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桂花雨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 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 分同桌轮读,评议。 5.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 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

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

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

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六、作业 1. 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 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 使劲摇 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 好香 怀念童年生活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 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 分同桌轮读,评议。 5.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 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

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

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

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六、作业 1. 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 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 使劲摇 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 好香 怀念童年生活


相关内容

  • 7课 桂花雨 优质教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 理解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的主次, 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 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 ...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四季]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季>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 ...

  •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精品)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尝试应用词语练习表达.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方法感悟作者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 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 2016-06-14 来源:易公教育 [说教材]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 ...

  •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重难点策略第七课
  • 7* 桂花雨 学习目标 ①学会"箩.杭"2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

  •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桂花雨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桂花雨 班级 姓名 一.读课文,想一想. ◆ 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 可以概括成几点,也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句写在下面.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二.阅读. 艾糕糕 色.白色.忽然,感觉到一种似曾相识的香气 ...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读读写写记记 幽芳 漂泊 唯独 顿时 慈祥 稀罕 离别 大抵 精神 品格 灵魂 骨气 民族 气节 磨难 欺凌 境遇 毕竟 所谓 梳理 衰老 珍藏 手绢 华侨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玷污 秉性 眷恋 姿态 迷人 至少 邻居 成熟 完整 尤其 提前 潺 ...

  • 小学语文:7.[桂花雨]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
  •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