、监督案主的戒毒调试;通过社区居委会向社区进行禁毒宣传,倡导关心和帮助戒毒人员。这样通过沟通协调,促使案主各外部系统也作出调整和改变,配合和支持、协助戒毒人员的戒毒调适。
4.4.1.6 再评量
经过初次评量和干预后,王某自身生物系统的协调性和胜任能力有所增强,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配合调整有利于其戒毒调适。案主一家人相互支持,过得很开心,母亲、儿子很配合和支持案主对生态系统的戒毒调适;案主对于工作更有信心,并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有一定的想法;民警、社区居委会、街道司法所等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任务角色发挥和效果增强,能更好地支持和协助案主对社会系统的适应。所以,再评量与干预关键点主要在于更加注重对原先干预的加强。
4.4.1.7 评估
① 工作员观察
经过干预和重整后,各层次生态系统对于案主戒毒的支持和配合度有很大改善,有利于案主对系统环境的适应。分析和比较案主与其所处各层次生态系统的压力关系有所缓解,相互影响趋向合理化,案主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有所改善(如表1)。
表1 干预后案主对生态系统适应改善情况表
关系加强
自身生理心理
工作与工友
朋友
社区邻居
民警、
司法所
社区居委会
压力情况 较大减弱 稍微减弱 保持 减弱 较大减弱 减弱 减弱 关系减弱 租房 以前道友 压力情况 减弱 保持
② 案主表述/行动
“我现在打份工,天天都早出晚归。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喝点酒,会跟儿子聊一下天,就差不多可以睡觉了。不会去想那些东西(毒品),也没空去想。”
“有时候晚上吃完饭也一家人出去吃宵夜,过得几开心。”
“像你们做社工的,帮助别人,好像我们,做一些好事,挺好的。”“我们几个人现在这样坐下来,大家和和谐谐,才是真的。其它的那些(毒品、犯罪)就真是不要了。”
③ 对家庭成员的观察和及其表述/行动
案主母亲每次见到我们都亲切、热情,很感谢我们对他儿子、家庭的关心和帮助。且在端午节的时候还特地包了粽子送给我们,她双手递过来时的那种眼神以及我们双手接过来后那种童真似的高兴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在我们实习结束后也仍然惦念着我们。
“你们有心了,经常找他聊天。他最近都很不错的,过得挺开心,挺好的。”“现在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他现在工作勤力,也不会想那方面的事。”“有时候晚上一家人都会出外面那些小店吃宵夜。”“真是多谢你们了。” ④ 机构工作人员:
民警:“他看到都会主动问我要不要验尿。”“每次上他们家,他们态度都非常好。”
司法所工作人员:“他是挺努力的,工作认真肯干。”“他妈妈有空经常来我们这里坐坐,就说一下他的情况。我们大家都希望他以后不再复吸,像现在这样勤勤恳恳工作,一家老小也有照顾。”
社区居委会专员:“周围隔离邻舍跟他们的共处稍微比以前好了。”“有时候大家见面都会打招呼,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到就掉头走。”
4.4.18 个案工作总结思考
个案王某与个案阿萍的生态系统情况有其类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的不同之处。对案主王某的生态系统的干预是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干预后的王某的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连贯协调,能够配合案主,增强案主的胜任能力,协助案主进行调适和适应。而对阿萍的生态系统的干预有一些是相对不可行,而且有一些对系统的干预成效不大,尤其是工作和家庭系统。所以,戒毒案主阿萍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还是处于不配合、不协调状态,尤其是微观重要他人系统----女儿的不成功干预,导致了核心的中观家庭系统不能有效协调转变和改善以协助案主适应,同时关键的工作系统也不能有效改善,最后结果案主对社会生态系统胜任能力不足够,所以没有完全成功调适而重新融进社会。 5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社区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反思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戒毒人员进行个案社会工作,实质上把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间的沟通交流作为焦点,认为戒毒人员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性生态系统。作为社会性生态系统中一分子的戒毒人员,只有成功“适应”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态系统时,才能真正摆脱毒瘾,回归社会。它摆脱了过去只是责怪戒毒人员的传统工作取向,增加了改善戒毒人员所处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工作份量,使社会工作实务更好地回归“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会工作强调全人与整合的思考架构,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能更好地综融展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成效和魅力。如,生态系统理论本身过于抽象和描述性,虽然有利于清晰地说明影响戒毒人员进行调适的多元因素,却无法解释和指导实际干预中如何协助和促使戒毒人员对其生态系统的适应,而当结合了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多种技巧和方法时,就使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总结思考,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对戒毒人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社工扮演了六个专业角色:与会者(专注于“怎样才能协助戒毒案主适应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真正回归社会”的“会议”目的)、使能者(通过行动措施促使案主、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能力作用的发挥)、中介或
组织者(协调组织案主与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促进案主对环境调适)、调解者(协调戒毒人员与各社会系统,共同致力于案主的戒毒调适)、倡导者(呼吁社会对戒毒人员的支持和关心,反对歧视)、监护者(戒毒人员无力自保时社工需要进行社会控制)。由社工角色的分析看来,社工能够充当戒毒人员自身、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的润滑剂、融合剂,促进戒毒人员各层次生态系统协调运行和联合行动,一方面增强戒毒人员自身对环境系统的胜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系统的接纳配合来共同致力于协助戒毒人员对社会适应的调适,帮助其摆脱毒品侵害,回归社会。总的说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工作是有多种优势和积极效果的。
