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2012年第5期

  王安石的政治成就是实行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文学成主要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散文《游褒禅山记》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男,汉族,公元1021年1月18日生,属相猴,江西抚州人,进士学历,1042年开始,先后担任北宋朝代县处级的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任地市级的江宁府,又改任研究员职称的翰林学士。1069年,提任为省部级的参知政事,从1070年起,两度出任宰相职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1076年辞去官职,到江苏南京的江宁隐居,享受副国家级的舒国公待遇,后又改称荆公。 性格及社会关系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小时候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气呵成,刚开始很不经意,等写完后,见者都佩服文章的精妙。 王安石在未当官时,就因其文采名震京师。他不好奢侈,自奉俭朴,甚至衣脏不换,面垢不洗,世人大多认为这是贤人的个性。唯独大学者苏洵说他:“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是大奸佞之人的。”并且还专门作了一篇《辩奸论》讽刺王安石。 王安石性格强硬,遇事态度鲜明,对自己的意见非常自信,从不去改变它。被别人形容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1015年的北宋朝代进士,任地市级的福建建安主簿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王益迁任地市级的江西临江军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升任副省级的江苏南京的江宁通判,全家迁往南京。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   王安石的大弟弟王安国,字平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的二弟弟王安礼,曾经在大文豪苏轼因罪下狱,无人敢救时,上书宋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使苏轼得到从轻处罚。王安礼在任开封知府时,善于断案,执法严明。到职不过3个月,将几万件积案全部审清,神宗听说后称赞他“安礼能勤吏,于古无愧矣!”所著文集二十卷,已列入《四库全书》传于世。 王安石的儿子王�,自幼聪明伶俐,才高志远,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他积极支持父亲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但可惜的是,王�只有33岁就病逝了。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是有矛盾的。据史书记载,苏轼及他的父亲,还有他的老师朋友,都是旧党一派,对王安石的变法新党意见颇大。王安石由此厌恶苏轼,曾上书皇帝说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少食物,多加鞭笞,使其服贴乃可用。王安石身为年长十五岁的前辈和位极人臣的宰相,这样对待持不同政见的苏轼,确实有失公正,更谈不上厚道。无怪在十多年后,当苏轼在南京与王安石相见时,苏轼说了一句“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能言善辩的王安石也只好无言以对。 但是,他们虽然政见不合,彼此却很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时,苏轼曾经去探访他,两个人多次唱诗做和。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在钟山定居,与他做邻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苏轼的看法,而苏轼更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王安石。 政治成就:王安石变法 1070年,49岁的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而此时的宋神宗赵顼刚当皇帝3年。只有23岁。他对北宋朝当时国穷民弱,外有强敌的现状非常不满,励精图治,一心想重振大宋王朝。王安石理财治国的改革思想恰好迎合了年轻有为的宋神宗,于是君臣一心,实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改革、税务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科举改革等五个方面。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新成立了国家最高的财政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到1076年的6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大大增加了北宋国家的财政收入,贫苦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对外作战方面,1073年,在王安石的亲自指挥下,宋军与西夏国交战,收复了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取得了宋朝自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 但是,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还有,有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操作偏差等情况,另外就是由于王安石非常固执,听不进去别人意见,一意孤行,致使新法举步维艰,越来越难。1076年,王安石爱子王雾病逝,王安石辞相位,隐居南京,新法陷入低潮。 在此后一直到1086年的10年时间里,宋神宗依然坚持实行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制度,直至他去世。紧接着,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王安石的新法便全部被废除。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1086年5月21日去世,终年65岁。葬于江苏南京的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受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称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41年后,北宋朝代灭亡。 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中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他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道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论性的文章,体现出他鲜明的政治观点,语言犀利,逻辑缜密。如《答司马谏议书》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另一类是游记,如《游褒禅山记》。这是王安石在1054年33岁时,担任地市级的安徽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其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王安石的政治成就是实行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文学成主要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散文《游褒禅山记》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男,汉族,公元1021年1月18日生,属相猴,江西抚州人,进士学历,1042年开始,先后担任北宋朝代县处级的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任地市级的江宁府,又改任研究员职称的翰林学士。1069年,提任为省部级的参知政事,从1070年起,两度出任宰相职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1076年辞去官职,到江苏南京的江宁隐居,享受副国家级的舒国公待遇,后又改称荆公。 性格及社会关系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小时候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气呵成,刚开始很不经意,等写完后,见者都佩服文章的精妙。 王安石在未当官时,就因其文采名震京师。他不好奢侈,自奉俭朴,甚至衣脏不换,面垢不洗,世人大多认为这是贤人的个性。唯独大学者苏洵说他:“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是大奸佞之人的。”并且还专门作了一篇《辩奸论》讽刺王安石。 王安石性格强硬,遇事态度鲜明,对自己的意见非常自信,从不去改变它。被别人形容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1015年的北宋朝代进士,任地市级的福建建安主簿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王益迁任地市级的江西临江军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升任副省级的江苏南京的江宁通判,全家迁往南京。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   王安石的大弟弟王安国,字平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的二弟弟王安礼,曾经在大文豪苏轼因罪下狱,无人敢救时,上书宋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使苏轼得到从轻处罚。王安礼在任开封知府时,善于断案,执法严明。到职不过3个月,将几万件积案全部审清,神宗听说后称赞他“安礼能勤吏,于古无愧矣!”所著文集二十卷,已列入《四库全书》传于世。 王安石的儿子王�,自幼聪明伶俐,才高志远,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他积极支持父亲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但可惜的是,王�只有33岁就病逝了。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是有矛盾的。据史书记载,苏轼及他的父亲,还有他的老师朋友,都是旧党一派,对王安石的变法新党意见颇大。王安石由此厌恶苏轼,曾上书皇帝说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少食物,多加鞭笞,使其服贴乃可用。王安石身为年长十五岁的前辈和位极人臣的宰相,这样对待持不同政见的苏轼,确实有失公正,更谈不上厚道。无怪在十多年后,当苏轼在南京与王安石相见时,苏轼说了一句“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能言善辩的王安石也只好无言以对。 但是,他们虽然政见不合,彼此却很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时,苏轼曾经去探访他,两个人多次唱诗做和。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在钟山定居,与他做邻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苏轼的看法,而苏轼更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王安石。 政治成就:王安石变法 1070年,49岁的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而此时的宋神宗赵顼刚当皇帝3年。只有23岁。他对北宋朝当时国穷民弱,外有强敌的现状非常不满,励精图治,一心想重振大宋王朝。王安石理财治国的改革思想恰好迎合了年轻有为的宋神宗,于是君臣一心,实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改革、税务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科举改革等五个方面。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新成立了国家最高的财政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到1076年的6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大大增加了北宋国家的财政收入,贫苦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对外作战方面,1073年,在王安石的亲自指挥下,宋军与西夏国交战,收复了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取得了宋朝自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 但是,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还有,有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操作偏差等情况,另外就是由于王安石非常固执,听不进去别人意见,一意孤行,致使新法举步维艰,越来越难。1076年,王安石爱子王雾病逝,王安石辞相位,隐居南京,新法陷入低潮。 在此后一直到1086年的10年时间里,宋神宗依然坚持实行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制度,直至他去世。紧接着,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王安石的新法便全部被废除。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1086年5月21日去世,终年65岁。葬于江苏南京的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受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称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41年后,北宋朝代灭亡。 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中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他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道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论性的文章,体现出他鲜明的政治观点,语言犀利,逻辑缜密。如《答司马谏议书》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另一类是游记,如《游褒禅山记》。这是王安石在1054年33岁时,担任地市级的安徽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其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相关内容

