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化纵论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进功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01—0072—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视角对高校的文化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传承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
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其生存之根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
现和主要源泉,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也是综合国
力的主要标志。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力量。文化通过教育一代代地传下去,从而
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正是不断通过教育将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
软实力,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一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承功能;二是创新功能,尤其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承的动力是创新,离开创新,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州¨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
72
2。,耵
万方数据
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
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的文化选择过程,继承和弘扬中华
文化的优良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
建设先进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想使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性,就必须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先进文化。中外教育发展史启示我
们,文化发展不能自我封闭,更不能故步自封,抱残
守缺。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进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在交流
中诞生新观点、新思路和新理论,从而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要建设并传播体现时代特色要求的中华先进文化,关键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
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创新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
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不断创新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传递、建设人类文
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扩大再生产的创新过
程。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永续发
万方数据
高校理论战线
展,更谈不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必
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
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幢1。高等教育作
为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和创新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
献。第二,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b】。第三,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
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国家和社会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通过育人实现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深刻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这就足说要把提高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足教学的技术而已。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
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
73删2.,
&化纵论
“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创新,就是在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中的核心理念。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必须深刻地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高等教育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必须强化“育人”的双重自觉: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H】。只有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应强化国际性的交往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会扩展学生对世界文明的了解,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当代的文明形态的变革,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传承
和创新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首先是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其次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最后是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最终要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啼3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不仅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应负担的文化使命,也同时是面对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在创新过程中的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同样,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传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天人合一”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文
74肋朋
万方数据
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中心”。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可见,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没有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那么思想则是一所大学的高度。大学主要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此意义上,大学即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大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
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ll期.
[2]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中国
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3]宁先圣:《大学如何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国教
育报》2011年11月15日.
[4]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
新的当代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儿年第3期.[5]田建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民日
报>2011年9月9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宣传部361005责任编辑:马建辉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进功
厦门大学宣传部 361005
高校理论战线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llzx201201017.aspx
致化纵论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进功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01—0072—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视角对高校的文化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传承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
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其生存之根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
现和主要源泉,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也是综合国
力的主要标志。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力量。文化通过教育一代代地传下去,从而
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正是不断通过教育将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
软实力,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一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承功能;二是创新功能,尤其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承的动力是创新,离开创新,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州¨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
72
2。,耵
万方数据
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
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的文化选择过程,继承和弘扬中华
文化的优良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
建设先进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想使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性,就必须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先进文化。中外教育发展史启示我
们,文化发展不能自我封闭,更不能故步自封,抱残
守缺。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进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在交流
中诞生新观点、新思路和新理论,从而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要建设并传播体现时代特色要求的中华先进文化,关键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
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创新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
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不断创新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传递、建设人类文
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扩大再生产的创新过
程。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永续发
万方数据
高校理论战线
展,更谈不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必
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
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幢1。高等教育作
为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和创新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
献。第二,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b】。第三,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
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国家和社会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通过育人实现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深刻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这就足说要把提高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足教学的技术而已。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
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
73删2.,
&化纵论
“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创新,就是在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中的核心理念。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必须深刻地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高等教育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必须强化“育人”的双重自觉: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H】。只有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应强化国际性的交往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会扩展学生对世界文明的了解,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当代的文明形态的变革,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传承
和创新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首先是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其次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最后是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最终要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啼3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不仅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应负担的文化使命,也同时是面对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在创新过程中的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同样,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传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天人合一”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文
74肋朋
万方数据
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中心”。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可见,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没有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那么思想则是一所大学的高度。大学主要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此意义上,大学即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大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
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ll期.
[2]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中国
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3]宁先圣:《大学如何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国教
育报》2011年11月15日.
[4]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
新的当代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儿年第3期.[5]田建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民日
报>2011年9月9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宣传部361005责任编辑:马建辉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进功
厦门大学宣传部 361005
高校理论战线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llzx201201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