但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生态系统观点强调戒毒人员适应问题发生的多元性,也就是说社工可以在案主的各个系统层次上进行干预。但多元干预的建议就等于没有建议。过于庞大的干预清单显得泛泛而谈,导致忽略了其中的重点和关键。且不说正常适应的人对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环境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更何况戒毒人员这一特殊弱势人群?但他们最关键的适应环节在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社区戒毒人群的个人自身系统、家庭系统、机构、社区等外部系统对案主能否成功进行戒毒调适,摆脱毒品侵害都是非常重要的,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当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高度统一与协调运行,共同致力于戒毒案主的胜任能力的增强,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协助案主适应,才能真正解决案主的戒毒问题。但实际工作证明,戒毒人员的工作系统与家庭系统作为戒毒人员社会支持的最贴近、最核心的系统,作用尤显重大。所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个案工作时在顾全各层次系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工作和家庭系统对戒毒人员的关键作用所在,充分关注和利用这些关键系统,增进案主的胜任能力,通过对关键系统的调适进一步实现对各层次系统的成功适应,摆脱毒瘾,重归社会。
6 结论与建议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一方面强调“系统”,指导社工非常全面、整合地审视戒毒人员及其所处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态系统环境,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焦点在于戒毒人员对各社会系统的“适应”。实践
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戒毒模式探索:进入社区戒毒人员的生态系统后,通过生态图工具进行清晰全面架构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分析,对戒毒人员的生态图进行评量后通过协调沟通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改变,从而实现戒毒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并且对整个个案工作过程进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毒品的强成瘾性与危害性,使戒毒人员所处的生态系统受到种种的侵害,系统对戒毒人员会产生不信任与不配合,甚至歧视和排斥,对戒毒人员形成偏见的角色定位,等等。这种种情况使戒毒人员的“人在情境中”更加关键和复杂。也就是戒毒人员对其生态系统的“适应”使面临着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然而同时,戒毒对“情境”的要求很高,需要其环境中的各层次系统紧密配合,只有案主与系统以及系统间能取得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协调运行并发挥功能,实现更高的互惠性要求,案主才能够在其生态环境中重新“适应”,才能真正实现案主戒毒问题的解决。而当其所在生态环境中的某一个链结断裂的时候,戒毒人员就处于危机状态。尤其是戒毒人员的工作系统和家庭系统,一旦断裂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如,当戒毒人员没有工作而无所事事或对自己的工作纯粹是不喜欢的时候,当戒毒人员的家庭系统无法给予其应有的接纳和支持时,案主极有可能走向复吸的道路。由此可见,要实现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适应并非易事。
因此,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社工不仅仅要与从案主角度出发,帮助案主寻求各种资源,促进案主对各系统环境的适应。而且也要站在案主所处系统的角度上,体会案主可能给系统带来的种种危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使案主所处各系统能够信任社工及戒毒人员。只有这样,各个系统才能真正接纳戒毒人员,提供各种资源来协助案主的调适,以帮助他们真正摆脱毒品的侵害,使其社会功能得以恢复,重建生活,重新融合于社区并走上生活的正轨。
参 考 文 献
耿小梅. 2007. 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构建. 社会工作,(6):28-30 管健. 2002. 生态系统心理治疗的理论述评. 贑南师范学院学报,(2):80-84 何雪松、张宇莲等译. 2005.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47-166
何雪松. 2007.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84-97 黄晨熹、唐咏译. 2004.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70-172
库少雄. 2005.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山东社会科学,(4):155-157 钱宁. 2002. 社区戒毒的控制与网络支持--昆明市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47-53
师海玲、范燕宁. 2005.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4):94-97
宋丽玉、曾华源等. 2002. 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 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49-277
王瑞鸿. 2006. 戒毒社会工作:理念、原则及其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4):12-15王瑞鸿. 2007. 综合支持:上海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与创新. 青年工作,
(1):30-33吴鸿飞、杨茂彬. 2002. 一种家庭式的新型戒毒康复模式.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6):4-6
谢爱武、郑希付. 2007. 主题综合疗法辅导戒毒患者的个案报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1(30):5904-5906
尹弘飚、张莉. 2002.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观. 教育导刊,(6):10-1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探索