  • 文学开题报告PPT
  •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ppt内容的要求 1.报告时首先汇报自己的姓名.单位.专业和导师. 2.研究背景(2-3张幻灯片) 简要阐明所选题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目的,即研究应达到的目标,通过研究的背景加以说明(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 研究题目). 研究的意义,即选题的价值和作用,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

  •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一.引言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 ...

  • 苏轼一天花多少钱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轼一天花多少钱 作者: 来源:<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2012年第10期 宋人笔记中写道:"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意思就是说,苏东坡下放到湖北黄州以后,小日子过得节省,每天花不到150文. 在北宋前 ...

  • 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
  • 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 李合群 北宋定鼎中原,以开封为国都,其皇宫源于唐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后梁改此衙署为建昌宫,后晋时又更作大宁宫.后周世宗即位后,虽对其进行了一些营缮,但"犹未如王者 ①之制".在五代皇宫的基础上,宋廷于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对北宋皇 ...

  • 米芾研究综述
  • 米芾研究综述 米芾,作为北宋中后期杰出的书法家.鉴藏家.文人画家.翰林院书学博士,不仅身前享有很高的声誉,身后亦备受世人的景仰与关注. 米芾去世二十年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宋高宗在时局刚刚稳定之后便开始留意书翰.鉴于当时古帖的匮乏,宋高宗就委托米芾之子米友仁搜集米芾的墨迹,并刊刻<绍兴米帖 ...

  • 宋代文学学习参考文献
  •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宋初诗歌流派 参考文献: 1.<小畜集> [宋] 王禹偁 撰 <四部丛刊>本 2.<林和靖诗集>四卷 [宋] 林逋撰 沈幼征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3.<西昆酬唱集注>二卷 [宋] 杨亿编 王仲 ...

  • 中国史研究百期总目
  •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 ...

  •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
  • 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 年 级 专 业 二级学院 浅析中国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人口因素影响仇媛媛 程动田 副教授 2012级专接本 历史学 文史学院 2014年5月 邯郸学院文史学院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程动田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 ...

  • 基于历史文献视角的[水浒传]"方腊"分析
  • 基于历史文献视角的<水浒传>"方腊"分析 作者:董敏 丁霞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历史记载的"方腊"在<水浒传>中因为艺术加工的原因出现了传承.类误与膨胀等三种类型的继承与演化.而方腊民变在历史中 ...