摘要:毒品问题越来越多从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传统的医学戒毒和劳教戒毒已经逐渐显示出理论和方法的不足。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具体应用,进行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定义戒毒人员的问题为“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失衡,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而非戒毒人员本身的行为病态或品德的瑕疵。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无法适应,才导致不能彻底戒除毒瘾。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区戒毒人员的个案社会工作重在通过生态图工具分析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并通过沟通和干预协调,调整改善戒毒人员的生态系统环境,增强戒毒人员自身胜任能力,使这一弱势群体能够成功适应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实现戒毒人员与其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戒毒社会工作 个案工作 生态系统 生态图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目前,毒品问题是日益严峻的世界性难题。钻了改革开放的空子,我国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吸毒和贩毒人群猛然上升,禁毒和戒毒工作尤为艰巨。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公安机关主管的强制戒毒、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劳教戒毒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办的自愿戒毒三种模式,尽管这三种模式各有特长,但现实生活却又各自为政。此外,这三种戒毒方式分别存在有明显的误区,要么注重司法强制,要么强调医学介入,这种过于简单化思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吸毒成瘾的内在复杂性,戒毒的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结合国外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形,多种模式、多个层次、多种方法、多条渠道应该是我国目前戒毒工作的现实选择。其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国内以及国外的经验有利地证明了这一点(王瑞鸿,2006)。社会工作的引入可视为目前戒毒工作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专业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毒品成瘾性的深入认识,需要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戒毒,防止复吸的方法。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戒毒实践之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
戒毒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助人自助,相信戒毒者个人潜能—支持下,依靠专业社工者,借助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吸毒人员进行干预,从而使他们戒毒成功,并且回归社会。因此,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运用于戒毒工作。针对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不能良好适应问题,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戒毒人员的潜能,并进一步联系各种资源等,协助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避免复吸,从而实现重新走上“社会正轨”,回归社会。
本文旨在通过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即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并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会谈和追踪了解,分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的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以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身的适应和胜任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即通过更好的有效戒毒模式的探索,以帮助社区内的戒毒人员真正摆脱毒品的侵害,使其能顺利重建生活,社会功能得以恢复,重新融合于社区并走上生活的正轨。所以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通过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来研究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是具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2 研究方法
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核心专业方法之一,指工作者利用专业的方法(内部观察法)帮助单个的个体或家庭,通过解决案主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增强其介入生活实际的能力,协助其人际关系。而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纯理论,同时也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个案工作的开展。生态系统理论与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戒毒康复工作中,旨在增强戒毒人员潜能发挥、能力的提高与系统资源的配合和利用程度,实现其对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好适应。
笔者作为一名准社工,先后在广州市海珠区几个街道司法所进行了接近一年的实习,与不同戒毒人员接触、沟通和交流,深入开展个案工作和研究。本文主要根据其中的观察和参与过程,以实习期间所开展的若干个戒毒人员的个案工作为切入点,并以其中两个典型个案为案例分析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的探索,以阐明戒毒康复工作
中生态系统理论适用的科学性以及社会工作相关技巧对戒毒康复工作的运用尤其是个案工作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相关研究
目前来说,戒毒社会工作还是处于探究、起步的阶段,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不多。
从相关的戒毒社会工作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实践模式:
第一,云南昆明的金碧社区模式:以“五心工程”为代表的帮戒,采取“二帮一”(即:二位工作人员负责一名戒吸人员),“三结合”(即:家庭、单位、社区结合的方式,“用真心、爱心去教育、挽救吸毒者;用耐心、信心去点燃吸毒人员的生命之火,扬起他们生活的风帆;以心换心去唤起吸毒人员的信心和良知,使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由”要我戒“到我戒”的主动转变。(钱宁,2002)可见,金碧模式基本上可归类为政府行为,缺乏专业的价值理念支撑,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缺乏专业方法技巧的介入,而主要由工作者按经验行事,基本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
第二,云南戒毒新模式:即企业+工厂+戒毒康复社区,戒毒人员自愿入住“安全岛”、“雨露社区”,进行强制戒毒或戒毒康复,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医疗费),吃穿住全免费。戒毒所的开支由财政补贴一些,更多是靠戒毒人员自身的康复劳动所得。生理脱瘾后劳动,针对戒毒人员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技术特点,为他们安排不同技能的劳动,使每一名戒毒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实现“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 戒毒人员生活、住宿、医疗条件的改善,康复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报酬的兑现,社会低保制度的引入和实施,有效提高了戒毒人员心理脱瘾疗效,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戒毒期满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暂时无力融入社会的戒毒人员。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直接为戒毒人员人为制造一个新的、接纳的社区环境,使其能够很容易适应。此模式虽不强调社会工作具体专业方法的运用,但实质已经融入“人在情境中”的思想。
第三,美国“戴托普戒毒模式”的中国实践:最先的云南戴托普戒毒康复村,后来的北京“向日葵治疗社区”,都是非政府非赢利性的机构,援引美国的TC戒毒治疗模式。它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戒毒人员集体居住,等级管理,通过各种规章、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对戒毒者进行约束和激励,使戒毒人员逐渐学
会控制和处理情绪情感,端正生活态度,矫正旧有行为。(吴鸿飞、杨茂彬,2002)这种模式强调新的信念和行为的长时间习得和巩固,强调戒毒人员自身的改变和完善,以适应融入社会,它虽然没有社工专业理论的支持,但在实践上一定程度运用了社工专业方法----面质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以及小组工作方法的开展。
已有的戒毒社会工作相关研究主要有:
1、戒毒社会工作的宏观角度研究:比较宽泛地从理论、原则来论述戒毒社会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粗略的个案、家庭、小组、社区戒毒社会工作方法介绍(王瑞鸿,2006)。此类研究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指引,缺乏具体的指导理论。
2、戒毒社会工作的微观研究:如戒毒心理辅导研究,运用主题综合疗法对戒毒患者进行个案辅导(谢爱武、郑希付,2007等)。此类研究主要重在综合精神分析,并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实现戒毒人员的认知改变,从而达到行为矫正。这就过于强调个人、心理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
3、对现有戒毒实践、模式的总结和提炼:如上海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创新---综合支持(王瑞鸿,2007)、无毒社区实践的研究和提炼(钱宁,2002)、戴托普戒毒模式的总结提炼(吴鸿飞、杨茂彬,2002)等等。其主要工作方法有:家庭治疗、团体康复方法、社区支持方法、综合增能方法,可见更多强调单方面的外部系统对戒毒人员的支持、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系统理论有相似之处,缺乏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比较忽视了另一方面戒毒人员自身系统对外部系统的作用。
纵观以上戒毒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和研究,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社会缺乏戒毒社会工作的制度平台,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范围和程度都很小,方法介入初露头角,还有待发展;2、有较少的本土化实践创新与研究,但仍不成熟;3、介入强调戒毒人员个人的生理、心理问题,或者偏重于外部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和影响,或者在两方面都关注的同时却缺乏生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针对具体个案的综合协调干预。而生态系统模式下社工关注案主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旨在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
3 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3.1 理论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的根源最早可以上溯至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其提出的“适者生存”生态法则。就社会工作而言, 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 年代相当引起注意的实务理论模型, 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工实务的理论, 是少数具有综融性与折中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宋丽玉、曾华源等, 2000)。二十世纪初,Ma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运动中,建构“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强调“社会处遇”的重要性。随后,社会工作实务逐步融合了人类学家主张的角色理论,社会学家Blumer的象征互动理论等,强调个人行为是个人与其文化环境相互流动、社会化、角色期待的结果。接着,在1950年代左右,W.E.Gordon和H.M.Bartlett两位社工学者呼吁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必须是同时注重个人与环境间相互配搭的双焦点干预。在1960年代,全球推动“地球日”运动,西方科学与社会思潮从过去倾向于自然法则定律与单一因果联系推论的知识典范,转变为强调人与环境间的互动论或多元体系的观点架构。最后,生态系统观点于1970年代再纳入了增加权能取向的理论观点,强调社会工作员与案主应建立互惠性的权利关系。并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正式提出,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它强调社工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场域,重视个人与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案主与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各层次社会系统的调和、适应程度来导引社会工作的实施。
3.2 理论基本观点与概念
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它把人类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 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 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 强调生态环境( 人的生存系统) 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师海玲、范燕宁, 2005) 。生态系统观点的建构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维系生存的需要。
生态系统:指的是个人与之相互“交流”、相互“调适”的周围环境,使个人赖以生存并满足需要的社会系统。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 (Micro system ) 、中观系统 (Mezzo system) 、宏观系统(Macro system)
(师海玲、范燕宁,2005)。针对戒毒人员来分析,微观系统是指处在戒毒人员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如对其影响很大的父母或子女、居委工作人员等重要他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如戒毒人员的家庭、工作群体等。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 ,如戒毒人员所在的社区、机构、组织和文化等。
3.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有学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心理治疗和发展(管健,2002),也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范燕宁,2005),更具体的如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尹弘飚、张莉,2002)。也有进行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的构建研究(耿小梅,2002)。它们都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特点,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通过人对社会生态环境中能否适应来阐明社会中人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目前,还没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具体指导戒毒社会工作。
4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个案工作
4.1 社区戒毒人员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受毒品侵害后的戒毒人员,他们在社区中的康复可能面临着如身体心理健康、就业、住房、与家庭关系僵化、社区不接纳、社会歧视,以前毒友的诱惑等一系列问题,而戒毒人员自身的胜任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调适和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戒毒人员与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很多的不调和之处,与其家庭、社区、机构等系统的协调和运行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微观系统看:
戒毒人员自身生物系统限制了其胜任能力,不利于其对生态系统的调试。由于毒品的危害性,戒毒者自身可能面临着生理系统的身体健康、心理系统的精神空虚缺乏寄托等问题。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33.4%的戒毒人员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且有29.1%的戒毒人员处于精神状况不佳、心情郁闷状态。这不利于戒毒人员与所处生态系统的成功交流,不利于其对生态系统的适应。
第二,从中观系统看:
家庭系统可能给戒毒人员调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危机,如住房、经济收入、
与家人的关系、家庭责任等。调查显示20%左右的戒毒人员觉得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恶劣,且超过15%的人主要因此复吸。由此看来,戒毒人员在家庭系统中难以很好地展现胜任能力,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威胁着案主对它的调试和胜任,即戒毒人员在家庭系统中存在着压力和复吸危机。
戒毒人员工作群体系统带来压力和危机。戒毒人员很难找到工作,更不用说满意的工作,41%的戒毒人员主要因为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精神没有寄托而走上复吸道路。戒毒人员因没有工作而引起的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另外也间接对戒毒人员的胜任能力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其掌控环境的能力。
第三,从宏观系统看:
现实中的外部帮戒机构系统,如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所会等能够为戒毒人员提供的资源不多,且机构之间存在着不协同的现象,不能在协助戒毒工作上发挥最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戒毒人员对社会系统适应所依赖的资源等需求难以获取,不利于实现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调适。
戒毒人员容易受社会歧视,不被接纳。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50%的戒毒人员感到受别人歧视的苦恼,且有28.6%主要因此而复吸。因此处在社区系统中的戒毒人员很难独自调适来适应其所处各层次生态系统,这需要多方互动、理解和配合才能以实现。
4.2 生态系统理论对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适用性
经过戒毒人员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生态系统对戒毒人员关键作用所在。戒毒人员要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生存,则必须要适应。而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存在多种不协调之处,所以他们一方面需要胜任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外部系统的调整配合,促进戒毒人员的成功适应。
所以,聚焦于戒毒人员“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干预,对戒毒人员个人、家庭、机构、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综合各种社会工作取向的方法,对戒毒人员的多元系统进行多元面向的干预,以协助戒毒人员获取多种资源,提高自身的胜任能力,促进其与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
因此,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是戒毒研究的一个有利探索和新的视角。并且,生态系统理论也应该为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所借重,以更好地协助戒毒人员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4.3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要点
第一,对案主问题进行界定。依据生态系统观点,个人与其周围环境交流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会使其产生压力或危机,即由于不能调适而产生的“生活中的问题”。戒毒人员的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描述:第一,戒毒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精神心理等产生的掌控周围系统环境的障碍。即戒毒人员胜任能力受限,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环境或改变自己来实现两者的协调,以使自己最佳适应社会系统环境。第二,戒毒人员在与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不配合与不协调。如戒毒人员曾经给其所处系统带来的危害导致系统的不信任与不配合;歧视的压力带来戒毒信心的破灭导致调适失败;有偏见的角色定位或生活变化致使戒毒人员及其生态系统的不妥协与不协调;旧毒友或其他诱惑致使戒毒人员放弃调适而宁愿让自己作为病态处于系统当中;等等。
第二,运用生态图工具,描绘和表述出吸毒个人自身及其与所在系统环境交流的互动和关系情况,并针对两者交流的调和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决策。在评估过程中,一方面要评估戒毒人员的现状和需求,另一方面要确定生态系统环境满足戒毒人员需求资源的提供状况,而最重要的在于找出调适不能成功的关键点,找出戒毒人员个人需求和资源之间的失衡或障碍,再进一步寻求有效调适的资源连接、协调沟通行动策略,促进案主戒毒问题的解决。
第三,运用各种方法策略进行阶段性干预。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干预技巧实际上融合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它可以综融社会工作的多种技巧方法,很注重干预的阶段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初始期的关系建立、资料收集等;行动持续进行期的协助案主提高胜任能力和调适技巧,以及案主正向社会网络系统的建立等;结束期的结案相关的案主的情况以及助人过程的有效性评估。而更加具体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干预过程则可以细分为七个步骤:1、进入系统;2、绘制生态图;3、评量生态;4、创造改变的观点;5、协调与沟通;6、再评量;7、评估。
4.4 案例分析
4.4.1 个案一:
4.4.1.1 案主背景资料情况说明
案主王某,男,43岁,小学毕业,离婚,首次吸毒是在1995年。2004年因吸毒在偷买毒品的时候而被抓,进行强制戒毒。随后被送进劳教所劳教。于2006年7月8日被释放出来,回归社会。
王某身体情况相对比较好,因吸毒而带来的躯体上的危害并没有很明显地体现。但最近在工作归途中扭伤了脚。在精神状态上,工作是唯一的寄托,对母亲、儿子责任压力重。与社工一共进行了四次正式辅导会谈。
4.4.1.2 进入案主系统
案主母亲退休在家且非常关心案主,所以案主及其母亲成为社工进入案主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同时,社工也通过社区民警以及司法所工作人员等重要他人进入案主系统。
① 生态图解读说明:
正向关系,线条长短、粗细表关系远近、强弱;
微弱、疏离及不明确关系,线条粗细表疏离程度大小;
有压力的关系,曲峰多寡表压力大小;
关系的断绝;
(5)关系线箭头代表给与取的关系,起端为给与者
② 王某自身与家庭系统生态图
图1 王某自身与家庭系统生态图
③ 王某及其家庭与其他外部系统生态图
图2 王某及家庭与其他外部系统生态图
4.4.1.4 生态评量
① 微观至中观系统----案主个人与家庭生态系统分析
首先,案主个人生物系统对其适应存在压力和危机。案主精神比较空虚,除工作外无以寄托。生理上,最近案主的脚扭伤而无法正常上班,这对案主及其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即案主的胜任能力因生理心理而受到限制,不利于成功适应系统环境。
其次,案主家庭系统内部,母亲与儿子是案主戒毒非常大的动力。一方面,案主深爱母亲,但吸毒给母亲和家庭带来危害,觉得愧疚。另一方面,案主很关心儿子,忧虑儿子的学习、未来,害怕自己的吸毒及相关经历对儿子产生负面影响。这两方面因素都坚定了案主的戒毒信念,增强了戒毒调试的决心和勇气。由此看来,案主的核心家庭系统配合和支持案主对系统环境进行戒毒调适,有利于成功摆脱毒瘾。但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巨大的家庭责任和压力也存在着促使案主转向毒品寻求减压和慰藉的危机。另外,前妻、其他亲人与案主联系较少,如果能够调动他们对案主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案主进行调适的良好资源。 ② 中观至宏观系统----案主及其家庭的外部生态系统分析
第一,工作对戒毒案主调适并适应社会大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案主工作早出晚归很辛苦,但却是“麻醉”自己的最好方法,即为了应对工作压力而无暇去想或接触毒品。这对于戒毒案主进行成功调适是一个有利因素。然而工作的压力程度究竟多大才是最佳的?过度的工作压力,有可能导致负面调适效果。那么怎样在现实中寻找缓解压力的办法,把工作压力程度控制在一定最佳范围,以防压力的宣泄转向毒品,这是必须谨慎斟酌和把握好的。
第二,住房透过案主家庭系统加大案主的压力。案主租的是廉租房,本身压力还是比较小的,但透过家庭系统,即案主作为一家之主要承担整个家庭的住房问题,则加重了住房问题的压力。
第三,案主现有的朋友是非常好的支持和帮助团体。现在王某与以前的道友疏离,以前道友来到家里找案主,案主母亲起了很大的阻隔作用,更减轻了案主道友引诱的压力。据了解,案主现在的朋友主要是开始吸毒以前的朋友(不吸毒),一直以来都与案主有联系,且曾多次帮助过案主。由此看来,现有朋友圈子接纳案主,帮助案主对其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戒毒调适。
第四,案主与邻居联系并不密切,但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压力关系。社区邻居知道案主曾经吸毒,所以即使不歧视也会有顾忌心理。案主面对这种压力,通常采取回避方式,即尽量少与邻居发生联系。由此看来,需要与邻居沟通协调,使其成为案主适应其生态系统的有利支持资源。
4.4.1.5 创造改变的观点与协调沟通
第一,微观角度:
干预案主自身系统,增强其胜任能力。我们邀请案主在休息日参加社区戒毒人员的小组活动,一方面有助案主身心娱乐与精神放松,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专业指导下通过相关技巧和方法的习得,更好地协助案主戒毒。
第二,中观角度:
干预案主家庭系统。与案主及其儿子共同探讨改善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鼓励案主通过一起打球,谈心等方式与儿子更多交流,共同协商解决儿子学习与成长的问题;积极肯定案主母亲帮助案主戒毒作用效果,探讨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方式;鼓励一家三口进行多种休闲娱乐活动等。这样通过案主与其家庭系统的沟通协调,调动家庭系统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帮助案主实现父亲、儿子角色的正增强与对适应家庭的胜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案主在工作外寻求其它正常娱
乐活动与精神寄托。
第三,宏观角度:
干预案主与朋友、道友、邻居等系统的关系。与案主一起探讨“朋友”的概念,协助案主充分运用真正的朋友资源加强戒毒成果,远离毒友而摆脱吸毒道友带来的负面调适后果;倡导鼓励社区邻居对案主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案主以实际行动证明戒毒决心和成果,而非回避社区邻居的顾虑。这样通过真正的朋友、社区邻居等优势人际关联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案主成功调试而摆脱毒品的侵害回归正轨社会。
干预司法所、民警、社区居委会等外部机构系统。针对案主的脚伤,与司法所、居委会等机构工作人员一起到案主家里探访,并买一些食品、药品慰问和关心案主等,实现案主与机构的互惠性关系的正面增强;充分利用司法所与案主良好紧密的关系,支持、监督案主的戒毒调试;通过社区居委会向社区进行禁毒宣传,倡导关心和帮助戒毒人员。这样通过沟通协调,促使案主各外部系统也作出调整和改变,配合和支持、协助戒毒人员的戒毒调适。
4.4.1.6 再评量
经过初次评量和干预后,王某自身生物系统的协调性和胜任能力有所增强,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配合调整有利于其戒毒调适。案主一家人相互支持,过得很开心,母亲、儿子很配合和支持案主对生态系统的戒毒调适;案主对于工作更有信心,并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有一定的想法;民警、社区居委会、街道司法所等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任务角色发挥和效果增强,能更好地支持和协助案主对社会系统的适应。所以,再评量与干预关键点主要在于更加注重对原先干预的加强。
4.4.1.7 评估
① 工作员观察
经过干预和重整后,各层次生态系统对于案主戒毒的支持和配合度有很大改善,有利于案主对系统环境的适应。分析和比较案主与其所处各层次生态系统的压力关系有所缓解,相互影响趋向合理化,案主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有所改善(如表1)。
表1 干预后案主对生态系统适应改善情况表
关系加强
自身生理心理
工作与工友
朋友
社区邻居
民警、
司法所
社区居委会
压力情况 较大减弱 稍微减弱 保持 减弱 较大减弱 减弱 减弱 关系减弱 租房 以前道友 压力情况 减弱 保持
② 案主表述/行动
“我现在打份工,天天都早出晚归。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喝点酒,会跟儿子聊一下天,就差不多可以睡觉了。不会去想那些东西(毒品),也没空去想。”
“有时候晚上吃完饭也一家人出去吃宵夜,过得几开心。”
“像你们做社工的,帮助别人,好像我们,做一些好事,挺好的。”“我们几个人现在这样坐下来,大家和和谐谐,才是真的。其它的那些(毒品、犯罪)就真是不要了。”
③ 对家庭成员的观察和及其表述/行动
案主母亲每次见到我们都亲切、热情,很感谢我们对他儿子、家庭的关心和帮助。且在端午节的时候还特地包了粽子送给我们,她双手递过来时的那种眼神以及我们双手接过来后那种童真似的高兴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在我们实习结束后也仍然惦念着我们。
“你们有心了,经常找他聊天。他最近都很不错的,过得挺开心,挺好的。”“现在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他现在工作勤力,也不会想那方面的事。”“有时候晚上一家人都会出外面那些小店吃宵夜。”“真是多谢你们了。” ④ 机构工作人员:
民警:“他看到都会主动问我要不要验尿。”“每次上他们家,他们态度都非常好。”
司法所工作人员:“他是挺努力的,工作认真肯干。”“他妈妈有空经常来我们这里坐坐,就说一下他的情况。我们大家都希望他以后不再复吸,像现在这样勤勤恳恳工作,一家老小也有照顾。”
社区居委会专员:“周围隔离邻舍跟他们的共处稍微比以前好了。”“有时候大家见面都会打招呼,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到就掉头走。”
4.4.18 个案工作总结思考
个案王某与个案阿萍的生态系统情况有其类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的不同之处。对案主王某的生态系统的干预是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干预后的王某的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连贯协调,能够配合案主,增强案主的胜任能力,协助案主进行调适和适应。而对阿萍的生态系统的干预有一些是相对不可行,而且有一些对系统的干预成效不大,尤其是工作和家庭系统。所以,戒毒案主阿萍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还是处于不配合、不协调状态,尤其是微观重要他人系统----女儿的不成功干预,导致了核心的中观家庭系统不能有效协调转变和改善以协助案主适应,同时关键的工作系统也不能有效改善,最后结果案主对社会生态系统胜任能力不足够,所以没有完全成功调适而重新融进社会。 5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社区戒毒人员个案工作的反思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戒毒人员进行个案社会工作,实质上把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间的沟通交流作为焦点,认为戒毒人员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性生态系统。作为社会性生态系统中一分子的戒毒人员,只有成功“适应”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态系统时,才能真正摆脱毒瘾,回归社会。它摆脱了过去只是责怪戒毒人员的传统工作取向,增加了改善戒毒人员所处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工作份量,使社会工作实务更好地回归“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会工作强调全人与整合的思考架构,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能更好地综融展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成效和魅力。如,生态系统理论本身过于抽象和描述性,虽然有利于清晰地说明影响戒毒人员进行调适的多元因素,却无法解释和指导实际干预中如何协助和促使戒毒人员对其生态系统的适应,而当结合了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多种技巧和方法时,就使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总结思考,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对戒毒人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社工扮演了六个专业角色:与会者(专注于“怎样才能协助戒毒案主适应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真正回归社会”的“会议”目的)、使能者(通过行动措施促使案主、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能力作用的发挥)、中介或
组织者(协调组织案主与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促进案主对环境调适)、调解者(协调戒毒人员与各社会系统,共同致力于案主的戒毒调适)、倡导者(呼吁社会对戒毒人员的支持和关心,反对歧视)、监护者(戒毒人员无力自保时社工需要进行社会控制)。由社工角色的分析看来,社工能够充当戒毒人员自身、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的润滑剂、融合剂,促进戒毒人员各层次生态系统协调运行和联合行动,一方面增强戒毒人员自身对环境系统的胜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系统的接纳配合来共同致力于协助戒毒人员对社会适应的调适,帮助其摆脱毒品侵害,回归社会。总的说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工作是有多种优势和积极效果的。
但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生态系统观点强调戒毒人员适应问题发生的多元性,也就是说社工可以在案主的各个系统层次上进行干预。但多元干预的建议就等于没有建议。过于庞大的干预清单显得泛泛而谈,导致忽略了其中的重点和关键。且不说正常适应的人对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环境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更何况戒毒人员这一特殊弱势人群?但他们最关键的适应环节在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社区戒毒人群的个人自身系统、家庭系统、机构、社区等外部系统对案主能否成功进行戒毒调适,摆脱毒品侵害都是非常重要的,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当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的各层次生态系统高度统一与协调运行,共同致力于戒毒案主的胜任能力的增强,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协助案主适应,才能真正解决案主的戒毒问题。但实际工作证明,戒毒人员的工作系统与家庭系统作为戒毒人员社会支持的最贴近、最核心的系统,作用尤显重大。所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个案工作时在顾全各层次系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工作和家庭系统对戒毒人员的关键作用所在,充分关注和利用这些关键系统,增进案主的胜任能力,通过对关键系统的调适进一步实现对各层次系统的成功适应,摆脱毒瘾,重归社会。
6 结论与建议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一方面强调“系统”,指导社工非常全面、整合地审视戒毒人员及其所处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态系统环境,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焦点在于戒毒人员对各社会系统的“适应”。实践
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戒毒模式探索:进入社区戒毒人员的生态系统后,通过生态图工具进行清晰全面架构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分析,对戒毒人员的生态图进行评量后通过协调沟通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改变,从而实现戒毒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并且对整个个案工作过程进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毒品的强成瘾性与危害性,使戒毒人员所处的生态系统受到种种的侵害,系统对戒毒人员会产生不信任与不配合,甚至歧视和排斥,对戒毒人员形成偏见的角色定位,等等。这种种情况使戒毒人员的“人在情境中”更加关键和复杂。也就是戒毒人员对其生态系统的“适应”使面临着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然而同时,戒毒对“情境”的要求很高,需要其环境中的各层次系统紧密配合,只有案主与系统以及系统间能取得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协调运行并发挥功能,实现更高的互惠性要求,案主才能够在其生态环境中重新“适应”,才能真正实现案主戒毒问题的解决。而当其所在生态环境中的某一个链结断裂的时候,戒毒人员就处于危机状态。尤其是戒毒人员的工作系统和家庭系统,一旦断裂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如,当戒毒人员没有工作而无所事事或对自己的工作纯粹是不喜欢的时候,当戒毒人员的家庭系统无法给予其应有的接纳和支持时,案主极有可能走向复吸的道路。由此可见,要实现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适应并非易事。
因此,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社工不仅仅要与从案主角度出发,帮助案主寻求各种资源,促进案主对各系统环境的适应。而且也要站在案主所处系统的角度上,体会案主可能给系统带来的种种危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使案主所处各系统能够信任社工及戒毒人员。只有这样,各个系统才能真正接纳戒毒人员,提供各种资源来协助案主的调适,以帮助他们真正摆脱毒品的侵害,使其社会功能得以恢复,重建生活,重新融合于社区并走上生活的正轨。
参 考 文 献
耿小梅. 2007. 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构建. 社会工作,(6):28-30 管健. 2002. 生态系统心理治疗的理论述评. 贑南师范学院学报,(2):80-84 何雪松、张宇莲等译. 2005.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47-166
何雪松. 2007.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84-97 黄晨熹、唐咏译. 2004.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70-172
库少雄. 2005.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山东社会科学,(4):155-157 钱宁. 2002. 社区戒毒的控制与网络支持--昆明市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47-53
师海玲、范燕宁. 2005.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4):94-97
宋丽玉、曾华源等. 2002. 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 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49-277
王瑞鸿. 2006. 戒毒社会工作:理念、原则及其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4):12-15王瑞鸿. 2007. 综合支持:上海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与创新. 青年工作,
(1):30-33吴鸿飞、杨茂彬. 2002. 一种家庭式的新型戒毒康复模式.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6):4-6
谢爱武、郑希付. 2007. 主题综合疗法辅导戒毒患者的个案报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1(30):5904-5906
尹弘飚、张莉. 2002.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观. 教育导刊,(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